(共139张PPT)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
形象
语言
表达技巧
思想情感
诗歌形象鉴赏
景物形象鉴赏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
从高考命题来看,对景物形象的考查往往有三种类型:
一是画面描述题
二是意境赏析题
三是写景作用题
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
一、理解意象和意境必备知识
意象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
古诗常见意象内涵
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微积累
古诗常见六种意境
豪放类: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浩瀚辽阔、广袤高远、旷达洒脱。
清幽类:清新明丽、宁静恬淡、淡雅闲适、和谐静谧、恬静优美。
华美类:富丽堂皇、华美绚丽、华妙艳丽、瑰丽神奇、色彩斑斓。
伤感类:凄清冷寂、孤寂冷清、哀怨低沉、凄惨萧条、苍凉悲壮。
婉约类:缠绵悱恻、哀婉动人、委婉含蓄、蕴藉风流、朦胧缥缈。
超脱类:超脱世俗、远离尘嚣、高雅脱俗、超凡脱尘、风致雅洁。
微积累
二、鉴赏景物形象三种题型
(一)画面描述\(二)意境赏析题
【常见设问】
1.“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
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4.这首诗(或哪几句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画面,意境描述“3步骤”
【答题规范】题规范】
第一步为概括特点或特点加画面名称
时间地点名词+特点形容词+图画/景象
边塞荒凉苦寒的图画
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图画 初春乡村春意盎然的景象
画面描述题
【答题模板】题规范】
①这首诗借…意象,…手法,描写了…的景象/一幅…图;
②描绘画面;
③诗人借此营造…氛围,抒发/体现/表现了诗人/主人公…的情感/态度/情操。
[注]饷田:到田间送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绿植光影映照门扉,墙边小路在草木中若隐若现,显得生机勃勃。
B.颔联写院中果子腐烂,水边禽鸟肥美,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
C.全诗视听结合,动静相宜,虚实相生,用语平朴,意境优美,富有意趣。
D.本诗撷取若干乡村景象,自然与人文融合,呈现出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
【2】“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
纪村事
[唐]韦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归。
白描手法。
描写了忙碌而祥和的农村生活场景。
为准备祭祀、祈求丰收,农人在忙于酿酒;暮色渐浓,远处飘来捣衣的声音。
营造出浓浓的田园氛围,体现了农家生活的富足安乐
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 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把①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们: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1)峨眉,岘首是指峨眉山,岘首山。“地阔峨眉晚”是作者和朋友惜别之处,“天高岘山春”分是想象朋友去的襄阳的美景。
(2)一实一虚,通过两座山距离遥远,表现二人将相隔遥远,描绘了惜别场景,营造了伤感的别离氛围
(3)借景抒情,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深切思念,深情厚谊和美好祝愿。
二、鉴赏景物形象三种题型
(三)分析写景作用
【常见设问】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
①交代事件发生的时令、地点。
②渲染气氛,营造氛围。
③烘托人物的形象或心理。
④写景的作用还有寄情、寓理、显志等。
⑤在结构中的作用。
开头: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奠定情感基调。
中间:承上启下。
结尾:照应开头/题目,使结构更加完整;以景结情,含蓄蕴藉,回味无穷。
【方法指导】题规范】
内容
结构
村行
杜牧
春半南阳西,柔桑过村坞。娉娉垂柳风,点点回塘雨。
蓑唱牧牛儿,篱窥茜裙女。半湿解征衫,主人馈鸡黍。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半”交代了村行的时间是春色烂漫的季节,“南阳西”交代了村行的地点。
B. 遍村柔桑,欣欣向荣。“过”写出柔桑生长的姿态和鲜嫩的形状,活灵活现。
C. 诗人戴着蓑笠唱着牧歌,看见篱边穿裙子的农家少女,诗歌充满了乡野情味。
D. 主人摆出丰盛的饭菜招待客人,给人以味觉上的美感,表现了农村的人情美。
这首诗的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诗歌结构上有何作用?
运用拟人,叠词,乐景衬乐情的手法,描绘了风吹袅袅柳丝,小雨点点落塘的景象,透露出欢快的情调氛围
照应前文“春半”, 为下文的“蓑”“半湿”做铺垫
颔联洋溢着对农村风光的热爱
【注】黛蛾:黛画的蛾眉,指美眉。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前两句直抒怨情,后两句借物喻情,篆香形状回环如篆,恰如人的回肠百转。
B.古人鸿雁传书,下片写独倚高楼的女子读着远人的书信,字字句句,触目成愁。
C.“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这长敛的黛蛾,却是任凭春风吹拂,也不能使它舒展,足见愁恨的深重。
D.全词出语凝重,显出沉郁顿挫的风格,读来愁肠百结,抑扬分明,有强烈的起伏跌宕之感。
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首词营造的意境。
减字木兰花
秦观
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
黛蛾【注】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秦观词用回肠、金炉、篆香、黛蛾、危楼、飞鸿等意象,
借景(物)抒情,营造出冷落凄清的意境,
描绘了女子独倚高楼、遥望远方的画面,
表达出女主人公独处怀人的孤寂苦闷之情
zhuàn
事物形象鉴赏
所谓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
“托物言志”是其常运用的表达技巧,故此,明确“物”的特征,找出“志”的内容,即鉴赏事物形象两个关键要素。
答题思路
1. 物象的自然特征
2. 结合诗句分析物象特征(内在)
不同感官;物象出现的位置;
手法(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对比、侧面烘托);
翻译概述诗句。
将物的精神和人的品格连接起来
3. 象征意义(思想情感)
答题模板
步骤1:这首诗(词)生动地塑造了……的形象。
步骤2:诗歌中的…句运用…手法/位置/感官,写了……,表现了…;
…句运用…手法/位置/感官,写了…,表现了…。
步骤3:诗(词)人通过……物象,托物言志,抒发了诗(词)人……的情感。
答题示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简析这首诗塑造的杏花形象。
①这首诗塑造了风姿绰约、妖娆美丽,宁可飘零天涯,也不愿忍受屈辱的杏花形象。
②通过第一、二句写了对妖娆美丽、占尽春光的杏花,第三、四句花落逐春水、芳魂无玷的杏花形象的描写。
③托物言志,表达了政治家、诗人王安石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坚守自己的节操和见解,坚持变法改革的志向。
围绕着杏花的是满塘的春水,岸上的花,水中的花影,都是那么地鲜艳动人。
bēi
即使被无情的东风吹落,飘飘似雪,也应飞入清澈的水中,胜过那路旁的花,落了,还被车马碾作灰尘。
苦笋
陆游
藜藿①盘中忽眼明,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徵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1 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2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队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
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
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重吃起来口感苦湿,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练。
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①品性相似,都正直清高:魏征刚正不阿,直言进谏,而竹笋如同白玉般高洁的品格也是与生俱来的。
②经历相似,备受磨难而后成才:魏征命运多舛,先后侍奉过多个主君,最终才受到唐太宗的赏识,成为国之栋梁。竹笋自小在林间长成,历经风雨吹打,但是仍保持着坚韧的品格。
③将苦笋与魏征类比,既贴切自然又相得益彰,既是对魏征刚直又充满智慧的才干的赞赏,也是对玉笋清淡苦涩的节操的赞扬。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 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 诗人把书法创作过程中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 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
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人物形象鉴赏
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类:
一类是主人公形象,即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戍边战士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形象。
另一类是诗人(或抒情主人公)形象。
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
这些形象往往以片断的形式表现出来,需要读者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去进一步补充。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一、考题设问、考向
常见设问方式 1.这首诗(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试加以分析。
2.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试加以概括(分析)。
3.请简要概括(分析)诗(词)中诗人(作者)的形象特点
审题要点定向 题干中有“形象”字样,其包含作者形象或抒情主人公形象,概括或分析的是形象特点或性格特点
1.人物形象描摹:写了谁
形象概括:特征+身份
2.人物形象刻画:有什么特征?
弄清诗歌形象三要点
3.人物形象塑造:有什么意义?
即:表现人物怎样的思想、情感、志向、品格等,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与写作意图。
结合诗句(手法)具体分析人物形象
补充:塑造人物形象方法小结:
(1)抓住正面描写(语言、动作、神态、肖像等细节描写)
(2)侧面描写
①环境、景物烘托
②衬托(他人言行、他人评价)
(3)诗人经历、注释、标题、意象等
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但不能任意拔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
陈师道
侧径篮舁(yú)两眼明② ,出山犹带骨毛清③ 。
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注] ①南丰先生: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慕的师长。 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
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6分)
①曾巩虽然出山,但仍有仙姿,可见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
②颈尾两联,表现曾巩向往超凡脱俗的隐居生活,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愿意承担社会责任,有深厚的济世情怀。
(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 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①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
②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天各一方。③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我寄身此地和你隔着云海遥遥相望,何必因为你要远行又泪湿衣巾。
你不辞劳苦充当信使去冒风雪,为的是要让异族认识朝廷杰出的精英。
你将在沙漠留恋地回望京都夜月,梦魂定会越过湖山见到杭城春景。
辽国国主若是问起你的家世,可别说朝中第一等人物只在苏家门庭
角度 例析
看标题、注释,初步揣摩形象 有的诗歌标题有极强的暗示性,对于形象、情感都有提示。如2021年全国甲卷《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陈师道),通过标题可以揣测诗中塑造的应该是一个隐者的人物形象。有的诗歌注释也有暗示性。如2015年湖北卷《劳停驿》(欧阳修)的注释“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据此可以揣摩诗中塑造的应该是一个“被贬蛮荒、漂泊在外”的人物形象。
赏景物(意象),分析形象 要抓住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选取的意象来分析形象。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是人物心境的直接流露。比如诗歌中若出现“菊”“狭径”“柴门”等意象,则极可能是“远离官场,热爱自然的隐者形象”。
抓描写,分析形象 要抓住诗歌中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仔细分析相应的关键词,探寻人物的形象特点。如元好问《清平乐·太山上作》中的“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醉眼”就是一个神态描写,很明显这个描写能够体现出人物的“旷达洒脱”。
析典故,分析形象 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借他人(事)来比况自己,为用典。比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用典,作者以廉颇自比,雄心不减当年,渴望为国效力,叹无人前来问讯,徒有英雄豪情。
鉴赏人物形象的四大思考角度
P184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书陆放翁诗卷后(节选)
林景熙①
轻裘骏马成都花,冰瓯雪碗建溪茶。
承平麾节半海宇,归来镜曲②盟鸥沙③。
诗墨淋漓不负酒,但恨未饮月氏④首。
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
青山一发⑤愁濛濛,干戈况满天南东。
[注] ①林景熙是南宋的遗民。②镜曲:镜湖边。镜湖在陆游家乡绍兴。③盟鸥沙:与鸥鸟为友,指过隐居生活。④月氏(ròuzhī):古西域国名。《汉书·张骞传》载匈奴破月氏国,把国王的头做饮器。此以月氏代指金国。⑤青山一发,源于苏轼“青山一发是中原”(《澄迈驿通潮阁》)。
诗中的陆游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①诗中陆游是一个爱国诗人形象,
②他一生宦游,晚年辞官隐居在家乡鉴湖;
③他一生作诗颇多,但因没有投身战场抵抗金国,而充满痛恨之情。
诗歌
鉴 赏
鉴赏古代诗歌语言
TIP
诗歌语言常见考察方向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丰富的思想感情、优美的意境都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诗歌的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加凝练、优美,更具抒情性、含蓄性、跳跃性和感染力。
鉴赏诗歌语言,就是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并借助诗歌的语言进一步领悟诗歌的精妙之处。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包括四个命题点:炼字、诗眼、炼句和语言风格。
炼字
“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一般说来,所炼之字是点明主旨的关键字,或是一首诗一句诗中最精辟、最灵动、最富有内涵的字。
诗句中最常抓取的炼字对象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其次是副词、名词,再次是虚词、补充词。
一、炼名词
示 例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
分 析 “桃李”“春风”渲染美好氛围,即有暗含过往相逢之美好,也有反衬别离之忧伤;
“酒”可抒发豪迈欣喜之情,极言曾经相逢之乐,也可抒发别离不舍之悲伤,写今日分别之愁;
“江湖”“夜雨”“灯”抒发离别之情:“江湖”能使人想到流转和漂泊;“夜雨”能引起怀人之情;“灯”让人想象诗人与友人面对孤灯,互相思念的情景,激发读者的一连串想象。
效 果 ①名词代表意象,传达独特情感;
②多个名词叠加,营造特定氛围,强化主旨情感。
名词类的炼字大多数可以回归到意象的赏析上。
二、炼动词
示 例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分 析 “溅”和“惊”都是使动词:花使泪溅,鸟使心惊。
国家遭受丧乱,一家流离分散,花香鸟语只能使诗人溅泪惊心罢了。
两个动词使用拟人手法,赋予花鸟人的悲喜,生动营造出国家动乱,万物同悲的深痛哀伤。
效 果 ①化静为动,以动写静;
②描摹情态,突出特征;
③表达传神,蕴含手法。
三、炼形容词
示 例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分 析 “直”和“圆”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效 果 ①绘形绘色,摹状描态,传声传貌;
②直观再现事物情态,间接传达情感倾向。
形容词最常见的作用往往在对象特点与作者情感的结合上。通常来说,形容词是极具主观色彩的,作者对对象的形容本质上是作者借对象抒发内心的所思所想。
赏析形容词,一定要结合诗歌情感,把握写作意图。
四、炼数量词
示 例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分 析 “万里”“百年”的数字夸张,描绘出了辽阔无边的画面,极力抒发了诗人悲怆的感情
效 果 ①如实描绘,精练传神,诗意隽永,回味无穷;
②虚化烘托,夸张突出特点,增强表现力;
③虚实相生,小大对比,强化情感抒发效果。
数词的出现往往伴随强调突出的作用。因此鉴赏时要抓住数词强调突出的对象特点,把握数词的内涵。
通常情况下,数词的出现往往伴随对比、夸张等修辞的出现。
五、炼叠音词
示 例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分 析 七组叠词极富音乐美,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伤心至极的人在低声倾诉,让听者悄然萌生一种莫名的愁绪,久久不散。
效 果 ①增强韵律感;
②有突出强调作用;
③形成语境,辅助情感抒发和已经勾勒。
通常情况下,叠词的出现往往注重于已经的描摹和韵律的体现,其次叠词往往起到修饰作用,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作为形容词进行鉴赏。
六、炼虚词
示 例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李商隐《安定城楼》)
分 析 “永”“欲”虽为虚词,但有力地表达了作者毕生的抱负和恬淡的心境;“竟”字极尽调侃奚落之能事,表示对世间一切恶浊事物的睥睨蔑视和绝不妥协之情。
效 果 ①贯通文脉,开合呼应,连贯顺畅;
②委婉含蓄,跌宕起伏,化板滞为流动,表达复杂丰富的内涵。
虚词主要起到承接、递进等的作用。
把握虚词可尝试将虚词剔除诗歌,然后比较加入虚词前后诗歌在内容、表达、情感等方面产生那些变化,这些变化就是赏析虚词的切入点。
鉴赏诗歌用词“五角度”
1.看表意
观察对象内涵,是否有表意、暗含义、双关语义等。
2.看传情
注重赏析对象的生动形象、凝练传神,同时要关注字词传情达意的功能。
3.看意境
当鉴赏对象处于写景状物语句中时,要格外注意字词对于画面勾勒的作用和对意境勾勒的作用。
4.看表达
(1)关注对象修辞;
(2)关注对象是否使用词类活用,尤其是其他词性与动词、名词之间的活用。
5.看结构
注意赏析对象在诗歌全文中承担的作用,如照应、过渡、对比、突出等。
人物形象鉴赏答题思路
step1:析本义。指出字面义,主要是解释词义,相当于翻译。
step2:描情景。分析其中可能涉及的手法,包括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并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step3:明手法。如果该字有明显修辞、活用等手法,要在答案中明确体现出来。
step4:说效果。
(1)从“描物”角度,分析该字在突出景物特点方面的作用。
(2)从“造境”角度,分析该字在营造意境(氛围)方面的作用。
(3)从“写人”角度,分析该字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4)从“抒情”角度,分析该字在传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5)从“艺术”角度,分析该字技巧运用或感染读者的作用。
赏析字(词)时不能把该字(词)孤立起来,要注意根据题目要求,把该字(词)放到具体的诗(词)句之中,并结合全诗(词)的结构、意境、情感,特别是主旨来分析该字(词)的语法特点或表达技巧。
P199《纪村事》
P200《经行岚州》
诗眼
所谓“诗眼”往往指整首诗或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或诗歌意境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统摄全诗或某句的字词,具体表现为句中“眼”和诗中“眼”两种形式。
诗眼或为一字,或为一词,或为一句。其位置并不固定,可以在题目中,也可以在诗中。
所谓“句中诗眼”,是就诗歌某句而言的最精练传神的富有表现力的字词。这类题主要考查炼字。
所谓“全篇诗眼”,是就诗歌全篇而言的在言情和谋篇上具有统摄或贯穿全篇、揭示主旨等作用的字词。
常见诗眼类型
类 型 示 例 分 析
思想的 凝聚点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深”是诗眼,它不仅概括了诗的内容,而且将“潭水之深”与“友谊之深”巧妙地联系起来。
结构的 总起点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 “好”字统领全篇,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
精妙的 闪光点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蒸”字写出湖面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洞庭湖的滋养哺育。“撼”字突出了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极为有力。
确定“诗眼”的“四角度”
1.内容上
最能揭示作者情感的字(词),如“愁”“思”“忆”“惊”(这类字是直接揭示)和“凉”“冷”“孤”(这类字常常语意双关,一方面指自然界中的凉、冷、孤,另一方面指诗人或主人公的心理感受)。
2.修辞上
常常出现在描写句中,且常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词性上
这类字(词)以动词和形容词为主,其中具有“多重含义”,以最少的语言表达最多的思想的动词往往是“诗眼”;临时改变词性的形容词往往是“诗眼”。
4.结构上
最能统领全篇的字(词),全诗都是或明或暗地围绕该字(词)来写,只是各有侧重,此类字(词)以形容词或动词为主。
“诗眼”赏析答题步骤
step1:解释诗眼句的含意。
通读全诗,锁定诗眼句;联系整首诗歌,用描述的方法加以解读,而不能用直译的方法来分析。
step2:联系全诗的感情。
有的诗歌以抒情为主,那么分析诗眼就要联系全诗的思想情感。
step3:联系全诗的表现手法。
有的诗的感情是与表现手法联系在一起的,在联系感情的时候,还要顾及表现手法。还应注意在结构上的关键作用。
P200《登河北城楼作》
P201《游鉴湖》
炼句
炼句,即诗人根据描写人物和景物或抒发思想情感的需要,从词语、结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对诗句进行精心锤炼,以达到优化艺术表达的目的。
高考语文试题考查精妙句子时,有时会指明思考角度,但大多数情况下是不指明思考角度的,而只是间接地要求考生分析句子的妙处。
常见诗句鉴赏类型
1.内容、情感句
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把握其内容、情感的内涵,这是赏析句子的前提。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借廉颇自比,表达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选用人才的慨叹。
2.语言特点句
有的句子倒装,有错位之美;有的句子对仗,有整饬之美。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全为倒装句,按现代汉语语法顺序应调整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
常见诗句鉴赏类型
3.表达技巧句
一般而言,高考选取的句子,都是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鉴赏时就要看出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如李清照《醉花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以秋日菊花喻人消瘦,暗示出相思之苦,耐人寻味。
4.结构句
高考所选句子的位置一般有三处:首句,有点题、开篇、奠定基调之妙;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用;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蹊径,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用于开篇,交代时间、地点,点明季节特征,渲染出一种悲凉气氛,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
律诗诗句的常见结构特点
炼句位置 起 ①开门见山,当头棒喝 ②迂回入题,托物起兴 承 ①“承”指承接,有总承,有分承;有明接,有暗接 ②“承”的作用是顺势而为,承接“起”句,蓄势铺垫,伏笔照应 转 “转”多指律诗颈联,绝句第三句以及词曲的“过片” ①表现诗歌结构上的跌宕,给人以“陡然一惊”之感
②作者思路上的转换,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
合 “合”就是指诗词的收束句 ①章法浑圆,呼应句首
②卒章显志,感发意志
鉴赏诗句答题步骤
step1:解读含义。
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把握其内容、情感的内涵,这既是赏句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赏句的一个角度。
step2:明确特点。
(1)语言特点。句子倒装——错位的美;句子对仗——整齐的美;适当省略——韵味悠长;长于炼字——凝练的美。
(2)表达技巧。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
(3)结构(构思)特点。
①首句作用:开篇点题,统领全诗,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
②中间句作用:承上启下。
③结尾作用: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卒章显志,表现情感;以景衬情,用什么景烘托什么情;以景结情,含蓄隽永。
step3:分析效果。
总结诗句整体所表现的艺术效果。
鉴赏写景类诗句答题步骤
step1:解读含义。
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把握其内容、情感的内涵,这既是赏句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赏句的一个角度。
step2:描绘图景。
对于写景类诗句,在整理答案时要格外注意对整体景象的概括。
step3:点明手法。
(1)描写手法:正侧、俯仰、远近、高低、点面、动静、虚实、多种感官相结合、多种色彩相结合等;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通感等;
(3)景情关系/作者对景物情感表达;
(4)联想、想象等艺术手法;
(5)炼字。
step4:分析效果。
总结诗句整体所表现的艺术效果。
P202《秋日登观信亭》
《听段处士弹琴》
语言
语言风格就是诗人在遣词造句、运用修辞手法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区别于其他诗(词)人的艺术特色,往往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有关。
不同诗(词)人或同一诗(词)人不同时期的不同作品也往往表现出不同风格。古代诗词的语言风格是多种多样的。
01
《强基手册》P54
补充材料第一板块“古诗词典型性意象”
常见意象
02
03
04
常见诗歌意象内涵
常用诗歌语言风格
常见人物形象概括
常见意境概述
相关补充
05
《强基手册》P54
补充材料第三板块“古诗词常见语言风格”
品悟语言风格“四注意”
1.整体感知
鉴赏语言风格应立足于全诗,不是揣摩个别字词的巧妙。
2.调动积淀
不同的诗(词)人语言风格不同,同一诗(词)人不同时期因生活变迁、审美变化导致作品语言风格也不同。平时要注意了解积累诗(词)人的语言风格,掌握语言风格方面的术语。赏析语言风格时要注意迁移运用。
3.联系主旨
语言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决定语言风格,切忌脱离诗歌主旨而空谈语言。
品悟语言风格“四注意”
4.多角度入手
(1)要从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等角度入手。
(2)要关注作者一贯的语言风格。
(3)要关注诗歌本身的语言风格。可以先回忆常见的风格有哪些,然后逐一比对,得出结论。
(4)要关注题干的提示。题干如果已经暗示了某种语言风格,我们只需从用词、手法、情感等方面分析诗歌是如何体现这种风格的即可。
鉴赏语言风格答题步骤
step1:明特色。
用一两个词概括出语言风格特色。
step2:列例证。
结合诗(词)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语言风格特点,可从手法、意象、境界等角度展开分析。
step3:析效果。
可指出蕴含其中的感情,可点明这一特点在传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
注意:有些题目的题干明确了语言风格特色,就可以省略“第一步”;有些题目只要求阐释语言风格时,也可以省略“第三步”。
P203《鹊桥仙·赠鹭鸶》
《插田歌(节选)》
高考诗歌鉴赏
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技巧
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情感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
考试说明
本考点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查:
(1)辨识诗歌中各种表达技巧的使用。
(2)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
(3)评价其对表现人物情感主旨等方面的作用。
审题技巧
审题型:
直接型:明确含有“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抒情手法、表现手法”等信息含蓄型:题干以“如何写、怎样写、如何表现、赏析”等用语来提问
审范围:
局部型 指对诗歌的某句某联(片)等表达技巧的判断,从表现手法角度切入
整体型 指对全诗的表达技巧的判断,从修辞手法角度切入
目录
壹
表达方式
Phase work overview
CONTENTS
贰
表现手法
Work completion
叁
修辞手法
Project results display
肆
结构技巧
Future work plan
壹
表达方式
壹
表达方式
概念
诗词中主要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其中重点是抒情和描写。
1.(2021·浙江卷)分别赏析上片的写景艺术和下片的叙事艺术。
2.(2019·浙江卷)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3.(2016·天津卷)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高考题型
贰
山亭柳·赠歌者
晏殊
家住西秦,赌博艺随身。花柳①上,斗尖新。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
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漫销魂。衷肠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注】①花柳:借指欢场上的歌舞技艺。
词的上片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现歌者技艺?请简要赏析。
表达方式—描写
正侧描写
正面描写:“赌博艺、偶学、高遏行云”描写了歌者有多种歌舞技能,敢和人竞争;技艺新颖独创;声音嘹亮。
侧面描写:“缠头无数,不负辛勤”描写了歌者受人追捧的情景,表现了歌者的技艺高超。
壹
由远到近(远近结合)
“村坞云遮、小窗纱”由步行向山家时沿途所见落笔。
由外到内
“逐篱斜、启北扉”写从村坞、山家到室内,步移景换。
由上到下(俯仰结合)
“苍藤老干、文木几”写由下仰望山上,再到室内的陈设。
壹
贰
叁
表达方式—描写
意难忘·山家
[清] 吴伟业
村坞云遮,有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溪堂连石稳,苔径逐篱斜。文木几,小窗纱,是好事人家。启北扉,移床待客,百树梅花。
衰翁健饭堪夸。把癭尊①茗碗,高话桑麻。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霜后橘,雨前茶,这风味清佳。喜去年,山田大熟,烂熳生涯。
赏析上片的写景艺术和下片的叙事艺术。
描写顺序
壹
诗词中出现了颜色词,即应考虑视觉(或绘色)翠、苍、;
出现了声音词,即应考虑听觉(或绘声)或动静结合;
如有冷暖,须考虑触觉;如有花香之类,须考虑嗅觉。
表达方式—描写
绘声绘色绘形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杜甫《绝句》)
江、山、花、鸟四景,分别被赋以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色清新,令人赏心悦目。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杜甫《绝句》)
“衾枕冷”是触觉,“窗户明”是视觉,“折竹声”是听觉,从多角度侧面烘托了夜雪之大。
壹
表达方式—描写
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动静关系
以动衬静
动景陪衬,静景重点
以静衬动
反衬动态,突出动态
动静结合
动静互衬,相映成趣
王籍《入若耶溪》
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
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王籍《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壹
虎 鼓 瑟 兮 鸾 回 车 ,
仙 之 人 兮 列 如 麻 。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幻想
想象
回忆
联想
表达方式—描写
虚实结合
壹
面指的是对背景做粗线条的勾勒,点指的是在背景上作精妙的描画。
广镜头为面,特写镜头为点;粗线条勾勒的为面,细笔描绘的为点。
表达方式—描写
点面结合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面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点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面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点
壹
表达方式—描写
多种画技
白描
简单勾勒
渲染
直接—营造氛围
工笔
细节描绘
间接—烘托形象
留白
含蓄想象
壹
题目演练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王 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壹
题目演练
这首诗采用了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描写手法
步骤一:指出诗歌中的描写手法
步骤二: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步骤三:赏析描写手法对塑造人物形象、传情表意的作用
①“蝉声”“秋巷”“冷静”渲染了清幽宁谧的氛围,从而烘托出宅院主人的闲适高雅;“数茎竹”“一架书”表现了室主人的高雅意趣;而“侍儿知礼数”是为了衬托李将军的知礼有涵养。
②“吟哦”“ 任狂疏”这些动作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洒脱豪放,“爱读英雄传”“ 欲立功勋恐”写出了李将军的远大理想和追求。
这首诗通过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两种手法,塑造了一位情趣高雅、知礼有涵养、洒脱豪放、心怀远大理想和追求的将军形象。
壹
题目演练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壹
题目演练
这首诗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描写手法
步骤一:指出诗歌中的描写手法
步骤二: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步骤三:赏析描写手法对塑造人物形象、传情表意的作用
①①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池塘荷花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②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塘上的一种动态之美。
诗歌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描写手法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白描
远近结合
视听结合
动静结合
壹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首诗最后两句是怎样抒情的?请加以鉴赏。
表达方式—抒情
直接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的抒情方式。
直抒豪情壮志、直抒愤世嫉俗之情
直抒悲思愁绪、直抒欢快喜悦之情
直接表达对事理的见解和看法等。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既表现了作者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强盛国势下,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读起来豪情满怀
直接抒情
壹
景情关系
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以景衬情、寓情于景;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
物情关系
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事情关系
借古讽(伤)今、怀古伤今、用典抒情、即事抒怀
壹
贰
叁
间接抒情
表达方式—抒情
壹
阶下青苔与红树,
雨中寥落月中愁。
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借景抒情
融情于景
以景结情
乐与哀
表达方式—抒情
景情关系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壹
表达方式—抒情
乐与哀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乐景抒乐情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乐景衬哀情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哀景写哀情
哀景写乐情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有老马,不必取长途。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壹
题目演练
野 望
杜 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壹
题目演练
这首诗运用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方式
步骤一:指出诗歌中的抒情手法
步骤二:结合诗句进行分析内容和情感
①间接抒情:首联借景抒情,写作者野望所见的“西山”和“清江”凄清景色,流露思家之情。中间两联写作者由所望之景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
②直接抒情:颈联用“迟暮、多病”写自己年老多病、无以报国,表达无奈和郁闷之情。尾联直抒胸臆,表达对家国之事的忧虑。
壹
题目演练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壹
题目演练
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式
步骤一:指出诗歌中的抒情手法
步骤二:结合诗句进行分析内容和情感
“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
贰
表现手法
贰
表现手法
诗人是借助什么来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的。
定义
狭义:赋比兴、抑扬、联想、想象、渲染、烘托、对比、衬托、以小见大。
广义:把抒情方式与描写方式也纳入其中,即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用典抒情、托物言志、白描、细节描写(动作、神态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贰
表现手法
柳永《雨霖铃》
多情自古伤离别,
杨柳岸、晓风残月。
点:来点明情感的内涵
染:用景物来渲染情感
点染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把不同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不同方面进行对照。
对比
《诗经·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比,以彼物比此物;
兴,先言他物,
比兴
于谦《石灰吟》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通过特定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思想。
象征
王籍《鸟鸣涧》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
衬托
李白《行路难》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
用典
贰
表现手法
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
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
正衬:用相同或相美的事物来衬托
对比
正衬
反衬
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
反衬:用相同或相美的事物来衬托
贰
表现手法
指出下列诗句所用的手法是衬托还是对比
(1)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2)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3)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4)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5)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6)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对比
衬托
(2)(5)
(1)(3)(4)(6)
贰
题目演练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 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贰
题目演练
前六句运用对比手法勾勒出一个生动感人的偿冤报仇的小鸟形象。
步骤一:指出诗歌中的手法
步骤二: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手法和作用
①“终年”与“寸诚”是一对比;口衔细石却希望填平大海,表现了精卫的决心之坚
②“细石”与“大海”是一对比;填海之功难以实现,区区小命实在轻,表现了精卫的抱负之大
③“任务重”与“性命轻”是一对比。表现了精卫的命运之悲。
贰
表现手法
贺铸《青玉案》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从正面描写景物、环境来烘托情感。
渲染
白居易《琵琶行》
东船西舫悄无言,
惟见江心秋月白
通过侧面描写,使主要对象鲜明突出。
烘托
贺知章《咏柳》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
想象
贰
表现手法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有人说诗中三四两句,“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做具体分析。
贰
题目演练
此二句运用了对写的手法。
步骤一:指出诗歌中的手法
步骤二: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手法和作用
①“诗人不写自己的思念,转而由“忆君”引起,想像友人离别之后的种种情景:朋友远在异乡,夜泊潇湘,清凉的月色下,梦里充斥着凄凉的猿猴哀鸣。
②虚写中友人所处的凄凉冷清的情境将诗人的相思愁苦表现得委婉深沉。
对写:指诗人在写人叙事时不从自己的角度着笔,而从对方的角度入手,进行悬想揣测,情感的表现将更加细腻动人,耐人寻味。
叁
修辞手法
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2021全国甲卷)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2020全国I卷)
临风一笑,问群芳、谁是真香纯白 (2021天津卷)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2022浙江卷)
为于耆旧内,试觅姓庞人。 (2020年新课改全国I卷)
沟滕半废田畴薄,厨传相仍市井贫。 (2020年江苏卷)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2019全国I卷)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2019全国II卷)
(拟人)
(用典)
(拟人)
(拟人)
(用典)
(对比)
(对比)
(借代)
比喻:使表现的内容更具体、更生动、更形象(博喻:全面)
比拟:使表现内容生动形象,增强感染力
夸张:突出人和事物的某种特征,增强感染力
借代: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使语言简练、含蓄
设问:引入问题,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反问: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情感
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增加语言容量,表达含蓄巧妙
叠字:增强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
对比: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
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
反复:韵律美,强调突出感情
互文:笔墨经济,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
通感: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增强文采
叁
把人当作物来描写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夸大:对事物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描述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
夸小:对事物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缩小描述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拟物
夸大
夸小
乐与哀
修辞手法——比拟、夸张
岁 暮①(唐)杜 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 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间州。
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西。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
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事;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双关。“岁暮”既指时序岁末,又指作者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由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
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作者“济时敢爱死”对比,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
壹
题目演练
寄黄几复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薪三折脑。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北宋诗人张未说颔联“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是“奇句”。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壹
题目演练
十年前,我们在京城沐浴春风,观赏桃李,举杯痛饮;十年后,我们漂泊江湖,独守孤灯,听夜雨敲窗
步骤一:翻译句子
步骤二:结合诗句进行分析“奇”
①列锦:两句诗共有六组意象,且都是名词,自然勾画出两幅图画,前者是十年前京城相聚的欢乐情景,后者是分别后羁旅漂泊的孤独寂寞。
②对比,十年前的欢愉和十年后的孤独形成对比,这是一层;上句诗为暖色调,暗示京城之欢,下句诗为冷色调,明言江湖之凄,又形成一层对比;“一”和“多”再形成一层对比,极言相聚的欢愉之短暂,也极言思念的寂寞之漫长。
壹
题目演练
诗人运用了对偶、拟人、借代的修辞手法,把山水写得有情有趣
步骤一:指出诗歌中的描写手法
步骤二: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步骤三:赏析描写手法对塑造人物形象、传情表意的作用
①对偶:“一水”对“两山”,整齐美观,音律和谐。
②拟人:水“护田”,山“送青”,水对田有一种护惜之情,山对人有一种友爱之情,化无情为有情,将山水赋予人的情思,构思极其巧妙。
③借代:水环绕绿色农作物,用色彩绿色代替植物,突出了植物的翠绿与景致的优美。
全诗既赞美了主人朴实勤劳,又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
高考诗歌鉴赏之思想情感
探究诗歌情感主旨的途经
1.看题目――想缘由、想目的、想场景对象、想情感。
①表达作者写作的缘由。如2001年全国题,是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一看题目就知道是送别题材的诗,作者是因为朋友李胄要走这个缘由,才写的这首诗。当然,题目中还包含了作者当时写作时的场景,即在“暮雨”之中。
②表达作者写作的目的。如读唐人朱庆余的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单看这首诗的内容,好像是写一个新媳妇准备第一次见公婆时梳洗打扮的心理状态的,只有看了题目--《近试上张水部》,才知道是作者朱庆余以公婆比喻主考官,以新郎比喻自己的好友张水部,表现自己期待不安,并希望张水部帮助自己过关的心情的。
③直接表达作者的写作场景、写作对象。如刘禹锡的《望洞庭》,实际上“望洞庭”三个字,正是作者当时所处的场景,后面作者在诗中所感也正是作者面对洞庭湖水而发出的。
④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思”字正是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2.看作者――想作者常写内容,作者诗的一般风格。
高考命题在选诗上,其中很重要的一类就是“名家的非名诗”,既然是名家,在课本中也是经常出现的,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著名诗人,因其特殊的人生经历,其诗歌往往有特定的内容,如陶渊明的归园之乐,李白的怀才不遇,杜甫的忧国忧民,另外,这一类的作家也往往有自己固定的风格,如王维诗含蓄生动,边塞诗(以高适、岑参为代表)雄浑奇拔。李白诗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 ;杜甫诗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乐天(白居易)诗雅俗共赏,李贺诗奇诡变幻,义山(李商隐)诗清丽俊逸,杜牧诗含蓄绰约,等等。所以,同学们在看到是这样的一些诗人的作品时,脑子里就要想象他们的宽泛意义上的写作内容,常表现出来的一般的风格。同时,平时要有意识的识记他们的写作内容和风格,以便在考试时直接套用。
3看意象、炼字看意象炼字也就是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读诗就是要抓关健词。实际上,这些关健词,也往往是一首诗的“诗眼”。这里的关健词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作者为表达感情所选取的外在的事物,即意象,一般是名词;一个是作者在组织意象的时候,一些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使用。这两个方面都是读懂诗歌的要素,一首诗中,这些重点词,读不懂,就很难说读懂了诗歌,也就谈不上分析技巧,评价思想,同时,这两个方面又常常是高考命题者考查的地方,又是解题的要素。
4.看注释注释是出题人为了消除学生答卷的障碍给的解释说明,必须阅读。
(一)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5~16 题。
水调歌头·燕山九日作 范成大
万里汉家使①,双节②照清秋。旧京行遍,中夜呼禹③济黄流④。寥落桑榆西北,无限太行紫翠,相伴过芦沟。岁晚客多病,风露冷貂裘。对重九,须烂醉,莫牢愁。黄花为我,一笑不管鬓霜羞。袖里天书⑤咫尺,眼底关河百二,歌罢此生浮。惟有平安信,随雁到南州。
【注】①南宋乾道六年,词人奉命出使金国,②双节:使节仪仗。③禹:夏禹,相传治理黄河有功。④黄流:洪水。⑤天书:国书。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简单交代了词人出使金国的时间和大致行踪,为抒写苦痛之情不断蓄势。B.词人看到旧京洪水泛滥,期待出现大禹这样有能力的人加以治理,拯救百姓。C.重阳佳节,畅饮赏菊。词人运用拟人手法写菊花绽放使自己忘却年老的忧愁。D.本词写北国秋日风光,情感慷慨激昂,悲壮又不失豪放,风格与辛弃疾相近。
16.“袖里天书咫尺,眼底关河百二,歌罢此生浮”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15. (3分)B(“中夜呼禹济黄流”指词人渴望能有大禹一样的英雄在这如洪水泛滥的形势中拯救时难。)
16.(6分)①表达词人虽身处险境,仍旧心系故国山河的爱国之情;②表达词人出使金国,不辱使命的决心:3表现词人不畏强敌、为国献身的豪迈气概。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润州送人往长洲①陆龟蒙
秋来频上向吴亭②,每上思归意剩③生。废苑④池台烟里色,夜村蓑笠雨中声。汀洲月下菱船疾,杨柳风高酒旆轻。君住松江多少日,为尝鲈鲙与莼羹。[注]①长洲是陆龟蒙的故乡(今苏州)。松江流经长洲境内,盛产鲈鱼。②向吴亭,位于润州(今镇江)。③剩,更。④废苑,指长洲苑,吴王阖闾射猎处。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首联反复使用“上”这一动词,增强了语势,使诗人情感表达得更为强烈。
B. 颔联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绘了向吴亭上所见实景,创造了空濛静谧的意境。
C. 菱舟疾驰、酒旗轻舞的场景具有江南水乡秋季的典型特征,选材别具匠心。
D. 诗中“鲈鲙”与辛弃疾《水龙吟》中的“鲈鱼堪脍”具有相似的文化意味。
16. 本诗所表达的情感比较丰富,请简要概括。(6分)
15. B ("实景"错误,颔联是诗人想象故园长洲苑的景色,是虚景。 )
16. ①真挚的友情
②强烈的思归之情
③对家乡风物由衷的喜爱与怀念
(首联作者触景生情,随着季节的到来,他频频登上向吴亭,每登临一次,思乡的情绪就更加浓烈,表达了思乡的惆怅之情。颈联描绘了秋天夜晚松江的美景,菱舟疾驰、酒旗轻舞,表达了对家乡风物由衷的喜爱与怀念之情。尾联表达了作为当地人的对友人的热情,家乡的鲈鱼莼羹十分美味,希望友人多留几日,品尝美食,表达了对友人的真挚情谊。)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落叶送陈羽①
[唐]韩愈
落叶不更息②,断蓬无复归。
飘飘终自异,邂逅暂相依。
悄悄深夜语,悠悠寒月辉。
谁云少年别,流泪各沾衣!
【注】①陈羽:公元792年与韩愈同登进士第,共为龙虎榜,后仕历东宫卫在。②息:生长。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标题既寓含着典型的环境气氛,又寓含着事件与人物,对理解全诗具有重要作用。
B. 首联紧扣诗歌标题,以“落叶”“断蓬”的意象互相解释,落笔即定下诗的感情基调。
C. 颈联以“悄悄”状二人交谈意切,“悠悠”状月辉之寒,暗示出与友人分手的无奈。
D. 尾联运用反问语气,一反一般送别诗依依惜别之窠臼,赋予感情昂扬向上的基调。
15. 这首诗流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哪些思想感情 请结合作
品简要赏析。
【答案】14. C
15. ①漂泊无依。他在送陈羽时以“落叶”和“断蓬”为喻,流露出与陈羽一样漂泊不定的心绪。
②与朋友惺惺相惜。他与陈羽为同年学子,不期而遇之际,有一种相互依靠的感觉。
③心胸旷达。尾联“谁云少年别,流泪各沾衣”两句,表达出与陈羽分别时的旷达胸怀。
四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4~15题。
秋雨叹三首(其三)①
杜甫
长安布衣谁比数②?反锁衡门守环堵。
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
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
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
【注】①写作背景:天宝十三年秋,霖雨六十余日,京师庐舍垣墙,颓毁殆尽。房琯上
言水灾,国忠使御史按之。②比数(shù);相提并论,认同。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写了诗人在连绵秋雨中旅居的情况,抒发了由秋雨引发的对个人及国事的感慨。
B.首联表达诗人闭门在家,欲将烦忧锁在门外,但门内的心还念念不忘外面的世界。
C.颔联通过对无惧风雨的孩子们雨中欢呼雀跃情景的描述,反衬出诗人的衰朽之态。
D.颈联虚实结合。含蓄蕴藉。实写天寒雨稠,虚写胡雁掩翅,表达诗人不得志的失落。
15.试比较本诗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情感上的异同。(6分)
14.C
15.同:都表达出杜甫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2分)
异: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由秋风破屋引发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2分)②《秋雨三叹》由秋雨引发自伤,欲“奋翅高飞”而复觉身居此困厄、混沌之世,表达郁郁不得志之叹。(2分)
(五)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自 贺 陆游
胎发茸茸绿①映巾,归耕犹是太平民。
流觞内史招同社②,扛鼎将军与卜邻。
曾冠六鳌③非俗吏,已开九秩④是陈人。
一杯剩约梅花醉,又见开禧⑤第二春。
【注】①绿:宋代六品、七品官员着绿色官服。②同社:志趣相同的人。③六鳌:神话中记载海上有五座仙山,因为六只大龟负载始峙而不动。④九秩:九十岁。⑤开禧:南宋宁宗时的年号,当时韩侂胄渐掌大权,于开禧二年北伐,得到时年81岁的陆游的支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胎发茸茸”言年龄之小,“绿映巾”写为官之貎,首句描绘了自己年轻出仕时的形象。B.“归耕”一词表明诗人晚年归家田居的境况,看似平常的话语中暗含着失落叹惋之情。
C.三、四句回忆当年曾与志趣投合的高官饮酒享乐、与定邦安国的将军比邻而居的情景。D.“非俗吏”与“是陈人”对仗严密整齐,通过今昔对照,也流露出诗人盛时不再的感慨。
16.本诗以“自贺”为题,“贺”中包含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15.B(“失落叹惋之情”错)
16. ①对归乡生活的满足之情。诗人回归乡村之后,对自己太平、安适、自在的生活感到非常满意。
②对过去辉煌的自豪之感。诗人回忆起自己年轻的时候也是国家的股肱之臣,与担负大任的文官武将志同道合,交往密切,不禁引以为豪,心潮澎湃。
③高兴、期盼之情。尾联写诗人听闻朝廷北伐抗金的消息后高兴不已,期待能够收复失地,于是饮酒自乐,甚至与梅花相约在收到胜利的消息后醉酒庆贺。(共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六)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 15~16 题
送韦城李少府①张九龄
送客南昌尉,离亭西候春。野花看欲尽,林鸟听犹新。
别酒青门路,归轩白马津②。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注】①此诗是张九龄任职洪州时送别挚友所作。古代江西南昌被称为洪州。韦城, 在今河南滑县东南。②白马津:今河南滑县北。
送何遁山人归蜀 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燕社,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繁杂事务,停止世俗活动。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题目中“送”点明了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同时两诗题目都交代了所送之人和所到地。
B.张诗在首联点明了人物、事件、时间、地点,是常见的送别诗的写法,但梅诗不同。
C.两诗均有对春天景象的描写,春日的一派生机,为两首诗奠定了明朗的感情基调。
D.两诗颔联均虚实结合,出句实写诗人送行,对句虚写所送之人和自己分别之后的情景。
16.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请赏析两首诗所表达情感的侧重点有何不同。(6 分)
15.D(梅诗通篇均是虚写)
16.(1)张诗侧重表达对朋友的安慰与鼓励以及彼此友谊的真挚。(1 分)诗歌前两联触目万物皆春,生机勃勃,尾联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与李少府之间的真挚情谊,又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体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襟。(2 分)梅诗侧重表达对朋友的良好祝愿和对朋友隐居生活的向往。(1 分)全诗运用想象,想象童稚热切盼归的情境,友人归家的恬淡闲适的隐居生活,表达为朋友归乡而欣慰,对其以后生活的良好祝愿,以及对朋友归乡的羡慕。(2 分)
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15题。(共12分)
水龙吟·题瓢泉【1】
辛弃疾
稼轩何必长贫,放泉檐外琼珠泻。乐天知命,古来谁会,行藏用舍。人不堪忧,一瓢自乐,贤哉回也。料当年曾问,饭蔬饮水,何为是、栖栖【2】者。
且对浮云山上,莫匆匆、去流山下。苍颜照影,故应流落,轻裘肥马。绕齿冰霜,满怀芳乳,先生饮罢。笑挂瓢【3】风树,一鸣渠【4】碎,问何如【5】哑。
注释:【1】本词写于作者闲居上饶带湖时。瓢泉:泉名。【2】栖栖:忙碌状。【3】挂瓢:相传隐者许由饮水常以手捧,人赠以瓢。许由瓢饮毕,挂瓢于树。风吹瓢响,许由烦,遂抛。【4】渠:它。【5】何如:哪比得上。
13.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稼轩”两句是说稼轩怎么会是贫穷的呢,瓢泉就是身边的财富,带反问语气。
B.“古来”两句是说自古以来就没有人理解并做到“行藏用舍”,仅作者做到了。
C.“且对”三句是说希望瓢泉之水在青山与浮云相伴,不要匆匆忙忙地流下山去。
D.“绕齿”三句是说先生饮了瓢泉水,既感觉口齿含霜般清凉,又感觉满怀清香。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揽镜自照,容颜已老,于是产生富贵荣华如梦之感。
B.作者因与瓢泉为伴,懂得乐天知命,所以决心远离官场。
C.本词多处化用《论语》章句,并以己意串联,意蕴丰富。
D.本词语言散文化,笔法多姿,议论通俗,抒情言志直白。
15.本词明写“乐”而暗寓“愤”,试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13.B 14.C
15. 【答案要点】
“乐”:①乐在自己已明白出世入世之道,乐天知命;②乐道安贫;
③乐于伴泉而居,饮泉挂瓢,悠闲自在。
“愤”:①含蓄抒发不与污浊官场同流合污的情怀,表达对浊世的愤慨;
②在污浊的世道,只好远离喧器的尘世以保持自己高洁品行的幽愤或悲愤。
全词表面超然旷达,实则内含幽愤(有志不得申的悲愤)。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虞美人·题吴江
刘仙伦
重唤松江渡。叹垂虹亭①下,销磨几番今古。依旧四桥风景在,为问坡仙甚处。但遗爱、沙边鸥鹭。天水相连苍茫外,更碧云、去尽山无数。潮正落,日还暮。
十年到此长凝伫。恨无人、与共秋风,鲙丝莼缕②。小转朱弦弹九奏,拟致湘妃伴侣。俄皓月、飞来烟渚。恍若乘槎河汉上,怕客星、犯斗蛟龙怒③。歌欸乃,过江去。
【注】①垂虹亭,江苏吴江长桥上。苏轼自杭州移高密时,曾与张先等在此饮酒。②西晋张翰为吴郡人,秋风吹起时想到家乡的莼羹鲈鲙,辞官归去。③古代神话传说,天河与海相通,每年八月有浮槎来往。客星犯牵牛时,就是有人乘槎至天河。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垂虹亭下江流不息,今古多少风云变化,“销磨”二字蕴含物是人非的深沉感慨。
B.上阕关联与苏轼相关的人事,风景依旧,问坡仙何在,字里行间流露出追慕之意。
C.天水相连,日暮苍茫,词人伫立其间,深感潮起潮落、人生短暂,应当及时行乐。
D.本词以唤渡开始,以过江结束,中间融抒情、写景于一炉,构思新巧,情感跌宕。
15.本词下阕是怎样抒情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15、C.“及时行乐”错误,应该是透露出他的落寞怅惘的心境。16、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恨”“怕”,直接点出词人的情感。②用典以蕴含感情。用张翰之典,表达知音难觅、世无同调的怅惘。③借想象传情。招引湘妃、乘槎星汉的想象情境,突出无人作伴的孤寂。④借动作情态及变化流露情感。长久凝伫、歌欸乃而过江,流露出词人从黯然神伤到无奈离去的情感和情感变化。
(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8分
野航为范子俊赋
(明)袁凯①
一舸夷犹②野水边,渚禽沙鸟各纷然。
幽花满棹初维③岸,春水连堤忽上天。
世上风波终未已,江南烟雨正堪眠。
他日匏尊留我饮,更凭孤鹤问坡仙。
[注]①袁凯:松江华亭人,元末明初诗人。因说实话,不断地遭朱元璋批评,多次
请求归乡而不允。②夷犹:从容之意。③维:系。
12.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纷然”写出了水边禽鸟从容飞起的样子。
B.“春水连堤”描绘出一幅风波险恶的画面。
C.“江南烟雨”营造了烟雨蒙蒙的冷清氛围。
D.“坡仙”借用了《赤壁赋》中苏轼的形象。
13.以下评论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2分)
A.慷慨激昂 B.幽默诙谐 C.恬淡自然 D.刚劲凝练
14.这首诗是怎样抒发情感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4分)
12.(2分)D
13.(2分)C
14 .(4分)前四句借景抒情,通过对野舸从容、禽鸟纷飞、幽花满棹、春水连天的优美恬静的画面的描写,(1分)表达出对江南美景的喜爱之情;(1分)第三联以世上不止的风波和江南堪眠的烟雨对比,(1分)第四联化用《赤壁赋》中的典故,(1分)表达了诗人想远灾避祸,以及对逍遥自由的生活的向往。(1分)
九【2019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
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仍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3)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4分)
答案】
(1)B
(2)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席壮美的画面。
(3)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B项,“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搅扰,乱入河中”错,据诗句“人远凫鸭乱”,可知是人已经走远,野鸭才乱入河中,写出环境的幽僻。故选B。
(2)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看是鉴赏景象、物象还是人物形象。本题是鉴赏景物,要找出用到来的意象,想象整个画面,概括出意境特点。本题问“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山色远寂寞”描绘夕阳照射之下,远远望去,群山苍茫,笼罩着夕阳的余晖,给人寂寞空旷之感;“江光夕滋漫”写满溢的江水在夕阳余晖中闪耀着特有的光泽;整个画面境界阔大壮美,而又给人寂寥孤独之感。
(3)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主旨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联系题目、注释、背景等全面解读,要仔细寻找能表露作者情感的词语,或者分析诗歌中的形象等,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由“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描写通泉山水的壮丽美好,表达了诗人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伤时愧孔父”诗人借孔子叹凤、泣麟的典故,表达自己“伤时”之痛,即生不逢时的苦闷;“我生苦飘零”则表达了飘零他乡的哀痛;“所历有嗟叹”直抒身世之慨,“去国同王粲”是借王粲在国家动乱之时无奈依附刘表的典故,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