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东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儒家讲教化,着眼于培养具有健全完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的人,也就是所谓“成人”。这里的“成人”,并不是指年龄特征上发育成熟的成年人,而是从道德内涵上强调人的人格养成。
子路请教老师怎样才是成人。孔子说:“若威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他先是提出了一个高标准,像臧武仲那样有智慧,盂公绰那样讲廉洁,卞庄子那样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加上礼乐的人文修养,就可以算得一个成人。面对世风日下的状况,孔子又感叹地说,如今的成人又何必这样呢?见到可得之利时首先考虑它是否符合道义、自己该不该得,遇到危险勇于承担责任,做出牺牲,经过长久的穷困也不忘自己平生的诺言,这也可以算是成人。
孔子的“成人”思想,体现了他对人之所以为人的深刻反思和觉醒。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他认为,要成为一个在社会上立得住的人,仅有与生俱来的质朴本真的禀赋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有人文的修养。只有文与质两者兼备,配合恰当与协调,才能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君子。而人文的修养离不开教化。教化,正是使人“成人”的途径和方法。“教”就是教导,“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民有质朴,不教不成。”(《白虎通·三教》)“化”就是感化,也就是在“上”者的教育和引导下,使“下”者内在的人格精神发生变化。孔子说:“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礼记·中庸》)所谓“知人”,就是要有“人”的自觉,脱离纯粹的人的自然状态,明白做人的道理,具有分辨是非和校正自己行为的能力,承担起对社会应尽的义务,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颜渊请教孔子“成人之行若何”,孔子说:“既能成人,而又加之以仁义礼乐,成人之行也。”(《孔子家语·颜回》)所谓“成人之行”,就是一个成人应当具备的德行。这段话与孔子回答子路问成人的话是一致的,都强调了仁义礼乐教化在人的人格养成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仁”是人内在的品德和思想境界,“礼”是人外在的行为准则。任何社会都有一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教化的目的,就是要使人在内心发生变化,达到“仁”的境界,从而实现对“礼”即社会规范的高度认同和自觉遵守,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摘编自《孔子论教化之内涵——成人》)
材料二:
依照荀子的观点,政治是一个综合体,它一方面在形式上表现为权力的聚合体,另一方面又必须承载“道义”的精神内涵,单纯的权力系统若失去内在“道义”的内涵与目的是无法维持的。荀子说:“国者,天下之制利用也;人主者,天下之利执也。得道以持之则大安也,大荣也,积美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则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无之。”“道”作为一个抽象观念,“得道”的具体实现方式就是“得民”,或者说,以“道义”精神教化民众。荀子在《王制》开篇讨论“为政”问题时指出:“请问为政?曰: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依这里的说法,为政之要务有多端,而“诛恶”“化民”是其核心目的之一。也就是说,“为政”本身作为对民众施行教化的途径和方式,是一工具性的存在。甚而言之,这一工具性存在最终亦是要被扬弃的,从而达到“不待政而化”的状态。
以“政”行“教”的枢纽环节是“礼义”。“礼义”亦是一个综合性的说法,它既指政刑法度之施设所依照的一般性、指导性的制度化设计,同时又强调这一指导性设计中内含着的道义精神。“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荀子对于“礼”的重视自不待言,“隆礼重法”基本已成为荀子思想主旨的代称。“礼法”并称是荀子论“政”“教”的一个重要特点,“法”代表了“礼”的规范化、制度化面向及其衍生物,“礼”则代表了“法”精神化、内涵化的道义面向。二者的并称究其向上的一面而言,乃高度地强调了荀子以“政”行“教”的思想观念。
(摘编自《〈荀子·王制〉篇的教化论特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讲教化,着眼于“成人”;荀子论教化,则强调以“政”行“教”的思想观念。
B.儒家所谓“成人”,不仅是指发育成熟的成年人,而且是指品格高尚的君子。
C.荀子认为政治表现为权力的聚合体,又须承载“道义”,因此单系的权力系统是不存在的。
D.孔子认为一个在社会上立得住的人,与生俱来的禀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教化得来的人文修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提出的成人标准是一个近乎完美的标准,近似于今天所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标准了。
B.“为政”本身作为对民众实行教化的途径和方式,在当今仍值得借鉴。
C.教化是使人成人的途径和方法,只要对一个人实行了“教化”,就能保证此人不会变坏了。
D.荀子认为“礼仪”很重要,人无论贵贱,都要“属于礼仪”,这一思想具有进步意义。
3.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各项中不符合孔子“教化”观念的一项是( )(3分)
A.荀子《劝学》鼓励人们学习B.当代虎爸培养孩子成为“考霸”
C.孔子哂(笑)子路(仲由)D.韩愈写《师说》表扬李氏子蟠
4.简要分析材料二第3自然段的行文思路。(4分)
5.实施教化的途径有哪些?请根据两则材料做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复活(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
“你得站起来,”他发现玛丝洛娃坐着不动,和颜悦色地说。
玛丝洛身姿矫捷地站起来,现出唯命是从的神气,提起高耸的胸部,用她那双笑盈盈而略微斜睨的黑眼睛直盯住庭长的脸,什么也没回答。
“你叫什么名字?
“柳波芙。”她迅速地说。
聂赫留朵夫这时已戴上夹鼻眼镜,随着庭长审问,挨个儿瞧着被告。他眼睛没有离开这第三个被告的脸,想:“这不可能,她怎么会叫柳波芙呢?”他听见她的回答,心里琢磨着。
庭长还想问下去,但那个戴眼镜的法官怒气冲冲地嘀咕了一句,把他拦住了。庭长点点头表示同意,又对被告说:“怎么叫柳波芙呢?”他说。“你登记的不是这个名字。”
被告不作声。
“我问你,你的真名字叫什么。”
“你的教名叫什么?”那个怒容满面的法官问。
“以前叫卡吉琳娜。”
“这不可能,”聂赫留朵夫嘴里仍这样自言自语,但心里已毫不怀疑,断定她就是那个他一度热恋过,确确实实是热恋过的姑娘,姑妈家的养女兼侍女。当年他诱骗了她,后来又抛弃了她。从此以后,他再也不去想她,因为想到这事实在太痛苦了,这事使他原形毕露,表明他这个以正派人自居的人不仅一点也不正派,对那个女人的行为简直是十分下流。
对,这个女人就是她。这会儿他看出了她脸上那种独一无二的神秘特点。这种特点使每张脸都自成一格,与其他人不同。尽管她的脸苍白和丰满得有点异样,她的特点,与众不同的可爱特点,还是表现在脸上,嘴唇上,表现在略微斜睨的眼睛里,尤其是表现在她那天真烂漫、笑盈盈的目光中,表现在脸上和全身流露出来的唯命是从的神态上。
“你早就该这么说了,”庭长又特别和颜悦色地说。“你的父名叫什么?”
“我是个私生子,”玛丝洛娃说。
“那么按照你教父的名字该怎么称呼你呢?”
“米哈依洛娃。”
“她会做什么坏事呢?”聂赫留朵夫心里仍在琢磨,他的呼吸有点急促了。
“你姓什么,通常人家叫你什么?”庭长继续问。
“通常用母亲的姓玛丝洛娃。”
“职业呢?你做什么工作?”
玛丝洛娃不作声。
“你做什么工作?”庭长又问。
“在院里,”她说。
“什么院?”戴眼镜的法官严厉地问。
“什么院您自己知道,”玛丝洛娃说。
她噗哧一笑,接着迅速地向周围扫了一眼,又盯住庭长。
她脸上现出一种异乎寻常的神情,她的话、她的微笑和她迅速扫视法庭的目光是那么可怕和可怜,弄得庭长不禁垂下了头。庭上刹那间变得鸦雀无声。接着,这种寂静被一个旁听者的笑声打破了。有人向他发出嘘声。
庭长抬起头,继续问她:“你以前没有受过审判和侦审吗?”
“没有,”玛丝洛娃叹了一口气,低声说。
“起诉书副本收到了吗?”
“收到了。”
“你坐下,”庭长说。
被告就象盛装的贵妇人提起拖地长裙那样提了提裙子,然后坐下来,一双白净的不大的手拢在囚袍袖子里,眼睛一直盯住庭长。
接着传证人,再把那些用不着的证人带下去,又推定法医,请他出庭。然后书记官起立,宣读起诉书。他念得很响很清楚,但因为念得太快,以致发出来的声音成了一片连续不断的嗡嗡声,令人昏昏欲睡。法官们一会儿把身子靠在椅子的这边扶手上,一会儿靠在那边扶手上,一会儿搁在桌上,一会儿靠在椅背上,一会儿闭上眼睛,一会儿睁开眼睛,交头接耳。有一个完兵好几次要打呵欠,都勉强忍住。
玛丝洛娃时而一动不动地望着书记官,听他宣读,时而全身抖动,似乎想进行反驳,脸涨得通红,然后又沉重地叹着气,双手换一种姿势,往四下里看了看,又盯住书记官。
……
“那么您对玛丝洛娃有什么看法?”那个被指定替玛丝洛娃辩护的见习法官一脸不知道该怎么办的表情,红着脸问道。
“她是最好的,”基塔耶娃回答,“姑娘受过教育,蛮有派头。她出身上等人家,法语书也看得懂。她有时候喝得有点多,但从来不放肆。是个非常好的姑娘!”
玛丝洛娃对掌班瞧瞧,但接着突然把目光移到陪审员那边,最后停留在聂赫留朵夫身上。她的脸色变得严肃甚至严厉了。她那双恼恨的眼睛有一只斜睨着。这双异样的眼睛对了聂赫留朵夫瞧了相当久。聂赫留朵夫尽管心惊胆战,但是他的目光却怎么也离不开这双眼白闪亮、清楚的斜睨的眼睛。他想起那个可怕的夜晚:冰层坼裂,夜雾弥漫,特别是那钩在破晓前升起、两角朝下的残月,照着那黑漆漆、阴森森的地面。
“她认出我来了,”他想。他把身子缩成一团,仿佛在等待当头一棒。但是她并没有认出他来。她平静地叹了一只气,又去看庭长了。聂赫留朵夫也叹了一口气。“噢,但愿快点结束,”他想。
此刻他的心情仿佛一个猎人,不得已杀死一只受伤的小鸟:又是嫌恶,又是怜悯,又是悔恨。那只还没有断气的小鸟不住地在猎袋里扑腾,使人觉得又讨厌又可怜,真想赶快把它弄死,忘掉。
聂赫留朵夫此刻听着审问证人,心里就有类似的复杂情感。
(有删改)
【注】基塔耶娃:是玛丝洛娃的证人,即下文所说的“掌班”。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尽管庭长曾流连于风月场所,但与横眉怒目的法官相比,也算平易近人,和蔼可亲,颇具绅士风度。
B.岁月改变了玛丝洛娃的容颜和体态,但她独一无二的神秘特点仍在,这正是她得以“复活”的缘由。
C.玛丝洛娃对风尘女子的身份基本认同,被问及“什么院”时,也不忘借此机会调笑庭长和法官。
D.聂赫留朵夫认为玛丝洛娃就像还没断气的、不住地在猎袋里扑腾的小鸟,应该赶快被弄死,被忘记。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篇通过对宪兵由“目不转睛地盯着”到“木然望着”细节变化,侧面烘托了玛丝洛娃的魅力。
B.文中反复用某词突出人物特征或心理,如“斜睨”,或与人物出身有关,时而含敬畏,时而表恼恨。
C.宜读起诉书时,作者用一组排比句描摹了法官们百无聊赖的情状,法官们尸位素餐的形象跃然纸上。
D.玛丝洛娃听起诉书一段综合运用了多种心理描写的手法,有动作暗示,有神态暗示,还有内心独白。
8.小说中玛丝洛娃三次叹气,结合上下文,分析叹气的原因有何不同。(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有人认为,与《变色龙》中的巡警奥楚蔑洛夫相比,《复活》中的法官显得过于单薄,应运用多种手法加以细致刻画,你赞同这种观点吗?请概述你的的理由。(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日:“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材料二: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宇仲尼。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陬人挽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山。
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吾闻圣人之后,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楚子卒,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
孔子年三十五,季平子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
孔子年四十二,鲁昭公卒于干侯,定公立。定公立五年,夏,季平子卒,桓子嗣立。桓子嬖臣曰仲梁怀,与阳虎有隙。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狙止之,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释之阳虎由此益轻季氏。季氏亦僭于公室陪臣执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鲁哀公问政,对曰:“政在选臣。”季康子问政,曰:“举直错(注)诸枉,则枉者直。”康子患盗,孔子日:“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因史记作《春秋》,约其文辞而指博。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已丑卒。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弟子及鲁人往从家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家,而诸儒亦讲礼于孔子冢。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①错,同“措”。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季氏A亦借于公室B陪臣C执国政D是以E鲁自大夫以下F皆僭离于G正道H故孔子不仕
11.下列对两则材料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克已复礼为仁”与“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老子>四章》)中的两个“复”字意思不相同。
B.孔子修订《春秋》,行文中增减一字,都有微言大义,后称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为“春秋笔法”。
C.“请事斯语矣”与“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的两个“事”意思相同。
D.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用羊、豕做祭品,叫“少牢”。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12.下列对两则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尊崇礼仪。儿童时代,他就经常演习一些礼仪动作:母亲去世,他在得知父亲的墓址后,才将母亲灵柩与之合葬。
B.孔子受弟子尊重。孔子死后,很多弟子都为孔子守丧三年,并且有些弟子前往移居孔子墓旁居住。
C.孔子传承文化。他隐退时整理《诗》《书》《礼》《乐》,教授弟子;力排众议,根据史官的记载资料删定《春秋》。
D.孔子指出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认为《诗经》,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
13.翻译划线句子。(8分)
(1)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在治国理政方面孔子有怎样的见解?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6题。
赠怀素草书歌(节选)
李白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刻画了怀素酒后运笔挥洒时激情奔涌、痛快淋漓、狂放疾书的形象。
B.诗中作者既是写自己的观感,又是描摹怀素书法的神韵,二者水乳交融。
C.最后两句写湖南七郡很多名门大家都请怀素题字,强调民众喜爱怀素书法。
D.诗中写怀素赠送作者草书,作者作诗赠送怀素,表达愿以怀素为师的赞誉。
16.苏东坡曾以“‘笺麻素绢排数箱’之句,村气可掬”为由,认定此诗非李白所作。请你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分析本诗(节选部分)与李白诗作《将进酒》的相似之处,以作为本诗确为李白所作的佐证。(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1)读书人要立志成为国家和社会的脊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论语·泰伯》中曾子就曾经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面上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但实际上也是仕途失意时的自慰之辞。
(3)古代衣服因为原料质地较硬,制成后较为硬挺,穿着前需置于石上春捣,使之柔软,称为“捣衣”。古典诗词中常用“捣衣”或“砧声”来表现妇人思念征夫、游子思家怀乡、征人对常年征战不满等情绪,比如唐人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8~20题。
说起茶,紫笋茶在唐代地位显赫,那是因为陆羽,他在阳羡品尝了紫笋茶后向宫廷隆重推荐,让紫笋茶一时名闻天下。到了宋朝,名茶中最负盛名的是小龙团茶,这个茶出名是因为它的创制者是蔡襄。令人没想到的是,蔡襄不仅是文人、书法家,他竟然还有一个身份——宋代第一大“茶人”。
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农历乙卯年,苏轼到无锡惠山拜访钱道人。这里有著名的天下第二泉,他拿出带来的珍贵的小龙团茶。于是名泉与名茶,诗人与道人,兴致盎然,又相得益彰。苏东坡这次一定品得欣欣然,陶陶然,提笔一挥写下了一首诗,其中就有“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名句。苏东坡是大书法家,一落笔定然满纸云烟,灿然生辉。
这次品茶一定让苏轼回味无穷,以至于念念不忘。后来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从徐州调任湖州,赴任路过无锡,便约了弟子秦观和诗僧参蓼又到无锡惠山沏二泉水品茗并唱和了一番。想来这又是一场风雅!
18.下面四个选项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修辞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主人下马客在船 B.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C.笠是兜鍪蓑是甲 D.海上明月共潮生
19.下面选项中与文中加点词“茶人”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B.一篇文章,一套“学生腔”,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
C.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是“过人头”了。
D.“您教育孩子是应该的,可要注意方法,不能打孩子。”
20.文中“元丰”是用年号纪年,“乙卯”是干支纪年,根据干支纪年推算,“元丰二年”应该是农历____________年。( )(3分)
天干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地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A.乙未 B.乙酉 C.己卯 D.己未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共11分)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21~23题。
在《百年孤独》辉煌光芒的照耀下,马尔克斯其他的长篇小说都显得有些孱弱和暗淡——它们的确不能跟《百年孤独》____________。《枯枝败叶》只能看成是《百年孤独》的泥坯,是《百年孤独》的“枯枝败叶”;《家长的没落》从兀鹰撕破铁丝网的神奇意象开头,却在作者____________的反复涂抹下,渐渐变得暗昧不辨轮廓:《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与作者别的作品相比,毫无野心可言,是作者肌肉快感驱使下的市井逸闲;《迷宫中的将军》围绕“拉丁美洲的解放者”玻利瓦尔为原型,试图营造一个以抗暴为初衷,从而差点儿自己变成暴君的疲惫英雄。这部小说在我看来,艺术成就仅次于《百年孤独》,但格局气象仍不能____________。《霍乱时期的爱情》是我看到的马尔克斯的最后一部作品,我不敢相信一个声名显赫的诺贝尔奖作家,会如此罕见地写一部终成眷属的爱情小说。我愿意把它解释成是马尔克斯难得地大发善心,对世人做了一次满怀恻隐的安抚。近三十年来,可以肯定没有哪个外国作家对中国作家的影响超得过马尔克斯,我这样数落他,会让人误解我有不敬之意,但事实恰好相反,我承认,对他任何的吹毛求疵,也许只是一个为他庞大身躯投下的阴影所惊骇的后辈,闪在一旁,对其因伟大才可能的斑驳指指点点。
2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恰当的一组是( )(3分)
A.相提并论 鞭长莫及 望其项背 B.等量齐观 力不从心 望尘莫及
C.相提并论 力不从心 望其项背 D.等量齐观 鞭长莫及 望尘莫及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成表达正确、符合逻辑的句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给“魔幻现实主义”下定义。(不超过50字)(5分)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20世纪50年代前后在拉丁美洲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主要表现在小说领域。这些作品大多以神奇、魔幻的手法反映拉丁美洲各国的现实生活,把神奇和怪诞的人物和情节,以及各种超自然的现象插入反映现实的叙事和描写中,使拉丁美洲现实的政治社会变成一种现代神话,既有离奇幻想的意境,又有现实主义的情节和场面。人鬼难分,幻觉和现实相混,从而创造出一种魔幻和现实融为一体、魔幻而不失其真的独特风格。因此,人们把这种手法称为“魔幻现实主义”。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生的付出,有的是“有用之用”,比如识字班中认的字,数学课上学的题,升学考试,十分有用;有的却是“无用之用”,比如蹲在路边看蜗牛慢慢爬,躺在草地看白云轻轻飘,宅在家中做喜欢的小手工,漂在海上让思绪“云卷云舒”……看似无用,却蕴含着不可替代的治愈力量,往往让人生充盈丰满的同时,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人民日报》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锡东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A(B.混淆关系。“不仅是指发育成熟的成年人,而且是指品格高尚的君子”是递进关系,原文是是并列关系。C.“因此单系的权力系统是不存在的”错误,曲解文意,原文说“单纯的权力系统若失去内在‘道义’的内涵与目的是无法维持的”,“单系的权力系统是不存在的”曲解了文意。D.曲解文意,原文是说“仅有与生俱来的质朴本真的禀赋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有人文的修养”。)
2.C(“只要对一个人实行了‘教化’,就能保证此人不会变坏了”,前后逻辑不成立,此条件不成立。对一个人实行了“教化”,此人未必不会变坏了)
3.B(A、C、D三项侧重于“成人”教育。B.“当代虎爸培养孩子成为‘考霸’”不符合孔子“教化”观念,侧重于“应试”教育。)
4.(1)首先提出“以‘政’行‘教’的枢纽环节是‘礼义’”的观点:(2)接着诠释了“礼仪”的内涵:(3)再通过引证论述了荀子对礼的高度重视;(4)最后得出“荀子以‘政’行‘教’”的结论。
5.(1)在“上”者(老师、长辈)的教育和引导下,使“下”者内在的人格精神发生变化。
(2)通过个人的自觉,明白做人的道理,具有分辨是非和校正自己行为的能力。
(3)通过礼乐教化来塑造健全的人格。
(4)“为政”本身作为对民众施行教化,即以“政”施“教”。
6.B(A.“也算平易近人,和蔼可亲,颇具绅士风度”错误。庭长与法官虽外在表现迥异,但草菅人命的实质是一样的。C.“调笑庭长和法官”错误。玛丝洛娃的话、笑是可怕和可怜的,不是调笑,而是维护人格尊严的反击。D.“聂赫留朵夫认为玛丝洛娃就像还没断气的、不住地在猎袋里扑腾的小鸟”错误。是文本信息的混搭,从文中“此刻他的心情仿佛一个猎人,不得已杀死一只受伤的小鸟:又是嫌恶,又是怜悯,又是悔恨。那只还没有断气的小鸟不住地在猎袋里扑腾,使人觉得又讨厌又可怜,真想赶快把它弄死,忘掉”来看,并不是聂赫留朵夫把玛丝洛娃看作小鸟。)
7.D(D.“还有内心独白”错误。“全身抖动”是动作暗示,“脸涨得通红”是神态暗示,没有内心独白。)
8.第一次叹了口气是因为庭长一直纠缠于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让她感到厌烦;
第二次沉重地叹气是感慨自己人微言轻,回天乏力;第三次平静地叹气是因为她已经认清并无奈地接受了现实。(答出1点得1分,2点得2分,3点得4分)
9.不赞同。
①法官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着墨过多,喧宾夺主;
②精当的人物描摹既突出法官的主要特征,又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10.B、D、H
11.C(前一个解释为“从事”,后一个解释为“侍奉”。)
12.C(“力排众议”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因史记作《春秋》,约其文辞而指博”“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力排众议”无中生有。)
13.(1)好比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2)到他撰写《春秋》时,当写的就写,当删的就删、就连子夏等这些擅长文学的人也不能增删一个字辞。
(1)关键词:平地、覆、簧。(2)关键词:笔、削、赞。
14.(1)首要在选用正直贤能的大臣:(2)感化邪曲之人。(3)执政者要以身作则。
参考译文:
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孔子孩童时做游戏,经常陈列组豆各种礼器,演习礼仪动作。孔子母亲去世,他先将灵柩停放在五父之後,这是出于孔子谨慎从事的考虑。陬邑人挽父的母亲告诉孔子其父的墓址,这之后孔子才将母亲灵柩送往防山合葬。
孔子十七岁那年,鲁国大夫孟厘子病危,临终前告诫儿子懿子说:“孔丘这个人,是圣人的后代,他的祖先在宋国灭败。他的先祖弗父何本来继位做宋国国君,却让位于他的弟弟厉公。到他的另一个先祖正考父时,历佐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三朝,三次受命一次比一次恭敬,所以正考父鼎的铭文说:'第一次任命鞠躬而受,第二次任命时弯腰而受,第三次任命时俯首而受。走路时顺根快走,也没人敢欺侮我;我就在这个鼎中做些面糊粥以糊口度日。“他就是这般恭谨节俭。我听说圣人的后代,虽不一定做国君执政,但必定会有才德显达的人出现。如今孔子年少而好礼,他不就是才德显达的人吗?如果我死了,你一定要以他为师。”等到孟厘子死后,孟懿子和鲁国人南宫敬叔便前往孔子处学礼。
孔子三十五岁那年,季平子和郦郦昭伯国为斗鸡的缘故得罪了鲁昭公。鲁昭公率领军队攻击季平子,季平子和孟孙氏、叔孙氏三家联合攻打鲁昭公,昭公的军队战败,他逃奔到齐国,齐景公把昭公安置在干侯。此后不久,鲁国大乱。孔子去到齐国,当齐卿高昭子的家臣,打算以此来与齐景公交往。
孔子四十二岁那年,鲁昭公死在干侯,鲁定公即位。鲁定公在位的第五年,夏天,季平子去世,季桓子继位。季桓子的宠臣叫仲梁怀,与阳虎有矛盾。阳虎想赶走仲梁怀,公山不狂阻止了他。那年秋天,仲梁怀更加骄横,阳虎把他给抓了起来。季桓子大怒,阳虎就把季桓子也给国禁起来,阳虎与桓子谈定条件后放了季桓子。阳虎因此更加轻视季氏。季氏也有超越鲁君的权力,家臣阳虎执掌了国政。因此鲁国从大夫以下都超越本分不守正道。所以孔子不愿出任鲁国的官职,退闲在家,专心研究整理《诗》、《书》、《礼》、《乐》,弟子们越来越多,直到遥远的地方,无不向孔子求教。
孔子离开鲁国一共十四年才返回鲁国。鲁哀公向孔子请教政务,孔子回答说:“为政最主要的是选择好大臣。”季康子向孔子请教政务。孔子说:“举用正直的人,抛弃那曲的人,那么就使邪幽的人变成正直的人了。”康子担心盗贼,孔子说:“如果您在上面没有贪心,那么在下的人即使鼓励他们去偷盗,他们也不会行窃。“孔子就凭着鲁国史官的记载资料编写了《春秋》,《春秋》一书文辞简练而义旨博大。
孔子任司寇职务时,审理诉讼案件,文辞上有应该和别人商议之处都是共同斟酌的,从不独断判决。到他撰写《春秋》时,当写的就写,当别的就删,就连子夏等这些擅长文学的人也不能增删一个字辞。
孔子享年七十三岁,是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这天去世的。孔子死后埋葬在鲁城北的泗水边上,弟子们都服丧三年。三年过去了,弟子们为老师心里守丧已毕,互相诀别而愚去,就哭了起来,各又尽衷;有的弟子又留下来。惟有子精在坟墓旁建起一间房子,共守了六年,然后离去。孔王的弟子和鲁国人前往移居孔子墓旁居住的有一百多家,因此命名这裹为孔里。鲁国世世代代相传每年按时节祭祀孔子坟墓,儒生们也在孔子墓前讲演礼仪。高皇帝经过鲁地,用牛羊猪三牲祭祀孔子。诸侯、卿丈夫、宰相一到任,常常先去拜谒孔子庙,然后才去处理政务。
15.D(“赠怀素草书歌”为李白赠诗)
16.①都用夸张,体现豪迈之风。“须臾扫尽数千张”,写出怀素在创作书法时候的一挥而就的极速与洒脱,如同《将进酒》“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气概。
②都用想象,极具浪漫主义特点。本诗“如闻神鬼惊”“只见龙蛇走”等想象写出怀素创作时的气势,如同《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机具想象力,体现浪漫主义风格。
③都用直抒胸臆的抒情方法,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惊”“恍恍”直接抒发了诗人的直观感受,如同《将进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直抒胸臆,写尽内心的痛楚和绝望。
17.(1)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2)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3)示例一: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张若虚) 示例二: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李白)
示例三:黄昏捣衣声 声在空山中。(王之涣)
18.C(C比喻。A互文,B反问,D比拟)
19.B(“茶人”表特殊含义。A.否定讽刺。B.特殊含义。C.突出强调。D.表示引用。)
20.D 己未(根据材料内容,天干地支相配,“乙卯”是指“1075年”,“元丰二年”是指“1079年“年,天干地支依次后推四年,也就是“乙卯”之后四年,后面分别为“丙辰”“丁巳”“戊午”“己未”。所以“元丰二年”应该是农历已未年)
21.C(第一空,相提并论:把不同的或相差悬殊的人或事物混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多用于否定句)。等量齐观:把不同的事物一律同等看待。前者侧重放在一起讨论,后者侧重同等看待。用在否定句中,前者差别更大,根据语境,此处应选用“相提并论”。第二空,力不从心:心里想做,可是能力或力量达不到。鞭长莫及:原来是说虽然鞭子长,但是不应该打到马肚子上,后来借指力量达不到。此处强调马尔克斯想将作品写好,虽很是努力,却难以达到目的,应选用“力不从心”。第三空,望其顶背: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句)。望尘莫及:只望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上而追赶不上,形容远远落后。“望尘莫及”本身即带否定意味,一般不用于否定句中。相应空缺处所在语句是否定句,应选用“望其项背”。)
22.《迷宫中的将军》以“拉丁美洲的解放者”玻利瓦尔为原型,试图塑造一个以抗暴为初衷,却差点儿自己变成暴君的疲惫英雄。(画线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句式杂糅,“围绕……”与“以……为”杂糅。二是“试图营造以抗暴为初衷”“差点自己变成了暴君的一个疲惫英雄”之间的关系为转折关系,而非顺承关系,应将“从而”改为“却”。三是“营造”与“英雄”不搭配,改成“塑造”)
23.魔幻现实主义是一种将魔幻和现实融为一体,具有魔幻而不失其真的独特风格的小说(艺术)创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