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情景导入:
“武昌起义一举大获成功,很大的一个因素,是革命党人意外地撞上了一个有钱有枪的宝库,喊了一嗓子‘芝麻开门’,门就真的开了。”……
辛亥年,武昌发生的那点事,是一场意外,意外里的意外。这场意外,毁了一个王朝,像扳道岔一样,把古老的中国,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
——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各阶级、各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那么作为其中的杰出代表辛亥革命的爆发真的只是意外吗?
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
第18课 辛亥革命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中华民国和《临时约法》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局限性。
狭义上讲,发生于旧历辛亥年(1911年)的武昌起义。
广义上讲,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全过程。
【时空观念】运用历史地图从时空上把握武昌起义后全国响应革命的具体情况,说明清政府的统治已土崩瓦解,提高学生的时空观念;
【唯物史观】展现社会的巨变而导致不同的社会阶层在历史关键时刻的抉择,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通过辛亥革命后革命的困局、革命的破局感悟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
【史料实证】运用相关史料,从时代背景和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挽救民族危机所做的种种努力的视角阐述辛亥革命发生与帝制终结、建立民国的艰辛历程;
【历史解释】展现不同时空的辛亥革命历史叙述,提高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理解历史解释具有时代性、主观性,历史认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家国情怀】认识到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是无数仁人志士用鲜血换来的,从中渗透家国情怀。
核心素养:
时空坐标及主要线索: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进入20世纪后,中国社会面临着怎样是形势?
时代背景(形势):20世纪初,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新形势下,中国各方势力如何应对?
清政府推行“新政”
----自救
资产阶级革命革命派
----推翻清王朝
庚子之变后的中国,风云际会,出现了革命、改良、朝廷三方格斗角逐的社会政治格局。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资产阶级立宪派
----实行君主立宪制
1.背景:
材料二:1895年——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的(民族资本主义)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民族资本工业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5%。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
经济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知识拓展: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1.背景:
为了应对严重的统治危机,从1901年起,清政府被迫进行了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又称庚子新政。
2.“新政”(1901—1905)的主要内容:
①政治上:改革官制;
②军事上:编练新军;
③经济上:倡导创办工商业企业,奖励实业;
④教育上:推行教育改革,废除科举制,兴办学堂,派留学生出国。
3.“预备立宪”(1906-1911)
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将立法行政司法大权统归于皇帝。1911年,设立内阁。
4.评价:
(1)未能使清政府摆脱内外交困的局面,反而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
(2)客观上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转型;
(3)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民族资产阶级的队伍有所扩大,新的知识分子群体和新式军人群体开始产生,他们成为推进中国进一步改革的新生社会力量。
清末新政后期:预备立宪(1906—1911)
1906年,宣布立宪,成立预备立宪公会;
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准备;
立宪派三次请愿运动;
1911年,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君主专制
清皇族内阁合影(1911年)
汉族4人 满族9人 其中皇族7人
资产阶级立宪派认识到清政府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社会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加剧了清政府的危机。
1.背景: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背景: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邹容《革命军》
陈天华《警世钟》
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做了哪些准备?(从思想、组织、军事等方面思考)
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前排居中孙中山 右二是黄兴
《革命军》以高昂的激情,论证了推翻清朝统治、实行革命的正义性和必然性。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等)和革命政党(同盟会)的建立
5.组织:
同盟会
1905年8月
东京
兴中会
1894年1月檀香山
纲领
华兴会(创于长沙)
光复会(创于上海)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背景:
中国同盟会
创立:
1905年 日本东京
性质:
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三民主义)
机关报:
《民报》
三民主义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民族主义
推翻清政府统治
“创立民国”
民权主义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平均地权”
民生主义
核定地价,增价归公,国民共享
请简单介绍一下同盟会的有关知识,说明三民主义的含义。
合作探究: 有人形容三民主义像三把利刃插入清政府的心脏,你如何理解?
材料一 我们并不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如果满人始终执迷,仍然要把持政权,制驭汉族,那就汉族一日不死,一日不能坐视的!
材料二 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所以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
材料三 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当社会改变经济组织,核定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
——孙中山:1906年《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
思想 对应纲领 含义 性质
民族主义(前提)
民权主义(核心)
民生主义(发展)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统治(反封建)
推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反专制)
核定低价,涨价归公,(反封建土地制度)
民族革命
政治革命
社会革命
评价:
积极:①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②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局限:①没有明确反对帝国主义;②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背景:
广州起义
自立军起义
惠州起义
萍浏醴起义
黄冈起义
七女湖起义
钦廉防城起义
镇南关起义
钦廉上思起义
云南河口起义
广州新军起义
黄花岗起义
1895年
1900年
1895年
1906年
1907年
1907年
1907年
1907年
1908年
1908年
1910年
1911年
事虽不成,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轰轰烈烈之概,已震动全球,而国内革命之时势,实以之造成矣。
——孙中山
秋瑾
军事基础: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革命形势发展
“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革命或者要迟一年半载
——孙中山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背景:
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随即与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订立借款合同,四国银行团享有这两段铁路的修筑权和继续投资的优先权,激起粤、鄂、湘、川等省人民的强烈愤慨,引发保路运动。
四川保路运动
“四川保路运动”如何爆发的?它对革命产生什么影响?
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为革命爆发提供了有利时机
①时代背景:
②经济基础:
③阶级基础:
⑤思想基础:
⑥组织基础:
⑦军事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兴中会、同盟会)
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革命形势发展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辛亥革命爆发的时代背景
⑧有利时机:
20世纪初,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加剧了清政府的危机。
④社会基础: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四川保路运动为革命爆发提供了有利时机
1911.10.10
新军工程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武汉三镇取得胜利,成立湖北军政府,各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清政府土崩瓦解。
01 爆发
05政权旁落
04清帝退位
03南北议和
02共和诞生
袁世凯在列强支持下,一方面武力镇压革命,一方面诱其和议,孙中山在重重压力下发表声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推举他做大总统。
1912年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职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清王朝结束。
1.革命历程
《清帝逊位诏书》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简要叙述从武昌起义到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过程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湖南,陕西,山东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清政府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一)武昌起义
1.爆发:
1911年10月10日晚,由于革命计划泄露,新军工程第八营的熊秉坤等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
2.结果:
起义军控制武汉三镇;成立了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
3.影响:
①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武昌起义胜利后的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②推动了共和政体的产生: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二)中华民国建立
1.建立: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职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新的共和政体就此产生。采用公历,中华民国纪年。
政权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政府.
五色旗(五种颜色依次代表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象征着“五族共和”)
2.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
(1)南北议和:
1911年12月,南北双方代表在上海进行和谈
(2)清帝退位:
1912年2月12日(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
(3)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15日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3月10日,袁世凯宣誓就任临时民国大总统。
《清帝逊位诏书》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清帝逊位诏书》(1912年)
材料一 文不忍南北战争,生灵涂炭,故于议和之举,并不反对。倘由君之力,不劳战争,达国民之志愿,保民族之调和,清室亦得安乐,一举数善,推功让能,自是公论。
——1912年1月4日孙中山发给袁世凯电文
材料二 袁世凯具备孙中山缺少的财力、武力。在立宪派心中袁世凯是“统一”和“秩序”的象征。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我认为,行动的时间已经到了,如果列强不欲担负使北京政府瘫痪的后果。袁世凯必须得到支持,因为他是稳定的保障。
——《德驻京公使哈豪森致外电》
问题探究: 袁世凯为什么能窃取革命成果?
提示:
①列强的支持:英国等在中国寻找新的代理人——袁世凯。
②袁世凯军事实力强大和政治阴谋:奉清政府命率军攻陷汉口、汉阳,以武力威胁革命;利用革命党人急于完成统一的愿望,诱使其展开和议。
③革命派的妥协:孙中山被迫发表声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推举他做大总统;颁布《告各友邦书》,承认不平等条约的继续有效。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二)中华民国建立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1)制定:
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南京参议院制定。
(2)目的:
制袁世凯独裁(直接);维护共和制度(根本)。
(3)内容及作用:
①主权在民(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②平等自由(否定封建等级制度);
③三权分立(防止专权独裁,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④责任内阁制(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材料: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 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
第四十四条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摘自191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问题思考:据材料概括其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4)意义:
①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②意义: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比较:对比两部宪法的不同点,分析辛亥革命的“改朝换代”和以往革命的“改朝换代”有什么不同?反映了社会发展的什么趋势?
《钦定宪法大纲》(1908年)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
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五、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预。
第一章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
第三章 参议院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和国务员;
第五章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主权在民
主权在君
自由平等
封建等级
三权分立
君主专制
两部宪法的转换,反映了中国社会从专制走向民主,从人治走向法治的发展趋势,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问题探究:根据材料思考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性。
史料一:“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来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1941年《解放日报》林伯渠
史料二: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万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448马力,1918年尾82750马力,约增加一倍。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
史料三:任凭你像尧舜那样贤圣,像秦始皇、明太祖那样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样狡猾,再想要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 ——梁启超
史料四: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令,如:革除历代官厅“大人”、“老爷”等称呼,剪辫易服、放足、行握手鞠躬礼等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政治民主化: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
经济近代化: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思想近代化: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社会生活近代化:促使文化和社会风俗方面发生一系列新变化
世界影响: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材料五:正如参加过中国同盟会的董必武所说:“辛亥革命……为新的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它“根本没有打碎封建军阀和官僚的国家机器。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基础,更是原封未动。中国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就这个意义说,辛亥革命是失败了。”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局限性: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问题探究:根据材料思考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性。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根本原因: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主观: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力量过于强大。
问题探究: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孙中山为什么走上推翻清政府的革命之路。
材料 满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屋免于倾倒吗?我们恐怕这种支撑行为的本身反要加速其颠覆……显而易见,要想解决这个紧急的问题,清除妨害世界和平的根源,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
——孙中山《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向美国人民的呼吁》(1904年8月31日),《孙中山全集》第1卷
提示: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孙中山上书李鸿章失败,他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深知改良道路不能挽救国家,于是他首先举起了反清革命的旗帜;
(2)1894年11月,他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五)教训: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本主义共和国的方案行不通;资产阶级无法领导中国取的反帝反封建的胜利。
习近平: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课堂总结:
2.“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所以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这体现了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主主义 D.民生主义
1.有学者认为:历史在经过一个巨大的迂回之后又似乎回到了原来的起点。这句话形象地刻画了中国近代社会从抵拒扼杀改革到不得不重新认同改革的历程。以下历史事件符合该特征的是( )
A. 鸦片战争 B. 洋务运动 C. 维新变法 D. 清末新政
D
B
针对训练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勒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行( )
A.君主立宪制 B.总统制 C.责任内阁制 D.君主制
4.“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这里的“迥然不同”主要在于此次革命( )
A. 推翻了清王朝专制统治 B.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C. 建立了平等的社会制度 D. 终结了封建主义的传统
C
B
针对训练
5.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由此可见,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作用是( )
A.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C.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D.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C
D
6.毛泽东指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的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开始的。”毛泽东此观点的依据是辛亥革命( )
A.揭开了中国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历史
C.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D.推翻专制皇权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针对训练
能力提升:
1.(2023.全国甲卷)有学者认为,绅商是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主要活跃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们已开始接触和使用新的资本主义营运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开始带有近代趋向,但在很多方面依然非常守旧和传统。这可用于说明当时中国( )
A. 绅商是社会转型的主要阻力
B. “尊士贱商”的积习遭弃
C. 传统社会阶级结构已被颠覆
D. 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D
2.(2023.新课标卷)1910年,长沙爆发抢米风潮。具有地方议会性质的湖南谘议局致电军机处,请求朝廷撤换处置失当的巡抚,谘议局议长和士绅联名致电湖广总督瑞澂。瑞澂认为该士绅等“迹近干预”,上奏朝廷:“巡抚乃系疆臣,用舍尤应钦定。”这表明( )
A. 新政强化了清廷权威
B. 谘议局架空了督抚权力
C. 地方势力控制了官场
D. 士绅阶层民主意识增强
D
3.(2020·全国Ⅲ卷)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
A.是否赞同共和体制 B.政府组建的主导权
C.是否进行社会革命 D.临时大总统的人选
B
4.(2023·浙江统考高考)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据载,宋教仁曾谓:“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则总统政治上之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下列各项中,与宋教仁限制总统权力意图相吻合的是
①临时大总统代表政府总揽政务 ②临时大总统统帅全国陆海军队 ③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并可弹劾临时大总统 ④临时大总统发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D
能力提升:
5.(2022·湖北高考)如图是近代一位青年寓居天津期间的元旦日记,箭头所指的方框内文字( )
A.流露出对社会嬗变的失落情感
B.反映了帝制到共和的时代变化
C.展现民国元年元旦的社会景象
D.表达作者投身革命的坚定立场
B
能力提升:
初试牛刀:
6.(2022·广东高考)清末《游学译编》上刊登的《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云:“向之极可慕恋之科举的虚荣者,今已为蕉梦矣。而出洋学成,量与出身,已见明谕,宦达之路、利禄之路、学问之路、名誉之路,胥于是乎在。”这反映了当时
A.出洋留学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落第士人成为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
C.新政改革加快了社会结构变动
D.科举停废改变了国人的中西体用观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