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语文期末综合检测+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下语文期末综合检测+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4-10 21:01: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期末综合检测
(90分钟 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2分) (  )
A.哂笑(shěn)  譬喻(pì)  解剖(pāo)  匿名(nì)
B.诘责(jié) 绯红(fēi) 缄默(jiān) 广袤(róu)
C.胆怯(qiè) 粗鄙(bǐ) 禁锢(ɡù) 迸射(bìnɡ)
D.不逊(xùn) 弥补(mí) 滞留(zhì) 尴尬(ɡà)
【解析】选D。A项中“剖”应读pōu;B项中“袤”应读mào;C项中“迸”应读bènɡ。
2.用横线标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2分)
翻来复去 藏污纳垢 诚惶诚恐 粗制烂造
颔首低眉 盛气凌人 肃然起静 习以为长
错别字
改正
答案: 复—覆 烂—滥 静—敬 长—常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2分) (  )
A.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巧夺天工。
B.张老师讲课抑扬顿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C.近阶段,毒生姜、镉大米、毒淀粉等食品安全问题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令公众惴惴不安。
D.毕业前夕,同学们欢聚一堂,载歌载舞各展风采,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
【解析】选B。A项“巧夺天工”的意思是精 ( http: / / www.21cnjy.com )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多指工艺品,不能指天然形成的事物,不符合语境。C项“雨后春笋”比喻新事物大量出现。多用于褒义,用在这里与语境不合。D项用错对象,“天伦之乐”指家庭中亲人团聚的快乐。
4.(2014·潍坊中考)下面文字有三处语病,请找出两处并修改。(4分)
①五十年前,雷锋以其平凡的人生实践,矗立起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人生价值的最高坐标。②但市场经济大潮下滋生的个人主义、享乐之风不仅对助人为乐、奉献他人的价值观念遭受了极大冲击,③而且加重了当下伦理失范、道德滑坡,④以至于看见跌倒老人不扶,成为当下中国道德选择的难题!
(1)第    句,修改意见:  。
(2)第    句,修改意见:  。
答案:(1)② 将“对”改为“使”(或将“遭受”改为“造成”)
(2)③ 在“滑坡”后加“的程度”
(3)④ 在“不扶”前加“扶”(或“扶还是”)
5.名著阅读。(4分)
(1)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所写的贝多芬、 ( http: / / www.21cnjy.com )米开朗琪罗、列夫·托尔斯泰三位伟人,都是      造就的伟人,作品赞美了他们的高尚品格和    的精神。(2分)
答案:痛苦和磨难 顽强奋斗
(2)根据一位同学阅读《海底两万里》等两部名著后写的读书笔记,请你按要求填空。
【读书笔记一】情节概括
A.孤身斗舰队,奇招灭火灾
B.风暴中偏航,麦田里获救
C.遭冰山封路,陷缺氧危机
D.海底观美景,洋面见海难
①上述情节中,出自《海底两万里》的有(  )(  )。(只填序号)(1分)
【读书笔记二】人物点评
A.他,知识渊博,机智勇敢,沉着果断。他是一个神秘浪漫的人,也是一个反抗压迫、支持正义的战士。
B.他,心地善良,刚毅勇敢,酷爱真理。他是一个外科医生,也是一个喜欢冒险、渴望自由的航海家。
②上述点评中,点评尼摩船长的一项是(1分) (  )
答案:①CD ②A
6.默写。(5分)
(1)        ,化作春泥更护花。
(2)但愿人长久,          。
(3)长风破浪会有时,        。
(4)《醉翁亭记》中描绘山间春夏景色的句子是:        ,
        。
(5)写出与鸟有关的古诗句。(连续的两句)
        ,        。
答案:(1)落红不是无情物 ( http: / / www.21cnjy.com ) (2)千里共婵娟 (3)直挂云帆济沧海 (4)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5)示例: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7.(2014·孝感中考)综合性学习。(6分)
2014年4月18日,一台以传统文化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核心资源的原创节目——《中国成语大会》在中央电视台开播。请你参加以“传承文化,走进成语”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阅读下面三则材料,然后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成语是中国独有的语言资源,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量成语出自传统经典著作,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丰富和厚重的人文内涵,极具文化价值,堪称中华文化的“活化石”。
材料二:如今,成语在人们的生活中渐渐被忽视,除了个别爱好成语接龙、成语印章的人外,很少有人爱好积累成语。
材料三:《中国成语大会》总导演关正文认为:成语就是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钥匙,我们有义务去学习和推广成语。
(1)概括以上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2分)
答:
(2)在《中国成语大会》猜成语节目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主持人要求同组两人,一人用两个字的词描述,另一人根据描述在最短时间内猜出成语。在猜“鹤立鸡群”成语时,甲组选手用“禽鸟”“出众”描述;乙组选手用“站着”“众多”描述,你认为哪组描述好 为什么 (2分)
答:
(3)仿照例句写话。(2分)
  成语是民间口语的浓缩,是文学经典的传承,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历史故事的再现。它像一幅画,用彩笔描绘着自然的花红柳绿;它像一首诗,用文字吟诵着人生的悲欢离合;它像        ,                  。
答案(示例):(1)成语极具文化价值,值得学习和推广。
(2)甲组好。理由示例:甲组既提示了成语的用字,又提示了成语的意思,暗示性比较强。
(3)一曲乐章 用情感讲述着人间的喜怒哀乐
二、阅读品悟(45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8~10题。(7分)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 ( http: / / www.21cnjy.com )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尝与人佣耕
B.或异二者之为/不足为外人道也
C.不以物喜/何以战
D.吾谁与归/云归而岩穴暝
【解析】选A。A项,均为“曾经”。B项,心理活动/向,对;C项,因为/凭、靠;D项,归依/聚拢。
9.翻译句子。(2分)
是进亦忧,退亦忧。
译文:
答案:这样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在朝廷上做官)也担忧,处在偏远的江湖间(不在朝廷上做官)也担忧。
10.你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观点是怎么看的 (3分)
答:
答案(示例):我认为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应该以天下为己任,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2014·聊城中考)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7分)
初,范文正公贬饶州,朝廷 ( http: / / www.21cnjy.com )方治朋党,士大夫莫敢往别,王待制质①独扶病饯于国门。大臣责之曰:“君,长者,何自陷朋党 ”王曰:“范公天下贤者,顾②质何敢望③之。若得为范公党人,公之赐质厚④矣!”闻者为之缩颈。
(选自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注】①王待制质:即王质,待制是官名。②顾:表示轻微的转折。③望:奢望。④厚:丰厚。
1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①朝廷方治朋党  (     )
②顾质何敢望之 (     )
答案:①治理,惩治 ②怎么,哪里
1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王待制质独扶病饯于国门。
译文:
答案:待制王质独自抱病在国都城门(为范仲淹)饯行。
13.王质是一个怎样的人 (3分)
答:
【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 ( http: / / www.21cnjy.com )。结合文段中提到的王质的言行,来概括其人物形象。范仲淹被贬而离京任职时,在京的官员害怕惹祸,没有人敢去送行,只有王质去送范仲淹出京。虽然遭受大臣指责,王质还是以能与范公同党为荣。可见王质明辨是非,不与奸邪同流合污。
答案:正直磊落;敢做敢当。
附【译文】
当初,范文正公(范仲淹)被贬到饶州,朝 ( http: / / www.21cnjy.com )廷正整治朋党,士大夫没有谁敢前去告别,待制王质独自抱病在国都城门(为范仲淹)饯行。大臣们责怪他说:“你,是长者,何必要自甘沦为范仲淹的朋党呢 ”王质说:“范先生是天下的贤人,只是我哪敢奢望(成为他的朋党)。如果能够成为范公的朋党,那我感到太荣幸了!”听到的人都惭愧得缩脖子。
(三)(2014·临沂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14分)
咖啡“毁”眼
赵尚泉
①“美酒加咖啡,我只要喝一杯,想起了过去,又喝了第二杯……”邓丽君甜美的歌声,加深了人们对咖啡的印象,也激发了一些人品尝咖啡的欲望。
②咖啡的益处主要是,它能滋养皮肤,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助于消除疲劳,可预防胆结石,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及开胃促食、活血化瘀、息风止痉等作用;此外,咖啡可能还有解酒作用。当然,其害处也不能忽视,就是它会造成人神经过敏,加剧高血压,诱发骨质疏松,饮用过量会有致癌危险,咖啡中所含的物质会让人上瘾……
③不管咖啡是功大于过,还是相反,现在科学家又发现了咖啡一大“危害”,那就是:咖啡“毁”眼。
④我们知道,青光眼是一种发病迅速、危害性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随时导致失明的常见疑难眼病。青光眼的起因是眼内压不稳定,出现了间断或持续性升高,其压力水平超过眼球所能耐受的程度后,给眼球各部分组织和视功能带来了损害,造成视神经萎缩、视野缩小、视力减退,甚至引发失明——在急性发作期一两天即可完全失明。而新的研究发现,这种带有毁灭性的眼病竟然和咖啡有一定因果关联。
⑤为了搞清楚喝咖啡是否影响眼睛,美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个科研小组曾专门进行了实验,探讨饮用一杯容量为237毫升的咖啡——这个非常有限的咖啡饮用量对眼睛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饮用咖啡对正常人眼睛的不良刺激不明显,但对患有眼部疾病的人,特别是青光眼患者,有轻微的不良影响,但不会造成什么危害。
⑥但长期饮用过量的咖啡,会对眼睛有什么影响呢
⑦另外一个美国研究小组则依据1980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到2008年的医学资料分析,对40岁以上、没有青光眼或癌症病史且有眼科检查报告的人群进行了跟踪调查研究。研究人员每4年对他们进行一次问卷调查,以此来评估这些人日常的咖啡因摄入量,并进行多种可能性分析。结果发现,这些原本没有眼病的人当中,有一少部分因过量饮用咖啡,逐渐患上了青光眼。
⑧最近,美国一个研究学会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人员分析了
75 000多名女性的健康数据 ( http: / / www.21cnjy.com ),结果显示,重度咖啡饮用量与青光眼的产生有密切的关系,日常饮用量越大,患青光眼的可能性就越高,而且有青光眼家族史者比没有家族史者,患青光眼的可能性高。这表明,基因和咖啡对诱发青光眼都有作用,而过量饮用咖啡会“毁”眼,确实是不争的事实。
⑨看来喜好喝咖啡的朋友真的是要谨慎:       ;                         。
(选自2014年第3期《大科技·科学之谜》,有删改)
14.文章第①段以《美酒加咖啡》的歌词开篇,有什么好处 (4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文开篇的作用。从内容看,引出说明对象;从结构上看,引起下文;从表达效果看,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答案:引出说明对象,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15.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两段之间最恰当 请说明理由。(3分)
  但是,关于咖啡这种饮品,科学家们曾站出来发言:咖啡对人有益也有害。
答:
【解析】本题考查句段在文中的作用。在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的作用应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分析。这句话是转折句,承上应该是第①段,而“咖啡对人有益也有害”一句,是对第②~⑧段内容的概括。
答案:第①②段间。这段文字承上启下,与第①段内容构成转折,与第②段所表述的内容(咖啡对人的益处与害处)一致。
16.文章结尾,作者对喜爱喝咖啡的两种人提出了诚恳的建议,请联系全文补写出建议的内容。(4分)
【解析】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针对上文说的咖啡的益处和害处,结合第⑨段的引领句,从身体健康与有眼疾两方面的人群来提出建议,这样更加客观。
答案:健康的人想喝要适量 有眼部疾病的人,最好对咖啡说再见
17.下列说法或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人们酒后可以适量喝点咖啡,因为咖啡有解酒的作用。
B.美国研究小组的研究证明,原本没有眼病的人过量饮用咖啡都会患青光眼。
C.适量饮用咖啡对正常人的眼睛没有任何不良影响,不会造成任何危害。
D.重度咖啡饮用量与青光眼的产生关系密切,日常饮用量与患病可能性成正比。
【解析】选D。A项原文是“咖啡可能还有解酒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用”;B项原文是“这些原本没有眼病的人当中,有一少部分因过量饮用咖啡,逐渐患上了青光眼”;C项原文是“适量饮用咖啡对正常人眼睛的不良刺激不明显”。
(四)(2014·广东中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7分)
怯  懦
安 宁
①那一年她到北京读书,父亲跟随她一起北上打工。
②她从没有去看望过父亲,也无 ( http: / / www.21cnjy.com )法找到他工作的地方。她只从父亲口中知道他在一个新开发的工地上,做风餐露宿的民工,每个月领了钱,便会定时打到她卡上。她也曾想过去找他,像别的同学那样,领着他到学校四处转转,哪怕,只是在食堂里吃一顿简单的饭。但北京那么大,去任何一个地方,似乎都需要在公交地铁上辗转换乘,她想,或许他们彼此,在北京很难会有见面的机会。
③她知道自己心里,其实并不希望父亲能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看她。她羡慕常能收到父母包裹或是电话的舍友,看她们故意大惊小叫地在她面前,将漂亮的衣服、好吃的特产,孔雀开屏一样地展示给她;或者听她们在电话里,温柔地朝父母撒娇,声音如一朵花儿,看似羞涩无比,却是拿最耀眼的色彩,刺伤了她的眼睛。她们与父母家人远隔千里,却如同近在咫尺;而她与父亲,明明都同在北京,却似远隔天涯。常有舍友在挂掉电话后,装作漫不经心地问她,你的父母何时会来看你 她总是模棱两可地回答说,他们忙呢。
④这也是父亲曾给过她的理由。他来到北京 ( http: / / www.21cnjy.com ),只主动给她打过一次电话,听得出是在嘈杂的工地上,借了别人的手机,只匆匆地说,很忙,记得照顾好自己,我会每月给你寄钱。她还没有来得及问问父亲的情况,便听见那边有人喊:“55秒了,快挂!”之后电话那端,便只剩“嘟嘟”的声音。她记得“话吧”的老板,怪异地看她一眼。那视线里鲜明的不屑,如一把尖锐的刀子,瞬间插入她的身体。
⑤她一直以为,在北京各个工地间辗转的父亲,除非回家,与她再不会有相见的机会。但她没有想到,却以那样难堪的方式,看到父亲。
⑥那是学校社团组织的一次电影展,她的舍友 ( http: / / www.21cnjy.com )临时有事,让她在门口,帮忙发放“意见反馈表”,并照顾嘉宾。就在所有的票都发完,嘉宾也一一列席,她打算回自己座位上时,门口突然传来一阵争吵。她随着看热闹的人走过去,见门卫正把一个明显是民工的男人死劲儿往外推,男人硬是不动。周围一群同样衣着斑驳的民工一哄而上,与门卫理论,一片混乱中,她渐渐弄清了事情的原委。原来这群在学校建筑工地的民工,听说晚上礼堂里有免费电影,便纷纷涌了过来;被推出的那个民工,假说找女儿,试图混进去。门卫识破他们的伎俩,几番争执,便有了她看到的那一幕。
⑦礼堂里的灯渐次熄灭下去,她转身要走,背后突 ( http: / / www.21cnjy.com )然传来熟悉的声音:我就是要找我女儿,她叫陈叶,学外语的。她一下子怔住了。那一刻,她似乎被一根针给定住了,想要挪动脚步,却发觉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而且,愈是挣扎着想要逃脱,心底的疼痛,就来得愈是剧烈。最终,她没有回头,迅速走开。当所有的灯熄灭,电影在黑暗中开始时,泪水,终于哗哗地流下来。
⑧真没有想到,父亲原来离她如此近,近 ( http: / / www.21cnjy.com )到不过是几百米,便可以从那片喧嚣的工地,走到她的宿舍;近到她每天从五楼的教室里,透过窗户,便能够看到不远处的脚手架上,蚂蚁一样忙碌的民工;近到她每天打饭,若是绕一段路,就会看到工地上,在初春的风沙里,坐在钢筋水泥上,埋头吃饭的那群劳作者。
⑨可是,父亲却从来没有来找过她,直到那天晚上,他喝了点酒,又被保安欺负,在一群民工的怂恿下,终于在礼堂门口喊出了她的名字。
⑩她与父亲,都是没有勇气的人……
(选自《2013中国年度小小说》,有删改)
18.根据小说的情节,以陈叶为陈述对象,完成下面的表格。(4分)
情节 主要事件
开端(北京) 陈叶与父亲同在北京却从未见面
发展(“话吧”)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潮(礼堂)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情节的把握。根据表格中所提供地点“话吧”“礼堂”,找到相关段落,筛选信息,概括回答。
答案:(1)陈叶第一次接到父亲在北京打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的电话(陈叶与同在北京的父亲只通过一次电话)(关注点:陈叶与父亲通电话,第一次(或“唯有一次”)通话。)(2)陈叶看见父亲不敢相认。(关注点:陈叶看见父亲(或“父亲就在眼前”),陈叶没与父亲相认。)
19.第③段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举一例,作简要分析。(4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手法。阅读第③段,找出对比的句子,结合内容分析回答。
答案:示例一:舍友与家人远隔千里如同近在咫尺和陈叶与父亲同在北京却似远隔天涯,形成对比,表现了陈叶的失落、无奈、羡慕等复杂的情感。
示例二:收到包裹或电话的舍友与从未收过的陈叶形成对比,表现陈叶的羡慕之情。
示例三:陈叶羡慕舍友得到父母关爱,却不希望父亲来看她,形成对比,这种矛盾的心理表现了她的虚荣。
示例四:舍友的父母经常寄来包裹和打来电话,与陈叶父亲从没来看女儿形成对比,表现了陈父的怯懦。
20.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指出其表达效果。(4分)
(1)那视线里鲜明的不屑,如一把尖锐的刀子,瞬间插入她的身体。
答:
(2)她似乎被一根针给定住了,想要挪动脚步,却发觉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
答: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的语言。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词语的语境义,考虑对人物心理的表现作用。
答案:(1)这里有分明、明显之意,既形象地表现出“话吧”老板对陈叶的歧视(或“老板的势利”),也表现了陈叶的敏感。
(2)这里有固定不动之意,形象地写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父亲的出现使陈叶极度震惊(或“尴尬”、“不知所措”),表现了陈叶想认又不敢认父亲的矛盾心理(或“认还是不认父亲的犹豫”)。
21.小说的结局耐人寻味,请说说其妙处。(5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情节的分析。“ ( http: / / www.21cnjy.com )她与父亲,都是没有勇气的人……”,仅用这一句话作为结尾,说明了父女两人没有相认,从人物性格特点、对主题的作用、世俗的尊卑观等方面分析。
答案:小说的结局是陈叶父女最终没有相认 ( http: / / www.21cnjy.com )。妙处:①凸显人物的性格:表现了父女的怯懦(或“缺乏勇气”),女儿怯懦是因为自卑与虚荣,父亲怯懦是因为自身的卑微和对女儿深沉的爱。②深化主题(或点题):反映了世俗的尊卑观对人的影响根深蒂固。
三、写作(50分)
22.(2014·齐齐哈尔模 ( http: / / www.21cnjy.com )拟)雄鹰,有了对天空的渴望,才能展翅碧空自由飞翔;大树,有了对阳光的向往,才能直插云霄不断生长;一个人,有了对梦想的追求,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请以“追逐梦想”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 ( http: / / www.21cnjy.com ),体裁不限;②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③文中不得出现与考生有关的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信息;④不少于600字。
【写作提示】(1)仔细审题,明写作重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追逐梦想”不同于“梦想”,应围绕着为什么要“追逐梦想”、怎样去“追逐梦想”等来写,并把其中的道理讲深讲透,把具体的做法列举出来,才能写出切题的文章。
(2)谋篇布局,求变求新。可选择书信体、演讲稿、访谈录、童话等文体来达到求新的目的。
(3)细节刻画,生动细腻。通过对细节的着意刻画来表现人物个性,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