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24 07:29: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矫枉过正:矫正弯的东西超过限度,结果又弯向另一边。比喻纠正错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学习目标
1、时空观念:掌握两宋大事件的历史脉络,了解两宋的兴衰表现。
2、史料实证:能够利用史料理解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3、历史解释:能够利用史料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能够理解宋朝在与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屡次和谈的原因。
课程标准与学习目标
4、唯物史观:辩证的认识宋朝政治上强化集权的利弊,从中学会对历史的反思,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5、家国情怀:通过学习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引导学生认识到改革家的优秀品质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的新变化。
目 录
第四章
再革新弊
第三章
防弊之策
第二章
前世之弊
第一章
今朝之弊
宋代形势图
北宋;960-1127
南宋:1127-1279
一、前弊
根据材料分析宋太祖赵匡胤在建国初期面临怎样的困境?
五代 时间 建立者 身份
后梁 907-923 朱温 宣威节度使
后唐 923-936 李存勖 唐河东节度
后晋 936-947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后汉 947-950 刘知远 河东节度使
后周 951-960 郭威 天雄节度使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唯有兵强马壮耳!
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
五个割据政权前后仅存53年,皇帝更换13个
材料1:
建隆二年(961),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司马光《涞水记闻》
《雪夜访普图》
二、除弊
前朝之弊 原因与解决方案 措施
藩镇太重
君弱臣强
武将专权
①夺其权:中书门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散相权
②收其谷:三司负责财政(户部、盐铁、度支)
③收其兵:设枢密院分割军权
④司法:设台谏,加强对百官的监督
①剥夺军权:杯酒释兵权
②分散军权
③扩大科举规模,提高文官地位
调兵权:枢密院(文官)
统兵权:三衙(武将)
更戍法:禁军定期更换驻地
收军权
分相权
抑军权
①夺其权:文官任知州,节度使虚设;设通判与知州相互牵制;
②收钱谷:四监司,转运司转运地方财政上缴中央
③收其兵:地方精锐编入禁军
宋初制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守内 虚外、弱臣强君、重文轻武。
巩固练习
材料1 厢兵者,诸州之镇兵也。太祖鉴唐末方镇跋扈,诏选州兵壮勇者悉部送京师,以备禁卫,余留本城,本城虽或戍更,然罕教阅,类多给役而已。
材料2 太祖召诸镇节度,会于京师,赐第留之,而分命朝廷文臣出守列郡,号[知州军事]。
材料3 各州又置转运使,处理各地方财政,除诸州度支经费外,悉输京,毋占留。
夺其权
收钱谷
收其兵
连线
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据《中外历史纲要》上)县府州军监路中央县令知州通判帅司漕司宪司仓司(兵工民事)(财赋)(司法)(救恤)问题1:北宋“路”的设置有何独特之处? 唐中后期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据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县府(州)道中央尹(刺史)县 令观察使节度使(边疆)地方难以形成完整的权力中心,无法独立对抗中央政府通判与知州共签文书,彼此制约纵向分权,加强中央集权
三衙
调兵权
统兵权
二府
(分掌文武大政)
分化事权,即三分相权,二分兵权;相互制衡
横向分权,加强君主专制
——据《宋史》
材料六进士出身者,士族子弟尤多,高达 71%,而小姓为 30.1%,寒素中进士及第者仅占进士总额的15.9%。
——毛汉光《唐代统治阶层社会变动》
材料七据《宋史》相关记载,北宋官吏出身平民者共845人,占总数的55.12%。
—— 陈义彦《北宋统治阶层社会流动之研究》
《劝学诗》宋真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此材料反映了宋朝的什么国策?能产生什么影响?
重用文官
增加科举取士
提高各阶层读书热情和应试勇气
阶级流动
文化普及
形成崇文抑武的风气
宋初时期的新变化——庶族代替士族
文学
科技
理学
北宋重要战争
宋与契丹辽之间的战争 宋与党项夏之间的战争 时间 名称 胜负 时间 名称 胜负
964-969 契丹援汉 北宋胜 983-1004 党项叛宋 西夏胜
979-989 宋辽第一次战争 双方平 1038-1042 宋夏第一次战争 西夏胜
995-1004 宋辽第二次战争 辽胜 澶渊之盟 1064-1066 宋夏第二次战争 双方平
1122-1125 宋金联盟攻辽 双方平辽亡 宋金海上之盟 1071-1082 宋夏第三次战争 西夏胜
1092-1099 宋夏第四次战争 北宋胜
1105-1119 宋夏第五次战争 北宋胜
1126-1129 西夏攻宋 北宋亡
澶渊之盟
①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此论。
②划定宋辽边界,辽方承认关南之地属于北宋,辽宋边界恢复战前事实占领状态;
③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④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①金取辽中京大定府,宋取辽南京析津府;
②辽亡后,宋将原给辽之岁币转纳于金国,共二十万两银,三十万匹绢及燕京代租钱一百万贯;
③金同意将燕云十六州之地归宋朝。
海上之盟
思考:你如何看待议和,以钱财换和平的方式是否可取?
有一种想当然的看法, 以为宋代给辽、夏、金岁币, 使得它变穷, 不得不拼命搜刮, 全面激化了社会矛盾, 最终导致政权的垮台。事实上, 岁币数量很有限, 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只占很小的比例, 而且, 它可以在彼此的贸易中得到补偿, 以宋对金的茶叶贸易为例, 金方每年要掏出30万两银子 (一作70万两) , 仅此一项就比绍兴和议中宋方付的岁币25万两还要多 。
-李裕民《宋代“济贫积弱”说商榷》
材料三:“本朝第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宋)黎靖德《朱子语类》
材料四:宋代制度之缺点,在散,在弱,不在
专与暴。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1065年(英宗治平三年),朝廷的收入达到一亿一千六百十三万八千四百五十贯,而支出相抵尚亏一千五多万贯。
——据《宋史·食货志》
材料一:
—— 根据马玉臣、杨高凡《“易进难退”的兵制与北宋前期之冗兵》
—— 依据钱穆《国史大纲》整理
人数/万
人数/万
通过材料分析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利弊
影响
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利弊
宋初制度的影响
收军权
守内虚外
强干弱枝
荒年募兵
利:
弊:
集政权
夺财权
增设官僚
机构臃肿
因循守旧
养兵养官
军费开支
冗兵
冗费
行政效率低
政府开支大
军队战斗力弱

冗官
国家财政负担重

有效防御内乱,巩固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
三、再革新弊
(1)背景
①“积贫积弱”的社会局面致使北宋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②“庆历新政”失败后,北宋朝廷的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
③王安石少有大志,意志坚定,具有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
【庆历新政】
改 革 者:范仲淹
支 持 者:宋仁宗
改革目的:整顿官僚机构
改革结果:失败
失败原因: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
(2)时间: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
人言不足恤!
方法 具体措施 理想效果
富国 之法 均输法 打击大地主、大商人
保障农业生产
增加政府收入
青苗法 农田水利法 免役法 市易法 方田均税法 强兵 之法 保甲法 节省政府开支
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提高武器素质
保马法 将兵法 设军器监 培养 人才 改革科举制度、 整顿太学
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推动改革扩大统治基础
王安石变法
(1069-1085)
三、再革新弊:王安石变法
5、影响
材料一 熙宁、元丰之间,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岁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
——《宋史》
材料二 元丰四年、五年 , 宋夏之间两次大战, 宋军中义勇、保甲约占一半, 这两场战争都以宋军败北 、死伤数十万人而告结束。
——吴巨洪《浅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积极:
1、达到了富国的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
消极
2、强兵效果并不明显;
3、在执行中加重人民负担;
4、引起争议,导致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北宋后期,内忧外患,国力日衰。
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徽、钦二帝被俘北去,史称“靖康之变”。
北宋康王赵构南渡,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北宋的灭亡
1.南宋的建立
二、南宋的偏安
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徽、钦二帝被俘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赵构即为宋高宗。
宋徽宗赵佶
◎徽钦二帝五国城关押地(复原)
靖康二年(1127)四月初一,金军押解被俘虏的徽、钦二帝及宗室、嫔妃、大臣、工匠、伎女等3000余人撤离汴京,返回北方,同时掠走金帛珍宝、法驾仪仗、天文仪器、图书乐器等,史称“靖康之变”。
——赵毅、赵轶峰
《中国古代史》(下册)
(2)偏安局面的形成
此后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
和议 时间 内容
绍兴和议 1141年 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25万两、绢25万匹,称为“岁贡”
隆兴和议 1164年 仍维持《绍兴和议》后的疆界;南宋不再对金称臣,改为叔侄关系;宋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和绢各缩减至20万两、匹;宋割商、秦两州给金
嘉定和议 1208年 宋金改为伯侄之国;岁币绢、银各增至30万匹、两;犒军钱300万贯;维持原来边界
◎金、南宋、西夏对峙图(1142年)
宋金三大和议对比
如何看待岳飞之死,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
高宗当然不可能将岳飞释放,因为第一,他怕和议没法坚持下去;第二,释放岳飞意味着当初的兴狱即为有意制造的冤狱……第三,他怕岳飞怀恨在心,留下后患
——龚延明《岳飞》
从深层的政治文化角度来看,岳飞是死于宋代文官集团的集体迫害。
——付月《宋朝的崇文抑武政策和岳飞之死》
杭州岳飞墓
岳飞之死,象征着宋朝建国以来确立的“崇文抑武”政策的回归。
拓展延伸
2.宋金之战
(1)岳飞抗金
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几支较有战斗力的部队,尤以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然而,宋高宗和宰相秦桧却视岳飞等为心腹之患,主动向金朝求和。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岳飞也被南宋朝廷逮捕杀害。
◎秦桧夫妇像
岳 飞
◎岳飞《满江红》今人书法作品
大宋王朝,终其一朝,都在防弊、革弊、除弊,循弊
也许历史的进程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而我们能做的是什么呢?
把创新摆在我军建设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靠改革创新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实现新跨越。
——习近平
商鞅变法加速了秦国大一统
变革永远在路上
戊戌变法促进了近代思 想启蒙与西学东渐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
今天的中国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在时代的需求下循着历史的经验教训不断进行着政治体制的改革在权力的传接、监督制约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政治模式相信,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我们的制度将越来越成熟!我们的道路将越走越宽广!916年 960年 1038年 1115年 1125年 1127年 1276年
本课小结
契丹国建立
北宋建立
西夏建立
金建立
金灭辽
金灭北宋,南宋开始
元灭南宋,全国统一
旧弊
藩镇太重、君弱臣强、武将专权
除弊
加强中央集权
新弊
积贫积弱
革新弊
亲历新政、王安石变法
循弊
南宋偏安一隅
1.宋代在知州以外设“通判某州军事”一职,简称“通判”。知州的公文命令必须经通判的附署方能生效,通判还可直接向朝廷奏事。这表明通判的作用是(   )
A.制约地方长官 B.控制财政大权
C.提高行政效率 D.牵制中书门下
当堂巩固
A
2.北宋中期有人说:“天下之所以困,本于兵”,“天下六分之五,五分养兵”。这反映了( )A.北宋时期经济极度匮乏
B.北宋时期军队强大C.北宋时期兵内腐败
D.北宋时期募兵政策是朝廷负担的主要
D
3.王安石推行青苗法,按户等放贷取息,户等越高可借贷越多,取息二分,一年两次,实际上某些地区取息高达四分。由此可推知,青苗法的推行( )①执行过程出现偏差
②完善了户籍制度③导致两税法的瓦解
④缓解了财政压力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B
材料
国内学界一般提到宋朝历史总是与经济上积贫、军事上积弱划等号,这其中的原因绕不开宋朝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但也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
根据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