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七年级上册涵盖的三种社会形态: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元谋人——夏朝建立前
170万年——公元前2070年
夏朝——秦朝建立前
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21年
秦朝——清朝
三种生产工具材质的演进:
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夏、商、周
春秋时出现
铁犁牛耕
农业革命
社会组织演进的五种形态:
半坡遗址
河姆渡遗址
尧、舜、禹
夏商周
奴隶制国家
秦汉大一统
封建制国家
元谋人
北京人
山顶洞人
三大核心体系:
一、政权更替
夏—商—西周—东周—秦朝—西汉—新朝—东汉—三国—西晋
春秋
战国
二、制度建设
三、民族融合
十六国—北朝
东晋—南朝
尧舜禹禅让制——夏朝世袭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汉武帝推恩令
1.黄炎联盟形成华夏族,黄帝、炎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2.秦朝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3.西汉张骞通西域,开通的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交往的大动脉
4.魏晋南北朝时少数民族内迁、孝文帝改革等推动民族交融
早期国家(夏、商、周)的概括:
1. 一种社会形态:奴隶社会
2. 两大对立阶级: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
3. 三大政治特征:
(1)最高权力尚未实现集中 (如诸侯独立性强,造成王权衰微)
(2)注重血缘关系(如分封制之下,最大的受封群体是周王子弟)
(3)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如甲骨文中商王用占卜做出决策)
4. 四大制度:分封制、井田制、礼乐制度、宗法制度(不做要求)
分封制的概况:
1.一个目的:巩固周天子统治
2.两个影响:巩固统治、扩展疆域
3.三个对象:宗亲、功臣、古帝王的后代
4.四个义务:贡献财物;朝见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概况:
1.一个核心:确保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
2.两个集中:(1)所有的权力集中于皇帝(君主专制)
(2)地方的权力集中于中央(中央集权)
3.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4.三大趋势:(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加强君主专制)
(2)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权力削弱(加强中央集权)
(3)思想控制不断强化
治国思想的四大演变概况:
春秋战国—— 秦朝—— 西汉初年——汉武鼎盛
百家争鸣 焚书坑儒 道家无为而治 罢黜百家
(但秦国重法) 休养生息 独尊儒术
儒学成为主流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1.一个根源:铁犁牛耕的使用与推广
一个转变: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2. 两种战争:春秋时的争霸战争;战国时的兼并战争
两个瓦解:井田制瓦解,分封制瓦解(奴隶主贵族没落)
两个兴起:私学兴起;地主阶级兴起
3.三场战役:战国时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4.四大流派:儒家(德治)、道家(无为)、墨家(节俭)、法家(法治)
1.一个目的:富国强兵 一个统一:统一度量衡
2.两个奖励:奖励耕织;奖励军功
两个废除:废除井田制;废除贵族特权
两个制度:实行县制;改革户籍制度
3.三个领域:政治、经济、军事
4.四个影响:增强国力,增强军队战斗力,为秦统一天下奠定基础
加快了社会转型(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商鞅变法的概况:
古代中国经济的概况:
1.一个主导:小农经济/ 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
一个转移:东汉后期,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
2.两大经济政策:重农抑商/以农为本; 盐铁官营(汉武帝)
两大知名货币:秦朝半两钱;汉武帝的五铢钱
3.三大领域:农业、手工业、商业
4.四大推动因素:社会环境、政府政策、中外交流、技术进步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概况:
1.一个主导:小农经济/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2. 两大特征:铁犁牛耕、精耕细作
3.三种土地制度:井田制(西周)、封建土地私有制(商鞅变法确立)、屯田制(曹操)
4. 四大制约:政府暴政;人地矛盾;土地兼并;自然灾害
书写材质的演变:
甲骨文
龟甲兽骨
金 文
青铜器
竹 简
纸 张
汉字由刻写演变为书写,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
秦朝开创大一统:
1.一个结束: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
一个建立: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2. 两个制度:皇帝制度、郡县制
3. 中央三公: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
4. 四个统一:统一文字(小篆)、货币(半两钱)、度量衡、车轨
秦朝灭亡的3大阶段:
陈胜吴广
大泽乡起义
项羽
巨鹿之战
歼灭秦军主力
刘邦
攻入咸阳
秦朝灭亡
楚汉之争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1.一个目的:巩固大一统
2.两人建议:主父偃(推恩令);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三个意义:巩固大一统;增加政府收入;西汉国力达到鼎盛
4. 四大领域
政治
经济:发行五铢钱;盐铁专卖;平抑物价
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
军事: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推恩令,削弱诸侯
设刺史,监察地方
张骞通西域概况:
1.一个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2.两大关口:西域指阳关、玉门关以西,广袤的新疆及更远的地区
两次出使:第一次公元前138年,历时13年;第二次公元前119年
两次被抓:第一次出使西域,被匈奴抓到两次,“持汉节不失”
3.三大意义
(1)使汉武帝增强了对西域的了解
(2)加强了西域与西汉的交流联系
(3)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
丝绸之路概况:
1.一个地位:是古代东西方交流的大动脉
2.两个大陆:沟通了欧洲和亚洲的陆上交通
3.三大意义
(1)贸易之路:西域的葡萄、石榴、香料等传入中原;
中原的丝绸、凿井等技术传到西域
(2)民族融合之路:汉族和沿途各民族加强了交流
(3)中外友好之路:加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对西域联系与管理的4个阶段:
张骞凿
空西域
丝绸之
路开通
西汉设置
西域都护
东汉班超
经营西域
古代东西方
交往的大动脉
西域正式
归属中央
东汉从建立到灭亡的4个阶段:
刘秀灭新
建立东汉
刘秀
光武中兴
衰落
曹丕废掉汉献帝,建立魏国
东汉灭亡
外戚宦官
交替专权
黄巾起义
北魏孝文帝改革概况:
1.一个民族:鲜卑族
2.两个背景:北魏统一北方;民族矛盾尖锐
3.三大措施:迁都洛阳;汉化(学习汉族文化);
封建化(建立封建管理制度)
4.四大汉化措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通婚
四大意义:促进民族交融;移风易俗;
推动了北魏汉化和封建化进程;增强北魏实力
1本史书:西汉司马迁《史记》;1个画家:东晋顾恺之;1个书法家:东晋王羲之(书圣)
2个名医:东汉的张仲景(医圣)和华佗; 2大宗教:佛教(来自印度)和道教(本土)
2次农民起义: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
2大水利工程:战国时秦国修建的都江堰;秦朝的灵渠
2个曾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前秦(氐族)、北魏(鲜卑族)
2个被少数民族所灭的政权:西周被犬戎所灭;西晋被匈奴所灭
3大盛世:西汉的文景之治、汉武鼎盛;东汉的光武中兴
3种农业生产工具:耒耜;汉代的耧车(播种工具);三国时魏国的翻车(灌溉工具)
3大科技成就: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南北朝时贾思勰的《农政全书》、祖冲之的圆周率
4个大一统王朝:秦朝、西汉、东汉、西晋
4大以少胜多战役:秦末巨鹿之战;东汉末年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
5大中外交往的事件:西汉张骞通西域;西汉时佛教传入中国;东汉甘英出使大秦
陆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欧洲;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和锡兰
6六朝古都:南京(吴国的建业;东晋、南朝宋齐梁陈的建康),都偏安东南
七上历史数字总结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