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7张PPT)
(1) 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下面对联说的都是谁
(2 ) 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
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司 马 迁
屈 原
司马迁
屈原列传
知道作家司马迁、作品《史记》的相关知识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积累文言知识、古代文化常识。
认识屈原形象,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并用叙议结合的方式凸显人物品格和精神的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芈(mǐ )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其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共23篇。楚国有名的辞赋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响。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将屈原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法国文学家拉伯雷、英国文学家莎士比亚)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屈原
走近屈原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由于在内政外交上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走近屈原
怀王十六年,张仪由秦至楚,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后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秦楚结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楚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楚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自觉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悲愤不已,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楚国。
他的政治理想“美政”:圣君贤相的政治和民本思想。当理想在现实中难以实现时,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代表作《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
楚襄王21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自觉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彻底破灭,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了。
写作背景
了解屈原
“楚辞”
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新诗体。作品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楚辞》
汉代时,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后世诗歌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三千余年的史事,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史记》不仅是一部完备的古代史书,也是代表着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作品。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了解《史记》】
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
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
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
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全书人物塑造形象鲜明,文笔简练朴素,其中也有许多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作品。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政论文
《史记》
十二本纪:
三十世家:
七十列传:
十表:
八书:
记帝王;
述诸侯;
叙名官名臣;
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项羽本纪》
《陈涉世家》
《屈原贾生列传》
经典名句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离骚》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湘夫人》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此事。——《卜居》
屈原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因为才华出众而担任要职,但因为受人嫉妒,楚怀王听信谗言而疏远他,后被放逐。从此,楚国日益衰微,楚怀王受秦国使臣张仪的欺骗,与齐国断交,使楚国陷入孤立境地,发兵攻秦后丧失大片国土。楚怀王晚年时,不听屈原的劝阻,亲自到秦国被扣留,客死他乡。楚顷襄王即位后,楚国继续对秦投降,此时屈原又遭小人陷害,被放逐到江南一带,屈原对国家命运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不肯与恶势力同流合污,始终坚持自己高尚的理想。后来楚国郢都被攻破,屈原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
背景探寻
第一部分(1—3) 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以致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第二部分(4-9)写屈原由“黜”到“迁”和楚国由强到衰的过程;
第三部分(10-11)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写屈原自沉汨罗以及死后的影响;
第四部分(12)司马迁对屈原的赞词。
课文结构:
1 屈原投江 88888888
爆
震惊!屈原自沉汨罗!
屈原抑郁投江自杀!爆
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屈原投身汨罗江”的消息登上各大新闻头条,震惊整个楚国,甚至传到了其他六国。
1 屈原投江 88888888
爆
震惊!屈原自沉汨罗!
屈原抑郁投江自杀!爆
不久,号称屈原的朋友纷纷晒出屈原生前所发的“朋友圈”。屈原在“朋友圈”中到底会发些什么内容呢?
文本疏通
要求:①分小组,领取并讨论段落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翻译任务清单;
②小组派代表上台分享合作结果。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1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2强志3,明于治乱,娴4于辞令。入5则与王图议6国事,以7出8号令;出8则接遇9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10之。
(1)楚之同姓:楚王族本姓芈(mǐ),楚武王熊通的儿子瑕封于屈,他的后代遂以屈为姓,瑕是屈原的祖先。楚国王族的同姓。屈、 景、昭氏都是楚国的王族同姓。
(2)闻:见识,学识。
(3)志:通“记”,这里是指记忆力。
(4)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状语后置句;娴:熟悉,熟练。
(5)入:名作状,对内
(6)图:谋划;议:计议
(7)以:表并列,并且
(8)出:颁布,发布;
名作状,对外
(9)遇:对待,招待
(10)任:信任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翻译: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他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
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由此可见,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明确:
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左徒:楚官名。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规谏皇帝、举荐人才,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王甚任之”的原因:
①楚之同姓:楚王族本姓芈,楚武王熊通的儿子瑕封于屈,他的后代遂以屈为氏,瑕是屈原的祖先。屈、 景、昭氏都是楚国的王族同姓。
(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上古八大姓是指姬、姜、姒、嬴、妘、妫[guī]、姚、姞[jí]。)(楚国王族)
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杰出的才能)
屈原出身贵族,学识渊博,善于治国理政。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1,争宠而心害2其能。怀王使3屈原造为4宪令,屈平属5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6之,屈平不与7,因8谗9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10不知。每一令出,平伐11其功,曰以为12‘非13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14屈平。
1)列:朝列,班列。
2)害:嫉妒。
3)使:派
4)造为:制订。
5)属:撰写。
6)夺:强取为己有。
7)与:给予。
8)因:于是,就。
9)谗:说坏话,进谗言
10)莫:没有谁
11)伐:夸耀,自夸
12)以为:这段文字如果是上官转述屈原的话,“曰”字则为衍文,应删;如果是直接引屈原的话,“以为”则是衍文,应删。
13)非:除了,除非。
14)疏:疏远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1,争宠而心害2其能。怀王使3屈原造为4宪令,屈平属5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6之,屈平不与7,因8谗9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10不知。每一令出,平伐11其功,曰以为12‘非13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14屈平。
翻译:上官大夫和他同在朝列,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强取它为己所有,屈原不赞同,他就在怀王面前谗毁屈原说:“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的。”怀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
思考:根据第二段内容,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平”?屈原的人物形象又有什么特点呢
“疏”的原因:
(1)“争宠而心害其能” “因谗之”(小人的嫉妒诋毁)
(2)王怒(楚王的昏庸)
屈原:才能杰出,刚正不阿。
按:“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一句有两种理解。《参考书》的译文是:“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改动,屈平不赞同”。依教材对“夺”、“与”的注释,应译作:“上官大夫看见了想抢过去(看),屈原不给。”
“因谗之曰:‘……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资料认为“曰”、“以为”重复,疑有衍文,此说似不妥。如重新标点,作“……平伐其功,曰:‘(王)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理解,文辞便可贯通。联系上下文,可补出“以为”前省略的主词。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1)疾:痛心。
2)听:动作名,听觉。
3)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聪:动作名,听信小人的话。
4)谗谄:动作名,指说好人的坏话,谄媚国君的人。
5)邪曲:形作名,品行不正的人。6)公:形作名,指国家。
7)方正:形作名,端方正直的人。
方正之不容也:被动句
8)犹:如同
9)离忧:遭遇忧愁。离,同“罹”,遭受
10)穷:处境困难,困窘。
11)反,同“返”。
12)极:疲困,与“倦”同义。
13)惨怛:忧伤,悲痛。怛,痛
14)事:侍奉
15)信:诚信不欺
16)见:放在动词前,表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
17)盖:表推测,大概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译文:屈原痛心楚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说坏话,奉承献媚的小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品行不正的小人损害国家,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朝廷容纳,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上天是人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境困难时,就会追念本源(希望上天和父母给以援助),所以(人在)劳累、疲倦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在疾病伤痛和内心悲痛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道德端正、品行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离间,可以说处境很困难。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创作《离骚》,原因大概是从怨愤引起的。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好色:古今异义,喜好描写男女恋情
2)淫:过分失当
3)怨诽:怨愤发牢骚。
4)若:连词,至于
5)称、道、述:称述、称道。
6)刺:指责、讽刺。
7)明:形作动,阐明
8)条贯:条理
9)靡:无,没有。
10)见:同“现”,显现
11)约:简约
12)微:含蓄隐晦
13)指:同“旨”,意旨
14)类:事物
15)迩:近
16)称:称许
17)疏:远离;濯淖:污浊
17)蝉蜕:蝉,名作状,像蝉脱壳那样
蝉蜕于浊秽:状语后置句
18)获:辱,被辱
19)滋:黑
20)皭:清白,洁净
21)泥:同“涅”,染黑
22)滓:污染
23)推:推赞,推许
24)虽:即使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译文:《国风》好写男女恋情却从不过分失当,《小雅》 好写臣子的批评指责却无背叛之心。而像《离骚》,可以说兼有二者的优点。(他)远古称道帝喾,近古称道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王、周武王,用以指责当世的政事。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治乱的条理,无不完全显现出来。他的文笔简约,他的用语含蓄精深,他的志趣高洁,他的品行正直,就其文字描写来看,不过寻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列举的是近事,但是表达的意思很深远。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都称许美好的事物。他的品行正直,所以至死不容于世。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以便超脱世俗之外,不沾染尘世的污垢,(他)是一个不受世间污秽所染,依旧保持高洁品德的人。推赞这种志行,即使同日月争光都可以。
文段解读
1-3段,主要叙述的是屈原由“王甚任之”到“王怒而疏”。
①交代了屈原的才干;
②写出了大臣对屈原的嫉妒与谗毁;
③介绍屈原写作《离骚》的原因,最后赞美志洁行廉,可与日月争辉。
司马迁议论屈原的《离骚》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司马迁用大量篇幅议论屈原的《离骚》,是为了表现屈原的人品和政治追求。他认为《离骚》是有为而作、自怨而生,这种怨是出自一片爱国衷心。《离骚》的作品风格与屈原的人格是密切相关的,即“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绌(chù);通“黜”,指罢免官职。
从(zòng):同“纵”,合纵,指结盟联合抗秦。
患:担心,害怕。
厚币:用丰厚的礼物作为见面礼。币,礼物。
委质:委,呈献。质,同“贽”,初次拜见尊长时所献的礼物。
诚:果真,如果确实
楚诚能绝齐:“绝于齐”的省略,与齐绝交。
使使:前一个“使”,动词,派遣;后一个“使”,名词,使者。
如:到,往。
诈:欺骗
去:离开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译文:屈原已经被免去官职,这以后秦国想进攻齐国,齐国与楚国联合抗秦。秦惠王担忧,便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拿着丰厚的礼物送给楚国作为信物,表示愿意侍奉楚王,说:“秦国很憎恨齐国,齐国却同楚国联合,如果楚国真能同齐国断绝外交关系,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一带六百里地方。”楚怀王贪心,就相信了张仪,于是同齐国绝交,派使者到秦国接受秦国所答应割让的土地。张仪欺骗楚国使者说:“我同楚王约定只割让六里的土地,没听说给六百里。”楚国的使者生气地离开秦国,回来报告给楚怀王。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贬:①降职。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②降职并外放。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新唐书·柳宗元传》)
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窜[cuàn]:放逐,贬官。如:暂为衔使,遂窜南夷。(韩愈《进学解》)
左除、左降、左转:降职。如: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
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
相关知识
“路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古代表示贬官、免官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绌、黜:废掉官职。如:本文中“屈原既绌”。“绌”同“黜”,罢免官职。
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夺:削去,罢免。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缚鸡者事》)
黜①<动>贬退,废免。
【黜陟】指官吏降免或升迁。
②<动>消除,摒弃,排斥。
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蠲juān除去;免除。
③<动>减少。
诚:①真诚、真心。竭诚以待下。
②真实情况。子以吾言为不诚,试入诊太子。
如果你认为我的话是不真实的,请进去试着诊视太子
③(副词,)确实、的确。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④(连词)如果,果真。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往、到、去、拜访:
之、适、徂、过、赴、如、去、造、诣、访、顾、谒(见)
1.造:拜访。如《世说新语.言语》:庾公造周伯仁。
到……去。《谭嗣同》:“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2.过、访、顾:探望,拜访。如《明史》:端午日过友人,出酒饮之。
如《宋史.曹谷》:欲徒步访两苏。
如诸葛亮《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3.彼且奚适也?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4.谒(见):拜见,进见(地位或辈分高的人)。
如《史记·萧相国世家》:上至,相国谒。(上:指刘邦。)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丐,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1)兴师:调动军队
2)大破楚师于丹、淅:状语后置句
3)斩首八万:定语后置句
4)取:攻取
5)乃:又
6)悉:全部,都
7)兵:军队
8)战于蓝田:状语后置句
9)竟:竟然
10)困:困窘,窘迫
翻译:怀王很生气,便大规模调动军队去讨伐秦国。秦国派兵迎击楚国军队,在丹水、淅水一带把楚军打得大败,杀死八万人,俘虏了楚国大将屈匄,于是夺取了楚国的汉中地区。楚怀王于是就出动了全国的军队,深入秦地作战,在蓝田与秦军开战。魏国听说了这消息,偷袭楚国,一直到达邓地。楚军害怕了,从秦撤回。但齐国始终怨恨楚国绝交,不出兵救助楚国,楚国处境十分困难。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①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②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
明年:第二年
与:给,给予
以:①表目的,来;②用、拿
当:抵押
如:到
因:趁机
用事者:当权的人
设诡辩:编造骗人的假话。
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状语后置。
是时屈平既疏:已被疏远,被动句
顾反:回来。反,同“返”
译文:第二年,秦国割让汉中一带的土地给楚国来讲和。楚王说:“不愿得到土地,希望得到张仪,心里就舒服了。”张仪听说了,就说:“用一个张仪可抵汉中的土地,请允许我到楚国。”到楚国后,张仪又趁机送丰厚的礼物给楚国当权的大臣靳尚,并在怀王的宠妃郑袖面前编造了一套骗人的假话。怀王竟然听信了郑袖的话,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怀王疏远,不再担任原来的职务,出使到齐国,回来后,劝谏怀王说:“为什么不杀了张仪?”怀王后悔了,派人追赶张仪,没有追上。后来,各国诸侯联合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了楚国将领唐昧。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1)婚:名作动,结为婚姻
2)虎狼:名作状,像虎狼一样;秦,虎狼之国:判断句
3)稚子:小儿子
4)奈何:怎么
5)卒:最终,终于
6)因:于是,就
7)亡走:逃跑
9)内:同“纳”,接受,收留
10)之:到
11)竟:最终,终于
译文:这时秦昭王与楚国通婚,要求和怀王会面。怀王想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信任,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去,说:“怎么可以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最终前往。一进入武关,秦国的伏兵就截断了他的后路,于是扣留怀王,强求割让土地。怀王很愤怒,不听秦国的要挟。他逃往赵国,赵国不肯接纳。只好又到秦国,最后死在秦国,尸体运回楚国安葬。
文段解读
4-7段,主要叙屈原被免官职后,楚怀王三次被秦欺骗,最终客死秦国。
①张仪第一次骗楚王——损兵折将;
②张仪再次出使出国——买通靳尚,巧妙化解危机;
③秦楚通婚,楚王入秦国——客死秦国
此篇为《屈原列传》,作者司马迁为何用如此多的笔墨记叙楚国日渐衰弱的历史事实,叙述怀王三次受骗上当的经历呢?
结果 屈原的处境 写作意图
第一次受骗 (第4段) 受骗于张仪, 齐楚绝交; 兵败丹淅; 蓝田退兵
第二次受骗 (第5段) 受骗于靳尚、郑袖,放走张仪。 第三次受骗 (第7段) 受骗于秦昭王,客死于秦。 ①揭露楚王的昏庸和用人不当造成国家的衰败;(听之不聪,谗谄蔽明,邪曲害公,方正不容。)
②从侧面表现屈原具有远见卓识和卓越的政治才能,凸显屈原与楚国命运之息息相关。(用楚国外交上的一系列失败印证屈原外交上的远见卓识说明屈原被排斥给楚国造成的巨大影响)
③既呼应前面《离骚》创作盖自怨生,也为后面的议论抒情及对话作铺垫
屈原既绌
屈平既疏,
不复在位,
使于齐
信子兰而
不信屈平
本文是为屈原立传,为什么用大量篇幅记叙楚国的命运?
明确:课文自“屈平既绌”以后,历述了楚国在政治上、外交上、军事上的一系列失失败,楚怀王多次被骗,最终客死秦国。其用意是想强调这些失败都是排斥屈原造成的,说明屈原的去留,关系着楚国的命运。这样叙述,作者便把屈原个人的命运同楚国的命运连在一起,把屈原“眷顾楚国”同“系心怀王”紧密地连在一起,具体而又深刻地表现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同时,作者也想通过继续这些史实揭示楚怀王的昏聩无能、贪利好色的本性,这也是导致屈原这样正直的人不被朝廷所容,最终自投汨罗江的悲剧发生。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既:全部,都
咎:怪罪,责怪
以:因为
嫉:憎恨
冀幸:希望
存:思念
反覆:回归
三:三,多次
致志:致,表达;志,意愿
不肖:没有才能
属:连,跟着
治:安定太平。
分:职分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于,表被动,被动句
内/外:名作状,对内/对外
兵挫地削:挫,被打败;削,被割削
亡:失去,丢失
为天下笑:被天下人耻笑
短:诋毁
迁:放逐
译文:怀王的大儿子顷襄王继位做国君,让他的弟弟子兰做令尹。楚国人已经责怪子兰,因为他劝说怀王去秦国却没能回来。屈原已经痛恨他,虽然被流放,仍然眷恋楚国,惦记怀王,不忘祖国想返回朝中,希望国君能够一旦觉悟,楚国坏的习俗全都改变。他思念国君、(想要)振兴国家,并希望国君和社会能够返回到正道上,在(《离骚》)一篇作品里多次表达这种意愿。然而终究没有办法,所以不能返回朝中,最后从这些事情看出怀王始终没有醒悟。国君无论愚昧还是聪明,贤能的还是不贤能,没有哪个不想寻求忠臣来帮助自己,选拔贤良的人辅佐自己的,但是亡国破家总是连续发生,而圣明的君主、安定太平的国家好几代都没见到过,这正是他们所谓忠臣不忠,所谓贤人不贤。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资质,所以在内被郑袖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相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结果)军队被打败,国土被割削,丢失汉中六个郡的地方,自己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所耻笑。这就是不能分辨忠奸的祸害了。
令尹子兰听说屈原愤恨他的话后,很生气,马上派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顷襄王很生气,就放逐屈原。
文段解读
8-9段,叙述屈原被“迁”的过程,司马迁为屈原鸣不平。
①先从屈原的角度写出了他的“衷”与“贤”,阐明他与楚国命运的息息相关。
②又从怀王的角度,写出他的做法的结果是“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死他国”,阐明了“不知人之祸”带来的后果。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蠼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至于:到了
被:同“披”,披散
颜色:古今异义,面色
形容:古今异义,形体容貌
举:全
见+动词:表被动
是以见放:被动句
凝滞:拘泥,执着
于物:“于”表被动
餔:吃;啜:喝;醨:薄酒
怀瑾握瑜:比喻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志向。
瑾瑜,都是美玉。
自令:宾语前置,使自己
新:刚、才;沐:洗头
振:抖动
察察:洁净的样子;汶汶:浑浊的样子
赴:投身
常流:指“长流”,指江水
皓皓:皎洁的样子
温蠼:尘垢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蠼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译文:屈原走到江边,披散着头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脸色憔悴,形体和容貌都象干枯的树木一样。一个渔翁看见就问他说:“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里?”屈原说:“全世混浊却只有我一人清白,大家都醉了却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翁说:“聪明通达的人,不被事物拘束而能顺随世俗的变化。全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顺着潮流推波助澜?众人都醉了,为什么不一同吃那酒糟喝那薄酒?为什么要保持高尚的节操志向,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用手弹去冠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抖掉衣服上的尘土。一个人,谁又能用清净洁白的身体,去蒙受脏物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入江水中,葬身鱼腹,又怎能用高尚纯结的品德,去蒙受世上的尘垢呢?”于是写下了《怀沙》赋……便抱着石头,自己跳到汨罗江死了。
文段解读
10段,叙述屈原和渔父的两次对话。
①第一次,解释屈原悲剧的原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②第二次,突出了屈原高贵品质:宁愿葬身鱼腹,也不同流合污、苟且偷生。
分析屈原和渔父的两次对话。
明确:渔父和屈原的两次对同,代表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两种不同的品格操守、两种不同的政治取向。渔父对人生、对世事都不要太认真、太执着,最好是得过且过,随遇而安,即文中的“与世推移”“随其流而扬起波”。屈原则反对这种人生哲学,他认为绝对不能随波逐流,决不能同流合污,他宁可葬身鱼腹也要保持自己志洁行廉的品格。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屈原的高风亮节。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既:…之后
宋玉:楚顷襄王时人,屈原的弟子,有《九辩》等作品传世。
唐勒、景差:约与宋玉同时,都是当时的词赋家。
之徒:这一类人
辞:文辞,这里指文学
见:被; 称:称赞
祖:效法,继承
从容:古今异义,委婉得体
日:名作状, 一天天地(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所:被
译文:屈原死了以后,楚国(还)有宋玉、唐勒、景差这一类人,都爱好文学,并且以擅长写赋被人们称赞;然而(他们)都(只)效法屈原的说话得体,善于应对,始终没有人敢于直谏。从这以后,楚国一天天地被削弱缩小,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所灭亡。
文段解读
11段,写屈原对后世的影响。
宋玉等人皆效法屈原的“从容辞令”,却“终莫敢直谏”,鲜明的对比,更突出屈原精神的可贵。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悲:意动用法,为……而悲
适:到……去
涕:古今异义,眼泪
吊:悼念
以:凭借;材:才能
怪:意动用法,认为……奇怪
同:把…同等看待
轻:意动用法,以……为轻。
去:离官去职;就:在朝任职
爽然:茫然
译文: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到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看到贾谊悼念他的文章,文中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服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认为被贬和任用是不重要的,这又使我感到茫然若有所失了。
文段解读
12段,写作者对屈原的评价。
“志”指屈原忠君爱国的思想,心系国家、希望国家繁荣富强的理想追求以及高洁不屈的品格。司马迁“悲其志”,既是对屈原的人格和政治追求的肯定,也是对腐朽政治和黑暗社会的鞭笞。
文本解析
活动二:探寻“风流才子”屈原“朋友圈”中的二三事。
屈原人生经历了五个阶段。请同学们为屈原的每一个阶段设计“朋友圈”,并谈谈设计理由。
屈原
得志
遭谗
被疏
遭谗
被迁
自沉汨罗
被罢黜
根据屈原的“朋友圈”分析,请同学们概述屈原的人物形象。
其他人物性格、行动 屈原的品行
怀王、顷襄王听信谗言,不辨忠奸,分别对屈原“怒而疏”“怒而迁” 忠贞爱国,正道直行,突出他在楚国兴衰存亡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令尹子兰的邪恶欺诈、泄私愤图报复 疾恶如仇、忠君爱国
上官大夫的嫉贤妒能 正道直行
张仪的狡诈阴险 英明果断
靳尚、郑袖的贪婪卖国 爱国无私
宋玉之徒虽“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但“终莫敢直谏” 忠贞爱国、正直无畏
渔父的明哲保身、随遇而安 坚贞品德、高尚志行
拓展探究
活动三:探究史公与屈原实有同心。
屈原死后188年,西汉诞生了一位他将来的“粉丝”——司马迁。司马迁整理了屈原的有关史料后,撰写了《屈原列传》。他在文章末尾写道:“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司马迁为什么悲其“志”?请结合司马迁生平分析。
思考:
在文末,司马迁说对屈原是“悲其志”,悲的是什么?
一悲屈原的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心怀怨愤而作《离骚》,忠言未被釆纳;
二悲屈原品性高洁,受谗被疏,不为楚国所容,以死殉国;
三悲屈原死后,后继无人,“楚日以削”竟至亡国。
①是对屈原才能、品格的崇敬
②是对屈原遭遇的同情(可谓穷矣,能无怨乎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怪其自令若是……)
③是对腐败的政治(君昏、臣佞)的控诉(谗人间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怀王不知忠臣之分,此不知人之祸也爽然自失……)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为什么悲其“志”
司马迁与屈原有相似的身世 :一样的怀才,正直,忠君爱国,有志向;一样的受谗被疏,面临生死抉择。唯一不同的是屈原是以死明“志”,司马迁是以生践“志” 。所以司马迁是借写屈原的身世在抒发自己的感愤。
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叙事特色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是如何向世人介绍自己的偶像屈原的?
①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②写法上,记叙和义论相结合。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介式,第二部分为结语式,第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照式。③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本文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堂练检测
1.从传文来看,屈原至死不离楚国,司马迁是同情和肯定的,但此“评议”说屈原完全可以“以彼其材,游诸侯”,如此“何国不容”,屈原又何必“自令若是”。你怎么看待司马迁这种矛盾的说法
预设:司马迁既崇敬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的忠君爱国品格,又希望他游诸侯”,不赞同他去死。司马迁的这一思想矛盾反映了写史和评史的不同出发点。写史,他是从人物的客观实际出发。屈原所处的历史条件及他在楚国的地位决定。他不可能离开楚国,司马迁肯定这一点是尊重客观事实。而评史则是从作者所处时代的思想高度出发。司马迁从汉初大一统”的观点看待战国历史,便觉得屈原事秦事楚都无所谓,重要的是要让贤才发挥作用。也是对楚国政治黑暗的控诉和对屈原這遇同情的一种愤愚的说法。
2.我们应如何看待屈原的‘自沉“?
预设:屈原在那举世混浊"、众人皆醉”的恶劣环境中,宁赴常流”葬身鱼腹”决不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决不以皓皓之白,蒙世之温蠖"地去死,他是以死明志"。
①歌颂了他洁身自好的高尚节操和宁折不弯的斗争精神。
②表现了他对理想和正义的执着追求,对卑劣、腐朽的切齿痛恨是对邪恶势力的强烈控诉。
③也是对浑浑噩噩的人们的呼唤和激励。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
①屈原的这种反抗终究是消极的
②同时他这种孤芳自赏,傲世疾俗的思想感情,也反映了他轻视群众脱离人民的阶级局限和时代局限,表现了他的“国无人莫我知”(《离骚》)的孤独感。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不幸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的密切关系,赞扬了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处处流露出作者的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
1. 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者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 , 。
2. 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 “ ,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3.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就是心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屈原“ , ”。
4.司马迁连用了“ , ”这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为下文写屈原心生怨气并作《离骚》作铺垫。
《离骚》者,犹离忧也
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当堂训练
5.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 , 。
6.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分析了屈原《离骚》用来列举事实讽刺当世政治的包括“ , , ”这三方面。
7.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简练、用辞精到的两句是: , 。
8.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他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
, 。
9.《屈原列传》中,称赞《离骚》“言浅意深”的两句是: , 。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上称帝喾 下道齐桓 中述汤、武
其文约 其辞微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