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 课件(共5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 课件(共5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9.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3 16:41: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8张PPT)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习作的时候,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
古诗三首
富饶的西沙群岛
海滨小城
美丽的小兴安岭
我会认
亦 抹 宜 庭 未 磨 盘
正确书写我可以













读三首古诗的题目,猜猜古诗描写了哪些景色。
天门山
洞庭湖
西 湖
诗中美景我知晓
望天门山
(唐)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主要作品有《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作者简介
向远处看天门山
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圈画诗中描写的景物。
天门山
长 江
太 阳
孤零零的船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断:断裂。
楚江:长江中下游部分河段在古代流经楚地,所以叫楚江。
此:指天门山。
回:回旋,回转。
天门中断 楚江开,
高高的天门山被浩荡的长江从中间断开,
碧水东流 至此回。
东流而去的长江水经过天门山时形成回旋的水流。
天门中断楚江开
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长江怒涛的冲击,“天门”才从中间断开而成为东西两山。借山势写出了水的汹涌浩荡。
碧水东流至此回
“回”字,把江水翻滚抛掷、变化无穷的状态全表现出来了,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齐读前两句诗,读出长江滚滚的气势。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长江水波澜壮阔,汹涌澎湃,以至于连天门山都像被它劈开一样。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相:互相,交互。
出:出现。
孤帆:孤零零的一只小船。
两岸青山 相对出,
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
孤帆一片 日边来。
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
两岸青山相对出,
“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有了动态美,不但逼真地表现了舟行途中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远望天门山所见的雄姿,下句点明“望”的立脚点是“日边来”的“孤帆”。描绘出了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诗人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我们要如何朗读这首诗呢?
这首诗描写的景色雄奇壮丽,诗人看此美景心中无限热爱。前两句要放开声音读,读出天门山和长江水的壮阔气势,“开”“回”要重读;后两句要读得轻快些,表现出诗人的喜悦之情,“出”“来”要重读。
这首诗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诗歌主题
碧水东流→至此回
山险水急
天门中断→楚江开
望天门山
热爱祖国壮丽山河
日出帆来
青山→相对出
孤帆→日边来
回顾总结
第二课时
饮湖上初晴雨后(宋)苏轼
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著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合称“小李杜”;杜牧在晚唐诗人中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作者简介
饮湖上:在湖上喝酒
初晴雨后:指天气变化
这首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再次朗读诗歌,在文中圈一圈。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潋滟:水波荡漾 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正。
空蒙:细雨迷蒙的样子。
亦:也。
水光潋滟 晴方好,
晴天时,西湖水波荡漾,波光粼粼。
山色空蒙 雨亦奇。
雨天时,西湖云雾迷蒙,群山若隐若现。
晴天和雨天的西湖分别是什么样子的?
晴天:水光潋滟
雨天:山色空蒙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从“晴方好”到“雨亦奇”这一称赞,写出了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出诗人即景挥豪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欲:可以,如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
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欲把西湖 比西子,
如果把 西湖比作美女西施,
淡妆浓抹 总相宜。
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 都神韵独特。
欲把西湖比西子,
诗人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把西湖比作了西子,写出了湖山的神韵。
“西子”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

这两句描写了西湖美丽的形象,与前两句相照应。诗人把西湖比作西子,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比喻新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湖的美,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之情。“总相宜”既写出了西子不管怎么打扮都是美的,也写出了西湖景色美不胜收。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我们要如何朗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了雨天和晴天西湖的美景。朗读时语气柔和,表现出对西湖美景的向往之情。前两句中的“好”“奇”要重读,边读边感受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后两句中“总相宜”读得慢一些,边读边体会西湖景色的美不胜收。
这首诗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诗歌主题
晴:水光潋滟
写景
饮湖上初晴后雨
喜爱西湖
雨:山色空蒙
比喻
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热爱大自然
回顾总结
望洞庭
(唐)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作者简介
望洞庭湖看见的景象。
这首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再次朗读诗歌,在文中圈一圈。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和:和谐,这里指水光与月色融为一体。
镜未磨:这里形容湖水清澈,水面平静,如未磨过的明镜一般。
湖光秋月 两相和,
洞庭湖上水光和秋月交相辉映。
潭面无风 镜未磨。
湖面风平浪静,犹如一面尚未打磨的镜子。
湖光秋月两相和
这句诗写出秋夜里,澄澈的湖水与月光交相辉映,融为一体的景象,营造了一种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意境。
潭面无风镜未磨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下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形象地写出了湖面的平静,突显了秋夜的静谧和洞庭湖的水月交融。
“潭面无风镜未磨”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
诗人为什么要写无风的潭面?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澈的洞庭湖面。
青螺:青绿色的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遥望洞庭 山水翠,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
白银盘里 一青螺。
洞庭湖如同白银盘,盛放着像青螺一样的君山。
这两句写诗人远处所望。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光月色转向远处的君山。最后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下的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想象奇特,既形象地描绘了山水融为一体的景象,又表现了洞庭湖的宁静、祥和,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本诗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我们要如何朗读?
这首诗描写了月下洞庭湖的宁静之美,要用柔和的语气、稍慢的语速来读。边读边想象这首诗描绘的美景,感受洞庭湖月夜的意境。读出作者对洞庭美景的喜爱之情。
潭面如镜
近观
湖月两相和
望洞庭
喜爱洞庭美景
远望
洞庭湖如白银盘
君山如青螺
回顾总结
1.在春天的西湖边漫步,你会不由自主地赞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看到湖面的风光和月色相映衬,你会想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湖光秋月两相和。
随堂练习
诗句大比拼
读句子,写出相应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