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课时练习(含答案)
班级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姓名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共15题,合计45分)
1.汉初,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民流离失所,田地荒芜,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为改变这种现状,汉高祖刘邦采取的政策是( )
A.以德化民 B.实行“礼治” C.严刑重赋 D.休养生息
2.《汉书·景帝纪》记载:“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材料说明 ( )
A.汉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教训 B.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取得成效
C.文景之治是西汉最强盛时期 D.儒家治国思想正统地位确立
3.《百家讲坛》:中华文明迈入帝国时代后的第一个盛世,为后来汉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评价的是( )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文景之治 D.光武中兴
4.汉初,统治者主张“顺民之情,与之休息”。下列休养生息政策属于汉高祖采取的是( )
A.提倡以农为本 B.下令“兵皆罢归家”
C.降田赋为三十税一 D.重视“以德化民”
5. (历史解释)陆贾曾向汉高祖提出:“(天下)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这句话意在告诫当时的统治者( )
A.秦朝统治被推翻的原因
B.必须解除统军大将的兵权
C.尽快停止战争,注重恢复和发展生产
D.大力分封同姓人做诸侯王
6.(梧州中考)下图选自某书的部分章节目录。据此判断,该材料反映的历史人物是( )
第二章 消灭项羽,建立汉朝 第三章 确立典章,设立制度 第四章 休养生息,发展经济
A.秦始皇 B.汉献帝 C.汉高祖 D.汉武帝
7.示意图能够勾勒出史事之间的关系。以下对西汉初年史事梳理的示意图中,①处应为( )
A.楚汉之争 B.秦朝灭亡 C.西汉建立 D.文景之治
8.[吕梁月考] 以下是同学们排演的历史课本剧《文景之治》的片段,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
A.农民张三把收成的1/3交给国家
B.县官王平因关心农桑受到汉景帝提拔
C.文帝、景帝制定了一些严刑峻法
D.汉文帝命人修建豪华的宫室以供享乐
9.(文帝)诏曰:“年八十已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其九十已上,又赐帛人二匹,絮三斤。”材料体现了汉文帝时期的治国理念是( )
A.以农为本 B.减轻刑罚
C.重视人才 D.以德化民
10.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 )
A.主张以农为本 B.让士兵还乡务农
C.平定“七国之乱” D.定田赋为三十税一
12.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这是习近平主席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得到了广大群众热烈的拥护、积极的响应,形成了公民道德建设的新热潮。早在秦汉时期,非常重视“以德化民”的皇帝是( )
A.秦始皇、秦二世 B.汉高祖、汉惠帝
C.汉文帝、汉景帝 D.汉武帝、汉献帝
13. (中考·山西改编)《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针对这种状况,汉初统治者实行了( )
A.郡县制 B.休养生息,轻徭薄赋
C.分封制 D.统一文字和货币
14. 西汉初年,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 )
A.解决王国叛乱问题 B.继续镇压农民起义
C.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政权 D.实现思想大一统
15.西汉建立后,大臣陆贾向汉高祖进言:过去可以在马上打天下,现在不能在马上治天下。于是汉初统治者对人民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其客观原因是( )
A.吸取秦亡的教训 B.重视“以德化民”
C.经济困难 D.人心思安
二、判断题,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共3题,合计9分)
16.【 】刘邦在公元202年建立了汉朝。
改正: 。
17.【 】汉初,统治者实行了休养生息政策,重视手工业生产。
改正: 。
18.【 】汉文帝、汉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百家争鸣”。
改正:
三、简答题(共3题,合计45分)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僇力本(农桑)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汉文帝与汉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每年春耕时,他们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
(1)结合材料一,回答这是什么时期哪次改革的内容。这次变法后,某位平民想使自己的社会地位与卿大夫平等,那么最合法的途径是什么
(2)材料二中,汉文帝与汉景帝统治时期被称作什么
(3)比较材料一、材料二,说说商鞅、汉文帝与汉景帝对待“农”的态度的相同点。
(4)当今社会,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仍然是重中之重,你认为应该怎么做
20.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采取为民措施,社会比较安定。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兴,接秦之敝(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四匹颜色相同的马拉的车),而将相或(有时)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1)材料一反映出西汉初年怎样的社会状况?该状况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文帝、景帝在位时期(公元前179-前141年),继续推行“与民休息”政策。文帝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屡诫百官守令劝课农桑,通过减轻农民负担发展生产。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曾一度诏免田租,至景帝元年(公元前156年)复收田租之半,即三十税一,从此成为汉朝定制。文帝时,丁男的徭役减为三年征发一次,算赋从每年120钱减为40钱。景帝时,把男子17岁开始为官府提供徭役的制度改为20岁始赋。文帝时诏废黥、劓、刖等伤残人肢体的肉刑,改用笞刑代替。景帝时又减轻笞刑,避免罪轻罚重。文帝曾欲建造一座露台,听说需要花费百金,这相当于中等民户10家的财产,于是作罢。
--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文帝与汉景帝治国的共同措施。简析这些措施的影响。
材料三:
镜头一: 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 老二戍边关,至今未归还。 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 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 敢怒不敢言,唯恐遭劫难。 --一位秦朝老农的叹息 镜头二: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 --《史记·平准书》
(3)对比材料三中秦朝的统治和汉初的统治,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21. 学完本课后,七年级(1)班的同学开展对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讨论,请你一起参加。
【策略巧判断】
(1)以下是某同学搜集到的史料,将史料与右边的相关词语连接起来。
【文物显盛世】
下面两幅图分别是秦始皇陵中的秦兵马俑和汉景帝阳陵中的陶俑。
(2)仔细观察图片,比较秦兵马俑与汉阳陵陶俑的表情有何不同。汉阳陵陶俑的表情说明了什么?
【鲜明对比谈启示】
(3)议一议:与秦朝的统治政策相比,汉初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对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有怎样的好处?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B 3.C 4.B 5.C 6.C 7.D 8.B 9.D 10.B
11.【分析】
材料表明汉文帝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12.C 13.B 14.C 15.C
二、判断题
16.【分析】
错误 “公元202年”改为“公元 前202年”
17.【分析】
错误 “手工业”改为“农业”
19.【分析】
错误 “百家争鸣”改为“文景之治”
三、简答题
19. (1)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立军功。
(2)“文景之治”。
(3)重视农业生产。
(4)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支援农村建设等。
20.(1)状况: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田地荒芜。原因:秦的暴政和秦末的战乱。
(2)共同措施: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减轻赋税和徭役;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峻法;提倡勤俭治国。(答出两点即可)影响: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或出现“文景之治”局面);为后来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基础;这些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答出一点即可)
(3)要以人为本,注重人民利益;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成由俭,败由奢”;既要依法治国,也要以德治国。(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21.(1)
(2) 答:秦兵马俑的面部表情比较严肃,汉阳陵陶俑的表情比较柔和、安详。说明了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人民对繁荣的社会生活感到满足。(言之有理即可)
(3)答:有利于农民安心从事农业生产,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恢复起来,从而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巩固汉朝的统治。(言之有理即可)
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