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老 王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 熟读课文,把握老王人物形象的刻画。
3. 体会作者写人时的情感态度,学会善待他人,关注生活中的弱势群体。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关爱的思想感情,激发爱心。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如何细致刻画人物形象。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个车夫能跟作家成为朋友吗 ?一个幸运的人会怎样对待不幸的人呢?信赖真的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今天,就让我们跟着杨绛,一起走近《老王》,解开心中的谜团。
学习目标
1.揣摩重点段落,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用心。
2.感受人物特点,体味人格光芒。
3.学会善待他人,关注生活中的弱者。
三、作者及背景
1.作者:杨绛,本名杨季康,现代作家、翻译家、学者,著名学者、作家钱锺书的夫人。主要译著有《堂·吉诃德》,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我们仨》等,长篇小说《洗澡》。
2.背景:本文写于1984年,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在那个荒唐动乱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但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因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地印刻在作者的脑海之中……
四、感知探究
(一)初识老王:阅读1-4自然段,思考老王是一个 的人
苦——穷苦卑微、凄凉艰难、生活艰难、不幸、凄苦
①从事职业:三轮车夫、单干(1);
②家庭情况:哥死,侄没出息,没什么亲人(2);
③身体状况: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3);
④居住环境:荒僻小胡同、破落大院、塌败小屋(4)。
(二)熟识老王:阅读5-22自然段,思考老王是一个 的人
善——忠厚善良、知恩图报
①运冰:愿意带送,车费减半,冰大价同。
②载人:载人看病,不要车钱;拿了车钱,不大放心。
③加高三轮平板。
④送礼:去世之前,硬撑上门,送礼致谢。
细品老王:阅读5-22自然段,找出作者对老王描写最精彩的语句,从人物描写角度品味老王的悲苦人生。(学生找寻探讨)
①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动作描写( 夸张 ),老王最后一次登门时身体虚弱,行动不便。
②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神态描写,形象而贴切地写出老王的眼病已经很严重了,可他还要登门给“我”送礼品,令人感动。
③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肖像描写( 比喻 夸张 ),老王因病痛的折磨而变得外表干瘦、恐怖的特点,更加突出老王知恩图报的善良品性。
怜惜老王:老王心地善良、老实厚道,命运如此悲惨。作者及家人又是如何对待老王的?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1.思考:作者对老王的友好表现在哪里?
①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车。(第1段)
②她的女儿也如她一样善良,送老王大瓶鱼肝油,治好他的夜盲症。(第3段)
③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第6段)
④关心老王的生计:三轮车改装后,生意不好做,关切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第7段)
5.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第14段)
2.思考:体现出作者怎样的品质?
体现了对弱者的同情,体现出杨绛先生的善良,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尊重关心。
3.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就这么去了,作者杨绛有什么样的感受?(用原文回答)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4.既然“我”也关爱老王,为何在文中还说“愧怍”?
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没有做到人格的平等,所以感到“愧怍”。体现了作者平等尊重、人道主义的精神。
关注“老王”: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着许许多多像“老王”这 样的弱势群体。
1.展示弱势群体图片
2.总有一种声音让我们泪流满面。
总有一张照片让我们隐隐作痛。
在我们享受着幸福的时候,
不要忘记——
有一群本应该和我们一样的人
正在——
苦苦挣扎!
跟这些弱势群体相比,我们都是幸运者!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那些
不幸的人呢?请同学们各抒己见!
五、课文小结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不要按捺住自己的热情,哪怕是一抹温暖的微笑,一个关爱的眼神,一份微薄的资助,都应该拿出来为别人打通幸福的渠道。
作业布置:课后习题第三题
板书设计:
初识老王
老 熟识老王
王 细品老王
怜惜老王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