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21 创作宣言
陶行知
学
习
目
标
重点
难点
素养
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
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走近作者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shè)县人,教育家。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他在实践中创立了“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被誉为“人民教育家”。
主要作品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等。
创作背景
本文写于1943年,陶行知先生否定了“不能创造”的种种错误看法,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激励每一个人时时、处处要去创造。
词语积累
樵( )夫 豢( )养 陡( )然
烟囱( ) 中( )伤 走投( )无路
玄奘( ) 懦( )夫 塑( )像
遁( )词 鲁钝( ) 哑( )口无言
qiáo
huàn
dǒu
cōng
zhòng
tóu
zàng
nuò
sù
dùn
dùn
yǎ
词语积累
【中伤】诬陷别人使受损害。
【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 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遁词】因为理屈词穷而故意避开正题的话。
【自暴自弃】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
【山穷水尽】山和水都到了尽头,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
研读课文
朗读第一段,说一说本段透露的信息。
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开宗明义,总量全文,提出中心论点——我们继续创造
走近作者
研读第三段
段意:指出教育者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真善美的活人。
比喻论证将教育比喻成雕像,论证师生关系是相互合作、相互创造、相互成就的关系。
倘若教育出丑恶的活人,不但是所诉志向失败,亦是合作塑像者之失败
研读课文
第4段,“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
比喻论证的方法,生动形象地论述了教育者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教育方法)对培养学生的重要性。
研读课文
小结
2—4段,阐明教育者要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真善美的活人以及值得自己崇拜的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这一分论点。
研读课文
默读第5—11段,思考:作者批驳了哪几种错误观点?又针对性地提出了什么观点?
①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
②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
③年纪太小,不能创造;
④太无能了,不能创造;
⑤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
等死而已,不能创造。
研读课文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提出观点
研读课文
作者是如何批驳了错误观点的?
用八大山人、飞帝亚斯、米开朗基的事例,证明即使环境平凡也能创造。有力地批驳了“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
举例论证
第五段
采用了大量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论证“即使在监狱、沙漠中或肉包铺子也能创造”。批驳了“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的观点。
举例论证
第
六段
研读课文
作者用莫扎尔特、爱迪生、帕斯加尔在幼年就有创造成果的例子进行反驳,具体有力地批驳了“年纪太小,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
举例论证
7、
8
段
9自然段
作者首先列举慧能、曾参的事例来加以反驳,然后引用慧能的话,具体有力地批驳了“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研读课文
10
段
先列举玄奘、哥伦布、莫扎尔特的例子,然后引用歌德的名言和古语进行道理论证,有力地批驳了“陷入困境,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11
段
得出结论
处处、天天、任人皆可创造、
皆能创造
研读课文
小结
5—11段批驳五种错误观点,并指出每个人都拥有创造能力
研读课文
第
12
段
形象论证打创造源于小创造,不要轻视小创造的观点。
比喻论证
第
13
段
比喻论证
举例论证
叙述东山樵夫的故事,指出从不同角度、目的出发,对事物的看法不同。批评东山樵夫不会变通、不会创造
用树苗和毛草比喻学生,论证教师没有创造的可悲,鼓励人们“时时处处”进行创造
研读课文
第
15
段
第
16
段
引用罗丹的话,回扣开头罗丹的事例,并生发开来,进一步正面阐明人人能创造的观点,使本文的中心论点更加鲜明突出,论证结构更加严谨。
道理论证
以树苗为喻,强调创造极为迫切,教师需尽责任。
比喻论证
排比句式
强调对创造之渴望,表达作者强烈的责任心和无私奉献精神。
研读课文
小结
12—16段,解释了没有创造性地可怕,鼓励教育者要培育和保护学生的创造力。
拓展延伸
学了本文,你认为青年学生应该如何进行创造性学习?
有积极的探索精神。不仅把老师教的知识学会,掌握好,还要分析内在联系,敢于发现新问题。
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寻找适合自己的独特的学习方法,事半功倍,积极思考,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名言集锦
名言集锦
1.一切的学问,都要努力向着人民的幸福瞄准。
2.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
3.失败是成功之母,奋斗是成功之父。
4.道德是做人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