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3、弄清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教学重难点:
感受爬山虎脚踏实地、积极向上的精神和作者仔细认真的观察方法。
教学过程:
一、示标示导
1.导入板题:同学们,通过上节课学习,爬山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特点?它又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叶圣陶先生去一探究竟吧。(板书课题)
2.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弄清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3)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二、自学自测、互助纠错、师生合作
(一)出示自学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思考:
(1)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画出有关的句子。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观察爬山虎的脚?(小组合作交流,3分钟后汇报)
自学自测一:
学生自学,互助纠错,小组内交流:你读后的体会?互相讨论。师生合作。
2、随学生的交流出示相关段落。
课件出示句子:“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自由读谈体会师:爬山虎的脚位置在哪里?(板书: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反面。)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板书: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它的颜色是什么颜色?(板书:嫩红色)
出示句子:“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脚”采用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比喻)。这样写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生动、准确地写出了爬山虎脚的样子。
生2:作者观察得仔细认真
3、出示课件,指导朗读:过渡:同学们,叶圣陶先生把爬山虎脚的位观察的多么准确,形状写的多么生动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那么也让我们在读中感受一下吧。
a、师范读。
b、学生自由读书。
c、学生分组读、齐读、个别读。过渡:我们明确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和颜色,那么爬山虎是如何爬的呢?
(二)出示自学指导2默读4自然段,思考: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用“---”画出有关的句子,用“”标出表示动作的词语。(小组合作交流,3分钟后汇报)
1.学生自学
2.小组内交流,互相讨论。
3.师生合作
随学生的交流出示相关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学生齐读上面的内容)
(1)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触”是怎样理解?(碰着墙的)六、七根细丝的头上有什么变化?(变成不圆片,巴住墙)细丝由直变弯用力一拉结果怎么样?(紧贴在墙上)师
(2)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3)叶圣陶先生把爬山虎脚的动作写的非常具体生动,他是通过哪些词语体现出来的呢?
生答:触、变、巴住、拉、紧贴。
出示句子:“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师:这些小脚让你想到什么?从中体会到什么?
生答:想到蛟龙的爪子,非常的有力。
(三)指导朗读:
1、学生分组读、齐读、个别读。
2、从“一脚一脚往上爬”中可以体会出爬山虎的什么精神?
生答1:脚踏实地。
生答2:积极向上。
生答3:不屈不挠。
师总结:这些动词生动形象的运用,是作者细致、持续观察的结果,我们要在学习和写作中体会并运用作者这种仔细观察的方法。出示句子:“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师:没触着墙的,不几天就萎了。萎了是什么意思?(谢了或枯萎了)从哪个词语中可以体会出爬山虎的脚巴上墙上相当牢固?(休想)为什么叶圣陶先生把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过程描写的那么详?(学习作者的写法)播放视频:从视频中再一次让我们回顾了爬山虎脚的特点,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往上爬的,也体会到爬山虎脚跳实地、积极向上的精神,还学习了叶圣陶先生长期细致的观察方法。
三、归纳小结:
师:通过对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生1:我知道了爬山虎的脚位置、形状和颜色。
生2:我知道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生3:我们也学习爬山虎那种脚踏实地、积极向上、永不放弃的精神。生4:要想写好文章,必须养成叶圣陶先生那种长期、细致观察的习惯。板书:脚踏实地、积极向上长期、细致观察
四、训练达标:
仿照本课文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由远及近地观察,将特点具体记录下来。(学生练习书写)学生汇报
五、宣布下课,师生问好。
六、板书设计
10爬山虎的脚
位置:茎长叶柄的反面
形状:枝状六七根细丝细致
颜色:嫩红
观察一脚一脚(触、变、巴、拉、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