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同步
第一单元
1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基础过关练
(2023福建三明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从2012年拉开脱贫攻坚战的序幕,到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这是一段永载史册的伟大历史进程,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其中,2019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攻坚克难的关键一年,这一年,把防止返贫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确保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约1000万左右,基本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建设规划任务,为2020年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基础。
脱贫攻坚的胜利,使我国近1亿人摆脱了贫困,832个贫困县脱贫摘帽,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奇迹,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迈出了坚实而重要的一步,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决心。脱贫攻坚的胜利,体现了我们党强大的领导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离不开我们党这个指引方向的指南针,凝心聚力的主心骨,稳定社会的压舱石。
脱贫攻坚的胜利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我们还要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那就是经过5年的过渡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然后实现乡村振兴。如果说脱贫攻坚是① ,那么乡村振兴就是锦上添花。成果来之不易,未来② ,我们不能有丝毫懈怠。我们只有在新起点上③ ,接续奋斗,才能谱写出乡村振兴的华美篇章,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变成现实。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023浙江台州期中,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一个民族的复兴,总是以文化的兴盛为强大支撑;一个时代的进步, ①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党的创新理论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引领和滋润着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到人民中去”“送欢乐下基层”等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火热开展,让文艺之光照亮基层……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建党百年之际,铿锵有力的誓言回荡在天安门广场,激起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报国志。 ② ,以天干地支十二时辰收尾,北京冬奥盛会惊艳世界,载入史册,展示着一个民族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昂扬精气神。重大标志性事件发出黄钟大吕之声,而日常生活的点滴则成就了潜移默化之功。
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今天,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激发,志气、骨气、底气空前增强,党心、军心、民心昂扬振奋,汇聚起砥砺前行、攻坚克难的强大精神力量。展望未来,增强文化自觉, ③ ,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激荡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焕发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中国人民昂首挺胸,坚毅前行,一定能信心百倍地书写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崭新篇章。
4.下列各项中的引号,与文中画波浪线处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霍金是被科学界公认的用手指“说话”的天才巨人,他的人生经历非常传奇。
B.文物工作者们克服高原反应,发扬“格桑花”精神。
C.“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D.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三年模拟练
(2023浙江台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9分)
材料一:
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将使我们的建设工作获得迅速的成功。全国规模的经济建设工作业已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的极好条件是有四万万七千五百万的人口和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我们面前的困难是有的,而且是很多的,但是我们确信:一切困难都将被全国人民的英勇奋斗所战胜。中国人民已经具有战胜困难的极其丰富的经验。如果我们的先人和我们自己能够渡过长期的极端艰难的岁月,战胜了强大的内外反动派,为什么不能在胜利以后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呢 只要我们仍然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只要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我们就能在经济战线上迅速地获得胜利。
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
我们的国防将获得巩固,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者再来侵略我们的国土。在英勇的经过了考验的人民解放军的基础上,我们的人民武装力量必须保存和发展起来。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
(摘编自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材料二:
(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
(八)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十二)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局面。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要求。必须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加快军事理论现代化、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军事人员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战略能力,有效履行新时代人民军队使命任务。
全面加强人民军队党的建设,确保枪杆子永远听党指挥。健全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体制机制。建强人民军队党的组织体系,推进政治整训常态化制度化,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全面加强练兵备战,提高人民军队打赢能力,创新军事战略指导,发展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打造强大战略威慑力量体系,增加新域新质作战力量比重,深入推进实战化军事训练。全面加强军事治理,巩固拓展国防和军队改革成果,完善军事力量结构编成,体系优化军事政策制度,实施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重大工程,建强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依法治军机制建设和战略规划。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加强国防科技工业能力建设,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摘编自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
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们拥有四万万七千五百万的人口和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为全国规模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极好的条件。
B.只要能够渡过长期的极端艰难的岁月,战胜强大的内外反动派,我们就一定能在胜利以后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
C.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核心要求是我们在文化建设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D.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必须做到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中国建设的问题,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材料一毛泽东讲话旨在表达老一代领导人的美好愿景。材料二习近平报告重在提出新一代领导人的重大决策。
C.构建经济新发展格局工作主要要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代化产业体系、乡村振兴三个方面入手。
D.艰苦奋斗的作风、团结协作的精神、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是我们在经济战线上获得胜利的重要保障。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论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第一段从经济建设的困难、战胜困难的经验以及条件等方面层层铺设来表达经济战线获得胜利的决心。
B.材料二中三部分内容均是从具体到抽象逐步推出中国建设的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
C.材料一、二均采用层递式结构展望未来,描绘了该时期中华民族在振兴道路上的壮丽蓝图。
D.材料一、二均为纲领性文件,站在国家领袖的高度对国家建设作了建设性、前瞻性的规划。
4.如何实现毛泽东“三个建设”目标 请结合材料二作具体分析。(6分)
5.两位领袖在报告中都体现了鲜明的“领袖风采”,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五年高考练
信息类文本阅读之分析论证思路
(2021新高考Ⅰ,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9分)
材料一:
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莱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
据传说,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举兵围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最后他们佯逃,留着一匹腹内埋伏精兵的大木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见木马,把它移到城内。典祭官拉奥孔当时极力劝阻,说留下木马是希腊人的诡计。他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腊人的天神。当拉奥孔典祭时,河里就爬出两条大蛇,把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一齐绞死了。
雕塑《拉奥孔》
这是罗马诗人维吉尔《伊尼特》第二卷里最有名的一段。十六世纪在罗马发现的拉奥孔雕像似以这段史诗为蓝本。莱辛拿这段诗和雕像互较,发现几个重要的异点。因为要解释这些异点,他才提出诗画异质说。
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具有希腊艺术所特有的恬静与肃穆。为什么雕像的作者不表现诗人所描写的号啕呢 希腊人在诗中并不怕表现苦痛,而在造型艺术中却永远避免痛感所产生的面孔筋肉挛曲的丑状。在表现痛感之中,他们仍求形象的完美。
其次,据史诗,那两条长蛇绕腰三圈,绕颈两圈,而在雕像中它们仅绕着两腿。因为作者要从全身筋肉上表现出拉奥孔的苦痛,如果依史诗,筋肉方面所表现的苦痛就看不见了。同理,雕像的作者让拉奥孔父子赤裸着身体,虽然在史诗中拉奥孔穿着典祭官的衣服。
莱辛推原这不同的理由,作这样一个结论:“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相并立的事物叫作‘物体’,物体和它们的看得见的属性是图画的特殊题材。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上相承续的事物叫作‘动作’,动作是诗的特殊题材。”
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静物各部分在空间中并存,这种静物不宜于诗,因为诗的媒介是在时间上相承续的语言。比如说一张桌子,画家只需用寥寥数笔,使人一眼看到就明白它是桌子。如果用语言来描写,你须从某一点说起,说它有多长多宽等等,说了一大篇,读者还不一定马上就明白它是桌子。
诗只宜叙述动作,因为动作在时间上先后相承续,而诗所用的语言声音也是如此。这种动作不宜于画,因为一幅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比如说,“我弯下腰,拾一块石头打狗,狗见着就跑了”,用语言来叙述这事,多么容易,但是如果把这简单的故事画出来,画十幅、二十幅,也不一定使观者一目了然。
但是谈到这里,我们不免有疑问:画绝对不能叙述动作,而诗绝对不能描写静物么 莱辛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图画也可以模仿动作,但是只能间接地用物体模仿动作。……诗也能描绘物体,但是也只能间接地用动作描绘物体。”
换句话说,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诗描写静物时,亦必化静为动,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绵延。
(摘编自朱光潜《诗论》)
材料二:
《拉奥孔》所讲绘画或造型艺术和诗歌或文字艺术在功能上的区别,已成老生常谈了。它的主要论点——绘画宜于表现“物体”或形态,而诗歌宜于表现“动作”或情事,中国古人也浮泛地讲过。晋代陆机分划“丹青”和“雅颂”的界限,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这里的“物”是“事”的同义字。邵雍有两首诗说得详细些:“史笔善记事,画笔善状物。状物与记事,二者各得一”;“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丹青入巧思,万物无遁形。诗笔善状物,长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
但是,莱辛的议论透彻深细得多,他不仅把“事”“情”和“物”“形”分开,还进一步把两者各和时间与空间结合;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塑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所画出、塑出的不可能超过一刹那内的物态和景象,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我联想起唐代的传说:“客有以《按乐图》示王维,维曰:‘此《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批驳了这个无稽之谈:“此好奇者为之。凡画奏乐,止能画一声。”“止能画一声”五字也帮助我们了解一首唐诗。徐凝《观钓台画图》:“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崒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画家挖空心思,终画不出“三声”连续的猿啼,因为他“止能画一声”。徐凝很可以写“欲作悲鸣出树难”,那不过说图画只能绘形而不能“绘声”。他写“三声”,寓意精微,就是莱辛所谓绘画只表达空间里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所以画家画“一水”加“两崖”的排列易,画“一”而“两”、“两”而“三”的连续“三声”难。
(摘编自钱锺书《读<拉奥孔>》)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莱辛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他的《拉奥孔》在近代诗画理论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B.雕塑《拉奥孔》既呈现了拉奥孔被缠绞的表情,又不让这表情表现为丑态,体现了希腊艺术恬静与肃穆的一面。
C.雕塑《拉奥孔》与史诗记载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三处:一是拉奥孔的表情,二是大蛇缠身的部位,三是人物穿衣与否。
D.莱辛的《拉奥孔》认为,由于诗和画拥有不同的媒介和符号,所以形成了各擅胜场的题材范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由于诗歌是时间的艺术,在描述一件事情时,即使是高明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
B.绘画只能是对所画对象某一瞬间的定格,因此后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
C.“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两山排闼送青来”等诗句,化静为动,以动作来描绘景致。
D.沈括质疑了唐代传说,从这个例子可判断,后人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其实没有道理。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莱辛“诗画异质”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诗以空灵,才为妙诗,可以入画之诗尚是眼中金屑也。
B.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
C.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的“艺术意境”。
D.图画可以画爱神向一个人张弓瞄准,而诗歌则能写一个人怎样被爱神之箭射中。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第一单元
1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基础过关练
1.答案 (示例)①雪中送炭 ②任重道远 ③只争朝夕
解析 第①空,由“如果说脱贫攻坚……那么乡村振兴……”可知,文段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并举,故此处所填成语应与后面的“锦上添花”相对应,而“脱贫攻坚”是帮助人们消除贫苦,故此处可填“雪中送炭”。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以帮助。第②空,根据前文“成果来之不易”可知,未来我们还要面对严峻的挑战,需要继续努力,故此处可填表示需要长期奋斗的成语,如“任重道远”。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需要长期艰苦奋斗。第③空,由语境可知,此处所填写的成语应该体现“接续奋斗”的状态,如“只争朝夕”。只争朝夕:力争在最短的时间里达到目的。
2.答案 这一年,把防止返贫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确保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左右,基本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建设任务,为2020年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基础。
解析 画波浪线句子的语病有:①“约1000万左右”成分赘余,可删去“约”或“左右”;②“建设规划任务”语序不当,应是“规划建设任务”。
3.答案 画横线句子使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将“党”比喻成“指南针”“压舱石”,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党”在指引方向、稳定社会方面的巨大作用;运用排比修辞,使句子整齐,富有节奏,充满感染力。
解析 “我们党这个指引方向的指南针……稳定社会的压舱石”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党”,喻体是“指南针”“压舱石”,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党”在指引方向、稳定社会方面的作用。
“指引方向的指南针,凝心聚力的主心骨,稳定社会的压舱石”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使句子整齐,富有节奏,充满感染力。
4.C 文中画波浪线处引号的用法是表示引用。A.表示特殊含义。B.表示特定称谓。C.表示引用。D.表示讽刺或否定。
5.答案 ①总是以文化的繁荣为鲜明标识 ②以传统二十四节气倒计时起笔 ③坚定文化自信
解析 第①处,根据前面“一个民族的复兴,总是以文化的兴盛为强大支撑”和后面文化繁荣的具体事例可推知,此处需要说明时代进步与文化繁荣的关系,并且所填句子的结构要与“总是以文化的兴盛为强大支撑”相同,故可以填“总是以文化的繁荣为鲜明标识”。第②处,根据后文“以天干地支十二时辰收尾,北京冬奥盛会惊艳世界,载入史册”可知,语境是在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和闭幕式的特点,并且所填句子的句式应与“以天干地支十二时辰收尾”一致,故可以填“以传统二十四节气倒计时起笔”。第③处,根据前文“增强文化自觉”和后文“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激荡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一定能信心百倍……”可推知,此处所填内容与文化自信有关,并且所填句子的句式要与“增强文化自觉”一致,故可以填“坚定文化自信”。
三年模拟练
1.B “只要……就……”表述绝对。材料一原文“如果我们的先人和我们自己能够渡过长期的极端艰难的岁月,战胜了强大的内外反动派,为什么不能在胜利以后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呢 ”传达的是建设繁荣昌盛的国家的决心,但这并不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2.C “主要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错。通读材料二可知,应是从五个方面入手,一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三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四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五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并且“主要要从……”于文无据。
3.D A.“从经济建设的困难、战胜困难的经验以及条件等方面层层铺设”表述有误,应是从经济建设的条件、经济建设的困难和战胜困难的经验等方面层层展开。B.“从具体到抽象”错误,应是“从抽象到具体”。C.“层递式”错。两则材料都是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国防建设”三个方面来论述的,应是并列式。
4.答案 ①经济建设上要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代化产业体系、乡村振兴、区域发展、对外开放等方面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②文化建设上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③国防建设上要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局面。
解析 经济建设上,结合“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数字中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等可概括出:要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代化产业体系、乡村振兴、区域发展、对外开放等方面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文化建设上,结合“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等可概括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国防建设上,结合“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局面”“全面加强人民军队党的建设,确保枪杆子永远听党指挥”等可概括出:要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局面。
5.答案 ①内容上都态度鲜明,目的性强。高屋建瓴地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国防建设”三个方面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②语言上都简洁有力,通俗易懂,具有号召性和鼓动性。多用表肯定的动宾短语或表强调的词和句式表达鲜明的观点,如“……是……”等。
解析 内容上,根据材料一中的“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我们的国防将获得巩固,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者再来侵略我们的国土”等内容和材料二中的“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局面”等内容可知,两则材料都高屋建瓴地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国防建设”三个方面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态度鲜明,目的性强。
语言上,根据材料一中的“我们面前的困难是有的,而且是很多的,但是我们确信……”和材料二中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确保枪杆子永远听党指挥”“创新军事战略指导,发展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等可知,两则材料语言都简洁有力,通俗易懂,具有号召性和鼓动性;根据材料一中的“只要我们仍然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就能在经济战线上迅速地获得胜利”“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者再来侵略我们的国土”和材料二中的“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等可知,两则材料都多用表肯定的动宾短语或表强调的词和句式表达鲜明的观点,如“……是……”等。据此整理作答即可。
五年高考练
1.A “莱辛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说法有误。材料一原文为“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说明诗画并不同质”,是他的著作使人们从“相信诗画同质”到明白“诗画并不同质”,但没有证据证明他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
2.C A项,“在描述一件事情时,即使是高明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错误。由材料一第八段中“用语言来叙述这事,多么容易,但是如果把这简单的故事画出来,画十幅、二十幅,也不一定使观者一目了然”可知,用语言来描述一件事情更容易,并不是说用绘画来描述事情不如用诗歌生动明白。B项,“因此后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过于绝对。由材料一中“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可知,画作也能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D项,沈括质疑唐代有关王维的传说的例子,只是表明“绘画只表达空间里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但并不能因此而否定后人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
3.D A项的意思是:诗要空灵才是好诗,可以入画的诗还是眼中“金屑”。即诗如果能入画,那就还有障眼之物,不算好诗。这里主要强调的是诗要有空灵的意境,而画则要有形。莱辛的观点是“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是从空间与时间的角度来划分的。此选项不能支持莱辛的观点。B项的意思是:文章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文章,两者艺术形式不同而志趣一致。这说的是诗画同质。C项认为诗画能圆满结合,显然是认为诗画同质。D项,前一分句写图画可以摄取连贯动作的某一画面,而后一分句写诗歌可以描绘出人被爱神之箭射中的过程,能支持莱辛的观点。
4.答案 ①材料一围绕莱辛《拉奥孔》提出的“诗画异质”观,从缘由、推论到结论,纵向展开,引述其观点,并结合作者个人的理解,以举例、引证的方法加以阐释;②材料二点出莱辛“诗画异质”的核心观点后,以札记形式列举中国古人关于诗画关系的相关讨论,与莱辛观点形成照应。(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材料一,首先提出莱辛的观点——诗画并不同质;接着叙述“特洛伊木马”的故事,引出“诗画异质”说的缘由;接着作者阐述自己对莱辛观点的理解,“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并分别举例论证,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紧接着针对疑问“画绝对不能叙述动作,而诗绝对不能描写静物么”进行了解答,即“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诗描写静物时,亦必化静为动”。论述时纵向展开,采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通俗易懂。材料二先是点出了莱辛的“诗画异质”观点;接着提出我国古代也有诗画不同质的类似观点;然后以札记的形式引用中国古代诗画的例子,证明绘画只表达空间里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与莱辛观点形成照应。
方法归纳 梳理论证思路“三看”
1.看开头
①引入话题——作者是如何引入话题的。
②提出中心论点——作者是否提出了中心论点,提出了什么中心论点。
③提出分论点——作者在阐述中心论点时,是否提出了分论点,通过直接论证分论点来间接论证中心论点。
2.看主体
①选择论据——作者运用了什么内容充当论据。
②确定论证方法——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③选择论证角度——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正面还是反面)进行论证的。
④深入剖析论据——作者举出事实论据后,是否对论据进行了剖析,增强了论证力度。
⑤追加比喻论证——作者在运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基础上,是否又运用比喻论证对文章的论点进行了阐述。
3.看结尾
①消除误解——作者在归纳总结前,是否强调了什么,以避免读者误解论点,保证论证逻辑的严密性。
②归纳总结——作者是否对前面的论证进行了归纳总结。
③得出结论——作者在归纳总结时,是否得出了什么结论或者发出了什么倡议。
5.答案 ①根据莱辛的观点,绘画宜于描写静物而诗歌宜于叙述动作,“手挥五弦”和“目送归鸿”中都含有动作;②而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③与“手挥五弦”相比,“目送归鸿”包含更长的时间先后承续的过程,所以更难以被转化为绘画。(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意谓“一边目送鸿雁飞去,一边双手拂动琴弦”,可见都含有动作,而材料二说“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塑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所画出、塑出的不可能超过一刹那内的物态和景象,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由此可看出画“手挥五弦易”,因为琴不移动,手指也可以抓住某一刹那的动态进行描绘;而“目送归鸿”则是连续性的动作,画家只能画出诗人遥望高飞的鸿雁的姿态,却无法画出“目送归鸿”的连续画面,故说画“目送归鸿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