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大学之道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5.2* 大学之道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90.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3 10:58: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同步
大学之道
基础过关练
一、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安
2.明
3.诚
4.本
5.修
6.得
7.于
二、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先齐其家
古义:                           
今义:家庭,人家;家庭的住所。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古义: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
三、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2.在止于至善
                             
3.先齐其家
                             
4.先正其心
                             
5.先诚其意
                             
四、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特殊句式:                         
译文:                           
五、成语积累: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的正误。
1.生活犹如一条蜿蜒曲折的小径,周围鲜花绽放,彩蝶飞舞,美果压枝。但是,我们有很多人却不惜花费许多时间舍本逐末,去寻找幸福。 (  )
2.中华民族自古提倡阅读,讲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我们要传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塑造中国人民自信自强的品格。 (  )
六、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庶人,泛指平民、百姓。周代统治族居住在国中(城内)及国郊,称为国人。国人中的上层为卿、大夫,下层为士、庶人。 (  )
2.周朝时期,周天子分封给诸侯的地方,叫作“国”;诸侯封给大夫的地方,叫作“家”,也就是“采邑”;而周天子的辖区一般叫“天下”。 (  )
3.“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乐经》五部儒家经典。 (  )
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学之道》一文认为有助于人们接近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的认识包括:“     ,     ,     。”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道德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         。”
3.《大学之道》中的“        ”点明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而“        ”则是说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4.《大学之道》中的“        ”表达了大学之道的最高境界。
5.《大学之道》中说修养品性后才能“家齐”,接着是“       ,        ”。
6.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大学之道》中强调对待国家与家庭的关系我们应“       ,       ”。
7.《大学之道》中指出,齐家的前提条件是“       ”,修身的前提条件是“       ”。
8.《大学之道》中,“           ,         ”两句从“三纲”出发,表明要想彰明美德于天下,应该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片段阅读练
一、(2023福建莆田月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节选自《礼记·大学》,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B.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C.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D.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所谓诚其意者”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中的“诚”含义不同。
B.“自欺”与成语“自欺欺人”中“自欺”的含义和用法相同。
C.小人,既可指平民百姓,也可指人格卑下的人。文中的“小人”与“君子”相对,指平民百姓。
D.“形于外”与“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中的“形”含义不同。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 子曰:“觚不觚,觚哉 觚哉 ”(《论语·雍也》)
材料二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
材料三 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 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注]。(节选自《礼记·曲礼上》,有删改)
[注] 慑:丧气。
3.材料一是孔子对当时社会的     现象发出的感叹。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礼”的认识及从中得到的启发。
                             
                             
                             
                             
三、(2023湖南临澧一中月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有删改)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B.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C.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D.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党,古代户口编制单位,五百家为党,古有“四闾为族,五族为党”的说法。
B.经,指儒家经典,是我国古代图书四大类别之一。
C.大学,我国古代成人接受教育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指教育行政机构。
D.杂服,古代所规定的各色服制。服,指的是衣服。
7.本文和必修上册课文《劝学》谈论的都是有关学习的问题,但面向的群体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
                             
                             
                             
                             
                             
四、(2023山东德州月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于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注]事,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节选自《礼记·大学》,有删改)
[注] 偾:覆败,灭亡。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
B.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
C.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
D.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
9.请结合材料的内容,分析文中所言“故治国在齐其家”的原因。
                             
                             
                             
                             
                             
三年模拟练
(2023山东滕州一中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甲] 孔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夫本不正者末必陭,始不盛者终必衰。《诗》云:“原隰既平,泉流既清。”《春秋》之义,有正春者无乱秋,有正君者无危国。《易》曰:“建其本而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是故君子贵建本而重立始。
[乙] 周召公年十九,见正而冠,冠则可以为方伯诸侯矣。人之幼稚童蒙之时,非求师正本无以立身全性。夫幼者必愚,愚者妄行;愚者妄行,不能保身。孟子曰:人皆知以食愈饥莫知以学愈愚故善材之幼者必勤于学问以修其性夫学者崇名立身之本也。仪状齐等,而饰貌者好;质性同伦,而学问者智。是故砥砺琢磨非金也,而可以利金;《诗》《书》辟立①非我也,而可以厉心。夫问讯之士,日夜兴起,厉中益知,以分别理,是故处身则全,立身不殆。士苟欲深明博察,以垂荣名,而不好问讯之道,则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躯也 骐骥虽疾,不遇伯乐不致千里;干将虽利,非人力不能自断焉;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水积成川,则蛟龙生焉;土积成山,则豫樟生焉;学积成圣,则富贵尊显至焉。千金之裘,非一狐之皮;台庙之榱,非一木之枝;先王之法,非一士之智也。故曰:讯问者智之本,思虑者智之道也。《中庸》曰:“好问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积小之能大者,其惟仲尼乎!学者,所以反情治性尽才者也;亲贤学问,所以长德也;论交合友,所以相致也。《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②。”此之谓也。
(摘编自刘向《说苑·建本》)
[注] ①辟立,疑为“群言”之误。②切、磋、琢、磨,是古代加工骨、角、玉、石等的工艺。
温故知新
1.本立而道生——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之道》)   
2.仪状齐等——状极俊健(《促织》)   
3.是故砥砺琢磨非金也——金就砺则利(《劝学》)   
4.厉中益知——再接再厉   
5.立身不殆——百战不殆   
6.骐骥虽疾——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7.学者,所以反情治性尽才者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习题演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皆知以食/愈饥莫知/以学愈愚/故善材之幼者/必勤于学问/以修其性/夫学者/崇名立身之本也
B.人皆知以食愈饥/莫知以学愈愚/故善材之幼者/必勤于学问/以修其性/夫学者/崇名立身之本也
C.人皆知以食/愈饥莫知以学/愈愚/故善材之幼者/必勤于学/问以修其性/夫学者/崇名立身之本也
D.人皆知以食愈饥/莫知以学愈愚/故善材之幼者/必勤于学/问以修其性/夫学者/崇名立身之本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春秋》,儒家六经之一,相传由孔子根据鲁国史官记录加以整理而成,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纪传体史书。
B.冠,即加冠,表示成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冠者五六人”的“冠者”就是指成年人。
C.干将,此指古代宝剑名。相传干将、莫邪善铸剑,曾铸干将、莫邪雄雌二剑。后以干将、莫邪代指宝剑。
D.千金,即千斤金,秦时以黄金二十两为一金,汉时以黄金一斤为一金。后人常借“千金”来形容贵重,如“一诺千金”“一言千金”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君子崇尚建立根本,重视确立良好的开始。建立了根本,诸事就能有条不紊;开始失误一点,后来就会相差千里。
B.学习是成名立身的根本,它可以医治人们的愚昧。因此,人在小的时候,一定要勤于学习,以修养自己的心性。
C.讯问是增长智慧的根本,一个人如果不喜欢向他人求教,就不能够深明道理,即使他才能再高,也难以成为圣人。
D.积累是学习的重要方法,学识积累多了就能超出众人;只要能够做到积小成大,就能成为像孔子那样的圣人。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本不正者末必陭,始不盛者终必衰。
                             
                             
(2)士苟欲深明博察,以垂荣名,而不好问讯之道,则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
                             
                             
5.[乙]文结尾引用《诗经》中的话,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第二单元
大学之道
基础过关练
一、
1.①性情安和 ②安逸,舒适 ③安身 ④疑问代词,表示反问,相当于“怎么”“哪里”
2.①动词,彰明/形容词,美好的 ②鲜明 ③明亮
3.①使……真诚 ②连词,如果,果真 ③副词,确实,的确
4.①根本 ②草木的根 ③本来,原来
5.①修养,修行 ②长,这里指身高 ③修建,建造
6.①处事合宜 ②能 ③同“德”,感恩、感激
7.①介词,在 ②介词,从 ③介词,对于 ④表被动
二、
1.家族中的各种关系。
2.动词“至”和介词“于”连用,相当于“到”。
三、
1.形容词作动词,彰明
2.形容词作名词,道德修养的境界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端正
5.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真诚
四、
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介词(于)+名词(天下)后置,正常语序为“古之欲于天下明明德者”。
译文: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彰明美德的人。
五、
1.  舍本逐末:舍弃事物的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细枝末节,指轻重倒置。本句说的是周围有很多美景,有人却去远方寻找幸福,应该用“舍近求远”。
2.√ 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六、
1.  国人中的上层为卿、大夫、士,下层为庶人。
2.√
3.  “《乐经》”错误。应为“《春秋》”。
七、
1.物有本末 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3.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4.在止于至善
5.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6.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
7.先修其身 先正其心
8.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
片段阅读练
1.D “闲居”在句中作状语,“为不善”的主语是“小人”,三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厌然”是小人“见君子”后的表现,“见君子而后厌然”句意完整,应在其后断开,排除B项。故选D。
2.C A.前者指使……真诚;后者指的确,确实。B.“自欺”,用法上都是“欺自”的倒装,意思都是欺骗自己。C.文中的“小人”指人格卑下的人。D.前者是动词,显露;后者是名词,表现。
[参考译文]
所谓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就是不要欺骗自己。所以君子一定会在独处时保持谨慎的态度!小人在避人独居的时候做不好的事情,无所不为,见到君子后却又躲躲藏藏,掩盖自己的坏处,而显露自己的美德。在别人看来,如同能看到他的肺肝那样清楚,那么这样做有什么益处呢 这就是所谓的内心真诚,显露在外,所以君子一定会在独处时保持谨慎的态度。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你,十只手指着你,这是多么严厉啊!”财富能润饰房屋,道德能润饰自身,心胸宽广则体貌宽舒,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3.答案 礼崩乐坏(或:名实不符)
解析 先读懂这则材料,再结合材料的意思分析当时社会现象的特点。材料一的意思是,孔子说:“觚不像觚,还是觚吗 还是觚吗 ”孔子看到一个酒器与原来叫作“觚”的酒器已经不同了,但是人们依然叫它“觚”。对此,孔子表示了不满。他觉得既然东西已经名实不符了,应该赶紧给它正名,使其名实相符。故材料一反映了当时礼崩乐坏(或:名实不符)的社会现象。
4.答案 认识:①“礼”是外在形式,“仁”是它的内核。②礼的特点是约束自己,尊重他人。无论是富贵之人,还是贫贱之人,都应“知好礼”,做到不骄不淫,志向不因环境变化而改变。
启发:践行礼,不仅要专注于外在的形式,更需要注重内在的修养。
解析 首先理解三则材料的内容。材料一,孔子借助“觚不觚,觚哉 觚哉 ”的感叹,讽刺当时礼崩乐坏(或:名实不符)的社会现象。材料二,孔子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爱之心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材料三,强调“礼”就是放低身份,尊敬别人,其本质不会因为人物身份而发生变化。根据上述分析整理出答案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说:“觚不像觚,还是觚吗 还是觚吗 ”
材料二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怎样对待礼呢 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怎样对待乐呢 ”
材料三 礼,是放低自己的身份而尊敬别人。即使是挑着担子贩卖货物的人,也一定有令人尊敬的地方,更何况富裕显贵的人呢 人在富裕显贵的时候懂得爱好礼,就不会骄纵放荡。人在贫穷卑贱的时候懂得爱好礼,就能坚守志向而不丧气。
5.B “听语”是动宾关系,中间不能断开,应在语气助词“乎”后断开,排除A、D两项;两个“语之”连用,中间应断开,排除C项。故选B。
6.C “我国古代成人接受教育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指教育行政机构”错误。此处的“大学”指的是“太学”或“国子监”,是官办的教育王公贵族子弟的地方,它是古代的高等教育机构。
7.答案 ①必修上册课文《劝学》是站在教育者的角度,面向的群体是学习者。
②本文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面向的群体是教育工作者。
解析 必修上册课文《劝学》中,第一段,“学不可以已”,提出了中心论点;第二段,指出了学习的作用;第三段,讲述的是学习的意义;第四段,主要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因此,它主要面向的是学习者。
本文中,根据原文“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谓之‘小成’”“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可知,此文主要讲述的是教学制度和教师选拔等问题,因此,该文面向的群体主要是教育工作者。
[参考译文]
古时教学,家中有塾,党中有庠,遂中有序,京城中有大学。每年都有新生入学,隔一年有一次考核。入学第一年考查读断经书文句,明确学习的志趣和意向;第三年考查是否专心于学业,是否喜好和同学、朋友探讨学问;第五年考查是否广博学习,亲近师长;第七年考查学术见解和交游择友,如果考查合格,可称为“小成”。第九年懂得事物间类比的关系,洞明事理,能临事不惑,不违背师训,这样可称为“大成”。这样之后,就能够教化民众,改变风俗,使近处的人心悦诚服,使远处的人都来归附,这就是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大学的教学,按时施教,必须有正式的课业,课后休息时也必须平居自学。不学习操弄琴弦,就不能懂得音乐;不学习各种比兴,就不能理解《诗经》;不学习各种服制,就不懂得礼仪。不喜欢各种技艺,就不能乐于所学。因此君子对于学习,要深记于心,反复研习,休息或交游时也念念不忘。正因这样,所以能懂得学问并亲近师长,乐于同朋友交往并信守正道。因此,即使离开了师长和朋友,也不会违背他们的教诲。
把记诵书本上的各种问题当作有学问的人,不能够作为别人的老师。老师一定善于听取学生的问题并予以解答。学生的能力不能够提出问题,老师才给他讲解。讲解后还不明白的,就暂时搁置起来也是可以的。
8.C “以仁”“以暴”是方式状语,分别修饰其前面的“帅天下”,其前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其所好”是“反”的宾语,两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故选C。
9.答案 ①儒家讲求“推己及人”的恕道;②君子将对内的“孝”“悌”“慈”推广为在外表现的仁爱;③国君将一人一家的仁爱做法推广至爱民,国家就会治理得好。所以说,治国在齐其家。
解析 根据“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可知,儒家讲求“推己及人”的恕道。根据“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可知,君子将对内的“孝”“悌”“慈”推广为在外表现的仁爱。根据“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可知,国君将一人一家的仁爱做法推广至爱民,国家就会治理得好。所以说,治国在齐其家。
[参考译文]
所谓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必须先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连自己的家人都不能教育好而能教育好别人的,没有这样的事。所以君子不出家门就能完成对整个国家的教育:孝顺之心,可以用来侍奉君主;敬爱之心,可以用来侍奉尊长;慈爱之心,可以用来遣使民众。《康诰》说“爱护人民如同爱护婴儿一样”,内心真诚地追求这种仁爱,即使达不到目标,也不会相差太远。没有学会了养育孩子之后再嫁人的!君主的家族仁爱,整个国家都会倡导仁爱;君主的家族礼让,整个国家都会倡导礼让;君主一人贪婪凶暴,整个国家都会发生动乱;事情的关键就是这样。这就是所谓的一句话可以败坏大事,一个人可以安定国家。尧、舜用仁爱统率天下,民众就跟随着倡导仁爱。桀、纣用凶暴统率天下,民众就跟随着倡导凶暴。国君的命令违背了他所倡导的事物,百姓就不会依从了。所以君子总是自己先这样做,然后才要求别人这样做;自己先不这样做,然后才要求别人不这样做。自身具备的不能推及他人,而能够晓谕他人的,没有这样的事。所以君主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必须先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三年模拟练
温故知新
1.根本
2.容貌,样子
3.磨刀石
4.磨砺
5.危险
6.快
7.用来……的、凭它(他)来……的
习题演练
1.B “皆知以食愈饥”与“莫知以学愈愚”结构相同,二者中间应断开,排除A、C两项;“学问”,固定词语,意为“学习和问难”,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2.A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纪传体史书”错误,《春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史记》是最早的纪传体史书。
3.D “只要能够做到积小成大,就能成为像孔子那样的圣人”错。原文“积小之能大者,其惟仲尼乎”的意思是:积累小善成为大善的,大概只有孔子了。选项曲解文意。
4.答案 (1)根本不正的,末梢一定是歪斜的;开始就不兴盛,最终一定会衰败。
(2)士人如果想要深刻明白道理,广泛了解事物,使美名流传到后代,却不喜欢询问之道,就是败坏智慧的根本,堵塞智慧的源泉。
解析 (1)“本”,根本;“陭”,歪斜,不正;“盛”,兴旺,旺盛;“终”,最终。
(2)“苟”,如果;“垂”,流传;“伐”,败坏,损害;“原”,源头,后作“源”。
5.答案 读书人要积极求学,恢复本性,修养心性,竭尽才能;亲近贤人,勤学好问,提升品德修养;结交志同道合的人,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解析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之谓也”,意思是“‘如同骨、角、玉、石经过切、磋、琢、磨后更加完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即上文说的读书求学的道理——“学者,所以反情治性尽才者也;亲贤学问,所以长德也;论交合友,所以相致也。”由此可知,读书人要做到积极求学,恢复本性,修养心性,竭尽才能;亲近贤人并向他请教,增进自己的品德;结交志同道合的人,相互促进。根据上述分析整理出答案即可。
[参考译文]
[甲] 孔子说:“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道就产生了。”根本不正的,末梢一定是歪斜的;开始就不兴盛,最终一定会衰败。《诗经》上说:“高平与低湿之地已经修整,泉水也就清澈了。”《春秋》中的道理,有正春就没有乱秋,有正直的国君就不会有危亡的国家。《易经》中说:“建立了根本,众多事物都能有条不紊;开始相差得很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所以君子崇尚建立根本,重视确立良好的开始。
[乙] 周召公十九岁时,表现出正直的品行,举行加冠礼,加冠后就可以做方伯诸侯了。一个人在幼稚不懂事的孩童时期,不拜求老师端正根本,就无法立身于世、保全品性。年幼的人一定无知,无知就会胡作非为;无知而胡作非为,就不能保全自己。孟子说:“人们都知道用食物解决饥饿,不知道用学问治好无知。”所以优良的人才在小时候,一定尽心尽力于学习和问难,用来修养他的品性。学问是成名立身的根本。容貌一样,会修饰容貌的人就更漂亮;资质相同,勤学好问的人就更聪明。所以磨刀石不是金属做的,但是可以把金属制的刀斧等磨得非常锋利;《诗经》《尚书》中的言论不是自己的,但是可以激励自己的心志。善于询问的人,早起晚睡,磨砺内心,增加知识,用来分辨事理,所以立身处世能够得以保全而不会有危险。士人如果想要深刻明白道理,广泛了解事物,使美名流传到后代,却不喜欢询问之道,就是败坏智慧的根本,堵塞智慧的源泉,用什么来立身处世呢 骏马虽然跑得很快,不遇到伯乐,不能远行千里;干将一样的宝剑虽然锋利,不靠人的力量不能自己砍断东西;一个人才能虽高,不致力于学问,不能成为圣人。积水成川,那么蛟龙就可以在里面生存;积土成山,那么豫樟等树木就可以在上面生长;积累学识成为圣人,那么富贵尊显就来了。价值千金的皮衣,不是一张狐皮能够做成的;台庙的屋椽,不是一棵树木的枝干做成的;先王的法度,不是一个士人的智慧制定出来的。所以说:询问是智慧的根本,思考是增长智慧的方法。《中庸》说:“好问接近于智慧,力行接近于仁德,知耻接近于勇敢。”积累小善成为大善的,大概只有孔子了!求学,就是用来恢复人的本性,修养人的心性,竭尽人的才能的;亲近贤人并向他请教,是用来增进自己的品德的;选择交游、聚会朋友,是用来相互促进的。《诗经》说:“如同骨、角、玉、石经过切、磋、琢、磨后更加完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