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90.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3 10:59: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同步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基础过关练
一、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2.若火之始然    
二、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行
2.运
3.要
4.让
5.端
6.达
7.若
三、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古义:                           
今义: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名词,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四、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不足以事父母    
五、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特殊句式:                         
译文:                           
2.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特殊句式:                         
译文:                           
3.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特殊句式:                         
译文:                           
六、成语积累: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的正误。
1.张强看到老师忙忙碌碌,嗓子也变得沙哑,不禁动了恻隐之心,忙给老师倒了一杯热水。(  )
2.孔子深知道德的精神在于诚,在于真性情、真血性,所谓赤子之心,扩而充之,就是“仁”。(  )
七、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先王,前代君王,常用于指上古的圣贤之君,如“先王有不忍人之心”中的“先王”就是这个意思。  (  )
2.乡党,指乡里、家乡,也指邻里、乡亲。周制,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合称“乡党”。 (  )
3.《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恶论,主张德治。 (  )
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人有一种本能,即“         ”。
2.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由不忍人之心而推导出“四端”并用比喻句“        ,        ”形象地说明其对人的重要性。
3.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论及“仁、义、礼、智”四端扩充推广的积极作用时所说的两句是“       ,       ”。
4.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提出“        ”“       ”分别是“仁之端”“义之端”。
5.《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文以“         ”为前提,继而推导出以“      ”治理天下,就如同“运之掌上”那样容易。
6.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文中,“      ,      ”两句采用比喻论证法,将“扩而充之”的意义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出来。
7.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           ,      ”两句写有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
8.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论及“仁、义、礼、智”如果不能扩充推广就会产生消极作用的两句是“      ,      ”。
片段阅读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
材料二 万章问曰:“敢问友。”
孟子曰:“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
(选自《孟子·万章下》,有删改)
1.孔子话中的“友谅”的意思是      ,“便佞”的意思是      。
2.孔子和孟子的“交友观”有何异同 请简要概括。
                             
                             
                             
二、(2022福建福州第一中学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1)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①,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②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③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④不达⑤。”
(2)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⑥也 ”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⑦。君子引而不发,跃如⑧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选自《孟子·尽心上》,有删改)
[注] ①术:方法。②容光:微小的空隙。③科:洼地。④成章:指事物达到一定阶段。⑤达:通晓,通达。⑥孳孳:勤勉努力的样子。⑦彀率:拉弓的标准。⑧跃如:跃跃欲试的样子。
3.以下对选段(1)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孟子认为,只有大海才能吸引观水之人,只有圣人的言论才能吸引求学之人。因此,见过大海的人,就难以被一般的水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的人,就难以被一般的言论吸引了。
B.君子志于道,不能半途而废,应该像日月,连细小的缝隙都能照到;应该像流水,不注满洼地就不再前行。
C.道的养成,要依靠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日常学习,只有学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能达到通达的境界。
D.孟子旨在告诉人们,伟大的成就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靠侥幸而获得的。只有通过平时有步骤、有条理地不断积累和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有所成就。
4.以下对选段(2)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公孙丑认为“道”是崇高而美好的,但是如同登天一样,让人觉得不可企及,如果不降低标准,人们也许难以勤勉地追求。
B.针对公孙丑的言论,孟子严词以对,他认为“道”是不能降格以求的,不能因为“道”太崇高或者追求“道”有困难就降低标准。
C.君子要善于引导他人对“道”的追求,要注重传授的方法,要给人留下思考和理解的空间。
D.孟子将君子比作“大匠”“羿”,以说明君子是不会贸然改变“道”的标准的。君子站在道路的中央,发现能力很强的人,就带领他们学习“道”。
5.结合这两篇选文,谈谈该怎样进行“道”的教与学。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白圭曰:“丹之治水①也愈于禹。”
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②,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
(选自《孟子·告子下》,有删改)
[注] ①丹之治水:白圭,名丹,字圭,战国时水利专家,其治水主要在于筑堤塞穴。②壑:沟池,沟壑,这里指受水处。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丹之治水也愈于禹
B.禹之治水,水之道也
C.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
D.先王有不忍人之心
7.白圭治水与大禹治水有何不同
                             
                             
                             
                             
8.简要分析材料中所体现出的孟子的有关思想。
                             
                             
                             
                             
四、(2023福建漳州一联,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敢问夫子恶乎长 ”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有删改)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B.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C.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D.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10.在材料中,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养吾浩然之气” 请逐条陈述。
                             
                             
                             
                             
                             
三年模拟练
(2023安徽示范高中一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
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 ’曾西蹴然①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 ’曾西艴然②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 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 ’”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
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
曰:“文王何可当也 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③不如待时。’
“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④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摘编自《孟子·公孙丑上》)
[注] ①蹴然:惊惭不安的样子。②艴然:生气、不高兴的样子。③镃基:锄田的农具。④置邮:用马车或马传递。
温故知新
1.夫子当路于齐——人君当神器之重(《谏太宗十思疏》)   
2.子诚齐人也——是诚不能也(《齐桓晋文之事》)   
3.尔何曾比予于管仲——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   
4.文王何可当也——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   
5.纣之去武丁未久也——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6.相与辅相之——飞鸟相与还[《饮酒》(其五)]   
7.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   
8.地不改辟矣——欲辟土地,朝秦楚(《齐桓晋文之事》)   
习题演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B.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C.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D.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夫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夫子何哂由也”的“夫子”相同。
B.“由反手”的“由”通“犹”,与《齐桓晋文之事》中“何由知吾可也”的“由”不同。
C.“地未有过千里者也”的“过”意为超过,与《论语·卫灵公》中“过而不改”的“过”不同。
D.“万乘”指万辆兵车,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万乘之国指能出万辆兵车的大国,此指齐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公孙丑问,假如孟子得以在齐国执政,能否复兴管仲、晏子的功业 对此,孟子表示赞许,称赞他不愧为一个真正的齐国人。
B.曾有人把曾西与管仲进行比较,曾西很不高兴,认为管仲深受君主信任,执政时间也很长,功绩却微不足道,不值得效法。
C.在孟子看来,当时天下归殷已久,流风善政犹存,加之还有不少贤人辅佐,而文王仍能从方圆百里的小国发展起来,所以十分不易。
D.孟子引用齐国俗语是为了说明行王道“今时则易然”的道理,这句话也包含了一种普遍的哲理:做任何事情,都要“乘势”“待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 ”
                             
                             
(2)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5.孟子认为当今齐国“行仁政而王”要容易得多,为什么 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第二单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基础过关练
一、
1.同“纳”,结纳,结交
2.同“燃”,燃烧
二、
1.①实施 ②行走 ③古诗的一种体裁
2.①运转,转动 ②运送,搬运
3.①求取 ②同“邀”,邀请 ③想要
4.①谦让 ②责备 ③推辞
5.①萌芽,发端 ②边际,末端 ③端正,不斜 ④古代的一种礼服
6.①流通,指泉水涌出 ②显贵 ③表达
7.①如同,像 ②及,比得上 ③代词,你 ④如此 ⑤连词,至于
三、
连词,表原因,因为。
四、
名词作动词,侍奉
五、
1.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介词(于)+名词结构(孺子之父母/乡党朋友)后置,正常语序为“非所以于孺子之父母内交也,非所以于乡党朋友要誉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这)并非因为想要和小孩子的父母结交,并非因为想要在同乡朋友中博取名誉。
2.特殊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没有怜悯之心,不能算是人。
3.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自谓”“自贼”是“谓自”“贼自”的倒装,正常语序为“有是四端而谓自不能者,贼自者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译文: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认为自己不行的,是伤害自己。
六、
1.  恻隐之心:对遭到不幸的人表示同情怜悯的心情。不合语境。
2.√ 扩而充之: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扩展,充实内容。
七、
1.√
2.√
3.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恶论”错误。其学说出发点应为“性善论”。
八、
1.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2.人之有是四端也 犹其有四体也
3.苟能充之 足以保四海
4.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5.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不忍人之政
6.若火之始然 泉之始达
7.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自贼者也
8.苟不充之 不足以事父母
片段阅读练
1.答案 诚实的朋友 花言巧语
解析 “谅”在此处指“诚信、信实”,故“友谅”的意思是“诚实的朋友”;“友便佞”指花言巧语的朋友,“便佞”指花言巧语。
2.答案 同:他们都主张结交益友,注重交友以德(注重朋友的品德)。
异:孔子认为交友要看对方的品德、学问,不交损友,侧重于交友时对对方的要求;孟子认为交友一定要平等,不能倚仗自己的优势,侧重于交友时对自身的要求。
解析 由孔子的“友直、友谅、友多闻”可知,他交朋友注重朋友的品德,侧重交友时对对方的要求,主要结交“益”友。由孟子的“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可知,他同样注重朋友的品德;但“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几句则表明,他更注重对自身的要求。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正直的朋友,诚实的朋友,见闻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谄媚奉承的朋友,阿谀逢迎的朋友,花言巧语的朋友,是有害的。”
材料二 万章问道:“冒昧地问如何交朋友。”
孟子说:“不倚仗自己年长,不倚仗自己显贵,不倚仗兄弟的势力去交朋友。交朋友,结交的是品德,不能够有什么倚仗。”
3.A “孟子认为,只有大海才能吸引观水之人,只有圣人的言论才能吸引求学之人”错误,“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的意思是:看过大海的人难以被一般的水流吸引,在圣人门下游学的人难以被一般的言论震惊。
4.D “君子站在道路的中央,发现能力很强的人,就带领他们学习‘道’”错误。“中道而立,能者从之”的意思是:他在道路中央站着,有能力的人便会跟从他。
5.答案 对于求学者而言,要注重积累,坚持不懈,循序渐进;对于教学者而言,要恰到好处,适当示范,做到“中庸”。
解析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意为“流水这种事物,不把洼地填满不向前流;君子立志于道,不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不能通达”。据此可分析概括出:对于求学者而言,要注重积累,坚持不懈,循序渐进。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意思是“君子拉开弓却不发射,只做出跃跃欲试的样子,他在道路中央站着,有能力的人便会跟从他”。据此可概括出:对于教学者而言,要恰到好处,适当示范,做到“中庸”。
[参考译文]
(1)孟子说:“孔子登上东山之后觉得鲁国小,登上泰山之后觉得天下小。所以看过大海的人难以被一般的水流吸引,在圣人门下游学的人难以被一般的言论震惊。观看水有方法,一定要看它的波澜。太阳、月亮都有光辉,哪怕微小的空隙都必定照得到。流水这种事物,不把洼地填满不向前流;君子立志于道,不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不能通达。”
(2)公孙丑说:“道是崇高的、美好的,就像登天一样,似乎不可企及,为什么不使它成为可以有希望攀及的而让人每天都去勤勉努力呢 ”孟子说:“技艺高超的木工不因为拙劣的工人而改变或废弃取直的绳墨,羿不因为拙劣的射手而改变拉弓的标准。君子拉开弓却不发射,只做出跃跃欲试的样子,他在道路中央站着,有能力的人便会跟从他。”
6.D A、B、C三项,“之”,助词,无实义,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项,“之”,助词,相当于“的”。
7.答案 白圭治水筑堤塞穴,让水流入邻国;大禹治水顺应水的自然规律,让水流入四海。
解析 由“禹之治水,水之道也……仁人之所恶也”以及注释可知,大禹治水,是顺着水的自然规律而疏导,所以将水导入四海;而白圭治水筑堤塞穴,将水导入邻国。由此可知,白圭治水筑堤塞穴,让水流入邻国;大禹治水顺应水的自然规律,让水流入四海。
8.答案 民本思想。孟子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认为统治者的德行很重要,所以孟子肯定大禹将水导入四海,于人无害且造福人民的做法,而否定白圭将水堵塞之后使之流向邻国的这种损人利己的做法。
解析 材料所体现的主要是孟子的“民本思想”,即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所以,当白圭夸耀自己治水比大禹强的时候,孟子毫不客气地指出“以邻国为壑”是一种错误的做法,让洪水在邻国肆虐,丝毫不考虑邻国百姓的利益与生死,只顾自己眼前的利益。可见白圭的治水方法急功近利,损人利己。白圭所采用的治水方法与孟子的民本思想是相悖的。
[参考译文]
白圭(对孟子)说:“我治水胜过大禹。”
孟子说:“您错了。大禹治水,是按照水的自然规律疏导,因此大禹把四海作为蓄水的沟壑,如今您把邻国当作蓄水的沟壑。水逆流行进,叫作洚水,洚水就是洪水,这是仁爱的人所憎恨的,您错了。”
9.A “无若……然”意为“不要像……那样”,意思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两项。“芒芒然”作“归”的状语,“芒芒然归”是偏正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故选A。
10.答案 ①要通过不断地在内心积累义来促其产生;②靠正直去培养;③要时时刻刻使之合乎义与道;④不要置之不管,也不要妄自助长;⑤行为要无愧于心。
解析 原文“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是说用正直去培养浩然之气的效果,据此可知要靠正直去培养。原文“其为气也……非义袭而取之也”是说这种气必须跟义与道相配,而且必须不断地在内心积累义才能生成,据此可知要通过不断地在内心积累义来促其产生,要时时刻刻使之合乎义与道。原文“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是说“做事一定不要中止,心中不要忘记它,不要用外力帮助它成长”,据此可知不要置之不管,也不要妄自助长。原文“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是说一旦行为问心有愧,这气就会萎靡不振,据此可知行为要无愧于心。
[参考译文]
(公孙丑问:)“冒昧地问先生擅长什么 ”
(孟子)说:“我懂得言辞,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问:)“冒昧地问什么是浩然之气 ”
(孟子)说:“难以说清楚啊。它作为气,最为盛大,最为刚强,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损害,它就会充满天地之间。它作为气,跟义和道相配,没有这义和道,这气就萎靡不振了。这气是在内心积累义而产生的,不是义由外入内而取得的,行为问心有愧,这气就萎靡不振了。因此我认为告子不曾懂得什么是义,因为他把义看成是心外之物。做事一定不要中止,心中不要忘记它,不要用外力帮助它成长,不要像宋国人那样。宋国有个人担心他的禾苗不长,就去拔高它,疲惫地回到家中,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太劳累了!我帮助禾苗长高啦!’他的儿子跑到田里去看,禾苗已经干枯了。”
三年模拟练
温故知新
1.主持、掌握
2.的确,确实
3.副词,表示出乎意料,相当于“竟”
4.对等,比得上
5.距离
6.共同
7.方圆
8.开辟
习题演练
1.B “百年而后崩”省略了主语“文王”,“崩”是句子中的谓语部分,其前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易然”中,“然”是形容词词尾,修饰“易”,两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
2.A A.此处的“夫子”与“夫子何哂由也”的“夫子”均是学生对老师的尊称。B.“由反手”的“由”通“犹”,犹如;“何由知吾可也”的“由”指“从”。两个“由”含义不同。C.“地未有过千里者也”的“过”指“超过”;“过而不改”的“过”指“犯错误”。两个“过”含义不同。
3.A “孟子表示赞许,称赞他……”不正确,结合原文“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等可知,孟子说的是反话,含责备之意。
4.答案 (1)有人问曾西道:“您和子路相比,哪个更有德行有才能 ”
(2)管仲(那样的人),是曾西不想成为的人,你以为我愿意做他那样的人吗
解析 (1)“或”,有人;“吾子”,尊称对方,表示亲切;“与……孰……”,和……相比,哪个更……。
(2)第一个“为”,成为;第二个“为”,以为,认为;“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判断句。
5.答案 ①齐国有地有民,可以不必再辟地聚民。②此时圣王缺失,百姓在暴政下困苦不堪,容易得到满足。③实行仁政定能得到百姓欢心,事半功倍。
解析 由“夏后、殷、周之盛……民不改聚矣”可概括出:齐国有地有民,可以不必再辟地聚民。由“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渴者易为饮”可概括出:此时圣王缺失,百姓在暴政下困苦不堪,容易得到满足。由“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惟此时为然”可概括出:实行仁政定能得到百姓欢心,事半功倍。
[参考译文]
公孙丑问道:“如果您在齐国当权,管仲和晏子的功业可以得到复兴吗 ”
孟子说:“你的确是一个齐国人,只知道管仲和晏子罢了。有人问曾西道:‘您和子路相比,哪个更有德行有才能 ’曾西惊惭不安地回答:‘子路是我父亲所敬畏的人。(我怎敢与他相比 )’问者又说:‘那么您与管仲相比,谁更有德行有才能呢 ’曾西听了很不高兴,说:‘你为什么竟拿我和管仲相比呢 管仲得到君主的信任是那样专一,执掌国政的时间是那样长久,而功业却那样卑微,你为什么竟拿我和他相比 ’”(孟子)说:“管仲(那样的人),是曾西不想成为的人,你以为我愿意做他那样的人吗 ”
(公孙丑)说:“管仲使他的国君称霸诸侯,晏子使他的国君名声显扬于诸侯,管仲、晏子还不值得学习吗 ”
(孟子)说:“凭借齐国来实行王道,犹如翻转手掌一样容易。”
(公孙丑)说:“如果是这样,那么我就更不明白了。像文王那样的德行,活了一百岁才去世,尚且未能推行王道遍及天下;武王继承文王的事业,然后王道盛行。如今您把实行王道说得这样容易,那么连文王也不值得效法吗 ”
(孟子)说:“我怎么能同文王相比较呢 从商汤到武丁,圣贤的君主出现了六七位,天下的百姓归顺于殷朝已经很久了,时间长久了也就难于改变。武丁在位,让诸侯来朝贡,治理天下好像在手掌之中运转东西一样容易。纣王距离武丁的时代并不远,原来的世家大族所遗留的风俗、流传下来的好风尚与好的法则政令,有些仍然留存于世,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等人,这些都是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共同辅佐王室,所以经历了很久的时间才亡国。当时没有一尺土地不归殷朝所有,没有一个百姓不是殷朝的臣民,而文王还能从方圆百里的小国发展起来,所以十分困难。齐人有句俗话说:‘即使有智慧,不如顺应形势;即使有锄田的农具,不如等待农时。’
“今天的时势(要实行王道)就容易多了,在夏、商、周的鼎盛时期,也没有土地超过千里的诸侯国,而现在的齐国却有这样广大的土地;鸡鸣狗叫之声到处能听到,并且一直传到四方的边境,齐国已有如此之多的百姓了。国土不用再开辟,百姓不用再增加,实行仁政而称王天下,没有人能够阻挡。而且推行王道以统一天下之人不出现,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相隔久远;百姓在暴政下困苦不堪,从来没有比现在更严重的。饥饿的人容易吃得香甜,口渴的人容易喝得甘美。孔子说:‘德政的流行,比用马车或马传达政令的速度还要快。’在如今的时候,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要实行仁政,百姓会很高兴,就如同把他们从困苦的处境中解救出来,所以,只用古人的一半力气,必定得到加倍的功效,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实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