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老子》四章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6.1《老子》四章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3 11:00: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同步
6 《老子》四章
基础过关练
一、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1.曰余食赘行   
2.其脆易泮   
3.起于累土    
二、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利
2.故
3.伐
4.处
5.强
6.易
7.复
8.之
三、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埏埴以为器
古义:                           
今义:认为。
2.跨者不行
古义:                           
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不中用。
3.自见者不明
古义:                           
今义:尚未清楚地辨明、确定或明确方位的。
4.强行者有志
古义:                           
今义:用强制的方式进行。
5.民之从事
古义:                           
今义:做,投身到(事业中去);(按某种办法)处理。
6.常于几成而败之
古义:                           
今义:表示“十分之几”。
四、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自是者不彰
                             
2.其未兆易谋
                             
3.慎终如始
                             
五、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特殊句式:                         
译文:                           
2.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特殊句式:                         
译文:                           
3.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特殊句式:                         
译文: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特殊句式:                         
译文:                           
5.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特殊句式:                         
译文:                           
六、成语积累: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的正误。
1.有自知之明者知道如何加强他们的薄弱之处;而聪明的人能战胜一切困难,乃至征服他们的命运。 (  )
2.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自以为是和好为人师的态度是违背科学的。 (  )
3.在话剧《屈原》中,屈原因才华横溢被靳尚伐功矜能,最终被楚王疏远,壮志难酬。 (  )
4.工作已经进入收尾阶段,这时候更要认真对待,慎终如始,否则就会功亏一篑。 (  )
七、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它在经、史、子、集中属于“经”。 (  )
2.辐,车轮中连接车毂和轮辋的一条条直棍儿;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如“三十辐共一毂”。辐辏,比喻人或物聚集在一起,也作“辐凑”。 (  )
3.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毫,长而尖细的毛;末,物体的端或尾。 (  )
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子>四章》中说“       ,       ”。
2.《<老子>四章》中,与“人贵有自知之明”表达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       ,       ”。
3.《<老子>四章》总是提醒世人注意观察事物那通常被忽视的一面,如通过观察车子、器皿、屋室等事物,老子发现了“无”的意义,并得出“      ,      ”的结论。
4.《<老子>四章》中,以树木为喻,表达大的事物总是从小的事物发展起来的道理的句子是“      ,     ”。
5.《<老子>四章》中,老子以“       ,        ”为喻,引出“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的后果都是不好的。
6.《<老子>四章》中,指出自我夸耀的害处的句子是“      ,      ”。
7.《<老子>四章》中指出,普通人做事总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即“        ”,如果能做到“      ”,就不会失败。
8.《<老子>四章》中指出能战胜别人和能克制自己的弱点的重要性的两句是“      ,        ”。
片段阅读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1)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教之。”
(《论语·子路》)
(2)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第五十七章)
1.在孔子看来,作为地方长官管理一个地区,应该依次完成哪些任务
                             
                             
2.老子的执政观与孔子有何差异
                             
                             
二、(2022广东广州六校联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B.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C.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D.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4.老子“以自隐无名为务”在文中有哪些表现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老子》第三章)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老子》第二章)
5.“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这几句话体现的是    (学派)的    的思想。
6.老子认为,造成天下动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7.请联系材料,解释老子“无为”思想的含义并简单评价。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
材料二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第二十二章)
8.解释下面句子中“矜”的含义。
(1)君子矜而不争      
(2)不自矜故长    
9.具体分析材料二中老子的“不争”观,并说说与材料一中孔子的“不争”有何区别。
                             
                             
                             
                             
三年模拟练
(2022山西吕梁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常扌从①有疾,老子往问焉,曰:“先生疾甚矣,无遗教可以语诸弟子者乎 ”常扌从曰:“子虽不问,吾将语子。”常扌从曰:“过故乡而下车,子知之乎 ”老子曰:“过故乡而下车,非谓其不忘故耶 ”常扌从曰:“嘻!是已。”常扌从曰:“过乔木②而趋,子知之乎 ”老子曰:“过乔木而趋,非谓敬老耶 ”常扌从曰:“嘻!是已。”张其口而示老子曰:“吾舌存乎 ”老子曰:“然。”“吾齿存乎 ”老子曰:“亡。”常扌从曰:“子知之乎 ”老子曰:“夫舌之存也,岂非以其柔耶 齿之亡也,岂非以其刚耶 ”常扌从曰:“嘻!是已。天下之事已尽矣,无以复语子哉!”
曾子有疾,曾元抱首,曾华③抱足。曾子曰:“吾无颜氏之才,何以告汝 虽无能,君子务益。夫华多实少者,天也;言多行少者,人也。夫飞鸟以山为卑,而层巢其巅;鱼鳖以渊为浅,而穴穿其中,然所以得者饵也。君子苟能无以利害身,则辱安从至乎 官怠于宦成,病加于少愈,祸生于懈惰,孝衰于妻子。察此四者,慎终如始。”
魏公子牟东行,穰侯送之曰:先生将去冉之山东矣独无一言以教冉乎魏公子牟曰微君言之牟几忘语君君知夫官不与势期而势自至乎势不与富期而富自至乎 富不与贵期而贵自至乎 贵不与骄期而骄自至乎 骄不与罪期而罪自至乎 ”穰侯④曰:“善。敬受明教。”
高上尊贤,无以骄人;聪明圣智,无以穷人;资给疾速,无以先人;刚毅勇猛,无以胜人;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智必质,然后辩之;虽能必让,然后为之。故士虽聪明圣智,自守以愚;功被天下,自守以让;勇力距世,自守以怯;富有天下,自守以廉。此所谓高而不危,满而不溢者也。
(节选自《说苑·敬慎》,有删改)
[注] ①常扌从(chuāng):古代贤达之人,老子的老师。②乔木:高大的树木,此处指年纪大的人。③曾元、曾华:曾参的两个儿子。④穰侯:魏冉,秦昭王母宣太后的异母弟。
温故知新
1.无遗教可以语诸弟子者乎——亡去不义,不可不语(《鸿门宴》)   
2.过故乡而下车——汝初闻言而怒(《与妻书》)   
3.张其口而示老子曰——归以示成(《促织》)   
4.岂非以其柔耶——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   
5.无以复语子哉——无以至千里(《劝学》)   
6.勇力距世——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   
习题演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先生将去/冉之山东矣/独无一言以教冉乎/魏公子牟曰/微君言之/牟几忘语君/君知/夫官不与势期而势自至乎/
B.先生将去冉之山东矣/独无一言/以教冉乎/魏公子牟曰/微君言之牟几忘语君/君知夫官不与势期而势自至乎/
C.先生将去/冉之山东矣/独无一言/以教冉乎/魏公子牟曰/微君言之牟几忘语君/君知/夫官不与势期而势自至乎/
D.先生将去冉之山东矣/独无一言以教冉乎/魏公子牟曰/微君言之/牟几忘语君/君知夫官不与势期而势自至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无遗教可以语诸弟子者乎”与“献诸抚军”(《促织》)两句中的“诸”意义相同。
B.“微君言之”与“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微”意义相同。
C.“夫飞鸟以山为卑”与“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两句中的“卑”意义不同。
D.“功被天下”与“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两句中的“被”意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常扌从循循善诱,老子好学善思。第一段通过和谐融洽的对话,从三方面畅谈做人做事要“敬慎”。
B.曾子因没有颜氏之才而自感惭愧,于是举飞鸟、鱼鳖的例子,告诫儿子要抵御外界的诱惑。
C.魏公子牟与曾子所谈论的内容有差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官员往往在登上显位的时候容易犯错。
D.士人无论是聪明、勇猛,还是功高、富贵,都要坚守自己的本心,谨慎才能远离危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子苟能无以利害身,则辱安从至乎
                             
                             
(2)虽智必质,然后辩之;虽能必让,然后为之。
                             
                             
5.常扌从从哪些方面教育老子做人做事要“敬慎” 请简要概括。(3分)
                             
                             
五年高考练
文言文阅读之理解并翻译句子
(2022新高考Ⅰ,10—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 ”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 ”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 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 ”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 ”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 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 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 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 ”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B.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D.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
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5.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第二单元
6 《老子》四章
基础过关练
一、
1.同“形”,形状
2.同“判”,分离
3.同“蔂”,土筐
二、
1.①便利 ②锋利,锐利 ③利益
2.①连词,所以,因此 ②缘故,原因 ③交情 ④旧时 ⑤旧、老
3.①夸耀 ②砍,砍伐 ③进攻,征伐
4.①为,做 ②在,处在 ③地方
5.①坚强 ②勤勉 ③增强 ④强者,强大的国家 ⑤强迫、迫使 ⑥有余
6.①容易 ②交换,换
7.①弥补、补救 ②再,又 ③恢复 ④回答,答复。这里是辩解的意思
8.①代词,它们 ②助词,的 ③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④往,到……去
三、
1.把……作为。
2.行走不稳。
3.不能显明。
4.勤勉而行。
5.行事。
6.两个词,几,接近;成,成功。
四、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正确
2.名词作动词,显露迹象
3.形容词作动词,慎重对待
五、
1.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自知”为“知自”的倒装,正常语序为“知人者智,知自者明”。
译文: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明智。
2.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自胜”为“胜自”的倒装,正常语序为“胜人者有力,胜自者强”。
译文: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坚强。
3.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于未有”作“为”的时间状语,应位于其前;“于未乱”作“治”的时间状语,应位于其前,正常语序为“于未有为之,于未乱治之”。
译文: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在混乱未产生时就进行整治。
4.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于毫末”是“生”的状语,应位于其前,正常语序为“合抱之木,于毫末生”。
译文:合抱的大树,由细小的萌芽生长而来。
5.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于累土”“于足下”分别作谓语“起”和“始”的状语,应位于其前,正常语序为“九层之台,于累土起;千里之行,于足下始”。
译文:九层的高台,从每一筐土筑起;千里的远行,从脚下开始。
六、
1.√ 自知之明:指透彻了解自己(多指缺点)的能力(常跟“有、无”连用)。
2.√ 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3.  伐功矜能:吹嘘自己的功劳和才能。形容自负。本句是说靳尚嫉妒屈原的才干,应该用“嫉贤妒能”。
4.√ 慎终如始:谨慎收尾,如同开始时一样。指始终要谨慎从事。
七、
1.  《老子》属于“子”。
2.√
3.√
八、
1.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2.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3.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4.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5.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
6.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7.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
8.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
片段阅读练
1.答案 庶之,富之,教之(或:先鼓励生育,以增加人口;然后带动百姓发家致富;再设立学校教育百姓)。
解析 通读文本(1)可知,“庶矣”“富之”“教之”就是管理上依次要完成的任务;也可结合自己的理解,阐明三个任务的目的。
2.答案 孔子主张管理者要依靠自己的智慧逐步推行仁政;而老子则认为最好的管理是尽量不去骚扰百姓,让百姓自由发展。
解析 文本(1)中孔子强调先富后教,以德治国。文本(2)中老子主张统治者清静无为以缓和阶级矛盾,这样便可使天下统一稳定。
[参考译文]
(1)孔子到卫国去,冉有给他驾车,孔子说:“人口真多啊!”冉有说:“人口已经够多了,还要再做什么呢 ”孔子说:“让他们富裕起来。”冉有说:“已经富裕了,还要再做什么呢 ”孔子说:“教育他们。”
(2)我无为而百姓自然归化,我清静而百姓自然归正,我无事而百姓自然富足,我无欲而百姓自然淳朴。
3.B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中,三个“其”分别作三个“知”的宾语,故三处“知其”均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C两项。“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句式一致,其前后都应断开,据此排除D项。
4.答案 ①君子盛德,容貌若愚。②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③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解析 解答本题,要先理解题目中“以自隐无名为务”的意思是“老子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然后从文中找到能体现老子隐逸情怀的句子,最后整理作答。
由“君子得其时则驾……容貌若愚”可知,老子认为君子不得其时,就要深藏不露,大智若愚。由“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可知,老子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由“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可知,老子完成著述后,隐匿不见。据此整理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孔子到了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遇到时机就出仕,遇不到时机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而行。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深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好像很愚钝。抛弃您骄傲自大的习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踌躇满志的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用网去捕捉它,会游的可以用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了,它能乘着风云而升天。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像龙一样吧!”
老子研究道德的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了周都。到了关口,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勉力为我写一本书吧。”于是老子就撰写了一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意旨,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5.答案 道家 无为而治
解析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其思想核心是无为而治。“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是从统治者的角度提出要不妄为,不乱为;“民不争”“民不为盗”“民心不乱”是从百姓的角度指出无为而治的结果,体现的是“无为而治”的思想。据此提炼出答案即可。
6.答案 追求功名利禄。
解析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的意思是“不推崇有德才的人,让百姓不会去争夺功名;不珍爱稀有的财物,让百姓不会去偷窃;不显现能够引起欲望的事物,让民心不会被扰乱”。那么“尚贤”“贵难得之货”“见可欲”,即追求功名利禄,就是造成天下动乱的根本原因。
7.答案 (1)含义: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不妄为,不乱为。
(2)(示例)评价:老子的回归纯洁、克制欲望的主张对于减轻或避免社会矛盾有一定的作用,对我们今天的社会管理仍有借鉴意义;但其在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下,是难以实现的;再者,为了让老百姓克制欲望而使百姓“无知”,是对文明的一种扼杀,是一种文明的倒退。
解析 (1)“无为”思想的含义,要综合两则文本进行总结。根据“不尚贤……使民心不乱”可知,老子主张克制欲望,不胡乱追求;根据“万物作焉而不为始……是以不去”可知,老子主张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据此整理作答即可。
(2)评价老子的“无为”思想要联系现实生活,有理有据地阐明自己的观点。如针对老子的“克制欲望”,可以谈它的积极意义,如对于纯粹追求享受的欲望应当克制,这对自身以及社会都有好处;也可以谈它消极的一面,如不加辨别地刻意克制,是对人性的扼杀,可能会导致文明的衰退;等等。
[参考译文]
不推崇有德才的人,让百姓不会去争夺功名;不珍爱稀有的财物,让百姓不会去偷窃;不显现能够引起欲望的事物,让民心不会被扰乱。因此圣人治理天下,要使百姓的心智虚空,使百姓的肚子吃饱;使百姓的志向弱化,使百姓的筋骨强健;经常使百姓没有智慧,没有欲望,使那些智者不敢轻举妄动。(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那么天下就不会不安定太平了。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态度来处事,用不言的方式来教导,任凭万物兴起而不进行干预;万物生成而不去占有它,圣人施与而不自恃恩德,功成而不自以为有功绩。由于不自以为有恩德与功绩,自然也不会失去什么。
8.答案 (1)持重、庄重 (2)夸耀
解析 “君子矜而不争”中的“矜”是褒义词,意思是持重、庄重;“不自矜故长”中的“矜”是贬义词,意思是夸耀。
9.答案 (1)老子认为不自我显露所以能显明,不自以为是所以能彰显,不自我夸耀所以有功绩,不自我夸耀所以能得到敬重。不与人相争,天下也就没有人能与他相争。
(2)老子从顺应天道的角度来讲“不争”,主张人不刻意而为,要顺天道而行,这样就会以“不争”而立于不败之地;孔子是从君子的个人修养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不争”的。
解析 材料二的意思是“不自我显露所以能显明,不自以为是所以能彰显,不自我夸耀所以有功绩,不自我夸耀所以能得到敬重。因为不与人相争,所以天下没有能和他相争的”。由此可见,老子是从顺应天道的角度来讲“不争”的,主张人不刻意而为,要顺天道而行,这样就会以“不争”而立于不败之地。孔子是从君子的个人修养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不争”的。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争执,合群而不偏私。”
材料二
不自我显露所以能显明,不自以为是所以能彰显,不自我夸耀所以有功绩,不自我夸耀所以能得到敬重。因为不与人相争,所以天下没有能和他相争的。
三年模拟练
温故知新
1.告诉
2.连词,表顺承,就
3.显示给人看
4.介词,因为
5.没有用来……的,无从
6.同“拒”,据守
习题演练
1.D “先生将去冉之山东矣”中“冉”作“去”的宾语,两者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C两项;“独无一言以教冉乎”,“以教冉乎”是“一言”的目的,两者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项。故选D。
2.D “两句中的‘被’意义相同”错误。“功被天下”的“被”是“遍及”的意思;“将军身被坚执锐”的“被”同“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A.两个“诸”都是兼词,相当于“之于”,选项正确。B.两个“微”的意思都是“没有”,选项正确。C.两个“卑”,前者是“低”的意思,后者是“低贱”的意思,选项正确。
3.B “自感惭愧”错误。原文“吾无颜氏之才,何以告汝”是曾子谦虚的表现。
4.答案 (1)君子假如能不因为贪图利益而伤害自身,那么耻辱从哪里到自己身上呢
(2)即使聪明也一定要质疑,然后明辨事理;即使有才能也一定要谦让,然后去做事情。
解析 (1)“苟”,假如;“以”,因为;“安”,疑问代词,表示反问,相当于“哪里”。
(2)“虽”,连词,即使;“质”,质疑;“让”,谦让。
5.答案 ①不能忘本;②应当尊老敬长;③须柔和灵活,不要锋芒毕露。
解析 结合“过故乡而下车,非谓其不忘故耶”可知,做人做事不能忘本;结合“过乔木而趋,非谓敬老耶”可知,应当尊老敬长;结合“舌之存也,岂非以其柔耶 齿之亡也,岂非以其刚耶”可知,做人做事须柔和灵活,不要锋芒毕露。
[参考译文]
常扌从生病了,老子去问候,说:“先生病重,没有要留下的教诲可以告诉弟子吗 ”常扌从说:“你即使不问,我也将告诉你。”常扌从说:“经过自己的故乡就要下车,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老子说:“经过自己的故乡就下车,难道不是说不忘从前吗 ”常扌从说:“啊!是这样。”常扌从说:“从年纪大的人面前经过时要礼貌性地小步快走,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老子说:“从年纪大的人面前经过时要礼貌性地小步快走,难道不是说尊敬老人吗 ”常扌从说:“啊!是这样。”(他)张开嘴给老子看,说:“我的舌头还在吗 ”老子说:“在。”“我的牙齿还在吗 ”老子说:“没有了。”常扌从说:“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老子说:“舌头还在,难道不是因为它柔软吗 牙齿没有了,难道不是因为它坚硬吗 ”常扌从说:“啊!是这样。天下的道理已经说完了,没有用来再告诉你的了!”
曾子生病,曾元抱着他的头,曾华抱着他的脚。曾子说:“我没有颜回那样的才能,拿什么告诉你们呢 虽然没有颜回那样的才能,君子也应追求能带来益处的方面。开的花多,结的果少,这是自然的现象;话说得多,事做得少,这是人类的现象。飞鸟认为山低,就在山顶垒巢;鱼鳖认为深潭浅,就在它的底部挖穴,然而它们仍被人捕捉,是因为它们禁不住饵食的诱惑。君子假如能不因为贪图利益而伤害自身,那么耻辱从哪里到自己身上呢 官员在官居高位的时候懈怠,病情在稍有好转的时候加重,灾害发生在懈惰的时候,孝顺衰微在有妻子儿女的时候。考察这四个方面,人们应该始终保持谨慎啊。”
魏公子牟东行,穰侯前来送别说:“先生将离开我,到崤山东面去了,难道连一句教诲我的话都没有吗 ”魏公子牟说:“您不说,我几乎忘记告诉您了。您知道吗 做官不必期望权势,权势自然会来;有了权势不必期望财富,财富自然会来;有了财富不必期望显贵,显贵自然会来;有了显贵不必期望骄纵,骄纵自然会来;有了骄纵不必期望罪过,罪过自然会来。”穰侯说:“好。恭敬地接受您高明的指教。”
地位崇高尊贵,却不凭它傲视他人;聪明有智慧,却不用它使人难堪;天资聪敏,口齿伶俐,却不靠它与人争先;性格刚毅勇猛,却不仗它超越别人;不知道的就向人请教,不会做的就向人学习;即使聪明也一定要质疑,然后明辨事理;即使有才能也一定要谦让,然后去做事情。所以士人即使聪明有智慧,也用愚拙坚守自己的本心;即使功业遍及天下,也要用谦让坚守自己的本心;即使勇猛有力无敌于天下,也用怯懦坚守自己的本心;即使富贵到拥有天下,也要用清廉坚守自己的本心。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地位高而不危险,水满而不外溢。
五年高考练
1.C “魏歃盟于秦”是状语后置句,“于秦”是“歃盟”的后置状语,两者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D两项;“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是判断句,“此……也”是判断句的标志,中间不可断开;“之所以”是固定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
2.C “与……‘王之蔽’的‘蔽’相同”错误,“王之蔽”的“蔽”指所受的蒙蔽,与“为赵蔽”的“蔽”不同。
3.A “孟尝君……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错误,由文中“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可知,是魏王希望孟尝君出使诸侯。
4.答案 (1)我国已经两年收成不好了,现在又要行军几千里去援助魏国,将要怎么办呢
(2)(如果)燕国不援救魏国,魏王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
解析 (1)“岁”,年;“熟”,谷物等成熟;“行”,行走;“助”,帮助;“奈何”,怎么办。
(2)“折节”,降低身份,屈己下人;“以”,把;“与”,给予;“去”,离开,这里指撤兵。
知识拓展
5.答案 ①对赵国,孟尝君表以忠心,以存魏的好处打动对方。②对燕国,孟尝君则是晓以利害,威胁恫吓,以引起燕王的重视。
解析 孟尝君游说赵王时先说“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向赵王表示忠心;之后分析魏国存在对于赵国的价值,因为魏国是赵国西边的屏障,挡住了来自秦国的威胁,一旦魏国被灭掉,赵国就“与强秦为界”,由此可见魏国存在的价值。这是用存魏的好处来打动对方。
孟尝君游说燕王时说“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孟尝君指出魏国一旦“折节割地”,之后会集合四国之力来攻打燕国,这是在威胁恫吓燕王。
[参考译文]
秦国将要讨伐魏国,魏王听说了这件事,连夜召见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将要攻打魏国了,您替寡人谋划一下,该怎么办 ”孟尝君说:“有诸侯援救,国家就可以存活下来。”魏王说:“寡人希望您能出行游说。”(魏王)郑重地为孟尝君准备了一百辆兵车。孟尝君来到赵国,对赵王说:“我希望从赵国借军队去救魏国!”赵王说:“寡人不能借。”孟尝君说:“我冒昧借兵的原因,是效忠大王啊。”赵王说:“可以听听您的说法吗 ”孟尝君说:“赵国的军队并非比魏国的军队战斗力强,魏国的军队也并非比赵国的军队战斗力弱。然而赵国的土地没有年年受到威胁,百姓也没有年年遭受死亡的厄运;魏国的土地年年受到威胁,百姓年年遭受死亡的厄运,这是为什么 因为魏国在西面成为赵国的屏障。现在赵国如果不援救魏国,魏国将同秦国歃血结盟,这样一来赵国就与强大的秦国相邻了,那么赵国的土地也将年年受到威胁,百姓也将年年遭受死亡的厄运。这就是我所说的效忠大王的原因。”赵王答应了,为魏国派兵十万、战车三百辆。孟尝君又北上拜见燕王,说:“现在秦国将攻打魏国,希望大王去援救魏国!”燕王说:“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让我怎么办呢 ”孟尝君说:“跋涉几千里去援救别人,这将给国家带来好处。现在魏王走出国都的城门就看见秦军,即使想跋涉几千里去救助别人,还能办到吗 ”燕王还是没有答应。孟尝君说:“臣下献上好的计策给大王,大王却不采用臣下忠诚的计策,我请求离开了。恐怕天下将有大的变化了。”燕王说:“您说的大的变化,可以让我听听吗 ”孟尝君说:“(如果)燕国不去援救魏国,魏王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秦兵撤离魏国后,魏王倾韩国、魏国的全部军队,又西借秦国军队,再依靠赵国军队,用四个国家的力量攻打燕国,大王将会得到什么好处呢 是自己跋涉几千里帮助人有好处,还是走出燕国的南门就看见四国攻燕的军队更有好处呢 四国军队与燕国距离很近,运输又很容易。大王还能得到什么好处呢 ”燕王说:“您走吧,寡人听从您的了。”于是为魏国派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从孟尝君(救魏)。魏王非常高兴,(对孟尝君)说:“您借燕国、赵国的军队多而且快。”秦王很害怕,便向魏国割让土地求和。魏国于是归还了燕国、赵国的军队并且封赏了孟尝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