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兼爱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7 兼爱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85.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3 11:02: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同步
7 *兼 爱
基础过关练
一、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1.当察乱何自起    
2.故不孝不慈亡   
3.故盗贼有亡    
二、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爱
2.攻
3.疾
4.当
5.劝
6.事
7.具
8.焉
9.以
三、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
古义:                           
今义:家庭,人家;家庭的住所。
2.起不相爱
古义:                           
今义:爱人之间互相爱慕。
3.故贼人以利其身
古义:                           
今义:偷东西的人;干坏事的人。
四、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故亏父而自利
                             
2.故亏兄而自利
                             
3.兄之不慈弟
                             
五、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特殊句式:                         
译文:                           
2.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
特殊句式:                         
译文:                           
3.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特殊句式:                         
译文:                           
4.察乱何自起
特殊句式:                         
译文:                           
六、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大夫,古代职官等级名。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士、大夫三级。后世遂以大夫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  )
2.诸侯,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君主。在其统辖区域内,世代掌握军政大权,但按礼要服从王命,定期向帝王朝贡述职。 (  )
片段阅读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论语·颜渊》)
墨子曰:“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为可长,行可久,先质而后文,此圣人之务。”
(选自《说苑·反质》,有删改)
1.在对“文”和“质”关系的认识上,子贡认为要        ,而墨子则认为要        。
2.结合生活实际或成长经历,谈谈你赞同哪种“文质观”,并简述理由。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
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墨子·兼爱中》)
3.上述材料中,孔子和墨子的共同主张是什么
                             
                             
                             
                             
4.简析孔子与墨子上述主张的差异。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辩《晏子春秋》
柳宗元
①司马迁读《晏子春秋》,高之,而莫知其所以为书。或曰晏子为之,而人接焉;或曰晏子之后为之,皆非也。
②吾疑其墨子之徒有齐人者为之。墨好俭,晏子以俭名于世,故墨子之徒尊著其事,以增高为己术者。且其旨多尚同、兼爱、非乐、节用、非厚葬久丧者,是皆出墨子。又非孔子,好言鬼事,非儒、明鬼,又出墨子。又往往言墨子闻其道而称之,此甚显白者。
③自刘向、歆,班彪、固父子,皆录之儒家中。甚矣,数子之不详也!盖非齐人不能具其事,非墨子之徒,则其言不若是。后之录诸子书者,宜列之墨家。非晏子为墨也,为是书者,墨之道也。
(有删改)
5.从句式角度分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6.柳文用来证明“吾疑其墨子之徒有齐人者为之”的论据有哪些 (用自己的话回答)
(1)墨家好俭,晏子也因节俭出名,墨子的门徒用抬高晏子的方法来推行自己的学说;
(2)                                                        ;
(3)                                                         。
三年模拟练
(2023北京二十二中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子墨子言曰:“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是其故何也 ”
子墨子言曰:“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曰:“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 ”
子墨子言曰:“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
……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其谋得;文王举闳夭泰颠于罝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故当是时,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劝而尚意。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故得士则谋不困体不劳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恶不生则由得士也。
是故子墨子言曰:“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节选自《墨子·尚贤上》,有删改)
温故知新
1.不得治而得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兼爱》)   
2.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宫中尚促织之戏(《促织》)   
3.故大人之务——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   
4.举三者授之贤者——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六国论》)   
5.故官无常贵——圣人无常师(《师说》)   
6.莫不竞劝而尚意——恶得不禁恶而劝爱(《兼爱》)   
习题演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故得士则谋不困/体不劳/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恶不生/则由得士也
B.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故得士/则谋不困体/不劳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恶不生/则由得士也
C.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故得士则谋不困/体不劳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恶不生/则由得士也
D.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故得士/则谋不困/体不劳/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恶不生/则由得士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肆,在古代可以指店铺、手工业作坊。如酒肆、茶肆。
B.爵,古代由君主封赐爵位,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C.阳,指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如衡阳就是位于衡山之北。
D.九州,传说中的中国上古地理区划,后常用来泛指全中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为政者希望国家得到大治,但结果事与愿违,墨子认为其失败的原因在于王公大人不能够崇尚贤才,任用贤能之人。
B.墨子认为应该以德行来安排职位,然后按职位的高低决定赏赐的多少,这样老百姓就不会长期处于低贱的地位。
C.尧、禹、汤等圣明的君主慧眼识才,不在乎贤才卑贱的出身,交予他们政事,国家都得到了很好的治理。
D.墨子主张君王应该尚贤,无论是在治国有方的时候,还是在治国不如意的时候,君王都离不开贤才的支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
                             
                             
(2)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5.当有人询问使贤才增多的方法时,墨子认为应该怎么做才能使贤才增多 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3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第二单元
7 *兼 爱
基础过关练
一、
1.同“尝”,尝试
2.同“无”,没有
3.同“又”,表示进一层
二、
1.①爱护、关爱 ②喜爱 ③吝啬
2.①治疗 ②攻打,进攻 ③学习、研究
3.①疾病 ②憎恨 ③劲疾 ④快
4.①同“尝”,尝试 ②对等,比得上 ③主持、掌握 ④在(某时) ⑤面对,向
5.①鼓励 ②劝说,劝导
6.①事务 ②侍奉 ③办(事)
7.①完备、齐全 ②备办,准备 ③详细 ④同“俱”,全、皆 ⑤具备、具有
8.①于是 ②兼词,相当于“于此” ③从哪里
9.①介词,把 ②连词,表目的 ③介词,因为 ④介词,拿,用 ⑤在
三、
1.卿大夫的封地。
2.互相关爱。
3.两个词,贼,害;人,别人。
四、
1.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损失
2.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得利
3.形容词作动词,慈爱
五、
1.特殊句式: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译文: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
2.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自爱”为“爱自”的倒装,“自利”为“利自”的倒装,正常语序为“子爱自,不爱父,故亏父而利自”。
译文:儿子爱自己,不爱父亲,所以使父亲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
3.特殊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这也是天下人所说的混乱。
4.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何”为“自”的宾语,“何自”为“自何”的倒装,正常语序为“察乱自何起”。
译文: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
六、
1.  “卿、士、大夫三级”错,应为“卿、大夫、士三级”。
2.√
片段阅读练
1.答案 文质兼备 重质轻文
解析 由“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可知,子贡认为“文”“质”同样重要,即文质兼备。由“为可长,行可久,先质而后文,此圣人之务”可知,墨子认为应先质后文,即重质轻文。
2.答案 (示例1)我赞同子贡的观点。人有了好的本质,还要注重仪容、举止、礼节等外在的修养。当代人应注重内外兼修,不然纵有满腹才情,也可能会在人际沟通等方面出现问题,难以完全实现人生价值。
(示例2)我赞同墨子的观点。一个人的“质”是根本,是“文”赖以产生的条件。过多追求外在会使人惑乱,妨害内心纯朴。比如一个学生如果过分注重自己的仪容,就可能会妨害到自身的学习或内心的宁静,影响其成长。
解析 答题时,先明确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思考,最后整理作答。如赞同子贡的“文质观”,即文质兼备。那么应结合材料中子贡的话并联系现实,用自己能够理解的事例进行说明,如现代大学生应该德才兼备,内外兼修,这样才是真正的优秀。然后整理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棘子成说:“君子质朴就可以了,要文采做什么 ”子贡说:“可惜呀,先生这样谈论君子!话一出口就难以收回了。文采如同质朴,质朴也如同文采,(二者同样重要,如果否定文采,就像兽皮去掉毛发,)虎豹之革如同犬羊之革。”
(《论语·颜渊》)
墨子说:“食物必须常常让人吃饱,然后才能进一步去要求味美;衣服必须常常让人穿暖,然后才能进一步去要求华美;居室必须常常让人住得安稳,然后才能进一步去要求安乐。做事要有长远打算,行动要有持久准备,先要求质朴然后再追求文采,这是圣人的追求。”
(《说苑·反质》)
3.答案 孔子和墨子都主张“爱人”。
解析 由“泛爱众”和“夫爱人者”可知,孔子和墨子都主张“爱人”。
4.答案 孔子主张把孝悌视为根本,在此基础上推己及人,关爱他人;而墨子主张无差别的普遍之爱。
解析 孔子主张的“爱人”是由近到远,有亲疏之别的,先爱父母兄弟,然后爱众人;墨子则主张“兼相爱”,即无差别之爱,人们普遍互相关爱。
[参考译文]
孔子说:“后辈小子在家孝顺父母,在外敬爱兄长,谨慎而守信,博爱众人而亲近仁者。做到这些还有余力的话,就用来学习技艺。”
(《论语·学而》)
墨子说:“用互相关爱、互相使对方得利的方法去改变它……”“那些爱别人的人,别人一定会跟着爱他;使别人得利的人,别人一定会跟着使他得利。”
(《墨子·兼爱中》)
5.答案 用倒装的句式来强调“甚矣”,语气肯定而强烈,突出了作者对刘向等“数子”(考证不周详,错得离谱)的批评和否定,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使其更信服作者的观点。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句子的含意,然后分析其在句式上的表达效果。倒装的部分表示强调,“甚矣”表示程度之深,语气强烈,突出了作者对“数子”的强烈否定,能够增强说服力。根据上述分析整理作答即可。
6.答案 (2)(《晏子春秋》中)尚同、兼爱、非乐、节用、非厚葬久丧等观点,都出自墨家学说
(3)(《晏子春秋》里)有不少地方写到墨子听到了晏子的言论后加以称赞
解析 题目要求概括能证明“吾疑其墨子之徒有齐人者为之”的论据。由“且其旨多尚同、兼爱、非乐、节用、非厚葬久丧者,是皆出墨子”可知,《晏子春秋》中的“尚同、兼爱、非乐、节用”等观点都出自墨家学说。由“又往往言墨子闻其道而称之,此甚显白者”可知,《晏子春秋》中有很多地方写到墨子听到了晏子的言论后加以称赞;根据“后之录诸子书者,宜列之墨家。非晏子为墨也,为是书者,墨之道也”可知,作者认为写《晏子春秋》的人,用的是墨家观点。根据上述分析整理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司马迁读了《晏子春秋》,认为(它)写得很好,却不知道它成书的原因。有的人说(《晏子春秋》)是晏子写的,由后人续接它;有的人说(《晏子春秋》)是晏子的后代写的,(这两种观点我认为)都是错误的。
我怀疑《晏子春秋》是由墨子的门徒里的齐国人所著。墨家提倡节俭,晏子因节俭闻名于世,所以墨子的门徒尊重他并记述他的事迹,用来提高信奉墨家学说的学子的地位。况且《晏子春秋》的意旨多是尚同、兼爱、非乐、节用、反对厚葬久丧之类的,这些都出自墨子的学说。还反对孔子,喜欢谈论鬼事,非儒、明鬼也出自墨子的学说。(《晏子春秋》里)又有不少地方说墨子听到了晏子的学说就称赞它,这是十分显明的证据。
从刘向和刘歆父子、班彪和班固父子以来,都将《晏子春秋》收录到儒家的著作中。这几个人考察得太不详细了!如果不是齐国人是不能详细地写出这些事的,如果不是墨子的门徒,书中的言论也不会是这个样子。以后收录诸子书的人,应该将《晏子春秋》列在墨家。这不是因为晏子属于墨家,而是因为写书的人用的是墨家观点。
三年模拟练
温故知新
1.治理得好
2.崇尚,喜好
3.事,事情
4.拿,把
5.固定不变的
6.鼓励
习题演练
1.A “辅相”意为宰相,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D两项。“谋不困”“体不劳”句式一致,其后都应断开,排除B项。故选A。
2.C “阳,指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如衡阳就是位于衡山之北”错误,阳是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衡阳位于衡山之南。
3.B “然后按职位的高低决定赏赐的多少”错误,根据原文“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可知,应是按功劳的大小决定赏赐的多少,衡量功劳的大小来分配俸禄。
4.答案 (1)既然这样,那么使贤才增多的方法将是怎么办呢
(2)有才能的人(君主)就任用他,没有才能的人(君主)就使他居于下位。
解析 (1)“然则”,既然这样,那么;“众”,使动用法,使……增多;“奈何”,怎么办。
(2)“有能”,有才能的人;“举”,任用;“下”,使动用法,使……居于下位。
5.答案 使贤才富裕、显贵,拥有行使政令的权力;尊敬他们,赞誉他们。
解析 首先在文中找到有人询问使贤才增多的方法的相关内容,然后找到墨子的回答,最后根据这些内容分析作答即可。第二段中“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的意思是“既然这样,那么使贤才增多的方法将是怎么办呢”,由此可知,答案就在后面墨子所说的话中。如“况又有贤良之士……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任之以事,断予之令”等,据此整理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墨子说:“现在治理国家的天子、诸侯、贵族,都希望国家富裕,人口增多,刑法和政治治理得好,然而结果是国家不能够富裕反而贫穷,人口不能够增多反而减少,刑法和政治不能够治理得好反而混乱,那是从根本上失去了他们所想要的,而得到他们所讨厌的,这是什么原因呢 ”
墨子说:“这是因为治理国家的天子、诸侯、贵族,不能够以推崇贤才、任用有才能的人的方法来治理国家。因此一个国家拥有的贤良之士越多,那么国家的治理就会得到增益;贤良之士越少,那么国家的治理就会衰微。因此执政者要做的事,将在于如何使贤才增多罢了。”
有人问:“既然这样,那么使贤才增多的方法将是怎么办呢 ”
墨子说:“譬如要使一个国家善于射箭和驾驭车马的人增多,就必须使他们富裕、显贵,使他们得到尊敬、赞誉,这之后国家善于射箭和驾驭车马的人就可以得到并且增多了。更何况德行深厚、能言善辩、博学多才的贤良之士,他们本来就是国家的珍宝、社稷的辅佐,也必须使他们富裕、显贵,使他们得到尊敬、赞誉,这之后国家的良士也将可以得到并且增多了。”
……
所以古代圣王治理国家,任用有德行的人,推崇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即使是农业和工商业者,有才能的就任用他,给予他很高的爵位,给予他很多的俸禄,任用他来做事,给他决断政令的权力,就是说:“如果爵位不高,那么百姓就不尊重他;如果积蓄的俸禄不多,那么百姓就不信任他;如果在施行政令时没有决断权,那么百姓就不会敬畏他。”把这三种东西授予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并不是因为他有才德而赏赐他,而是希望他做事能成功。所以在这个时候,按德行安排位次,按官位从事公职,按功劳(的大小)决定赏赐(的多少),衡量功劳(的大小)来分配俸禄。因此官吏不会永远显贵,百姓不会自始至终卑贱,有才能的人(君主)就任用他,没有才能的人(君主)就使他居于下位,提拔公正正义的人,避开有私人恩怨的人,就像这话说的一样。所以古时候尧在服泽的北边提拔了舜,把政事交给他,天下太平;禹在阴方之中提拔了伯益,把政事交给他,九州统一;商汤在厨房里提拔了伊尹,把政事交给他,他的治国谋划得以成功;周文王在渔猎者中提拔了闳夭和泰颠,把政事交给他们,西方的人臣服。所以在那个时候,即使是有优厚俸禄和尊贵地位的大臣,也没有不恭敬慎重而警惕的;即使是农业与工商业者,也没有不竞相劝勉而推崇德行的。所以贤士是用来担任宰相的属官的。因此得到了贤士的辅佐,谋划国事就不会陷入困境,身体就不会劳累,功成名就,美善彰显而丑恶不生,这就是得到了贤士的缘故啊。
因此墨子说:“称心如意时,贤士不可不任用;不称心如意时,贤士不可不任用;往上想效法尧、舜、禹、汤的方法,就不可以不推崇贤士。推崇贤士,是政治的根本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