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同步
10 *老人与海(节选)
基础过关练
(2022江苏南通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海明威在其《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提出了文学创作(甲)的“冰山原则”。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作者(乙)只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而“八分之七”的内容则隐于水面之下。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利用简洁而含蓄的文体风格、单一式的结构以及省略而直白的人物塑造方式,典型地体现出“冰山原则”。他留给世人的不仅是《老人与海》这部不朽作品,其提出的“冰山原则”在世界文学中更是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小说中无论是景物的描写、人物动作以及人物语言都是简而概之。如“鲨鱼莽莽撞撞地一下子冲过来,划破了蓝色的水面,豁然出现在太阳底下(丙)。”这段描写并没有通过比喻来渲染,但鲨鱼的迅猛以及当时紧张的局势却生动直观地呈现在读者脑海里,使人有① 之感。另外,运用直白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老渔夫在经历了海上② 的生死较量后,对小男孩说的是“它们把我打败了”“它们真的把我打败了”。他内心丰富的感情变化实际上全部隐藏在(丁)这几句简单的话语之中。作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代文豪,海明威及其“冰山原则”所创造的价值和产生的影响都是③ 的。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3.下列对文本中四处加点的字和标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处的“的”去掉后会改变该句的意思。
B.乙处的“只”字可以删去,删去后不影响语意的正确表达。
C.丙处的句号在双引号内使用错误,应该放在双引号外面。
D.丁处的“这”字不能删去,删去后会影响该句的意思。
(2022江苏扬州开学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老人与海》的第一句话“他是一个常常独自摇着小船在墨西哥湾的暖流中打鱼的老人”中“独自”一词的使用从精神上将老人与世俗进行分割,也为下面的行文埋下了伏笔。孤独的老人与大海因而有了联系。对老人来说,生活的艰苦、运气的不佳以及由于精神上的不合世俗而造成的孤寂, ① ,他依然斗志昂扬、充满自信地生活着,这不仅表现在他兴高采烈地在自己一贫如洗的陋室中与孩子一起评论棒球赛, ② 。在梦里,老人也希望自己作为一头勇敢、自信、坚强的狮子去迎接命运的各种挑战。老人面对生活的艰难,往往采用一种精神胜利法来达到自己的精神生态平衡。比如明明没有一锅鱼蒸黄米饭——男孩也知道,老人还是每天都和马诺林扯一套这样的谎话。 ③ 那是因为老人是一个自信、勇敢、意志坚强的人,也是一个绝不肯屈服的人,尽管生活不尽人意,但他不愿意因为这些环境、条件的艰苦和局限而屈服,所以他宁肯不承认眼前的事实,( )。
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却给自己假造出一些东西来,以使自己的内心达到一种精神上的平衡
B.以使自己的内心达到一种精神上的平衡,却给自己假造出一些东西来
C.以使自己的内心达到一种精神上的平衡,而给自己假造出一些东西来
D.而给自己假造出一些东西来,以使自己的内心达到一种精神上的平衡
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三年模拟练
(2022山东枣庄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6分)
桥边的老人[注]
海明威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拥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 ”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 ”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 ”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 ”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 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 ”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 ”
“巴塞罗那。”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 ”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 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笼没锁上吧 ”我问。
“没有。”
“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 唉,不想也罢。”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注] 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捍卫民主、反法西斯的正义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运用两个特写镜头,鲜明地勾画出一个满身尘土、疲惫不堪、孤独无助、病入膏肓的老人的形象。
B.战争来了,老人只是为自己照料的动物担心,因为老人无亲无故,动物就是他的伴侣、他的亲人,表现了老人的孤独与善良。
C.尽管小说中的“我”没有发表议论和流露感情,但是通过“我”与老人的对话以及催促老人离开等细节可以看出,“我”既同情老人又厌恶战争。
D.《桥边的老人》和《老人与海》均以“老人”为主人公。前者表现了战争中人性的光辉,后者展现“人的灵魂的尊严”。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老人充满爱心,其形象闪耀着普通人的人性光辉,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鲜明对比,也与冷漠旁观的“我”形成鲜明的对比。
B.“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的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在人们竞相逃命之际,一个朴实、憨厚、善良的老人形象。
C.“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尘土”“浮桥”以及忙着逃命的人的各种动作,作者以简单的白描手法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战争来临前忙乱的画面,极富写实效果。
D.本文旨在反映战争的罪恶,既有对战争场面的正面描写,又通过一个年老孤苦的老人流离失所、外出逃难的遭遇,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3.不同于海明威笔下的“硬汉”,老人为什么不离开这座桥 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4分)
4.海明威说,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他认为应该把思想、情感乃至语言与动作等八分之七的内涵隐藏起来。请结合这一观点,指出文中画线的语句里所隐藏的语言和情感内涵。(6分)
五年高考练
小说阅读之分析主旨意蕴
(2020浙江,10—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20分)
雪
[苏]康斯坦丁·帕乌斯托夫斯基
彼得洛芙娜搬来一个月后,波塔波夫老人就去世了。这座房子里就剩下彼得洛芙娜和她的女儿瓦丽娅。
这座只有三个房间的小屋坐落在山上,小屋后面是一座凋零的花园。
离婚后的彼得洛芙娜离开莫斯科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习惯这座空旷的小城。可是回莫斯科已经不可能了。她在这座小城的军医院找了事做,受伤的心也就暂时安定下来了。
渐渐地,她有点喜欢上这座小城了,喜欢上了这小城冬日里洁白、温柔的雪。她渐渐习惯了小屋里摆放着的那架走了调的钢琴,习惯了挂在墙上的那些业已发黄的照片。
她知道老人有一个儿子,如今正在黑海舰队上服役。桌上有一张他的照片。有时,她会拿起他的照片,端详一番,她总是隐约觉得似乎见过他,可是,是在哪里呢 是什么时候的事呢
水兵那双安详的眼睛仿佛在问:“喂,怎么样 难道您真的想不起来,我们是在哪里相会的吗 ”
冬天到来之后,陆续有写给波塔波夫老头的信寄来。彼得洛芙娜把这些信都叠放在书桌上。有一天夜里,她醒了过来。窗外的白雪发出昏暗的光亮。她点燃桌上的蜡烛,小心地抽出一封信,拆开了信封,环顾了片刻,便读了起来。
“亲爱的老爷子,”她念道,“我从战场上下来已经在医院里躺了一个月了。伤不是很重。总的来说,伤快要养好啦。”
“爸爸,我常常想起你,”她接着念下去,“我也常常想起我们家这座小屋,但这些离我似乎都非常遥远。我只要一闭上眼睛,立刻就会看到:我好像正在推开小门,走进花园。这是在冬天,白雪皑皑,可是通向那座旧亭子的小径被清扫得干干净净,钢琴当然已经修好啦,你把那些螺旋状的蜡烛插在了烛台上。钢琴上摆着的还是那些曲谱:《黑桃皇后》序曲和抒情曲《为了遥远的祖国的海岸……》。门上的铃还响吗 我走的时候还是没来得及把这修好。我难道还能再见到这一切吗 我明白,我在保卫的不仅是整个国家,也在保卫这个国家里的每一个角落,包括我们家的花园小屋。
“我出院后,会有一个很短的时间回家探亲。我还不能确定。不过最好别等。”
她思忖,或许就在这两天内,这个陌生人就会从前线回来。
一大早,彼得洛芙娜就吩咐瓦丽娅拿起木铲去清理通向山坡上那座亭子的小径。这座亭子已经非常破旧了。彼得洛芙娜修理好了门铃,她按了按门铃,门铃响了起来,声音很大。她显得格外精神,面色绯红,说话嗓门特别大。她从城里请来了一位老技师,他修好了钢琴,说这的确是一架好钢琴。
老技师走了之后,彼得洛芙娜小心翼翼地从抽屉翻找出一包粗粗的螺旋状蜡烛。她把蜡烛插到了钢琴架上的烛台上。晚上,她点燃蜡烛,坐到钢琴前,顿时,整个房子都充满了音乐声。
还在火车上,波塔波夫中尉就算好了,留给他待在父亲那儿的时间不超过一昼夜。火车是下午到达小城的。就在车站,中尉从认识的站长那儿了解到,父亲已经在一个月前去世了,如今在这座屋里住着的是一个带着女儿从莫斯科来的陌生的女歌唱家。站长建议中尉就别回家去了。
中尉沉默了一会,说了声“谢谢”,便走了出去。站长看着他的背影,摇了摇头。
穿过小城,一片暮霭中,波塔波夫终于走到了房子跟前。小心翼翼地打开小门,可是小门还是咯吱地响了一声。花园仿佛抖动了一下。树枝上有雪花簌簌飘落,沙沙作响。他环视四周。雪地里,一条已打扫干净的小径通向旧亭子,他不知不觉地走到了亭子里,把手放在年代已久的栏杆上。远方,森林的尽头,天空雾蒙蒙一片,呈现出粉红色的霞光,大概是月亮在云层后面慢慢升起的缘故。
“怎么会是这样 ”波塔波夫一脸茫然,轻声地自言自语道。
不知是谁小心翼翼地拍了拍波塔波夫的肩膀。他回过头去。在他身后站着一位年轻的女人。“进屋吧,别在这站着。”女人轻轻说。波塔波夫一言不发。女人拽着他的袖口,沿着打扫干净的小径走向小木屋。快到台阶的时候,波塔波夫停了下来,感到喉咙里一阵痉挛,几乎喘不上气来。女人还是那样轻柔地说道:“没关系。请您别拘束。很快就会过去的。”
他进了屋子。整个晚上,波塔波夫都无法消除一种奇怪的幻觉,仿佛他处在一种飘然的、影影绰绰的,但却十分真实可靠的梦境中。钢琴、蜡烛……屋子里的一切都如他当初想看见的一样。
彼得洛芙娜坐到钢琴前,小心翼翼地弹奏了几曲,转过身,对波塔波夫说:
“我觉得我好像在哪儿见过您。”
“也许吧,”波塔波夫答道,“不过,想不起来啦。”
几天之后,彼得洛芙娜收到了波塔波夫写来的信。
“我当然记得我们是在哪里相逢的,”波塔波夫写道,“可是我不想在家里对您说。您还记得1927年在利瓦季亚吗 在一条小道上,我只看了您一眼,您的倩影就永远刻在了我脑海里。当我看着您的背影远逝,我就知道,您是会让我的一生发生改变的人。可我当时不知为什么就是没有追上去。在这条小道上,我只看了您一眼,就永远失去了您。不过,生活看来对我还是很宽厚的,让我又遇上了您。如果能有一个美满的结局,如果您需要我的生命,那它当然是属于您的。”
彼得洛芙娜放下手中的信,两眼朦胧地望着窗外那白雪皑皑的花园,低声说道:
“天呐,我从来没有去过利瓦季亚!从来没有!可是,现在这还有什么意义吗 该不该让他知道这一点呢 或者干脆欺骗一下我自己吧!”
她捂住自己的双眼,笑了起来。
1943年
(有删改)
1.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4分)
2.简析彼得洛芙娜这一人物形象。(4分)
3.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使小说结构紧凑 (6分)
4.钢琴的修复在作品中有哪些寓意 试加以分析。(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第三单元
10 *老人与海(节选)
基础过关练
1.答案 (示例)①身临其境 ②惊心动魄 ③不可估量
解析 ①由前面“生动直观地呈现在读者脑海里”可知,语境是说海明威对鲨鱼的描写让人有身处其境的感觉,可以用“身临其境”“亲临其境”等。身临其境/亲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②由后文“生死较量”可知,语境是说这场“生死较量”让人震撼,可以用“惊心动魄”“九死一生”等。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九死一生:形容经历极大危险而幸存。③语境是说海明威及其“冰山原则”所创造的“价值”和产生的“影响”非常大,可以用“不可估量”“独一无二”“无可比拟”等。不可估量:不可以估计(多指数量大或程度深)。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没有可以相比的。无可比拟:没有可以与之相比的。
2.答案 海明威将文学创作比喻为海上漂浮的冰山,形象地写出了其创作理念,即文学创作应用简洁洗练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情感充沛却不外露,思想深沉而不隐晦,从而将文学的可感性与可思性巧妙地结合起来,以引发读者对作品思想意义的深沉思考。
解析 通读画波浪线句子可知,“文学创作”是本体,海上漂浮的“冰山”是喻体。使用比喻,可以使深奥的道理变浅显,“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那么“八分之七”的内容则隐于水面之下,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海明威“简洁而含蓄的文体风格”,他借“冰山”的形象将说理形象化,体现了其创作理念,即文学作品应情感充沛却不外露,思想深沉而不隐晦,从而将文学的可感性与可思性巧妙地结合起来,以引发读者对作品思想意义的深沉思考;同时要使作品语言简练、明快、生动,令人更加清楚明白。
3.A “文学创作的‘冰山原则’”中“文学创作”作“冰山原则”的定语,去掉“的”后为“文学创作‘冰山原则’”没有改变句意。
4.D 上文“他宁肯不承认眼前的事实”与“给自己假造出一些东西来”之间并非转折关系,排除A项;“给自己假造出一些东西来”是前提条件,“以使自己的内心达到一种精神上的平衡”属于结果,B、C两项逻辑顺序不当,应排除。故选D。
5.答案 ①都没有将老人压垮(这都不算什么) ②还表现在老人的梦境中 ③老人为什么要撒谎
解析 ①处,由上文“对老人来说,生活的艰苦、运气的不佳以及由于精神上的不合世俗而造成的孤寂”和下文“他依然斗志昂扬、充满自信地生活着”可知,所填句子应承上总结并过渡到下文,故可填“都没有将老人压垮(这都不算什么)”。②处,由上文“这不仅表现在他兴高采烈地在自己一贫如洗的陋室中与孩子一起评论棒球赛”中的“不仅”可知,所填句子中要有“还”等表递进的关联词;再结合后文“在梦里,老人也希望……”可知,所填句子应该涉及“梦”,故可填“还表现在老人的梦境中”。③处,由后面的问号可确定所填句子为疑问句,再结合上文“老人还是每天都和马诺林扯一套这样的谎话”和下文“那是因为老人是一个自信、勇敢、意志坚强的人,也是一个绝不肯屈服的人”可知,此处可填“老人为什么要撒谎”。
三年模拟练
1.A “病入膏肓”错误,小说中并没有描述老人是个病人。
2.C A.“也与冷漠旁观的‘我’形成鲜明的对比”错误,小说中的“我”只是充当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一个观察者,并没有发表议论和流露感情。尽管如此,通过文中“我”与老人的谈话以及催促老人离开这些细节还是可以看出,“我”对老人是同情的,对战争是厌恶的。B.“神态描写”分析错误。“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都是动作描写,没有神态描写。D.“既有对战争场面的正面描写”错误,文中没有正面描写战争场面。文章主要是通过战争中逃难的一个老人,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
3.答案 ①老人饱受战争摧残后筋疲力尽,体力不支,疲惫不堪;②老人对故园的留恋;③老人对未来感到茫然,他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求生的欲望减退。
解析 “衣服上尽是尘土”“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从对老人外貌和动作的描写上看,老人饱受战争摧残后筋疲力尽,体力不支,疲惫不堪,故无法尽快离开桥;“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卡车往哪儿开 ’‘巴塞罗那。’我告诉他。‘那边我没有熟人,’”,老人对故园的留恋让他不想去离故乡远的地方;“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 唉,不想也罢”“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我只是在照看动物”,从老人对被视为亲人的动物的依恋可知,现在动物不在了,老人也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对未来感到茫然,求生的欲望减退。
4.答案 ①隐藏的语言:我招惹谁了 我们招惹谁了 为什么要毁了这一切 ②情感内涵:交织着“怨”与“冤”的情感,暗含着对战争无声的控诉。
解析 画线句“我只是在照看动物”,“我”与老人交谈时,他告诉“我”他曾在圣卡洛斯照看动物,他最后一个离开,很惦念那些动物。当“我”催促他赶紧离开这里时,他说“那时我在照看动物”,接着强调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只是在照看动物”写出了老人的无辜,他只是一个普通老人,做着很普通的工作,而且他那么友善,对待动物很细心,直到战争爆发他还在惦记他的动物,“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他和他的动物不应该承受这一切,不应该受到这样的摧残。而这一切是谁造成的 他不知道,只能无奈地悲叹“我只是在照看动物”。他内心隐藏的语言应该是:我招惹谁了 我们招惹谁了 为什么要毁了这一切 “只是”一词含着一种无奈的悲哀和委屈,也隐藏着对打破他平静生活的战争的控诉。因此这句话的情感内涵是:交织着“怨”与“冤”的情感,暗含着对战争无声的控诉。
五年高考练
1.答案 ①使用叠词、拟声词。如用“簌簌”“沙沙”等摹写环境,衬托人物心理。
②语言具有暗示性(或具有象征色彩)。如通过描写月亮升起,暗示(或象征)波塔波夫内心重燃希望。
③语言具有诗化风格。如通过“花园仿佛抖动了一下”的拟人化描写,表现波塔波夫内心的情感波澜,情景交融,充满诗意。
解析 解答此题,应先明确画线句子的语言特点,可以从“用词”特点(叠词、精练的动词和形容词、准确的副词等)、“造句”特点(句式的选择)、修辞手法(拟人、排比、对偶等)、语言风格等方面作答。本文画线部分,运用了叠词、拟声词,如“簌簌”“沙沙”“咯吱”,描写环境静中有动,极好地衬托了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花园仿佛抖动了一下”,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出波塔波夫内心世界的变化,情景交融,让小说充满诗情画意;语言具有象征性,“已打扫干净的小径”“呈现出粉红色的霞光”“月亮在云层后面慢慢升起”,都暗示波塔波夫从战争中走出来,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一切都开始变好。
2.答案 ①体贴别人、善解人意。当她从信中得知男主人公的期待之后,帮他实现了愿望。
②多情、浪漫。比如修好门铃后,她对即将回来的男主人公充满了期待,兴奋得面色绯红。
③热爱生活、积极主动。离婚后移居小城的她,积极拥抱生活的新变化。见到不敢进屋的男主人公,主动拉他进屋,并为他弹奏钢琴。
解析 本题要求简析人物形象。首先找出与彼得洛芙娜相关的情节,然后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概括人物形象。第四段中“她有点喜欢上这座小城了,喜欢上了这小城冬日里洁白、温柔的雪”,说明她是一个热爱生活、渴望迎接新生活的人。当她从信中得知男主人公将要回来时,便开始将他的期待一一落实,帮助他找回原来温暖的家的感觉,让他重拾生活的希望;在男主人公“感到喉咙里一阵痉挛,几乎喘不上气来”时,她贴心地安慰他“请您别拘束。很快就会过去的”,这都说明她是一个体贴别人、善解人意的人。修理好门铃后,她对即将回来的男主人公充满期待,兴奋得面色绯红;晚上,她点燃螺旋状蜡烛,弹起钢琴,琴声充满整个房子。这表明她是一个多情、浪漫的人。“女人拽着他的袖口,沿着打扫干净的小径走向小木屋”,表明她是一个积极主动的人。
3.答案 ①情节前后照应。小说开头以悬念的方式提到女主人公觉得和对方似曾相识,结尾进行呼应。
②利用书信来加快小说的叙述节奏。通过书信,将男女主人公的心灵迅速拉近。
③利用景物进行前后勾连。雪、钢琴、蜡烛等景物反复出现并前后勾连、照应。
④场景相对集中。通过压缩空间的方式,将场景集中到波塔波夫老人的花园、小屋。
解析 首先,小说开头,女主人公看到男主人公的照片,觉得“似乎见过他”,设置悬念,引人入胜,结尾与前文照应,更出乎意料;其次,小说中“读信”这一情节,推动了故事发展,也有助于刻画男女主人公的形象,故事节奏由此加快;再次,“雪”“钢琴”“蜡烛”等景物在文中反复出现,既使结构紧凑、前后勾连,又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最后,故事主要发生在老人的花园、小屋,场景相对集中,结构单一紧凑。
4.答案 ①心理创伤的修复。受伤的心灵就像小说中那架走了调的钢琴,钢琴修复寓有人们的心理创伤得到修复并重新奏响心灵的美好乐章之意。
②爱情的修复。战争背景下被冲淡的爱情乐章重新奏响。
③战后家园与生活的重建。战后家园重建与美好生活的乐章重新奏响。
解析 本题考查钢琴修复这一情节的寓意,我们可将这一情节放在整个小说情节中来分析。男主人公的父亲已经过世,但女主人公让他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其受伤的心灵得到抚慰;男女主人公有了美好的结局,爱情得以修复;女主人公按照男主人公的期待重新整理了家园,也意味着战争过后,美好的家园开始重建,美好的生活开始重启。
解题指导 小说主旨意蕴的表现形式: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或假恶丑;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③通过小说内容,寄寓人生哲理;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探寻小说主旨意蕴的角度
作品 角度 从人物形象(性格变化)中探寻 主人公的经历及成败浮沉背后的原因及意义
主人公的思想性格与其命运的关系
关注人物间的对比映衬关系,关注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
关注人物的典型意义,即从“这一个”上升到“这一类”
从情节中探寻 情节矛盾怎样发展、怎样解决,线索怎样贯穿,无不体现人物的性格,体现作者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从作品所描写的典型环境中探寻 环境为人物提供活动背景,怎样的环境生成怎样的性格,怎样的性格决定人物怎样的命运,人物的命运蕴含作品的主题
从其他角度探寻 从作品中隐含时代背景的语句或注释中的时代背景的角度探寻,从标题、题材、构思等多个角度综合考虑
作者 角度 从作者的背景中探寻 知人论世:作者的思想感情、思维方式,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他的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背景
从作者的思想倾向中探寻 分析作者对文本中不同的人、事、物的情感态度,抓小说中流露作者思想倾向的关键性词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