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达标检测(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达标检测(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01.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3 11:13: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同步
第二单元达标检测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儒家推崇的道德至善蕴含着中华民族对幸福问题的深刻思考。“孔颜之乐”是一种克己向善、安贫乐道的德性幸福观,孔子旗帜鲜明地主张“贫且乐”的德性幸福,获得幸福生活的首要标志就是德性的完满,反对世俗的物质幸福,也就是强调道德境界的提升与精神境界的升华,将幸福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级。孟子的道德哲学力图建构的是一个以血缘亲情为纽带的社会伦理道德体系,进一步追求个体向善的道德人格境界,进而实现“天人合一”的终极幸福。孟子提出的“君子三乐”是对孔子的德性幸福观的创新与发展。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孟子提出的“君子三乐”,从自身的品行、家庭的美满以及对社会的贡献三个维度道出了人生幸福之真谛。
孟子毅然将“父母俱存,兄弟无故”视为君子第一乐,旗帜鲜明地将家庭幸福纳入幸福观的范畴,把“孝悌”视为幸福起点,将幸福从虚幻世界拉向现实生活,使得每一个人都具备追求幸福的权利与能力。这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儒家德性幸福观,也使得儒家幸福观更加贴近实际,走近生活。孟子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庭幸福视为幸福之源,使得孟子幸福观具有平民化的特点,但孟子的幸福绝非仅仅包含功利幸福,其幸福的实质为精神的自由、道德境界的提升,因而又具有道德超越性。
君子第二乐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天人合一”之乐,道出了天与人的紧密关系,天道与人道的互通,具有强烈的道德意蕴。孟子“天人合一”之乐主要是对道德问题进行考察,是道德完满后与天地合为一体的精神自由。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离娄下》)君子必怀有一颗赤子之心,不为外物叨扰,犹如婴孩一样单纯洁净,具备天真淳朴的本性。“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孟子认为人人具有善良本心,即恻隐之心、羞愧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四心乃仁义礼智之端,犹如人之四体,甚为关键。人人都有道德需要,道德需要得到满足,内心会产生获得感、满足感,孟子将这种内心的愉快情感称作“乐”。孟子又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孟子道德哲学的至高境界就是“天”,而“万物皆备”体现的就是一种天地境界,人对幸福的追求超越了世俗的限制,通晓万事万物之本性,实现人精神的自由自觉。“诚”乃立身之本,处世之道,在“万物皆备”的基础上,反躬自省诚实守信,达到至诚境界,是人生一大乐事。人与天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尽心上》)在孟子看来,“心”“性”“天”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尽心方能知性,知性即可知天。人之本心根源于人之本性,不断挖掘内在的恻隐、羞愧、辞让、是非四心,就会了解人的善良本性,而人心中的善即为天道,“养吾浩然之气”进而实现“天人合一”之道德境界。
《孟子》一书中多次出现“教”字,并将育才视为君子第三乐,这是从社会幸福的角度出发的“教育之乐”。孟子为何将育才视为君子一大乐事 这就需要从孟子对教育的理解角度出发来考察这一问题,君子自身可以节制欲望,躬行道德实践,进而获得幸福。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但怎样将仁爱之心惠及更多人呢 唯有通过教育这一途径。“夫子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拒。”(《孟子·尽心下》)对于前来求学者不拒绝,怀着一颗广育英才之心去从事教育事业,培育贤德人才。“则斯道之传得之者众”,君子之间相互切磋、传播“善端”思想的过程也可称之为教育。“而天下后世将无不被其泽矣”,圣人先贤思想、主张广为流传,也是人生一大乐事。育才之乐是对儒家德性幸福的创新与发展,为当今社会人们追求幸福生活提供了指引。
(摘编自孙汇鑫、张方玉《从“孔颜之乐”到“君子三乐”:儒家德性幸福的现代生活化启示》)
材料二
中国哲学要求为生命、生存、生活而积极活动,要求在这活动中保持人际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作为环境的外在自然的和谐,与作为身体、情欲的内在自然的和谐)。因之,要求在现实的世俗生活中取得精神的平宁和幸福亦即“中庸”,就成为基本要点。实际上,它乃是一种体用不二、灵肉合一,既具有理性内容又保持感性形式的审美境界,而不是理性与感性二分、体(神)用(现象界)割离、灵肉对立的宗教境界。审美而不是宗教,成为中国哲学的最高目标。
“乐”在中国哲学中正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成果和表现。就“天”来说,它是“生生”,是“天行健”。就人遵循这种“天道”来说,它是孟子和《中庸》讲的“诚”,“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而“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它所指向的最高境界即是主观心理上的“天人合一”,到这境界,人与整个宇宙自然合一,即所谓尽性知天、穷神达化,从而得到最大快乐的人生极致。可见这个极致并非宗教性的而毋宁是审美性的。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孔颜之乐”超越了世俗物质层面的幸福,其道德至善的理念将中华民族的幸福观升华至道德和精神的崇高境界。
B.“孔颜之乐”强调克己向善、安贫乐道;“君子三乐”起于家庭幸福,不再关注虚幻世界的幸福,更贴近生活。
C.孟子之所以提出育才之乐,是因为他认为教育是将个人的仁爱之心广为传播的唯一途径。
D.无论是“孔颜之乐”还是“君子三乐”,都以现实中世俗生活的精神平宁为基点,以体用合一的审美境界为最高目标。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孟子提出的“君子三乐”贵在以血缘亲情为纽带,从自身、家庭和社会三个维度构建了社会伦理道德体系。
B.孟子秉持平民化幸福观,所以将家庭的“孝悌”看作幸福的起点,让每个人都拥有追求幸福的权力和能力。
C.孟子以人之本性为源,以人心之善为天道,向往“心”“性”“天”内在的一致性,这种境界是人生极致。
D.中国哲学的“乐”强调天道生生不息和人至诚至信的自然合一,孕育了主观心理上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与儒家德性幸福观有差别的一项是(3分)(  )
A.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B.仁道莫先于亲亲,推其余,“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而况故旧乎
C.尧立孝慈仁爱,使民如子弟。
D.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4.相较“孔颜之乐”,孟子提出的“君子三乐”在德性幸福的对象和内容两方面有哪些开拓 请依据文本,简要概括。(4分)
                             
                             
5.李大钊说:“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请结合材料,说说你对李大钊提倡的青年之“乐”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濠梁之上
李海瑞
秋风送爽,大地一派灿烂,绿的绿,红的红,黄的黄。
庄子一身麻布衣裳,补了几个新补丁,葛布头巾缚着的稀疏头发,被风吹得有些散乱,然而越发显得飘逸不拘了。他的好朋友惠子穿丝戴冠,气宇轩昂,好有派头。
相约已久的出行一路顺风。一路游乐,就来到了濠水一带。
向来健谈的惠子又说了:“庄兄,万物从形式上去看,推求它们的相同与差别很不究竟,这是小同异;若是从内容上去看,能推求到它们的相同与差别,那才是大同异呢。”
一直不喜多言的庄子也打开了话匣子:“惠兄,前几日我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化成一只蝴蝶,飞越了高山,飞过了草地,飞入那春光烂漫的油菜花丛里。翩翩起舞弄花影,郁郁袭人沁我心。可惜,美梦总不长留!醒来后,我迷糊了,不知是蝴蝶托梦给我,还是我托梦给蝴蝶 这是你所说的大同异呢,还是小同异呢 我庄周与蝴蝶本是有差异的,可我们又能相互转化,二化而为一,这岂不是你说的大同异 ”
“知我者,真庄兄也!”惠子忽地两手一拍庄子双肩,喜道:“正是此意!小同异是不可转化的,各有各的特别处,如人是人,花是花,虫是虫,人又可分男人和女人,花又可分多个品种,虫也如此。大同异是可以转化的,就像人、花、虫都是生命,而生命却是共同的。所以你既是蝴蝶,蝴蝶又是你。嘻嘻!”
“世人看问题的角度总是不能突破自身,太僵化,束人又缚己,哪里能够逍遥 ”庄子有些愤愤了。
二人边说边走,清澈的濠水缓缓向他们身后流去,伴着西斜的秋日。
惠子迈着新学来的邯郸步,缓急有度,轻重得宜,腰间还吊着几串玉佩。随着自己稳健的步伐,玉佩碰击出阵阵叮当声,既清脆悦耳,还婉转动听,荡人心神。看来,惠子近几年越来越秋风得意、风度翩翩了!庄子麻布衣鞋,新补丁盖压旧补丁,在惠子跟前更显寒酸。可庄子依旧神态自若,一直如姑射山上的那个神人一样,虽槁项黄馘,却始终能游目八荒,睥睨万物。
呼吸着浓浓秋日气息,两人并肩来到濠水一处桥梁上。木桥已有些年头,发黑的颜色表明木桥是经历过风吹日晒雨淋的,可依然倔强地横跨在濠水之上,静静地注视着濠水缓缓向北流去。
惠子踱着邯郸步抢先上了桥,感慨道:“庄兄,请看,这桥流水未流啊!”
“惠兄,此言差矣!孔夫子不是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吗 你如何说这水未流呢 ”
“庄兄,你还不知道孔夫子执着于现世有为,不能从往、今与来三世看问题吗 你说是水流之久,还是桥驻之久呢 ”
“呵呵,又是惠兄古与今同的道理了。其实从万事万物之全理来看,天地就是‘一指’,万物就是‘一马’。何必分是桥流还是水流呢 ”
一缕秋风吹过,两人一阵沉默,河水依旧缓缓北流。这时,水中游来一群灰白色的鲦鱼。鲦鱼游姿清晰可见,似乎在凭虚御空,一会儿静静呆住不动,一会儿忽然向远处游去,既轻快又敏捷。
庄子赞叹道:“鲦鱼游得这样自由自在,多么快乐!”
“庄兄,何以见得 你不是鱼,你怎么断定鱼是快乐的 鲦鱼有可能是在觅食,也有可能是在躲避凶险。人不也经常这样吗 表面看起来很是潇洒,很不可一世,可内心惶恐得很哩!”
“惠兄,此言差矣!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是快乐的 ”
“庄兄,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了。可是,你也不是鱼哦,你凭什么就说鱼是快乐的 这不是很明白的事么 ”惠子有些红脸了。
迎着斜日余晖,庄子捻了捻稀疏的胡须说:“惠兄,刚才你说啥,你记不得么 你说,我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就冲这点,可见你是知道我知道鱼是快乐的。你既然能知道我,那我也能知道鱼呵。我就是在这濠水桥上知道鱼是快乐的,呵呵!”
“惠兄,你还执着在小同异的境界而未能上升到大同异的境界,从而不能通达鱼之乐啊!天地为一,鱼我为一。我快乐,所以鱼快乐呵!”
向来健谈的惠子此时竟语塞了,半晌不说话。
庄子冲惠子意味深长地笑了笑,他希望这鱼今晚也能游入自己的梦中,就像几日前蝴蝶飞入自己梦中一样。
斜日更向西,眼看就要落山了。二人此刻都有些肚饿,谁也没有再言语,这无声仿佛把时间凝住。
这时,从水面传来洪亮的声音:“不对,不对,你们咋能一看到鱼,就断定它们是快乐还是不快乐呢 你们读书的圣人不是说,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吗 看来关键就在于你知不知道,你知道可我不知道,我知道可你不知道,咋能让别人都知道呢 哈哈!来吧,两位,今天老夫请二位夫子吃烤鲦鱼,喝濠酒。吃过鱼,喝过酒,可能啥都知道了!哈哈哈。”
两人这才发现桥后泊着一只乌篷小船,船头屹立一位发须皆白的渔夫,正朗声高笑地掌着篙……
夜里,庄子果真做了一个梦,不知是自己化作了一尾鲦鱼,还是一尾鲦鱼化作了自己,正优哉游哉于清澈的濠水中。突然,在水曲的一片芦苇丛里,自己却一个劲儿地逃,既要躲避渔夫的大网,又要躲避鸥鹭的利喙,紧张得整夜不能安稳,补丁修饰过的睡衣也被汗水浸了个湿透。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篇描绘“一派灿烂”的秋景,以斑斓色彩显示秋天的盎然生机,为庄子与惠子及渔夫的出场做了铺垫。
B.庄子的“麻布衣鞋,新补丁盖压旧补丁”与惠子的“穿丝戴冠,气宇轩昂”形成对比,暗示了庄子内在气质不凡。
C.在庄子看来,世人看问题往往拘泥于外在形式,不能突破自身,太僵化,这样是无法真正体会到自由与逍遥的。
D.渔夫请庄子和惠子“吃烤鲦鱼,喝濠酒”,既解决了两个读书人的“肚饿”问题,又解决了他们的思想问题。
7.下列关于庄子与惠子就“梦蝶”展开的论说,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庄子在梦中变成了一只蝴蝶,反映出其内心世界对自由的追求。
B.庄子为不能在梦中长留而倍感可惜,因为他无法体会蝴蝶的快乐。
C.从内容上看,庄子与蝴蝶都是生命,而生命又是共同的。
D.惠子为庄子推求到了“梦蝶”的“小同异”和“大同异”而高兴。
8.“濠梁之辩”过程中,惠子的情绪随辩论内容推进而起起伏伏。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4分)
                             
                             
                             
                             
9.“濠梁之上”这一故事是《庄子·秋水》中的一篇语录体议论文,记叙了庄子与惠子在濠水桥上游玩时进行的一场辩论。作者在二人辩论后加上了“庄子梦鱼”的故事,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艺术效果。(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察此何自起 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 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 犹有不慈者乎 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 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 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 视人身若其身,谁贼 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 视人家若其家,谁乱 视人国若其国,谁攻 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节选自《墨子·兼爱》)
文本二
子墨子言曰:昔者三代圣王禹汤文武方为政乎天下之时,曰:必务举孝子而劝之事亲,尊贤良之人而教之为善。是故出政施教赏善罚暴且以为若此则天下之乱也将属可得而治也社稷之危也将属可得而定也若以为不然昔桀之所乱汤治之纣之所乱武王治之。当此之时,世不渝而民不易,上变政而民改俗。昔三代暴王桀纣幽厉,贵为天子,富有天下,于此乎不而矫其耳目之欲,而从其心意之辟,外之驱骋、田猎、毕弋,内湛于酒乐,而不顾其国家百姓之政,繁为无用,暴逆百姓,遂失其宗庙。其言不曰“吾罢不肖,吾听治不强”,必曰“吾命固将失之”。虽昔也三代罢不肖之民,亦犹此也。不能善事亲戚君长,甚恶恭俭而好简易,贪饮食而惰从事,衣食之财不足,是以身有陷乎饥寒冻馁之忧。其言不曰“吾罢不肖,吾从事不强”,又曰“吾命固将穷”。
是故子墨子曰:今也王公大人之所以蚤朝晏退,听狱治政,终朝均分,而不敢怠倦者,何也 曰:彼以为强必治,不强必乱;强必宁,不强必危,故不敢怠倦。……王公大人怠乎听狱治政,卿大夫怠乎治官府,则我以为天下必乱矣;农夫怠乎耕稼树艺,妇人怠乎纺绩织纴,则我以为天下衣食之财将必不足矣。若以为政乎天下,上以事天鬼,天鬼不使;下以持养百姓,百姓不利,必离散不可得用也。是以入守则不固,出诛则不胜,故虽昔者三代暴王桀纣幽厉之所以失抎其国家,倾覆其社稷者,此也。
是故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士君子,中实将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有命者之言,不可不强非也。曰:命者,暴王所作,穷人所术,非仁者之言也。今之为仁义者,将不可不察而强非者,此也。
(节选自《墨子·非命下》,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是故出政/施教赏善罚暴/且以为若此/则天下之乱/也将属可得而治也/社稷之危也/将属可得而定也/若以为不然/昔桀之所乱/汤治之/纣之所乱/武王治之
B.是故出政施教/赏善罚暴/且以为若此/则天下之乱也/将属可得而治也/社稷之危也/将属可得而定也/若以为不然/昔桀之所乱/汤治之/纣之所乱/武王治之
C.是故出政施教/赏善罚暴/且以为若此/则天下之乱也/将属可得/而治也社稷之危/也将属可得而定也/若以为不然/昔桀之所乱/汤治之/纣之所乱/武王治之
D.是故出政施教/赏善罚暴且以为/若此/则天下之乱也将属/可得而治也/社稷之危也/将属可得而定也/若以为不然/昔桀之所乱/汤治之/纣之所乱/武王治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察此何自起”的“察”意为“考察”,与《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的“察”意思不同。
B.“世不渝而民不易”与“寒暑易节”(《愚公移山》)两句中的“易”字含义相同。
C.幽厉,这里指周幽王与周厉王,“幽”和“厉”是后人为两位国君所设立的庙号。
D.宗庙,是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场所,帝王宗庙制一般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本一由三个“故……亡”的句子串起,有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的表达效果,逻辑性强,有说服力。
B.墨子认为只要人们“兼相爱”,就能消除乱象,使“君臣父子皆能孝慈”,实现天下大治的目的。
C.墨子的“非命”观是对那些自身不改变、不努力的统治者和百姓拿“命运”来说事的批判。
D.墨子认为,从前三代暴君导致国家灭亡、社稷倾覆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能虚心纳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 故不孝不慈亡。
                             
                             
                             
(2)今天下之士君子,中实将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有命者之言,不可不强非也。
                             
                             
                             
14.墨子的“非命”观给了你哪些为人为政的启示 请结合文本二的内容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
诉衷情·和俞秀老鹤词(五之二)①
王安石
练巾藜杖白云间,有兴即跻攀。追思往昔如梦,华毂②也曾丹。
尘自扰,性长闲,更无还。达如周召③,穷似丘轲④,只个山山。
[注] ①一说此词写于王安石晚年二次罢归金陵钟山时期。②华毂:华美的车子。③周召:辅佐周成王的周公姬旦、召公姬奭。④丘轲:儒家圣贤孔子、孟子。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上片前两句写词人头戴白巾,手持藜杖,登上钟山优游,乐而忘返,过着一种清高洒脱的生活。
B.上片后两句词人由现实追思往昔,以前身居高位的生活与当前徜徉山水的境况相比,恍如一梦。
C.词人爱好闲静,不愿受到尘俗纷扰,“更无还”一句表明其愿终老于钟山,不再回到尘世的决绝。
D.尾句“只个山山”不仅呼应首句,并且词约旨远,反映了词人对被罢官的愤恨和对人世变幻的感伤。
16.这首词下片写到周、召、丘、轲等人,有何用意 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论语>十二章》中的“        ,        ”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2)《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道德修养最完善的境界,而“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认为家国一体,“欲治其国者,        ”。
(3)“春江”蜿蜒多姿,动人心弦,是诗人所钟爱的意象,在古诗词中频繁出现,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旧时看戏却是极讲排场的,就说现在的天津中国大戏院,舞台下面是散座,散座也有等级,前排、中排、后排、观众席两侧。散座,最便宜的座位,叫抱柱子。普通剧场,观众席中间有几根大立方柱,支撑剧院屋顶,正好挡住视线,大方柱后面的座位,比普通座位便宜一半,相当于半票。戏院有什么演出,存下早点钱,买一个“抱柱座”,虽然与普通座位相比坐着难受,听起戏来却①    。
其实,俺也绝非等闲之辈,中国大戏院二楼正厢,咱也进过。早些年,我们家风光,一家人乘一长队洋车,威风万般地去中国大戏院看戏。车子停下,掌柜连忙迎上来,搀扶着我家老人走下车子,②    地在前面引路,一直引上二楼。这时候等候在包厢旁边的师傅早拉开包厢小门,肃立厢外,恭候大老爷、二老爷、小老爷们走进包厢。落座之后,立即送上茶水,摆上果盘,黑瓜子,白瓜子,老虎豆,水果糖。
中国大戏院三楼最后一排,票价最便宜,在下也在那里看过戏。果然另是一种滋味,远远看下去,诸葛亮、关云长,都只像小木偶。倒是也怪,台上演员的演唱,却听得③    ,不知道是剧场设计得好,还是艺术家们的功夫好。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第一人称从“俺”“咱”到“我”再到“在下”不断变化,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请简要说明。(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阴阳”是诸子百家中的一个学派。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处于典型的封建主义社会,因此君王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命运。可是在“家天下”的传统中,君王的素质往往又是难以保证的变量。纵观整个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君王昏庸,导致国家衰落乃至灭亡的例子不在少数,因此“百家”之中,往往都描绘了君王权力的“制约模式”。例如“儒家”就提出:    是君王,    应当遵守“礼”的行为规范。可惜,“诸子百家”对此也仅仅提出了“指导意见”,却没有设置相应的“惩戒机制”。于是在这个大前提下,“阴阳”学派登场了。
这个以提倡阴阳五行学说为宗旨,通过数学演算在编撰历法上有所成就的学派,    阐明了四季变化,并据此初步设立了“节气”;    是以此为依据,认为自然界会对人世,    是对具体某一个体行为的好恶,给出直接的昭示。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阴阳”学派在一定程度上,似乎成了战国时期的“天意代言人”。
要知道,基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限制,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往往不能作出完全科学、理智的分析和解释,因此,(  )。他们将一系列的自然灾害和反常气象与人的行为“挂钩”,以达到限制统治阶级行为的目的。但“阴阳”学派的理论是有其先天不足的,难以被任何一个君王或知识分子真正相信,逐渐沦落成了一个“巫蛊勘问”之学,逐渐被人“敬而远之”。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找出并修改。(5分)
                             
                             
                             
                             
                             
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即便 也 不仅 更 甚至
B.只要 就 不仅 更 尤其
C.即便 也 既 又 尤其
D.只要 就 既 又 甚至
2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掌握了当时“顶尖”天文、数学理论的“阴阳”学派通过掌握政治话语权,从而把自己塑造成“天意代言人”
B.“阴阳”学派通过把自己塑造成“天意代言人”,掌握了当时“顶尖”天文、数学理论,从而掌握了政治话语权
C.掌握了当时“顶尖”天文、数学理论的“阴阳”学派通过把自己塑造成“天意代言人”,从而掌握了政治话语权
D.“阴阳”学派通过把自己塑造成“天意代言人”,掌握了政治话语权,从而掌握了“顶尖”天文、数学理论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一种人格像“牛油果”,当你不断往下挖时,会发现一颗坚硬的内核。牛油果型人格的人坚守自我,不管外界如何风雨飘摇,也影响不了他们坚定的内心。
而老子却说:“上善若水。”“事,善能。”即理想人格如一泓清水,它能冲开堤坝,随物赋形,融江入海,让生命得以进一步提升。
在继往开来的新时代,对于想拥有高质量青春的高中生来说,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自我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全解全析
1.B “不再关注虚幻世界的幸福”错误。材料一第二段说的是“孟子毅然将‘父母俱存,兄弟无故’视为君子第一乐……走近生活”,并没有说“不再关注虚幻世界的幸福”。
2.C A.“构建了社会伦理道德体系”错误。由材料一“孟子的道德哲学力图建构的是一个以血缘亲情为纽带的社会伦理道德体系”可知,是“力图建构”,并非“构建了”。B.“所以……”错误。由材料一“孟子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庭幸福视为幸福之源,使得孟子幸福观具有平民化的特点”可知,选项因果倒置。D.“孕育了主观心理上的‘天人合一’的境界”错误。由材料二“‘乐’在中国哲学中正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成果和表现”可知,“乐”是“天人合一”产生的成果,而非“乐”孕育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3.D A、B、C三项的观点都注重以自我的向善、家庭的孝慈为首或为起点,能体现儒家德性幸福观的理念;D项强调以爱人、利人为起点,达到兼爱的境界,是墨家的观点,与儒家德性幸福观有差别。
4.答案 ①幸福的对象平民化。“孔颜之乐”是圣人之乐;“君子三乐”包括君子和普通百姓,力争让每一个人都具备追求幸福的权利与能力。
②幸福的内容生活化。由道德理想境界到现实生活的转变,更加贴近实际,走近生活。
③幸福的内容多元化。将家庭幸福、育才之乐纳入德性幸福观,是对儒家德性幸福观的创新与发展。
解析 由“‘孔颜之乐’是一种克己向善……将幸福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级”“孟子毅然……旗帜鲜明地将家庭幸福纳入幸福观的范畴”“使得每一个人都具备追求幸福的权利与能力”“孟子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庭幸福视为幸福之源,使得孟子幸福观具有平民化的特点”等内容可知,“孔颜之乐”是圣人之乐;而“君子三乐”包括君子和普通百姓,力争让每一个人都具备追求幸福的权利与能力。
由“旗帜鲜明地将家庭幸福纳入幸福观的范畴”“将幸福从虚幻世界拉向现实生活……走近生活”可知,“君子三乐”实现了由道德理想境界到现实生活的转变,使得儒家德性幸福观更加贴近实际,走近生活。
由“旗帜鲜明地将家庭幸福纳入幸福观的范畴”“《孟子》一书中多次出现‘教’字,并将育才视为君子第三乐……为当今社会人们追求幸福生活提供了指引”可知,“君子三乐”将家庭幸福、育才之乐纳入德性幸福观,是对儒家德性幸福观的创新与发展。
5.答案 李大钊所提倡的青年之“乐”渗透了儒家的德性幸福观。
①主张青年塑造“青春之我”,即主张青年以个体向善为根本,追求人的精神的自由自觉,保持青年的活力,在生生不息的奋斗中塑造青春的自我。②主张青年创建“青春之家庭”,即主张青年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开掘幸福的起点。③主张青年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即主张青年投身家国,努力奋斗,追求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为社会作出贡献。④主张青年“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创建“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即主张青年将个人的仁爱之心、自由自觉的活力推广乃至惠及人类,惠及世界;心怀天下,为构建和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解析 解答本题,要在两则材料中找出能与李大钊提倡的青年之“乐”相契合的内容,然后提炼概括。李大钊所提倡的青年之“乐”渗透了儒家的德性幸福观。
由“儒家推崇的道德至善……进一步追求个体向善的道德人格境界……”“孟子道德哲学……实现人精神的自由自觉”“就‘天’来说,它是‘生生’,是‘天行健’”等可知,李大钊主张青年塑造“青春之我”,可以理解为主张青年以个体向善为根本,追求人的精神的自由自觉,保持青年的活力,在生生不息的奋斗中塑造青春的自我。
由“孟子将父慈子孝……使得孟子幸福观具有平民化的特点”“中国哲学要求为生命……人与自然的和谐”“孟子毅然将……具备追求幸福的权利与能力”等可知,李大钊主张青年创建“青春之家庭”,可以理解为主张青年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开掘幸福的起点。
由“儒家推崇的道德至善蕴含着中华民族对幸福问题的深刻思考”“君子有三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提出的‘君子三乐’……道出了人生幸福之真谛”等可知,李大钊主张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可以理解为主张青年投身家国,努力奋斗,追求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为社会作出贡献。
由“但怎样将仁爱之心惠及更多人呢 唯有通过教育这一途径……”“孟子道德哲学的至高境界就是‘天’……实现人精神的自由自觉”“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三乐也”“‘而天下后世将无不被其泽矣’……也是人生一大乐事”等可知,李大钊主张“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创建“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可以理解为主张青年将个人的仁爱之心、自由自觉的活力推广乃至惠及人类,惠及世界;心怀天下,为构建和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6.D “解决了他们的思想问题”错误。由最后一段可知,庄子并不能真正体会到鱼的“喜怒哀乐”,因此他们的思想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7.B “倍感可惜”说法过重,“无法体会蝴蝶的快乐”不准确。原文“可惜,美梦总不长留!醒来后,我迷糊了,不知是蝴蝶托梦给我,还是我托梦给蝴蝶”说的是“可惜”,感慨的是“不知是蝴蝶托梦给我,还是我托梦给蝴蝶”。
8.答案 ①庄子赞叹鲦鱼快乐时,惠子连续发问,可以看出他质疑庄子时的急切心理。②惠子说庄子不是鱼怎么会知道鱼的快乐时,急于在论辩中占据上风而情绪激动。③庄子提出因为他快乐,所以鱼快乐时,惠子为自己前后观点的矛盾而内心羞愧。
解析 结合“庄兄,何以见得 ……人不也经常这样吗 ”可知,庄子赞叹鲦鱼快乐时,惠子连续发问,可以看出他质疑庄子时的急切心理。结合“可是,你也不是鱼哦,你凭什么就说鱼是快乐的 这不是很明白的事么 ”“惠子有些红脸了”可知,惠子说庄子不是鱼怎么会知道鱼的快乐时,急于在论辩中占据上风而情绪激动。结合“天地为一,鱼我为一。我快乐,所以鱼快乐呵!”“向来健谈的惠子此时竟语塞了,半晌不说话”可知,庄子提出因为他快乐,所以鱼快乐时,惠子为自己前后观点的矛盾而内心羞愧。
9.答案 ①与上文渔夫请庄子和惠子吃鱼的情节自然衔接,呼应了上文“庄子梦蝶”的故事,使故事情节更为丰富完整。②庄子在濠梁之辩中的气定神闲与结尾处的“整夜不能安稳”形成对比,扬抑结合,使庄子这一形象更为全面立体,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③庄子自以为“我快乐,所以鱼快乐”,而真正化作鱼后,感受到的却是鱼的窘迫,可见以己之心度鱼之心,把自己的感受强加到别人身上,是不恰当的,从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解析 分析文章结尾段的作用,可以从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入手。结尾“夜里,庄子果真做了一个梦……”写了“庄子梦鱼”的故事。
情节上,上文渔夫说“来吧,两位,今天老夫请二位夫子吃烤鲦鱼,喝濠酒。吃过鱼,喝过酒,可能啥都知道了”,此处写“庄子梦鱼”的故事,与上文自然衔接;前文“前几日我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化成一只蝴蝶……”写到“庄子梦蝶”的故事,此处呼应上文的故事,使故事情节更为丰富完整。
人物上,结尾“自己却一个劲儿地逃……睡衣也被汗水浸了个湿透”写庄子“整夜不能安稳”的形象,与前文“庄子麻布衣鞋……游目八荒,睥睨万物”,在濠梁之辩中的气定神闲形成对比,丰富了庄子的形象,使庄子这一形象更为全面立体,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主题上,前文“天地为一,鱼我为一。我快乐,所以鱼快乐呵”写庄子自以为“我快乐,所以鱼快乐”,而梦到自己真正化作鱼后,“整夜不能安稳”,感受到的是鱼的窘迫,可见以己之心度鱼之心,把自己的感受强加到别人身上,是不恰当的,从而深化了小说主题。
10.B “出政施教”“赏善罚暴”均是并列短语,且二者结构一致,其后均应断开,排除A、D两项;“天下之乱”和“社稷之危”结构一致,“也”一般不出现在句子开头,可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排除C项。
11.C “是后人为两位国君所设立的庙号”错误,“幽”与“厉”是后人为两位国君所设立的谥号。
12.D “从前三代暴君导致国家灭亡、社稷倾覆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能虚心纳谏”错误,整篇文章都在批判那些自身不努力却以“命”为借口来为自己的失败狡辩的人,与“纳谏”无关。
13.答案 (1)看待弟弟、儿子及臣下就像看待自己一样,怎么实行不慈爱的事情呢 所以不孝顺不慈爱的人就没有了。
(2)当今天下的士人君子,内心确实希望探求兴盛天下的利益,清除天下的祸害,面对像“有天命”这类的言论,不可不竭力反对它。
解析 (1)“视”,看待;“恶”,相当于“何”“怎么”;“亡”,同“无”,没有。
(2)“中”,内心;“实”,确实;“非”,反对。
14.答案 ①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切不可怨天尤人。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要勤于治学,勤于为国为民。③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解析 文本二探讨的核心问题是人要掌握自己的命运,不要为狭隘的“天命”观所麻痹,要靠自己的努力来掌握自己的命运以及国家的命运。题目要求概括在“为人为政”方面获得的启示,可结合文中的具体内容作答。同时要注意作者借助历史规范当下的做法,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由原文“不能善事亲戚君长,甚恶恭俭而好简易……又曰‘吾命固将穷’。”可知,要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切不可怨天尤人。由原文“王公大人怠乎听狱治政……出诛则不胜”可知,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要勤于治学,勤于为国为民。由原文“故虽昔者三代暴王桀纣幽厉之所以失抎其国家,倾覆其社稷者,此也”可知,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参考译文]
文本一
考察这些(混乱)是从哪里产生的呢 都起源于不相爱。假使天下人都能互相关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有不孝敬的人吗 看待父亲、兄长及君主就像看待自己一样,怎么实行不孝敬的事情呢 还有不慈爱的人吗 看待弟弟、儿子及臣下就像看待自己一样,怎么实行不慈爱的事情呢 所以不孝敬、不慈爱的人就没有了。还有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吗 看待别人的家就像看待自己的家一样,谁还偷窃 看待别人就像看待自己一样,谁还伤害别人 所以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也没有了。还有大夫互相扰乱封地、诸侯互相攻伐国家的事吗 看待别人的封地就像看待自己的封地一样,谁还会去侵扰 看待别人的国家就像看待自己的国家一样,谁还会去攻伐 所以大夫互相侵扰封地、诸侯互相攻伐国家的事也没有了。假使天下的人都互相关爱,国家和国家之间不互相攻伐,封地和封地之间不互相侵扰,没有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君臣父子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就能治理得好。
文本二
墨子说:从前三代的圣王禹、汤、文、武刚主持天下政事时,说:务必推举孝子以鼓励人们侍奉父母,尊重贤良的人来教导人们做善事。所以公布政令施行教化,奖赏善行惩罚凶暴。并且认为如果这样做,那么天下的动乱将刚好可以得到治理,社稷的危险将刚好可以得到平定。如果认为不是这样,古时桀时的混乱,汤治理了;纣时的混乱,武王治理了。那个时候,世道没有改变,人民也没有改变,君王改变了政令,人民也就改变了风俗。从前三代暴君桀、纣、幽、厉,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在那时不能矫正他们耳目的欲望,而放纵他们内心的邪念,在外骑马打猎,在内沉溺于饮酒享乐,而不顾念他的国家和百姓的政事,过多地做无用的事,残暴地违逆百姓(的心意),于是失去了他的国家。他们不说“我软弱无能不贤德,我处理政事不努力”,一定说“我命里本来就要失去国家”。即使是过去三代时软弱无能不贤德的百姓,也像这样。不能好好地侍奉亲人和君长,十分讨厌恭敬谦逊而喜好简慢轻率,贪于饮食而懒于劳作,衣食的财用不足,所以自身有陷于饥饿寒冷的忧患。他们不说“我软弱无能不贤德,我没有努力地劳作”,也说“我命里本来就穷”。
所以墨子说:现在的王公大人之所以要早上上朝,晚上退朝,听理讼狱治理政事,整日均衡恰当地分配职事而不敢倦怠,是为什么呢 答道:他们认为努力一定会使国家得到治理,不努力一定会使国家混乱;努力一定会使国家安宁,不努力一定会使国家有危险,所以不敢倦怠。……王公大人懈怠于听理讼狱治理政事,卿大夫懈怠于治理官府,那么我认为天下一定会混乱;农夫懈怠于耕田种植,妇人懈怠于纺纱织布,那么我认为天下衣食的财用一定会不足。如果以此来治理天下,向上以此来侍奉天帝、鬼神,天帝、鬼神必不依从;对下以此来保养百姓,百姓得不到利益,必定会离散不能被任用。这样于内防守则不牢固,外出征伐则不会胜利,所以从前三代暴君桀、纣、幽、厉国家灭亡、社稷倾覆,原因就在这里啊。
所以墨子说:当今天下的士人君子,内心确实希望探求兴盛天下的利益,清除天下的祸害,面对像‘有天命’这类的言论,不可不竭力反对它。说道:‘有天命’之说,是暴君捏造出来的,是穷人传播出来的,不是仁者说的话。今天行仁义之道的人,将不可不明察而竭力反对它,就是这个道理啊。
15.D “反映了词人对被罢官的愤恨和对人世变幻的感伤”错误。尾句“只个山山”既反映了词人对钟山风光的欣赏和倾慕,又表达了他以穷为乐的超俗和自慰,还隐隐透露出他对穷达悬殊的怅惘和对人世变幻的慨叹。
16.答案 ①“达如周召”,是对往昔“华毂也曾丹”际遇的概括和照应;“穷似丘轲”,是对今朝“跻攀”“白云间”境况的概括和照应。②王安石以周、召、丘、轲自比,显示出他自负至极的性格。③表达了他以穷为乐的超俗和自慰,透露出他对穷达悬殊的怅惘和对人世变幻的慨叹。
解析 “达如周召”,是对往昔“华毂也曾丹”际遇的概括和照应,自谓居相位时,显达如辅佐周成王大治天下的周公姬旦、召公姬奭。“穷似丘轲”,是对今朝“跻攀”“白云间”境况的概括和照应,自谓罢归以来,穷困似周游列国而不见用的圣人孔子、亚圣孟子。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本是封建时代清高之士的做人宗旨,王安石以周、召、丘、轲自比,更显出他自负至极的性格。但是,“达”也罢,“穷”也罢,终以“只个山山”作结,则把他处于“穷”境的复杂心态描述净尽了。这个尾句,不仅遥应首句,使全词首尾相接,而且词约旨远,既反映了他对钟山风光的欣赏和倾慕,又表达了他以穷为乐的超俗和自慰,还隐隐透露出他对穷达悬殊的怅惘和对人世变幻的慨叹。
17.答案 (1)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先治其国 先齐其家
(3)(示例)春江花朝秋月夜 往往取酒还独倾/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18.答案 (示例)①别无二致 ②毕恭毕敬 ③一清二楚
解析 ①处语境是说“抱柱座”虽然与普通座位相比坐着难受,但听戏的感觉没有什么不同,可用“别无二致”“并无二致”等。别无二致:没有两样;没有区别。并无二致:泛指彼此一样,没有区别。②处所填成语用来形容掌柜搀扶老人时的恭敬之态,可用“毕恭毕敬”“恭恭敬敬”等。毕恭毕敬:形容十分恭敬。恭恭敬敬:形容恭敬之至。③处语境形容在中国大戏院三楼最后一排听戏也能听得很清楚,可用“一清二楚”等。一清二楚:形容清楚、明白。
19.答案 ①“我”属于常见用法,“俺”与“咱”是偏于方言的口语,“在下”是偏于书面语的谦辞。②第一人称变化形象地表现了人物时而故意粗鄙、时而故作高雅的情态,反映了人物在不同情境下复杂的心理和感情,增添了行文的幽默感。
解析 “俺”“咱”“我”“在下”都是第一人称代词,结合语境分析,“俺也绝非等闲之辈,中国大戏院二楼正厢,咱也进过”中的“俺”“咱”是口语,带有方言的特点,语境中带有一定的调侃色彩,故意用粗鄙的口语来强化,所以用“俺”“咱”;“搀扶着我家老人走下车子”是一般陈述语气,所以使用普通常用的代词“我”;“票价最便宜,在下也在那里看过戏”,“在下”带有文言色彩,有在中国大戏院看戏的故作高雅之态,所以用“在下”。
人称的变化往往出于表达的需要,要结合语境分析不同人称用词所表现的人物不同的心理和感情;另外,变换第一人称的不同用词,也能使行文更加灵活。
20.答案 君王昏庸导致国家衰落乃至灭亡的例子不在少数,因此“百家”之中,往往都设置了对君王权力的“制约模式”。
解析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滥用介词“由于”使“导致……”缺少主语,可删去“由于”;二是搭配不当,“描绘……‘制约模式’”不搭配,应是“设置……‘制约模式’”。
21.A “即便……也……”是让步关系,“只要……就……”是充分条件关系,语境要表达的意思是“就算是君王,也应当遵守‘礼’的行为规范”,是让步关系,故选“即便……也……”,排除B、D两项。“不仅……更……”是递进关系,“既……又……”是并列关系,语境中,“阐明了……初步设立了‘节气’”与“认为自然界会对人世……给出直接的昭示”之间,后者语意比前者更进一步,故选“不仅……更……”,排除C项。故选A。
22.C 此处与前文“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们……分析和解释,因此”衔接,故要把“掌握了……理论”放在前面,排除B、D两项。根据后文“他们将一系列的自然灾害和反常气象与人的行为‘挂钩’,以达到限制统治阶级行为的目的”可知,他们是通过解读“天意”来限制政治,排除A项。故选C。
23.[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由两段构成。第一段提出“牛油果型人格”,它的特点是内核坚硬,“坚守自我”,拥有“坚定的内心”,由此可以提炼出三个关键词:坚硬、坚守、坚定。第二段开头一个“而”字意味着本段主旨与上一段的关系是相对的,形成对比。第二段提出“理想人格”,即“随物赋形,融江入海”,也就是能够跟随外界的变化而变化,随遇而安,灵活应变,由此可以提炼出关键词:改变。两段的观点看似对立,但也有一定的思辨性,即可以围绕“坚守自我”“改变自我”两个基本概念的关系进行思考。
[例文]
秉坚守之心,悟善变之道
芸芸众生,各有不同。“牛油果型人格”,坚守内心,愈挫愈坚;而“清水型人格”,则是随物赋形,不拘常态。故秉坚守之心,且悟善变之道,方可助益人生。
其实,“牛油果型人格”和“清水型人格”,代表了两种人生境界和处世态度。无论身处何时何地,坚守内心就是守住了底线,不拘常态则是追求的境界,二者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就会锻造高质量的青春。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坚守方显初心,坚守方见执着的追求。
纵览古今,一个个伟人用自己的坚守激扬起一簇簇时代的浪花。文天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决绝,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选择,无不成为坚守本心的典范。星空摄影师叶梓颐用相机记录星空,用行动践行初心。星辰点点浮沉聚往,这一路上遇到了太多困难,可她不忘初心,始终如一,在梦想的旅途中追寻着属于自己的那颗星。松下幸之助说,唯有信念与坚定,方能开辟出康庄大道。吾辈青年,应坚守自我,构建内心的精神高地。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善变方显明智,灵动方见圆融。
古人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时光如梭,四季更迭,天地万象,岁月不居。面对日新月异的局面,与时俱进,随遇而安,既是生活的常态,也是处世的智慧。古今中外的圣贤先哲给我们留下了瑰丽的财富。诸葛亮面对孟获,七擒七纵,以灵活多变的方式成功化解了孟获心中的芥蒂,使其心悦诚服,从而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和平安定。周恩来总理在对外交往中,不仅仅看到矛盾的对立性,更看到发展中的统一性,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以超人的智慧和灵活的外交手段,在谈笑间使复杂的问题得到解决,从而为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外交史上的黄金时期。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以坚守之心,善变之道,打造高质量青春,助益成功人生。
坚守底线,是抓大;变通处事,是放小。坚守是变通的前提。在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坚守初心,融通善变,才能不断前进。我辈欣逢盛世,海晏河清。唯秉坚守之心,且悟善变之道,方可追寻那明烛天南、梦里长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