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坚守传统文化之魂 厚植传统文化之根群文阅读(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坚守传统文化之魂 厚植传统文化之根群文阅读(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91.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3 11:14: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同步
单元群文阅读
坚守传统文化之魂 厚植传统文化之根
选文一
(2023浙江温州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孔子世家(节选)
司马迁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闻也。夫子言天道与性命,弗可得闻也已。”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我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蔑由也已。”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曰:“我何执 执御乎 执射乎 我执御矣。”牢曰:“子云‘不试,故艺’。”
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 ”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明岁,子路死于卫。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 ”孔子因叹,歌曰:“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谓子贡曰:“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间。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间,予始殷人也。”后七日卒。年七十三。
(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间
B.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间
C.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间
D.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间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中的“六艺”与《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含义相同。
B.文中的“不行”与《<老子>四章》中的“跨者不行”中的“不行”含义相同。
C.“以绳当世”中的“绳”与《劝学》中的“木受绳则直”中的“绳”含义不同。
D.“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中的“赞”与“赞不绝口”中的“赞”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首段记述了孔子把古代传下来的三千多首诗,按礼义的标准进行删选,编定了《诗经》,从而完成了“六艺”的编修。
B.达巷党人称赞孔子博学多才,不专于一家。孔子曾总结个中原因,说他不被当世所用,反而变得多才多艺。
C.文章表明,孔子对一些历史事实进行了删削、变动和修饰,他知道,后世会因这种春秋之义而怪罪他。
D.本文记述孔子晚年的学术活动与言论,突出了孔子高深的学问与德行,虽属客观记述,但可以看出作者对孔子的肯定与赞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子之文章,可得闻也。夫子言天道与性命,弗可得闻也已。
                             
                             
(2)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5.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为什么没有成功 (3分)
                             
                             
                             
                             
                             
选文二
(2023湖北新高考联盟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8分)
仲尼之将丧
冯 至
仲尼自从春天去了以后,意味的阑珊,情绪的萧索,更甚于前年西狩获麟、《春秋》绝笔的时候了。那时他满心满意地想,世态是一年不如一年,我的《春秋》写到这里也尽够了。天啊!你总还可以多给我几年的生命吧;我要努力在我这未来的几年以内,把我们先哲传下来的一本《易经》整理一番;把我的哲学思想都借着这部古书表现出来,留给我的弟子们——咳,他们真是可怜,像是船没有舵,荒野浓雾中没有指南车呀。哪知到了现在,转瞬间就快要两年了,《易经》,一点儿没有着手;《春秋》,也有刻在竹板儿上的,也有涂在一卷一卷的树皮上的,错错乱乱地在他的房里堆积着,向来不曾有过一个人来过问。就是那张古琴,伴着他流浪他乡,十四年总在身边的,现在挂在壁上,不但着了许多灰尘,并且结上许多蜘蛛网了。他每每在黄昏时节,倚着窗子望落日,领略着自然间的音乐,正在忘记物我、融会一切之际,房子里便会发出来一种苍茫的音调,使他回转头来,目光懒懒地落在那张琴上,他这般伤感地自语,不知说了多少次了:
——当年从我困于陈蔡的故人们,死的死了,不死的也多半在远方,只剩下这张琴,寂寞无语的琴……
二十年前,奔走齐鲁之间,追慕着古代的风光,正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实现在这乱世上最热衷的时期。一天独自一个人登上泰山的高峰,澄滓太清,齐鲁俱磅礴于茫茫大气之内,自己不觉得胸怀高朗:
——啊,当初登上东山,觉得鲁小,现在立在泰山顶,天下并不大呀!
现在呢,泰山依旧是那样嵯峨,可是旧日的气概一点也没有了,耳边只是缠绕着一个樵夫的哭声,凄凄婉婉的。心里忽地一片苍凉,宇宙都似乎冰化了一般,一个久已消逝了的泰山樵夫的影子,犹如白衣的神显现在黑漆的夜色中,又回到他的意念之内了。
——樵夫啊,你是世间的至圣!当我们在泰山的幽径里相遇时,你哭得是恁般苦闷,岩石为之堕泪,鸟兽为之惊心。我这愚蠢的人啊,我那时不但不能领会,还要问你为什么哭。樵夫啊,你说,你自伤,所以这般哀泣……茫茫天空,恢恢地轮……万物的无着无落,是这样锐敏地感动了你……你深入了人生的真髓、宇宙的奥秘;我直到今日,才能了解你!
他的头脑眩昏,目光放出许多火花——泰山也似乎旋动起来,地在震动,远方的河水在沸腾……他颤着……
  泰山其颓乎!
  梁木其坏乎!
杖,被掷在一边,颓然坐在阶上了。两手托着颐。
——赐呀,你来了 来得怎么这么晚呢
他远远望见一个衣冠齐楚的人,渐渐辨别了知道是子贡以后,慈母见了远方归来的游子一般,两目射出消逝了的旧日的光芒,迎上去,紧紧地握着子贡的手。
——赐呀,你来得怎么这么晚呢!
——先生……
——赐呀,你看这座泰山呀。你说它有时要崩颓吗
——先生……
——寂寞呀……赐,你日日锱铢为利,你好久不到我这里来了……
子贡本来是因为货殖的事,由这里经过,顺便看看先生,并且想问一问他近来对于政治上的意见。哪知出乎意料,先生说出这样悲痛的话,是他从来没有听过的。
——先生,可是病……
——我哪里有什么病,只是昨夜做了一个梦。咳,这样的梦也不止一次了。你说,前面的泰山,有崩堕的那一天吗
——先生,梦是无凭的;泰山是不会崩颓,如同哲人永不陨亡一样……
——赐呀……
仲尼皱纹消瘦的颊上,缀了两颗绿豆大的泪珠了。
子贡慢慢地扶着先生又坐在台阶上,这时候太阳转到南方,被几片浮云遮护着。子贡站立在先生的身旁。等到浮云散开了以后,一只雄鸡高踞在树巅,叫起来了。
——赐呀,这是什么在叫 仲尼低着头。一切都在白昼的梦里迷迷蒙蒙的。
——先生,是一只雄鸡。
——啊,一只羽毛灿丽的雄鸡呀!他抬起头,对着那只鸡望了许久。假如仲由还在,恐怕又要把它射下来,把它的羽毛插在他的冠上;把它的血肉来供我的馐馔。可怜他金星随着太阳一般,傍着我车尘劳碌于卫楚陈蔡的路上,一日不曾离开过我;同我一块儿受着隐士们的嘲笑、路人们的冷遇。我又何益于他呢 他终于很惨怛地死了!
我抱着我的理想,流离颠沛,一十四年——卫呀,楚呀,陈呀……没有一个地方能够用我一天,种种魔鬼的力恐吓着我,讽刺着我,压迫着我,四海之大,没有一个地方容我的身躯;终于不能不怀着惆怅回到我这儿时的故乡。故乡真是荒凉呵,乡音入在耳里,泪便落在襟前了。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陌生人,没有一个人对我不怀着一些异殊的意味。儿时的门巷变成一片瓦砾,生遍了鬼棘向我苦笑。防山侧父母的坟茔已经被人踏平。我哪里还有读易奏瑟的心情呢。
——我为什么回到这个故乡来呢 我早就应该……我为什么不死在匡人手里 为什么不死在陈蔡人的手里 那时候的死,是怎样光荣!怎样可以自傲!那个时候,有颜回在我身边,仲由在我身边,百十个弟子在我面前,在弦诵声中死去,韵调是怎样悠扬,怎样美丽呀!现在,不肯“先我死”的颜回也死了,勇健的仲由也死了,百十个弟子都各自走上自己的路了。死也要有死的时候。
仲尼一气说尽了多少天积蓄着的抑郁,两目像着了疯狂,两手按胸,不住地咳喘,淤塞着,再也说不下去了。子贡想用旁的话路岔开,却找不出适当的词句。
仲尼依然坐在门前。他怕走进房内,同怕阴森的坟墓一样。远远近近,静悄悄使人听到万籁中极细微的呼吸……
正是傍午的时分。
泰山的余脉,又蒙上一层薄薄的云霭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西狩获麟、《春秋》绝笔的时候,孔子正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与现在孔子的处境形成对比。
B.泰山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与孔子的形象相通,这一形象的设置可以让孔子在抒发自己的情感时更有依托。
C.高踞树巅的雄鸡唤起了孔子对仲由的回忆,他为其命运悲叹,为自己没有给仲由带来什么好处而痛心。
D.小说将回忆与现实交织,例如困于陈蔡、流离楚卫等回忆性片段,让读者能更好地感受人物内心世界。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段的心理描写写出了孔子对生命将尽的感叹,对许多未完成之事的担忧,同时也表达了无人过问的孤独。
B.文中画横线的两处文字内容几乎相同,但前者是孔子的想象,表现了他对子贡到来的期盼;后者则是现实,有埋怨之意。
C.由“子贡本来是因为货殖的事,由这里经过,顺便看看先生”可以看出子贡重利的性格,与文中仲由的性格形成对比。
D.孔子后悔回到故乡,主要是因为不肯“先我死”的颜回和勇健的仲由都死了,百十个弟子都各自走上自己的路了。
8.文中“古琴”意象有怎样的意蕴 请简要分析。(6分)
                             
                             
                             
                             
9.作者结合《史记·孔子世家》《论语》等相关记述进行再创作,使本小说达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融合。请你结合文本分析作者是如何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的。(6分)
                             
                             
                             
                             
选文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9分)
材料一: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失范,人欲横流。孔子深深地感受到了社会的危机,与弟子们一起研究救世良方,终于在借鉴西周周公思想的基础上创建了以“仁”为核心,包括“仁、义、礼、智、信”等在内的一整套伦理道德,并且一生都在为维护、宣传及实践这套伦理道德而努力。
孔子认为行政手段是实践这套伦理道德的直接渠道,因此,他渴望被统治者任用。50多岁时,他带领弟子踏上长达十多年的周游列国的道路。他每到一处都认真研究当地的政治,宣扬“仁”的思想,甚至还要冒着被权臣杀害的危险。虽然没有一个统治者愿意采纳他的主张,但是孔子从不气馁。他对弟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参政的激情来自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的对现实的关怀。
据杨伯峻先生的统计,“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了107次,几乎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名词了。可见,孔子对“君子”的推崇。虽然孔子自谦说君子的三样品格自己一样也没有,可他的弟子子贡却认为“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三样君子品格正是孔子自身品格的写照。《论语》中多篇言论都可以体现出孔子非常注重道德修养,把君子之道作为做人的准则。
孔子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地位显赫,他打破了奴隶制社会“学在官府”的禁忌,首开了私塾讲学的风气,主张“有教无类”,从而使劳动人民也拥有了受教育的可能和权利。史料记载,孔门弟子多达3000人,最出色的有72人。孔子的教育方法灵活而有效,即把日常生活的任何场合都当成课堂,把现实或过去发生的任何事件都当成教材,在与学生的日常交谈中就向学生传达了自己的见解,从而启迪了学生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摘编自康会和《论孔子在<论语>中的形象》)
材料二:
在《庄子》一书中,孔子多次被提及并体现出形象及思想特征前后不一致的特点。据统计,“孔子”一词在《庄子》一书中共出现51次,孔子形象依据作者态度不同而体现出不同特点,甚至前后抵触。如《人间世》中,写孔子阻颜回去卫国抵制暴政,并告之以道家“心斋”的道理。孔子否定颜回提出的用“端而虚”“勉而一”“内直而外曲”解决人际交往问题,特别是与统治者交往的问题,认为达到忘形绝智、抛弃名利、物我两忘的心斋境界才是根本方法,这显然是道家见解。此时孔子俨然是一个道家代言人。而在《天运》中,孔子往南到沛地见老聃表明自己虽“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的困惑,在老聃“性不可易,命不可变,时不可止,道不可壅”的指引下三个月不出门,最后得到老子“丘得之矣”的肯定。孔子在这个故事中宛如道家的弟子。到了《齐物论》中,长梧子讽刺孔子不懂妙道,瞿鹊子认为“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长梧子、瞿鹊子站在道家立场批判孔子不懂得齐物之论的大道,孔子以尚未得道者的形象而受到了他们的轻视和嘲讽。
值得深思的是,同一个孔子何以在不同篇章中如此不同 首先,这和儒道两家的微妙联系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儒家、道家看似对立,儒家强调入世,强调对现实的积极参与,态度偏昂扬进取,主张推行“仁”,认为人生意义是追求实现仁人君子的理想人格,恪守礼法,渴望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而道家更侧重出世,主张“无为”,疏离现实,态度较为消极,生活态度超脱旷达。但是细较之,则发现两者对立之中又互补。比如,在一定程度上,对隐逸、出世的向往和肯定是连接两者的一条纽带。虽然儒家以入世为主体思想,但是孔子在现实中屡屡碰壁,抱负不得施展,因此也难免产生失望与无奈心绪,偶生消极隐遁思想。而这恰成为《庄子》改造、认可孔子形象的一个契机,基于此,当《庄子》一书的作者看到了孔子思想与自己思想一致的地方,孔子形象自然得到肯定。
其次,时代原因不可不提。孔子出现的时间较早,庄子晚出,约与孟子出现时间相当。从孔子到庄周的时期,也是奴隶主阶级日益衰落亡败的时期。孔子时期的奴隶主阶级虽然已然开始崩塌,但是还没有完全失去掌控之力,孔子还渴望对旧的社会制度进行修补、挽救。然而到了庄子的时代,统治阶级更加无力,社会现实更加黑暗,面对不断恶化的社会环境,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对社会的挽救与改造,随遇而安,顺从天命。时代的变化与世情的推移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作者创作。如果说孔子拯救社会的呐喊在孔子时代还具有燃起人们热情、疗治社会痼疾的希望,那么到了庄子时代,这种行为所能发挥的作用则微乎其微、让人沮丧了。因为庄子眼中的现实已无法被治愈,这意味着积极努力改造世界的行为无效徒劳。于是,在《庄子》中,当孔子宣扬自己的救世理论时,往往遭到书中其他人物的批评与嘲笑。比如在《庄子·天道》里,作者借老聃之口严厉批评了孔子所提倡的兼爱、仁义搅乱人的本性。
(摘编自李帅、孙竞《试论<庄子>
中孔子的多重形象及成因》)
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为了救世,孔子与其弟子研究借鉴西周周公的思想,创建了一整套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
B.孔子寄希望于统治阶级,渴望得到统治者的重用,从而能运用行政手段来实践自己的伦理道德。
C.孔子形象在《庄子》一书中反复出现却前后不一,可见庄子对孔子非常了解又非常矛盾的心理。
D.儒家强调入世,主张积极进取,实现理想;而道家强调出世,主张隐逸无为,疏离现实。
1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孔子有着强烈的参政激情,但他在现实中却屡屡碰壁,周游列国十几年却没有得到一个统治者的认可,政治抱负不得施展。
B.《论语》中的孔子非常谦虚,他认为自己尚未具备君子的三样品格,但他的弟子却都认为他就是“君子”的典范。
C.孔子认为自己所处时代的社会还可以修补和挽救,而庄子则认为自己所处时代的社会已无法被治愈,救世行为徒劳无效。
D.《庄子》借着老聃之口严厉批评孔子所提倡的兼爱、仁义思想,是时代的变化与世情的推移影响了《庄子》作者创作的体现。
12.下列《论语》中孔子的言论,会得到庄子肯定的一项是(3分)(  )
A.“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
B.“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
C.“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
D.“何伤乎 亦各言其志也。”(《论语·先进》)
13.材料二主要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请简要分析。(4分)
                             
                             
                             
14.《论语》和《庄子》里的孔子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两者对孔子的评价有何不同 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6分)
                             
                             
                             
群文探究
1.孔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请结合选文一和选文三,探究孔子成为“文化名人”的原因。
                             
                             
                             
2.近些年来,国内兴起了一股“国学热”,从前些年的于丹讲《论语》,到如今孔子学院的广泛成立,甚至稚龄儿童也纷纷朗诵四书五经。这些现象,让我们有一种感觉:中国传统文化要复兴了。请你结合现实,谈谈该如何看待“国学热”现象。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单元群文阅读
1.B “矣”是句末语气词,后面应断开,排除D项;“莫能宗予”中,“予”是“宗”的宾语,两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
2.B A.两处“六艺”都指六种经书:《诗》《书》《礼》《易》《乐》《春秋》。B.文中的“不行”意思是不能施行,“跨者不行”中“不行”意思是行走不稳。C.文中的“绳”是动词,指约束、制裁;《劝学》中的“绳”是名词,指木匠用以取直的墨线。D.“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中的“赞”意思是辅佐、辅助,“赞不绝口”中的“赞”指称赞、赞美。
3.C “后世会因这种春秋之义而怪罪他”偷换概念。依据原文“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可知,孔子认为后人将因为《春秋》了解他,也将因为《春秋》怪罪他,并不是说因为“春秋之义”而怪罪他。选项将“《春秋》”偷换为“春秋之义”。
4.答案 (1)老师在文献、礼乐方面的学问,我们能够听到。老师谈论有关天道与人性命运(的见解),我们就不能够听到了。
(2)后人了解我将因为《春秋》,后人怪罪我也将因为《春秋》。
解析 (1)“性命”,人性命运;“得闻”,能够听到。
(2)“知”,了解;“罪”,怪罪;“以”,因为。
5.答案 ①春秋末期,时局动荡,各诸侯国的施政目的是争夺地盘、人口和统治权,并为此而展开了激烈的纷争,他们都想富国强兵。孔子的政治主张不符合时代需求。②孔子宣传的政治主张,是希望君主能够施行仁政,倡导礼义,感化他人,这种政治主张太过理想化,很难实现。
解析 首先,分析时代背景,孔子所处的时代大背景——时局动荡,诸侯纷争。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时期,诸侯们的政治目的是争夺土地和人口,孔子维护周礼的政治理想不符合时代的需求。
其次,分析孔子主张的儒家思想本身是否为诸侯所想要的,显然是孔子的一厢情愿而非诸侯所想要的。如从文中“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可知,孔子认为天下政治黑暗已经很久了,没有人能采用他的主张。
[参考译文]
古代传下来的《诗》有三千多篇,到孔子时,他把重复的删掉了,选取其中可用于礼义教化的,最早的是追述殷始祖契、周始祖后稷,其次是叙述殷、周两代的兴盛,直到周幽王、周厉王的政治缺失,而开头的则是叙述男女关系的诗篇,所以说“《关雎》这一乐章作为《国风》的第一篇,《鹿鸣》作为《小雅》的第一篇,《文王》作为《大雅》的第一篇,《清庙》作为《颂》的第一篇”。三百零五篇诗孔子都能将其依琴瑟而歌咏,以求合于《韶》《武》《雅》《颂》这些乐曲的音调。(先王的)礼乐制度从此可以恢复旧观而得以称述,王道完备了,孔子也完成了被称为“六艺”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的编修。
子贡说:“老师在文献、礼乐方面的学问,我们能够听到。老师谈论有关天道与人性命运(的见解),我们就不能够听到了。”颜渊长叹一声说:“我越是仰慕老师的学问,越觉得它崇高;越是钻研老师的学问,越觉得它坚实深厚。看见它时在前面,忽然间又在后面了。老师循循善诱,用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用礼仪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已经竭尽了我的才能,我现在也好像有所建树,但老师的学问却依然高立在我的面前。虽然我也想追赶上去,但是却无从追得上。”达巷这个地方的人(对我)说:“孔子伟大啊,他博学多才却不专于一家。”孔子听了这话之后说:“我要专于什么呢 是专于驾驭车马 还是专于射箭 我看还是专于驾驭车马吧。”子牢说:“老师曾说‘我不被任用,所以才有技艺’。”
孔子说:“不成啊,不成啊,君子担忧的是死后名声没有得到颂扬。我的主张不能施行,我拿什么留给后人呢 ”于是根据鲁国的史书作了《春秋》,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共包括鲁国十二个国君。根据鲁国史料记述,尊奉周王室为正统,以殷商的旧事为借鉴,推而上承夏、商、周三代。文辞简约而旨意广博。所以吴、楚的国君自称为王的,在《春秋》中贬称为“子”;(晋文公)在践土与诸侯会面,实际上是召周襄王入会,而《春秋》中却避讳说“周天子在河阳巡狩”:推求这类事例的原则,来约束当世人行事。这种抑制的大义,后来有的国君加以振兴并推广开来。《春秋》的义法在天下通行,天下那些乱臣贼子就都害怕起来了。
孔子任职审理诉讼时,文辞上有可与别人商讨的时候,他从不独自决断。到了写《春秋》时,应该写的就写上去,应当删的就删掉,就连子夏这些长于文字的弟子一句话也不能给他增加。弟子们学习《春秋》,孔子说:“后人了解我将因为《春秋》,后人怪罪我也将因为《春秋》。”
第二年,子路死在卫国。孔子生病了,子贡请求拜见。孔子正拄着拐杖在门口悠闲自在地散步,说:“赐,你为什么来得这样迟啊 ”孔子于是叹息,唱道:“泰山要倒了!梁柱要断了!哲人要死了!”他因此流下了眼泪。对子贡说:“天下政治黑暗已经很久了,没有人尊崇我的主张。夏人死了,停柩在东阶待葬;周人死了,停柩在西阶待葬;殷人死了,停柩在两柱之间待葬。昨天晚上我梦见自己坐在两柱之间受人祭奠,我原本是殷人啊。”过了七天,孔子死了。享年七十三岁。
6.A “在西狩获麟、《春秋》绝笔的时候,孔子正踌躇满志、意气风发”错误,结合原文“仲尼自从春天去了以后……《春秋》绝笔的时候了”可知,在西狩获麟、《春秋》绝笔的时候,孔子意味阑珊,情绪萧索。
7.D “主要是因为……走上自己的路了”错误。孔子后悔回到故乡,主要是因为理想的受挫,对自己及当时现实的失望,以至于希望自己死在匡人或陈蔡人手里。
8.答案 ①古琴是孔子人生的写照,是孔子为实现理想积极奔走却以失败告终的见证。就是那张古琴,伴着他流浪他乡,十四年总在他身边。
②古琴是他理想受挫失落时的慰藉。故人们不在身边,只剩下这张琴。
③古琴的寂寞无语暗示孔子的孤独和理想的受挫。苍茫的音调使他目光懒懒,让他伤感。
解析 根据原文“就是那张古琴,伴着他流浪他乡……结上许多蜘蛛网了”可知,这张古琴曾伴着孔子流浪他乡,十四年总在他身边,而今却“挂在壁上”“着了许多灰尘”“结上许多蜘蛛网了”。古琴闲挂,意味着孔子如今也是乏人问津;古琴蒙尘,宣告着孔子为实现理想积极奔走却以失败告终。古琴是孔子人生的写照,是他追求理想失败的见证。
“伴着”“总在身边”,表明其弟子已经死的死,走的走,如今只有这张古琴还陪着他,古琴是他理想受挫失落时的慰藉。
“他每每在黄昏时节……自语,不知说了多少次了”,孔子独倚窗子看落日,聆听自然的音乐,恰恰表明他的孤独,而这与古琴的闲置一起表明孔子的理想受挫;而苍茫的音调使他目光懒懒,让他伤感。
9.答案 ①历史真实:暮年的孔子及其所经历的事和著述。艺术真实:暮年孔子的所思所想,所见的具体场景及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
②运用心理描写,把人物曾经经历的事和正在经历的事通过心理活动融合在一起。用现在所见的意象引出回忆,通过回忆把经历过的事和现在的感想相结合,如孔子由见到的雄鸡想到仲由;由曾经所见的场景,想象现在见到的情景,如孔子由曾经登临泰山,想象现在登临泰山的心情。
③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细节描写生动刻画历史中的孔子理想受挫回到鲁国的情景。
解析 解答本题,要扣住“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来分析。
先看历史真实。小说开头交代孔子晚年回到家乡,写作《春秋》,整理《易经》,弟子们早已风流云散,只剩他一个人孤独寂寞地等待生命最后时刻的到来。这些符合《史记·孔子世家》《论语》等相关记述。属于历史真实。
再看艺术真实。文中对孔子的描写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如对孔子心理的描写,“世态是一年不如一年,我的《春秋》写到这里也尽够了……就是那张古琴……现在挂在壁上……”,这段心理描写由古琴引出了孔子对当年被困陈蔡的回忆,“当年从我困于陈蔡的故人们……只剩下这张琴,寂寞无语的琴……”,以及二十年前关于追求理想和登上泰山的回忆,“二十年前,奔走齐鲁之间……”“啊,当初登上东山,觉得鲁小,现在立在泰山顶,天下并不大呀”,然后又回到现实,“现在呢,泰山依旧是那样嵯峨……耳边只是缠绕着一个樵夫的哭声……”。作者由孔子曾经登临泰山,想象他现在登临泰山的心情。作者还运用心理描写,把人物曾经经历的事和正在经历的事通过心理活动融合在一起。用现在所见的意象引出回忆,通过回忆把人物经历的事和现在的感想相结合。如孔子由现实中的雄鸡啼叫联想到仲由,“啊,一只羽毛灿丽的雄鸡呀……假如仲由还在……他终于很惨怛地死了”。“仲尼皱纹消瘦的颊上,缀了两颗绿豆大的泪珠了”“赐呀,这是什么在叫 仲尼低着头。一切都在白昼的梦里迷迷蒙蒙的”“仲尼一气说尽了……再也说不下去了”“仲尼依然坐在门前。他怕走进房内,同怕阴森的坟墓一样”,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历史中的孔子理想受挫回到鲁国的情景。总之,暮年孔子的所思所想,所见的具体场景及动作、语言、神态等画面都属于艺术加工,符合艺术真实。
10.C 材料二中说“在《庄子》一书中……孔子形象依据作者态度不同而体现出不同特点,甚至前后抵触”,并不能体现“庄子对孔子非常了解又非常矛盾的心理”。
11.B “他的弟子却都认为……”错误,根据材料一原文“可他的弟子子贡却认为……正是孔子自身品格的写照”可知,是他的弟子子贡这样认为,而不是他所有的弟子都这样认为。
12.A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意思是“如果我的主张施行不了,我就乘着木筏在海上浮游”,体现了消极遁世的思想。材料二说“孔子在现实中屡屡碰壁,抱负不得施展……恰成为《庄子》改造、认可孔子形象的一个契机……孔子形象自然得到肯定”,据此可知,A项中孔子的言论会得到庄子的肯定。其他三项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孔子积极入世的一种表现。
13.答案 ①举例论证。列举《庄子》不同篇目里的孔子形象,来论证《庄子》中的孔子形象具有多重性的特点。②对比论证。对比分析儒、道两家思想主张的不同以及孔子和庄子所处时代的不同,来论述《庄子》中孔子多重形象的成因。
解析 “材料二”“论证方法”是答题的关键。常用的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可从中选取适合材料二的论证方法进行分析。文中有“如……”,可见使用了举例论证。第二段中“儒家强调……而道家更侧重……”,这是儒、道思想主张的对比;第三段中“孔子时期……然而到了庄子的时代……”,这是孔子和庄子所处时代的对比,运用了对比论证。
14.答案 (1)①《论语》中的孔子是一心想要推行儒家伦理道德的入世者、注重道德修养的君子和循循善诱的老师的形象。②《庄子》中的孔子是道家代言人、道家弟子和尚未得道者的形象。
(2)《论语》对孔子是全面肯定的,《庄子》对孔子既有肯定又有批评和嘲笑。
解析 材料一说的是《论语》中孔子的形象。其中提及了孔子周游列国,渴望被统治者任用,以推行儒家的伦理道德;“孔子对‘君子’的推崇”,说明他注重道德修养;“在与学生的日常交谈中就向学生传达了自己的见解”,这是他作为老师的特点。材料二说的是《庄子》中孔子的形象。第一段中的“俨然是一个道家代言人”“孔子在这个故事中宛如道家的弟子”“孔子以尚未得道者的形象而受到了他们的轻视和嘲讽”也是答题的关键。分析评价时表明褒贬即可。
群文探究
1.提示 ①著书立说,倡导并传承礼乐文化。②博学多才,见识广博,谦让有礼。③提倡“仁”,注重道德修养,具备“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君子品格。④以天下为己任,充满强烈的对现实的关怀。⑤教育学生时,方法灵活,且启迪学生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2.提示 (示例)①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沟通和交流,促使我们寻找自己的民族之根和文化身份,“国学热”应运而生。②“国学热”的兴起与近些年来我们一直提倡的以德治国、和谐社会、道德修养等有密切的联系。③经济决定文化,“国学热”是在中国综合国力增强的背景下产生的,是国学强大号召力和魅力的体现,也是我们民族文化自信的表现。④“国学热”的兴起也离不开媒体的推动,如《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节目,激发了社会大众了解历史和文化的热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