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达标检测(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达标检测(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05.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3 18:52: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同步
第三单元达标检测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王国维先生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如果说在20世纪上半叶,拉美文学主导性的体裁是诗歌,那么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长篇小说就成为拉美文学最有力的代表。诗歌能抒怀咏志、唱出个人的声音,而小说则能讲述民族的寓言。在拉丁美洲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中,一种新的拉丁美洲共同体意识逐渐成形,这种意识影响到文学,同时也被文学所塑造。
拉美新小说讲述的不仅是一地特有的故事,更是整个拉丁美洲的故事。例如在《百年孤独》中作为拉丁美洲象征的小镇马孔多,第一次见到火车的居民只能以“一个吓人的东西,好像一间厨房拖着一个镇子”来形容这一现代发明,它既是进步的许诺,又似不祥之兆。对于他们来说,火车如同神话般魔幻。从这个意义上说,“魔幻”意味着欠发达,意味着尚未祛魅的状态。马尔克斯和他的同行们讲述的,就是当时生活在欠发达状态中的拉丁美洲人经历的欢欣与苦难,他们一次次被点燃又一次次被浇灭的希望。
当然,“魔幻现实主义”不等于当时拉美小说的全部。这些拉美故事不断突破小说自身的界限,或与其他艺术形式有所联系,或邀请读者一起向传统的小说阅读方式发起挑战,它们意味着新的结构、新的语言。富恩特斯的《最明净的地区》读起来就像在观看墨西哥现代艺术家创作的巨幅壁画;科塔萨尔的《跳房子》更为大胆,让读者自己去选择章节的阅读顺序。在这些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作家无穷的创造力和拉丁美洲人民不竭的生命力。这些力量的积聚,要突破小说固有的边界,要释放太多的能量。
从20世纪70年代起,拉美文学就难以复制那种划时代作品集中诞生的热闹场面了,但其余波仍久久未平。在文学后辈们如伊莎贝尔·阿连德的《幽灵之家》中,能明显看到《百年孤独》的影子,罗贝托·波拉尼奥的《荒野侦探》也带有《跳房子》的痕迹。60年后回看,这就是拉美文学的“走出去”,是拉美作家以饱含原创性的精神、跨越国界和大洲的眼光和气度,尝试了小说创作的新的可能性,实现了拉美小说的现代化与国际化。这也是拉美“文学爆炸”在热闹过后留下的一份宝贵的经验遗产。
(摘编自张伟劼《六十年后,拉美“文学繁荣”再回首》)
材料二
新时期作家对马尔克斯大规模的学习借鉴带来文学魔幻写作的繁盛,也必然带来“影响的焦虑”和“同质化”的隐忧,这使作家们对亦步亦趋的“魔幻”写作心怀警惕,并极力追求魔幻创作的独创性与个人化特征,获得文学创作的超越与突破。
美国学者哈罗德·布鲁姆在《影响的焦虑》中认为诗人对其先驱者的态度,是一种爱与恨相交织的焦虑,感到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已经被前人表达过。中国作家的魔幻写作也始终伴随着这种“影响的焦虑”:面对悠久而深厚的中国魔幻文学写作的历史与传统,面对成就巨大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大师,中国作家的魔幻写作还有创新的可能吗 作家又如何才能超越双重的“影响的焦虑”,实现创新与突破
莫言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曾表示要逃离福克纳和马尔克斯这“两座灼热的高炉”,去建构属于自己的文学世界。他用强大的现代意识去覆盖传统,用外来的技法去书写中国经验。他并不因为“影响的焦虑”而排斥中外经典的影响,而是在接受中外影响之后通过纳入现代意识与中国经验而获得超越,实现独创。最终,莫言通过拉美文学经典的技法与中国经验、现代意识的融汇整合,创造出融鬼怪故事与超验感觉为一体的“东方魔幻现实主义”小说。
中国新时期文学的魔幻写作不仅一直处在“影响的焦虑”中,也日益面临着同质化危机。一些批评家认为,“中国文学过度‘马尔克斯化’”。这表露了人们对于同质化创作的警惕和担忧,也表达了人们对中国文坛的“马尔克斯模仿秀”的不满。
那么,中国文学的魔幻写作如何才能保持自我个性而不被同化 中国文学的魔幻写作该如何应对同质化危机
中国作家在魔幻写作中要保有自我,创作要自成一格,就必须与马尔克斯等魔幻现实主义大师保持一定距离,特别要警惕跟风式的写作。作家只有怀着高度的创作自觉性,才有避免魔幻写作同质化的可能。我们也要警惕那种思想匮乏、为“魔幻”而魔幻的文学写作,当代文学的魔幻叙事应该注重文学的精神内涵与形式技法的统一,否则必然“跑偏”,走入创作困境。
我们要重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要尽力保持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相区别的异质性因素,从而保有中国文学的独特个性。我们深信,只有在中国作家与外国作家之间、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之间保持一种“和而不同”的态势,中国当代文学的魔幻写作才能摆脱“影响的焦虑”与同质化的危机。
(摘编自曾利君《马尔克斯与中国文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与20世纪上半叶诗歌是拉美文学的主导不同,自20世纪60年代起,小说成为拉美文学最有力的代表。
B.从20世纪70年代起,拉美文学便终结了之前那种划时代作品集中诞生的热闹场面,一度萧条静寂。
C.学界一致认为,诗人在学习和借鉴中对先驱者往往会有一种爱恨交织的焦虑,担心自己无法创新和突破。
D.如果魔幻的文学写作缺乏历史、现实、文化的有力支撑,让形式技法喧宾夺主,必然进入创作的困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拉美新小说不仅讲述一地特有的故事,更讲述整个拉丁美洲的故事,“魔幻现实主义”成为当时拉美小说的全部特征。
B.回首拉美文学,拉美作家运用原创精神、宏大的眼光和气度,尝试了小说创作的新的可能性,实现了拉美小说的现代化与国际化。
C.莫言借鉴魔幻现实主义,融入了现代意识和中国经验,来建构自己的文学世界,成就了“东方魔幻现实主义”小说。
D.既要重视中外文化交流与融合,也要保持中国文学的独特个性。如此,中国当代文学的魔幻写作才能发展得更好。
3.下列论据,不能支撑材料一“不断突破小说自身的界限”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阿莱霍·卡彭铁尔的《追击》采用了与音乐中交响曲的各个乐章相呼应的故事结构。
B.略萨的《绿房子》如电影镜头般轮流展现不同时空中并行,最后交织在一起的故事。
C.莫泊桑的小说《项链》遵循了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单线结构模式,脉络清晰。
D.卡夫雷拉·因凡特的《三只忧伤的老虎》从小说标题开始就抛出一系列的文字游戏。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王国维先生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请结合材料,试分析在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成就之下,中国当代文学魔幻写作存在的必要性。(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俄罗斯性格
阿·托尔斯泰
当德国鬼子已经被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的时候,我的朋友叶戈尔·德略莫夫的坦克在小山冈上的一片麦地里中了弹,机组有两名战士当场牺牲。中了第二弹后,坦克着起火来。驾驶员丘维略夫拖着他爬过一个又一个弹坑到救护站去。
叶戈尔·德略莫夫活了下来。他在医院里躺了八个月,做了一次又一次整形手术,医生给他重新做了鼻子、嘴唇、眼睑和耳朵。八个月之后拆掉绷带的时候,他看见了自己的面孔。那个把一面小镜子递给他的护士,把身子转了过去,抽泣起来。他立即把镜子还给了她。
他说:“这还不算是最糟糕的事。就这副嘴脸也一样能活下去,一样能回到战场。”
他被批准休假二十天,为了彻底养好身体,他动身回家探望父母去了。
他下了车后步行了十八俄里。四面是厚厚的积雪,空气潮湿,周围阒无人迹。冰冷的风不停地吹开他军大衣的下摆,在他耳边孤独凄凉地呼啸。等他进了村子,已经是傍晚时分了。他忽然停下脚步,把手插在大衣兜里,摇了摇头,转过身斜插着走到父母住的房子侧面,站在齐膝深的雪里弯下身子往窗里探望。叶戈尔·德略莫夫隔着窗子看着母亲,心里明白:绝不能让母亲受惊,不能叫她苍老的面孔由于绝望而抽搐。
他打开篱笆门进了院子,走上台阶敲起门来。母亲在门里应声问道:“是谁呀 ”他回答说:“是苏联英雄格罗莫夫中尉。”
他的心剧烈地跳起来,使他不由得一肩头靠到了门框上。是呀,母亲并没有听出他的声音来,就连他自己也好像是头一回听到自己的声音。动了多次手术之后,他的嗓音变了,变得嘶哑不清了。
“玛利娅·波莉卡尔波芙娜的儿子德略莫夫上尉托我给他母亲捎口信问好来了。”
母亲立即打开门,扑到他跟前,握着他的双手问道:“我的叶戈尔活着吗 他身体好吗 您这位大哥请进屋去吧!”
叶戈尔·德略莫夫在桌子旁边的长凳上坐了下来,他开始对母亲讲她儿子的情况,也就是讲自己的情况,讲得很详细:讲他吃得怎样,喝得如何,什么也不缺,身体一直很好,总是快快活活;同时也讲了他和他那辆坦克参加过的战斗,但是讲得很简单。
“请您告诉我,打仗是不是挺可怕的 ”母亲打断他的话这样问道,一面用那双黑黝黝的、此刻对他视而不见的眼睛直盯着他的脸。
“是的,老妈妈,当然是挺可怕的。不过我们已经习惯了。”
他的父亲叶戈尔·叶戈罗维奇回来了。他对客人瞧了几眼,在门槛上跺了跺已经穿破了的毡靴,不慌不忙地解下围巾,脱掉短皮大衣,然后走到桌子跟前和客人握手问好。啊,这是他多么熟悉的手啊,这就是他小时候每当犯了错误父亲用来惩罚他的那只又宽又大的手啊!父亲什么也没有问便坐了下来,半闭着眼睛,也开始听着他讲的那些事。
德略莫夫上尉坐的时间越长,把自己的事当成别人的事讲得越多,就越是没有办法把真相和盘托出,坐在父母的面前,他既觉得幸福温暖,又感到委屈心酸。他们就像当年那样坐下来吃晚饭,在吃饭的时候,德略莫夫上尉才发觉母亲特别留神地盯着他握勺的那只手。他苦笑一下,这时母亲抬起头来,脸上的肌肉痛苦地抽动着。
父母在火炕上腾了一个地方给他睡。在隔扇的那一边,父亲不时轻轻地打着鼾;母亲翻来覆去,唉声叹气,睡不着觉。上尉用双手捂着脸趴在那里,心里想道:“妈妈呀,我的妈妈呀!难道到这会儿你还认不出我来!难道你就认不出这是我 ……”
就在这一瞬间他下定决心要走,而且明天就走。
他回到了原来所在的团队。战友们怀着由衷喜悦的心情迎接他归队,这就使他卸下了那个把他折磨得吃不下、睡不着、喘不过气来的精神包袱。
大概过了两个星期,母亲来了一封信:
“你好,我最最亲爱的儿子。我真怕给你写这封信,因为我不知道该怎么去想才是。有一个人从你那儿到咱家来过,这个人好极了。他本来打算要住几天的,可不知为什么收拾起东西说走就走了。打那以后,我就一宿一宿地睡不着觉,总觉得那是你回来过。你爹为了这个尽骂我,他说:‘你这个老婆子发疯了吧,要是这个人是咱们的孩子,难道他不会明说吗 ……他干吗要瞒着呢 如果他的脸变得和来过咱家的这个人的脸一样,咱们该感到自豪才对。’你爹老是想要把我说服,可是我做娘的这颗心呀,却还是一个劲地认准了,小叶戈尔呀,你给我写封信来,告诉我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莫非我真是疯了不成 ……”
叶戈尔·德略莫夫把这封信给我看了。我对他说:“傻瓜呀,你这个傻瓜!快给你母亲写封信请罪吧!别把她折腾疯了……她就那么稀罕你的脸蛋子了 !因为你的脸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她还会更疼你哩!”
他当天就写了这样一封信:“亲爱的双亲:请原谅我糊涂不懂事,回过咱家的那个人确实是我——你们的儿子……”
过了几天,我和德略莫夫正站在靶场里,一个士兵跑来对他说:“大尉同志,有人找您。”这个士兵虽然站得规规矩矩,可是脸上那副表情好像打算去喝二两庆祝什么喜事似的。我们动身回镇上去,当走近我和他合住的房子时,我看见他六神无主,无缘无故地一个劲儿地清嗓子……我想:“坦克手呀,你这个坦克手,怎么还会这样紧张!”我们走进屋去,他走在我的前面。我听见他说了一声:“妈妈,你好哇!这是我呀!……”于是我看到一个瘦小的老太太扑上去紧贴在他的胸前。
是啊,这就是俄罗斯性格!看来,一个人是平凡的,但是,当严峻的灾难降临的时候,他的心中会产生一种伟大的力量……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德略莫夫回家时,“厚厚的积雪,空气潮湿”“冰冷的风”等内容既交代了当时的环境,也暗示了主人公悲伤的心情。
B.为了不让父母受到惊吓,也为了他们的尊严,德略莫夫假称自己是苏联英雄格罗莫夫中尉,以他的身份来看望自己的双亲。
C.回到家的德略莫夫只待了一个晚上,就下决心要离开温暖幸福的家回部队,因为他为父母认不出自己而感到心酸。
D.这篇小说以时间为线索,按照“受伤—回家—归队—相认”组织情节,情节没有巨大的波澜,却有感人至深的力量。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护士“把身子转了过去,抽泣起来”,作者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写德略莫夫受伤后的相貌,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B.吃饭时母亲留神盯着德略莫夫握勺子的那只手,表明母亲对这个动作的熟悉,为下文猜测来访者是自己的儿子做了铺垫。
C.“父亲不时轻轻地打着鼾”与“母亲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出两人对于“客人”身份不同的态度,突出了母亲的复杂心情。
D.作者运用动作、心理、语言等多种描写手法刻画德略莫夫这个人物形象,使其形象饱满而鲜明,富有艺术性。
8.文中的叙述视角富于变化,请指出并说明这样写的好处。(6分)
                             
                             
                             
9.小说的结尾处“伟大的力量”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然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 ”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于是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来,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溢,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当秦之隆,黄金万溢为用,转毂连骑,炫熿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主,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 ”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选自《战国策·秦策一》,有删改)
文本二
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国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皆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亦可喜,皆可观。
(选自刘向《战国策·序》,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国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皆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
B.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国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皆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
C.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国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皆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
D.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国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皆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亲戚,在古代“亲”指族内,“戚”言族外,亲戚包括家庭内和家庭外的亲属,其范围比今天的“亲戚”一词要大。
B.“伏而诵之”与《五石之瓠》“裂地而封之”中的“之”都是代词,但具体指代的内容有所不同。
C.“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与《<老子>四章》“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中的“以”字含义相同。
D.“寡人”即寡德之人,与“不穀”“孤”“朕”一样,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苏秦在游说秦王失败后,遭到家人的冷遇,他知耻后勇,闭门苦学,一年后,认为自己可以游说各国君主了。
B.苏秦游说秦、楚、燕等国君主,都未获支持,但他锲而不舍,最终成功地游说了赵王。
C.苏秦极有辩才,善于游说。后来在赵王的支持下,苏秦带着各种贵重物品游说诸侯,位极人臣。
D.文本二总结苏秦之类的纵横家对于天下安危的重大意义,与文本一的描写角度不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主,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
                             
                             
                             
(2)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14.结合课文《<论语>十二章》,分析苏秦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春泛若耶溪[注]
綦毋潜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注] 若耶溪:在今浙江省绍兴市东南,相传为西施浣纱处。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开篇以“幽意”二字透露了全诗的主旨,写诗人跟随伴侣,去隐居之地,不与世事。
B.“晚”字点明泛舟时间,“花”字切合题中的“春”,看似信笔写来,却又显得用心细致。
C.“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描写随着时间推移,舟所行至另一新境,抬头遥望南天斗宿,不觉已经“隔山”了。
D.“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抒发感慨极其自然,由夜景的清雅更觉世事的喧嚣,便自然地追慕“幽意”的人生。
16.有人说本诗所写的景物虽然寂静,但整体上却有动势,恍惚流动,迷蒙缥缈,呈现出隐约跳动的画面。请结合全诗,说说诗人是怎样表现这种动势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提到君子与小人的义利观存在一定区别的两句话是“        ,        ”。
(2)《念奴娇·过洞庭》中,表明词人敲击船舷,仰天长啸,抒发自己的满腔豪情,似乎忘却时间的句子是“        ,        ”。
(3)《涉江采芙蓉》中“                 ”两句,自问自答,感情由欢乐转为悲哀。这是深沉的疑问,是无奈的叹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写作写得不顺时,我会做两件事,把文句诱引回来:读几页我喜爱的书,或者观看世界。
当我待在尼日利亚拉各斯港城的家里,透过窗看到的就是这幅景象。再平常不过的景象,家家户户靠得很近,车子挤进转角,每一辆都紧贴着大门口,街道上报摊星罗棋布。然而这景象也充斥着故事,因为这里头充满了人。我看着他们,想象他们的生活,替他们编织梦想。
时髦的年轻女子在隔壁的货摊卖电话卡,豪萨族男孩推着手推车兜售塑料瓶装水。报童抱着一叠报纸,吹着号角,眼巴巴地望向走廊。早晨,卖豆子的妇人头顶着一口大锅四处走动,不时朗声叫卖。街角的工人会跟妇人买豆子,他们经常相互推挤,通常打赤膊,中午过后偶尔会在阴凉处打盹。
我会拉长耳朵听他们交谈。一回,我看见两名工人在盛怒之下大打出手,但很快就结束了。另一回,我看见一对情侣手牵手走过,这情景很稀罕。又有一回,一位身穿蓝色校服,绑着整洁辫子的女孩,抬眼看到我,对我这十足的陌生人说:“早安,女士。”同时以约鲁巴的传统方式行屈膝礼,这令我开心不已。
这扇窗上的金属框——防贼用的,我们都这么说——有时让街景像有缺口的拼图,等着被拼成一幅完整图像。
18.文中画波浪线部分中,作者说“这令我开心不已”,请指出下面句子中不符合这种情感的一句并分析。(3分)
①我沿着大街一路小跑,脚下仿佛踩着一朵幸福的云。
②春天涌进了心中,我仿佛荡漾在清澈见底的春水里。
③我的心如同决堤的洪水,刹那间,涌向无边的江河。
                             
                             
                             
                             
19.如果将画横线句子中的“防贼用的,我们都这么说”删去,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3分)
                             
                             
                             
                             
20.请将上面这段文字压缩成50字左右,送给“写作不顺”的学弟学妹们。要求保留关键信息,语言流畅。(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小说中的“闲笔”,通常指在主线叙述中穿插的某些支线情节或闲散细节。这些支线情节或闲散细节,表面看似乎是烦冗之笔,实际上却具有较强的表现效果。
从叙事的角度看,“闲笔”具有扩展小说的表现空间的功能。在小说叙事中,“闲笔”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行为,更多的时候也表现为一种叙事行为。从语言行为来看,“闲笔”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并置,小说通过这种语言并置加强叙事的情趣,营造一种诗意。而“闲笔”作为一种叙事行为,叙事过程中“闲笔”的插入,则使叙事空间得到提升,也使叙事内容更丰富。
鲁迅小说《祝福》这样写道:
不如走罢,明天进城去。福兴楼的清燉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现在不知增价了否 往日同游的朋友,虽然已经云散,然而鱼翅是不可不吃的,即使只有我一个……
“一元一大盘”的鱼翅, ① ,而与祥林嫂的工钱相比,却显得十分昂贵。小说阅读中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小说叙事中的“闲笔”并不少,甚至可说是 ② 。例如,高中教材篇目《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 ③ 这一细节,也展示了“闲笔”的艺术功能。
21.请在①处填写恰当的句子,使前后语意连贯;在②处填写合适的成语;在③处写出恰当的“闲笔”的例子。(7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经典,是指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它们理应是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但某大学出版社推出“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结果令人瞠目结舌:《红楼梦》高居榜首;榜单前10位中,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尽数在列;《百年孤独》《瓦尔登湖》等外国名著也位列其中。而同时,通俗文学作品以及网络阅读方式则大受欢迎。为什么会产生这一现象 是经典文学的影响力远不如通俗文学了 还是旧的阅读方式过时了 抑或是……
对于以上“经典文学传播陷入困境”的现象,你怎么看 请结合你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标题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文体明确。
答案全解全析
1.D A.“自20世纪60年代起,小说成为拉美文学最有力的代表”错误。材料一第一段说的是“如果说在20世纪上半叶……长篇小说就成为拉美文学最有力的代表”,原文中有“如果……那么……”,表示假设关系;并且选项将原文中的“长篇小说”范围扩大为“小说”。B.“拉美文学便终结了之前那种划时代作品集中诞生的热闹场面,一度萧条静寂”错误。材料一第四段说的是“从20世纪70年代起……但其余波仍久久未平”,可见此时期拉美文学仍有划时代作品诞生,并非“一度萧条静寂”。C.“学界一致认为……”错误。由材料二第二段“美国学者哈罗德·布鲁姆在《影响的焦虑》中认为……”可知,这是美国学者哈罗德·布鲁姆在《影响的焦虑》中的观点。
2.A “成为当时拉美小说的全部特征”错误。材料一第三段说的是“‘魔幻现实主义’不等于当时拉美小说的全部……它们意味着新的结构、新的语言”。
3.C 根据材料一第三段“这些拉美故事不断突破小说自身的界限……它们意味着新的结构、新的语言”可知,“不断突破小说自身的界限”指与其他艺术形式有所联系,或向传统的小说阅读方式发起挑战,或运用新的结构、新的语言。A、B、D三项属于“突破小说自身的界限”,C项是传统的小说结构。
4.答案 ①首先,提出问题,指出新时期魔幻写作存在“影响的焦虑”和“同质化”隐忧两方面的问题,这促使作家追求魔幻写作的独创性与个人化特征。②其次,从“影响的焦虑”和“同质化”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分析问题。③最后,解决问题,指出保持“和而不同”才能摆脱“影响的焦虑”与同质化的危机。
解析 材料二共七段。第一段“新时期作家对马尔克斯大规模的学习借鉴带来……获得文学创作的超越与突破”提出问题,指出新时期魔幻写作存在“影响的焦虑”和“同质化”隐忧两方面的问题,这促使作家追求魔幻写作的独创性与个人化特征。第二段“美国学者哈罗德·布鲁姆在《影响的焦虑》中认为……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已经被前人表达过”,第三段“莫言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曾表示……去建构属于自己的文学世界”,这两段从“影响的焦虑”方面展开论述。第四段“中国新时期文学的魔幻写作不仅一直处在‘影响的焦虑’中,也日益面临着同质化危机……”,转向对“同质化”方面的论述。第五段“那么,中国文学的魔幻写作如何才能保持自我个性而不被同化 中国文学的魔幻写作该如何应对同质化危机”用问题带领读者深入探讨。第六段“中国作家在魔幻写作中要保有自我……特别要警惕跟风式的写作”和第七段“我们要重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保有中国文学的独特个性”主要是论述如何解决“影响的焦虑”以及“同质化”问题。据此整理作答即可。
5.答案 ①“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指的是每个时期都有这个时期所需要的文学作品。中国当代需要文学魔幻写作。②中国文学魔幻写作拥有悠久而深厚的历史传统。③中国当代文学作家用强大的现代意识去覆盖传统,用外来的技法去书写中国经验,进行当代文学魔幻写作,能够建构属于自己的文学世界。
解析 结合材料二第一段“新时期作家对马尔克斯大规模的学习借鉴带来文学魔幻写作的繁盛”可知,“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指的是每个时期都有这个时期所需要的文学作品。中国当代需要文学魔幻写作。
结合材料二第二段“中国作家的魔幻写作也始终伴随着这种‘影响的焦虑’……中国作家的魔幻写作还有创新的可能吗”可知,中国文学魔幻写作拥有悠久而深厚的历史传统。
结合材料二第三段“莫言早在20世纪80年代……创造出融鬼怪故事与超验感觉为一体的‘东方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和第六段“作家只有怀着高度的创作自觉性……当代文学的魔幻叙事应该注重文学的精神内涵与形式技法的统一”以及第七段“我们要重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保有中国文学的独特个性”可知,中国当代文学作家用强大的现代意识去覆盖传统,用外来的技法去书写中国经验,进行当代文学魔幻写作,能够建构属于自己的文学世界。
6.B “也为了他们的尊严”错误,原文为“叶戈尔·德略莫夫隔着窗子看着母亲,心里明白:绝不能让母亲受惊,不能叫她苍老的面孔由于绝望而抽搐”,可见他是为了不让父母受到惊吓。
7.B “为下文猜测来访者是自己的儿子做了铺垫”错误,应该是为下文猜测来访者是自己的儿子埋下伏笔。
8.答案 ①小说开头和结尾使用第一人称视角来叙述,德略莫夫回家的故事以第三人称视角来叙述;②使用第一人称视角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使用第三人称视角可以客观全面地展现故事全貌,增强故事的完整性;③两者结合,使情节的展开更加顺畅合理,有利于主题的表达。
解析 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分清叙述视角的种类以及各自的作用,进而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分析。
小说开篇写“我的朋友叶戈尔·德略莫夫的坦克在小山冈上的一片麦地里中了弹,机组有两名战士当场牺牲”,小说结尾说“我和德略莫夫正站在靶场里……于是我看到一个瘦小的老太太扑上去紧贴在他的胸前”,小说开头和结尾使用第一人称视角来叙述,使故事人物更“透明”,更易于理解,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小说中间写到“他被批准休假二十天……”“他下了车后步行了十八俄里……叶戈尔·德略莫夫隔着窗子看着母亲……绝望而抽搐”“他的心剧烈地跳起来……母亲并没有听出他的声音来”“他的父亲叶戈尔·叶戈罗维奇回来了。他对客人瞧了几眼”,德略莫夫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回家的故事采用第三人称视角来叙述,也就是站在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的立场上进行叙述,这种叙述方式由于没有视角限制而使作者自由、客观、全面地展现故事全貌,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
总的来看,采用第一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结合的方式,更有利于将故事情节展现在读者面前,有利于主题的表达。
9.答案 ①德略莫夫受伤之后几乎毁容,但他却乐观地想自己也一样能活下去,这是一种直面挫折、顽强乐观的精神;②德略莫夫是在反抗侵略者的战役中受伤的,并且伤好之后回到部队继续战斗,父亲认为儿子如果为了保卫国家而受伤,是值得自豪的,反映了他们面对侵略时保家卫国的精神;③德略莫夫思念亲人,却隐藏自己的身份与亲人相见,母亲猜测他是儿子,对他毁容忧心忡忡,却将担忧隐藏在心底,体现了他们为了亲人甘愿承受苦难的高贵品质。
解析 由“八个月之后拆掉绷带的时候,他看见了自己的面孔……”“他说:‘这还不算是最糟糕的事。就这副嘴脸也一样能活下去,一样能回到战场。’”可知,小说主人公德略莫夫受伤后容貌大变,以至于自己都不忍直视,但他却说“这还不算是最糟糕的事。就这副嘴脸也一样能活下去,一样能回到战场”,由此可以看出德略莫夫直面挫折、顽强乐观的高贵品质。
由“他回到了原来所在的团队。战友们怀着由衷喜悦的心情迎接他归队”“如果他的脸变得和来过咱家的这个人的脸一样,咱们该感到自豪才对”可知,德略莫夫是在反抗侵略者的战役中受伤的,并且伤好之后回到部队继续战斗,父亲认为儿子如果为了保卫国家而受伤,是值得自豪的,这表现了他们保家卫国的崇高精神。
结合“他被批准休假二十天,为了彻底养好身体,他动身回家探望父母去了”“叶戈尔·德略莫夫隔着窗子看着母亲……面孔由于绝望而抽搐”“玛利娅·波莉卡尔波芙娜的儿子德略莫夫上尉托我给他母亲捎口信问好来了”“在吃饭的时候,德略莫夫上尉才发觉母亲特别留神……抽动着”“母亲翻来覆去,唉声叹气,睡不着觉”“打那以后,我就一宿一宿地睡不着觉……可是我做娘的这颗心呀,却还是一个劲地认准了”可知,德略莫夫想念父母,为了不让父母担心、痛苦而隐藏自己的身份,母亲猜测出那个人可能是儿子,却将担忧藏在心里,体现了他们不愿让亲人承受痛苦而甘愿自己承担一切的优秀品质。
10.B “临国教”“化兵革”是对称结构,应在“教”后断开,排除A、D两项。“度时君之所能行”是“高才秀士”的行为,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故选B。
11.D “与‘不穀’‘孤’‘朕’一样,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说法错误。“朕”是第一人称代词,不是谦称,自秦始皇始成为帝王自称之词,沿用至清末。
12.B “苏秦游说秦、楚、燕等国君主,都未获支持”说法错误。原文并未谈及苏秦在游说赵王之前,游说楚国、燕国君主且未获得支持的相关内容。
13.答案 (1)(苏秦)遍行天下,在朝廷上劝说诸侯王,堵塞诸侯身边大臣的嘴巴,天下没有人能抵抗他。
(2)妻子不敢正视他,侧着耳朵听他说话;嫂子像蛇一样伏地而行,行四拜大礼,跪地谢罪。
解析 (1)“横历”,遍行;“廷”,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杜”,堵塞;“伉”,通“抗”,抵御,抵抗。
(2)“侧目”,斜目而视,形容畏惧,不敢正视;“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谢”,道歉,谢罪。
14.答案 ①勤奋好学,孜孜不倦。苏秦深夜苦读兵法,锥刺大腿,深深契合“见贤思齐”“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之旨。
②负重前行,不惧困难。诸侯国君主的轻视,亲人的冷落,非但没有消磨掉苏秦的梦想,反而使之更加发愤图强地充实自己。正契合“士不可以不弘毅”“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之旨。
③宽恕他人,心胸开阔。诸侯国君主不用他,家人厌弃他,然而苏秦不怨天尤人,而是自省不已;衣锦还乡,家人前倨后恭,然而苏秦不借机泄愤,可谓“‘恕’乎”。
④晓谕大义,仁怀天下。劝诸侯国君主以合纵之计抗秦,旨在安定天下,以免生灵涂炭,可谓“君子喻于义”;未安逸于富贵生活,而是为天下安危奔走于各国之间,“转危为安,运亡为存”,可谓“仁以为己任”“任重而道远”。
解析 解答本题,应先筛选文中苏秦的言行,然后结合课文《<论语>十二章》的内容分析苏秦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由“乃夜发书……血流至足”可知,苏秦勤奋好学,孜孜不倦,契合“见贤思齐”“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之旨。由“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资用乏绝,去秦而归”“妻不以我为夫……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血流至足”可知,诸侯国君主的轻视,亲人的冷落,非但没有消磨掉苏秦的梦想,反而使之更加发愤图强地充实自己。他的负重前行,不惧困难,正合“士不可以不弘毅”“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之旨。由“妻不以我为夫……是皆秦之罪也”可知,君主不用他,家人厌弃他,然而苏秦不怨天尤人,而是自省不已;“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盖可忽乎哉”,衣锦还乡后,家人前倨后恭,然而苏秦不借机泄愤,而是宽恕他人,心胸开阔。这可谓“‘恕’乎”。由“约从散横,以抑强秦……使赵大重”可知,苏秦劝诸侯国君主以合纵之计抗秦,旨在安定天下,以免生灵涂炭,晓谕大义,仁怀天下,可谓“君子喻于义”。由“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可知,苏秦未安逸于富贵生活,而是为天下安危奔走于各国之间,可谓“仁以为己任”“任重而道远”。
[参考译文]
文本一
苏秦开始时推行连横的主张,去游说秦惠王道:“凭着大王的贤能,军民的众多,战备的充实,战士的训练有素,能够兼并诸侯,统一天下,并且称帝而治理天下。希望大王稍加留意,让我向您陈述如何取得重大效果。”秦惠王道:“我听说,毛羽长得不丰满的鸟儿不能高飞,礼乐法度不健全的国家不能实施刑罚,道德不高尚的人不能役使百姓,政令教化施行不顺畅的不能拿战争来劳烦大臣。现在先生郑重地不远千里来到朝堂指教,我希望改日再领教。”
苏秦游说秦王的奏章先后上了十次,意见始终未被采纳,他穿的黑皮衣破旧了,百斤黄金也用光了,生活费用断绝了来源,只好离开秦国回家。他腿上缠着绑腿,脚穿草鞋,背着书箱,挑着行李,神情憔悴,面色黧黑,脸上显出羞愧的神色。回到家里,正在织布的妻子不下机迎接,嫂子不肯给他烧火做饭,父母也不和他讲话。苏秦长叹道:“妻子不把我当作丈夫,嫂子不把我当作小叔,父母不把我当作儿子,这都是苏秦的过错啊。”于是当天晚上取出藏书,打开了几十个书箱,找到一部姜太公写的叫作《阴符》的谋略书,埋头苦读,选择精要处反复钻研。当读书困倦想睡觉的时候,他就拿锥子扎自己的大腿,鲜血流到了脚上。他(自言自语地)说:“哪里有游说国君而不能让他拿出金玉锦绣,让自己取得卿相高位的呢 ”经过一年,苏秦钻研有得,说:“这下真能用来说服各国在位的君主了。”
于是苏秦在华丽的宫殿里拜见并游说赵王,两人击掌而谈,赵王非常高兴,封他为武安君。赐给他相印,并赐给他兵车百辆,锦缎千匹,白璧百双,黄金万镒,让车队跟随在他身后,联络东方各国建立合纵联盟,瓦解连横阵线,来对付强大的秦国。在苏秦地位尊崇之时,黄金万镒被他花用,车辆骑从在路上正大光明地行走,崤山以东各国随风折服,从而使赵国的地位大大加重。况且苏秦,只不过是出于穷巷、窑门、桑户、棬枢之中的贫士罢了,但他伏在车轼之上,控制着马的勒头,遍行天下,在朝廷上劝说诸侯王,堵塞诸侯身边大臣的嘴巴,天下没有人能抵抗他。
苏秦将去游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听到消息,收拾房屋,打扫街道,设置音乐,陈列酒席,到三十里外的郊野去迎接。妻子不敢正视他,侧着耳朵听他说话;嫂子像蛇一样伏地而行,行四拜大礼,跪地谢罪。苏秦问:“嫂子为什么之前傲慢,而现在又如此卑微呢 ”嫂子回答说:“因为你地位尊贵而且很有钱。”苏秦说:“唉!贫穷的时候父母不把我当儿子,富贵的时候连亲戚也畏惧我。人活在世上,权势地位和荣华富贵,难道是可以忽视的吗 ”
文本二
战国之时,君主的德行浅薄,替他们出谋划策的人,不得不依靠形势作为依托,凭借时势而谋划。因此他们的谋略是为了扶助急难、维持即将灭亡的国家,所做的都是权宜之事,虽然不能用于治国教化、化解战争,却也是救急之需。他们(战国策士)都是才能出众之士,揣摩当时君主所能实行的,贡献自己出奇的策略、过人的智慧,以求转危为安,救亡图存。这也是值得嘉许的,而且也都有可以观览借鉴之处。
15.A “诗人跟随伴侣”错误。“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中的“偶”即“遇”,诗人这次出游只是轻舟荡漾,任其自然,流露出一种随遇而安的情绪,并非“跟随伴侣”。
16.答案 ①化静为动,运用拟人。“花路入溪口”,一“入”字,写出了船儿任凭轻风吹送,转入春花夹岸的溪口。②移步换景。诗人借风乘船,船行景变,入溪口,转西壑,隔山仰望南斗星。③反客为主。诗人以船为参照物,通过“林月低向后”的描绘,来突出船的移动,使诗句充满灵性,富含生活趣味。④比拟。“潭烟飞溶溶”,一“飞”字,运用比拟手法,写出雾气升腾飘逸的景状。
解析 答题时,要先找到诗中写景的内容,然后分析是如何表现跳动的画面的。诗歌从第三句到第八句,写泛舟的时间和路线,描写沿岸景物。诗人借风乘船,以春江、月夜、花路等景物,创造了一种幽美、寂静而又迷蒙的意境。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的意思是“晚风吹送我的行舟,沿着开满鲜花的河岸荡入溪口”。“入”意为“荡入”“进入”,行舟荡入溪口好似晚风有意相送,将晚风拟人化,同时展现了一幅动态的画面:晚风习习,吹拂着游船,船儿任凭轻风吹送,转入春花夹岸的溪口,悠闲而适意。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的意思是“星夜又转过西边的山岭,隔山仰望天上的南斗”。从“入溪口”到“转西壑”到“隔山望”,“入”“转”与“望”移步换景,直接写出行程的变化。
“林月低向后”的意思是“林中月亮仿佛低落在行舟的背后”。本是船在行驶,而此处却说“林月”“向后”,反客为主,以月之“向后”来展现船之“向前”,夜深月沉,舟行向前,两岸树木伴着月亮悄悄地退向身后,韵味十足。
“潭烟飞溶溶”的意思是“潭底升起溶溶的烟雾”。“飞”本是鸟类的动作,此处用来形容潭中烟雾,运用比拟。“潭烟”是溪上的水雾,“溶溶”是夜月之下雾气的景状,着一“飞”字,把水色的闪耀、雾气的飘流、月光的洒泻都写活了,描绘出水面水雾升腾的情景。
17.答案 (1)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2)扣舷独啸 不知今夕何夕
(3)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18.答案 ③句。原文中“我”的开心是因为女孩的礼貌,感情愉悦、绵柔而温和,而③句中用“决堤的洪水”设喻,感情奔放、热烈而澎湃,比较夸张。
解析 结合原句“抬眼看到我,对我这十足的陌生人说:‘早安,女士。’同时以约鲁巴的传统方式行屈膝礼,这令我开心不已”可知,因为女孩的礼貌,“我”很开心,感情是愉悦、绵柔而温和的。
①句,“一路小跑”“幸福的云”突出“我”愉悦的心情,符合原句的情感。
②句,“我仿佛荡漾在清澈见底的春水里”,突出“我”喜悦的心情,符合原句的情感。
③句,“决堤的洪水”常用于崩溃的场景,也可指感情澎湃、奔放等。此句与原句感情不符合。
故选③。
19.答案 这句话处于两个破折号之间,属于插入语,起到解释上文,引出下文的作用。“防贼用的”,强调了窗户金属框的实用功能;“我们都这么说”,突出了“我们”对金属框认识的局限性,引出了下文“我们”可以还原完整生活的寓意。去掉这部分,就变成了只是在客观陈述金属框分割风景的现象。
解析 如果删去“防贼用的,我们都这么说”,那么句子直接过渡到“有时……拼图”,不能说明窗上的金属框的作用,就不能很好地引出下文“我们”可以还原完整生活的寓意,显得比较突兀,失去了过渡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20.答案 (示例)写作不顺时,我会做两件事:读几页喜爱的书,或者用心观看世界。我看着风景,想象别人的生活,替他们编织梦想。
解析 语段共有五段,是围绕“写作不顺”的情况展开的。第一段,根据“写作写得不顺时……读几页我喜爱的书,或者观看世界”可知,主要信息是“我”写作不顺时会做两件事:读书和观看世界。
第二、三、四段是写“我”如何观看世界,即透过窗看到街上的景象,想象街景中人们的生活,替他们编织梦想;拉长耳朵听他们交谈,进而产生共鸣。
第五段把透过“这扇窗上的金属框”看到的“街景”,比作“有缺口的拼图”,它“等着被拼成一幅完整图像”,为“我”的创作提供了思索和想象的空间,再次强调写作不顺时,我们可以观看世界并进行想象。
综上所述,压缩时要注意明确陈述的主要对象或主要事件,即“送给‘写作不顺’的学弟学妹们”;然后提取文中的关键信息,如观看世界、编织梦想等;选定关键信息后,将其连缀,按照逻辑先后顺序组合成句;最后检查对照,注意字数限制,语言连贯流畅。
21.答案 (示例)①在“我”看来是那样廉价(2分) ②俯拾皆是(2分) ③林冲进入山神庙后拿石头挡住了门(林冲出门前将火炭盖了/林冲伸手去摸火炭,火炭已经被水浸湿熄灭了)(3分)
解析 ①根据前文“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可知,“我”觉得鱼翅廉价;结合后文“与祥林嫂的工钱相比,却显得十分昂贵”可知,语境强调的是鱼翅在“我”看来十分廉价,从而与“祥林嫂的工钱”进行对比,故可填写“在‘我’看来是那样廉价”。
②根据前文“并不少”可知,此处“甚至”表示语意更进一层,即很多,故可填写一个表示数量多的成语,如“俯拾皆是”。俯拾皆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
③该空要填写课内篇目《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一处闲笔情节,如林冲出门前将火炭盖了,回来时摸火炭,已被水浸灭等闲笔,看似无关紧要,却揭示了起火原因是他人纵火;又如林冲进入山神庙后拿石头挡住了门,为后文富安、陆谦等人进不来而在庙檐下谈论,让林冲知晓埋下伏笔;等等。
22.答案 (示例)而作为一种叙事行为,叙事过程中“闲笔”的插入,则使叙事空间得到延展(扩大),也使叙事内容更丰富。
解析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为中途易辙,“‘闲笔’作为一种叙事行为”还没有交代结果,后句又变成“叙事过程中‘闲笔’的插入”,中途易辙,可删去前句中的“闲笔”;二为搭配不当,“空间”与“提升”不搭配,“空间”应该搭配“拓展”“延展”“扩大”等。
23.[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从材料内容来看,这是一场经典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较量,经典文学似乎落了下风。那么,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拒绝阅读经典,表层原因不外乎现代社会压力大,社会风气浮躁,人们更愿意接纳“浅阅读”“快阅读”“碎片化阅读”,甚至干脆“读图”,等等;本质原因是当下社会的价值取向问题。在一个追求“成功”的时代,像《红楼梦》这样缺少“实用价值”,缺少“谋取实际利益”功能,同时又缺少快速获取娱乐“快感”的作品,被阅读者驱逐是“理所当然”的。但是,这些承载着人类基本价值观念和文化取向的“经典”,被我们以“不实用”而拒绝的时候,我们是否忽视了人类沉重的肉身恰是因“无用”的阅读而获得心灵的轻盈和洁净的 写作时,可列举经典文学陷入困境的现象并阐述其原因;可谈通俗文学影响力不如经典文学,只是因其阅读的快捷而带来便利;还可谈因读者(对象)不同而影响力不同,雅俗要求不一。进而谈解决办法,如何帮助经典走出困境,如国家主流媒体的引导,学校和家庭应怎么做,等等。
[例文]
面对传播困境,经典文学如何突围
国内学者黄浩在《文艺争鸣》上刊文指出:“经典文学时代”正在离我们远去,而一个新的“后文学时代”则正在向我们走来。所谓的“经典文学时代”,即单纯依靠纸媒传播的时期。那也是经典文学传播的黄金时期,而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和数字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纸媒“一家独大”的“经典文学时代”已成明日黄花,以数字平台为主要传播媒介的“后文学时代”闪耀登场,且势不可挡。
在两个不同的文学时代,经典文学始终是经典文学,毕竟经历过世纪风浪的淘洗。对其所遭遇的“传播困境”,我认为根源不在经典文学本身,而在传播理念的僵化与落后。
经典文学的传播要有“同理心”,必须与读者形成“共情”,即知道读者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如果像以往那样高高在上,放不下“经典”的高贵身段,读者必定弃掷而去。经典文学要“亲民”,要走入大众,站在读者的立场上想读者之所想。此外,经典文学要主动拥抱数字信息技术,积极与智能传播媒介相结合,以适应读者与时俱进的阅读习惯。德国著名学者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曾说过:有力量的跟着历史走,没有力量的被历史拖着走。经典文学的命运就是如此,要么“跟着历史走”,要么“被历史拖着走”。“跟着历史走”就有掌握主动的机会;而“被历史拖着走”,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即便不被读者遗弃,也会被自己忘记。
新媒体的蓬勃发展是大势所趋,是科技发展的结果,也是历史的必然。试想,在工作、生活节奏高速运转的情况下,我们如何闲下心来阅读长篇的《红楼梦》《百年孤独》,或静下心来读《瓦尔登湖》 在牛奶和面包面前,我可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放弃前者,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不得不做出这样的选择;毕竟生存是第一位,精神所需是第二位。
当然,经典文学的传播除了要有主动拥抱数字技术的意识,还要有清醒的自知,或者说自信。诚然,数字传播技术是科技的产物,但单方面地依赖于科技的伟力,终究无法使新媒体的各种表现形式获得隽永的意味和吸引人心的魅力,它得倚重于经典文学的审美智慧。
两相结合,各取所需,心中有读者,眼里有时代,经典文学传播所遭遇的困境岂不迎刃而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