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同步
第一单元
1 氓
基础过关练
(2023湖北武汉华中师大一附中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何为国风 “国风”二字,可以追溯到《诗经》。《诗经》中,《风》收录了当时十五国的民间诗歌,又称《国风》。但今天的国风,是对华夏服饰的还原,还是带有唐宋雅韵的歌舞 是对明代花瓶的复刻,还是代代相传的老手艺 关于国风的定义,学界聚讼纷纭。既然难得其义,不妨浪漫些,把国风当作一粒在你我脚下的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惯看春风的种子。
国风,一国之风。风从何处来 从旧时的传统中绵延而来,从文化的大树根系里生发而来。也许,有人会问,是不是所有传承传统文化的都可称之为国风 那可未必。这几年,不少时尚品牌也喜欢走“中国风”路线。例如在包上印上汉字“我爱你”,在项链、手表上加入十二生肖元素,在鞋上画上祥云,等等,可谓花样百出,让人目不暇接。尽管这些时尚品牌已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大幅度呈现,却依然给人一种格格不入的感觉,甚至还被网友调侃“辣眼睛”。其实,提到国风,可以想到外在和内里两方面。外在,是诸如纹样、材质、工艺等形式化表达,更为具象化,是形式上的传承。内里,则是形式背后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核,它很难用一个标准去评说,可是,有些美,你一眼望去便知道它是属于中国的美,如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
1.下列句子中的“风”与文中加点的“国风”中的“风”,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B.家风正,则后代正,则源头正,则国正。
C.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报任安书》)
D.乐操土风,不忘旧也。(《左传·成公九年》)
2.本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国风的 请加以概括。
(2023陕西宝鸡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屋前屋后遍种桑树,是故乡湖州农村最独特的景观。桑林一片接着一片,一阵轻风吹来,流淌着碧绿和诗意。
桑树很美丽。春回大地,一点嫩绿从枝干上钻出来,就像刚从冬眠中醒来, ① ,所以有“桑眼”这样的词汇。然后,翠绿的桑叶开始蔓延开来,农事也就忙碌了起来。
桑树很古老。早在上古时期,桑树就深受人们的青睐了。因为桑树全身都是宝: ② ,可弥补五谷之不足;桑叶用来养蚕抽丝,能光鲜人之衣衫。有研究《诗经》者曰,《诗经》经孔子删改后共收集各地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而其中描写桑事的就达22篇,可见 ③ 。因为在古人心里,桑树是一种生命力的象征,古人对桑树寄予了美好的希望。
蚕桑实在是很神奇的东西,吐丝结茧,经过加工竟然是如云彩般美丽柔软的丝绸。蚕桑、茶叶和瓷器,都是先人智慧的结晶,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怪不得能被当时西方的贵族和平民都为之痴迷,拿出真金白银甘愿来交换这些来自神秘东方的“高科技”产品。其附加值恐怕要比现在的品牌手机,还要高一截吧。
“鱼米乡,水成网。两岸青青万株桑,满船银茧闪亮光。”思念那一片片的桑林,轻风吹来,流淌着碧绿和诗意。
3.文中第一、五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基本相同,但其表达的侧重点和作用存在差异。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说明。
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初次暴露男主人公的粗暴性格,同时也写出女主人公温柔体贴的性格的句子是“ , ”。
(2)中国古代盛行占卜文化,如《氓》中写道:“ , 。”
(3)《氓》中运用比兴手法,表现女子青春年少,容颜润泽,暗示女主人公和“氓”之间浓情蜜意的两句是“ , ”。
(4)《氓》中,作者运用比兴的手法,奉劝广大年轻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除了男子比较容易摆脱情网,还因为“ , ”。
(5)《氓》中“ , ”两句,用汹涌澎湃的淇水烘托出被弃后返回娘家的女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6)《氓》中,描写女主人公坐着婚车,带着嫁妆出嫁的情景的句子是“ , ”。
(7)《氓》中,女主人公对“氓”的负心表示怨恨,并在自省之后指出夫妻关系破裂的原因是“ , ”。
三年模拟练
一、(2023广东潮州金山中学期中)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9分)
中谷有蓷①
《诗经·王风》
中谷有蓷,暵②其干矣。有女仳离,嘅其叹矣。嘅其叹矣,遇人之艰难矣!
中谷有蓷,暵其脩③矣。有女仳离,条④其歗⑤矣。条其歗矣,遇人之不淑矣!
中谷有蓷,暵其湿⑥矣。有女仳离,啜其泣矣。啜其泣矣,何嗟及矣!
氓(节选)
《诗经·卫风》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注] ①蓷(tuī):益母草,古人认为其有益于妇女养生育子。②暵(hàn):干枯。③脩:干燥。④条:“”的假借字,失意的样子。⑤歗(xiào):嘘气出声,同“啸”。⑥湿:“”的假借字,将要晒干的样子。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谷有蓷》是被抛弃的妇女自哀自悼的怨歌,女主人公既遭丈夫抛弃,又遇凶年饥馑,悲叹命运凄惨。
B.《中谷有蓷》每章都以益母草开头,以弃妇的慨叹作结,回环往复,一唱三叹,这是“赋”的写法。
C.《氓》中的女主人公被弃后,既有对男主人公负德变心的愤慨和控诉,也有对爱情的深刻领悟。
D.和《氓》中的女主人公一样,《中谷有蓷》中的弃妇面对悲苦的命运,既怨天尤人,又深刻反省。
2.《诗经》善用比兴表情达意,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比兴手法在两首诗中的运用。(6分)
二、(2023河南驻马店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9分)
有所思
汉乐府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①君 双珠瑇瑁簪,用玉绍缭②之。闻君有他心,拉杂③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④呼⑤!秋风肃肃晨风⑥飔⑦,东方须臾高⑧知之。
[注] ①问遗:赠予。②绍缭:缠绕。③拉杂:折断。④妃:悲。⑤呼:嘘唏。⑥晨风:晨风鸟,即雉。⑦飔:思。⑧高:同“皓”,指东方发白,天欲晓。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写女主人公与所思之人天各一方,“思”字透露出她内心的无奈与失落。
B.诗人以“双珠瑇瑁簪”这一爱情信物为线索,通过赠、毁及毁后三个阶段,来表现女主人公的感情变化。
C.最后两句写女主人公在阵阵秋风中听到野雉鸣叫,从中可看出她彻夜未眠。
D.本诗通过细节描写和景物的比兴烘托来刻画人物的细微心曲。
4.本诗中的女主人公与《氓》中的女主人公,在遭遇男子变心之后经历了不同的情感变化,请根据两首诗的内容简要概括。(6分)
三、(2023浙江金华阶段练习)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问题。(9分)
(一)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①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②。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诗经·周南·桃夭》
(二)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③御之。
维鹊有巢,维鸠方④之。之子于归,百两将⑤之。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诗经·召南·鹊巢》
[注] ①(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②蓁(zhēn)蓁:树叶茂盛的样子。③两:同“辆”,一辆车。④方:并,比。⑤将:送走。
5.下列关于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桃夭》巧用怒放的桃花比喻娇媚的新娘,写出了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出欢乐热烈的气氛。
B.《桃夭》全诗语言精练优美,不仅巧妙地将“室家”变化为各种倒文和同义词,而且反复用一“宜”字,赞美新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
C.《鹊巢》这首诗以华丽的语言写成婚的过程,虽没有如《桃夭》里以桃花来衬托新娘的容貌,却也能从热闹的婚典场面中想象到新娘的美丽。
D.两首诗中“之子于归”一句都点出新娘这一主角,而另一位主角新郎则隐在幕后,他是否来迎亲,就留给读者去想象了。
6.《诗经》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其中的作品多具有音乐性,如《无衣》《蒹葭》等。请结合所学知识,在《桃夭》和《鹊巢》中任选一首,试赏析其音乐之美。(6分)
离骚(节选)
基础过关练
(2023山东济宁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节日是一个民族最生动的文化表情。同春节、清明节、中秋节一样,端午节源远流长。它是屈原心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大情怀,也是苏轼眼里“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的幸福观;是大人手中的粽子叶,也是孩童腕间的五彩丝。
中国文化向来讲究 ① ,在历史长河的荡涤中获得更大张力。恰如清明节从慎终追远的情愫中走来,融入绿色祭扫、踏青远足等内容。银色浪潮中,重阳节被赋予更多敬老爱老的内涵。至若端午节,丰富的现代化、信息化载体为其注入现代气质,可玩可嚼、可观可赏、可思可想,完美体现了 ② 的民族文化与民族情感共鸣。
文化传承能否久远,取决于人们能否认同与产生共鸣。节日并非板着面孔才能被记住,老祖宗的智慧告诉我们,跟得上时代步伐的节日更容易为人们所铭记。
正是循着这些不断创新、植根传统的文化习俗,使思国怀远的情怀绵远流传。从少儿捧读《离骚》《天问》,到荆楚碧水龙舟竞速,再到“端午文化”走向国际舞台,你会发现,时光流转, ③ ,中华民族深层的精神追求、独特的精神标识从未变换。
也正是循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中国发展不断积蓄新的力量,将龙舟划出“中国速度”,用时代发展解答“天问”。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2023江西吉安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茱萸在中国诗中的地位,是十分特殊的。屈原在《离骚》里曾说:“椒专佞以慢慆兮,又欲充夫佩帏。”显然认为 ① 。,就是茱萸。千年之后,到了唐人的笔下,茱萸的形象已经大变。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明年此会知谁健 醉把茱萸仔细看”,都是吟咏重阳的名句。屈原憎恶的恶草,变成了唐人亲近的美饰。
茱萸分为三类:山茱萸属山茱萸科,吴茱萸和食茱萸则属芸香科,可杀虫消毒、逐寒祛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说,井边种植此树,叶落井中,人饮其水,得免瘟疫。郭震所谓“辟恶茱萸囊,延年菊花酒”,正是此意。据说茱萸之为物,不但花、茎、叶、实均可入药, ② 。白居易所谓“浅酌茱萸杯”,恐怕正是这种补酒。在《礼记》里,三牲即已用茱萸来调味去腥。《吴越春秋》更说:“越以甘蜜丸樘报吴赠封之礼。”可见早在屈原之前, ③ 。食茱萸的别名,有樘、薮、越椒等。古人以椒、樘、姜为“三香”,到了明朝,樘已罕用,现代人则只用椒与姜,不知茱萸为何物了。
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并列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25个字。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人,要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像屈原《离骚》(节选)中所说的“ , ”那样内外兼修的人。
(2)屈原在《离骚》(节选)中,借饰以香草来表现自己注重自身修养的两句是“ , ”。
(3)屈原《离骚》(节选)中,感叹时光易逝、时不待我的诗句是“ , 。”
(4)屈原在《离骚》(节选)中,运用互文、比喻等手法来写自己从早到晚勤勉修德的句子是“ , ”。
(5)时光匆匆,转瞬即逝,春去秋来,有时候都来不及去体会,屈原《离骚》(节选)中的经典名句“ , ”,特别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6)《离骚》(节选)中,运用比兴手法,由自然荣枯联想到韶华易逝的句子是“ , ”。
(7)《离骚》(节选)中,描写抒情主人公因为爱美而受到嫉妒和诽谤的句子是“ , ”。
(8)屈原《离骚》(节选)中,表现自己崇尚高洁、虽死无悔的诗句是“ , ”。
(9)屈原在《离骚》(节选)中,以“ , ”两句进一步指出自己与群小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是自古皆然。
(10)《离骚》(节选)中,屈原用荷花表明自己要加强修养的两句是“ , ”。
三年模拟练
一、(2023湖北恩施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问题。(9分)
文本一:
楚江有吊
寇准①
悲风飒飒起长洲,独吊灵均②恨莫收。
深岸自随浮世变,遗魂不逐大江流③。
霜凄极浦幽兰暮,波动寒沙宿雁愁。
月落烟沉无处泊,数声猿叫楚山秋。
[注] ①寇准:北宋名臣,一生四居相位,死后谥号“忠愍”。诗人年少及第却被派到僻远的巴东做知县,本诗即作于其上任途中。②灵均:屈原的字。③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江边渔父曾告诫屈原:“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
文本二:
屈 原
张耒[注]
楚国茫茫尽醉人,独醒惟有一灵均。
糟更遣从流俗,渔父由来亦不仁。
[注] 张耒:“苏门四学士”之一。苏轼获罪后受到满朝文武的孤立,他因支持苏轼而屡遭贬谪。
1.下列对文本一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飒飒”两字写出秋风的凄冷,营造了萧瑟的氛围,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诗人在独自凭吊时与屈原心意相通,真切感受到屈原对那些奸佞小人的痛恨。
C.“幽兰”关联屈原吟咏香草的诗篇,屈原常以香草寄托自己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D.尾联以景结情,通过描写昏暗的夜色、哀切的猿声等,从不同角度来渲染客途之悲。
2.这两首诗借“渔父”的典故表达了不同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二、(2023福建龙岩统考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9分)
贺新郎·端午
刘克庄
深院榴花吐。画帘开、纟束衣纨扇,午风清暑。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①。早已有、游人观渡。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灵均②标致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醑③。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又说是、蛟馋龙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千古。
[注] ①钗符艾虎,《荆门记》:“午节人皆采艾为虎为人,挂于门以辟邪气。”②灵均,屈原的字。③椒醑,泛指香料、美酒。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上片描写了一幅端午民俗风情画,石榴花开,气候清爽宜人,人们钗符艾虎,竞渡龙舟。
B.上片中,少年争夸装束,游人热闹观渡,与“我”手摇绢扇、慵懒作戏作对比,突出“我”的悠闲自在。
C.下片以“纫兰佩”“怀椒醑”赞颂屈原品格,与《离骚》中芰荷为衣、芙蓉为裳异曲同工。
D.“谁信”是反诘语气,意为无人相信;词人对投粽入江祭奠屈原的传说持否定的态度。
4.杨慎在《词品》中评价本词下片:“此一段议论,足为三闾千古知己。”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2023天津南开中学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9分)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 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 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陷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上片先是“我”对青山说,然后转换成青山对“我”说。
B.“岁晚太寒生”中的“寒”既指自然界的寒,也可理解为心灵的寒。
C.下片写明月从“来”到“去”,表明词人吟诵《离骚》,夜深未眠。
D.这首词情辞婉转,运用典故,不露痕迹,可谓格调清新,赏心悦目。
6.简要分析“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
五年高考练
古代诗歌鉴赏之理解句子内涵
一、(2023新课标Ⅰ,15—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 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2.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2021全国新高考Ⅱ,15—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示儿子
陆游
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
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
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
最亲切处今相付,熟读周公七月诗[注]。
[注] 七月诗:指《诗经·风·七月》,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诗的首联以问句领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诗人对儿子的谆谆教诲。
B.诗人指出,不论是侍奉父母还是服务国家,“不欺”都是至关重要的。
C.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
D.诗人在最后强调,自己传授给儿子的人生道理是最为真切、确实的。
4.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第一单元
1 氓
基础过关练
1.D D项中的“风”和文中加点的“国风”中的“风”都指民歌。A项中的“风”指的是跟地面大致平行的空气流动的现象。B项中的“风”指的是风气。C项中的“风”指的是态度、姿态。
2.答案 ①历史起源;②定义;③来源;④现实应用;⑤内涵。
解析 结合“‘国风’二字,可以追溯到《诗经》。《诗经》中,《风》收录了当时十五国的民间诗歌,又称《国风》”可概括出“历史起源”;结合“国风,一国之风”可概括出“定义”;结合“风从何处来 从旧时的传统中绵延而来,从文化的大树根系里生发而来”可概括出“来源”;结合“这几年,不少时尚品牌也喜欢走‘中国风’……让人目不暇接”可概括出“现实应用”;结合“其实,提到国风,可以想到外在和内里两方面……内里,则是形式背后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核”可概括出“内涵”。
3.答案 前者:侧重于客观描述故乡湖州桑林遍地、绿意盎然、充满诗情画意的独特景象,从而引出下文对桑树“很美丽”“很古老”的特征的详细而有序的介绍。
后者:侧重于抒发对故乡人民种桑养蚕、追求幸福生活的赞美与思慕,景物描写中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位于篇末,与开头形成呼应,同时也是对上文内容的总结。
解析 表达的侧重点指向文本的思想内容,表达的作用指向行文的结构安排。
分析“一阵轻风吹来,流淌着碧绿和诗意”,需要结合上文“屋前屋后……桑林一片接着一片”,正因为桑林成片,所以到处是碧绿,在轻风的吹拂下,桑树枝叶招展,该句侧重于描述故乡湖州桑林遍地、绿意盎然、充满诗情画意的独特景象;作用是引出下文“桑树很美丽。春回大地,一点嫩绿从枝干上钻出来,就像刚从冬眠中醒来……”“桑树很古老。早在上古时期,桑树就深受人们的青睐了……”的内容。
“轻风吹来,流淌着碧绿和诗意”是作者在离开故乡后对故乡桑林美景的想象,结合上文“鱼米乡,水成网。两岸青青万株桑,满船银茧闪亮光”可知,作者运用引用的修辞手法,描绘湖州作为鱼米之乡,水连成网,桑树万株,船头银茧闪亮的幸福生活;“思念那一片片的桑林”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思念之情,带有强烈的感彩。结构上,呼应开头“一阵轻风吹来,流淌着碧绿和诗意”,并且总结了全文的内容。
4.答案 (示例)①还有点睡眼惺忪 ②桑葚供人果腹 ③古人对桑树的喜爱
解析 ①处,横线前有“刚从冬眠中醒来”的提示,后文提及“桑眼”,均以拟人手法来描述桑树的“美丽”,根据语境可知,此处可填“还有点睡眼惺忪”之类的句子。②处,横线前有“桑树全身都是宝”的提示,后有“可弥补五谷之不足”的提示,由此可知,此处所填内容应该关乎桑树果实的用处,故可填“桑葚供人果腹”之类的句子。③处,横线前提到《诗经》中描写桑事的诗达22篇,后文写“古人对桑树寄予了美好的希望”,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对桑树的态度,故可填“古人对桑树的喜爱”之类的句子。
5.答案 怪不得能让当时西方的贵族和平民都为之痴迷,甘愿拿出真金白银来交换这些来自神秘东方的“高科技”产品。
解析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一是不合逻辑,“被”表示被动,“西方的贵族和平民都为之痴迷”表示主动,“被”应改为“让”;二是语序不当,“甘愿”应放到“拿出”的前面。
6.答案 (1)将子无怒 秋以为期
(2)尔卜尔筮 体无咎言
(3)桑之未落 其叶沃若
(4)女之耽兮 不可说也
(5)淇水汤汤 渐车帷裳
(6)以尔车来 以我贿迁
(7)士也罔极 二三其德
三年模拟练
1.B “这是‘赋’的写法”错误。《中谷有蓷》全诗三章,每章的意思都差不多,反复吟咏,写出女子遇人不淑,最终痛苦、悲伤、愤怒。这是“重章叠句”,是《诗经》中极为常见的一种手法,不是“赋”的写法。
2.答案 ①《中谷有蓷》每章都以益母草起兴,益母草有益于妇女养生育子,自然地引起女主人公对婚姻的联想,以益母草的枯萎比喻女子容颜的衰老,表达了女主人公遇人不淑、命运凄惨的痛苦与悲伤。
②《氓》(节选)以桑树起兴,采桑养蚕,是女主人公的日常劳动生活,以此起兴,自然真切。以桑叶的变化比喻女子容颜由光鲜美丽到衰老憔悴,以斑鸠贪吃桑葚比喻女子沉溺爱情,含蓄地表达了女主人公对爱情、婚姻不幸的悲叹和领悟。
解析 《中谷有蓷》每章开头,都用山谷中的益母草起兴。其作用有二:一是这种植物与妇女关系密切,益母草可以使人联想到妇女的婚恋、生育等,由草及人,充分发挥诗歌联想的作用;二是益母草已经干枯了,益母草晒干,可入药,但妇女被抛弃,入药的益母草又有何意义呢 促进夫妻感情和有益于养生育子的药草,与被抛弃的妇女放在一起,对比强烈,给人的感觉是这位妇女命运真的太过悲惨。
《氓》(节选)部分记述了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由热恋到生厌的转变。其中以桑叶未落的“沃若”之状,比喻女子年轻貌美,婚姻生活和美幸福;以桑叶已落的“黄”“陨”之态,比喻女子年老色衰,婚姻生活出现裂缝。这两处皆是兴中有比。从桑叶沃若到桑叶黄落,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容貌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告诫斑鸠不要贪吃桑葚,实际上是劝说女子不要与男子沉溺于爱情,将女主人公的遭遇真实地反映出来。
3.A “‘思’字透露出她内心的无奈与失落”错误,应是“‘乃’字透露出她内心的无奈与失落”。“乃”,却、竟然,有出乎意料的意思,表转折。
4.答案 《有所思》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由气愤到伤感再到无奈。
《氓》(节选)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先怨恨,后悔恨,最终释怀。
解析 先看本诗,“闻君有他心”六句,写了女主人公听说情郎已倾心他人后,爱的柔情化作了恨的力量,愤然砸毁信物,表达了愤激、决绝的态度。“相思与君绝”六句,写其由激愤渐趋冷静之后,欲断不能的矛盾、彷徨的复杂心态。“妃呼豨”,正是她在瞻前顾后、心乱如麻的处境中情不自禁地发出的一声唏嘘长叹。
再看《氓》(节选),第四章抒发了女主人公对负心男子的怨恨。诗人用“比”的手法,用“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来说明女子的容貌已经衰老,揭示出她被抛弃的直接原因。第六章抒写了女主人公被弃后愤恨决绝的心情,感情慢慢转为平静。“及尔偕老,老使我怨”,一股怨恨交集的激愤之感油然而生。回忆往事,对照当下,当初的“信誓旦旦”全被男主人公一手推翻了。“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最终释怀。
5.C “华丽的语言”错误。《鹊巢》这首诗以平实的语言写成婚的过程。
6.答案 (示例)以《鹊巢》为例:
①诗歌每章四句,每两句构成一个拍子。节奏感强烈而整齐,富有音乐美。
②采用重章叠句、回环复沓的方式。每章字数、句数完全相等,除“居”“方”“盈”“御”“将”“成”几个字有变化,其余语句都重复,强化了诗歌的抒情性,增强了音乐的美感享受。
③隔句押韵,第一章“居”“御”相押,第二章“方”“将”相押,第三章“盈”“成”相押,读来朗朗上口,极具韵律美。
④每章以“之”附于押韵字之后,有增强韵律感的作用。
解析 首先,《鹊巢》的音乐美体现在句式和节奏上。每章有四句,如“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且每两句一拍,节奏感强烈而整齐,富有音乐美。其次,《鹊巢》的音乐美表现在艺术手法上。每章都是四句,每句四字,每章十六字,每章的字数和句数完全相等,只有“居”“方”“盈”“御”“将”“成”几个字有变化,其余语句都重复,全诗采用重章叠句、回环复沓的方式,强化了诗歌的抒情性,增强了音乐的美感享受。再次,《鹊巢》的音乐美表现在押韵上。诗中隔句押韵,如“维鸠居之”中的“居”和“百两御之”中的“御”相押,“维鸠方之”中的“方”和“百两将之”中的“将”相押,“维鸠盈之”中的“盈”和“百两成之”中的“成”相押,读来朗朗上口,极具韵律美。最后,《鹊巢》的音乐美表现在词语运用上。由“居之”“御之”“方之”“将之”“盈之”“成之”可知,每章都把“之”附于押韵字之后,有增强韵律感的作用。赏析《桃夭》的音乐之美,亦可从句式、节奏、艺术手法、押韵、词语运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离骚(节选)
基础过关练
1.答案 (示例)①兼容并蓄 ②一脉相承 ③物换星移
解析 ①处,由后文“获得更大张力”,以及清明节、重阳节、端午节都是在传统中融入现代内容可知,此处强调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可填“兼容并蓄”。兼容并蓄:把内容不同、性质相反的东西都吸收进来。②处,语境是说端午节尽管有了现代气质,但对民族文化与民族情感共鸣的意义并未改变,可填“一脉相承”。一脉相承:由一个血统或一个派别传下来。③处,此处需要填写一个表示时间变化,且与“时光流转”相搭配的成语,可填“物换星移”。物换星移:景物改变了,星辰的位置也移动了,指节令变化,时间推移。
2.答案 正是循着这些植根传统、不断创新的文化习俗,思国怀远的情怀绵远流传。
解析 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正是循着……,使……”缺少主语,应删除“使”;二是语序不当,“不断创新、植根传统”两个短语应调换顺序,改为“植根传统、不断创新”。
3.答案 把人的神态特征“板着面孔”赋予了节日,生动形象地阐述了节日应该跟上时代步伐,让人感到生动有趣的道理。
解析 画波浪线的句子将节日当成人来写,说它“板着面孔”,使之具有了人的神态特征,让读者一下子就觉得生动起来。“跟得上时代步伐的节日更容易为人们所铭记”,强调了节日应该跟上时代步伐的道理。但此处没有进行严肃的说教,而是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说理生动有趣,更容易为读者所接受。
4.答案 (示例)①是一种不配佩于君子之身的恶草 ②还可制酒 ③茱萸已成国家间相赠的礼品了
解析 ①处,前文“椒专佞以慢慆兮,木杀又欲充夫佩帏”的意思是花椒专横谄媚十分傲慢,茱萸想进香袋冒充香草,后文又有“屈原憎恶的恶草,变成了唐人亲近的美饰”,由此可知,在屈原看来,茱萸是一种不好的植物,不配进入君子的香袋。故此处可填“是一种不配佩于君子之身的恶草”之类的内容。②处,由前面的“不但”可知,此处应采用“还……”的句式;由后文“白居易所谓‘浅酌茱萸杯’,恐怕正是这种补酒”可知,茱萸是可以用来制酒的。故此处可填“还可制酒”之类的内容。③处,前文“越以甘蜜丸樘报吴赠封之礼”的意思是越国把用蜜做的茱萸丸作为回赠吴国的礼物,由此可知,茱萸在先秦时就被当作国与国之间相赠的礼物了。故此处可填“茱萸已成国家间相赠的礼品了”之类的内容。
5.答案 既介绍了茱萸的分类和作用,又介绍了茱萸的别名。
解析 第二段共有十句话,第一句为总括句,由“茱萸分为三类:山茱萸属山茱萸科,吴茱萸和食茱萸则属芸香科”可知,介绍了茱萸的分类;由“可杀虫消毒、逐寒祛风”可知,介绍了茱萸的作用。第二至八句,具体介绍了茱萸的作用,如它可预防瘟疫,可入药,可制酒,又可制成食品,等等。第九句,由“食茱萸的别名,有樘、薮、越椒等”可知,这是介绍茱萸的别名。第十句进一步说明了茱萸的演变,不属于主要内容。结合以上分析,再结合题干“使用包含并列关系的句子”这一要求,可以用“既……又……”的句式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
6.答案 (1)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又重之以修能
(2)扈江离与辟芷兮 纫秋兰以为佩
(3)汩余若将不及兮 恐年岁之不吾与
(4)朝搴阰之木兰兮 夕揽洲之宿莽
(5)日月忽其不淹兮 春与秋其代序
(6)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
(7)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
(8)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9)鸷鸟之不群兮 自前世而固然
(10)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
三年模拟练
1.B “真切感受到屈原对那些奸佞小人的痛恨”错误。“独吊灵均恨莫收”是说诗人在凭吊屈原时,想到屈原令人悲愤的遭遇,内心的恨意难收,并非真切感受到屈原对那些奸佞小人的痛恨。
2.答案 ①寇诗借“渔父”的典故,反用其意,表达了对屈原正道直行、不随波逐流的高洁品质的赞扬。②张诗借“渔父”的典故,对像“渔父”一类的“从流俗”之人进行了批判。
解析 “深岸自随浮世变,遗魂不逐大江流”的意思:高耸的江岸自然随着世事变迁,但屈原的遗魂定不会随波逐流。寇诗借“渔父”的典故,反用其意,表达了对屈原正道直行、不随波逐流的高洁品质的赞扬。
“饣甫糟更遣从流俗,渔父由来亦不仁”的意思:那些吃着酒糟的人更是浑浑噩噩,随波逐流,渔父之类的人,从来都没有仁义。张诗借“渔父”的典故,对像“渔父”一类的“从流俗”之人进行了批判。
3.B “突出‘我’的悠闲自在”错误。词人年高疏懒,对龙舟竞渡的情怀不同,表面上“悠闲自在”,实际上是“闲愁最苦”。
4.答案 ①词人理解屈原高洁不污的品性,认为屈原品性如芳草,襟怀如美酒。②词人理解屈原以死明志的心境,认为民众投粽祭奠屈原是毫无意义的,如果活在今世,屈原宁愿选择醉死也不会投江。③词人理解屈原精忠为国的理想,屈原忠于国家,想力挽狂澜却壮志难酬,对当权者表示愤慨。
解析 本词下片写对屈原的怀念和歌颂,以及表明对投粽民俗不认同的态度,认为这是对屈原的愚弄。
“灵均标致高如许”是对屈原的高度评价和赞扬,词人对屈原的崇敬之情跃然纸上。“忆生平”二句回想自己以前以屈原为榜样,却生不逢时。“纫兰佩”“怀椒醑”则是化用《离骚》中的诗句,展现出屈原生前的高风亮节。
“谁信”三句,词人认为投粽入江祭奠屈原的风俗毫无意义。“谁信”是反诘,意即不信。词人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往水里投几个粽子无济于事,那些神话传说荒诞不经,倒不如学一学屈原精忠为国、高洁不污的品格,比弄这些表面文章强多了。词人理解屈原以死明志的心境,对投粽入江祭奠屈原的风俗持否定的态度。
“蛟馋龙怒”暗指嫉贤妒能的阴暗小人,此处词人实质上是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千古”这几句忧愤尤深,意谓如果屈原活到今世,与其清醒而苦恼,还不如“醉死差无苦”。这既是说屈原,也是说自己。词人是个热血男儿,但在当时文恬武嬉、统治者苟且偷安而不思振作的世风中,词人又能做什么呢 “聊一笑”,实是苦中作笑,含泪的笑,足见词人对当权者极度失望。
5.D “不露痕迹”错误。结尾“听读《离骚》去”中典故运用明显且直接。
6.答案 ①被贬独游的孤独、忧愤;②对青山劝慰、明月相伴的感激之情;③矢志不渝的爱国之情。
解析 结合注释可知,词人被贬后独游西岩,内心孤独、忧愤。这里的青山与明月富有人情味,善解人意。青山知道晚间“太寒”,“劝我溪边住”;明月知“我”心,伴“我”度过孤独的夜晚。表达了词人对青山劝慰、明月相伴的感激之情。而明月的陪伴,更衬托了此时词人内心的孤独、忧愤。词人运用《离骚》的典故,写自己“听读《离骚》去”,表达了对《离骚》的喜爱。词人的情感和屈原在《离骚》中所表现的孤独、忧愤产生了共鸣。词人与屈原有着同样矢志不渝的爱国之情,却被诬陷罢官,屈原的爱国之情至死不渝,词人的爱国之情也是如此。
五年高考练
1.A 第一句开篇明言“逐字笺”这种学习方式的“难”,意指通过逐字注释将古代经典著作化作自己的知识,反而会很难。第二句则说很多人只要谈起做学问、写文章,必然会提到孔子的两位弟子曾参和颜回,暗含否定。并非如A项所说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的学术风气”。
2.答案 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美丽,但已失去根基,只有枝头树梢上的花朵才能使人感受到它的生机活力。
②读书治学不能满足于道听途说,(或“口耳相传”)要认真阅读原典,(或“亲自钻研”“自参”“亲练”“务实”“脚踏实地”)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或“见活精神”“有自己的体悟”“根底”“真正的学识”“求真”)
解析 第一,关注“这句话”的句意。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在卖花担上看桃李花的姿态,只有去树头枝底欣赏桃李花才能真正体会其活泼的精神。据此可得出答案①。第二,分析“桃李花”这个意象的具体含义。诗人此处化用魏了翁名言,与求学进行类比,意指求学如赏花,赏花要到树头枝底,求学也要回归本原方能获得真谛。根据题干中“结合本诗主题”可知,需要将句意与诗歌主旨建立关联。由此可得出答案②。
3.C “汝曹何以报明时”意思是你们拿什么来报效这样一个清明的时代呢;而颔联是说,无论是出仕朝廷,还是躬耕陇亩,都要事国以忠、事亲以孝。诗中并没有将“读书求仕”与“躬耕”进行比较,C项对诗意理解有误。
4.答案 诗人借助这两句诗对儿子提出要求:诗书无涯,发奋读书;法乎先圣,修身立事;心怀家国,永存社稷。
解析 从题干来看,考生要理解“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的用意。首先分析诗歌的标题。诗歌标题是“示儿子”,可见这是一首教导儿子的诗歌。然后理解题干中两句诗的意思。“道在六经宁有尽”是说博大精深的圣人之道蕴含在“六经”中,普通人用尽一生钻研也无法穷尽。诗人在此指出“六经”包含天下大道,这是要求儿子发奋读书,研究“六经”,不断探寻圣人之道,不要自满。由注释可知,“七月诗”指《诗经·风·七月》,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再结合“躬耕百亩可无饥”“最亲切处今相付”等分析可知,诗人要求儿子熟读“七月诗”,意谓让儿子学习先贤,熟知稼穑,心系国家,关心百姓。
知识拓展
解答理解诗句内涵类试题的方法:
1.准确理解关键字词,阐明诗句的表面意思,并发掘其深层含意。
具体做法:紧扣关键字词(如诗句中含典故的字词、含意象的字词等),由表及里,揭示诗句含意。
2.结合表达技巧甚至全诗主旨来理解诗句的深层含意和蕴含的思想感情。
具体做法:把诗句放在全篇表达的思想感情中来分析其内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