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同步
8 茶馆(节选)
基础过关练
(2023山东潍坊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老舍的语言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京味儿。老舍的京味儿最典型、最精彩地体现在人物对话上。《骆驼祥子》(甲)里买祥子骆驼的那位老者的几句话,让人强烈地感受到浓郁醇厚的京腔京韵。老舍不是凭着肚子里积淀的古都土词土语来体现京味儿的,而是通过“京城子民”话语的韵致、做派、习惯说法以及人物的思维方式、脾气秉性来展示京味儿的。所以,老舍能做到不用一个佶屈聱牙的土词,就 ① 地展现出京畿腔调的神韵。
二是艺术性。舍弃土词土语了,但《茶馆》的艺术性丝毫没减弱。看过《茶馆》的人无不赞赏其中的妙语。如王利发说:“(乙)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 我得罪了谁 谁 皇上、娘娘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 ”再如常四爷说:“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 ”这些话 ② 地刻画出了人物的性格、内心世界和人生感受。老舍先生用最平凡的文字,给中国文坛奉献出举世惊艳的文学艺术之花。他说:“像‘(丙)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像‘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类的诗句,里面都是些极普通的字,而一经诗人的加工创制,就成了不朽的名句”。(丁)
自古以来,用普通、好懂的词语写出的东西易于流传。让群众好懂,不仅是老舍写作的多年来的夙愿,而且是他文学艺术的热诚希冀。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直接写出修改后的正确句子。要求: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甲、乙、丙、丁四处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023重庆十八中校考期中,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摆龙门阵的“摆”,也就是“铺开来说”的意思。“摆”这个字,原本就有铺排陈列之意。比如摆摊、摆阔、摆架子,都非铺陈排比不可。蜀人司马相如和扬雄,便是铺陈排比的老手。他们的作品,叫作“赋”。赋这种文体,后来不流行了,但它的精神,却为后人所继承,并在“龙门阵”这种民间形式中发扬光大。
龙门阵就是川渝市民的“赋”。龙门阵不同于一般聊天、吹牛的地方就在于它和“赋”一样极尽铺陈、排比、夸张、联想之能事。但作为市民的“赋”,则还要闹热麻辣、绘声绘色、有滋有味。即便一件普普通通的小事,也要添油加醋,摆得七弯八拐。 A 。茶馆的魅力,便在于此了。龙门阵之所以必须到茶馆里去摆,则因为只有在茶馆里,顶尖高手们才有用武之地,听讲的人也才能真正一饱耳福。
茶馆日夜开放,茶客多半有闲,此为“得天时”;茶馆环境宽松,可站可坐可躺,时时茶水伺候,摆者不累,听者不乏,此为“得地利”;茶客多为龙门阵之“发烧友”,目标一致,兴趣相同,摆者有心,听者有意,一呼百应,气氛热烈,此为“得人和”。 B ,龙门阵自然百战百胜,越摆越火。
4.分别在文中两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请将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6.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语句幽默轻快,这一表达效果是如何取得的
三年模拟练
(2023江西吉安校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6分)
茶馆(节选)
老舍
康顺子提着个小包,带着康大力,往里边探头。
康大力 是这里吗
康顺子 地方对呀,怎么改了样儿 (进来,细看,看见了刘麻子)大力,进来,是这儿!
康大力 找对啦 妈!
康顺子 没错儿!有他在这儿,不会错!
王利发 您找谁
康顺子 (不语,直奔刘麻子去)刘麻子,你还认识我吗 (要打,但是伸不出手去,一劲地颤抖)你,你,你个……(要骂,也感到困难)
刘麻子 你这个娘儿们,无缘无故地跟我捣什么乱呢
康顺子 (挣扎)无缘无故 你,你看看我是谁 一个男子汉,干什么吃不了饭,偏干伤天害理的事!呸!呸!
王利发 这位大嫂,有话好好说!
康顺子 你是掌柜的 你忘了吗 十几年前,有个娶媳妇的太监
王利发 您,您就是庞太监的那个……
康顺子 都是他(指刘麻子)做的好事,我今天跟他算算账!(又要打,仍未成功)
刘麻子 (躲)你敢,你敢!我好男不跟女斗!(随说随往后退)我,我找人来帮我说说理!(撒腿往后面跑)
王利发 (对康顺子)大嫂,你坐下,有话慢慢说!庞太监呢
康顺子 (坐下喘气)死啦。叫他的侄子们给饿死的。一改民国呀,他还有钱,可没了势力,所以侄子们敢欺负他。他一死,他的侄子们把我们轰出来了,连一床被子都没给我们!
王利发 这,这是……
康顺子 我的儿子!
王利发 您的……
康顺子 也是买来的,给太监当儿子。
康大力 妈!你爸爸当初就在这儿卖了你的
康顺子 对了,乖!就是这儿,一进这儿的门,我就晕过去了,我永远忘不了这个地方!
康大力 我可不记得我爸爸在哪里卖了我的!
康顺子 那时候,你不是才一岁吗 妈妈把你养大了的,你跟妈妈一条心,对不对 乖!
康大力 那个老东西,掐你,拧你,咬你,还用烟签子扎我!他们人多,咱们打不过他们!要不是你,妈,我准叫他们给打死了!
康顺子 对!他们人多,咱们又太老实!你看,看见刘麻子,我想咬他几口,可是,可是,连一个嘴巴也没打上,我伸不出手去!
康大力 妈,等我长大了,我帮助你打!我不知道亲妈妈是谁,你就是我的亲妈妈!
康顺子 好!好!咱们永远在一块儿,我去挣钱,你去念书!(稍愣了一会儿)掌柜的,当初我在这儿叫人买了去,咱们总算有缘,你能不能帮帮忙,给我找点事做 我饿死不要紧,可不能饿死这个无依无靠的好孩子!
王淑芬出来,立在后边听着。
王利发 你会干什么呢
康顺子 洗洗涮涮、缝缝补补、做家常饭,都会!我是乡下人,我能吃苦,只要不再做太监的老婆,什么苦处都是甜的!
王利发 要多少钱呢
康顺子 有三顿饭吃,有个地方睡觉,够大力上学的,就行!
王利发 好吧,我慢慢给你打听着!你看,十多年前那回事,我到今天还没忘,想起来心里就不痛快!
康顺子 可是,现在我们母子上哪儿去呢
王利发 回乡下找你的老父亲去!
康顺子 他 他是活是死,我不知道。就是活着,我也不能去找他!他对不起女儿,女儿也不必再叫他爸爸!
王利发 马上就找事,可不大容易!
王淑芬 (过来)她能洗能做,又不多要钱,我留下她了!
王利发 你
王淑芬 难道我不是内掌柜的 难道我跟李三爷就该累死
康顺子 掌柜的,试试我!看我不行,您说话,我走!
王淑芬 大嫂,跟我来!
康顺子 当初我是在这儿卖出去的,现在就拿这儿当作娘家吧!大力,来吧!
康大力 掌柜的,你要不打我呀,我会帮助妈妈干活儿!(同王淑芬、康顺子下)
王利发 好家伙,一添就是两张嘴!太监取消了,可把太监的家眷交到这里来了!
李 三 (掩护着刘麻子出来)快走吧!(回去)
王利发 就走吧,还等着真挨两个脆的吗
刘麻子 我不是说过了吗 等两个朋友。
王利发 你呀,叫我说什么才好呢!
刘麻子 有什么法子呢!隔行如隔山,你老得开茶馆,我老得干我这一行!到什么时候,我也得干我这一行!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选文开篇写康顺子“提着个小包”暗示了她出外找工作的情节,“往里边探头”说明她胆怯,体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的落魄困境。
B.刘麻子再见到康顺子已经认不出来她了,认为康顺子奔向自己是在捣乱,这说明刘麻子对自己做过的坏事心安理得,不害怕康顺子。
C.康大力是庞太监买来的孩子,对养母康顺子很孝顺,而称庞太监为“老东西”,这表现出他对康顺子的爱和对庞太监的憎恶。
D.王淑芬的两个“难道”表面上看是责备王利发不看重自己,抱怨自己在茶馆里的活多,实际上是希望留下康顺子母子。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康顺子母子的对话表现了庞太监的残忍,他受侄子欺负的事情说明了恶有恶报的道理,暗示了康顺子母子当年不敢反抗是因为他们的封建迷信思想。
B.节选内容虽然篇幅短小,但以小见大,较为明确地展现了时代特征,表达出作者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深切同情。
C.王利发劝刘麻子离开茶馆时说“还等着真挨两个脆的吗”,他把“挨巴掌”形容为“挨脆的”,语言带有地方特色,十分风趣。
D.文本中出场的这些人物都是小人物,作者通过描写他们的过去和现在来塑造他们的人物形象,并以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带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3.请简要概括文本体现的主要矛盾冲突。(4分)
4.王利发对康顺子的称谓前后发生了三次变化,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五年高考练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2023新课标Ⅰ,6—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6分)
给儿子
陈村
你总会长大的,儿子,你总会进入大学,把童年撇得远远的。你会和时髦青年一样,热衷于旅游。等到暑假,你的第一个暑假,儿子,你就去买票。
火车430公里,一直坐到芜湖。你背着包爬上江堤,看看长江。再没有比长江更亲切的河了。它宽,它长,它黄得恰如其分,不失尊严地走向东海。
你走下江堤,花一毛钱去打票,坐上渡船。船上无疑会有许多人。他们挑着担子,扛着被子,或许还有板车。他们说话的声音很高,看人从来都是正视。也许会有人和你搭话,你就老老实实说话。他们没有坏意。
你从跳板走上岸,顺着被鞋底和脚板踩硬踩白的大路,走半个小时。你能看到村子了。狗总是最先跳出来的。你可以在任何一家的门口坐下,要口水喝。主人总是热情的,而狗却时刻警惕着。也许会引来它的朋友们,纷纷表示出对你的兴趣。你要沉住气。
你谢过主人,再别理狗的讹诈,去河边寻找滩船。如果你运气好,船上只有一两个客,你就能躺在舱里,将头枕着船帮,河水拍击船底的声音顿时变得很重。船在桨声中不紧不慢地走。双桨“吱呀吱呀”的,古人说是“欸乃”,也对。怎么说怎么像。
板桥就在太阳落下去的地方。你沿着大埂走,右边是漕河,它连接着巢湖和长江。河滩如没被淹,一定有放牛的。你走过窑场就不远了。可以问问人,谁都愿意回答你,也许还会领你走一段,把咄咄逼人的狗子赶开。走到你的腿有点酸了,那就差不多到了。
走下大埂,沿着水渠边的路走。你走过一座小桥,只有一条石板的桥,就是进村了。我曾写过它。这时,你抬起头,会发觉许多眼睛在看着你。
你对他们说,你叫杨子,你是我的儿子。
儿子,你得找和你父亲差不多年纪的人,他们才记得。
他们会记得那五个“上海佬”,记得那个戴近视眼镜的下放学生。他们会说他的好话和坏话。不管他们说什么,你都听着,不许还嘴。他们会告诉你一些细节,比如插不齐秧,比如一口气吃了个12斤的西瓜。你跟他们一起笑吧,确实值得笑上一场。
你们谈到黑了,会有人请你吃饭。不必客气,谁先请就跟谁去。能喝多少喝多少,能吃多少吃多少,这才像客人。天黑了,他们会留你住宿。他们非常好客。
儿子,你去找找那间草屋。它在村子的东头,通往晒场的路边,三面环水。你比着照片,看它还像不像当年。也许那草屋已经不在了,当年它就晃晃的,想必支撑不到你去。也许,那里又成了一片稻田。
晚上,你到田间小路上走走。你边走边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感受会深深的。风吹来暖暖的热气,稻穗在风中作响。一路上,有萤火虫为你照着。
假如你有胆量,就到村东头的大坟茔去。多半会碰上“鬼火”,也就是磷火。你别跑,你坐在坟堆上,体会一下死的庄重和沉默。地下的那些人也曾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繁殖。他们也曾埋葬过他们的祖先。①你会捉摸到一点历史感的,这比任何教科书都有效。
住上几天,你就熟悉村子了。男人爱理干干净净的发式,两边的头发一刀推净,这样头便显得长了。顶上则是长长的头毛,能披到眼睛,时而这么一甩,甩得很有点味道。
我喜欢见他们光着上身光着脚的样子。皮肤晒成了栗色,黑得发亮发光,连麦芒都刺不透它。他们不是生来这样的。和他们一起下河,你就知道,他们原先比你还白。现在,他们和你的祖先一样黑了。和你父亲当年一样黑。你要是下田,就和你一样黑。
下田去吧,儿子。让太阳也把你烤透。你弯下腰,从清晨弯到天黑,你恨不得把腰扔了。你的肩膀不是生来只能背背书包的。你挑起担子,肩上的肌肉会在扁担下鼓起。也许会掉层皮,那不算什么。你去拔秧,插秧,锄草,脱粒。你会知道自己并非什么都行。你去握一握大锹,它啥时候都不会被取代。工具越原始就越扔不了,像锤子,像刀,总要的。你得认识麦子,稻子,玉米,高粱,红薯。它们也是扔不了的。你干累了,坐在门边,看着猪在四处漫游,看着鸡上房,鸭下河,鹅窜进秧田美餐一顿。你听着杵声,感觉着太阳渐渐收起它的热力。你心平气和地想想,该说大地是仁慈的。它在无止无息地输出。我们因为这输出,才能存活,才得以延续。
那一层层茅草铺就的屋顶,那一条条小河分割的田野,那土黄色的土墙,那牛,那狗,那威力无比的太阳。
②你会爱的。
你就这样住着,看着,干着。你去过了,你就会懂得父亲,懂得父亲笔下的漕河。当然,这实在不算什么,应当珍视的是你懂了自己。③你得不让自己飘了,你得有块东西镇住自己。也许,借父亲的还不行,你得自己去找。
当你离开板桥的时候,人们会送你。你是不配的,儿子。你得在晚上告别,半夜就走。夜间的漕河微微发亮,你独自在河滩坐上一会,听听它的流动。
要是凑巧,你可以带条狗崽子回来。找条有主见的。开始,也许它有点想家。日子长了,你们能处好。你会发觉,为它吃点辛苦是值得的。
也就是这些话了,儿子。你得去,在大学的第一个暑假就去。④我不知道究竟会怎样。要是你的船走进漕河,看见的只是一排烟囱,一排厂房,儿子,你该替我痛哭一场才是。虽然我为乡亲们高兴。
1984.8.5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部分,父亲想象儿子上大学后会像时髦青年一样爱旅游,由此切入长大成人和出门旅行这两个关联话题。
B.儿子在渡船上会邂逅许多陌生人,父亲教给儿子,如何通过看他们的神情、听他们的言语来判断他们是否心存善意。
C.父亲设想儿子一路上常会遇到狗,并建议儿子离开时带走一条狗,可见狗应是父亲当年乡村生活中难忘的一部分。
D.儿子的板桥之旅除了坐车乘船,还需步行走过许多路,如江堤、大路、大埂、渠边小路、石桥等,带有较浓的寻访意味。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句子①中“你会捉摸到”的那种“历史感”,也正是“我”当年的经验和感悟。
B.句子②语义上与上段文字紧密相连,但单独成段,语气和表达的感情就更强烈。
C.句子③中的“飘”,是年轻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因脱离了父辈压制而感到飘然自在。
D.句子④表达出的不确定,与前文多处“你会”“你得”表现出的笃定形成了张力。
3.“下田去吧,儿子”这个段落,写出了多重的身心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4分)
4.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8 茶馆(节选)
基础过关练
1.答案 (示例)①酣畅淋漓 ②活灵活现
解析 ①处,语境是说老舍先生能够在作品中充分地展现出京畿腔调的神韵,故可填“酣畅淋漓”。酣畅淋漓:常形容书法、绘画形体饱满,笔意流畅;也形容文艺作品中感情抒发得极为充分。
②处,语境是说老舍对人物的刻画逼真、生动,故可填“活灵活现”。活灵活现:形容描述或模仿的人或事物生动逼真。
2.答案 让群众好懂,不仅是老舍写作的夙愿,而且是他对文学艺术的热诚希冀。
解析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重复赘余,“夙愿”的意思是一向怀着的愿望,前面再加“多年来的”,属于重复赘余;二是成分残缺,缺少介词“对”,可将“而且是他文学艺术的热诚希冀”改为“而且是他对文学艺术的热诚希冀”。
3.D 丁处是直接引用别人的话,句号应放在引号内。
4.答案 A这样的“作品”,非得上茶馆不可 B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兼得
解析 A处,结合后文“茶馆的魅力”及“龙门阵之所以必须到茶馆里去摆”可知,此处说龙门阵必须在茶馆摆,前文把龙门阵比喻为“赋”,即一种作品,故此处可填“这样的‘作品’,非得上茶馆不可”之类的内容。
B处,前文说龙门阵摆在茶馆里的优势有哪些,后文为结果,则此处是对前文优势的总结,故此处可填“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兼得”之类的内容。
5.答案 龙门阵和“赋”一样,极尽铺陈、排比、夸张、联想之能事,这是它不同于一般聊天、吹牛的地方。
解析 解答此题,应先找出主干句,再把其他成分合理调整,改写成相应的短句,注意不要丢掉信息,不得改变原意。本句的主干句是“龙门阵极尽铺陈、排比、夸张、联想之能事”,然后将其他成分提炼出来。一是“它和‘赋’一样”,即“龙门阵和‘赋’一样”;二是“不同于一般聊天、吹牛的地方就在于”,因为此句不能单独成句,根据前后语意可将其调整为“这是它不同于一般聊天、吹牛的地方”。最后调整语序作答即可。
6.答案 ①大词小用,反差带来幽默效果。“得天时”“得地利”“得人和”“百战百胜”常用于较大的话题,如家国治理、战争谋略等,此处用于摆龙门阵,郑重其事而显得幽默。②谐音双关。“龙门阵”本指闲谈,在此处作者把“龙门阵”的“阵”与战斗中排兵列阵的“阵”联系起来,一语双关,为幽默化的表达创造了巨大的空间。③排比句式,四字短语,使得节奏轻快。三个句式为“……此为……”的句子构成排比,气势充沛;“摆者不累,听者不乏”“摆者有心,听者有意”等四字短语的使用,令语言轻快,节奏感强,朗朗上口。
解析 句子中“得天时”“得地利”“得人和”“百战百胜”常用在较大的话题中,如家国治理、战争谋略等,而在文中却郑重其事地用来形容摆龙门阵,这种大词小用的写法带来很大反差,具有幽默效果。
“龙门阵”在文中指的是市民之间绘声绘色、有滋有味的闲谈,而由文中“龙门阵自然百战百胜”可知,作者在此处采用了谐音双关的手法,将“龙门阵”的“阵”与战斗中排兵列阵的“阵”联系起来,使语言表达更生动、活泼、幽默。
语段使用了排比句式,“……此为‘得天时’”“……此为‘得地利’”“……此为‘得人和’”是三个结构一致的句式,构成了排比,给人一气呵成之感,节奏感强,气势充沛,加强了表达效果;使用“摆者不累,听者不乏”“摆者有心,听者有意”“一呼百应,气氛热烈”等四字短语,活泼灵动,简洁明快,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
三年模拟练
1.A “‘往里边探头’说明她胆怯”说法有误。“往里边探头”是因为这个地方“改了样儿”,她不太确定自己要找的地方是不是这里,所以探头看看清楚,并非因为“胆怯”。
2.A “暗示了康顺子母子当年不敢反抗是因为他们的封建迷信思想”说法有误。根据康大力的表述“那个老东西,掐你,拧你,咬你,还用烟签子扎我!他们人多,咱们打不过他们”和康顺子的表述“他们人多,咱们又太老实”可知,他们当年不敢反抗是因为双方力量悬殊,自己没有反抗的条件。
3.答案 ①作为被贩卖人口的康顺子母子和贩卖人口者刘麻子之间的矛盾冲突;②作为被欺压对象的康顺子母子和残忍暴虐的庞太监之间的矛盾冲突;③作为晚清太监的庞太监和在民国时饿死他的侄子们的矛盾冲突。
解析 首先是康顺子母子与刘麻子之间的矛盾冲突,康顺子母子都是被贩卖的对象,而刘麻子是靠说媒拉纤、贩卖人口挣钱的地痞无赖,正是由于这些黑心的人口贩卖者的存在,才导致了这些被贩卖者悲惨的命运;其次是康顺子母子与庞太监之间的矛盾冲突,康顺子母子是庞太监买来的,处处受到庞太监的剥削欺压;最后是庞太监与他的侄子们之间的矛盾冲突,作为晚清太监,庞太监在民国失去了势力,最后被他的侄子们活活饿死。
4.答案 ①内容上,王利发对康顺子的称谓由“大嫂”变为“您”,又变为“你”,再到后来变为“太监的家眷”,反映了王利发对康顺子的态度从热情、尊重到不耐烦再到嫌弃的变化。
②形象上,塑造了王利发自私自利、缺乏同情心的人物形象。
③主旨上,揭示了康顺子作为底层人民悲惨的命运,体现作者对底层劳苦大众的同情,有利于揭示主旨。
解析 本题要求分析三次称谓变化所起到的作用,可以从戏剧的内容、人物形象以及主旨等方面来分析。
王利发一开始称呼康顺子为“大嫂”,后改称“您”,充满了热情与尊敬,这时候的他还不明白康顺子前来的用意;当康顺子请他帮忙找工作之后,他便称呼康顺子为“你”,少了几分尊重,多了一些不耐烦;再后来当王淑芬坚持留下康顺子母子之后,他感叹又要添两张嘴吃饭,称呼康顺子为“太监的家眷”,充满了鄙视与嫌弃。这三次称谓的变化,反映了王利发对康顺子态度的转变,也反映了王利发自私自利、缺乏同情心的特点,揭示了康顺子这类底层人民悲惨的命运。
五年高考练
1.B “判断他们是否心存善意”错。由“他们挑着担子,扛着被子……他们没有坏意”可知,在父亲眼里,这是一群勤劳、朴实、善良、热情的劳动人民,父亲希望儿子去体验淳朴的乡土,感受劳动人民的善良与热情,而非“判断他们是否心存善意”。
2.C “因脱离了父辈压制而感到飘然自在”理解有误。结合上文父亲让儿子到村子里去生活、去感受、去劳动和“应当珍视的是你懂了自己”,以及“你得有块东西镇住自己”可以推知,这句话表现了父亲希望儿子在实践中获得历练,从而沉淀自己,使自己的生命更加稳重成熟。
3.答案 ①对自己过去插队生活的怀念。②对儿子(年轻人)经受劳动洗礼,身心得到磨砺的期望。③对村庄的风情风物不能因现代化而丢弃的思考。④对大地无止无息地输出以滋养人类的感激。(每点1分)
解析 整个段落看起来都是父亲对儿子的谆谆教导,父亲告诉儿子要去真切体验原汁原味的农耕生活——“拔秧,插秧,锄草,脱粒”,去感受农村的风物——“猪在四处漫游”“鸡上房,鸭下河,鹅窜进秧田美餐一顿”,这些锻炼人身心的劳动场景和淳朴祥和的生活画面,无不透露出父亲对过去插队生活的怀念。父亲告诉儿子劳动时要“弯下腰,从清晨弯到天黑”,要去认识村里的各种农作物“麦子,稻子,玉米,高粱,红薯”,引导儿子(年轻人)经受劳动的洗礼,这样不仅能增强体质,“肩上的肌肉会在扁担下鼓起”,还能磨砺心志。父亲让儿子“握一握大锹”,握过之后会发现“它啥时候都不会被取代”“工具越原始就越扔不了”,这是父亲对传统村庄的风情风物不能因现代化而丢弃的思考。而后父亲满怀深情地说“你心平气和地想想,该说大地是仁慈的。它在无止无息地输出。我们因为这输出,才能存活,才得以延续”,直接表达了对无止无息地滋养哺育人类的大地的感激。
4.答案 (示例1)甲组。①本文表面上是关于未来的想象,即父亲想象儿子长大后的一次旅行。②其实是父亲对过去的回忆。③为何交叠未来与过去 指向关于成长的主题,即父亲带儿子重温自己的成长,并期待儿子也能够在其中找到自我。(结合文本合理答出“未来”“回忆”“成长”的具体所指,每答对一条给2分;阐释不准确,笼统作答,关键词不对,与文本无关,均不给分)
(示例2)乙组。①文章有很多抒情的意象,河流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②其表现就是,从爬上江堤到独坐河滩,儿子的板桥之旅始终与河流相伴。③那么河流究竟意味着什么 河流既是环境与风景,也代表着空间的延展和时间的流逝,并承载着人的思索。(答出“河流”意象的重要性给2分;对“河流”意象进行分析阐释给4分,如“代表空间的延展和时间的流逝”“承载着人的思索”)
解析 甲组关键词中,“未来”和“回忆”提示考生抓住阅读中令人印象最深刻之处,即所写内容既是“未来”的想象、又是往事的“回忆”这一点展开思考,延伸至对“成长”主题的认识。乙组关键词“河流”作为文中最重要的意象,也是一个很好的小切口,由此深入,发现文中“河流”的无处不在,体会它的重要性,进而思考它的意义。此题为开放性题目,考生的短评思路可以是个性化的,只要逻辑清晰、言之成理,都可得分。
方法指导
1.总览全文,整体把握。在阅读文学类文本时,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确文本所表达的主题,从而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把握。
2.选准角度,以小见大。在切合题目要求的前提下,选准切入点。一般来讲,所选切入点要能透视作品的主要意义或能表现作品的主要写法。
3.紧扣文本,创新有“度”。“紧扣文本”是指根据不同文本,进行不同的创意解读。如对于小说,考生要重点分析其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节安排等特点;而对于散文,考生则要重点分析其思想内容、意境、选材、语言等特点。“创新有‘度’”,一是指创意解读不能脱离文本;二是指考生在创意解读时,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而进行随意的褒贬评价,要做到解读既有个性,又符合文学创作的根本规律和人文准则。
4.结构完整,力求简明。要做到语言精练、简明、严谨,不刻意追求语言的华美,而是力求使语言简洁、规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