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同步
10 兰亭集序
基础过关练
一、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1.悟言一室之内
“悟”同“ ”,
2.虽趣舍万殊
“趣”同“ ”,
二、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于
2.修
3.次
4.一
5.之
6.临
7.致
三、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引以为流觞曲水
古义:
今义:认为。
2.列坐其次
古义:
今义:次第较后,第二(用于列举事项);次要的地位。
3.所以游目骋怀
古义:
今义: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名词,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4.或取诸怀抱
古义:
今义:抱在怀里;胸前;心里存有。
5.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义:
今义:文化或文人;文雅。
四、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2.映带左右
3.一觞一咏
4.所以游目骋怀
5.足以极视听之娱
6.不知老之将至
7.死生亦大矣
8.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9.齐彭殇为妄作
五、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特殊句式:
译文:
2.映带左右。
特殊句式:
译文:
3.引以为流觞曲水。
特殊句式:
译文:
4.列坐其次。
特殊句式:
译文:
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特殊句式:
译文:
6.悟言一室之内。
特殊句式:
译文:
7.死生亦大矣。
特殊句式:
译文:
8.不能喻之于怀。
特殊句式:
译文:
9.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特殊句式:
译文:
10.亦将有感于斯文。
特殊句式:
译文:
六、词语积累: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的正误。
1.今日天朗气清,正是全家外出旅游的好时机。( )
2.今天的座谈会可说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到场的都是语言学界有名望的老先生。( )
3.从行驶的火车上向窗外眺望,看到的是蓝天白云下崇山峻岭、广袤无边的呼伦贝尔草原。( )
4.课堂上,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大家都在认真思考,只有他游目骋怀,心不在焉,不知道神游到哪里去了。( )
5.嵇康、阮籍等人优游竹林,放浪形骸,是有着一定的政治原因的。( )
6.都说情随事迁,过去的事情就不要总是抓着不放了。( )
7.战乱之后,名园风采荡然无存,他不禁感慨系之。( )
8.庐山瀑布离我们很近了,就在俯仰之间。( )
七、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岁:岁星,即木星。古人曾以岁星纪年,将一周天分为十二个星次,岁星每行经一个星次即一年。( )
2.癸丑:干支纪年之一。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使用的纪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古人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顺序搭配组合成干支,用于纪年。 ( )
3.暮春:春季的末尾,即农历三月。根据农历月份划分,春季可以分为孟春(初春)、仲春、季春(暮春)。 ( )
4.修禊: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国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初三)到水边嬉戏,以祓除不祥。( )
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生活中当我们专注于自己所喜欢的事物时,会达到忘我的状态而忽视时光的流逝,这很容易 让我们想起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句子: , , , 。
2.在《兰亭集序》中,“ , , ”表达了往昔的盛会已化为陈迹,曾经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地不常,盛筵难再”。
3.每当我们看到古人对死生生发感慨的文章,就为此悲伤感叹,也说不出是什么原因。正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所写的“ , , , ”。
4.在《兰亭集序》中,悲叹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求进取,崇尚虚无的句子是“ , ”,这表明王羲之对生死问题的看重,他是想以此来启发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谓名士,不要让生命轻易地逝去。
5.纵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人们的情趣依旧是一样的,正如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所说的“ , , ”。
6.《兰亭集序》中,写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其结果是殊途同归,最后归结于消灭(死亡)的句子是“ , ”。
7.《兰亭集序》中,描写想到后人对自己所处的时代的看法与自己对过去的看法一样时,内心悲伤的句子是“ , , ”。
片段阅读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既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运用了比喻,常用于形容舞姿婀娜或书法笔势刚健。
B.“东床”就是“女婿”,源于书法家王羲之坦腹东床的典故,后来也称自己的女婿。
C.“咸自矜持”和“少长咸集”的“咸”都是“全都”的意思。
D.“会稽山阴”中,会稽是郡,山阴是县,兰亭在会稽郡山阴县境内。
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幼年时不善言谈,但长大后,很善于辩论。
B.王羲之少年时就有美好的声誉,朝廷爱惜他的才能,多次征召他为官,但都被拒绝了。
C.王羲之不喜欢在京师做官,他刚刚到达浙江就喜欢上了这里,有了在此终老的想法。
D.会稽山水美丽,名士聚集于此,谢安、孙绰、李充等人以文章名扬天下,都在此建屋居住,与王羲之志趣相投。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2)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苏氏文集》序①
欧阳修
予友苏子美②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遗稿于太子太傅杜公之家,而集录之,以为十卷。
子美,杜氏婿也,遂以其集归之,而告于公曰:“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不能销蚀。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虽其埋没而未出其精气光怪已能常自发见而物亦不能掩也。故方其摈斥摧挫、流离穷厄之时,文章已自行于天下。虽尝能出力而挤之死者,至其文章,则不能少毁而掩蔽之也。凡人之情,忽近而贵远。子美屈于今世犹若此,其伸于后世宜如何也。公其可无恨。”
……
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天圣之间,予举进士于有司,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相擿裂③,号为时文,以相夸尚。而子美独与其兄才翁及穆参军伯长作为古歌诗杂文。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由是其风渐息,而学者稍趋于古焉。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其始终自守,不牵世俗趋舍,可谓特立之士也。
(有删改)
[注] ①此文是欧阳修把苏舜钦的遗文编成集时写的序。②苏子美,即苏舜钦。③擿裂,割裂。
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必有收A而宝之B于后世者C虽其埋D没而未出E其精气F光怪已能常G自发见H而物亦不能掩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予友苏子美之亡后四年”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两句中的“之”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
B.“齿”本义为门牙,又特指象牙,还引申为齿状物。幼小的牛马岁生一齿,所以可用来称牛马的年岁,后也可用于称人的年龄。文中就是这样的用法。
C.“举进士”,不是指被录取成为进士,而是被推荐参加进士考试的意思。所谓“命士应举”,就是举人被推荐参加进士考试,全国各地将“举进士”的名单报到朝廷,经过审核批准才允许进京。
D.“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相擿裂”与“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两句中的“务”字含义不同。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先交代了编辑《苏氏文集》的过程,接着着重写了作者对苏舜钦岳父杜公说的一段话,评价苏舜钦文章的价值。
B.作者认为世俗常常是以远为贱、以近为贵,而苏舜钦的文章能在当时获得好评,已属超出世情,他的文章会得到后世的好评。
C.苏舜钦在“举世不为之时”,能率先学作“古歌诗杂文”而始终如一,不左右摇摆,确实是一个不同于常人的“特立之士”。
D.全文把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在称呼上,语含悲哀,催人泪下;在语言上,错综变化,一唱三叹,富有节奏美。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尝能出力而挤之死者,至其文章,则不能少毁而掩蔽之也。
(2)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
三年模拟练
(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穆帝永和四年秋八月,会稽王司马昱以扬州刺史殷浩有盛名,朝野推服,乃引为心膂,与参综朝权,欲以抗桓温,由是与温浸相疑贰。浩以前江州刺史王羲之夙有令名,擢为护军将军,以为羽翼。羲之以为内外协和,然后国家可安,劝浩不宜与温构隙,浩不从。六年春正月,朝廷闻中原大乱,复谋进取。己丑,以殷浩都督五州诸军事。八年春正月,尚书左丞孔严言于殷浩曰:“比来众情,良可寒心。不知使君当何以镇之。观顷日降附之徒皆人面兽心贪而无亲恐难以义感也。”浩不从。浩上疏请北出许、洛,诏许之。殷浩之北伐也,中军将军王羲之以书止之,不听。既而无功,复谋再举。八月,羲之遗浩书曰:“使君起于布衣,任天下之重,当董统之任,而败丧至此,恐阖朝群贤未有与人分其谤者。若犹以前事为未工,故复求之于分外,宇宙虽广,自容何所 此愚智所不解也。”九年秋九月,平北将军姚襄屯历阳,以燕、秦方强,未有北伐之志,乃夹淮广兴屯田,训厉将士。殷浩在寿春,恶其强盛,囚襄诸弟,屡遣刺客刺之。魏憬子弟数往来寿春,襄益疑惧,遣参军权翼使于浩。浩曰:“身与姚平北共为王臣,休戚同之。平北每举动自专,甚失辅车之理,岂所望也。”翼曰:“平北英姿绝世,拥兵数万而远归晋室者,以朝廷有道、宰辅明哲故也。”浩曰:“平北姿性豪迈,生杀自由,又纵小人掠夺吾马,王臣之体,固若是乎 ”翼曰:“平北归命圣朝,岂肯妄杀无辜。奸宄之人,亦王法所不容也,杀之何害!”浩曰:“然则掠马何也 ”翼曰:“将军谓平北雄武难制,终将讨之,故取马欲以自卫耳。”浩笑曰:“何至是也。”殷浩连年北伐,师徒屡败,朝廷不得已,免浩为庶人。
(摘编自《通鉴纪事本末·江左经略中原》)
温故知新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浩以前江州刺史王羲之夙有令名——便言多令才(《孔雀东南飞并序》)
2.浩上疏请北出许、洛,诏许之——许之(《烛之武退秦师》)
3.殷浩在寿春,恶其强盛——非恶其声而然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4.魏憬子弟数往来寿春——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5.岂所望也——日夜望将军至(《鸿门宴》)
6.王臣之体,固若是乎——臣固知王之不忍也(《齐桓晋文之事》)
7.将军谓平北雄武难制——履至尊而制六合(《过秦论》)
习题演练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观顷日A降附之B徒C皆人面兽D心E贪而无亲F恐难G以义H感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劝浩不宜与温构隙”和“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中的“隙”字意思相同。
B.“中军将军王羲之以书止之”和“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两句中的“以”字意思相同。
C.“宇宙虽广,自容何所”和“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两句中的“虽”字意思相同。
D.“身与姚平北共为王臣,休戚同之”和“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两句中的“戚”字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司马昱因为殷浩久负盛名,便拉拢他为心腹,让他参与总揽朝廷大权,想以此来与桓温抗衡,由此殷浩与桓温产生了矛盾。
B.殷浩谋划第二次北伐时,中军将军王羲之写信劝阻他,但是殷浩没有听从王羲之的建议。
C.驻军历阳的姚襄因前燕、前秦实力强盛,就在淮河两岸训练士兵,而殷浩厌恶姚襄军队的强大,就囚禁了姚襄的弟弟们,并派刺客去刺杀姚襄。
D.面对殷浩的责备,姚襄的参军权翼解释,姚襄拥有数万人的军队却归顺朝廷,就是因为朝廷有道、辅政大臣贤明,同时姚襄也绝对不会滥杀无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浩以前江州刺史王羲之夙有令名,擢为护军将军,以为羽翼。
(2)使君起于布衣,任天下之重,当董统之任,而败丧至此。
5.王羲之多次劝说殷浩,其给出的理由有哪些 请根据原文进行概括。(3分)
归去来兮辞并序
基础过关练
一、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为
2.之
3.以
4.寻
5.夫
6.往
7.引
8.而
9.策
10.绝
11.行
12.乘
二、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幼稚盈室
古义:
今义:年纪小;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
2.于时风波未静
古义:
今义:风浪,多比喻纠纷或乱子。
3.尝从人事
古义:
今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
4.于是怅然慷慨
古义:
今义:充满正气,情绪激昂;大方,不吝惜。
5.悦亲戚之情话
古义: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6.悦亲戚之情话
古义:
今义:男女间表示爱情的话。
三、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当敛裳宵逝
2.眄庭柯以怡颜
3.倚南窗以寄傲
4.园日涉以成趣
5.悦亲戚之情话
6.乐琴书以消忧
7.或棹孤舟
8.善万物之得时
四、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遂见用于小邑。
特殊句式:
译文:
2.皆口腹自役。
特殊句式:
译文: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特殊句式:
译文:
4.情在骏奔。
特殊句式:
译文:
5.既自以心为形役。
特殊句式:
译文:
6.稚子候门。
特殊句式:
译文:
7.复驾言兮焉求
特殊句式:
译文:
8.农人告余以春及。
特殊句式:
译文:
9.将有事于西畴。
特殊句式:
译文:
10.寓形宇内复几时
特殊句式:
译文:
11.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特殊句式:
译文:
12.富贵非吾愿。
特殊句式:
译文:
13.乐夫天命复奚疑!
特殊句式:
译文:
五、词语积累: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的正误。
1.世间有很多名利诱惑,常会使人误入歧途,但若能迷途知返,诚心改过,不但会得到原谅,还会令人心生敬仰。( )
2.经过这些年的建设,家乡许多土房变成了一座座楼房,真的是今是昨非啊!( )
3.十月的山间凉风习习,空气清新爽朗,暮色笼罩之下,晨光熹微,树梢都蒙上了金色的薄纱。( )
4.当年为了一家人的生计,老爷子十几岁就外出闯荡,在外奔波了几十年,如今老了,倦鸟知还,更加想念家乡,决定回老家定居。( )
5.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也管不住他们,几个半大的孩子便息交绝游,每天呼朋引伴,到处闲逛。( )
6.身为父母官,我们的所作所为不能与百姓的利益事与愿违。( )
7.国家经济发展欣欣向荣,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
8.陶渊明一生安于清贫,乐天知命,深得自然之真味,为后世诸多文人所推崇。( )
六、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三径: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中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以“三径”代指隐士住处。( )
2.仲:排第二的。古人常以孟、仲、季表示每季的三个月份,分别代表每季的第一、二、三个月,如“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中的“仲秋”指秋季的第二个月。( )
3.长吏:指县丞、县尉,是县吏中职位较高的官吏。《汉书》中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的说法。( )
4.家:对别人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辞,如家父、家慈、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尊,称母亲;家兄,称兄长;家姐,称姐姐;家叔,称叔叔;等等。( )
5.辞:古代的一种文体,要求押韵。后人常把辞与赋合称为辞赋,但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赋重铺陈。( )
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正文起笔二句“ , ”既有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又有对当初自己为了谋生而出仕的懊悔。
2.“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意在告诫人们不要纠结于过去的错误,应及时补救,放眼未来。《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也有相似句子,即“ , ”。
3.当我们读到《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 , ”两句时,仿佛看到无官一身轻的陶渊明乘着小船归家时任意漂荡、心情舒畅的样子。
4.《归去来兮辞并序》中“ , ”两句写陶渊明问道于行人,怨晨光微弱,耽误行程,可见其归心似箭。
5.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 , ”两句写诗人拄杖出门,或游或息,常常昂首远望,畅享自然风景。
6.刘禹锡在《陋室铭》里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并序》里说“ , ”,异曲同工,说明简陋的居室也不能阻挡人享受精神的乐趣。
7.《陋室铭》中,刘禹锡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归去来兮辞并序》中,陶渊明说“ , ”。两人都以“琴”“书”为友,陶冶情操。
8.《归去来兮辞并序》正文中,陶渊明责备自己,为了免于饥寒,违背心意做了官,却一直悲愁失意的两句是“ , ”,恰好与小序中的“皆口腹自役”相照应。
9.《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写诗人自己问自己为什么心神不定,到底想要到哪里去,表现了诗人不奢求富贵与仙境的人生态度的句子是“ , ”。
10.古代诗人长于描绘自然景物,有许多描写自然万物生机勃勃的诗句。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 , ”两句,便写了草木茂盛、溪水漫流的景象,描绘出一幅春水始动、万物生长的早春图景。
片段阅读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陶侃①字士行,本鄱阳人也。侃早孤贫,吴平,徙家庐江之寻阳。鄱阳孝廉范逵尝过侃,时仓卒无以待宾,其母乃截发以易酒肴,乐饮极欢。及逵去,侃追送百余里。逵曰:“卿欲仕郡乎 ”侃曰:“欲之,困于无津耳!”逵过庐江太守张夔,称美之。夔召为督邮,领枞阳令。夔妻有疾将迎医于数百里时正寒雪诸纲纪皆难之。侃独请行,众咸服其义。
侃性聪敏,勤于吏职,恭而近礼,爱好人伦。终日敛膝危坐,阃外②多事,千绪万端,罔有遗漏。远近书疏,莫不手答,笔翰如流,未尝壅滞。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 ”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殖,家给人足。
侃尝出临津就船,明日,薨于樊溪,时年七十六。帝策谥曰桓,祠以太牢。
(选自《晋书·陶侃传》,有删改)
[注] ①陶侃:东晋时期名将,其曾孙为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②阃(kǔn)外:借指统兵在外的将帅。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夔妻有A疾B将迎医C于数百里D时正寒E雪F诸纲G纪H皆难之。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侃重情重义。虽家境贫寒,但是范逵到访的时候,陶侃的母亲剪了头发换钱买了美酒和菜肴热情招待来客。客人走的时候,陶侃一直送了很远。
B.陶侃知恩图报。太守张夔的妻子病了,陶侃不顾天气寒冷,雨雪交加,前去迎接医生,以报答庐江太守张夔的重用之恩。
C.陶侃为官勤恳,尽职尽责。虽然军中有很多事务,但他从未有过遗漏;并且远近之人的来信,他都会亲笔答复。
D.范逵向太守张夔推荐了陶侃,张夔就任命陶侃做了督邮,并让他兼任枞阳令。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终日敛膝危坐,阃外多事,千绪万端,罔有遗漏。
(2)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殖,家给人足。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书李简夫诗集后
[宋]苏轼
孔子不取微生高①,孟子不取于陵仲子②,恶其不情也。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叩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延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李公简夫以文学政事有闻于天圣以来,而谢事退居于嘉祐之末,熙宁之初。平生不眩于声利不戚于穷约安于所遇而乐之终身者庶几乎渊明之真也。熙宁三年,轼始过陈,欲求见公,而公病矣。后二十年,得其手录诗七十篇于其孙公辅。读之,太息曰:“君子哉,若人,今亡矣夫!”元祐六年十二月初四日。
[注] ①孔子不取微生高:众人认为微生高直爽、坦率,孔子认为他不具备这种修养。②于陵仲子:陈仲子。他穷不苟求,不食不义之食。
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平生不眩A于声利B不戚于穷约C安于所遇D而乐之E终身者F庶几乎G渊明H之真也。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饱则鸡黍以延客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B.而谢事退居 多谢后世人
C.轼始过陈 大母过余曰
D.君子哉,若人 久不见若影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
(2)读之,太息曰:“君子哉,若人,今亡矣夫!”
三年模拟练
(2023江西南昌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9分)
材料一:
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叩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延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节选自苏轼《书李简夫诗集后》,有删改)
材料二:
陶渊明,字元亮。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 ”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征著作郎,不就。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邀之。
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节选自萧统《陶渊明传》,有删改)
温故知新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州召主簿,不就——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
2.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
3.公田悉令吏种秫——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桃花源记》)
4.妻子固请种粳——少年固强之(《促织》)
5.渊明不解音律——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与妻书》)
6.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饮少辄醉(《醉翁亭记》)
习题演练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对应位置的字母涂黑。(3分)
亲A老B家C贫D起E为F州G祭H酒I不J堪K吏L职M少N日O自P解Q归。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三径,文中指隐居之所,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三径就荒”的“三径”意思相同。
B.薪水,文中指砍柴、打水;现多用来指工作、劳动的酬劳,与文中意思不同。
C.“应束带见之”与《苏武传》中“信义安所见乎”中的“见”字含义不同。
D.“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与《孔雀东南飞并序》中“赍钱三百万”的“赍”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陶渊明独自去彭泽县任职,没带家眷;但他送了一个劳力给儿子,写信说让这个劳力帮儿子解决生活困难,叮嘱儿子要善待他。
B.陶渊明爱酒,想把公田全部用来种植酿酒作物;他与朋友共饮,有人半路加入也不以为意;朋友留下的钱,他也全部送到酒家。
C.江州刺史王弘打算结交陶渊明,于是通过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邀他来自己家里痛饮,陶渊明虽然有脚疾,但也欣然前往。
D.陶渊明虽不懂音律,却弹拨无弦琴来寄托心意;来访之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面对客人不拘礼节,天真直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
(2)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征著作郎,不就。
5.苏轼评价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请结合材料二第二段,说说这一评价的具体表现。(6分)
五年高考练
文言文阅读之古今异义
(2023全国甲,10—13,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9分)
周尧卿,字子余。其先汝阴人。尧卿警悟强记,七岁善赋诗,弱冠以学行知名。天圣二年登进士第,积官至太常博士,通判饶州。卒,年五十三,有文集二十卷,《诗》《春秋》说各三十卷。尧卿十二丧父,忧戚如成人,见母氏则抑情忍哀,不欲伤其意。母异之谓族人曰是儿爱我如此多知孝养我矣。”卒能孝养,志如母之言。其于昆弟,尤笃友爱。执母丧,倚庐三年,席薪枕块,虽疾病不饮酒食肉。或勉之以礼,曰:“《礼》‘老病不止酒肉’,意或不胜丧耳。病且未老,忍及此耶 ”葬之先期,躬自负土,有告之曰:“古之贫无以葬者或然,今子何自苦 ”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 ”尧卿为人简重不校,有慢己者,必厚为礼以愧之。居官禄虽薄,赒宗族朋友,罄而后已。所至称治,民有去思。尝知汀州宁化县,提点刑狱杨纮入境,微伺刺史善否,有被刑而耘苗者,纮就询其故。对曰:“贫以利故,为人直其枉,令不可欺,而我欺之,我又何怨 ”纮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庆历间,范仲淹举经行可为师表,未及用而卒。尧卿之学,不惑传注,问辨思索,以通为期。其学《诗》,以孔子所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孟子所谓“说《诗》者,以意逆志,是谓得之”,考经指归,而见毛、郑之得失,曰:“毛之《传》欲简,或寡于义理,非‘一言以蔽之’者也,《笺》欲详,或远于情性,非‘以意逆志’者也,是可以无去取乎 ”其学《春秋》,曰:“左氏记之详,得经之所以书者。”至三传之异同,均有所不取,曰:“圣人之意,岂二致邪 ”欧阳修以文表其墓曰:“若周君者,事生尽孝,居丧尽哀,而以礼者也,君学长于毛、郑《诗》,《左氏春秋》。”
(节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母异A之B谓C族人曰D是儿E爱我F如此G多H知孝养我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席薪枕块,文中指居丧时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块上,以表示悲伤哀苦之意。
B.何怨,怨恨什么。“多歧路,今安在”中“安在”表示在哪里,两者结构相同。
C.蔽,有涵盖、概括之义,文中“一言以蔽之”意思是用一句话来概括《诗经》。
D.逆,意为揣度、预料,与《送东阳马生序》中“寓逆旅”的“逆”意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周尧卿从小聪明懂事,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他虽然年幼,但忧伤悲痛如同成年人。见到母亲则能抑制住自己的情感,强忍哀痛,唯恐让母亲伤心。
B.周尧卿为人简朴持重,不喜计较,对于不如自己的人,他会郑重地以礼相待,让对方产生羞愧之心;虽然俸禄不多,但周济宗族朋友,直到用完为止。
C.周尧卿为学注重独立思考,不迷信古人传注,而以通达文义为目的,他认为解释《诗经》的《传》《笺》各有得失,学习时应当加以分辨。
D.周尧卿学问品行俱佳,得到当世名臣范仲淹和欧阳修嘉许。范仲淹曾举荐他,但未及任用,他就去世了;欧阳修为他的墓碑撰文,对他褒扬有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 ”
(2)纮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10 兰亭集序
基础过关练
一、
1.晤 面对
2.取 择取
二、
1.①介词,在 ②介词,对于 ③介词,至,到达
2.①做,从事 ②高 ③修理,整治 ④修造,修建
3.①旁边 ②次一等 ③编次 ④军队驻扎
4.①都是数词,一 ②把……看作一样 ③相同,一样 ④统一 ⑤一体
5.①助词,的 ②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③求得 ④代词,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6.①面对 ②站在高处向下看 ③临近
7.①意态,情趣 ②到达 ③取得,得到 ④招致,引来
三、
1.两个词,以,介词,相当于“把”;为,当作,作为。
2.两个词,其,代词,代指曲水;次,旁边。
3.借以,用来……的。
4.心怀。
5.两个词,斯,代词,指这次集会;文,诗文。
四、
1.形容词作名词,贤,贤才;少,年轻的人;长,年长的人
2.名词作动词,以……为带,环绕
3.名词作动词,喝酒
4.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开畅、舒展
5.动词作名词,视觉和听觉
6.形容词作名词,老年
7.形容词作名词,大事
8.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
9.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把……看作相等
五、
1.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
译文:(我们)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会集。
2.特殊句式:省略句兼状语后置句,应为“(于)左右映带”。
译文:(景物)在亭子四周互相衬托。
3.特殊句式:省略句,应为“引(之)以为流觞曲水”。
译文: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
4.特殊句式:省略句兼状语后置句,应为“(于)其次列坐”。
译文:在曲水旁边排列坐。
5.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应为“仰观大宇宙,俯察盛品类”。
译文:抬头观望辽阔的宇宙,低头品察繁多的自然界的万物。
6.特殊句式:省略句兼状语后置句,应为“(于)一室之内悟言”。
译文:在室中晤谈。
7.特殊句式:判断句,无标志。
译文:死生是一件大事。
8.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不能于怀喻之”。
译文:不能在心里明白这是什么原因。
9.特殊句式:判断句,“为”表判断。
译文: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虚妄之谈。
10.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亦将于斯文有感”。
译文:也将会对这次集会的诗文生发感慨吧。
六、
1.√ 天朗气清:天空晴朗,空气清新。
2.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指众多的贤人学者,老老少少都聚集一堂。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3.√
4. 游目骋怀:纵观四野,心旷神怡。不能用来形容人走神。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5.√ 放浪形骸:行为放纵,不受世俗礼法的束缚。
6.√ 情随事迁:思想感情随着情况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7.√ 感慨系之:感慨的心情联系着某件事,指对某件事有所感触而不禁慨叹。
8. 俯仰之间:形容时间很短。不能用来指距离近。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七、
1.√
2.√
3.√
4.√
八、
1.当其欣于所遇 暂得于己 快然自足 不知老之将至
2.向之所欣 俯仰之间 已为陈迹
3.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若合一契 未尝不临文嗟悼 不能喻之于怀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5.虽世殊事异 所以兴怀 其致一也
6.况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7.后之视今 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
片段阅读练
1.B “东床”只能称别人的女婿。
2.D “谢安……与王羲之志趣相投”错误。根据原文“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可知,与王羲之志趣相投之人中不包括谢安。故选D。
3.答案 (1)(郗鉴)去探访他,正是王羲之,于是把女儿嫁给了他。
(2)曾与志趣相投者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宴饮集会,王羲之亲自写了序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解析 (1)访:探访。乃……也:判断句式。妻:动词,嫁女予人。
(2)同志:志趣相同的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句,应为“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宴集”。申:表达。
[参考译文]
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侄子。王羲之小时候不善言谈,人们看不出他有什么奇特之处。等到长大后,他善于辩论,并且以正直刚强著称。他特别擅长写隶书,被称为古今第一人。人们称赞他的书法笔势,认为像浮云一样轻盈,像惊龙一样强劲。他深受堂伯父王敦、王导的器重。陈留人阮裕在当时享有盛誉,也(看重王羲之,)把他和王承、王悦视为王氏三位少年英才。当时,太尉郗鉴派门生来见王导,想在王家子弟中选女婿。王导让来人到东边厢房里遍观王家子弟。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子弟都很好,可是听到有信使来,都显得拘谨。只有一个人坐在东床上,坦露胸腹而食,好像不知道一样。”郗鉴说:“这正是我要选的佳婿啊!”(郗鉴)去探访他,正是王羲之,于是把女儿嫁给了他。
王羲之年少时就有美好的名声,朝廷大臣都敬重他的才能和器量,多次征召他担任侍中、吏部尚书,他都没有赴任。王羲之向来喜欢服食丹药颐养性情,不喜欢在京城,刚到浙江时,便有终老于此的念头。会稽有秀美的山水,很多名士住在这里,谢安未做官时也住在这里。孙绰、李充等人,皆以文章盖世,他们都在东面建房舍居住,与王羲之志趣相投,曾与志趣相同的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宴饮集会,王羲之亲自写了序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4.CEH “收而宝之于后世”前与“必有”衔接,“之”代指子美的作品,需要紧接“宝”作其宾语;“者”作“有”的宾语,其后应断开,故C处断开。“埋没”是一个词,中间不能断开,“其精气光怪”中,“其”为代词,指这些文章,作定语修饰“精气光怪”,其前应断开,故E处断开。“发”“见”都有“显现”的意思,“发见”是同义连用,共同作“其精气光怪”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而”为连词,其前断开,故H处断开。
5.D “含义不同”错,两者含义相同。“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相擿裂”与“务耕织,修守战之具”两句中的“务”字含义相同,都是“专力从事,致力”的意思。
6.B “作者认为世俗常常是以远为贱、以近为贵”错误。由原文“凡人之情,忽近而贵远。子美屈于今世犹若此”可知,作者认为世俗常常是轻近贵远,而不是“以远为贱、以近为贵”。
7.答案 (1)即使是那些曾经出力排挤他、置他于死地的人,对他的文章,也不能稍加诋毁而掩盖它们的价值。
(2)之后,天子担忧时文的弊病,下诏书劝勉学者写文章要向古文靠近。
解析 (1)虽:即使。挤:陷害,排斥。少:稍,略微。毁:诋毁。
(2)患:忧虑,担忧。弊:弊病,害处。讽:用委婉的言辞劝告。近:靠近,接近。
[参考译文]
在我的朋友苏子美去世四年以后,我才在太子太傅杜公家里得到他生平所写的文章遗稿,并把它们集中抄录下来,编为十卷。
子美是杜公的女婿,于是我将他的文集(编好后)归还给杜公,并告诉杜公说:“这些文章,好比金玉,即使被抛弃埋没于粪土之间,也不能(使它们)销蚀。它们被遗弃于一时,但后世必然会有人将它们收集起来当作珍宝。虽然这些文章还被埋没而未能被发现,但它们的精神灵气和奇光异彩已经可以常常自己显现出来了,别的东西也无法掩盖住它们。所以当子美遭到排挤、受到挫折、颠沛流离、处于困境之时,他的文章已经自然流行于天下。即使是那些曾经出力排挤他、置他于死地的人,对他的文章,也不能稍加诋毁而掩盖它们的价值。世上的人之常情,总是轻近贵远。子美不得志于当世,他的文章尚能得到如此的待遇,到了后世他的文章该得到人们怎样的重视啊!杜公可不必感到遗憾。”
……
子美的年龄比我小,但我学作古文却落后于他。天圣年间,我在礼部主考官手下考进士的时候,看见当时学者专门研究语言的声律对偶,将古人的文章摘录得支离破碎,这样写出的文章号称“时文”,并以此相互夸耀推崇。然而子美却单单与其兄苏才翁和参军穆伯长写作古体诗歌、各类古文。当时的人都非议嘲笑他们,但子美不考虑这些。之后,天子担忧时文的弊病,下诏书劝勉学者写文章要向古文靠近。从此,崇尚时文的风气渐渐平息,而学者们作文渐渐趋向于古文。只有子美在天下人不写古文的时候写古文,他能够始终坚持,不依据世俗之人的取舍而取舍,可称为独立超俗的人。
三年模拟练
温故知新
1.美好
2.答应,允许
3.憎恨,讨厌
4.多次,屡次
5.盼望,希望
6.本来
7.控制
习题演练
1.CEF “顷日降附之徒”是“观”的宾语,中间不应断开,故C处断开;“人面兽心”和“贪而无亲”相对,故E处和F处断开。因此,应在C、E、F三处断开。
2.D A.两句中的“隙”都意为“隔阂、嫌怨”。B.两句中的“以”都是介词,意为“拿、用”。C.两句中的“虽”都是连词,意为“虽然”。D.“意思不同”错误,两句中的“戚”意思相同,都意为“忧愁”。故选D。
3.B “殷浩没有听从王羲之的建议”错误。结合原文“殷浩之北伐也,中军将军王羲之以书止之,不听。既而无功,复谋再举。八月,羲之遗浩书曰:‘使君起于布衣,任天下之重,当董统之任,而败丧至此,恐阖朝群贤未有与人分其谤者。若犹以前事为未工,故复求之于分外,宇宙虽广,自容何所 此愚智所不解也。’”可知,殷浩第一次北伐没有听从王羲之的建议,第二次北伐是否听从了王羲之的建议,文中并没有交代。
4.答案 (1)殷浩因为前任江州刺史王羲之平素享有美名,便提拔王羲之为护军将军,作为辅佐自己的人。
(2)使君您从平民之中得到举用,承担治理天下的重任,担当督察统领的要职,却使国家败坏衰落到如此地步。
解析 (1)以:因为。夙:平素。令:美好。擢:提拔。
(2)起:举用。布衣:借指平民。任:承担,担当。董:督察。
5.答案 ①朝廷内外和谐,国家安宁。②殷浩应以国家安危为重,也应为自己的仕途考虑。
解析 结合“羲之以为内外协和,然后国家可安,劝浩不宜与温构隙”可概括出:朝廷内外和谐,国家安宁。结合“八月,羲之遗浩书曰:‘使君起于布衣,任天下之重,当董统之任,而败丧至此,恐阖朝群贤未有与人分其谤者。若犹以前事为未工,故复求之于分外,宇宙虽广,自容何所 此愚智所不解也。’”可概括出:殷浩应以国家安危为重,也应为自己的仕途考虑。
[参考译文]
穆帝永和四年秋季八月,会稽王司马昱因为扬州刺史殷浩有盛名,受到朝廷民间推崇佩服,于是拉拢他为心腹骨干,让他参与总揽朝中大权,想以此和桓温抗衡;从此,殷浩与桓温逐渐互相猜忌离心。殷浩因为前任江州刺史王羲之平素享有美名,便提拔王羲之为护军将军,作为辅佐自己的人。王羲之认为只有朝廷内外同心和睦,然后国家才能平安,劝说殷浩不应与桓温结怨,殷浩没有听从。六年春季正月,朝廷闻知中原大乱,再次谋划进军收复中原。己丑,朝廷命殷浩都督五州诸军事。八年春季正月,尚书左丞孔严对殷浩说:“近来人们的情绪,确实使人寒心,不知使君您打算用什么办法使人心安定下来。观察近日来投降、归附的那些人,都是人面兽心,贪婪而六亲不认,恐怕很难用道义感化他们。”殷浩不听。殷浩上奏章请求往北出兵许昌、洛阳,朝廷下诏同意。殷浩北伐时,中军将军王羲之写信劝他停止北伐,殷浩不听。事后北伐没有成功,殷浩又谋划再一次行动。八月,王羲之送书信给殷浩说:“使君您从平民之中得到举用,承担治理天下的重任,担当督察统领的要职,却使国家败坏衰落到如此地步,恐怕满朝的众贤人没有一个会为别人分担指责的。如果还认为原先的北伐是计划不周密,所以又提出本职分外的奢求,那么宇宙天地虽然广大,自己的容身之处在哪里呢 这是我愚钝的思想所不能理解的。”九年秋季九月,平北将军姚襄驻扎在历阳,由于前燕、前秦的势力正强大,没作北伐的打算,就沿淮河两岸大兴屯田,训练部队,激励将士。殷浩在寿春,讨厌姚襄强盛,就把他的弟弟们囚禁起来,多次派刺客刺杀他。魏憬的子弟频繁往来于寿春,姚襄更加怀疑、担心,派参军权翼出使殷浩驻地。殷浩说:“我和姚襄同是晋朝皇帝的臣下,喜乐与忧愁是一致的。姚襄的行动经常独断专行,完全丧失辅车相依的道理,哪里像我希望的那样!”权翼说:“姚襄英姿举世无双,拥有数万军队却归附远方的晋王朝,是朝廷具有道义、辅政的大臣贤明智慧的缘故。”殷浩说:“姚襄风姿豪放、生性不羁,随意杀人,还纵容小人掠夺我的马匹,晋朝臣子的规矩,原来是像这样吗 ”权翼说:“姚襄归顺从命于晋王朝,哪里肯滥杀无辜呢。奸邪作乱之徒,就是晋朝的法律也不能容忍,杀了他们有什么危害!”殷浩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要掠夺马匹呢 ”权翼说:“将军认为姚襄雄健勇猛,难以控制,最终将会讨伐他,所以他想夺取您的马匹来自卫罢了。”殷浩笑着说:“哪里到了这种地步。”殷浩连年北伐,士兵屡战屡败,朝廷不得已,罢免殷浩的官职,贬为普通百姓。
归去来兮辞并序
基础过关练
一、
1.①担任,做 ②当作,作为 ③制作,制造 ④介词,被
2.①代词,代指“长吏” ②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③助词,相当于“的” ④往,到……去
3.①介词,因为 ②连词,表示后一行动是前一行动的目的 ③连词,表示修饰 ④连词,表示并列 ⑤介词,把
4.①不久 ②循着 ③寻觅,寻求 ④长度单位,八尺或七尺为一寻
5.①成年男子的统称 ②语气词,用于句中,起缓冲语气的作用 ③语气词,用于句首,以提示下文或表示对某事进行判断 ④代词,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个”
6.①过去,从前 ②去,到(某地) ③以后
7.①举,拿 ②疏导使流 ③拉,牵拉 ④称引 ⑤延长
8.①连词,表示并列 ②连词,表示装饰 ③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 ④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就” ⑤连词,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
9.①拄着 ②马鞭子 ③政策 ④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10.①断绝 ②横渡 ③与人世隔绝的 ④停止 ⑤副词,极,非常
11.①将要 ②遵行 ③行为 ④前往 ⑤行走
12.①顺应 ②登上 ③趁着 ④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⑤驾驭
二、
1.小孩。
2.战乱。
3.指做官。
4.感叹。
5.内外亲属。
6.知心话。
三、
1.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愉快
3.形容词作名词,傲世的情怀
4.名词作状语,每天
5.形容词作动词,喜欢
6.均为名词作动词,弹琴/读书
7.名词作动词,用桨划
8.形容词作动词,羡慕
四、
1.特殊句式:被动句,“见”表被动。
译文:于是我被委派到小县做官。
2.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应为“皆口腹役自”。
译文:都是为了谋生糊口而役使自己。
3.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寻程氏妹于武昌丧”。
译文: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
4.特殊句式:省略句,应为“(余)情在骏奔”。
译文:(我)去吊丧的心情非常急迫。
5.特殊句式:被动句,“为”表被动。
译文:既然自己使精神被形体役使。
6.特殊句式:省略句兼状语后置句,应为“稚子(于)门候”。
译文:小儿子在家门口等候。
7.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应为“复驾言兮求焉”。
译文: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
8.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农人以春及告余”。
译文:农夫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诉我。
9.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将于西畴有事”。
译文:将要到西边的田里去春耕。
10.特殊句式:省略句,应为“寓形(于)宇内复几时”。
译文:人寄身于天地间能有多长时间
11.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应为“胡为乎遑遑欲之何”。
译文:为什么心神惶惶不安,到底想要到哪里去
12.特殊句式:判断句,“非”表示否定判断。
译文:享受荣华富贵不是我的愿望。
13.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应为“乐夫天命复疑奚”。
译文:乐安天命,还疑虑什么呢
五、
1.√ 迷途知返:迷失了路途知道返回重新走,比喻做错了事知道改正。
2. 今是昨非:形容人觉悟过来,悔恨以前的错误。用在此处不合语境,应该用“今非昔比”。
3. 晨光熹微:指早上天色微明。用在此处,与“暮色笼罩”矛盾。
4.√ 倦鸟知还:疲倦的鸟知道飞回自己的巢,比喻辞官后归隐田园,也比喻从旅居之地返回故乡。
5. 息交绝游:形容避开俗世,过隐居的生活。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6. 事与愿违:事情的发展跟主观愿望相反。用在此处不合语境,应该用“背道而驰”。
7.√ 欣欣向荣:形容草木茂盛,也形容事业蓬勃发展。
8.√ 乐天知命:相信宿命论的人认为自己的一切都由命运支配,于是安于自己的处境,没有任何忧虑。
六、
1.√
2.√
3.√
4. “家父、家慈、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尊,称母亲”错,应是“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慈,称母亲”。
5.√
七、
1.归去来兮 田园将芜胡不归
2.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3.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
4.问征夫以前路 恨晨光之熹微
5.策扶老以流憩 时矫首而遐观
6.倚南窗以寄傲 审容膝之易安
7.悦亲戚之情话 乐琴书以消忧
8.既自以心为形役 奚惆怅而独悲
9.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富贵非吾愿 帝乡不可期
10.木欣欣以向荣 泉涓涓而始流
片段阅读练
1.BDF “夔妻有疾”语意完整,应在“疾”后断开,故B处断开;“于数百里”是“迎医”的后置状语,应在其后断开,故D处断开;“诸纲纪皆难之”中,“诸纲纪”是主语,其前应断开,故F处断开。题干明确要求断三处,因此,应在B、D、F处断开。
2.B “雨雪交加”错误。“时正寒雪”意为当时天气正寒冷,下着雪。故选B。
3.答案 (1)他整天严肃端坐,统兵在外有众多的事情,千头万绪,没有一点疏漏。
(2)陶侃大怒说:“你既不种田,却又轻慢地毁害别人的稻谷!”命人抓住并鞭打他。因此百姓勤于农耕养殖,家家户户丰衣足食。
解析 (1)终日,整天;危,端正;罔,没有。
(2)田,名词作动词,种田;贼,毁害;是以,因此;农殖,农耕养殖。
[参考译文]
陶侃,字士行,原是鄱阳郡人。陶侃年幼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吴国被西晋平定后,陶侃就把家迁居到庐江郡寻阳县。鄱阳郡的孝廉范逵曾经前去探访陶侃,当时仓促间陶侃家没有东西待客,陶侃的母亲就截断头发来换取酒食,畅快饮酒极尽欢娱。等到范逵离开时,陶侃又追送了百余里。范逵说:“你想在郡里做官吗 ”陶侃说:“想,只是苦于没有门路罢了。”范逵去拜访庐江太守张夔,称赞陶侃。张夔就任命陶侃做了督邮,并兼任枞阳县令。(一次,)张夔的妻子有病,将要到几百里外的地方接医生。当时天气正寒冷,下着雪,众属官都对这件事感到为难。只有陶侃请求前去接医生,人们都佩服他的义气。
陶侃生性聪慧敏捷,为官勤恳,恭敬有礼,敬老爱幼。他整天严肃端坐,统兵在外有众多的事情,千头万绪,没有一点疏漏。远近的人来信,他都亲笔写信回复,文笔流畅,不曾有一点晦涩。他曾出游,见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没有成熟的稻谷,陶侃问:“你用这个做什么 ”那人说:“我走路见到稻谷,随便抓了一把。”陶侃大怒说:“你既不种田,却又轻慢地毁害别人的稻谷!”命人抓住并鞭打他。因此百姓勤于农耕养殖,家家户户丰衣足食。
陶侃曾经从临津出发,坐船出行,第二天,却死在了樊溪,当时陶侃七十六岁。皇帝下诏赠予他谥号为桓,并允许用太牢祭祀他。
4.BCF “于声利”是“不眩”的状语,中间不应断开,应在B处断开;“不戚于穷约”和“不眩于声利”对举,故C处断开;“……者……也”为判断句式,应在“者”后断开,故F处断开。因此,应在B、C、F处断开。
5.A A.两个“延”都是“邀请”的意思。B.推辞/告诉,告知。C.经过/看望。D.这,这样/你,你的。
6.答案 (1)陶渊明想要做官就做官,而不认为追求仕途就令人生厌;想要归隐就归隐,而不认为归隐就显得清高。
(2)我读了之后,叹息着说:“这样的人,就是君子啊,现在已经没有这样的人了!”
解析 (1)“仕”,做官;“嫌”,厌恶;“去”,归隐。
(2)“太息”,叹息;“哉”,助词,表肯定语气,相当于“啊”;“亡”,无,没有。
[参考译文]
孔子不认同微生高,孟子不认同于陵仲子,厌恶他们感情不真实。陶渊明想要做官就做官,而不认为追求仕途就令人生厌;想要归隐就归隐,而不认为归隐就显得清高。陶渊明饥饿的时候就敲别人家的门乞求食物,能够充饥的时候就拿出鸡和黍邀请客人,古今之人都崇尚他,崇尚他的率真。李简夫从天圣年间以来凭借文学和政绩闻名,而在嘉佑末年、熙宁初年辞去官职隐居。李简夫平生不沉迷于名声利益,不悲伤于穷苦节约,对于遇到的事物能够安然处之并且终身以此为乐,差不多具有陶渊明的率真。熙宁三年,我初次经过陈地,想要求见李简夫,但是李简夫生病了。二十年之后,我从他的孙子公辅手中得到他亲手记录的七十篇诗作。我读了之后,叹息着说:“这样的人,就是君子啊,现在已经没有这样的人了!”元祐六年十二月初四日。
三年模拟练
温故知新
1.就职、赴任
2.好好地
3.全,都
4.坚持
5.理解,懂得
6.就,便
习题演练
1.DIM “亲老家贫”为并列结构,是陶渊明家的现实情况,D处断开;“起为州祭酒”省略了主语陶渊明,为动宾结构,I处断开;“不堪吏职”省略了主语陶渊明,为动宾结构,M处断开。
2.D 两个“赍”分别译为“携带”和“赠送”,意思不同。
3.C “于是通过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邀他来自己家里痛饮”理解错误,根据材料二“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邀之”可知,应是“王弘让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携带酒具,在半路邀请他”,并非邀请到王弘家里。
4.答案 (1)江州刺史檀道济前去探望他,陶渊明(已经)卧床挨饿好几天了。
(2)当天就解下官印,辞去官职,写了一篇《归去来》。朝廷征聘他为著作郎,他没有赴任。
解析 (1)“候”,探望;“偃卧”,卧床;“有日”,好几天。
(2)“解绶”,解下官印;“征”,征聘;“就”,就职、赴任。
5.答案 ①陶渊明打算通过做官来解决隐居生活的费用问题,便毫不遮掩,对亲戚朋友直言相告。②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弯腰低头,当天就解下官印,辞去官职,写下《归去来》。
解析 ①由“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 ’”可知,陶渊明打算通过做官来解决隐居生活的费用问题,便毫不遮掩,对亲戚朋友直言相告。
②由“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可知,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弯腰低头,当天就解下官印,辞去官职,写下《归去来》。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陶渊明想要做官就做官,而不认为追求仕途就令人生厌;想要归隐就归隐,而不认为归隐就显得清高。陶渊明饥饿的时候就去敲别人家的门乞求食物,能够充饥的时候就拿出鸡和黍邀请客人,古今之人都崇尚他,崇尚他的率真。
材料二:
陶渊明,字元亮。父母年老且家里很穷,被起用担任州祭酒,忍受不了官场琐事,不久便自己弃官回家了。州里召他担任主簿,他没有赴任。亲自耕种自给自足,最终得了病。江州刺史檀道济前去探望他,陶渊明(已经)卧床挨饿好几天了。檀道济送给他粮食和肉,他却挥手叫檀道济离开。
后来担任镇军、建威参军,陶渊明对亲戚朋友说:“我打算做个县令为隐居生活筹集费用,可以吗 ”主持工作的人听说后,调任他为彭泽县令。陶渊明不带家眷独自上任,送了一个劳力给他的儿子。写信(给儿子)说:“你每天的用度,要自给自足比较困难,现在派给你一个劳力,帮助你砍柴、打水。他也是别人的儿子,你要善待他。”官府的公田都让人种上高粱,说:“我能喝醉酒就够了。”妻子、儿子坚持要求种稻米,于是才下令二顷五十亩的田地种高粱,五十亩种稻米。年终,恰逢州郡派督邮到彭泽县,下属请示陶渊明说:“您应该整饰衣冠系上腰带去面见他。”陶渊明叹气说:“我怎么能为了五斗米,向乡里小人弯腰低头!”当天就解下官印,辞去官职,写了一篇《归去来》。朝廷征聘他为著作郎,他没有赴任。
江州刺史王弘打算和他结交,却请不来他。陶渊明曾有次去庐山,王弘让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携带酒具,在半路邀请他。
陶渊明有脚疾,便让一个门生和两个儿子交替抬轿;到了以后,欣然和庞通之一同饮酒。不一会儿,王弘到了,陶渊明也没有抵触的情绪。
起初,颜延之担任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和陶渊明有深厚的交情,后来到始安郡做官,经过浔阳,每天到陶渊明的住所饮酒。每次去,都要畅饮直到喝醉。王弘打算邀请颜之赴宴,但整天都找不到他。颜延之临调走的时候,留下二万钱给陶渊明;陶渊明全部送给酒家,以后渐次前去拿酒。陶渊明曾于九月九日在房子边上的菊花丛中闲坐,时间长了,采了满手菊花,忽然赶上王弘送酒来了,随即就喝,喝醉才回去。陶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喝到舒畅之时,就弹拨一番以寄托心意。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陶渊明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走了。”他的天真直率达到这种地步。
五年高考练
1.BDG “母异之”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宾结构的句子,其后应断开。“谓族人曰”,对同宗族的人说,意思完整,并且“曰”后一般应断开。“是”在此处为代词,“是儿”就是“这个儿子”,作主语,“如此”作补语;“知孝养我”为动宾结构的句子,“矣”是感叹语气,而“多”又加深这种感叹,故“多”前应断开。
2.D “意义相同”说法错误。文中“以意逆志”的“逆”是“揣测”的意思;《送东阳马生序》中的“逆旅”指旅店,“逆”是“迎接”的意思。
3.B “对于不如自己的人”表述有误。原文“尧卿为人简重不校,有慢己者,必厚为礼以愧之”意为:周尧卿为人庄严持重,不计较,有对自己不礼貌的人,他一定郑重地以礼相待,让他羞愧。故此处属曲解文意。
4.答案 (1)周尧卿流着眼泪说:“过了这个时候,以后即使想尽心竭力,又怎么能够呢 ”
(2)杨纮到了城里,也不再察访周尧卿的其他言行,只凭自己的听闻推荐他。
解析 (1)“涕”,眼泪;“虽”,即使;“复可得乎”,反问句,又怎么能够呢。
(2)“邑”,县邑,城里;“第”,只;“他察”,宾语前置,应为“察他”。
知识归纳
古今异义词的演变规律
1.词义扩大
即一个词由原来单指某事物,扩大到兼指特征、性质或功能等相似的事物。例如:“江”,古义专指“长江”,今义泛指“大河”。
2.词义缩小
有的词语的指称范围缩小了。例如:“丈夫”,古代可指“成年男子,男孩,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女子配偶”,现在往往用来指“妻子的配偶”。
有的词语的义项减少了。例如: “劝”,古代有“勉励”“劝说”之义,如今只有“劝说”之义。
3.词义转移
即一词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例如:“假”,古代是“借”的意思,今义与“真”相对。
4.词义的强化、弱化
“诛”,最初只有“责问、谴责”之义,后来有了“杀、戮”之义,词义强化了。“购”,古代表示重金收买、悬赏征求,现在则表示一般的买,词义弱化了。
5.感彩变化
词语 古义及感彩 今义及感彩
爪牙 卫士、武臣,褒义词 坏人的党羽,贬义词
谤 公开批评、指责别人的过失,中性词 诽谤,贬义词
[参考译文]
周尧卿,字子余。他的祖先是汝阴人。周尧卿机警聪明,记忆力强,七岁就擅长写诗,二十岁时以学问品行出名。天圣二年考中了进士,不断升职做到太常博士、饶州通判。去世时享年五十三岁,著有二十卷文集,解释《诗》《春秋》的文章各三十篇。周尧卿十二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忧愁悲伤得像大人一样,见到母亲就克制感情强忍哀伤,不想让母亲过度悲伤。母亲对此感到诧异,对同宗族的人说:“这个儿子这样爱我,多么知道孝顺赡养我啊。”他最终能竭尽孝忱奉养母亲,立志做到像母亲所说的那样。他对兄弟,尤其笃情,友好亲爱。奉行丧礼为母亲守丧,居住在简陋棚屋里三年,以薪草为席,以土块为枕,即使生病了也不饮酒吃肉(《礼记·曲礼上》提到,居丧时,“有疾则饮酒食肉,疾止复初”)。有人用礼仪劝勉他(可以饮酒吃肉保护身体),他说:“《礼记》中说‘年老有疾病的人守丧期间可以不禁止酒肉’,意思或许是他们承受不住丧事的哀痛。我生病了但是没有老,怎么忍心如此(喝酒吃肉)呢 ”下葬之前,他亲自背土,有人告诉他说:“过去那些贫穷没有办法安葬的或许那样,如今您为什么要使自己受苦呢 ”周尧卿流着眼泪说:“过了这个时候,以后即使想尽心竭力,又怎么能够呢 ”周尧卿为人庄严持重,不计较,有对自己不礼貌的人,他一定郑重地以礼相待,让他羞愧。做官俸禄虽然微薄,周济同宗族的人和朋友,直到用完为止。他所到任的地方都被他治理得很好,老百姓对他都有怀念之意。曾经掌管汀州宁化县,提点刑狱杨纮进入县境,暗中伺察刺史善恶好坏,看见有带着刑具给庄稼苗锄草的,杨纮就问其中的缘故。那个人回答说:“因为贫穷贪利,为人作假证,县令不可欺骗,而我欺骗了他,我又怨恨什么呢 ”杨纮到了城里,也不再察访周尧卿的其他言行,只凭自己的听闻推荐他。庆历年间,范仲淹举荐周尧卿,说他的经学和德行可以为人师表,而他还没来得及被录用就去世了。周尧卿治学,不被阐释经义的文字所迷惑,询问辨识思考求索,以通达文义为目的。他学习《诗经》,根据孔子所说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孟子所说的“说《诗》者,以意逆志,是谓得之”,来考究经书解释主旨,从而发现了毛氏、郑玄的得失,他说:“毛氏的《传》想做到简明,但有时缺少义理,不是‘一言以蔽之’;郑玄的《笺》想要做到精详,但有时远离性情,不是‘以意逆志’,对此可以不加选择的去取吗 ”他学习《春秋》,说:“左氏记载详细,可以知道经书的著论缘由。”至于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的异同,他对它们都有所不取,说:“圣人的意思难道会有两个吗 ”欧阳修为他撰墓志表彰他说:“这位周先生,侍奉在世的母亲竭尽孝道,因丧守孝时竭尽哀思,都符合礼节,先生擅长毛、郑《诗》及《左氏春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