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同步
11 *种树郭橐驼传
基础过关练
一、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传
2.名
3.故
4.其
5.病
6.然
7.业
8.以
9.且
10.性
11.本
12.已
13.而
二、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既然已
古义:
今义: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就、也、还”跟它呼应,表示先对现实或已有的结论予以承认,而后进一步做出判断。
2.不抑耗其实而已
古义:
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3.若不过焉则不及
古义:
今义:用在形容词性的词组或双音节形容词后面,表示程度最高;指明范围,含有往小里或轻里说的意味,仅仅;用在后半句的开头儿,表示转折,对上半句话加以限制或修正,跟“只是”相同。
4.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古义:
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5.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
古义:
今义:人格卑鄙的人。
6.吾问养树,得养人术
古义:
今义:对人体有保养作用。
7.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古义:
今义:认为。
三、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病偻,隆然伏行
2.名我固当
3.驼业种树
4.早实以蕃
5.以致其性焉尔
6.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7.非有能硕茂之也
8.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9.旦视而暮抚
10.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11.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12.移之官理
13.而卒以祸
14.鸣鼓而聚之
15.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四、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不知始何名。
特殊句式:
译文:
2.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特殊句式:
译文:
3.苟有能反是者。
特殊句式:
译文:
4.故不我若也。
特殊句式:
译文:
5.吾又何能为哉!
特殊句式:
译文:
6.移之官理。
特殊句式:
译文:
7.理,非吾业也。
特殊句式:
译文:
8.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特殊句式:
译文:
9.而卒以祸。
特殊句式:
译文:
10.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特殊句式:
译文:
11.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特殊句式:
译文:
12.不亦善夫!
特殊句式:
译文:
13.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特殊句式:
译文:
五、词语积累: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的正误。
1.这座亭子的设计可谓独具匠心,再看柱子上的这副对联,真的是橐驼之技,让人叫绝啊!( )
2.研究表明,鱼油并不像广告宣传的那样具有神效,有时候,好东西摄入太多反而会过犹不及。( )
六、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缫丝,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是古代妇女经常从事的一种劳动。( )
2.豕、豚、彘,都是“猪”的意思。其中,豕是猪的统称,豚是大猪,彘是小猪。( )
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提到自己的种树经验时谦虚地说,自己之所以种树种得好,是因为“ , ”。
2.《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提到自己种树的四点秘诀时说,除了要让树的根得以充分舒展,还要做到“ , , ”。
3.《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种树的经验时说,为了保持树木的天性,种树人要在栽种时和栽种后采取截然相反的态度,即“ , ”。
4.《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自己种树经验的同时,也一针见血地指出有些人在种树的“易土”与“培土”方面存在不足,具体表现在“ , , ”。
5.《种树郭橐驼传》中,写其他种树人对所种树木不放心,早晚探视、时时关照的句子是“ , ”。
6.《种树郭橐驼传》中,对“长人者”养人之不善,文章先简要地用几句话加以概括,即“ , , ”,这与上文“他植者”养树之不善相呼应。
片段阅读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抱瓮子传
[明]宋濂
予尝游括①之少微山,俯瞰四周如列屏障,山之趾有随地形高下为蔬圃约二十亩,凡可艺者咸艺焉,傍列桃、杏、李诸树。时春气方殷,蔬苗怒长,满望皆翡翠色。遥望草庐一区,隐约出竹阴间,疑中有隐者,亟前候之。良久,见一士戴棕叶冠,身被紫褐裘,抱瓮出汲水灌畦。予进问曰:“夫子何名 ”曰:“山泽之民,无名也。”强之,曰:“人以抱瓮,遂呼为抱瓮子耳。”曰:“丈夫处世亦多术,出则华轩结驷,入则钟鸣鼎食,有志者辄能致之。夫子恒营营逐逐于一瓮间,无乃自苦乎 ”
抱瓮子冁然②一笑,答曰:“吾受血肉,躯与人同,岂不乐荣贵与人异哉 百岁之间宁复几何 与其强情而徇世,宁若任真以自放也。且当抱瓮之时,嗒然忘形,志虑外绝,精神内营,目不见色,耳不闻声,招之弗前,麾之不惊,而万物吾敢撄。子以吾为逐逐营营,不亦过欤 ”曰:“然则灌畦亦有道乎 ”曰:“有。蔬性不欲燥,燥则生意厄而不伸;蔬性宜湿,湿或过焉则气伤而寖屈。吾日夜调之,俾适夫厥中,则芃然而秀,嫣然而荣矣。”言讫抱瓮而去。
(选自《宋濂全集》,有删改)
[注] ①括:括苍县,治在今浙江省丽水市。②冁(chǎn)然:笑的样子。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抱瓮,典出《庄子》,为子贡与一抱瓮老人关于灌园的对话,后以“抱瓮灌园”比喻安于拙陋的淳朴生活。
B.丈夫,周朝以八寸为尺,十尺为丈,成年男子身长约八尺,故以丈夫为男子通称。此处是指有所作为的男子。
C.志虑,指心意,意志。文中“志虑”的意思与诸葛亮《出师表》中“志虑忠纯”的“志虑”不同。
D.嫣然,娇美的样子,也可用以指娇媚的笑态,如“嫣然一笑”。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微山景色秀丽,植被繁茂,抱瓮子隐居于竹林草庐;虽有蔬圃数亩,却无鸡犬之声,其环境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有所不同。
B.作者认为“出则华轩结驷,入则钟鸣鼎食”才是有志者应该追求的生活,抱瓮子抱瓮灌畦是一种“自苦”的行为,于人于己无益。
C.抱瓮子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是“逐逐营营”,在阐发了一番关于灌畦的理论之后,就抱着瓮离开了。
D.本文与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有相似之处,作者以灌畦之理喻处世之道,形象地表现出人物的意趣心态,寓理于事,言近旨远。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春气方殷,蔬苗怒长,满望皆翡翠色。
(2)与其强情而徇世,宁若任真以自放也。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①
柳宗元
(1)冬十月,作新亭于马退山之阳。因高丘之阻以面势,无欂栌节棁之华。不斫椽,不翦茨,不列墙,以白云为藩篱,碧山为屏风,昭其俭也。
(2)是山崒②然起于莽苍之中,蛇奔云矗,亘数十百里,尾蟠荒陬,首注大溪,诸山来朝,势若星拱,苍翠诡状,绮布绣错。盖天钟秀于是,不限于遐裔也。然以壤接荒服,俗参夷徼③,周王之马迹不至,谢公之屐齿不及,岩径萧条,登探者以为叹。
(3)岁在辛卯,我仲兄以方牧之命,试于是邦。夫其德及故信孚,信孚故人和,人和故政多暇。由是尝俳徊此山,以寄胜概。乃塈乃涂,作我攸④宇⑤,于是不崇朝而木工告成。每风止雨收,烟霞澄鲜,辄角巾鹿裘,率昆弟友生冠者五六人,步山极而登焉。于是手挥丝桐,目送还云,西山爽气,在我襟袖,八极万类,揽不盈掌。
(4)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使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是亭也,僻介闽岭,佳境罕到,不书所作,使盛迹郁堙,是贻林间之愧。故志之。
[注] ①柳宗元被贬广西任柳州刺史时,其仲兄柳宽亦任职邕州(今广西南宁)。②崒(zú):险峻。③徼:边界。④攸:处所。⑤宇:房屋、居处。
4.下列对第(3)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的二哥因为实施了德治,所以得到百姓的信任。
B.本段写景简练传神,可与第(2)段的“以为叹”相呼应。
C.本段文字体现了山川之美与士子俊逸相得益彰的情趣。
D.由本段文字可看出柳宗元的二哥不留恋官场而纵情于山水。
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故志之 听臣微志
B.乃塈乃涂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步山极而登焉 曲肱而枕之
D.夫其德及故信孚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天钟秀于是,不限于遐裔也。
(2)使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
7.结合本文内容,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年模拟练
(2023安徽池州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子厚讳宗元,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曾伯祖奭,为唐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鸿词,授集贤殿正字。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
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耶 ”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马、刺史时,亦自不斥;斥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用不穷。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摘编自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注])
[注] 墓志铭是古代的一种悼念性的文体。通常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序文,记叙死者世系、名字、爵位及生平事迹等,称为“志”;后一部分是“铭”,多用韵文,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和赞颂。
温故知新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以事母,弃太常博士——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2.比一岁——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免而归者且千人——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4.愿以柳易播——愿陛下矜愍愚诚(《陈情表》)
5.斥时有人力能举之——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
习题演练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涂黑。(3分)
其A俗B以C男D女E质F钱G约H不I时J赎K子L本M相N侔O则P没Q为R奴S婢。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皇考,对亡父的尊称,也可表示已亡父祖的通称。在本文中指先父。
B.“崭然见头角”中,“崭”意为突出,“见”意为显现。文中指年轻人显露超群才华。
C.“踔厉风发”中,“踔厉”形容人精神振奋、见识高远;“风发”原指像风一样迅速,现多指奋发。
D.元和,指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秦始皇时开始使用年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柳宗元年少时就以精明聪敏、博学多才闻名,后成为朝廷的年轻官员。他发言时,常常能慷慨陈词,旁征博引,众人每每折服。
B.柳宗元到了柳州之后,积极作为:他设法解救借债人的子女,使当地风气好转;衡山、湘水以南准备进士考试的人,都以他为师。
C.刘禹锡被贬播州,柳宗元被贬柳州。播州不适宜常人居住。柳宗元上书皇上,请求二人对调。皇帝答应了他的请求。
D.韩愈对柳宗元认为可以一蹴而就的“功业观”并不赞同,但能理解柳宗元的想法,对他的做法没有苛责,充满了同情和惋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2)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
5.请联系文章内容对柳宗元“为政”之道作简要概括。(3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11 *种树郭橐驼传
基础过关练
一、
1.①传记,一种文体 ②记载
2.①名字 ②用这个名字称呼 ③称说,形容 ④名誉,名声 ⑤出名,有名
3.①连词,所以,因此 ②旧,与“新”相对 ③缘故,原因 ④从前 ⑤旧,交情 ⑥死亡 ⑦固,本来 ⑧仍旧
4.①人称代词,他的 ②指示代词,那 ③表示推测,大概,或许 ④其中的 ⑤表示诘问,岂、难道 ⑥副词,表示祈使语气 ⑦连词,表示假设,如果
5.①患病 ②困苦
6.①词尾,用在形容词、副词之后,表示状态 ②指示代词,这样 ③连词,表示转折,可是,却
7.①以……为业 ②职业 ③功业,事业 ④技艺
8.①连词,表示并列,有“并且”的意思 ②连词,表示后一行动是前一行动的目的 ③连词,表示修饰 ④介词,把
9.①连词,表示并列,相当于“又” ②连词,表示让步,相当于“尚且” ③将近 ④姑且,暂且 ⑤连词,表示递进,相当于“而且”“况且”
10.①性质、方法 ②本性
11.①根 ②考察,探究 ③本来,原来 ④原来的,固有的
12.①完成 ②副词,已经 ③停止
13.①连词,表示并列 ②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 ③连词,表示顺承 ④人称代词,你们的
二、
1.两个词,既,已经;然,这样。
2.两个词,其,代词,指栽种的树木;实,果实。
3.两个词,不,副词,用于动词前面,表示否定;过,超过。
4.两个词,其,代词,那;实,实际。
5.地位低下的人,平民百姓。
6.治民。
7.把……作为。
三、
1.名词作动词,患病
2.名词作动词,用这个名字称呼
3.意动用法,以……为业
4.名词作动词,结果实
5.使动用法,使达到
6.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7.使动用法,使……高大茂盛
8.使动用法,使……结得早/使……结得多
9.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
10.名词作动词,用指甲抠、掐
11.名词作状语,一天一天地
12.名词作动词,做官
13.名词作动词,危害
14.使动用法,使……发声/使……集聚
15.使动用法,使繁盛/使安定
四、
1.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应为“不知始名何”。
译文:不知道他最初叫什么名字。
2.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为观游及卖果者”是“豪富人”的后置定语。
译文:凡是长安城里经营观赏游览和做种树卖果买卖的豪富人。
3.特殊句式:省略句,应为“苟有能反(于)是者”。
译文:假使有和这种做法相反的。
4.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应为“故不若我也”。
译文:所以他们种树都不如我啊。
5.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应为“吾又能为何哉”。
译文:我又能够做什么呢
6.特殊句式:省略句,应为“移之(于)官理”。
译文:转用到做官治民上。
7.特殊句式:判断句,“非……也”表否定判断。
译文:治民不是我的职业。
8.特殊句式:省略句,应为“然吾居(于)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译文: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做官的喜好多发政令。
9.特殊句式:省略句,应为“而卒以(此)祸之”。
译文:但到头来因此害了他们。
10.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应为“又以何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译文:又怎么能使我们人口增多、生活安定呢
11.特殊句式:固定句式,“其……乎”,表揣测,译为“大概……吧”。
译文:那么这与我种树的职业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12.特殊句式:固定句式,“不亦……夫”,表反问,译为“不也……吗”。
译文:这不也很好吗
13.特殊句式:省略句,应为“(吾)传其事以(之)为官戒也”。
译文:(我)记载下来这件事,把(它)作为官吏们的鉴戒。
五、
1. 橐驼之技:指高明的栽培技艺。不合语境。
2.√ 过犹不及:事情办得过火,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
六、
1.√
2. 豕、彘都泛指猪,豚指小猪。
七、
1.能顺木之天 以致其性焉尔
2.其培欲平 其土欲故 其筑欲密
3.其莳也若子 其置也若弃
4.根拳而土易 其培之也 若不过焉则不及
5.旦视而暮抚 已去而复顾
6.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若甚怜焉 而卒以祸
片段阅读练
1.C “不同”错误。文中的“志虑”与诸葛亮《出师表》中“志虑忠纯”的“志虑”意思相同都是心意、意志的意思。
2.B “于人于己无益”于文无据。
3.答案 (1)当时春天的气息正盛,蔬菜苗长势旺盛,望去满眼都是翡翠般的绿色。
(2)与其勉强自己的意志来顺从世俗,不如听任自己的本性而放纵自我啊。
解析 (1)“殷”,盛大;“方”,正;“怒”,旺盛。
(2)“强”,勉强;“徇”,顺从;“任”,听任;“真”,本性;“自放”,放纵自我。
[参考译文]
我曾游历括苍县的少微山,俯瞰四周仿佛看到一排屏障,山脚下有一块随地势高低起伏的约二十亩大小的蔬菜园,种植着所有可食用的蔬菜,旁边还有桃、杏、李等树木。当时春天的气息正盛,蔬菜苗长势旺盛,望去满眼都是翡翠般的绿色。远远地望见有一座草庐,隐约出现在竹林的阴影中,怀疑其中有隐居的人,我急忙前去探听。很久,见到一个戴着棕叶冠,身穿紫褐裘,抱着瓮出来取水浇灌田地的男子。我上前问道:“先生叫什么名字 ”他回答:“我是山泽之民,没有名字。”我勉强他回答。他说:“人们因为我抱着瓮,就称我为抱瓮子。”我说:“有所作为的男子生活在人世间有多种方法,出门就乘坐华美高贵的车子,回家就敲着钟,列鼎而食,有志向的人都可以得到这样的生活。您整日围着一个瓮忙忙碌碌,只怕会让自己很辛苦吧 ”
抱瓮子笑了,回答说:“我和别人一样,也是血肉之躯,怎么会不喜欢荣华富贵与众不同呢 想到人生只有短短的百年,还能有多少时间呢 与其勉强自己的意志来顺从世俗,不如听任自己的本性而放纵自我啊。况且当抱着瓮的时候,我完全忘怀其中,我的心意、神志都在里面,眼睛看不到颜色,耳朵听不到声音,别人叫我,我也不会向前,别人招呼我,我也不会惊讶,但是万物都不会扰乱我。您觉得我忙忙碌碌,竞相追逐,不也是错了吗 ”我说:“那么浇灌田地这种事中也有道吗 ”他回答:“当然有。蔬菜不喜欢太干,太干了生命力受困而不能生长;蔬菜喜欢湿润,但是如果太湿了,气息就会渐渐受损。我日夜调节,让它们得到适当的湿度,这样它们就会长得茂盛,花开得娇美。”说完,他抱着瓮走了。
4.D “可看出柳宗元的二哥不留恋官场而纵情于山水”于文无据。
5.C C项均是连词,表顺承,不译。A项,记/心意。B项,助词,不译/竟。D项,他/副词,表示祈使语气。
6.答案 (1)大自然的美丽的风景积聚在这里,不局限于偏远之地。
(2)(比如)兰亭,如果没有遇到王羲之,那么它清澈的急流和修长的竹子,也将荒芜和隐没在空山之中。
解析 (1)“钟”,积聚;“秀”,美丽;“于是”,在这里;“遐”,远。
(2)“遭”,逢,遇到;“湍”,急流的水;“修”,长、高;“芜”,田野荒芜,长满杂草;“没”,隐没。
7.答案 本文通过记述二哥建造茅草亭的时间和地点,描写茅草亭的简朴和马退山的雄伟奇秀,赞美了二哥的德政,同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解析 本文第①段写二哥建造茅草亭的时间和地点,描写茅草亭的简朴;第②段写马退山的雄伟奇秀;第③段赞美了二哥的德政;第④段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可见作者的写作意图应为赞美二哥的德政,提出“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观点。
[参考译文]
这年冬天十月,在马退山的南面修建了一个新亭子。因为地处高山峻岭的险阻环境中,所以建造时没有雕饰华丽的房梁、斗拱等。(亭子)没有砍削椽子,没有修剪亭顶上的茅草,没有在四周修建围墙,把白云当作篱笆,把青山当作屏风,来彰显它的俭朴。
这座山高高耸立在山野之中,山势蜿蜒如奔蛇,山峰直插云霄,绵延一百几十里,山尾盘伏于偏僻之地,山头伸入大河,四周群山朝向它,那情形好像众星拱月,山上树木青绿茂密形状怪异,纵横交错。大自然的秀美之景聚集在这里,不局限于偏远之地。但因为这里与荒僻之地接壤,风俗与东部边界之地混杂,周穆王的远游之马未曾来过,谢灵运的足迹也没到过这里,山路寂寥,登山探寻的人也为此而慨叹。
辛卯年(元和六年),我二哥获命担任当地长官,来到这个地方试任。因为他实施德治所以得到百姓的信任,得到百姓的信任就政通人和,政通人和就有更多闲暇时间。因此他常常流连于马退山,寄怀于这里的美景。(他)筑围墙涂泥浆,建造自己的房屋,因此,在很短时间内就建造完成了。每当风停雨驻,山林间空气清新的时候,(他)就戴上方巾穿上鹿皮做的大衣,带领兄弟朋友弟子等五六个成年人,爬上山顶登上茅亭。(他们)就手弹着琴,眼望着环绕在身边的流云,隐居者的闲情逸致,在我胸怀之中,四面八方万种风光,收揽过来还放不满手心。
美丽的事物不是因为本身美丽而闻名,而要借助人(的欣赏与活动)才得以扬名。如果兰亭没有遇到王羲之,那么它清澈的急流和修长的竹子,也将荒芜和隐没在空山之中了。这座亭子,身处岭南偏远之地,是美景但人迹罕至,(如果我)不记下(我二哥)在这座山上建造亭子的事,会使美好的景观埋没,这将留下愧对山林溪水的遗憾。所以写下这篇记。
三年模拟练
温故知新
1.服事,侍奉
2.及,等到
3.将近
4.希望
5.提拔,推举
习题演练
1.GKO “钱”是“质”的宾语,宾语“钱”后断开;“子本”是主语,“相侔”是谓语,结构完整,“子本相侔”前后断开。故在G、K、O处断开。
2.D “秦始皇时开始使用年号”错误,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开始使用年号。
3.C “柳宗元上书皇上……皇帝答应了他的请求”错误,由原文“将拜疏……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可知,是柳宗元将要上书,正遇上有人把梦得的情况告知了皇上,梦得因此改任连州刺史。
4.答案 (1)那些公卿贵人争着想让他成为自己的门生,众口同声地推荐赞誉他。
(2)握手发誓以见肝胆相照,指天画日,痛哭流涕,发誓不论生死谁都不背弃朋友,简直像真的一样可信。
解析 (1)“要人”,居高位、有权势的显要人物,此处可译为贵人;“交口”,众口同声;“荐誉”,推荐赞誉。
(2)“涕泣”,哭泣;“若”,像。
5.答案 ①关心民生疾苦,注重调查研究。②因地制宜,解决地方问题。③不畏强权,敢于直言进谏。
解析 由原文“既至,叹曰……州人顺赖”“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免而归者且千人”可知,柳宗元因地制宜,注重调查研究。
由原文“其俗以男女质钱……免而归者且千人”可知,柳宗元关心民生疾苦,解决地方问题。
由原文“子厚泣曰……虽重得罪死不恨”可知,柳宗元不畏强权,敢于直言进谏。
[参考译文]
子厚,名叫宗元。七世祖柳庆,做过北魏的侍中,被封为济阴公。曾伯祖柳奭,做过唐朝的宰相,同褚遂良、韩瑗一起得罪了武后,死于高宗时期。父亲叫柳镇,因为侍奉母亲,放弃了太常博士的官位,请求到江南做县令。
子厚年少时就精明聪敏,没有不明白通晓的事。当他父亲在世时,他虽然很年轻,但已经成才,能够考取进士,突出地显露超群才华,大家都说柳家有个好儿子。后来又通过博学鸿词科的考试,被授予集贤殿正字的官职。他俊秀出众,廉洁不贪,精明强悍,发表议论时能引古今事例为依据,精通经史及诸子百家典籍,议论时精神振奋,见识高远,意气风发,常常使在座的人折服,因此名声轰动,一时之间人们都希望与他交往,那些公卿贵人争着想让他成为自己的门生,众口同声地推荐赞誉他。贞元十九年,子厚由蓝田县尉调任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授予他礼部员外郎的官职,遭遇当权人获罪之事,他也照例被贬出京城当刺史;还没有到任,又依例被贬为永州司马。
身处清闲的职位,自己更加刻苦为学,专心记诵阅览,写作诗文,文笔气势浑厚,含蓄深沉,像无边的海水那样精深博大。元和年间,曾将他和一道照例被贬的人召回京师,又一起被贬出京做刺史,子厚被分到柳州。到任之后,他慨叹道:“这里难道不值得做出政绩吗 ”于是按照当地的风俗,为柳州制定了法令,全州百姓都顺从并信赖他。当地风俗用儿女做抵押向人借钱,约定如果不能按时赎回,等到利息与本金相等时,子女就要沦落为债主的奴婢。子厚替借债人想方设法,都让他们把子女赎了回来。那些特别穷困,没有能力赎回的,就让债主记下子女当佣工的工钱,到应得的工钱足够抵销债务时,就让债主归还被抵押的人。观察使把这个办法推广到别的州县,一年后,免除奴婢身份回家的将近一千人。衡山、湘水以南准备考进士的人,都把子厚当作老师。那些经过子厚详细地讲说指点而撰写文章的人,全部都有很好的写作技巧。
他被召回京师又再次被遣出京做刺史时,中山人刘梦得(禹锡)也在被遣之列,(他)应当去播州。子厚流着泪说:“播州不是一般人能住的地方,况且梦得有老母在堂,我不忍心看到梦得处境困窘,没有办法把这事告诉他的老母。况且绝没有母子一同前往的道理。”便向朝廷请求,并准备呈递奏章,情愿拿柳州换播州,表示即使因此再度获罪,死也无憾。正遇上有人把梦得的情况告知了皇上,梦得因此改任连州刺史。唉,读书人遇到了困境,才看得出他的节操和义气,当今的人们平日里互相敬慕喜欢,相邀饮宴,追逐游戏,强颜欢笑以示谦卑友好,握手发誓以见肝胆相照,指天画日,痛哭流涕,发誓不论生死都不背弃朋友,简直像真的一样可信;一旦遇到小小的利害冲突,仅仅像头发丝般细小,便翻脸不认人;朋友落入陷阱,也不伸一下手去救,反而借机推挤他,再往下扔石头,到处都是这样的人啊。
子厚从前年轻时,勇于帮助别人,不看重和爱惜自己,认为功名事业可以一蹴而就,所以受到牵连而被贬谪;被贬谪后,又没有熟识而有力量有地位的人推荐和扶植,所以最后死在荒僻的边远之地。才干不能为世间所用,抱负不能在当世施展!如果子厚在御史台、尚书省做官时,能谨慎约束自己,像后来在做司马、刺史时那样,也自然不会被贬官了;贬官后,如果有人能够推举他,也必将会再次被任用,不至于处于困境。然而若是子厚被贬的时间不久,穷困的处境未达到极点,虽然能够在官场中出人头地,但他对文学辞章一定不能像这样下功夫,以至于像今天这样一定流传后世,这是毫无疑问的。
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去世,终年四十七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