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石钟山记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2* 石钟山记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93.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4 10:14: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同步
12 *石钟山记
基础过关练
一、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函胡”同“  ”,    
二、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焉
2.鼓
3.搏
4.始
5.得
6.而
7.余
8.自
9.然
10.之
三、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余方心动欲还
古义:                             
今义:心跳;内心有所触动;动心,产生做某事的欲望。
2.空中而多窍
古义:                             
今义:天空中;属性词,指通过无线电信号传播而形成的。
3.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古义:                             
今义:水军。
4.自以为得其实
古义:                             
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四、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微风鼓浪     
2.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3.而此独以钟名     
4.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5.大石侧立千尺     
6.噌吰如钟鼓不绝     
7.不知其浅深     
8.事不目见耳闻     
9.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五、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特殊句式:                             
译文:                             
2.得双石于潭上。
特殊句式:                             
译文:                             
3.石之铿然有声者。
特殊句式:                             
译文:                             
4.磔磔云霄间。
特殊句式:                             
译文:                             
5.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特殊句式:                             
译文:                             
6.而大声发于水上。
特殊句式:                             
译文:                             
7.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特殊句式:                             
译文:                             
8.古之人不余欺也!
特殊句式:                             
译文:                             
9.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特殊句式:                             
译文:                             
10.此世所以不传也。
特殊句式:                             
译文:                             
11.余是以记之。
特殊句式:                             
译文:                             
六、词语积累: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的正误。
1.闪电过后,天空响起了声如洪钟的雷声。(  )
2.这和尚不知深浅!那三个魔头,神通广大得紧哩!(  )
3.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期间目见耳闻了不少国家大事。(  )
七、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山水游记散文,始于魏晋。到了唐代,经元结、柳宗元等人的创作实战,山水游记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宋代说理之风大盛,以记游为议论,在叙述中说明事理,形成了水山游记散文新的风格。(  )
2.元丰七年,是庙号纪年法。元丰是宋神宗的庙号。古时常用的纪年法还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
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石钟山记》中,苏轼用一个定语后置句,表明“敲击后能发出响亮声音的石头,到处都有”,这个句子是“       ,      ”。
2.《石钟山记》中,苏轼认为石钟山的得名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除了因为郦道元记载得不详细和渔工水师不能用文字表述、记载之外,还因为“                ”。
3.《石钟山记》中,苏轼用一个带有反问语气的句子指出“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来断定它的有或没有,这样做是不可以的”,这个句子是“         ,       ,   ”。
4.《石钟山记》中,作者用一个宾语前置句来表达自己知道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真相后轻松愉快的心情,这个句子是“        ”。
片段阅读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白洲五亭记
白居易
湖州城东南二百步,抵霅溪,溪连汀洲,洲一名白。梁吴兴守柳恽于此赋诗云“汀洲采白”,因以为名也。前不知几十万年,后又数百载,有名无亭,鞠①为荒泽。至大历十一年,颜鲁公真卿为刺史,始剪榛导流,作八角亭以游息焉。旋属灾潦荐②至,沼堙台圯。后又数十载,委无隙地。至开成三年,弘农杨君为刺史,乃疏四渠,浚二池,树三园,构五亭,卉木荷竹,舟桥廊室,洎游宴息宿之具,靡不备焉。观其架大溪,跨长汀者,谓之白亭。介二园,阅百卉者,谓之集芳亭。面广池,目列岫者,谓之山光亭。玩晨曦者,谓之朝霞亭。狎清涟者,谓之碧波亭。五亭间开,万象迭入,向背俯仰,胜无遁形。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游者相顾,咸曰:此不知方外也 人间也 又不知蓬瀛昆阆,复何如哉
(选自《白居易集》,有删改)
[注] ①鞠:尽,皆。②荐:连续。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因以为名也        不如因善遇之
B.作八角亭以游息焉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C.洎游宴息宿之具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D.游者相顾    石之铿然有声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记,是我国古代常用文章体裁,以叙事为主,兼及议论、抒情和描写。“记”的种类很多,本文是一篇游记。
B.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步”也可以作为长度单位。
C.守、刺史,皆指古代地方官职,如《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中提到的“太守”“刺史”。
D.蓬瀛,指蓬莱和瀛洲,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山,为仙人所居之处,后常代指仙境。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面广池,目列岫者,谓之山光亭。
                             
(2)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游灵岩记
姚鼐
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其状如叠石为城墉,高千余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澈,寒光动寺壁。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趋,帷张而军行。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酌以饮余。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入壁内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曰“政和”云。
余初与朱子颍约来灵岩,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盖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世言佛图澄之弟子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
(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
B.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
C.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
D.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
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
满座重闻皆掩泣
B.度其高当岩之十九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C.竺僧朗居于琨瑞山
半山居雾若带然
D.溯以东,越一岭
击空明兮溯流光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积雪林下,初日澄澈,寒光动寺壁。
                             
                             
(2)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
                             
                             
三年模拟练
(2023云南玉溪三中校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文本一: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选自苏轼《石钟山记》)
文本二:
游石钟山记
章潢
九江湖口县有石钟山。郦道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唐李渤始访其遗迹,得双石于潭上,扣之,南音函胡,北音清越。宋苏文忠以陋其言,尝因夜月乘舟造绝壁,闻有大音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回至港口。有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周文忠公亦尝游其处,而其所录钟山之景为颇详。尝疑其论之不一。
今年秋七月既望,因督学至其邑,偕老人高嵩等诣北钟山。山皆大石,侧立于江滨,高可千余丈。左有观音阁,阁有小轩,适临钟石之上。老人与寺僧指予曰:此北钟山也,山以是名。乃由阁后履崭岩,触荆榛,蛇行而上。有亭曰“白云”,盖顶也,仅可容二三人。凭阑一望,小孤、五老、香炉、二祖、五祖诸峰,如拱如抱,皆屏列于左右,江水南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或汇于此而后朝宗于海。灏瀚汪洋无际,远涵天碧,近漾岚光。悠然之景,可以游览得,而不可以笔舌状。返而登岸,径造钟石之下,俯而观之,石皆罅穴,水落风息,不能钟鸣。
九江复回,与进士梅君愈及老人乘舟至其处,风怒浪急,舟不能舣[注]。乃上阁之小轩聆之诚噌吰如洪钟然余石无此声。郦元之纪,苏公之辨,良足以破千古之疑矣。次日,诣南钟山,山下亦有观音阁,临大江。左右石壁如北钟山,其景则不如,右石中缺十余丈。老人寺僧曰,此南钟石也。苏公有记刻其上。正统十四年巳,石裂而仆于水,形迹尚新。详察南北诸石,下俱穴窍,风水搏之,皆能有声,何独此石以钟名 盖诸石负土而侧立,下虚而背实,故其音浊。惟此石突然特立于水中,中空而下虚,故其音如洪钟焉。李渤乃欲以斧斤考击而辨其清浊,则疏矣。然疑苏公当时所游乃港口,稍南之景,方有石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者。杨次山所谓“真山从作假山看”者,正此谓也。且遇恐即回,南钟山恐未到也,故其景不见称于文。
(有删改)
  [注] 舣:停船靠岸。
温故知新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尝因夜月乘舟造绝壁——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促织》)    
2.今年秋七月既望——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    
3.因督学至其邑——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    
4.偕老人高嵩等诣北钟山——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促织》)    
5.盖诸石负土而侧立——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    
习题演练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写在下面的横线上。(3分)
乃A上B阁C之D小E轩F聆G之H诚I噌J吰K如L洪M钟N然O余P石Q无R此S声。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言,指记载、描述,与《氓》中“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的“言”意思相同。
B.一,指一致、相同,与《兰亭集序》中“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的“一”意思不相同。
C.履,指登上、踏上,与《过秦论》中“履至尊而制六合”的“履”意思相同。
D.疏,指粗略、不周密,与《屈原列传》中“王怒而疏屈平”的“疏”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本一中,作者指出做事不能凭主观臆断,他肯定了郦道元的观点但又叹其太简略,否定了李渤的观点并讥笑其浅陋。
B.文本二开头概述了《石钟山记》中郦道元、李渤、苏轼关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观点,又写了周文忠公的相关记载及自己的疑惑。
C.关于石钟山得名的由来,苏轼和章潢都反对李渤的做法,但都认同郦道元关于石钟山声如洪钟的记载。
D.文本二分别写了北石钟山和南石钟山上的观音阁,前者写从阁开始登山,后者写在阁边观景;南石钟山的风景要比北石钟山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2)惟此石突然特立于水中,中空而下虚,故其音如洪钟焉。
                             
                             
5.文本二中,作者对于苏轼实地探访考察石钟山得名一事持有怎样的态度 持有这种态度的理由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12 *石钟山记
基础过关练
一、
含糊 模糊不清
二、
1.①兼词,于此 ②相当于“然”,“……的声音” ③语气词,无实义
2.①激荡,掀动 ②击鼓 ③特指击鼓进攻
3.①击,拍 ②攻击
4.①副词,才 ②最初,当初 ③开始,开端
5.①得到,获得 ②能,可能 ③得当,合适 ④同“德”,感恩,感激
6.①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就”“才” ②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 ③连词,表示方式或状态 ④连词,表示因果,相当于“因而”“所以”
7.①剩余,多余 ②我 ③整数后表示不定的零数
8.①自己,自身 ②介词,从 ③原来,本来
9.①连词,表示转折,可是,却 ②词尾,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状态 ③指示代词,这样,那样 
10.①定语后置的标志 ②指示代词,指代前文所说的声音 ③助词,相当于“的” ④往,到……去 ⑤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⑥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
三、
1.内心惊恐。
2.中间是空的。
3.船夫。
4.两个词,其,代词,指代石钟山得名由来;实,事实,这里指事情的真相。
四、
1.名词作动词,激荡,掀动
2.使动用法,使……发声
3.名词作动词,命名
4.名词作状语,乘船
5.名词作状语,在旁边
6.名词作动词,敲钟/击鼓
7.形容词作名词,深浅的程度
8.名词作状语,用眼睛/用耳朵
9.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五、
1.特殊句式:省略句,应为“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之)也,而况石乎”。
译文:现在把钟和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们)发声,何况是石头呢!
2.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潭上得双石”。
译文:在潭边得到了两块石头。
3.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应为“铿然有声之石”。
译文:敲击后能发出响亮声音的石头。
4.特殊句式: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应为“(于)云霄间磔磔”。
译文:(在)云霄间发出磔磔的声响。
5.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又有若老人于山谷中咳且笑者”。
译文: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笑的声音。
6.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而大声于水上发”。
译文:但是(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
7.特殊句式: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译文:那噌吰的声音,是周景王的无射钟的声音;那窾坎镗鞳的声音,是魏庄子的歌钟的声音。
8.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应为“古之人不欺余也”。
译文:古代的人(称这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
9.特殊句式:省略句,应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于)绝壁之下”
译文:士大夫始终不愿乘小船在夜里停泊(在)绝壁的下面。
10.特殊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缘故。
11.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应为“余以是记之”。
译文:我因此记下这次的经历。
六、
1.  声如洪钟:说话声音洪亮,其响如大钟。此处用错对象。
2.√ 不知深浅:形容做事分不清主次,不明事理,行为冒昧。
3.√ 目见耳闻:亲耳听到的,亲眼看见的。
七、
1.√
2.  “庙号纪年法”错,应是“年号纪年法”;“元丰是宋神宗的庙号”错,元丰是宋神宗的年号,神宗是其庙号。
八、
1.石之铿然有声者 所在皆是也
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3.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可乎
4.古之人不余欺也
片段阅读练
1.B 选项中两个“以”均为连词,表目的。A.介词,因为/趁,趁机。C.结构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2.A “记……以叙事为主,兼及议论、抒情和描写”说法错误。应该是以叙事、描写为主,兼及议论和抒情。
3.答案 (1)面对宽广的池水,看到排列的峰峦的,称作山光亭。
(2)宾友群集,歌声响起,舟船慢行,酒至半酣,飘然欲仙,如痴如醉。
解析 (1)面:面对,向。目:看到。谓:叫作,称作。
(2)集:聚集,集合。徐:慢,缓慢。觞:请人喝酒。
[参考译文]
湖州城往东南走二百步,到达霅溪,溪水连着汀洲,洲名叫白。梁朝时的吴兴太守柳恽在此作诗“汀洲采白”,因此用白为它命名。往前不知经过了几十万年,往后又经过了几百年,有名字却没有亭子,都是荒泽。到了大历十一年,鲁公颜真卿担任刺史,才修剪树木、疏导水流,修建八角亭来作为游玩时的休息之地。不久正赶上水灾接连而来,河流堵塞,亭台毁坏。后来又过去几十年,没有一点儿空地。到了开成三年,弘农人杨君担任刺史,就疏通了四个沟渠,疏浚了两条河,修建了三个园子、五个亭子,种植花、树木、荷花、竹子,建造桥梁、廊室,以及游览、宴饮、休息、住宿的设施,都有了。看到那横跨大河、长汀的建筑,称为白亭。在二园之间、可以欣赏百花的,称为集芳亭。面对宽广的池水,看到排列的峰峦的,称作山光亭。玩赏晨光的,称为朝霞亭。玩耍亲近清水的,称为碧波亭。五个亭子间隔排列,各种景象交替,正面、背面,俯视、仰视,优美的景色全部呈现。每到春风吹绿汀洲,秋月映照溪水,繁花盛开、群鸟鸣叫的早晨,莲花开放、溪水飘香的夜晚,宾友群集,歌声响起,舟船慢行,酒至半酣,飘然欲仙,如痴如醉。游玩的人看向彼此,都说:这个地方不知是世外之地 还是人间 又不知是不是蓬莱、瀛洲等仙人所居之处 或者是昆仑山上的阆苑 又或者是哪里呢
4.C “殿舍”是“大起”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B两项;“其后颓废至尽”的是“殿舍楼阁”,后文“而灵岩自宋以来”陈述主体变为“灵岩”,应在“而”前断开,据此排除D项。
5.D 选项中两个“溯”均意为“逆流而上”。A.重叠/再次。B.揣测,估量/计划。C.居住/停留。
6.答案 (1)当时大地上布满了积雪,初升的太阳,显得明朗清澈,深冬的阳光照在寺院的墙壁上,光影慢慢移动。
(2)恰好朱子颍有公事,他就让泰安人聂剑光同我一起。
解析 (1)“林下”,布满地面。“澄彻”,明朗清澈。“动寺壁”,指阳光照在寺院的墙壁上,光影慢慢移动。
(2)“值”,恰好。“俾”,使,让。“偕余”,同我一起。
[参考译文]
泰山北部有很多巨大的山崖,其中灵岩最有名。我于乾隆四十年正月初四从泰安来灵岩游览。灵岩的形状像石砌的城墙,高千余雉,周围环抱着的群山像个玉环,南面是群山的缺口。南面有重叠的山峰遮蔽着,条条的溪流环绕着。从山岩到溪流,几乎有一点平地的地方都种植着柏树,柏树覆盖着高高的山峰,隔阻着幽深的崖谷,而灵岩寺就在这荫翳蔽空的柏树林中。当时大地上布满了积雪,初升的太阳,显得明朗清澈,深冬的阳光照在寺院的墙壁上,光影慢慢移动。寺后的山崖上开凿出石龛来供奉佛像。估量它的高度,应该在接近崖顶的地方,崖壁陡峭,不可直上,只有有时横着身穿行,有时侧身攀援才能上去。登上灵岩山山顶眺望,只见四周的山群趋交驰,奔向不同的方向,有的如帷帐张开,又如军队在行进。山岩的尽头有一眼泉水,乾隆皇帝来此巡游时,命名此泉未“甘露之泉”。僧人拿出瓢具,舀水让我们品尝。我扭头看寺院左右竖立着的石碑,多是宋代以后人们的刻字,有的嵌入墙壁里,有的将石碑砌成了墙,砌墙的石碑上写有“政和”的字样。
我最初与朱子颍约好来游览灵岩,恰好朱子颍有公事,他就让泰安人聂剑光同我一起。聂剑光指着灵岩的北谷说,逆着水流向东走,越过一道山岭,可以进入琨瑞山。灵岩的谷水向西流,汇集中川水,流入济水;琨瑞山的谷水向西北流,也流入济水。这些都属于泰山北谷的溪流。传说晋代名僧竺佛图澄的弟子竺僧朗,曾经居住在琨瑞山,时常到灵岩寺为人们讲经说法。因此琨瑞山的山谷叫朗公谷,而灵岩寺有朗公石。当时,秦苻坚时期,竺僧朗在琨瑞山大肆建造佛殿僧舍,楼阁建造得十分壮丽,之后逐渐倒塌殆尽。而灵岩寺自宋代以来,庙宇越来越兴盛。
三年模拟练
温故知新
1.到
2.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
3.因为
4.往,到
5.表示推断,大概
习题演练
1.FHO “阁之小轩”作“上”的宾语,其后应断开,即F处;“聆之”,“之”作“聆”的宾语,其后应断开,即H处;“余石无此声”,“余石”是主语,其前应断开,即O处。
2.A A.“意思相同”错误。“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的“言”是助词,无实义。B.正确。“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中“一”的意思是“把……看作一样”。C.正确。“履至尊而制六合”中“履”的意思是“登上”。D.正确。“王怒而疏屈平”中“疏”的意思是“疏远”。
3.D “南石钟山的风景要比北石钟山好”错误。由文本二“左右石壁如北钟山,其景则不如”可知,南石钟山的风景不如北石钟山。
4.答案 (1)然而浅薄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得名的真相。
(2)只有这个石头突兀地矗立在水里,中间和下面都是空的,因此发出的声音像大钟一样。
解析 (1)“陋”,浅薄。“考击”,敲打。“实”,事实,此处译为真相。
(2)“突然”,突兀的样子。“特立”,矗立。“虚”,空的。“故”,所以。
5.答案 作者认为苏轼的观点的确可以解释石钟山得名的缘由;因为在苏轼的文章中没有见到关于南钟山景色的记载,故作者认为苏轼可能没有到南石钟山。
解析 由“郦元之纪,苏公之辨,良足以破千古之疑矣”可知,作者认为苏轼的观点的确可以解释石钟山得名的缘由;由“然疑苏公当时所游乃港口……故其景不见称于文”可知,因为在苏轼的文章中没有见到关于南钟山景色的记载,故作者认为苏轼可能没有到南石钟山。
[参考译文]
文本二:
九江湖口县有一座石钟山。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激荡波浪,水和石头相击,发出的声音像大钟一样,于是授予它这个称呼。直到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所在地,在潭边得到了两块石头,敲击它们,南边那块山石的声音重浊模糊,北边那块山石的声音清脆悠扬。北宋的苏轼认为这种言论浅薄,曾经趁着夜晚有月亮乘着小舟来到绝壁下面,听到有宏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噌吰”地响着,像敲钟击鼓的声音连续不断。舟夫很惊恐,回到港口。有块大石头横在江河水流中央,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清风、水波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的噌吰声相互应和。周文忠公也曾经游览过这里,并且他记载的石钟山的景物很是详细。曾疑惑为何这些(有关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不一致。
今年秋天七月十六,因为督学到了石钟山所在的县邑,(于是)带着老人高嵩等到北钟山去。山上都是大石头,耸立在江边,高的有一千多丈。左面有观音阁,阁中有小轩,正好在钟石的上面。老人高嵩和寺中僧人指着对我说:这就是北石钟山,山就是因为这个命名的。于是就从阁后踏着险峻的山路,深入灌木丛生的地方,像蛇一样蜿蜒而上。有个亭子叫作“白云亭”,大概是因为亭子在山顶,仅可容纳两三个人。倚着栏杆远望,小孤、五老、香炉、二祖、五祖诸峰,如同环抱在一起,都像屏风一样列在山的左右,从南面来的江水清澈,向西流去的湖水浑浊,有的汇聚于此,然后注入大海。广阔的大海无边无际,在远处与天融为一色,在近处和山间雾气的光彩一起荡漾。悠然的风光,能在游览时体会到,但很难用笔墨描绘出来。返回登岸,径直来到钟石下面,俯下身子观察,石头都是裂缝和石穴,因为水位下落风停息了,所以没有发出钟鼓的声音。
从九江回来,与进士梅君愈以及老人乘着船到这个地方,狂风怒号,波涛汹涌,船不能靠岸。于是来到阁中的小轩,聆听,果然有噌吰地响着,像敲钟的声音,然而其他的石头都没有这样的声音。郦道元的记载,苏公的辩论,的确可以破解千古疑惑了。第二天,到了南钟山,山下也有观音阁,临靠大江。左右石壁和北钟山一样,但景色不如北石钟山,右面的石头中少了十多丈。老人和寺中僧人说,这就是南石钟石。苏公有记刻在上面。正统十四年己巳,石头裂开倒在水中,痕迹尚且很新。仔细观察南北石钟山的石头,石头面下都有窟窿,风水击打在上面,都可以发出声音,为什么只有这个石头用钟来命名呢 大概是其他的石头背靠着土在旁边耸立,下面是空的而后面是实的,所以发出的声音浑浊,只有这个石头突兀地矗立在水里,中间和下面都是空的,因此发出的声音像大钟一样。李渤竟然想用斧头敲打石头来辨别石钟山声音清越或浑浊的原因,就粗陋了。但是怀疑苏轼当时所游览的是港口,稍微偏南的风景,才有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一样,阴森森地想要攻击人的石头。杨次山所说的“真山从作假山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况且遇到害怕的事就回去了,南石钟山恐怕没有到达,所以南石钟山的景色在他的文中没有见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