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达标检测(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达标检测(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09.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4 10:16: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同步
第二单元达标检测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加快构建“强起来”的中国话语体系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需要。当代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大幅提升,同国际社会的联动互动空前广泛。世界需要中国智慧、中国理念、中国方案,中国正在发挥着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的重要作用。基于此,面向中国“强起来”的时代,我们不能做西方理论的“搬运工”,而要做中国学术的创造者、世界学术的贡献者。因此,要立足我国改革发展实践,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提炼标识性的学术概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结构性重生,从传统文化中提取有利于当今世界和谐、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念。进而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的学术话语体系,形成无愧于时代的当代中国学术思想和学术成果。
(摘编自洪晓楠、蔡后奇《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研究》)
材料二:
几年前(注:本文作于1985年),不少作者眼盯着海外,如饥似渴,大量引进。介绍一个萨特,介绍一个海明威,介绍一个艾特玛托夫,都引起轰动。作为一个过程,是正常而重要的。近来,一个值得欣喜的现象是:作者们开始投出眼光,重新审视脚下的国土,回顾民族的昨天,有了新的文学觉悟。贾平凹的“商州”系列小说,带上了浓郁的秦汉文化色彩;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小说,则颇得吴越文化的气韵。他们都在寻“根”,都开始找到了“根”。这是一种对民族的重新认识,一种审美意识中潜在历史因素的苏醒。
西方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对东方文明寄予厚望。他认为西方基督教文明已经衰落,而古老沉睡着的东方文明,可能在外来文明的“挑战”之下,隐退后而得“复出”,光照整个地球。我们暂时不必追究汤氏的话是真知还是臆测,有意味的是,西方很多学者都抱有类似的观念。传说张大千去找毕加索学画,毕加索也说:你到巴黎来做什么 巴黎有什么艺术 在你们东方,在非洲,才会有艺术。……这一切都是偶然的巧合吗 在这些人注视着的长江、黄河两岸,到底会发生什么事呢
这里正在出现轰轰烈烈的改革和建设,在向西方“拿来”一切我们可用的科学和技术等,正在走向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但阴阳相生,得失相成,新旧相因。万端变化中,中国还是中国,尤其是在文学艺术方面,在民族的深层精神和文化物质方面,我们有民族的自我。我们的责任是释放现代观念的热能,来重铸和镀亮这种自我。
(摘编自韩少功《文学的“根”》)
材料三:
近几年,莫言与贾平凹先后推出“笔记体小说”《一斗阁笔记》与《秦岭记》。有人称《一斗阁笔记》“直接显示出其在创作形态上与传统笔记体小说的勾连……让人很容易地联想起了《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这两位当代文坛最重要的作家同时操持“笔记体小说”创作,牵扯着一个重要的文学命题,即“传统资源如何实现当代转化”。
对此,莫言自述“经历过这个向西方文学广泛学习和借鉴的阶段之后,我开始有意识地把目光投向了中国的民间文化和传统文化”,而他找到的正是蒲松龄:“问我师从哪一个 淄川爷爷蒲松龄。”莫言承认自己走了一条“回转之路”,是借道西方现代小说观念向着传统文学资源的归返;而贾平凹的自述则体现了另外一种在中西视野中传统与现代融合的立场与视角,他走了一条在思想与精神境界方面吸收外来的东西、形式上则采用来自传统和民间的民族化的东西的道路。
遍览作家们的自我论说及创作,他们其实都强调西方现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的对比视角,不论是绕道西方重回传统,还是借重传统文学资源,其论题皆以内容与形式为中心,使得世界与民族、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最终都落实到了文学创作的文体学与题材学两部分上。传统文学资源在他们那里都被强调为一种“形式化”的存在,文体学价值与意义尤为突出;而作家所经见的新事物构成了他们的创新点,这才是属于题材学的部分。仅就《一斗阁笔记》与《秦岭记》而言,无论从文体学来看(语言、格式、格调等),还是从题材学来看(民间传说、神鬼怪事、琐事杂记等),无不是彻彻底底地“重回传统”——只是所书写的对象已具有被时代与社会所赋予的一种“新形态”——甚至可以看作是传统文学资源当代转化中被“照抄硬搬”式地“全盘引入”。
由此可见,《一斗阁笔记》与《秦岭记》应能被看作是“当代文坛的传统文学”。它们所引起的关注,充分证明了传统文学资源的旺盛生命力,甚至给我们提供了对小说的新认知,貌似是十分“陈旧的小说观念”,从历史的故纸堆中被重新挖掘、出土,作家对其作当代转化后,意义得以突显。
(摘编自谢尚发《近年“笔记体小说”创作与传统的当代转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强起来”的时代需要“强起来”的中国话语体系,这一话语体系要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
B.改革开放以来,文坛上从学习西方向回归民族根脉的转向,彰显了文艺工作者对民族文化的自觉追求。
C.与《秦岭记》相比,莫言《一斗阁笔记》的“回转之路”,能更好地实现传统资源的当代转化。
D.新“笔记体小说”,既可显示中国传统文学资源的生命力,又体现出当代文学对传统的赓续传承。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仁者爱人”“协和万邦”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整个人类文化建设都具有借鉴意义。
B.材料二中举张大千学画的例子,告诉我们在文化艺术方面,中国人没有必要妄自菲薄。
C.材料二主要谈外来文化,材料三主要谈传统文化,但都强调文学创作要寻找“文化之根”。
D.新“笔记体小说”与之前“寻根文学”创作理念相近,传统资源的当代转化一直在路上。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佐证材料二中汤因比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黑塞评价《好逑传》:“这个故事保留了以理节情的社会崇尚,对我们这些生活在一个价值丧失时代的人来说,没有比这种崇尚更值得思考的了。”
B.梁启超《欧游心影录》:“拿西洋的文明来扩充我的文明,又拿我的文明去补助西洋的文明,叫他化合起来成一种新文明。”
C.泰戈尔谈及“东方与西方”的时候说:“如果她(东方)因此失去个性,她还能对世界的其他地方有丝毫帮助吗 ”
D.雅斯贝尔斯阐释“轴心时代”概念:“这个时代的新特点是,世界上所有三个地区(中国、印度、西方)的人类全都开始意识到整体的存在、自身和自身的限度。”
4.毛泽东词《沁园春·长沙》、赵树理小说《小二黑结婚》等作品,在对待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方面与新“笔记体小说”较为一致。请结合材料三对这种创作经验加以分析。(4分)
                             
                             
5.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风云初记[注](节选)
孙 犁
春儿把信带在身上,到姐姐家去,好找个顺便人捎走,另外,心里有些事,要对姐姐谈谈。到了五龙堂,堤坡上姐姐家的小屋,整个叫太阳照着,几只山羊,卧在墙边晒暖儿。小屋的门紧掩着,春儿听听,屋里不止姐姐一个人,好几个妇女在说话,她推了推门。
“谁呀 ”屋里安静下来,听见姐姐下炕来问。
“我。”春儿说,“大白天上着门子干什么 ”
“我妹子来了。”姐姐和别的人说。
“她是吗 ”一个妇女小声问。
“还不是。”姐姐也小声说,“你们先等一等,我出去看看。”
姐姐慢慢开开门出来,随手又把门带上,对春儿说:“你这个时候跑来干什么 ”
“哈!上你这里来,还得看看皇历,择择好晌 ”春儿一下子不高兴起来。
“我们正在开会呀。”姐姐笑着说。
“开会是什么稀罕儿 ”春儿说,“区上的会我也开过,县里的会我也开过,就没见过你们这小小的五龙堂开会,关起门子来!是占房,怕人冲犯了 ”
姐姐说:“好妹子,你先到河滩里玩一会儿,散了会我叫你!”
“我偏进去看看,净是些什么贵人 我不信我就见不得她们!”春儿噘着嘴,往前迈一步。
“你看你这孩子,人家开的秘密会!”姐姐拦住她,“是党的小组会!”
春儿站住了,她的脸红了一下。对姐姐说:“好吧,我就听你说,去玩一会儿。”
“好孩子,”姐姐给她拍拍身上的土说,“我们很快就开完了,你可不要走!”
姐姐转身进屋里去了,春儿离开那里,她嘴里“哦哦”地招呼着那几只山羊,羊们爬起,跟着她来了,她带它们到河滩里去找草吃。
阳光铺在河滩上,春儿有些发闷。党的名字在她心里响着,有一种新奇的热烈的感觉。
这个贫苦的、从小就缺少亲人爱抚和照顾的女孩子,很容易被这个名字吸引,就像春水、阳光和花草一样。她知道姐姐和姐夫都是共产党员,芒种也可能是了。凡是她的亲人,都参加了这个组织,就是她还没有。她要加入这个队伍,为它工作,并用不着别人招呼一声。她已经参加了妇女救国会,参加了妇女自卫队,早就认定自己是这组织里的一员了,可是现在看来,还有着一个距离,她被姐姐关在了门的外边。
她要参加党,她要和姐姐说明这个愿望。她很快就决定了这个愿望,她抚摩着大母羊身上厚厚的洁净的绒毛,抬起头来,面对着太阳。姐姐送走了别人,回头站在堤坡上向她招手,她带着羊群跑了回去。
“你不要不高兴,”姐姐笑着说,“不是组织里的人,就是亲生爹娘,夫妻两口子,也不行哩!”
“别充大人灯了,”春儿说,“你以为我还是小孩子,什么理儿也不解哩!”
“我怕你不明白,”姐姐说,“离年近了,你不在家里操扯操扯吃的,跑来干什么 ”
“可说的是嘛!”春儿笑着说,“就为的是在家里吃不上,才跑到你这里来,站到大河滩里去喝冷风呀!要不,给你家当个羊倌,求姐姐赏碗面吃吧!”
“我知道你多心了!”姐姐说,“妇女自卫队的工作,你领导得起来不 ”
“凑合事呗,反正什么也做了,”春儿笑着掏出信来,“你给找个可靠的人捎了去!”
“给谁的信呀 ”姐姐问。
“给我姐夫,另外也捎带着芒种。”春儿背过脸去,引逗那个在炕上爬的关东小孩去了。
“那天我公公回来,说起给你寻婆家的事儿来。”姐姐说,“十八九的人了,你心里到底打的什么主意 ”
“什么主意 ”春儿把脸凑到孩子的脸上说,“这孩子可胖多了,就是不忙。”
“是心里不忙,还是嘴上不忙 ”姐姐问。
“两不忙。”春儿站直了身子,面对着姐姐,“我心里着急的是另外一件事!”
“什么事呀 ”姐姐问。
“姐姐!”春儿庄重热情地说,“你介绍我入党吧,我想当一个共产党员!”
姐姐很高兴地答应了她。
春儿回到家来,热了一点剩饭吃。天黑了,她上好篱笆门,堵好鸡窝,点着小煤油灯,又坐在炕上纺线。她摇着纺车,很多事情在她眼前展开,心里很是高兴。她思想一些关于妇女的问题,她的知识不多,心里只有那些小时听书看戏得来的故事。在灯影里,她望着墙上那几张旧画儿,丈夫投军打仗去了,妻子苦守在家,并不变心。每一幅的情节,她都懂得,也能猜出那女人说的什么,想的是什么。“可是都没有我们好,我们除了纺线织布,不是还练习打仗吗 ”
窗户纸微微震动,她听见远远的地方,有枪炮的声音。她停下纺车,从炕上下来,走到院里,又从那架小梯子,爬到房顶上。她立在烟囱的旁边,头顶上是满天的星星,不知道从哪里来的霜雪,落在了屋檐上。东北天角那里,有一团火光,枪炮的声音,越过茫茫的田野。
我们的部队在那里和敌人接火了,她的心跳动着,盼望自己人的胜利。在严寒的战斗的夜晚,一个农村女孩子的心,通过祖国神圣的天空、银河和星斗,和前方的战士相连在一起。
(有删改)
[注] 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从“七七事变”展开,表现了抗日战争初期,共产党在滹沱河两岸组织人民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曲折历程,反映了冀中劳动人民的觉醒进步和澎湃高涨的战斗热情。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头春儿去姐姐家,除了想让姐姐找个人给姐夫和芒种捎信,还想谈谈自己入党的事情,为下文春儿的活动做了铺垫。
B.开头选取小屋、山羊、堤坡等景物,运用白描手法,表现了冀中地区的风貌,渲染了温暖和惬意的气氛,也烘托了春儿的内心。
C.从姐姐家回到自己家后,春儿的一系列动作,细致传神地写出了她日常的生活状态,同时表现了她的勤劳能干。
D.远处的枪炮声吸引春儿停下劳作,爬上屋顶观看,这些描写将根据地人民与祖国的命运紧密连接起来,升华了文章主旨。
7.关于文中春儿和姐姐第二次对话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姐姐告诉春儿刚才不让她进屋是因为要遵守党的纪律,得到了春儿的理解。
B.春儿说自己在家闲得没事,想给姐姐家放羊,但姐姐想让她去领导妇女自卫队。
C.春儿要求入党一事反映了她积极要求进步的思想,也为她在结尾的言行做了铺垫。
D.人物的语言口语化和个性化,姐姐和春儿的性格在对话描写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8.围绕入党,春儿的思绪随着她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6分)
                             
                             
9.国外有评论认为,孙犁“甚至是新中国的伟大叙事者之一”。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小说在叙事上的特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狄青之征侬智高也,自过桂林,即以辨色时先锋行。先锋既行,青乃出帐,受衙罢,命诸将坐,饮酒一卮,小餐然后中军行。率以为常。及顿军昆仑关下,翼日将度关。辰起,诸将俟立既久,而青尚未出。迨至日高,亲吏疑之,遽入帐周视,则不知青所在,诸将方相顾惊怛,俄有军候至曰:“宣徽传语诸官,请过关吃食。”方知青已微服同先锋出关矣。
侬智高守昆仑关。青至宾州,值上元节,令大张灯烛。首夜宴将佐,次夜宴从军,三夜飨军校。首夜乐饮彻晓,次夜二鼓,青忽称疾,暂起如内。久之,使人喻孙元规,令暂主席行酒,少服药乃出,数使劝劳坐客,至晓未得退。忽有持报者云:“是夜三鼓,青已夺昆仑。”
宝元中,党项犯寨时。新募万胜军未经战阵,遇寇多北。狄青为将,一日尽取万胜旗付虎翼军,使之出战。寇望其旗易之,全军径趋,为虎翼所破,殆无遗类。又,青在泾原,尝以寡当众,度必以奇胜,预戒军中尽舍弓弩,皆执短器。令军中闻钲一声则止,再声则严阵而阳却,钲声止则大呼而突之。士卒皆如其教,才遇敌,未接战,遽声钲,士卒皆止再声皆却敌兵大笑相谓曰:“孰谓狄天使勇 ”钲声止,忽前突之,敌兵大乱,相蹂践,死者不可胜计也。又尝与贼战,大胜。追奔数里,贼忽壅遏山路,士卒知其前必遇险,皆欲进击,青遽鸣钲止之,贼得引去。验其处果临深涧,将佐皆悔不击。青独曰:“不然,奔亡之寇忽止而拒我,安知非谋 军已大胜,残寇不足利,得之无所加,万一失利,隳前功矣。”后平岭寇侬智高,亦不乘危深入。青之用兵,主胜而已。临利而能戒,其过人处也。
(节选自李宗孔《宋稗类钞》,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字母写在下面的横线上,每写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士卒A皆止B再声C皆却D敌兵E大笑F相谓G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俄有军候至”的“俄”与《促织》中“俄见小虫跃起”的“俄”意思相同。
B.“遇寇多北”的“北”与《鸿门宴》中“沛公北向坐”的“北”意思相同。
C.“度必以奇胜”的“度”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度,然后知长短”的“度”意思不同。
D.“贼得引去”的“引”与《陈太丘与友期行》中“下车引之”的“引”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狄青征讨侬智高的时候,派先锋先行出发,再派中军出发;驻军昆仑关下的次日早晨,将士们通过军候得知狄青已同先锋出了昆仑关。
B.时逢元宵节,狄青令军中连续三夜饮酒作乐;次夜二鼓,他忽然称病,暂起入帐,其间让孙元规主持宴席;岂料三鼓传来消息,狄青已夺取昆仑关。
C.党项侵犯宋朝边寨,当时万胜军战斗力差,狄青就让虎翼军打着万胜军的旗帜与党项军交战,党项军以为是万胜军,全军奔来,结果被虎翼军打败。
D.一次,狄青与敌兵作战取得大捷,便乘胜追击敌人,忽然敌人挡住山路,士兵估计敌人前面遇险,都想进击,狄青却鸣钲收兵,阻止了士兵进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迨至日高,亲吏疑之,遽入帐周视,则不知青所在。
                             
                             
(2)令军中闻钲一声则止,再声则严阵而阳却,钲声止则大呼而突之。
                             
                             
14.狄青具有怎样的战术谋略和战略眼光 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
安公子
袁去华
弱柳丝千缕。嫩黄匀遍鸦啼处。寒入罗衣春尚浅,过一番风雨。问燕子来时,绿水桥边路。曾画楼、见个人人①否。料静掩云窗,尘满哀弦危柱。
庾信②愁如许。为谁都著眉端聚。独立东风弹泪眼,寄烟波东去。念永昼春闲,人倦如何度。闲傍枕、百啭黄鹂语。唤觉来厌厌,残照依然花坞。
[注] ①人人:对亲昵者的称呼。②庾信:南北朝时诗人,文学家。初仕梁,后出使西魏,被扣留,羁旅北方,作《愁赋》。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上阕“弱柳”两句用淡笔勾勒初春景象,此时大地苏醒,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生动活泼,意境全出。
B.上阕中词人见燕子飞来,睹物生情,故无暇赏景,掩闭门窗,不让窗外的初春美景撩扰自己的情思。
C.下阕借庾信的愁怨抒情,此时词人眉头紧锁,化抽象为具象,将内心的愁闷抑郁表现得淋漓尽致。
D.“念永昼春闲”指此时已到春天,白昼越来越长,排愁无计的词人于是发出“人倦如何度”的疑问。
16.唐圭璋《唐宋词简释》评曰:“此首怀人,以景起,以景结……中间曲折婉转,情意深厚。”可谓切中此词之主旨精要,请分析词作是如何表现这些特点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古人在诗词中写出了水的千姿百态,如杜甫《登高》中“       ”一句描写长江气势磅礴,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       ”一句勾画出千里长江的曲折明净。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         ,       ”两句,把江、月、花三个意象联系在一起,描写出一种梦幻般的景象。
(3)同样写江水,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描写月出后雾气笼罩江面的景象,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则用“       ”比喻江水的汹涌澎湃。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节点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奋进的力量。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之际,随着《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的发表,明确了新时代青年人的历史责任,展现了新时代青年人的整体风貌。
忆往昔,在风雨如晦的岁月,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青年学子举竿为戟,为民族大义奔走呼告;平均年龄仅28岁的共产党人,①冒着枪林弹雨,齐聚南湖扁舟,共商救国救民良方;年轻的革命家,翻山渡水,南征北战,开辟民族解放新纪元……他们冲锋在前、担当有为的事迹不胜枚举,奏响一曲曲悲壮奋进的青春之歌。
②看今朝,青年人生逢盛世,却拒绝“躺平”:脱贫攻坚战,有“只有前进,没有后退”的初心担当;航天控制室,有“北京明白”的铿锵自信;皑皑边疆,有“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热血奋勇;③天安门广场,有“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新时代的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书写一卷卷光辉壮丽的史诗。
④时代磨就青年,青年支撑盛世。莘莘学子既要继承发扬先辈们的崇高遗志,更要焚膏继晷,奋发图强,担负起国家发展进步的历史责任。
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①句中的“枪林弹雨”可以换为“栉风沐雨”。
B.②句中“躺平”与“北京明白”的引号作用相同。
C.③句中的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
D.④句中的“磨就”一词不能换为“磨折”。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句子原意。(3分)
                             
                             
                             
                             
20.为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建团100周年,复兴中学将举行大型纪念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内容和下面的纪念图标,写一则活动宣传标语。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字数不超过40字。(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在不知不觉之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方刚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因为其变更是渐进的,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渐进,犹如从斜度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不见其各阶段的境界,而似乎觉得常在同样的地位,恒久不变,又无时不有生的意趣与价值,于是人生就被确实肯定,而圆滑进行了。假使人生的进行不像山坡而像风琴的键板,由do忽然移到re,即如昨夜的孩子今朝忽然变成青年;或者像旋律的“接离进行”地由do忽然跳到mi,即如朝为青年而暮忽成老人,人一定要惊讶、感慨、悲伤,或痛感人生的无常而不乐为人了。故可知人生是由“渐”维持的。这在女人恐怕尤为必要:歌剧中,舞台上的如花的少女,就是将来火炉旁边的老婆子,这句话,骤听使人不能相信,少女也不肯承认,实则现在的老婆子都是由如花的少女“渐渐”变成的。
2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连续使用了六个结构相同的短语作“渐进”的状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使用了多个比喻,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60分)
荀子说:“与人善言,暖于布帛。”口出善言,是我们在与人交往中应该珍视的美德,善于说话亦即“善言”,也是为人处世之智慧,因此“善言”在写作、劝谏、冰释前嫌乃至化干戈为玉帛等情境运用中屡试不爽。
鲁迅身处风雨如磐的年代,曾慷慨激昂地说过:“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不难看出,在关乎国运、解开蒙昧、推动社会进步等形势下,鲁迅先生更鼓励青年“敢言”。
你认为“善言”“敢言”哪一种对成长中的青年更重要 请对“善言”“敢言”的益处进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答案全解全析
1.C “能更好地实现传统资源的当代转化”无中生有。
2.C “材料二主要谈外来文化”错误。材料二主要谈的是在文学艺术方面中国作家由大量引进西方作品到开始回归民族之“根”这一文学现象。
3.A 材料二中汤因比认为东方文明将要光照整个地球,对东方文明寄予了厚望。A.黑塞强调中国文化对西方社会乃至世界的积极意义;B.梁启超强调东西方文明的互补;C.泰戈尔认为如果东方文明失去个性就不会对世界有丝毫帮助;D.雅斯贝尔斯强调整体的存在。故选A。
4.答案 这些作品都以传统文学为形式,以现代生活与精神为题材。①文体学方面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学资源,如借鉴古诗词、评书等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②题材学方面努力创新,写出作家所经见的新事物,体现文学作品在思想内涵上的现代性。
解析 由原文“传统文学资源在他们那里都被强调为一种‘形式化’的存在……属于题材学的部分”可知,这些作品都以传统文学为形式,以现代生活与精神为题材。由原文“传统文学资源在他们那里……文体学价值与意义尤为突出”可知,文体学方面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学资源,如借鉴古诗词、评书等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由原文“作家所经见的新事物……题材学的部分”“只是所书写的对象已具有被时代……‘全盘引入’”可知,题材学方面努力创新,写出作家所经见的新事物,体现文学作品在思想内涵上的现代性。
5.答案 ①从传统文化中提取契合时代和社会需要的价值观念。②在中西方文化的对照视域中,使传统资源得到创新性转化和发展。
解析 由材料三“它们所引起的关注,充分证明了传统文学……意义得以突显”可知,要从传统文化中提取契合时代和社会需要的价值观念。由材料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价值观念”、材料三“遍览作家们的自我论说及创作……题材学的部分”可知,在中西方文化的对照视域中,使传统资源得到创新性转化和发展。
6.A “还想谈谈自己入党的事情”错误。文中开头说“另外,心里有些事,要对姐姐谈谈”,并没有明确指出是入党的事情;由文中“她已经参加了妇女救国会……门的外边”“她要参加党……她很快就决定了这个愿望”可知,春儿想入党的念头,是在被姐姐因为开党小组会议而把她关在门外后,才产生的。
7.B “在家闲得没事,想给姐姐家放羊”错误。文中春儿笑着说:“就为的是在家里吃不上,才跑到你这里来,站到大河滩里去喝冷风呀!要不,给你家当个羊倌,求姐姐赏碗面吃吧!”这只是春儿对姐姐说的玩笑话。
8.答案 ①被姐姐阻拦后独自思索,更加坚定对入党的期盼和向往;②提出要求入党的愿望时表现得渴望急切和严肃认真;③登上屋顶看到火光,听到枪炮声,感到自己与党和祖国紧密联系在一起。
解析 本题要求分析春儿对入党的认识的思绪变化。答题时,首先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然后进行具体分析。
“阳光铺在河滩上,春儿有些发闷。党的名字在她心里响着,有一种新奇的热烈的感觉”“这个贫苦的、从小就缺少亲人爱抚和照顾的女孩子……门的外边”“她要参加党,她要和姐姐说明这个愿望。她很快就决定了这个愿望”,写出了春儿更加坚定对入党的期盼和向往。
“春儿站直了身子,面对着姐姐……”“春儿庄重热情地说,‘你介绍我入党吧,我想当一个共产党员!’”中,“站直了身子”“庄重热情”等表现了春儿提出要求入党的愿望时的渴望急切和严肃认真。
结尾“我们的部队在那里和敌人接火了,她的心跳动着……和前方的战士相连在一起”,写出了春儿听到远处战争的枪炮声,产生强烈的对胜利的期盼,由此感觉到自己与党和祖国的联系更加紧密。
9.答案 ①运用全知视角。从第三人称的角度叙述了春儿和姐姐之间的故事,呈现人物及情节。
②按时间顺序。从“大白天”到“天黑了”再到“头顶上是满天的星星”,以时间顺序推进情节。
③通过人物对话展开情节。通过写春儿与姐姐、姐姐与同志的对话来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人物形象。
④舒缓的叙事节奏。小说并未聚焦战争的紧张、激烈、残酷,而是以舒缓的节奏表现人民对抗战的乐观、自信。
解析 解答本题,需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叙事特点进行概括总结。
①运用全知视角。作者从第三人称的角度叙述了发生在春儿和姐姐之间的故事,文中通过春儿找姐姐、春儿和姐姐的交流来呈现人物及情节,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便于客观描述。
②按时间顺序。如原文用“大白天”“天黑了”“头顶上是满天的星星”等词语来表明故事中的时间变化,以时间顺序推进情节,脉络清晰。
③通过人物对话展开情节。小说主要通过写春儿与姐姐的对话展开故事情节,通过人物对话塑造人物鲜明的形象。
④舒缓的叙事节奏。作为战争题材作品,小说打破常规,控制叙述节奏,并未聚焦战争的紧张、激烈、残酷,而是以舒缓的节奏描写人民面对侵略者的积极姿态,以相对轻松的氛围表现人民对抗战的乐观自信,如文中对景色的描写“堤坡上姐姐家的小屋,整个叫太阳照着,几只山羊,卧在墙边晒暖儿”和对人物动作的描写“她抚摩着大母羊身上厚厚的洁净的绒毛,抬起头来,面对着太阳”等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对话描写等,这也是孙犁小说的一个特色。
10.BDF “士卒皆止”,主谓结构完整,后面应断开;“却”意为“退”,承接前面的主语“士卒”,“却”后面应断开;“敌兵”的谓语为“大笑”, “相谓”是“曰”的状语,应在“笑”后面断开。故应在B、D、F处断开。
11.B A.均为“不久,一会儿”。B.败逃/北边,北方。C.揣测,估量/丈量。D.率领/拉,牵拉。
12.B “三鼓传来消息”错误。由“忽有持报者云:‘是夜三鼓,青已夺昆仑。’”可知,三鼓是狄青夺取昆仑关的时辰;从“至晓未得退”可知,传来消息时天已亮了。
13.答案 (1)等到太阳升高时,狄青身边的军吏感到疑惑,就进入营帐环视,却不知道狄青在哪里。
(2)命令军中将士听到敲钲一声就停止,(听到)两声就摆好严整的阵势假装退却,钲声停止就大声喊叫突击。
解析 (1)“迨至”,等到;“遽”,就;“周视”,环视。
(2)“再”,两次;“阳”,假装;“却”,退。
14.答案 ①善于出奇制胜。②善于迷惑敌人。③面对好处懂得取舍。(意思对即可)
解析 由原文“先锋既行,青乃出帐……方知青已微服同先锋出关矣”可知,狄青善于出奇制胜。由原文“侬智高守昆仑关……‘是夜三鼓,青已夺昆仑。’”可知,狄青善于迷惑敌人。由原文“又尝与贼战,大胜……将佐皆悔不击……青独曰:‘不然……隳前功矣。’”可知,狄青面对好处懂得取舍。
  [参考译文]
狄青征讨侬智高,自从经过桂林,就在天刚发亮的时候让先锋前行。先锋已经出发,狄青才走出营帐,到衙府后,命令众将坐下,饮酒一杯,随便吃点东西,然后让中军出发。将领们都习以为常了。等到在昆仑关下驻军,第二天将过昆仑关。早晨起来,众将站立等候已经很长时间了,可狄青还没出来。等到太阳升高时,狄青身边的军吏感到疑惑,就进入营帐环视,却不知道狄青在哪里,众将正面面相觑,惊恐不已,不一会儿有军候来到说:“宣徽使传话众将,请过关吃饭。”众将才知道狄青已经改换常服与先锋一同出关了。
侬智高据守昆仑关。狄青到达宾州,恰逢元宵节,狄青下令军中大张灯火。第一夜宴请军中将领及佐吏,第二夜宴请从属军官,第三夜犒劳军校。第一夜饮宴奏乐通宵达旦,第二夜二鼓时分,狄青忽然称病,暂且起身进入内帐。过了很久,狄青派人告诉孙元规,让他暂且主持宴席劝酒,说自己稍微服点药就出来,狄青多次派人劝酒慰问宾客,到了拂晓,将校们都不敢擅自退席。(这时)忽然有人携带报告前来说:“当天晚上三鼓时,狄青已夺取了昆仑关。”
宝元年间,党项侵犯边寨时。刚招募的万胜军没经历过作战,遇到敌人大多败逃。狄青担任将领,一天将万胜军的旗帜都取过来交给虎翼军,让虎翼军出战。敌人看到旗帜都换了,全军径直奔来,(最终)被虎翼军打败,几乎不留一人。又一次,狄青在泾原,曾经以少敌众,估计一定要凭借奇计取胜,事先告诫军中把弓弩全部舍弃,都拿着短兵器。命令军中将士听到敲钲一声就停止,(听到)两声就摆好严整的阵势假装退却,钲声停止就大声喊叫突击。士卒都按照狄青的指教(去做),刚遇到敌人,还没有交战,立刻敲响钲,士兵都停下来,(敲)两声(士兵)都退却。敌兵大笑,互相说:“谁说狄天使勇武 ”钲声停止,士兵忽然向前突击,敌兵大乱,互相踩踏,死的士卒不计其数。又一次,狄青曾经与敌人作战,大获全胜。追击敌人几里,敌人忽然挡住山路,士兵知道他们前面一定遇到了险阻,都想着进击,狄青立刻敲钲阻止,敌人得以带兵逃离。查验刚才敌人阻挡的地方,果然临近深涧,将佐都后悔没有追击。只有狄青说:“不能追击敌人,逃亡的敌人,忽然停下阻拦我们,怎么知道不是阴谋 我军已大获全胜,残敌不值得当作好处去获取,得到也不会增加利益,万一失利,就会毁掉前面的功绩。”后来平定岭寇侬智高,也不乘危深入。狄青用兵,重要的是取胜罢了。面临好处却能警惕,这是他过人的地方。
15.B “无暇赏景,掩闭门窗,不让窗外的初春美景撩扰自己的情思”错误。由上阕“料静掩云窗”的“料”字可知,词人此时展开想象,料想心上人也和他一样在思念对方,她掩闭云窗(华美的窗子,常指女子居处),静思默想。
16.答案 ①词作以景起笔,触景生情。前两句以柳条和鸦鸣描绘出充满活力和盎然生机的早春景色,以乐景衬哀情,引出在春意美景中词人客居他乡的怀人愁绪。②词作以景结情。词人醒后更觉无聊,只见斜阳还照在花圃上,景致何其美,而伊人不在,岂不令人更加感伤,言虽止而意无尽。③词作中间曲折婉转,词人以问燕来写离情,以对写法来抒思念。情感委婉曲折,意蕴深厚。④词作直抒胸臆,情意深厚。词的下阕,词人迎风洒泪,昼长难度的描写将自己内心的情思层层传出,情真意切,刻骨铭心。
解析 ①词作以景起笔,触景生情。这首词从写初春景色入手:那嫩黄色的新柳带来万物苏生的消息,同时也使词人胸中思家的种子急剧萌芽、生长。词人看见新柳,自然地想到当日离别时爱人折柳赠别的情景。柳者,留也。词人不但没有被留在家里,如今反而在外地羁留,这怎不教人睹物伤怀呢 前两句以柳条和鸦鸣描绘出充满活力和盎然生机的早春景色,以乐景衬哀情,引出在春意美景中词人客居他乡的怀人愁绪。②词作以景结情。“唤觉来厌厌,残照依然花坞”,仍用景语结尾。词人被黄鹂唤醒后更觉无聊,只见斜阳依然照在花圃里。景还是那么美,而伊人不在,岂不令人更加感伤,言虽止而意无尽。③词作中间曲折婉转。“问燕子来时,绿水桥边路。曾画楼、见个人人否”,“燕子来时”是由春天的到来而自然引出来的;而燕子来自南方,又自然把词人的思绪牵向了在南方的家乡,并产生人归落“燕”后的感情。不过,词人没有正面说出这些意思,而只是问燕子在来时的路上是否看见了他的爱人。这一问安排得轻灵新巧,极有韵味,也极情深。词人以问燕来写离情。况且问语中又设想爱人是在“绿水桥边路”旁的“画楼”上,这不是又在暗示对方也在思念自己吗 “料静掩云窗,尘满哀弦危柱”则直写对方情绪。词人的本意是要写自己怀人,但这里却构思出一个人来怀自己的场面,以对写法来抒思念。情感委婉曲折,意蕴深厚。④词作直抒胸臆,情意深厚。词的下阕“庾信愁如许。为谁都著眉端聚。独立东风弹泪眼,寄烟波东去”“念永昼春闲,人倦如何度”,“我”的忧愁像庾信那样多,不知为谁而双眉攒聚 独立在春风中弹下点点清泪,寄予这雾气迷蒙的江水向东流去。想到这昼长春闲的时日,困倦慵懒怎生挨得过去 词人迎风洒泪,昼长难度的描写将自己内心的情思层层传出,情真意切,刻骨铭心。
17.答案 (1)不尽长江滚滚来 千里澄江似练
(2)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3)白露横江 卷起千堆雪
18.A “枪林弹雨”意为“枪支如林,子弹如雨,形容激战的战场”。“栉风沐雨”意为“风梳头,雨洗发,形容奔波劳碌,不避风雨”。由史实可知,语境是说“平均年龄仅28岁的共产党人”冒着生命危险,齐聚南湖扁舟,共商救国救民良方。“栉风沐雨”不能体现这层意思,且“栉风沐雨”不能作宾语,故“枪林弹雨”不能换为“栉风沐雨”。
19.答案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发表,展现了新时代青年人的整体风貌,明确了新时代青年人的历史责任。
解析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滥用介词“随着”导致主语缺失,应去掉“随着”;二是由“明确了新时代青年人的历史责任”“展现了新时代青年人的整体风貌”可知,句子的主语是“白皮书”,故应把“白皮书的发表”中的“的”字删掉;三是语序不当,白皮书的内容应是先展现青年人的整体风貌,属事实表现,在此基础上明确青年人的历史责任,属展望要求,故“明确了新时代青年人的历史责任”“展现了新时代青年人的整体风貌”应互换位置。
20.答案 (示例1)建团百年绽芳华,赓续百年青春志。
(示例2)传承历史使命,勇挑时代重担,绽放青春光彩。
(示例3)用青春和热血书写彪炳史册的百年篇章。
解析 首先观察分析图标,标识2022年的环形在上,表明新时代青年人团结一心,紧紧追随着百年前先辈的足迹;也可理解为先辈的热血托起了年轻人的今天,并一起奔向未来。再结合文段内容和纪念图标确定标语主题,结合材料内容“忆往昔……年轻的革命家……奏响一曲曲悲壮奋进的青春之歌”“看今朝,青年人生逢盛世……书写一卷卷光辉壮丽的史诗”“时代磨就青年……担负起国家发展进步的历史责任”及图标分析可知,主题可以是:青年奋斗的历史传承,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强调百年奋斗,一心向党为国,等等。据此按照要求拟写即可,注意运用修辞手法及字数限制。
21.答案 ①六个短语构成排比,在铺叙堆叠中,突出了变更无时不在发生。②时间频率由大到小,依次递降,有利于突出人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圆滑性。③相同结构的短语反复使用,包含对人生渐进变化的深沉感慨。
解析 “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六个短语构成排比,语气贯通,节律强劲,带有列举和强化的性质,突出了变更无时不在发生。“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时间频率依次为年、月、日、时、分、秒,由大到小,依次递降,“于是人生就被确实肯定,而圆滑进行了”,有利于突出人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圆滑性。“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相同结构的短语反复使用,能拓展和深化文意,“犹如从斜度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不见其各阶段的境界”,包含作者对人生渐进变化的深沉感慨。
22.答案 ①将人生的进行以假设的方式比作“风琴的键板”和“接离进行”的“旋律”,与前文“山坡”的比喻形成对比,强化了“人生是渐进的”的观点。②以音设喻,生动形象,新颖别致,易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③“风琴的键板”和“旋律”两个比喻在形式上构成选择关系,但内容上由轻到重,突出人生无常会带来的惊讶、感慨。
解析 “假使人生的进行不像山坡而像风琴的键板”“或者像旋律的‘接离进行’地由do忽然跳到mi”,将人生的进行以假设的方式比作“风琴的键板”和“接离进行”的“旋律”,与前文“犹如从斜度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的比喻形成对比,强化了“人生是渐进的”的观点。“像风琴的键板,由do忽然移到re”“或者像旋律的‘接离进行’地由do忽然跳到mi”以音设喻,生动形象,新颖别致,易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假使人生的进行不像山坡而像风琴的键板”“或者像旋律的‘接离进行’地由do忽然跳到mi”,“风琴的键板”和“旋律”两个比喻在形式上构成选择关系,但内容上由轻到重,“即如昨夜的孩子今朝忽然变成青年”“即如朝为青年而暮忽成老人,人一定要惊讶、感慨、悲伤,或痛感人生的无常而不乐为人了”,突出人生无常会带来的惊讶、感慨。
23.[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作文的核心概念是“善言”“敢言”。材料第一段以荀子的话引出“善言”,并对“善言”的含义及价值作了解说;材料第二段以鲁迅的话引出“敢言”,并对“敢言”的意义进行了阐释。根据材料可知,“善言”可理解为运用表达的技巧和艺术让语言表达文通字顺,以便让听者理解重视,使其或听取采纳,或心悦诚服。“敢言”应多指言者不为私利,不谋私欲,不趋炎附势,敢于秉持公心,说公道话;言者有胆有谋不向声背实,敢于挑战权威,说实话;言者深谋远虑,真才实学,敢于任事担当,说惊醒世人的话。珍视“善言”这一美德,体现的是“为人处世之智慧”和“人文情怀、审美情趣”;重视“敢言”,体现的则是“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以及“责任担当”等意识。
“你认为‘善言’‘敢言’哪一种对成长中的青年更重要”“对‘善言’‘敢言’的益处进行思考”引导考生思考“善言”“敢言”对成长中的青年的价值。若以“善言”为写作主题,则可指出敢言可敬,善言可喜,各有其好,但初出茅庐的青年,还是应先学会善言,把话说好,把话说对。须知一番“善言”,恰若旭日初升三冬暖,也如吹面不寒杨柳风。但同时也应指出所谓善言,绝不是只说好听话、赞美的话,不是做老好人、骑墙派,而是善于表达,说到关键点上,说得熨帖得当,可能是以退为进,可能是以柔胜刚,从而使论述更全面。若以“敢言”为写作主题,则可借“千人诺诺,不如一士谔谔”等相关的名言,指出唯有“敢言”,才可能促使我们先破后立,精准剖析并修正他人或社会弊病,促使人进步。
[参考立意]
1.敢言凸显赤胆忠诚。
2.善言凸显人生智慧。
3.“善言”如春风化雨。
4.择事进言,善莫大焉。
5.大胆言语,问心无愧。
6.“敢言”不可少,“善言”更重要。
[例文]
“敢言”不可少,“善言”更重要
古语说:千人诺诺,不如一士谔谔。众多唯唯诺诺之人,也不如一位诤谏之士更可贵。鲁迅也说过:“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敢说话,说真话,是一种美德,也是国家和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
不过,“敢言”是有可能要付出代价的。从比干到伍子胥,历史上因谏而死的忠臣,不计其数。更令人遗憾的是,比干并没有阻止商纣的灭亡,伍子胥死后吴国也终为越国所灭,他们虽然青史留名,为后世所敬仰,但自己的正确主张并没有被采纳,没有实现自己救国救民的政治抱负。
对于那些因为“敢言”而失去性命的忠臣,历史另外一些“善言”者,对我们来说更有借鉴意义。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通过向齐王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让齐王明白了自己可能会受到别人蒙蔽的道理,于是齐王下令广开言路,使齐国变得强大。
“魏文侯守信从谏”的故事,则更具戏剧性。魏文侯不封赏有功的人,却封赏了自己的儿子,还问群臣:“我是什么样的君主 ”任座站出来说:“你这么做,不是仁君!”魏文侯听后很生气,又问翟璜同样的问题,得到的回答是“你是仁君”。魏文侯问为什么,翟璜回答说:“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翟璜的一番话,既劝谏了魏文侯,又保护了任座,堪称“善言”。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苦口的良药,也需要逆耳的忠言。大多数人都不喜欢吃苦的药,不愿意听逆耳的话。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人发明了糖衣和胶囊,把真正的药包裹在其中,既不影响药效,又让病人容易接受。
当然,“敢言”与“善言”之间并不矛盾,两者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善言”者,首先是“敢言”者,一个没有责任、没有担当的人,只会明哲保身,一言不发。“敢言”是一种勇气,“善言”则多了一份睿智。
“敢言”不可少,“善言”更重要,我们应该既有“敢言”的勇,也有“善言”的巧,这样,才能让我们变得更成熟,才能让我们的事业更成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