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达标检测(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达标检测(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99.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4 10:19: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同步
第一单元达标检测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摆在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是出发点。被斯密和李嘉图当作出发点的单个的孤立的猎人和渔夫,应归入18世纪鲁滨逊故事的毫无想象力的虚构。同样,卢梭的通过契约来建立天生独立的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社会契约论,也不是奠定在这种自然主义的基础上的,这倒是对于16世纪以来就进行准备,而在18世纪大踏步走向成熟的“市民社会”的预感。
我们愈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也就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显得愈不独立,愈从属于一个更大的整体:最初还是十分自然地在家庭和扩大成为氏族的家庭中,后来是在由氏族间的冲突和融合而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公社中。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这是罕见的事,偶然落到荒野中的已经内在地具有社会力量的文明人或许能做到——就像许多个人不一起生活和彼此交谈而竟有语言发展一样,是不可思议的。
因此,说到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社会个人的生产。因而,只要一说到生产,我们或者就要把历史发展过程在它的各个阶段上加以研究;或者一开始就要声明,我们指的是某个一定的历史时代,例如,现代资产阶级生产——这种生产事实上是我们研究的本题。生产一般是一个抽象,但是只要它真正把共同点提出来,定下来,免得我们重复,它就是一个合理的抽象。不过,这个一般,或者说,经过比较而抽出来的共同点,本身就有一些是几个时代共有的,(有些)规定是最新时代和最古时代共有的,没有它们,任何生产都无从设想;如果说最发达语言的有些规律和规定也是最不发达语言所有的,但是构成语言发展的恰恰是有别于这一般和共同点的差别,那么,对生产一般适用的种种规定所以要抽出来,也正是为了不致因见到统一就忘记了本质的差别。如果没有生产一般,也就没有一般的生产。生产总是一个特殊的生产部门——如农业、畜牧业、制造业等,或者是它们的总体。
(摘编自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材料二:
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因此,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联系),在各种不同程度上,知道人和人的各种关系。其中,尤以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给予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方面,则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人们能够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历史的了解,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变成了科学,这只是到了伴随巨大生产力——大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摘编自毛泽东《实践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往前追溯历史,发现进行生产的个人,从属于一个因冲突、融合而形成的更大整体,人是社会性的。
B.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之外的生产是罕见的,就像许多个人不一起生活并彼此交谈却有语言发展一样。
C.对生产的研究,往往定位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所以,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
D.生产活动、政治生活、阶级斗争和文化生活组成了社会实践,尤其阶级斗争对人的认识发展影响深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生产一般的抽象是为了让我们来更好地分析生产的特殊性,并不是为了让人们忘记生产的本质差别。
B.有的历史时期,人们不能全面地了解社会的历史,主要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
C.虽然《水浒传》中一百零八人都上了梁山,但他们阶级地位不同,上山的动机和目的因此各不相同。
D.人们要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否则,就会在实践中失败。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正面论据来直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
B.起行始足下,遇事智才明。
C.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D.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说明。(4分)
                             
                             
                             
                             
5.《解放日报》社论说:《实践论》是“做好工作的传家宝”。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理解。(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幸福瓶
毕淑敏
我喜欢丝绸和瓷器。不仅因为它们为中国历史上最值得骄傲的发明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脚力最矫健、行走最远的商品,更因为它们独特的俊美。任何一种人工的纤维,至今都无法抵达丝绸的高贵和精彩,就算表面上模拟得有几分似了,一贴到皮肤上,那感觉也全然不同,人的触觉和天然的丝绸更熨帖。瓷器呢,简直就是魔法师。来自大地的凡土,经过艺人的手和火焰的烘烧,成仙得道,变得光洁如水、晶莹夺目。总感到瓷在用这造化,表达意味深长的哲理。
2009年国庆,我在江西景德镇做了一个青瓷的瓶。初起,在那女师傅的摊子上,琳琅满目的样品,让我一时无法确定到底做个什么物件好。看出我的犹疑,女师傅说:“就做个瓶吧。”
我这时一眼看上了一个盘子的坯,问:“做个盘不好吗 ”
女师傅说:“盘也好。不过要是我,还是会选瓶。”
“为什么呢 ”我当然要问。
“瓶,代表平顺安宁啊。你没见中国古代的案几上,人们都摆瓶的。天天看到瓶,念叨着瓶,就是一种许愿,人就会平安的。”女师傅慈眉善目地说。
面对古人这种饱含心理学暗示疗法的理由,你还能抗拒吗 于是,就动手来做瓶。想手下这温润的泥,在混浊杂乱的深壤中,闭目养神了千万年,突然间就见了太阳。原本面目模糊、无筋无骨的粉尘,被劳动赋予了形体,就成了花瓶或盘盏的坯。它鲜白、柔和、素净、温软,一如晨曦初现时的清。女师傅端来一碟黑色的液汁,把毛笔递给我,道:“在瓶上,写好你想说的话,画上你喜欢的图。”我说:“手笨,恐怕写不好画不好的。”女师傅说:“自己写的画的,好看不好看并不要紧,意义格外不同。”见我执了笔,她又叮嘱道:“这碟子里就是古法青花的染料,你看它是黑色的,烧过之后,就变成靛蓝色了。记得要事先想周全啊,下笔之后,就没法再改了。”
我屏住气,画上了几笔,写上了几个字。这些字和画,驮着我的心意,沁入了青瓷泥坯的肌肤。署上时间和名字之后,我问师傅:“然后呢 ”
师傅说:“然后你就把它交给我。它会被送到古窑,要整整烧它3天共72小时。”我问:“然后就好了吗 ”
女师傅轻叹了一口气说:“那可也不一定。要看这瓶的运气呢。要是炸了裂了,都没有法子。总会有这样的事儿,我们退你钱。但愿你这瓶平安。”
之后,我回了北京,静静的等待中充满了惦念。常常想到这个瓶正在熊熊的炉火中修行,烈焰包绕,熠熠生辉。如同我们的意志,经过了磨炼,才能与万物黏成一体。青瓷之中,凝固了大地的疆土,吞咽了江河的净水,吸附了一些古老手艺的染料,那里面有稀有元素的玄妙配方。还有动物皮毛扎束起的笔锋灵韵,那是狐狸的尾巴吧 我描画图案、书写姓名的时候,从笔尖看到了一点跳动的金红色。瓶身上有我和家人的名字,代表着我们的身心。奔突的炉火如炙红的绸,要围绕着它旋舞3天。它会灼痛吗 祈愿这个瓶没有砰然炸裂,没有琐细网纹,它从容轻巧安然涉险,不动声色地跨过火海,终于又重回云淡风轻的人间。想起明朝时的海船,载了万千的青花瓷器,遭遇风暴沉入海底,几百年海波翻滚环伺四周。一朝出水后,那瓷器们依然娇蓝着雪亮着,一如北欧少女飞扬的眸。纵是出了意外成了废品,击打后,爆成数不清的碎片,也可以镶在墙上地上,成一幅残缺的妆点。
终于,那瓶被安全地送达了我家。打开包装的一瞬,我又一次屏住了呼吸。
我终于又看到了它,恰如灾难后亲朋重逢。经过千度以上的高温浴洗,它亭亭玉立,一如既往地周正、安宁、温润、亲切可人,让人想起满月时分风平浪静的海,毫无瑕秽地闪着银钻般的微光。这瓶最显著的变化是不再柔软,弹之铮铮作响,犹若侠骨激荡。
我看到了那瓶身上的图案,一丛兰花娴雅地开放着,仿佛有沁人心脾的幽香逸散而出。我母亲名中有一个“兰”字,谨以此瓶寄托我无尽的思念。
我看到了那瓶身上手书的两个字——“幸福”,清晰坚定,蓝得振聋发聩,宛若蚀刻到了瓶的骨。
(有删改)
文本二:
1970年,不丹国王旺楚克四世首先提出了“国民幸福的总值比国民生产总值更重要”。这个国民幸福总值被简称为GNH,也称幸福指数。
幸福指数的真谛,其实就是挑战国民生产总值——这个顽固地引导着全世界都向钱看的指标。不丹人认为:幸福指数的核心是经济和非经济发展目标的平衡,经济增长并不是经济发展自身的一个目标,而是一个完成许多其他更重要目标的方式。
不丹人把幸福量化,提出了一个有着290多条指标的幸福测定表格。他们认为:只有是可以衡量的,才能够实现。
这些指标覆盖了社会生活最广泛的各个方面和它的各种环境因素,来反映影响个人和社会幸福的金字塔的各个方面。如果真理真的只存在于细节之中,那么这个包罗万象的民意调查,力图穷尽每一个组成幸福的细微部分,寻求尽可能接近真相的答案。
(有删改)
6.下列与文本一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之所以喜欢丝绸和瓷器,不是因为它们是中国历史上最让人骄傲的发明之一与销售最远的商品,而是因为它们的俊美无可匹敌。
B.女师傅慈眉善目地说中国古代的案几上都摆瓶,人们天天看到瓶,念叨着瓶,就是许愿平安,作者不能抗拒,就做了瓶。这就是一种精神控制(PUA)。
C.女师傅轻叹了一口气说烧瓶要是炸了裂了,都没有法子,而且总发生这样的事情,这意在说明瓷器烧窑的失败率高。
D.文本一选取丝绸、兰花、字画等极富民族特色的意象,有力地衬托了“幸福瓶”的内涵,丰富了文章意蕴。
7.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本一首段将丝绸和瓷器进行对比,突出了瓷器比丝绸更为神奇高贵且富有哲理的特点。
B.“闭目养神”“面目模糊、无筋无骨”运用了拟人手法,前者突出了做瓶的泥的深厚底蕴,后者突出了劳动者的创造力量。
C.文本一写“画上了几笔,写上了几个字”,但并没有写明画了什么、写了什么,这样就造成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D.文本一运用第一人称视角,融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内容丰富,感情真挚,表现了“我”对幸福的种种感悟与诠释。
8.文本一画线句富有特色,耐人寻味,请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简要赏析。(6分)
                             
                             
9.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请结合文本一与文本二,谈谈你对幸福感的理解与认识。(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
或曰:“将谓桓公仁义乎 杀兄而立,非仁义也。将谓桓公恭俭乎 与妇人同舆驰于邑中,非恭俭也。将谓桓公清洁乎 闺门之内,无可嫁者,非清洁也。此三者,亡国失君之行也,然而桓公兼有之。以得管仲、隰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毕朝周室,为五霸长,以其得贤佐也。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 其所任异也。由此观之,则士佐急矣。”
荆公子行年十五而相荆。仲尼闻之,使人往视之。还,曰:“廊下有二十五俊士,堂上有二十五老人。”仲尼曰:“合二十五人之智,智于汤武;并二十五人之力,力于彭祖,以治天下,其固免矣乎!”
伯牙子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复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 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
宋司城子罕之贵子韦也,入与共食,出与同衣。司城子罕亡,子韦不从。子罕来,复召子韦而贵之。左右曰:“君之善子韦也,君亡不从,来又复贵之,君独不愧于君之忠臣乎 ”子罕曰:“吾唯不能用子韦,故至于亡。今吾之得复也,尚是子韦之遗德余教也,吾故贵之。且我之亡也,吾臣之削迹拔树以从我者,奚益于吾亡哉 ”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 ”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 ”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仇之。贤者怨之,不肖者仇之,怨仇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
(节选自《说苑·尊贤》,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每答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身死A不葬B虫C流D出E户F一人之身G荣辱H俱施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毕朝周室”与“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两句中的“毕”字含义不同。
B.“智于汤武”与“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两句中的“于”字含义不同。
C.“伯牙子鼓琴”与“虎鼓瑟兮鸾回车”(《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鼓”字用法相同。
D.“善哉乎鼓琴”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善”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有人认为齐桓公不仁义、不恭俭、不清洁,所作所为如亡国的平庸国君,但因任用管仲、隰朋而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由此可见任用贤士辅佐非常重要。
B.伯牙弹琴,钟子期能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出伯牙的志向;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再无值得为之弹琴的人了,由此论述知音的重要性。
C.面对身边人的质疑,子罕指出因为不能重用子韦,才导致逃亡,现在再次回来,是因为子韦曾教导他,所以子罕仍敬重子韦。
D.孔子认为,中行氏尊重贤明的人却不能任用,轻视不贤明的人又不能斥退,以致贤明的人与不贤明的人都对其很不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
                             
                             
(2)君之善子韦也,君亡不从,来又复贵之,君独不愧于君之忠臣乎
                             
                             
14.请简要概括本文所体现的人才观。(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5—16题。
读 书
陆 游
归老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注]蝇头二万言。
读 书
辛弃疾
是非得失两茫茫,闲把遗书细较量。
掩卷古人堪笑处,起来摩腹步长廊。
  [注] 课:阅读。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陆诗前两句直抒胸臆,概括了读书的目的,后两句描写了灯下读书的情景。
B.辛诗首句感慨是非难分、得失难明,这与诗人在现实中理想屡屡碰壁有关。
C.辛诗三、四句写读到古人书中有趣的情节时,诗人常常会心微笑、流连忘返。
D.两首诗语言都浅显平易,描写的也是普普通通的生活细节,但浅中有深意。
16.从这两首诗中可以获得哪些读书方面的启示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君子是数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的中国人的理想形象,君子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论语>十二章》中,“         ”告诉我们作为君子要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在《将进酒》中, “        ,            ”告诉我们,作为君子,即使人生失意,依然要潇洒自信。总之,要想成为谦谦君子,正如《大学之道》中“        ”所言,人人都要以修身为根本。
(2)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以“         ,明河共影”描摹洞庭月色,并抒发自己的怀抱,把“肝肺皆冰雪”的胸怀,与洞庭月下“        ”的气象交融。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①“儿化”是北京极具特色的语言文化现象。②儿化往往利用卷舌作用造成一种与原有语音形式相近的新形式,从而在原有意义的基础上引申出新的意义。③例如,“尖”到“尖儿”,“亮”到“亮儿”,儿化后词性发生了改变,词的功用得以扩大。④自儿化诞生起就与附加词义和感彩相联系:可表示“细小”,如门缝儿、家雀儿;可形容“喜爱”,如胡同儿、发小儿。⑤还可表达“轻蔑、厌恶”,如败家子儿、破烂儿……⑥但其表示褒贬爱憎也需要看具体的对象和情境,需要说话者灵活使用,听话者 A 。⑦儿化,因其在语音、词汇上的丰富功能和意蕴,得以在上千年的语言流变中发展和保存。
《红楼梦》是以北京话为语体写成的, 这个语体的重要标志就是引人注目的儿化词。曹雪芹对儿化词的运用是 B 的。《红楼梦》中的儿化词经过曹雪芹的严格淘洗和高度提炼,保持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京都方言的特色。其儿化用语多出现在口语场合,如拉家常、闲聊中。但作为统治阶级的贾政、北静王、贾雨村等则嗜好运用 C 的文言雅文。贾府中运用儿化词语上自贾母、王熙凤,下至刘姥姥、老嬷嬷等。当然,身份不同,儿化词的表意也各异:贾母的儿化词语包含对晚辈的关爱,凤姐则多表现为幽默打趣,刘姥姥等下层人物多出于质朴粗俗。
18.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阅读材料第一段,找出表达上存在的语序、标点、用词等四处错误,写出序号并把正确答案修改在后。(4分)
                             
                             
                             
20.请赏析下列句中的加点儿化词的表达效果。 (4分)
(1)刘姥姥笑道:“我看你们这些人都只吃这一点儿就完了,亏你们也不饿。怪只道风儿都吹的倒。”(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回)
(2)时间真快,爸爸走了十几年了。他要是还在,今年(2011年)该是91岁了。多想当面再喊他一声——“老头儿”!(《老头儿汪曾祺:我们眼中的父亲》)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改革开放最前沿,在乡村振兴第一线,在美丽中国建设最基层,在社会服务各领域……亿万人民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不断创造新业绩,贡献新力量,彰显新风采。
进入新时代,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向着更加宏伟的目标迈进,人人都是见证者,人人也都是创造者。小康梦、强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梦”。在追梦圆梦的道路上,有哪些难忘的故事和经历 如何做好本职工作,让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如何把握人生出彩的机会,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
即日起,《人民日报》(甲)栏目面向广大读者开展“(乙)”主题征文活动,欢迎各行各业、各个年龄段的你结合自身经历,分享精彩的人生故事,书写时代的使命担当,共创共享新时代的美好生活。
21.下列选项中,作为栏目名和主题名填入文中括号处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甲:美丽中国美好人生  乙:幸福追梦人
B.甲:幸福追梦人     乙:美丽中国美好人生
C.甲:中国道路中国梦   乙:强国复兴有我
D.甲:强国复兴有我    乙:中国道路中国梦
22.请为文段补写恰当的结尾,使征稿启事信息完备。要求包含以下材料,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不超过90字。(6分)
材料:rmrbpl@ 夹叙夹议 稿费 姓名 栏目名 电话 1500字左右 地址 感谢 邮编 期待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我们赞赏理性。《礼记·中庸》载:“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先贤强调要充实学问,理性地作出分析、判断,得到真理,再去践行。蜀汉名相诸葛亮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要求用理性的力量克制欲望,保持内心的宁静专一,去实现远大的目标。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说:“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开始于感性,然后进入到知性,最后以理性告终。没有比理性更高的东西了。”康德把理性放置于人类认识的最高层次。
我们也欣赏血性。关羽临终前说:“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铁骨铮铮。岳飞说:“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满腔热血。近代爱国学生高唱:“同学们!同学们!快拿出力量,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壮志凌云。
作为有理想的新时代青年,你如何看待理性与血性 请结合自己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全解全析
1.C “对生产的研究,往往定位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所以,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错误。由原文“说到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在它的各个阶段上加以研究”可知,选项因果倒置。
2.B “主要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错误。由材料二“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另方面……限制了人们的眼界”可知,有剥削阶级的偏见歪曲社会的历史这一原因,还有生产规模的制约这一原因。
3.D 材料二讲的是“实践对于认识的作用”。“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意思是“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写的是诗人早年的宏图大志和气壮如山的爱国热情,不适合作为正面论据来直接支撑材料二的观点。
4.答案 ①论证结构清晰严谨。先提出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是出发点,然后论证了进行生产的个人的社会属性,最后阐明生产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
②论证方法多样。采用了因果论证、举例论证、假设论证等方法,有力地论证了一定社会中的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相互关系。
③论证语言准确、严谨。“首先”“最”“总是”“只要……就……”等词语的运用,使观点表达准确有力;大量结构复杂的长句使文章表达缜密,逻辑性强。
解析 分析论证特点,一般从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论证语言等方面入手。
材料一论证结构清晰严谨。第一段,第一句“摆在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是出发点”为总起句,提出“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是出发点”这一观点;紧接着批判了斯密、李嘉图及卢梭的错误观点,认为斯密和李嘉图是“毫无想象力的虚构”,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也不是奠定在这种自然主义的基础上的”。第二段,先强调了进行生产的个人不是独立的,并通过个人在氏族间冲突与融合的过程总结了人的社会属性: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最后下了一个关于个人生产的结论:孤立的一个人难以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第三段,先通过“说到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社会个人的生产”点明人们对于生产的认识,再表达自己的看法——要将历史发展过程在各个阶段上进行研究,总结出生产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
材料一论证方法多样。采用了因果论证,如“说到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因而,只要一说到生产……指的是某个一定的历史时代”;举例论证,如“例如,现代资产阶级生产——这种生产事实上是我们研究的本题”;假设论证,如“如果说最发达语言的有些规律……那么,对生产一般适用的种种规定……就忘记了本质的差别”等,有力地论证了一定社会中的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相互关系。
材料一论证语言准确、严谨。文中“摆在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独立的动物”“因此,说到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社会个人的生产”“只要一说到生产,我们或者就要把历史发展过程在它的各个阶段上加以研究”,“首先”“最”“总是”“只要……就……”等词语的运用,使观点的表达准确有力。另外,文中还使用了诸如“我们愈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也就是进行生产的个人……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公社中”等大量结构复杂的长句,使文章表达缜密,逻辑性强。
5.答案 ①人的社会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一点儿也不能离开实践。②人类的活动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所以人的认识也由低级向高级发展。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④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反过来为实践服务。这些是做好工作的科学的理论指导,可谓“做好工作的传家宝”。
解析 由“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可得出答案①。由“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可得出答案②。由“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可得出答案③。由“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为实践服务”可得出答案④。
6.D A.“不是因为……而是因为它们的俊美无可匹敌”错误。原文是“不仅因为它们为中国历史上最值得骄傲的发明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脚力最矫健、行走最远的商品,更因为它们独特的俊美”。B.“这就是一种精神控制(PUA)”错误。这不是一种精神控制(PUA),而是一种美好的祈愿。C.“这意在说明瓷器烧窑的失败率高”错误。这意在说明瓷器烧窑不易,美好的事物总要饱经考验。
7.A “将丝绸和瓷器进行对比,突出了瓷器比丝绸更为神奇高贵且富有哲理的特点”错误。文本一首段只是拿丝绸映衬瓷器,并不是对比,也没有突出“瓷器比丝绸更为神奇高贵且富有哲理的特点”。
8.答案 ①精心炼字。如“包绕”“奔突”“旋舞”等词语准确生动地表现了古窑熊熊炉火炙烤瓷器的场景,衬托出瓷器磨炼修行不易。
②善用修辞。如“凝固了大地的疆土,吞咽了江河的净水,吸附了一些古老手艺的染料”,运用排比,形象地表现了青瓷取材丰富、意蕴深厚、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特点;如“它从容轻巧安然涉险,不动声色地跨过火海,终于又重回云淡风轻的人间”,运用拟人手法,将瓶人格化,表达了对它直面烈火炙烤的赞美;如“一如北欧少女飞扬的眸”,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沉海的瓷器出水后“依然娇蓝着雪亮着”的特点。
③巧用问句。“那是狐狸的尾巴吧 ”表现了作者对毛笔材料来源的猜测,突出了对瓷器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深刻理解;“它会灼痛吗 ”表现了作者对瓷器经受高温炙烤的关切与祈愿。
④整散结合。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
解析 由“常常想到这个瓶……熠熠生辉”“青瓷之中,凝固了……古老手艺的染料”“奔突的炉火……旋舞3天”可知,“包绕”“奔突”“旋舞”等词语准确生动地表现了古窑熊熊炉火炙烤瓷器的场景,衬托出瓷器磨炼修行不易。可见,画线句子精心炼字,使表达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凝固了……古老手艺的染料”,运用了排比,形象地表现了青瓷取材丰富、意蕴深厚、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特点,使表达气势更为强烈;“这个瓶正在熊熊的炉火中修行”“它从容轻巧安然涉险,不动声色地跨过火海,终于又重回云淡风轻的人间”等,运用了拟人,将瓶人格化,表达了对它直面烈焰炙烤、磨炼修行不易的赞美;“一如北欧少女飞扬的眸”,运用了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沉海的瓷器出水后“依然娇蓝着雪亮着”的特点。可见,画线句子善用修辞,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增强了表达效果。
“还有动物皮毛扎束起的笔锋灵韵,那是狐狸的尾巴吧 ”作者对毛笔材料来源的猜测,引发读者的思考,突出了对瓷器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深刻理解。“奔突的炉火……旋舞3天。它会灼痛吗 ……的人间。”作者借用问话,表达了对瓷器经受高温炙烤的关切与美好祈愿。可见,画线句子巧用问句,引发读者思考,产生了更加耐人寻味的效果。
由“青瓷之中,凝固了……那是狐狸的尾巴吧 ……”“它从容轻巧安然涉险,不动声色地跨过火海,终于又重回云淡风轻的人间”等可知,画线句子整散结合,句式参差,错落有致,变化多姿;同时,能调节音律,使节奏顿挫,音韵和谐,增强了表达的效果。
9.答案 ①幸福感是对生命经受磨难方能灿烂的修行感悟。②幸福感是家人平顺安宁。③幸福感是对瓷器鲜白、柔和、素净、温软、周正、安宁、温润、亲切可人等各种美的体验。④幸福感是对传统文化的珍惜与传承,对我们的祖先的尊崇与怀念。⑤幸福感是生态平衡,万物和谐共生。⑥幸福感是建立在经济和非经济发展目标的平衡之上的精神上的幸福。
解析 由“我们的意志,经过了磨炼,才能与万物黏成一体”可知,幸福感是对生命经受磨难方能灿烂的修行感悟。由“瓶,代表平顺安宁啊……人就会平安的”可知,幸福感是家人平顺安宁。由“它鲜白、柔和、素净、温软,一如晨曦初现时的清”“它亭亭玉立,一如既往地周正……这瓶最显著的变化是不再柔软……侠骨激荡”可知,幸福感是对瓷器鲜白、柔和、素净、温软、周正、安宁、温润、亲切可人等各种美的体验。由“一丛兰花娴雅地开放着……寄托我无尽的思念”可知,幸福感是对传统文化的珍惜与传承,对我们的祖先的尊崇与怀念。由“不丹人把幸福量化……才能够实现”“这些指标覆盖了……金字塔的各个方面……”可知,幸福感是生态平衡,万物和谐共生。由“幸福指数的核心是经济和非经济发展目标的平衡……”可知,幸福感是建立在经济和非经济发展目标的平衡之上的精神上的幸福。
10.BFG “身死不葬”结构完整,后面应断开;“虫”是“流出户”的主语,“虫流出户”句意完整,“户”后应断开;“荣辱”为“俱施”的主语,前面应断开。所以应在B、F、G处断开。
11.B A.正确。“毕朝周室”的“毕”是“全部”的意思, “六王毕,四海一”的“毕”是“完结,指为秦国所灭”的意思,两个“毕”字含义不同。B.错误。“智于汤武”的“于”和“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的“于”都是“比”的意思。C.正确。两句中的“鼓”字用法相同,都是名词作动词,指“弹奏”。D.正确。“善哉乎鼓琴”的“善”是“好”的意思,“素善留侯张良”的“善”是“友善、交好”的意思,两句中的“善”字含义不同。
12.B “由此论述知音的重要性”错误。结合“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待伯乐而后至也”可知,论述的是贤者效忠君王需要途径。
13.答案 (1)即使有贤人,但是没有人接引他,贤人又通过什么(途径)来尽忠呢!
(2)您亲善子韦,您逃亡的时候他没有跟从,您回来之后还敬重他,您难道对那些忠臣不感到愧疚吗
解析 (1)“接”,接引;“无以”,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奚由”,宾语前置句,“由奚”,从哪里,通过什么(途径)。(2)“善”,交好,亲善;“亡”,逃跑,逃亡;“贵”,尊重,敬重;“独”,难道。
14.答案 要识别人才,尊重人才,任用人才。
解析 由“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可概括出:要识别人才。由“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可概括出:要尊重人才。由“以得管仲、隰朋……以其得贤佐也”“司城子罕亡……复召子韦而贵之”“吾唯不能用子韦……吾故贵之”可概括出:要任用人才。
  [参考译文]
君王要想使天下安定太平,让光荣的名声流传到后世,一定要尊重贤士,谦恭地对待贤士。
有人说:“能认为齐桓公仁义吗 杀死兄长而继位,不是仁义的。能认为齐桓公恭谨有节制吗 与妇人同乘一辆车,在都城中奔驰,不是恭谨有节制的。能认为齐桓公操守清白吗 在他的家门内就没有可出嫁的女子,不是操守清白的。这三种行为,是败亡国家丧失君主德行的行为,然而齐桓公兼而有之。但因为得到了管仲、隰朋,就多次会合诸侯,一举匡正天下,使诸侯全都朝奉周王室,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因为他能得到贤臣的辅佐。他失去管仲、隰朋,任用竖刁、易牙,就身死不能下葬,尸虫流出门外。在一个人的身上,荣耀与耻辱都经历了,这是为什么呢 那是因为他任用的人不同。由此看来,任用贤士辅佐是最紧要的。”
荆国公子十五岁时就做了荆国的相。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派人前往观察他是如何处理政事的。使者返回后,对孔子说:“廊下有二十五位俊士,堂上有二十五位老人。”孔子说:“联合二十五人的智慧来治理天下,比商汤王、周武王还要明智;联合二十五人的力量来治理天下,力量比得上彭祖,以此来治理天下,一定可以使国家免于危亡了吧!”
伯牙弹琴,钟子期聆听。伯牙开始用琴声抒发自己志在泰山的情怀,钟子期说:“弹琴弹得太好了!高昂激越,如登巍巍泰山。”过了一会儿,伯牙又表达了自己志在流水的情怀,钟子期又说:“弹琴弹得太好了!回旋跌宕,如临滔滔江河。”(后来,)钟子期死去,伯牙把琴摔坏,把弦扯断,终生不再弹琴,认为(失去知音,)世上再无值得为之弹琴的人了。不仅弹琴是这样,贤人也是这样。即使有贤人,但是没有人接引他,贤人又通过什么(途径)来尽忠呢!良马不能自己到达千里之远,而要等待伯乐的赏识后才能到达千里之远。
宋司城子罕看重子韦,进出与他共食同衣。司城子罕逃亡,子韦没有追随。子罕返回后,又召见子韦并敬重他。身边的人说:“您亲善子韦,您逃亡的时候他没有跟从,您回来之后还敬重他,您难道对那些忠臣不感到愧疚吗 ”子罕说:“我正是因为不能重用子韦,所以导致逃亡。现在我能再次回来,尚且是因为子韦留下德泽教导我,所以我敬重他。况且我逃亡,我的臣子跟从我,哪里对我的逃亡有好处呢 ”
子路问孔子说:“怎样治理国家 ”孔子回答说:“(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尊重贤能的人,轻视那些不贤的人。”子路说:“中行氏尊重贤能的人,轻视那些不贤的人,他的灭亡是什么缘故 ”孔子说:“中行氏尊重贤能的人却不能重用他们,轻视不贤之人却不能斥退他们;贤能的人知道他不重用自己而埋怨他,不贤的人知道他轻视自己而仇恨他。贤能的人埋怨他,不贤的人仇恨他,埋怨和仇恨一同摆在他面前,中行氏即使想不遭受灭亡,能够办得到吗 ”
15.C “会心微笑、流连忘返”错误。“堪笑处”是指可笑之处,“摩腹”指揉揉肚子,“步长廊”指在长廊上散散步。辛诗三、四句写读到古人书中有趣的情节时,诗人会大笑,笑过之后,站起来揉揉肚子,到长廊下散散步,回味思考。
16.答案 ①活到老学到老,要勤学苦学。如陆游所说,即使年纪大了,宁愿没有五亩田园也要读书;眼力不好了,也要读两万的文字。②读书的目的是为天下百姓谋福祉。③学会从书中寻找摆脱现实困境的办法。如正因为对是非得失感到迷茫,难分难明,辛弃疾才通过阅读去寻找答案。④读书既要苦读又不能盲从,要深入思考,尽信书不如无书(或:书本和现实会有一定差距)。如辛弃疾对古人书中可笑之处的思考与探寻。(答出其中3点即可得满分)
解析 陆诗第一句“归老宁无五亩园”的意思是:年老归隐,宁愿没有五亩田园也依然要读书。陆诗第三、四句“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的意思是:点灯夜读,即使眼力大不如从前,也要读完两万蝇头小字。据此得到读书方面的启示:活到老学到老,要勤学苦学。
陆诗第二句“读书本意在元元”的意思是:读书的本意在于百姓。据此可知:读书的目的是为天下百姓谋福祉。
辛诗首句感慨是非不分、得失难明,第二句写自己闲时就把书籍拿来仔细评读。这两句是说辛弃疾对是非得失感到迷茫时,便到书中去寻找答案。由此得到启示:学会从书中寻找摆脱现实困境的办法。
辛诗第三句“掩卷古人堪笑处”是说辛弃疾在书中探寻是非得失的看法,发现古人诸多可笑之处。由此得到启示:读书既要苦读又不能盲从,要深入思考,尽信书不如无书(或:书本和现实会有一定差距)。
17.答案 (1)士不可以不弘毅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2)素月分辉 表里俱澄澈
18.答案 (示例)A心领神会 B独具匠心 C佶屈聱牙
解析 A处,根据前文“其表示褒贬爱憎也需要看具体的对象和情境”可知,语境是说说话者需要灵活使用儿化词,听话者也能自然领会其含义,可填“心领神会”。心领神会:不用对方明说,心里领悟其中的意思。B处,由后文“《红楼梦》中的儿化词经过曹雪芹……如拉家常、闲聊中”可知,曹雪芹对儿化词的运用有独到之处,具有创造性,可填“独具匠心”。独具匠心:指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的构思。C处,根据“但作为统治阶级的贾政、北静王、贾雨村等”和“文言雅文”及“贾府中运用儿化词语……质朴粗俗”可知,贾政等人由于身居统治阶级,喜欢用晦涩难懂的文言文来进行交流,可填“佶屈聱牙”。佶屈聱牙:(文章)读起来不顺口。
19.答案 ② “造成”改为“生成”。④“自儿化诞生起”改为“儿化自诞生起”。④句末句号改为分号。⑦“发展和保存”改为“保存和发展”。
解析 ②“造成……的新形式”搭配不当,“造成”指引起,形成(多指不好的结果),与宾语“新形式”不搭配,可改为“生成”。④“自儿化诞生起就与附加词义和感彩相联系”成分残缺,“自”放在句首会导致句子缺少主语,应将“自”与“儿化”调换位置,让“儿化”作主语;“联系”后使用的是冒号,冒号一直管到后面的省略号,应把“发小儿”后的句号改为分号,中间的分号表示冒号后是列举的几种情况。⑦“发展和保存”语序不当,按照逻辑顺序,应是先“保存”再“发展”,故改为“保存和发展”。
20.答案 (1)“一点儿”表示数量极少,“风儿”表示风极小。贾府的公子、小姐以及丫鬟们,每天的活动量很小,消耗的热量有限,所以饭量都不大,吃得极少,他们当然也不会有体力劳动者那样强壮的体魄,好像一阵风就能把他们吹倒。这两个儿化词,既符合刘姥姥的身份和形象,也生动地描绘出贾府公子、小姐以及丫鬟们娇弱纤细的身材。
(2)“老头儿”是对年老的男子的一种戏称,此处汪曾祺的子女想喊已去世的父亲一声“老头儿”,体现了汪曾祺和子女关系的融洽,也表现出子女对父亲的亲昵和深情。
解析 (1)“一点儿”和“风儿”,分别指吃的饭极少和风极小。结合《红楼梦》的相关内容可知,“你们这些人”指的是贾府的公子、小姐以及丫鬟们,他们住在深宅大院,衣食无忧,每天的活动量很小,消耗的热量也有限,所以饭量都不大,吃得极少,他们也不会有像刘姥姥这样的体力劳动者的强壮体魄,好像一阵风就能把他们吹倒。这两个儿化词出自刘姥姥之口,她是一位来自乡下贫农家庭的谙于世故的老婆婆,这样的口语化表达符合她的身份和形象;“风儿都吹的倒”生动地描绘出贾府公子、小姐以及丫鬟们娇弱纤细的身材。
(2)“老头儿”的意思是年老的男子,句中是作者对父亲汪曾祺的称呼,包含轻微戏谑的语气,表面上似乎对父亲不够尊重,实际上是表达对父亲的亲昵,此处想喊已去世的父亲一声“老头儿”,体现的是汪曾祺和子女关系的融洽,表现出子女对父亲的亲昵和深情。
21.C 甲:“在追梦圆梦的道路上”强调的是道路,“小康梦、强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梦’”强调的是“梦”,时代的主题是“中国梦”。可概括为“中国道路中国梦”。
乙:“如何做好本职工作”“如何把握人生出彩的机会,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书写时代的使命担当”强调的是责任、担当、使命感等。可概括为“强国复兴有我”。
22.答案 (示例)来稿请投邮箱rmrbpl@,并标明栏目名。文章宜夹叙夹议,1500字左右。稿件请注明姓名、电话、地址及邮编,以便见报后寄送稿费。感谢您的关注,期待您的来稿!
解析 根据已有材料信息和“征稿启事”文体特征,给材料分类并整合信息。“rmrbpl@”是投稿邮箱,“栏目名”是投稿的方向,“夹叙夹议”“1500字左右”是稿件要求,“姓名”“电话”“地址”“邮编”是作者的个人信息,“稿费”是要求注明作者个人信息的目的,“感谢”“期待”是礼貌用语。可概括为:“来稿请投邮箱rmrbpl@,并标明栏目名。文章宜夹叙夹议,1500字左右。稿件请注明姓名、电话、地址及邮编,以便见报后寄送稿费。感谢您的关注,期待您的来稿!”
23.[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材料肯定了理性的崇高价值。理性对人的成长和发展、认识世界,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一个人只有遵循理性,克制本性中的各种欲望,抵制各种诱惑,才能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世界,才能做出合理的决策,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但一个人凡事都遵循理性,则会显得刻板而冷酷。材料也认识到了血性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血性是一种动力,可以激发人克服困难、不懈奋斗的勇气,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但一个人凡事都凭着血性,很难取得成功,有时甚至会因过于鲁莽而做错事。作为有理想的新时代青年,在为理想拼搏的道路上,应该如何看待“理性”和“血性” 首先,考生要辨明“理性”和“血性”的关系。“理性”和“血性”,一个理智冷静,客观审慎;一个正气浩荡,奋勇争先。二者看似矛盾,但实际上又有统一的一面。理性更多是针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做出决断之时;血性更多体现在迎难而上、奋斗拼搏的行动上。作为有理想的新时代青年,应理性与血性兼具,慎思明辨,坚定前行,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融为一体,向新时代迈进。
[参考立意]
1.血性与理性兼具,奋勇与明辨齐飞。
2.以理性看世界,以血性报中华。
3.以理性为墨,用血性点染。
[例文]
以理性纠血性之莽,以血性燃理性动力
我们崇尚理性,有人却说:“(庄子)冷眼看穿却热肠挂住,有着温柔与宽厚的心。”我们崇尚血性,林语堂却说:“人生是严酷的,热情的心性不足以应付环境,热情必须和智勇连接起来,方能避免环境的摧残。”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想要行稳致远,唯有以理性纠血性之莽,以血性燃理性动力。
热血磅礴者,似乎总是斗志昂扬,就像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于是楚人一怒,可怜焦土。但缺乏理性的牵引,血性者终会沦为莽夫,撞得头破血流。与之相对,刘邦则总能在某些血性爆发的时刻,以理性克制自己,终创大汉基业。比如听到韩信上书请求称假王的那一刻,他也不是没有勃然大怒,但理性告诉他今后还要靠韩信驰骋疆场,征战天下。于是,刘邦说出“大丈夫既定诸侯,就要做个真王,何必要做假王”!而如今的我们,往往自视甚高,爱称“我辈岂是蓬蒿人”。却因缺少充足的知识储备与人生阅历,缺乏理性客观的审视思辨,而往往四处碰壁。所以,前行路上我辈当以热血燃昂扬斗志,亦当经常以理性审视自身,以免行差踏错。
如此看来,似乎唯有理性才能让我们成为一个理智冷静的“完人” 实则不然。
理智冷静者,看似稳操胜券,但缺少情感的支撑,“超负荷”的理性也会变成冷血。《流浪地球2》中,人工智能550W(也就是Moss)经过理性分析,告诉前来面试的刘培强,他应该放弃只剩83天生命的妻子,让岳父带着儿子进地下城。从理性角度来说,这实为最佳选择,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人之所以为人,抛却诸多其他因素,无比重要的一点,就是人有情感。所以,我们能看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血性高歌;我们能看到圣贤发愤之所作的一部部传世名作;我们能看到无数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高歌。在“躺平”“娘炮”“精致利己主义”盛行的今日,我们更需要添一抹血性,浇铸和锻造我辈的灵魂与意志,燃起我们奋力前行的斗志!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新时代青年,当以理性纠血性之莽,慎思明辨,不盲目冲动,保持清醒与坚定的大脑,在人生道路上永不偏航;新时代青年,当以血性燃理性动力,敢于拼搏,勇于担当,成为助力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