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同步
第三单元
单元群文阅读
回到历史现场
选文一
(2023广东广州校联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良年少,未宦事韩。秦破韩,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沛公之从洛阳南出车睘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逐北至蓝田,再战,秦兵竟败。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 ”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 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汉王亦悟,使良授齐王信印。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
(摘编自《史记·留侯世家》)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将相应位置的序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3分)
为五万人A具食B益为张C旗帜D诸山上E为疑F兵G令郦食H其I持重宝啖秦将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贾竖,与“竖子”“陬生”同为秦汉时骂人之语,文中称秦将为“贾竖”,含有贬义。
B.“独韩信可属大事”与“举匏樽以相属”(《赤壁赋》)两句中的“属”字含义相同。
C.“诸侯期不至”与“期年之后”(《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期”字含义不同。
D.子房,是张良的字。古时称对方的字是出于对人的礼貌,如文中刘邦称张良为子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张良少年时代就显出了不同一般的胆略。因为自己的祖父、父亲相韩,他就用尽家财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刘邦想攻打峣山下的秦兵时,张良仔细分析敌方情况,献计刘邦,派人利诱秦军将领,联合他们一起攻占了咸阳。
C.张良在败峣下军、消项羽疑、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促诸侯之会等方面运筹帷幄,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D.刘邦对张良的才能极为赏识,在封赏功臣时让他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张良却委婉拒绝,最后被封为留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2)宁能禁信之王乎 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
5.当刘邦给张良三万户封赏时,张良为什么婉言谢绝 (3分)
选文二
(2023湖南邵阳校联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张良字子房,其先韩人也。良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五世相韩故。
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至博狼沙中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急甚。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项伯尝杀人,从良匿。后十年,陈涉等起,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行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①。
沛公入秦,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为天下除残去贼,宜缟素②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项羽至鸿门,欲击沛公,项伯夜驰至沛公军,私见良,欲与俱去。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乃具语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良曰:“沛公诚欲背项王邪 ”沛公曰:“鲰生说我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王也,故听之。”良曰:“沛公自度能却项王乎 ”沛公默然,曰:“今为奈何 ”良因要项伯见沛公。沛公与伯饮,为寿,结婚,令伯具言沛公不敢背项王,所以距关者,备它盗也。
汉六年,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良从上击代,出奇计下马邑,及立萧相国,所与从容言天下事甚众。良乃称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震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乃学道,欲轻举。高帝崩,吕后德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之过隙,何自苦如此!”良不得已,强听食。后六岁薨,谥曰文成侯。及良死,子不疑嗣侯。
(节选自《汉书·张良传》,有删改)
[注] ①厩(jiù)将:主管马匹的军官。②缟素:这里指质朴。
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序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3分)
秦皇帝A东游B至C博狼沙D中E良与客F狙击G秦皇帝H误中副车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字,古人的字往往是对名的补充和解释。字与名互为表里,字多为外部使用,故又称表字。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陛下,原指站在殿前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阶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成为古代臣子对帝王的尊称。
C.薨,在古代,对于不同人物的死亡都有不同的称呼,一般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D.谥,即谥号,始于西周,指的是古代在帝王、贵族、大臣等身份较高的人死后依其生前事迹赞扬死者的一些称号。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张良重情重义。张良年少时,不曾在韩国做官,但韩国被灭之后,他用尽家产寻求刺客刺杀秦王报仇。
B.张良善于劝谏。刘邦因秦宫室有数以千计的帷帐、狗马、珍宝、妇女,他想留下住在秦地。樊哙劝谏,刘邦没有听他的,后来听取了张良的劝谏。
C.张良为人忠诚。在得知项羽要攻打沛公的消息后,他放下个人安危,主动告知沛公,且冷静地为沛公分析状况,出谋划策。
D.张良为官正直。汉高帝想要封他三万户人口的封地,张良因为自己没有功劳,故而推辞,后被封为留侯。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2)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
10.沛公想要留居于秦,张良是用什么理由劝说他不要留居于秦的 (3分)
选文三
(2023山东青岛期中,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 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主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 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帝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而愚以为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摘编自苏轼《留侯论》)
1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相应位置的序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3分)
庄A王B曰C其D主E能F下G人H必I能J信K用L其M民N矣O遂P舍Q之
12.下列对文中相关语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此不足为勇也”与“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中,“不足”的意义相同。
B.“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与“此其所以为子房欤”中,“所以”的意义不同。
C.“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与“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都是倒装句。
D.“秦皇帝之所不能惊”“项籍之所不能怒”中,“惊”“怒”都是使动用法。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开门见山,直入话题,认为“忍”是天下之大勇,接着论述了其表现和原因。
B.苏轼独抒己见,对圯上老人的身份以及其试探张良的意图,提出了不同于世人的见解。
C.苏轼认为,连贲、育那样的勇士都被杀了,张良还贸然前去刺杀秦始皇,是不明智的。
D.苏轼并未对张良及其功业作全面评价,而是探讨其成功的原因,并对此给予高度肯定。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2)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15.张良为何堪称豪杰之士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3分)
群文探究
1.选文一和选文二都提到“运筹策帷帐(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2.选文一、二和选文三在文体上有很大不同。阅读三篇文本,请你指出此不同,并根据三则文本具体分析其不同之处。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1.BEG 句意:给五万人准备粮食,在周围的山上多张挂旗帜,作为疑兵(之计),然后派郦食其带着贵重的宝物去利诱秦军将领。“具食”是“为五万人”做的事情,应在“食”后加句读;“旗帜”是“张”的宾语,两者中间不能断开,“诸山上”是“张旗帜”的后置状语,应在“上”后加句读;“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是“令”的内容,“疑兵”作“为”的宾语,应在“兵”后加句读。故应在B、E、G三处加句读。(每答对一处给1分,答案超过三处不给分)
2.B “含义相同”错误。前者意为“委托”;后者意为“劝请”。
3.B “联合他们一起攻占了咸阳”错误。原文为“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可见刘邦听了张良的建议袭击并大败了秦军,而不是联合他们一起攻占了咸阳。
4.答案 (1)大王为什么不烧断所经过的栈道,向天下人显示没有再回来的想法,用这个办法来稳住项王的心。
(2)怎么能禁止韩信称王呢 不如趁机册立他为王,善待他,让他自己镇守齐国。
解析 (1)“示天下”,向天下人显示;“还”,回来;“固”,稳住。
(2)“王”,称王;“因”,趁机;“遇”,相待。
5.答案 ①张良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以及对刘邦的无限忠诚。②韩信自立为王,给刘邦以威胁和压力。张良洞察秋毫,为表自己无二心,故婉言拒绝。
解析 结合文本来看,张良拒绝三万户的封地与其为人以及当时的形势有关。文章开头提到张良倾尽家财寻求刺客刺杀秦王为韩国报仇,可见张良对于名利等看得很淡。张良拒绝三万户封地的时候说“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表明张良认为是上天把自己授予刘邦,可以看出他对刘邦的忠诚。从当时的形势来看,文中“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韩信想要自立为齐王,这让刘邦感受到威胁,而张良对于刘邦来说,是具有和韩信同样功勋的人物。张良洞察当时的形势以及刘邦的心思,拒绝了三万户的封地,以此表明自己的忠心。
[参考译文]
留侯张良,他的祖先是韩国人。祖父张开地,做过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相。父亲张平,做过釐王、悼惠王的相。张良当时年少,没有在韩国做官。秦灭亡韩国,张良家有仆役三百人,他的弟弟死了都没有安葬,(张良)而是用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刺杀秦王,为韩国报仇,因为他的祖父、父亲历任韩国五代国君之相。沛公从洛阳向南经过车睘辕时,张良率兵跟随沛公。沛公想率领两万士兵去攻打峣山下的秦军,张良劝说道:“秦军还很强大,不可轻视。我听说他们的将领是屠户的儿子,商人容易用利益来动摇。希望沛公暂且驻留军营,派一部分人先出发,给五万人准备粮食,在周围的山上多张挂旗帜,作为疑兵(之计),然后派郦食其带着贵重的宝物去利诱秦军将领。”秦军将领果然反叛,想要和沛公联合一齐向西袭击咸阳,沛公想接受他的建议。张良说:“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士兵不听从就一定会有危险,不如趁他们懈怠时去袭击他们。”沛公于是率兵袭击秦军,大败秦军。追击败逃的秦军到了蓝田,交战两次,秦兵终于溃败。于是到了咸阳,秦王子婴投降了沛公。汉元年正月,沛公派人请求驻守汉中地区。项王就答应了。张良趁机劝汉王说:“大王为什么不烧断所经过的栈道,向天下人显示没有再回来的想法,用这个办法来稳住项王的心。”项王因此消除了在西面担忧汉王的心思,而发兵向北攻打齐国。到了下邑,汉王下马倚着马鞍问道:“我打算把函谷关以东地区捐送给别人,谁可以和我共建功业呢 ”张良进言说:“九江王黥布是楚军的猛将,和项王有隔阂,彭越在梁地反叛,这两个人马上就可以使用。而汉王的将领只有韩信可以委托大事,独当一面。如果打算捐弃关东之地,就送给这三个人,就可以打败楚军了。”最后击败楚军,正是靠了这三个人的力量。汉四年,韩信打败齐国以后想自立为齐王,汉王非常生气。张良暗中踩汉王的脚,凑近汉王的耳朵说:“目前汉军处境不利,怎么能禁止韩信称王呢 不如趁机册立他为王,善待他,让他自己镇守齐国。不这样做,可能发生变乱。”汉王也醒悟了,就派遣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信印。这年秋天,汉王追击楚军到了阳夏的南面,因战斗失利而坚守固陵,诸侯们到了约定的时间还没到。张良劝说汉王,汉王采用了他的计谋,诸侯们才都来到。汉六年正月,封赏有功之臣。高帝说:“在幕府中运筹谋划,而能决定千里之外的战斗的胜负,这是子房的功劳。你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吧。”张良说:“当初我在下邳起兵,与陛下在留县会合,这是上天把我授予了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策,幸而时常料中,我希望封在留县,这样我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于是封张良为留侯。
6.BEH 句意:秦始皇东游,到达博狼沙的时候,张良和刺客一起伺机刺杀秦始皇,错误地击中副车。“秦皇帝东游”主谓结构完整,中间不能断开,应在“游”后断开;“至博狼沙中”的主语是第一个“秦皇帝”,“狙击秦皇帝”的主语是“良与客”,两句话主语不一致,应在“中”后断开;第二个“秦皇帝”是“狙击”的宾语,应在其后断开。故应在B、E、H三处断开。(每答对一处给1分,答案超过三处不给分)
7.D “依其生前事迹赞扬死者的一些称号”错误。谥号是指古代社会地位相对较高的人物死后,人们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的或褒或贬的评价文字。
8.D “张良因为自己没有功劳,故而推辞”不正确,由原文可知,推辞的原因是“良未尝有战斗功”,并不是没有功劳。
9.答案 (1)陛下采用我的计策,幸而时常料中,我希望封在留县,这样我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
(2)现在(我)凭三寸舌头做帝王之师,封邑万户,位居列侯,这是平民最大的荣誉,对我来说已经足够了。
解析 (1)“幸”,幸而;“封”,把……作为封地;“当”,担当,可译为“接受”。
(2)“以”,凭借;“极”,极点,指最大的荣誉。
10.答案 ①要为天下除去秦这个祸害,就应以质朴来显示本色。②如果沛公刚入秦就想着安于享乐,这就是“助桀为虐”。③樊哙的话是“忠言”“毒药”,是有利的。
解析 结合“为天下除残去贼,宜缟素为资”可概括出:要为天下除去秦这个祸害,就应以质朴来显示本色。结合“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可概括出:如果沛公刚入秦就想着安于享乐,这就是“助桀为虐”。结合“‘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可概括出:樊哙的话是“忠言”“毒药”,是有利的。
[参考译文]
张良字子房,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张良当时年少,没有在韩国做官,韩国灭亡后,张良家有仆役三百人,他的弟弟死了都没有安葬,(张良)而是用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刺杀秦王,为韩国报仇,因为他的祖父、父亲历任韩国五代国君之相。
张良曾在淮阳学礼,在东面见到仓海君,发现一个大力士,做了重一百二十斤的铁锤。秦始皇东游,到达博狼沙的时候,张良和刺客一起伺机刺杀秦始皇,错误地击中副车。秦始皇非常生气,在天下大规模搜索,急于找到贼人。张良于是改换名姓,逃跑躲避在下邳。
项伯曾经杀人,躲避在张良那里。十年后,陈涉等人起义,张良也聚集一百多个年轻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县。张良想去跟随他,走在路上碰到沛公。沛公正带领几千人攻占下邳,便跟随了沛公。沛公让张良做了厩将。
沛公到达秦地,宫室有数以千计的帷帐、狗马、珍宝、妇女,他想留下住在那里。樊哙劝谏,沛公没有听他的。张良说:“因为秦国无道,所以沛公能到达这里。为天下除去祸害,应该以质朴来显示本色。现在刚入秦,就想着安于享乐,这就是所说的‘助桀为虐’。况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希望沛公听从樊哙的话。”沛公于是率军返回霸上。
项羽到达鸿门,要攻打沛公,项伯夜里驱马赶到沛公军中,私下面见张良,想和他一起逃离。张良说:“我替韩王护送沛公,现在事情紧急,逃跑是不义的。”便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沛公。沛公大惊,说:“该怎么办 ”张良说:“沛公果真要背叛项王吗 ”沛公说:“有个小人劝我据守关口不要让诸侯进来,便可以在秦地称王,所以听了他的建议。”张良说:“沛公自己估量能打败项王吗 ”沛公沉默,说:“现在该怎么办 ”张良就邀请项伯来见沛公。沛公和项伯一起喝酒,为项伯祝寿,结为亲家,让项伯向项羽详细说明沛公不敢背叛项王,据守关口的原因是防备别的强盗。
汉六年,封赏有功之臣。张良未曾建立战功,高帝说:“在幕府中运筹谋划,决定千里之外的战斗的胜负,这是子房的功劳。你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吧。”张良说:“当初我在下邳起兵,与陛下在留县会合,这是上天把我授予了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策,幸而时常料中,我希望封在留县,这样我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于是封张良为留侯,是和萧何等人一起受的封。
张良跟随皇上攻打代,出奇计攻下马邑,等到皇上立萧何为相国,张良和萧何很自然地谈论天下很多事。张良称述说:“家族世代做韩相,等到韩国灭亡,不吝惜万金财产,替韩国向强秦报仇,震惊天下。现在(我)凭三寸舌头做帝王之师,封邑万户,位居列侯,这是平民最大的荣誉,对我来说已经足够了。希望放弃世俗的事情,想跟随赤松子出游。”于是学习道家的学说,想修炼成仙。高帝去世,吕后认为张良是有德之人,便强迫他进食,说:“人生一世,像白驹过隙,为何使自己这样受苦!”张良没有办法,勉强进食。六年以后去世,谥号文成侯。张良死后,他的儿子张不疑继承侯位。
11.CHO “其主……其民矣”为“曰”的内容,是庄王说的话,故“曰”“矣”后均应加句读;“能下人”与“必能……民矣”是条件与结果的关系,两者中间应加句读。故应在C、H、O三处加句读。
12.A “此不足为勇也”中的“不足”意为“不足够”,“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中的“不足”意为“不值得”。
13.C “连贲、育那样的勇士都被杀了”错误。原文“虽有贲、育,无所复施”说的是即使像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都无能为力。
14.答案 (1)况且有向他人复仇的志向,而不能居于人下,这是逞勇无谋之人的刚烈。
(2)太史公对张良有疑问,认为张良应是体格魁梧壮伟的人,然而他的外貌竟然如同妇人女子,与他的志气不相称。
解析 (1)“报”,报复,复仇;“下人”,居于人下;“是……也”,判断句。
(2)“以为”,认为;“乃”,竟然;“称”,相符,相称。
15.答案 ①具有盖世之才;②有诛灭暴秦的远大志向;③磨炼出了能忍的度量。
解析 由“子房以盖世之才……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可知,张良具有盖世之才;由“子房不忍忿忿之心……盖亦已危矣”可知,张良有诛灭暴秦的远大志向;由“非有平生之素……项籍之所不能怒也”可知,张良磨炼出了能忍的度量。
[参考译文]
古代所说的才能出众的人,必定有超出一般人的节操。人在感情上总有无法忍耐的事,逞勇无谋之人被欺辱,就会拔剑而起,挺身搏斗,这算不上勇敢。天下有真正勇敢的人,他突然遇到变故而不惊慌,无故受到欺辱而不愤怒。这是因为他的抱负极大,而他的志向深远。
张良从桥上的老人那儿得到兵书,这件事非常怪异。但又哪里知道那不是秦朝隐居的君子,出来试探张良呢 观察那老人稍稍显露出的用意,都含有圣人贤士相互警告劝诫之义,但世人不能明了,认为那老人是鬼怪,这也已是不对的了。况且老人的用意并不在于授予兵书。当时韩国已经灭亡,秦正兴盛,秦始皇用残酷的刑法对待天下的士人,那些平时无罪而被杀戮的人多得不可计数,即使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也无从再次施展自己的能力。秦实行的刑法太峻严,它的锋芒不可触犯,待其力量衰微到极点时才有机会可乘。张良不能克制愤怒的情绪,想凭独夫的力量于一击之间得逞(,击杀秦始皇)。在这个时候,张良脱险不死(与遭险而死),中间都不能容下一根头发,这也已是很危险了。富贵人家的子弟,不会死于干盗贼之类的事,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自身值得珍惜,而不值得为干盗贼之类的事而死。张良凭着盖世的才华,不去思考像伊尹、姜太公想出的(安邦定国的)谋略,而只想出像荆轲、聂政所采取的(行刺的)计谋,靠着侥幸而不死,这就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痛惜的原因啊。因此老人用傲慢不友善的态度来狠狠折辱张良,张良如果能够忍耐,这样以后就可以成就大事。所以(桥上老人)说:“这孩子是可以教育的。”
楚庄王讨伐郑国,郑伯脱去上衣,露出肢体,牵着羊来迎接,楚庄王说:“那里的国君能屈居人下,一定能相信并任用他的百姓。”于是就撤兵而去。越王勾践在会稽山上被吴国围困,就投降吴国,做吴王的奴隶,长达三年而没有倦怠之意。况且有向他人复仇的志向,而不能居于人下,这是逞勇无谋之人的刚烈。而老人认为张良才华有余而担忧他度量不足,所以狠狠折辱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习气,使他能忍住个人的愤怒而成就大的谋略。为什么这样说呢 老人与张良不是旧交,突然在野外相遇了,就让张良做奴仆、婢妾做的差事,张良也自然而然地顺从去做而不认为奇怪,这正是秦始皇不能使他惊慌,而项羽不能使他愤怒的原因。
太史公对张良有疑问,认为张良应是体格魁梧壮伟的人,然而他的外貌竟然如同妇人女子,与他的志气不相称。而我认为这也许正是他是张良的原因吧!
群文探究
1.答案 选文一中,张良在沛公攻打峣山秦军、稳定项王之心、妥善对待韩信等事件中出谋划策,帮助沛公一步步走向强大;选文二中,张良献策帮助沛公避开留居秦宫之害,化解鸿门宴危机,等等。这都充分说明了张良的足智多谋,为汉王最终取得天下作出了巨大贡献。(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答案 (1)不同:选文一、二是史传文章,侧重记叙;而选文三为史论文章,侧重评论。
(2)具体分析:①史传作品侧重叙述历史事件或记述人物生平,而史论文章则侧重评论。选文一、二均为对张良生平的叙述,记录了他一生的功业和主要事迹,而选文三则是苏轼对于张良的议论,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的气度的重要性。②史论文章褒贬明显,而史传作品褒贬则是蕴含在叙事之中。选文三通篇都是作者苏轼对张良这一人物的评论,如“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天下有大勇者……而其志甚远也”,可见作者对张良赞扬之意溢于言表;而选文一、二则无直接评价之语,虽寄寓作者褒贬的倾向性但不明显。如选文一中记叙面对刘邦三万户的封赏,张良婉言谢绝一事,作者并未直接褒贬,但通过整体阅读文本又能感受到作者赞扬的倾向。(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