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同步
单元群文阅读
沐理性之光 悟思辨力量
选文一
(2023河北衡水二中校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7分)
材料一:
马克思说过,文化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而人的本质是其所处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与这种社会性相适应,人类的经济活动具有历史性和群体性。一方面,人类追求富裕的活动总是在继承前人已有文明成果的前提下进行。我国自古就有“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的理念,有“损有余而补不足”的箴言。另一方面,人在现实的生产过程中,总需要凭借一定的中介来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然而,无论是处理古与今,还是人文与自然,或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中介,从本质上说都属于文化的范畴。
推动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全新的时代课题,前人没有实现过,世界上其他国家也没有达到过。它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这可以从三个维度加以理解:一是以“以人为本”为出发点与立足点,通过调整社会收入分配关系、促进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协调发展,为社会的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公平合理的生存环境和条件。二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高度综合协调的发展状态,其中以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为核心基础,以民主政治与生态环境为必要保障。三是共同富裕高度契合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核心理念是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我国共同富裕的内涵由显形层、保障层与核心层三个层次构成:显形层是不但做大“蛋糕”,还要分好“蛋糕”,扎实推进,逐步实现;保障层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环境五位一体的高度协调发展;核心层是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这三个层次构成统一的有机整体,充分体现着我国共同富裕内涵的整体性、综合性和完整性,体现了文化的本质属性。
(摘编自顾伯冲《共同富裕的文化基因及当代实践 》)
材料二: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少数人富裕而多数人贫穷的社会是两极分化的社会,两极分化的社会是不公平不正义的社会。促进共同富裕就是要消除两极分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因此,共同富裕具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伦理意义。
社会公平正义是在社会财富、益处的分配过程中既要顾及公平又要关注正义进而达到均衡、适宜状态的价值尺度,要求每一个公民在财富和益处的分配上都能被一视同仁、得所当得。公平正义是一个历史的、具体的范畴,不同的人、不同的社会必然具有不同的公平正义观,世界上不存在所谓永恒的、绝对的公平正义。公平正义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生产方式、政治制度以及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是人们经济关系和财产关系处于合理化状态的反映。社会主义公平正义主要具有四个维度:权利平等,机会均等,规则公正,结果公平。社会主义公平正义与共同富裕互为目的。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首先体现为区域发展不平衡,这就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或一部分地区通过辛勤劳动、合法经营、敢于创业先富起来,然后借助先富者的示范力量或其经济实力,带动和帮助越来越多的人和地区富起来,最终达到所有区域共同富裕;其次体现为不同阶层收入水平差距明显,这就要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所有区域、全体人民都富裕才是共同富裕,也才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党和政府在带领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采取的这些措施恰恰是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但并非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两者具有质的区别。平均主义是一种伦理思想,它主张社会财富在所有人之间平均分配,提倡利益享有上一人一份、人人相同。历史上曾出现过原始社会平均主义,法国卢梭提出的代表小资产阶级利益的平均主义,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的平均主义,等等。平均主义虽然具有共同享有的意味,但与公平正义相悖,这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富裕必须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而平均主义与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是相抵触的,是经济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绊脚石;二是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富裕在私有制条件下是无法实现的,企图在私有制条件下实现共同富裕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三是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富裕既考虑社会上每个人的付出,也考虑每个人的获得,既考虑每个人享有的权利,也考虑每个人担负的义务,注重付出与获得对等,权利与义务相称,同时共同富裕还充分关注和考量机会、规则、过程等复杂要素,而平均主义并没有考虑每个人的付出,也不考虑制度等复杂条件,从而显得不公平。因此,共同富裕在性质上区别于平均主义,而与公平正义取得一致。两者互为依托,相辅相成。没有共同富裕谈不上公平正义,没有公平正义也不可能共同富裕。
(摘编自龚天平《共同富裕的伦理意义》)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类追求富裕需要继承前人已有的文明成果,并且需要凭借一定的中介来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实现共同富裕在历史上和世界上均无先例,它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可从三个维度理解。
C.我国共同富裕的内涵由显形层、保障层与核心层构成,这三个层次既逐层递进又有机统一,体现了文化的本质属性。
D.与少数人富裕而多数人贫穷的两极分化社会不同,共同富裕的社会是全体人民同等富裕的社会,也是公平正义的社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化的本质以及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类的经济活动具有历史性和群体性。
B.公平正义是共同富裕的核心理念之一,促进共同富裕就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C.公平正义受诸多因素制约,反映人们经济、财产关系的状态,主要有四个维度。
D.要实现共同富裕,需实行社会化大生产和公有制,做到人们的权利和义务等同。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管子在《牧民》中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B.邓小平同志提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C.马克思发现,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构成生活的基础,只有在此之上人们才能从事非物质活动。
D.浙江省实行“共同富裕、文化先行”方针,建设人民满意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4.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起义提出的“均贫富”的口号带有平均主义的色彩。请结合材料二对这一口号加以分析。(4分)
5.我国应如何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选文二
(2023湖南长沙一中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9分)
材料一: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决定的。必须看到,富裕是各国现代化追求的目标,但一些发达国家搞了几百年工业化和现代化,不仅没有实现共同富裕,贫富差距反而越来越严重。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我们既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又要防止两极分化,切实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既要把“蛋糕”做大做好,又要把“蛋糕”切好分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民稳步增收,到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收入差距,再到壮大实体经济、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才能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为分配提供更充足的物质基础。此外,“富裕”体现效率,“共同”体现公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总体概念,是对全社会而言的,不要分成城市一块、农村一块,或者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各一块,各提各的指标,要从全局上来看。党的二十大报告就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等作出详细部署,有助于更好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充分体现。
实现共同富裕,将是伴随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我国有14亿多人口,如此巨大的人口体量整体迈入现代化进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在世界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加之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地区推动共同富裕的基础和条件不尽相同,我们对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估计。
(摘编自《人民日报》,《这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
现代化——深刻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
材料二:
新时代追求的共同富裕,既与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富民”思想有本质不同,也与西方社会虚幻的“共富”理想有根本区别,还与马克思、恩格斯倡导的“所有的人富裕”有程度上的显著差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共同富裕:“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这种共同富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境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显著标识,其根本价值理想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新时代以共同富裕为目标,首先得厘清何为共同富裕,即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有哪些,在哪些方面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在西方社会,共同富裕主要是物质层面的,如亚里士多德就认为富裕涉及钱物等的分配。这是西方的传统,也是现代西方文明的根底。而在唯物史观中,共同富裕具有丰富的内涵,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片面发展都不是共同富裕的价值导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是满足物质方面的需要,更是满足精神方面的需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着重体现在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方面,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方面、多层次、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要,让人民群众在较高的精神追求中充分发挥才能,促进人的发展更有保障、更加充实、更为主动。只有在人的全面发展的视域中才能揭示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从而使追求共同富裕成为人们高度的实践自觉,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共同富裕为人的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社会空间。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方面,人无法脱离社会关系来展开实践;另一方面,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息息相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下,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指引着各领域充分发展、高质量发展,从而推动文明和谐、团结有序、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建设。在此意义上,共同富裕促进人的交往实践和社会关系的全面和丰富,从而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空间。
实现共同富裕,主要靠创造财富和分配财富,即做“蛋糕”和分“蛋糕”,而创造财富和分配财富的过程实质上是“每个人”或“一切人”全面发展的过程。没有共同富裕,就没有“每个人”或“一切人”的全面发展;没有“每个人”或“一切人”的全面发展,共同富裕的目标也就不可能达成。就是说,共同富裕既具有客观性、规律性,又具有主体性、选择性,是客观性和主体性、规律性和选择性的统一,因而既要尊重共同富裕的发展规律,也要有正确的方向引领——“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命,他们自己就是怎样”。
(摘编自张三元《论新时代共同富裕与人的全面发展》、
张当《共同富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之辨》)
6.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我们所推行的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既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又要防止两极分化。
B.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以追求富裕为发展目标,在过去的几百年不断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结果不仅没有实现共同富裕,贫富差距反而越来越严重。
C.我们对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估计,是因为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地区推动共同富裕的基础和条件不尽相同。
D.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把“蛋糕”做大做好,即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才能为分配提供更充足的物质基础。
7.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共同富裕,与中国传统“富民”思想、西方虚幻的“共富”理想,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倡导的“所有的人富裕”有根本区别。
B.亚里士多德认为富裕涉及钱物等的分配。在西方社会,共同富裕主要是指物质层面的共同富裕,这是西方的传统,也是现代西方文明的根基。
C.人的物质生活的片面发展不是共同富裕的价值导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着重体现在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
D.只有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才能理解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从而使人们自觉追求共同富裕,进而创造人类文明的新形态。
8.假如你是《长沙晚报》的记者,准备就长沙“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打造共同富裕先行区”写一篇文章,下列选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的一项是(3分)( )
A.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机制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及时消除返贫致贫风险。
B.建立高质量教育体系,优化高等教育布局,提升高等教育办学层次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
C.实施农民增收工程,让农民从简单体力劳动者逐步向更高层次的技术工人和产业工人转型。
D.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将主播、直播、打赏收入等新的高收入形式纳入税收征管范围。
9.围绕材料二第一段的画线句,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概念的理解。(4分)
10.在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中,共同富裕的实现与人的全面发展紧密关联。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请结合材料分析共同富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6分)
选文三
(2023北京海淀统考期中,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7分)
材料一:
共同富裕是几千年来我国广大民众的根本诉求,是治国理政思想理念的重要元素。
在对天地万物的观察中,先民们认为“天地之大德曰生”“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即天地最大的美德是孕育出生命并无私承载和维持生命的延续,他们对天地日月进行的思考,成为共同富裕的理念的滥觞。他们主张,人类要学习天地日月无私养民的优良品格,效法自然,公平惠及,万类不遗。从《易经》“裒多益寡,称物平施”“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到《礼记》“黄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从老子“损有余而补不足”到孔子“不患贫而患不均”,共同富裕的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有着不同的表述方式。
共同富裕自古以来就是治国理政思想理念的重要元素之一。孔子至卫国,见人口繁庶,即表达出安置百姓应先加以“富之”再施以“教之”的见解。他所期求的富民之策,不仅意在“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还需依势顺导,“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强调“制民之产”的重要性,将“养生丧死无憾”视作王道开端。在与滕文公的对话中,孟子清晰地提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产业代表人民富裕,是政治稳固、国家安定的基础。《管子》一书集中吸收先秦各学派思想,在《治国》《牧民》诸篇提出“治国之道,必先富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表明共同富裕的观点已突破儒家学术范围,上升为整个知识界的思想共识。
物质和精神同步发展,才是共同富裕,才是古代传统社会真正的“治人”标准,这种保养生民、促进民生、藏富于民的共同富裕思想,在我国绵延传承几千年,构成中华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历朝君主和广大民众产生深远影响。
(摘编自《人民日报》,高翔《如何理解共同富裕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民的夙愿》)
材料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明,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其中,除了完善初次分配、再分配的相关制度,也要充分发挥三次分配的作用,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在我国,三次分配所指向的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早已有之,多元的社会力量也一直都在我国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我国的社会土壤中,家庭是进行道德实践的首要场所。这种道德实践融于家庭生活,体现在赡养老人、抚育子女等过程里。在“推己及人”的机制下,个人将自己与亲人的感通和理解的方式用于感通与理解他人,形成从个人到公共的连贯的道德实践。可见,家庭的纽带作用能否发挥是社会成员能否“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而自发分配的源头,因而是三次分配能否形成可持续运转的基石。
在具体的实践中,社区不仅指代社会成员居住的小区,还包含所在的工作机构、服务提供场所、兴趣爱好社团、网络虚拟社群等。在社区中,个人经由某个维度上的相似性而拥有共同的经历,并由此将从家而生的、具有特殊体验的道德观念拓展开来,在与其他人的互动交往中建立道德共识。因此,要激发社区的内生力量,建立生活、工作、兴趣等多维度的互助网络,为三次分配提供信任支撑和组织基础;与此同时,要对接社区内外的资源,促使外界的多方力量参与到社区内的三次分配中。
(摘编自罗婧《三次分配增进民生福祉,全民参与迈向共同富裕》)
材料三: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数字时代,数字技术在给生产生活方式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过去的劳动组织关系带来了冲击,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借助于数字化平台和先进的算法,劳动市场的原有供需模式被深度重塑。对于目前在城市较为普遍的零工经济、共享经济和自雇就业等“非标准劳动关系”的新业态、新产业和新模式,现有的劳动者权益保护机制并没有很快地适应和兼容。
数字技术出现后对现有劳动就业体系的冲击,一方面导致了部分群体的收入受损甚至是失业现象;另一方面,通过数字垄断,数字企业很容易获得市场垄断地位,在“赢者通吃”格局下,很容易加剧社会收入差距中的贫富分化。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这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就业领域新业态、新模式对现有劳动者保障体系的影响,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措施的调整。新旧动能转换必然会给就业市场带来冲击,这需要我们高度关注数字变革时代下的劳动力供需发展动向,从构建更具灵活和普惠性的社会保障制度入手,不断修正和完善与数字时代劳动力市场相匹配的政策支撑体系,从而逐步构建一个涵盖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再就业培训的全生命周期教育体系,在增加数字底层技术研发能力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弥补“数字鸿沟”对就业体系的冲击。
(摘编自周晓光《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古代朴素的共同富裕观念源自我国古人对“天地之道”的探求。
B.材料一列举孔子、孟子等人的观点,是为了表明共同富裕的观点已突破儒家的学术范围。
C.古代传统社会的“治人”标准是要物质和精神同步发展,做到共同富裕。
D.为增进民生福祉,促进共同富裕,在分配制度上,要充分发挥三次分配的作用。
1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慈善公益事业在我国早已有之,多元的社会力量也曾经在我国的分配制度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B.如果能够发挥家庭的纽带作用,社会成员就能“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而自发分配。
C.被重新塑造的劳动市场供需模式是数字技术对以往劳动组织关系带来冲击的突出表现。
D.重视就业领域新业态、新模式对现有劳动者保障体系的影响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
13.下列选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商君书》曰:“民贫则力富,力富则淫,淫则有虱。”
B.荀子明确表示:“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
C.汉代王符表示:“为国者,以富民为本,以正学为基。”
D.春秋时期有子提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的观点。
14.差序格局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一个概念,在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依然具有积极意义。请结合材料二加以分析。(4分)
15.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如何做到共同富裕 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群文探究
1.论证结构是指议论文的基本结构,一般由“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一般地说,引论就是开头,本论就是议论主体,结论就是结尾。当论点提出,论据材料确定后,就要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组织严密的论证过程,运用一种或多种论证结构进行论证,从而使文章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请从以上选文中找出两种论证结构,并结合材料内容进行说明。
2.人们在进行道理论证时往往会加一句“俗话说得好”,“俗话说得好”就一定是“好”吗 就一定是有道理的并且必须遵照执行的吗 请你运用辩证思维对这一说法进行理性思考,写一段议论性文字,200字左右。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1.B A.“并且需要凭借一定的中介来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错误。材料一“人在现实的生产过程中,总需要凭借一定的中介来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说的是“来处理”,并不是“处理好”。C.“这三个层次既逐层递进”错误。材料一只说“这三个层次构成统一的有机整体”,并没有说这三个层次是逐层递进关系。D.“同等富裕”错误。材料二说“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但并非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可见共同富裕并不是同等富裕。
2.B A.曲解文意,材料一第一段“马克思说过,文化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人类的经济活动具有历史性和群体性”,只是说“文化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而“决定了人类的经济活动具有历史性和群体性”的因素中不包括“文化的本质”。C.混淆概念,材料二第二段“社会主义公平正义主要具有四个维度:权利平等,机会均等,规则公正,结果公平”,说的是“社会主义公平正义”,而不是“公平正义”。D.“做到人们的权利和义务等同”错误。材料二最后一段“三是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富裕既考虑社会上每个人的付出……权利与义务相称”,说的是“权利与义务相称”,而不是“权利和义务等同”。
3.D 材料一阐述的是“文化和共同富裕的关系”。A.“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意为“百姓粮仓充实了才会懂得礼仪,衣食丰足了才会知道荣辱”,强调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文明决定精神文明。B.揭示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的关系。C.说明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的重要性。D.浙江省的举措强调公共文化建设,能体现文化与共同富裕的内在关系,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观点。
4.答案 ①这一口号主张社会财富在所有人之间平均分配,一人一份、人人相同,属于平均主义伦理思想而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②这一口号产生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私有制条件下,不考虑付出与获得对等,权利与义务相称,无法做到公平正义。
解析 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起义提出的“均贫富”的口号主张社会财富在所有人之间平均分配,一人一份、人人相同;根据材料二第三段“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倡利益享有上一人一份、人人相同”可知,这一口号属于平均主义伦理思想而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
根据题干中“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起义提出的”可知,在封建社会提出的这一“均贫富”的口号产生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私有制条件下,而根据材料二第三段“一是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富裕必须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绊脚石”可知,“均贫富”这一口号不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的;根据材料二第三段“三是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富裕既考虑社会上每个人的付出……从而显得不公平”可知,这一口号不考虑付出与获得对等,权利与义务相称,所以无法做到公平正义。
5.答案 ①坚持“以人为本”,为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公平合理的生存环境和条件。②努力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高度综合协调发展。③大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④改变区域发展不平衡状况,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力求所有区域、全体人民都富裕。
解析 根据材料一第二段“一是以‘以人为本’为出发点与立足点……创造公平合理的生存环境和条件”可知,实现共同富裕,就要坚持“以人为本”,为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公平合理的生存环境和条件。根据材料一第二段“二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民主政治与生态环境为必要保障”可知,实现共同富裕,就要努力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高度综合协调发展。根据材料一第二段“三是共同富裕高度契合了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可知,实现共同富裕,就要大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根据材料二第二段“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首先体现为区域发展不平衡……也才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可知,实现共同富裕,就要改变区域发展不平衡状况,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力求所有区域、全体人民都富裕。
6.C “是因为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地区推动共同富裕的基础和条件不尽相同”错误。由原文“我国有14亿多人口……加之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有充分估计”可知,选项对原因的概括不够全面,原因还有“我国有14亿多人口……是前所未有的”。
7.A “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倡导的‘所有的人富裕’有根本区别”错误。材料二说的是“还与马克思、恩格斯倡导的‘所有的人富裕’有程度上的显著差异”,而非“根本区别”。
8.B 实现共同富裕,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可总结为“主要靠创造财富和分配财富”,即做“蛋糕”和分“蛋糕”。A.选项属于建立返贫监测和低收入人口帮扶政策,属于为实现共同富裕而采取的政策范围。B.选项属于政府着力提升高等教育的能力,不适合作为题干中观点的论据。C.选项属于提高低收入人群收入的政策,属于为实现共同富裕而采取的政策范围。D.选项属于利用税收杠杆平衡收入水平,属于为实现共同富裕而采取的政策范围。故选B。
9.答案 ①包括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的富裕。②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总体概念,是对全社会而言的,要从全局上来看。③共同富裕不是同等富裕,也不是同步富裕的平均主义,而是在动态中向前发展的过程。④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显著标识,其根本价值理想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解析 由材料二原文“在西方社会,共同富裕主要是物质层面的……更是满足精神方面的需要”可知,共同富裕包括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的富裕。由材料一原文“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我们既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总体概念……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充分体现”可知,共同富裕是总体概念,是对全社会而言的,要从全局上来看。由材料二原文“而在唯物史观中,共同富裕具有丰富的内涵,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我们说的共同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可知,共同富裕不是同等富裕,也不是同步富裕的平均主义,而是在动态中向前发展的过程。由材料二原文“这种共同富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可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显著标识,其根本价值理想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10.答案 ①没有共同富裕就没有人的全面发展,没有人的全面发展,共同富裕的目标也不可能达成。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②共同富裕的根本价值理想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即促进实现人的物质生活的发展,以及促进实现人的精神生活的发展。③共同富裕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共同富裕促进人的交往实践和社会关系的全面和丰富,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空间。
解析 由材料二原文“共同富裕为人的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另一方面,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息息相关”“在此意义上,共同富裕促进人的交往实践和社会关系的全面和丰富,从而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空间”“而创造财富和分配财富的过程实质上是‘每个人’或‘一切人’全面发展的过程……不可能达成”可知,没有共同富裕就没有人的全面发展,没有人的全面发展,共同富裕的目标也不可能达成。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由材料二原文“这种共同富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可知,共同富裕的根本价值理想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即促进实现人的物质生活的发展,以及促进实现人的精神生活的发展。
由材料二原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满足人民群众……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下,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提供良好空间”可知,人的全面发展揭示了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共同富裕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共同富裕促进人的交往实践和社会关系的全面和丰富,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空间。
11.B “是为了表明共同富裕的观点已突破儒家的学术范围”错误。材料一列举孔子、孟子的思想主张以及《管子》的治国之道等,是为了证明“共同富裕自古以来就是治国理政思想理念的重要元素之一”。
12.C A.“多元的社会力量也曾经……”错误。材料二原文为“多元的社会力量也一直都在我国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B.“如果能够发挥家庭的纽带作用,社会成员就能……”说法绝对,材料二原文为“家庭的纽带作用能否发挥是社会成员能否‘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而自发分配的源头”。D.“重视就业领域新业态……本质要求”错误。材料三原文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这需要……调整”,选项曲解文意。
13.A 材料一的观点是“共同富裕是几千年来我国广大民众的根本诉求,是治国理政思想理念的重要元素”。A项,“民贫则力富,力富则淫,淫则有虱”意思是,民众贫穷就精力旺盛,精力旺盛就放纵,放纵就有危害。这体现了商鞅驭民五术中的“贫民”思想,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观点。B项,“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意思是,不让百姓富裕,就不可能培养他们的感情;不对百姓施教,就不可能陶冶他们的性情。强调富民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观点。C项,“为国者,以富民为本,以正学为基”意思是,治理国家的人,要以使人民富裕为根本大事,以匡正学问为基础。强调富民是治国的根本,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观点。D项,“百姓足,君孰与不足”意思是,百姓如果富足了,您(国君)怎么会不富足 强调百姓富足国家才能富足,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观点。
14.答案 ①在差序格局下,社会关系是推己及人。家庭生活的道德实践是三次分配能够可持续运转的基础,要动员家庭参与到互助帮扶、公益慈善等行动中,形成从个人到公共的连贯的道德实践。②在差序格局下,社会范围是由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要建立社区的互助网络,给予个人更多元的帮扶他人、助力社会的渠道;要对接社区内外的资源,促使外界的多方力量参与到社区内的三次分配中。
解析 “差序格局”是费孝通提出的,发生在亲属关系、地缘关系等社会关系中,是以自己为中心像水波纹一样推及开,愈推愈远,愈推愈薄且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格局,它随自己所处时空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圈子。
在差序格局下,社会关系是推己及人。结合材料二“家庭是进行道德实践的首要场所……抚育子女等过程里”“家庭的纽带作用能否发挥……能否形成可持续运转的基石”可知,家庭生活的道德实践是三次分配能够可持续运转的基础,要动员家庭参与到互助帮扶、公益慈善等行动中,形成从个人到公共的连贯的道德实践。
在差序格局下,社会范围是由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结合材料二“要激发社区的内生力量……提供信任支撑和组织基础”可知,要建立社区的互助网络,给予个人更多元的帮扶他人、助力社会的渠道;结合材料二“要对接社区内外的资源,促使外界的多方力量参与到社区内的三次分配中”可知,要对接社区内外的资源,促使外界的多方力量参与到社区内的三次分配中。
15.答案 ①在思想上,继承和发展优秀文化传统,将共同富裕作为治国理政思想理念的重要元素,使共同富裕的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发展。②在政策上,完善分配制度,增进民生福祉,全民参与迈向共同富裕;要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构建全生命周期教育体系,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解析 结合材料一“共同富裕是几千年……重要元素”“共同富裕的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有着不同的表述方式”等可知,在思想上,继承和发展优秀文化传统,将共同富裕作为治国理政思想理念的重要元素,使共同富裕的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结合材料二“党的二十大报告指明……发挥三次分配的作用”可知,在政策上,完善分配制度,增进民生福祉,全民参与迈向共同富裕;结合材料三“高度关注数字变革时代下的劳动力供需发展动向……弥补‘数字鸿沟’对就业体系的冲击”可知,要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构建全生命周期教育体系,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群文探究
1.答案 ①选文一的材料二运用了总分总式论证结构。先总地提出“共同富裕具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伦理意义”,接着分别对“社会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进行了辩证分析,最后再次强调“没有共同富裕谈不上公平正义,没有公平正义也不可能共同富裕”,强调了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正义相辅相成的关系。②选文二的材料二运用了总分式论证结构。第一段总说新时代追求的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共同富裕。余下段落分别从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共同富裕的优势“促进人的交往实践和社会关系的全面和丰富,从而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空间”、实现共同富裕的做法三个角度展开论述。③选文三的材料三运用了层进式论证结构。第一段先提出数字技术给劳动组织关系带来冲击的突出表现;第二段进一步明确数字技术出现后对现有劳动就业体系的冲击带来的不良影响;第三段进一步说明解决的方法,即要从政策入手,构建更具灵活和普惠性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修正和完善与数字时代劳动力市场相匹配的政策支撑体系。(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写作指导 写作时需运用发展的眼光,辩证看待“俗话说得好”这一说法。可从它形成的角度进行分析,肯定其指导性及借鉴意义;也可从与时俱进、因时因事制宜的角度分析它的局限性;也可从使用者应用的角度去分析其利弊;也可从教育的角度分析其优劣;等等。总之要体现辩证思维和对此说法的理性思考和认识。另外要注意说理有据,表达有条理,富有逻辑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