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75.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4 10:25: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同步
第一单元
1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基础过关练
(2023江苏盐城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科学思想的作用是惊人的。在十八世纪,科学思想的飞跃式发展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火车等相继出现,带动了社会体系的革故鼎新。十九世纪,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等科学规律陆续被发现,新发明 ① ,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人类进入了第三次工业革命,这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推动力量源自相对论、量子力学等重大科学理论。科学在推动生产力发展当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也愈加深远。
然而,在科学理论的系统研究方面,我国古代并不占先机。虽然我国“四大发明”闻名于世,但这些发明仅限于“实用技术”层面。科学思想不彰无疑也是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如今,我国在以高铁、高速公路、大型桥梁、通信设备为标志的基础设施领域迅猛发展,技术水平在全世界上 ② 。但是如果没有科学思想的深入研究和支撑,这一切很可能是 ③ 。在科技复兴的道路上仍任重道远,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特殊句式,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2022河南安阳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其实世界本来就没有绝对怎样,只有相对怎样;没有越怎么样就越好,只有适度最好。 A ,也不会“消沉”,更不会“平庸”,而是选择最佳的一个“点”、最适合的一个“点”。这个“点”就是我们的“心灵平衡器”,让我们永远不急不躁,沉稳有度。
意识与物质,它们同时产生,而且一方不存在, B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互相曲解,但又无法完全脱离对方。意识与物质本就同生共灭,生命静止,这个本体的意识也就消失了。
①哲学的本质是“思考的学问”,②而不是争论、辩论的学问,③更不是否定别人的学问。④历史的长河,⑤使思考得出重要的花朵。⑥我们需要站在那些前辈“巨人”的肩膀上,⑦自己的头脑、思想,去看向更高更远的彼岸。
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4.“平衡器”是用来调节双方或多方力量,使之和谐,不偏重失衡的工具。把“适度的点”解读成“心灵平衡器”,有什么含义 分析这样命名的缘由。
                             
                             
5.文中第三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三年模拟练
(2023河北衡水统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7分)
  材料一: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当人们好像只是在忙于改造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并创造前所未闻的事物时,恰好在这种革命危机时代,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它们的名字、战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
当黑格尔辩证法还很流行的时候,我就批判过黑格尔辩证法的神秘方面。但是,正当我写《资本论》第一卷时,今天在德国知识界发号施令的、愤懑的、自负的、平庸的模仿者们,却已高兴地像莱辛时代大胆的莫泽斯·门德尔松对待斯宾诺莎那样对待黑格尔,即把他当作一条“死狗”了。因此,我公开承认我是这位大思想家的学生,并且在关于价值理论的一章中,有些地方我甚至卖起黑格尔特有的表达方式。辩证法在黑格尔手中神秘化了,但这绝没有妨碍他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在他那里,辩证法是倒立着的。为了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必须把它倒过来。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
人类思维发展的规律决定了文化的连续性。人们是在改造现实世界的过程中认识和表现现实,从而创造文化的。但是,人们在表现现实世界、创造文化时,必然要遇到前人所创造的文化思想,并受它们的影响。虽然人们的文化思想归根到底是以该时代的物质生产所创造的经济关系为基础的,但是,意识形态的完成过程,表现为思想依据前人留下的思想资料进行创造的过程。物质生产所创造的经济关系是通过对原有文化思想的影响来起作用的,它并不重新创造出任何东西。
批判继承人类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发展的规律,任何时代的文化,都包含前人所创造的文化成果,都与前人所创造的文化有着批判继承关系,没有批判继承关系就不会有文化的选择和积累,没有文化的选择和积累,就不会有文化的丰富发展和变革。
相同阶级的文化彼此有相互继承的关系。后起的德国资产阶级的思想家曾从英、法资产阶级文化中汲取营养;中国资产阶级的思想家也曾从外国特别是欧洲资产阶级文化中汲取营养;英、法等国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为各国资产阶级所接受。同样,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不仅为英、法、德等国无产阶级所接受,也为俄国、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无产阶级所接受。相同阶级的文化彼此可以继承,这很好理解,因为它们有着相似的经济基础、相似的阶级本质、相似的社会的需要,并且会遇到相似的社会问题,因此有相似的文化。
不同阶级之间的文化也有批判继承关系。孙中山先生就讲过:“抑自人类有史以来,能纪四五千年之事翔实无间断者,亦惟中国文字所独有;则在学者正当宝贵此资料,思所以利用之。如能用古人而不为古人所惑,能役古人而不为古人所奴,则载籍皆似为我调查,而使古人为我书记,多多益善矣。”他本人也确实批判改造了传统儒家思想中某些有意义的思想,如其中的民本思想和大同思想等。这些思想本来是封建统治阶级中一些比较具有政治远见的人物,用来调解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封建统治的,孙中山则赋予传统儒家的有关“重民”和“民本”思想的言论以同近代“民权”思想相近的含义,把它们纳入自己的民权主义思想中去,提出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利民有、民治、民享,从根本上否定封建主义的君民关系和皇权至上思想。
不同阶级之间的文化之所以能相互继承,一方面是因为其有共同的自然的环境和社会的环境、共同的文化传统,面对相同的问题,等等;另一方面是因为批判继承不是简单的原封不动的照搬,而是一个再创造和重构的过程。虽然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但是,共产主义文化的产生也离不开它以前的文化成果。与以往的所有制关系的彻底的决裂,是以往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只有了解了人类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历史趋势,只有掌握了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才能得出共产主义的结论,创造出共产主义文化。
(摘编自赵常林、林娅《马克思主义文化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马克思所说的“亡灵”,是指可供利用的已经死亡了的先辈们。人们可以借用他们的传统改造旧世界、创建新世界。
B.文化是人们在改造现实世界的实践中产生的对现实的认识,人们有怎样的独立的实践活动就会有怎样的思想文化。
C.文化的丰富、发展和变革是以文化的选择和积累为前提的,而文化的选择和积累又必须以批判继承关系为前提。
D.共产主义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但并不拒绝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基本国情,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多年社会主义建设这一基础上开创的。
B.批判和继承是对立统一的,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要带有批判性,决不能全盘接受,也决不能全盘否定。
C.对传统文化要区别对待,相同阶级的文化彼此可以直接继承,而不同阶级之间的文化则需要批判地继承。
D.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发展可以批判地继承本国本民族的文化遗产,也可以批判地继承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文化遗产。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庞朴说:“如果某个民族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每一天都在从头开始去练习生存本领……其情景当然是不堪设想也不忍设想的。”
B.余秋雨说:“文明的人类总是热衷于考古,就是想把压缩在泥土里的历史扒剔出来,舒展开来,窥探自己先辈的种种真相。”
C.萧伯纳说:“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
D.习近平说:“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材料一中马克思承认自己“批判过黑格尔辩证法的神秘方面”,但又公开承认自己“是这位大思想家的学生”,怎样理解马克思这种貌似矛盾的做法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5.鲁迅在《拿来主义》里批判过这样两种人:一种是面对大宅子“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一种是“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鲁迅称前者为“昏蛋”,后者为“废物”。试用材料二的观点说明这两者各有怎样的错误。(4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答案 (示例)①层出不穷 ②名列前茅 ③镜花水月
解析 ①语境是说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等科学规律被发现后,新发明不断涌现,可填“层出不穷”。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②由“我国在以高铁、高速公路、大型桥梁、通信设备为标志的基础设施领域迅猛发展”可知,语境是说我国在某些技术上的水平在世界上很先进,可填“名列前茅”。名列前茅:名次列在前面。③语境是说如果没有科学思想的深入研究和支撑,也就不会有前文所说的我国在科技方面的成就,可用“镜花水月”。镜花水月:镜中的花,水里的月,比喻虚幻的景象。
2.答案 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倒装句式,“在科技复兴的道路上仍任重道远”本是“认识到”的宾语,在句中前置了。使用倒装句式,强调了当今在科技复兴的道路上,我们必须加强科学理论的系统研究。
解析 分析画线句成分可知,句子的主语是“我们”,谓语是“认识到”,宾语是“在科技复兴的道路上仍任重道远”。但句子将宾语放在了主谓结构的前面,可判断句子为宾语前置句,运用倒装句式主要是为了强调。这里强调了当今在科技复兴的道路上,我们必须加强科学理论的系统研究。
3.答案 A.适度不会“激进” B.另一方也会感到“孤独”
解析 A处,由后文“也不会‘消沉’”可知,此处应填与“消沉”相反的情况;前文“只有适度最好”后用了句号,说明此处是另起一句,且句子内容是对“适度”的阐释,故句子的主语应为“适度”,可填“适度不会‘激进’”之类的内容。B处,前文“它们同时产生”讲述的是意识和物质“相生”的情况,再根据横线前面的“而且一方不存在”可知,此处说的应是两者“相伴”的情况,故可填写“另一方也会感到‘孤独’”之类的内容。
4.答案 把“适度的点”解读成“心灵平衡器”,强调其能使人在精神上保持平稳,不急躁不消沉,始终控制情绪,不偏斜。命名缘由:通过仿造改用现有的词语,推陈出新(或:运用比喻),说明在精神上保持平稳,把控好情绪的重要性。每个人都不能让自己的情绪失控,一旦失控,就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解析 由第一段“心灵平衡器”前的“……也不会‘消沉’,更不会‘平庸’,而是选择最佳的一个‘点’,最适合的‘点’”以及后面的“让我们永远不急不躁,沉稳有度”可知,此处的“平衡”是指心态上的不急不躁和沉稳有度。由此可知,此处以“心灵平衡器”解读“适度的点”,强调了其能使人在精神上保持平稳,不急躁不消沉,始终控制情绪,不偏斜。
作者用科技与生活中常见的“平衡器”这一固定用语(如“弹簧平衡器”)来比喻我们对待心灵(精神)应有的态度,在手法上推陈出新,在意义上则突出了“平衡”的重要性,说明了在精神上保持平稳,把控好自己的情绪的重要性。
5.答案 ⑤“花朵”改为“结论”。⑦“自己”前加“拥有”。
解析 ⑤句,“思考得出……花朵”搭配不当,可将“花朵”改为“结论”。⑥⑦句的主语是“我们”,⑦句中缺少谓语动词,导致句子中途易辙,故应在“自己”前加“拥有”。
三年模拟练
1.B  “人们有怎样的独立的实践活动就会有怎样的思想文化”错误。材料一第一段说的是“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这说明人们的实践不是“独立的”。
2.C “相同阶级的文化彼此可以直接继承”于文无据。
3.A 材料一论述的是对先人创造的文化遗产的继承问题。A.论述的是文化遗产继承问题。B.论述的是考古的实质,未涉及文化遗产继承问题。C.论述的是人生,未涉及文化遗产继承问题。D.论述的是“中国精神”,未涉及文化遗产继承问题。
4.答案 黑格尔辩证法有合理的内核,但它是倒立着的;马克思“批判过黑格尔辩证法的神秘方面”,正是批判其颠倒了关系;而承认自己是黑格尔的学生,则表示自己赞成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马克思对待黑格尔辩证法的看似矛盾的态度,正是他批判地继承黑格尔辩证法的表现。
解析 马克思批判黑格尔辩证法的神秘方面,由材料一第二段“在他那里,辩证法是倒立着的。为了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必须把它倒过来”可知,马克思批判的是黑格尔辩证法“是倒立着的”,而不是其合理的内核,黑格尔的辩证法是有合理内核的。
由此可见,马克思并不是一味地否定黑格尔辩证法,而是批判它不合理的一面(辩证法是倒立着的),承认它合理的一面(合理内核),故而他一面批判,一面又承认自己是黑格尔的学生。这种做法看似矛盾,但正是批判继承的表现。
5.答案 ①放一把火烧光大宅子,这是一种全盘否定的历史虚无主义。这种人不懂得历史不是凭空创造的,也不懂得文化的连续性。
②“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这是一种全盘接受的投降主义。这种人不懂得前人的文化遗产是前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创造的,后人必须批判地继承,不能全盘接受。
解析 由材料二第一段“人类思维发展的规律决定了文化的连续性……并受它们的影响”和第二段“任何时代的文化……变革”可知,面对“大宅子”象征的传统文化,“放一把火烧光”,实际上是没有认识到历史不是凭空创造的,全盘否定了历史对创造的影响,造成了历史文化的断裂,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由材料二第二段“批判继承人类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发展的规律……有着批判继承关系”、第四段“不同阶级之间的文化也有批判继承关系”和第五段“不同阶级之间的文化之所以能相互继承,一方面……另一方面……过程”可见,继承历史文化,并不是全盘接受,而应该批判地继承。而“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则是不辨好坏全盘接受,这种做法没有考虑到文化遗产具有时代性,适合过去的文化不一定适合现在,前人的文化遗产是前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创造的,后人在继承时必须去粗存精,批判地继承,不能全盘接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