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同步
第一单元
2 改造我们的学习/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基础过关练
(2023河南郑州一中校考开学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也是伟大的文学家。他一生喜爱读书作文, ① 。他的风雅不是( ),而是真本性、纯天然的风雅。毛泽东一生创作诗词数十首,既有“我失骄杨君失柳”的柔肠,又有“为有牺牲多壮志”的豪情;既有“坐地日行八万里”的浪漫,又有“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慨叹;每一段柔肠、每一段豪情、每一段浪漫、每一段慨叹 ② 。
毛泽东的风雅来自他的文学功底和浪漫情怀,也来自他的 ③ 。他曾多次引用少年时期的诗作“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来倾诉自己的爱国志向,表现出自信气质。在井冈山革命处于低潮时,当行军打仗( ),吃不上喝不上,许多人悲观失望时,毛泽东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并用诗一样的浪漫语言预言革命高潮的到来:“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的一个婴儿。”在几十年的( )中,无论面对什么困难,他都“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1.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023湖南邵阳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全民阅读贵在坚持,久久为功。马克思终生勤奋读书,视读书为生命,无论生活多么贫苦困顿,都始终不忘读书,常废寝忘食,焚膏继晷,最后长眠于书桌上。毛泽东在少年时期就好学不倦,博览群书,爱读书的习惯保持了一生,临终前几个小时还在读书。他们都是坚持读书的楷模,他们都令人高山仰止。遗憾的是,有些人读书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高兴时读几页,郁闷时束之高阁;闲暇时翻几篇,工作一忙就忘到脑后。这样心猿意马、一曝十寒的读书态度,很难有所进益。有鉴于此,读书也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方可读出收获,读出效果。
全民阅读,要加强引导,让大家多读好书,多读经典。人生如白驹过隙,书籍却浩如烟海 。为提高生命的知识含量和学习效率,一定要多读经典,以便在有限时间内获取更多更有价值的知识。多读经典,于个人而言,可以受熏陶、明事理、广见识,善莫大焉;对社会而言,则可教化民众,端正风气,加强全民族精神文明素质,对于我们正在打造的书香社会更是功德无量。
4.第一段主要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请指出使用的论证方法并进行,简要分析。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三年模拟练
(2023江西赣州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7分)
材料一:
你对于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于某个问题的发言权。这不太野蛮了吗 一点也不野蛮,你对那个问题的现实情况和历史情况既然没有调查,不知底里,对于那个问题的发言便一定是瞎说一顿。瞎说一顿之不能解决问题是大家明了的,那么,停止你的发言权有什么不公道呢 许多的同志都成天地闭着眼睛在那里瞎说,这是共产党员的耻辱,岂有共产党员而可以闭着眼睛瞎说一顿的吗
要不得!
要不得!
注重调查!
反对瞎说!
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 那么,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只有蠢人,才是他一个人,或者邀集一堆人,不作调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想办法”“打主意”。须知这是一定不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打出什么好主意的。换一句话说,他一定要产生错办法和错主意。
许多巡视员,许多游击队的领导者,许多新接任的工作干部,喜欢一到就宣布政见,看到一点表面,一个枝节,就指手画脚地说这也不对,那也错误。这种纯主观地“瞎说一顿”,实在是最可恶没有的。他一定要弄坏事情,一定要失掉群众,一定不能解决问题。
许多做领导工作的人,遇到困难问题,只是叹气,不能解决。他恼火,请求调动工作,理由是“才力小,干不下”。这是懦夫讲的话。迈开你的两脚,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任凭什么才力小也能解决问题,因为你未出门时的脑子是空的,归来时脑子已经不是空的了,已经载来了解决问题的各种必要材料,问题就是这样子解决了。一定要出门吗 也不一定,可以召集那些明了情况的人来开个调查会,把你所谓困难问题的“来源”找到手,“现状”弄明白,你的这个困难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以为上了书的就是对的,文化落后的中国农民至今还存着这种心理。不谓共产党内讨论问题,也还有人开口闭口“拿本本来”。我们说上级领导机关的指示是正确的,决不单是因为它出于“上级领导机关”,而是因为它的内容是适合于斗争中客观和主观情势的,是斗争所需要的。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和审察,一味盲目执行,这种单纯建立在“上级”观念上的形式主义的态度是很不对的。为什么党的策略路线总是不能深入群众,就是这种形式主义在那里作怪。盲目地表面上完全无异议地执行上级的指示,这不是真正在执行上级的指示,这是反对上级指示或者对上级指示怠工的最妙方法。
本本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法也同样是最危险的,甚至可能走上反革命的道路,中国有许多专门从书本上讨生活的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共产党员,不是一批一批地成了反革命吗 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我们的斗争需要马克思主义。我们欢迎这个理论,丝毫不存什么“先哲”一类的形式的甚至神秘的念头在里面。读过马克思主义“本本”的许多人,成了革命叛徒,那些不识字的工人常常能够很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
怎样纠正这种本本主义 只有向实际情况作调查。
(摘编自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
材料二:
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传家宝。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及调查研究,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等重要论断,对于我们练好调查研究基本功,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党的思想路线是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做到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基础,就是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基层、群众、重要典型和困难的地方,应成为领导干部调研的重点。在调查研究中,必须全面真实地了解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况,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广泛凝聚群众智慧,使各项政策措施契合基层实际,符合群众利益。
调查研究不是为调查而调查,而是要有的放矢,发现真问题。只有科学分析问题、深入研究问题,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因此,开展调查研究,必须跟着问题走,奔着问题去,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了解情况,综合运用科学思维,分析解决复杂问题,把中央决策和上级部署落实落地,使调查研究真正产生实效。
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掌握、运用并积累了大量调查研究方法,如蹲点调查、开调查会、实地考察、典型调查等。这些宝贵经验永不过时。当前,以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深刻影响着社会治理和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可以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调研领域,结合时代和社会变化,充分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开展网络调查、统计调查等,这既能提高效率,又能增强科学性。
(摘编自陈志勇《练好调查研究基本功 用活
共产党人的传家宝》)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剥夺不进行调查的同志的发言权是公道的,因为这些同志肯定是闭着眼睛瞎说一顿,不能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B.有些领导同志能力不够,遇到困难问题解决不了,恼火叹气,请求调动工作,这种“撂挑子”的行为是懦夫的表现。
C.“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一句中,前一个“本本”是指马克思主义等正确的理论。
D.毛泽东同志、习近平同志都对重视调查研究工作提出了重要论断,这说明我们党历来重视调查研究工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纯主观瞎说一顿的“唯我”、以为上了书的就是正确的“唯书”、把上级领导机关的指示当作金科玉律的“唯上”,都是应该极力反对的。
B.我们相信马克思主义,不是因为马克思是“先哲”,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实践中被证明是对的,这体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开展调查研究时,应实事求是,坚持走群众路线;同时,也应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科学思维,致力于解决问题,避免出现形式主义倾向。
D.在信息时代,调查研究的方法应与时俱进,由蹲点调查、开调查会、实地考察等传统调查方法向利用信息技术的网络调查等方法转变。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阐述了调查的重要性,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论断,并指出调查的目的就是解决问题,观点鲜明。
B.读过马克思主义却成了革命叛徒,不识字却常常能很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材料一运用对比论证,旨在论证工人阶级重视调查。
C.材料一在论证方法的使用上,除了举例论证,还运用了道理论证,如“决不单是因为它出于‘上级领导机关’”。
D.材料二在提出中心论点之后,重点论述了调查研究的重要意义,对人们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4.和《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样,材料一的语言表达特色鲜明,请任选两个方面举例概述。(4分)
5.请举两个故事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4分)
五年高考练
信息类文本阅读之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2023新课标Ⅰ,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9分)
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 ”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
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几位经济学家跟踪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他们发现,从2004年到2013年,三个小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麦种植户家庭支出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农民们正在变富,他们将这种新收入转化为支出又给周边民众带来了好处。那么藜麦消费量下降34%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很长的时间内两个国家的藜麦消费量一直在缓慢而稳定地下降,这意味着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更加接近事实的解释是,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只是想换换口味,吃点别的东西。
为了解藜麦的种植情况,我去了秘鲁科尔卡山谷,这里在印加时代以前就得到了开垦。藜麦是一种美丽的作物,拥有深红色或金黄色的巨大种球。在安第斯山的这片区域,人们在梯田上同时种植藜麦以及当地特有的玉米和马铃薯品种。“国外需求绝对是一件好事,”我的秘鲁向导杰西卡说道,“农民非常高兴,所有想吃藜麦的人仍然买得起这种食物。”她还解释了另一个好处。之前,秘鲁城里人往往认为他们这片区域吃藜麦的人“很土”。现在,由于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食用藜麦被视作一种时尚。“利马人终于开始尊重我们这些高原人和我们的传统了。”玻利维亚西南部有一片遥远而不适合居住的区域,那里到处都是盐湖和休眠火山。在那里,我看到了由藜麦资金支持的当地急需的开发和旅游项目。千百年来勉强能够养家糊口的自耕农开始为更加美好的未来而投资。我在2017年4月听到的玻利维亚人对于该作物的唯一抱怨是,日益增长的供给正在拉低价格。玻利维亚的藜麦种植面积增长了两倍多,从2007年的5万公顷增长到2016年的18万公顷。马克·贝勒马尔后来对我说:“这是一个令人悲伤的结局,因为它的价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在风景如画的科尔卡山谷,当太阳落山时,我问杰西卡,欧洲和北美的消费者是否应该为吃掉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的食物而感到内疚。我可以猜到答案,但我想听到当地人的亲口否认。“相信我,”杰西卡笑道,“我们有许多藜麦。”
乍一看,这一关于食物热潮、全球贸易和消费者忧虑的事件讲述了谎言被揭穿的过程。不过,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各行各业有经验的沟通者会通过片面的事实、数字、背景呈现某种世界观,从而影响现实。在这个例子中,新闻工作者和博主出于高尚的理由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他们由衷地为一个贫困群体感到担忧,害怕狂暴的全球贸易风潮会危及这一群体的利益。我们很早就知道这一点:每个新手辩论者和犯错误的小学生都知道如何挑选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不过,我们可能不知道这些真相为沟通者提供了多大的灵活性。很多时候,你可以通过许多方式描述一个人、一件事物或者一起事件,这些描述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实性。我将它们称为“竞争性真相”。
(摘编自赫克托·麦克唐纳
《后真相时代》,刘清山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藜麦适合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食用,并且由于其营养均衡,被美国宇航局认为是宇航员食物的理想之选。
B.“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中的“此”,指的是被国外需求推高的藜麦价格给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人造成伤害这一说法。
C.藜麦的大面积种植,不仅让玻利维亚和秘鲁等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而且改变了当地人对藜麦带有歧视的看法。
D.作者认为,尽管一些媒体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的做法值得商榷,但是其出发点却不是恶意的,他们为当地的贫困居民感到担忧。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第一段的内容可以看出,当一起事件超出了我们直接观察的范围时,有些人会根据他人提供的信息,并结合自己的判断,生成对该事件的看法。
B.“它的价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可能是因为市场对藜麦的需求量不再大幅增加,而藜麦的种植面积持续扩大,供给日益增长。
C.“每个新手辩论者”“都知道如何挑选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可见有些“沟通者”会选择有助于推进个人意图的真相,而这种选择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D.从藜麦事件可以发现,一组片面的事实编织在一起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而这场良心危机对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的居民造成了真正的伤害。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粮食优先”智库的工作人员塔尼娅·科森在谈到安第斯山藜麦种植者时表示:“坦率地说,他们厌倦了藜麦,因此开始购买其他食物。”
B.加拿大《环球邮报》一则新闻的标题为“你对藜麦的爱越深,你对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的伤害就越深”。
C制片人迈克尔·威尔科克斯专门为这个问题制作了一部纪录片,他说:“我见过一些反对食用藜麦的文字评论,实际上,停止消费才会真正伤害这些农民。”
D.英国广播公司播音员埃文·戴维斯指出:“事实上,说谎常常是没有必要的。你可以在不使用任何谎言的情况下完成许多有效的欺骗。”
请简要说明文本中的西方媒体在报道时使用了哪些“竞争性真相”。(4分)
5.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关于藜麦的新闻报道结论有误 请根据文本概括。(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答案 (示例)矫揉造作 人困马乏 峥嵘岁月
解析 第一处,由“而是……”可知,此处语意与“真本性、纯天然”相反,可填“矫揉造作”。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第二处,由“在井冈山革命处于低潮时”“吃不上喝不上”可知,语境是在叙述行军打仗时的疲劳、艰苦,可填“人困马乏”。人困马乏:形容体力不支,疲劳不堪(不一定有马)。第三处,前文主要叙述毛泽东在革命斗争中的自信,故此处可填形容毛泽东几十年革命岁月特点的成语,如“峥嵘岁月”。峥嵘岁月:不平凡的日子,不平凡的年代。
2.答案 ①把“革命高潮”比作“一只航船”“一轮朝日”“一个婴儿”,化抽象为具体,形象而生动地描绘了革命高潮即将到来的情景,蕴含着革命胜利的激情和喜悦。②三个比喻句句式整齐,形成排比,增强了语势,使抒情更强烈,从不同角度描绘革命高潮到来前的形势,语言浪漫而富有激情。
解析 “它是……一只航船,它是……一轮朝日,它是……一个婴儿”连用三个比喻句,本体是“革命高潮”,喻体是“一只航船”“一轮朝日”“一个婴儿”,凸显了“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快要成熟”的特点,化抽象为具体,形象而生动地描绘出革命高潮即将到来的情景,蕴含着革命胜利的激情和喜悦。
从句式来看,三个比喻句句式整齐,均采用了“它是……”的句式,形成排比句,增强了语势,使抒情更强烈;“一只航船”“一轮朝日”“一个婴儿”从不同角度描绘了革命高潮到来前的形势,语言浪漫而富有激情。
3.答案 ①这成就了他的风雅 ②无不透露出他的风雅 ③高度自信和可贵勇气
解析 ①处,前面说“他一生喜爱读书作文”,后面说“他的风雅”,第二段又说“毛泽东的风雅来自他的文学功底和浪漫情怀”,可见是他的爱好成就了他的风雅,可填:这成就了他的风雅。 ②处,材料第一段围绕毛泽东的风雅展开,前面的“每一段柔肠、每一段豪情、每一段浪漫、每一段慨叹”都是他风雅的表现,可填:无不透露出他的风雅。③处,所在句子位于段首,并且由“毛泽东的风雅来自他的文学功底和浪漫情怀,也来自他的……”可知,段首句子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下文“表现出自信气质”“无论面对什么困难,他都‘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体现的是他的自信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可填:高度自信和可贵勇气。
4.答案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举马克思与毛泽东坚持读书的例子证明“全民阅读贵在坚持,久久为功”的观点。
对比论证:将马克思、毛泽东坚持读书的行为与有些人一曝十寒的读书行为进行对比,得出“读书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方可读出收获,读出效果”的结论。
解析 举例论证:由“全民阅读贵在坚持,久久为功。马克思……毛泽东……还在读书”可知,文段举马克思与毛泽东坚持读书的例子证明“全民阅读贵在坚持,久久为功”的观点。
对比论证:结合“全民阅读贵在坚持,久久为功……还在读书”“遗憾的是,有些人读书……很难有所进益”可知,文段将马克思、毛泽东坚持读书的行为与有些人一曝十寒的读书行为进行对比,结合“有鉴于此,读书也要持之以恒……读出效果”可得出“读书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方可读出收获,读出效果”的结论。
5.答案 多读经典,于个人而言,可以广见识、明事理、受熏陶,善莫大焉;对社会而言,则可教化民众,端正风气,提高全民族精神文明素质,对于我们正在打造的书香社会更是功德无量。
解析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受熏陶、明事理、广见识”语序不当,应改为“广见识、明事理、受熏陶”;二是“加强”与“素质”搭配不当,应将“加强”改为“提高”。
三年模拟练
1.B “有些领导同志能力不够,遇到困难问题解决不了”错误。由材料一“许多做领导工作的人……问题就是这样子解决了”可知,“能力不够”是这些人的借口,“遇到困难问题解决不了”的原因是这些人不去调查研究。
2.D “由蹲点调查、开调查会、实地考察等传统调查方法向利用信息技术的网络调查等方法转变”理解错误。材料二最后一段说“这些宝贵经验永不过时”“可以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调研领域”,可见在信息时代,可以结合两者进行调查研究,而不是由传统调查方法向利用信息技术的网络调查等方法转变。
3.A B.“旨在论证工人阶级重视调查”错误。结合材料一倒数第二段可知,“读过马克思主义却成了革命叛徒,不识字却常常能很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这一对比的目的应是论证“本本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法也同样是最危险的”,学习理论需要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C.“决不单是因为它出于‘上级领导机关’”不是道理论证,此处引号只是起强调作用。D.“重点论述了调查研究的重要意义”错误。根据材料二“在调查研究中,必须全面真实地……符合群众利益”“开展调查研究,必须跟着问题走……使调查研究真正产生实效”“我们党在革命……典型调查等”可知,材料二重点论述的是调查研究的方法。
4.答案 ①生动活泼。如“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一句,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调查对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②准确严谨。如“他一定要弄坏事情,一定要失掉群众,一定不能解决问题”一句,三个“一定”加强语气,不容反驳;三个分句语意递进,连贯严谨。
解析 ①语言生动活泼。如“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调查和解决问题的关系就像“十月怀胎”和“一朝分娩”一样,只有历经“十月怀胎”,才能“一朝分娩”,从而突出了调查对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又如“瞎说一顿”“要不得!要不得!”“拿本本来”,多运用口语,体现了文章语言的生动活泼。
②语言准确严谨。如“他一定要弄坏事情,一定要失掉群众,一定不能解决问题”,三个“一定……”构成排比,结构相似,节奏鲜明,增强语势,不容反驳;同时“弄坏事情”“失掉群众”“不能解决问题”,语意层层递进,连贯严谨。又如“本本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法也同样是最危险的,甚至可能走上反革命的道路”一句中,“可能”一词,避免了绝对性,体现了文章语言的严谨性。
5.答案 ①大禹为治水患经常深入实地调查研究,进行现场勘察,最终取得成功。②赵括不进行调查研究,只会纸上谈兵,最终导致兵败身死。
解析 结合材料一“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调查就是解决问题”“怎样纠正这种本本主义 只有向实际情况作调查”等可知,材料一的观点是通过调查研究,解决问题。结合材料二“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传家宝”等可知,材料二的观点是练好调查研究基本功,用活共产党人的传家宝。
综上来看,两则材料均强调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因此所举事例必须是故事,且能论证“调查研究非常重要”。可从正反两方面来举例:正面举例,如可举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治理水患经常深入实地调查研究,进行现场勘察,最终取得成功;反面举例,可举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赵括不进行调查研究,只会纸上谈兵,最终导致兵败身死。
五年高考练
1.C “藜麦的大面积种植……改变了当地人对藜麦带有歧视的看法”强加因果。由原文“之前,秘鲁城里人往往认为……‘利马人终于开始尊重我们这些高原人和我们的传统了。’”可知,是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改变了当地人对藜麦带有歧视的看法,而不是藜麦的大面积种植。
2.D 该项混淆了或然与必然。原文信息是“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而非选项中“对……当地的居民造成了真正的伤害”。
3.A 第二段针对第一段中几家西方媒体的观点进行反驳,第一段中媒体的主要观点是: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消费量下降,当地人吃不起这种主食,健康受到危害。第二段通过一些事实反驳了这一观点,然后提出“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并进一步指出“更加接近事实的解释是,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只是想换换口味,吃点别的东西”。A项中“他们厌倦了藜麦,因此开始购买其他食物”印证了第二段末“更加接近事实的解释是,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只是想换换口味,吃点别的东西”这一观点,可以用来支撑第二段观点;B项中的新闻标题体现的是第一段的观点,不能支撑第二段观点;C项支持人们继续食用藜麦,认为停止消费才会真正伤害这些农民,谈的是人们食用藜麦与农民利益的关系,不能支撑第二段观点;D项强调要尊重事实,与第二段观点无关。
4.答案 ①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②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③藜麦种植区域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④(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便宜的进口食物(进口垃圾食品)。(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答题区间,由题干中“西方媒体在报道时”可确定答题区间为第一段;其次要理解“竞争性真相”这一概念的含义,即第四段中的“通过许多方式描述一个人、一件事物或者一起事件,这些描述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实性”,而这些“方式”指上文中的“通过片面的事实、数字、背景呈现某种世界观”等方式;最后将第一段中西方媒体在报道时使用的“片面的事实、数字、背景”提炼出来即可。
解题指导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四步骤”
步 骤 具体要求
①厘清文本内容 要了解每一则材料所涉及的内容和角度,理解材料涉及的主要观点,这是筛选整合的基础
②确定有效区间 根据材料的内容,标出答案所在的区域,既要重点关注某一特定区域,也要关注材料所涉及的其他内容
③分条逐项概括 根据题干要求进行概括,分条概括时要注意提取关键词(抓句子主干),用语尽量简洁明了
④分类整合 不同材料中,可能有相互交叉的信息,考生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整合同类。 有的材料会涉及一些具体而细微的内容,因此要注意分门别类,从不同角度来概括
5.答案 ①用经济学家的调查数据或观点;②实地调研,征询当地居民的意见;③针对媒体提出问题,做出合理解释。(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文中证明关于藜麦的新闻报道结论有误的内容主要在第二至四段。第二段先提出马克·贝勒马尔等人的质疑,然后引用相关经济学家的调查数据进行论证,得出结论:“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更加接近事实的解释是,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只是想换换口味,吃点别的东西。”第三段则通过“我”实地考察获得的真相,以事实说话,证明其他地区的人们对藜麦的消费并未伤害藜麦种植区的人们,反而对当地的人们是有利的。最后一段进一步诠释“竞争性真相”的概念,指出媒体的问题,反思媒体新闻报道的运作模式,从而反驳媒体的结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