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6 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92.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4 10:4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同步
第二单元
6 记念刘和珍君
基础过关练
(2023江苏苏州期中,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一个国家总是在不断摸索中逐渐成长壮大。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是历史进程中 ① 的一股力量。一百多年前,五四运动爆发,爱国学生面对敌人枪弹的威胁而 ② ,他们通过举行游行示威、街头公开演说、直接参与抗战、组建政治社团、开展政治请愿等多种方式参与爱国政治斗争,做出了很多惊天动地的事情。即便有许多的青年学生献出生命,但后继者依然 ③ ,奋然前行。
由青年发起五四运动,开启了中华民族命运的重大转折,促进了全民族的觉醒,扭转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局面。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核心内容的“五四精神”作为一种基因,在一百多年的风雨兼程中已深深植入中国人的思想中。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当代青年更应肩负使命,勇挑重担。不必空羡先辈们在血与火的洗礼中留下了闪光青春,也不用遗憾没有赶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如火如荼的建设高潮,我们有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今天,我们这一代青年责任更沉重,使命更伟大。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鲁迅笔下的刘和珍就是文中所说的青年学生的代表。请结合所学内容,为刘和珍获评“我最敬佩的课文人物”写一段颁奖词。要求:符合人物特征,语言表达连贯、得体,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80字。
                             
                             
                             
(2023山东东营一中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一次教师节前,路上遇到中文系漆教授,他问我:“贵系过节发啥了 ”我说:“发了个通知。”彼此心领神会,哈哈一笑,完成了一次切口。我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新的切口,似乎十年前并没有这样的对答。 ① ,主要是指“贵系”的用法。要知道,我和漆教授都是中文系的,按照传统的要求,“贵系”只能用作对其他系的尊称。比如,我可以问我们的邻居——历史系的罗教授:“贵系过节发啥了 ”这种用法对则对矣, ② 。但如果我问罗教授:“ ③  ”哈哈,趣味就又回来了。
在语言运用中有一个暗中遵循的合作原则。如果我们严格遵守合作原则,就是常规的沟通。如果在特定的交际情形下,故意对合作原则有所违反,则有可能产生意在言外的修辞效果。举个例子,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下的著名句子:“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中学生都学过,这里面用到了“反语”的修辞手法。“反语”就是正话反说,故意违反了合作原则。之所以违反了合作原则还能产生更强烈的表达效果,要点就在“故意”上。
(摘编自汪锋《您这话是什么意思 ——从“贵系”
“贵校”说起》,《读书》2023年1期)
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5.这段文字选自《您这话是什么意思 ——从“贵系”“贵校”说起》一文,该文是讨论语言交际的。文中还提到一次应聘面试中的对话细节。请指出这位同学面试时说话与平常说话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妙处。
有位同学毕业前去另一所大学应聘。面试时,面试官让他提问,他就问:“咱们学校有宿舍吗 ”
                             
                             
三年模拟练
(2023重庆巴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6分)
文本一:
怀鲁迅
郁达夫
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了鲁迅的死!
发出了几通电报,荟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二十二日上午十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的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四日在上海
(有删改)
文本二:
秋夜[注](节选)
巴 金
窗外“荷荷”地下着雨,天空黑得像一盘墨汁,风从窗缝吹进来,写字桌上的台灯像闪眼睛一样忽明忽暗地闪了几下。我刚翻到《野草》的最后一页。我抬起头,就好像看见先生站在面前。仍旧是矮小的身材,黑色的长袍,浓浓的眉毛,厚厚的上唇须,深透的眼光和慈祥的微笑,右手两根手指夹着一支香烟。他深深地吸一口烟,向空中喷着烟雾。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平易近人。而且每一个动作里仿佛都有先生的特殊的东西。你一眼就可以认出他来。
风在震摇窗户,雨在狂流,屋子里灯光黯淡。可是从先生坐的地方发出来炫目的光。我不转眼地朝那里看。透过黑色长袍我看见一颗燃得通红的心。先生的心一直在燃烧,成了一个鲜红的、透明的、光芒四射的东西。我望着这颗心,我浑身的血都烧起来,我觉得我需要把我身上的热发散出去,我感到一种献身的欲望。这不是第一回了。过去跟先生本人接近,或者翻阅先生著作的时候,我接触到这颗燃烧的心,我常常有这样一种感觉;其实不仅是我,当时许多年轻人都曾从这颗心得到温暖,受到鼓舞,找到勇气,得到启发。
他站起来,走到窗前,发光的心仍然在他的胸膛里燃烧,跟着他到了窗前。我记起了,多少年来这颗心就一直在燃烧,一直在给人们指路。他走到哪里,他的心就在那里发光,生热。我知道多少年轻人带着创伤向他要求帮助,他细心地治好他们的伤,让他们恢复了精力和勇气,继续走向光明的前途。
雨住了,风也消逝了。天空不知在什么时候露出一点点灰色。夜很静。连他那颗心“必必剥剥”地燃烧的声音也听得见。他拿一只手慢慢地压在胸前,我觉得他的身子似乎微微地在颤动,我听见他激动地、带感情地说:
“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可是我永远忘不了你们。
“难道为了你们,我还有什么不可以拿出来的
“难道为了你们,我还有过什么顾虑
“难道我曾经在真理面前退却 在暴力面前低头
“为了追求真理我不是敢说,敢做,敢骂,敢恨,敢爱
“我所预言的‘将来的光明’不是已经出现在你们的眼前
“那么仍然要记住:为了真理,要敢爱,敢恨,敢说,敢做,敢追求!
“勇敢地继续向着更大的光明前进!”
静寂的夜让他的声音冲破了。仿佛整个空间都骚动起来。从四面八方送过来响应的声音。声音渐渐地凝结在一起,愈凝愈厚,好像成了一大块实在的东西。不知道从哪里送来了火,它一下子就燃烧起来,愈燃愈亮,于是整个房间,整个夜都亮起来了,就像在白天一样。那一块东西继续在燃烧,愈烧愈小,终于成了一块像人心一样的东西。它愈燃愈往上升,渐渐地升到了空中,就挂在天空,像一轮初升的红日。
我再看窗前鲁迅先生的身形,它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不见了。我连忙跑到窗前。我看出来:像初日那样挂在天空里的就是先生的燃烧的心。我第一眼只看到一颗心。可是我仰起头仔细再看,先生的慈祥的脸不是就在那儿 他笑得多么快乐!真是我从未见过的表示衷心愉快的笑脸!
我回到写字桌前,把《野草》合上,我吃惊地发现那一颗透明的红心也在书上燃烧……原来我伏在摊开的先生的《野草》上做了一个秋夜的梦。
窗外还有雨声,秋夜的雨滴在芭蕉叶上的声音,滴在檐前石阶上的声音。
可是在先生的书上,我的确看到了他那颗发光的燃烧的心。
(有删改)
[注] 本文作于1956年9月。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去世,22日出殡,巴金等作家扶柩上了灵车,缓缓前往万国公墓。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虽然文章篇幅短小,但作者仍细致交代自己“收拾行李”“乘船到上海”“洗澡”“吃饭”等琐碎之事,是为了使文章更真实,推进更合理。
B.“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作者的这一看法,是基于把“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同鲁迅先生逝世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对比而得出的。
C.文中“更猛烈的寂光”“微红的新月”等形象极富象征意味,虽然鲁迅先生去世了,但他的精神却并未消失,转化为崭新而强大的能量。
D.文中大量使用节奏急促、语势强烈的短句,既可以传达出作者惊闻鲁迅逝世的急迫心绪,也能细致而严密地阐发对伟大人物价值的理性思索。
2.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营造了一种雨骤风狂、昏暗压抑的环境氛围,一是为了揭示现实的残酷,二是为了反衬鲁迅先生的光芒。
B.文中反复提到鲁迅先生“燃烧的心”,作者借此想表现鲁迅先生为了帮助青年,不计得失、甘于奉献的崇高品质。
C.梦境中,鲁迅先生的一席话是期望我们:管自己生活,勇敢追求真理,不在暴力面前低头,勇敢向光明前进。
D.文章通过现实来回忆鲁迅先生的言行,体现其精神品质,并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深深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3.文本一中画线部分作者为什么说“因鲁迅的一死”,既“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又“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请简要分析。(4分)
                             
                             
                             
4.“比较阅读”是指通过对两篇或多篇文章进行比较,从而揭示它们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以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见解。比较角度的选择是比较阅读的关键所在。文本一和文本二都是怀念鲁迅先生的文章,若对这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你认为最佳的“比较角度”是什么 谈谈你的看法和依据。(6分)
                             
                             
                             
                             
                             
                             
                             
                             
                             
                             
五年高考练
散文阅读之分析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2023全国甲,7—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5分)
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
巴 金
为了去看一个朋友,我做了一次新宁铁路上的旅客。三个朋友伴着我从会城到公益,我们在火车里大概坐了三个钟头。时间很长,天气很热,但是我并不觉得寂寞。
南国的风物含有一种迷人的力量。在我的眼里一切都显出一种梦景般的美丽:那样茂盛的绿树,那样明亮的红土,那一块一块的稻田,那一堆一堆的房屋,还有明镜似的河水,高耸的碉楼,南国的乡村。虽然这里面包含了不少的痛苦,但在表面上它们究竟是很平静,很美丽的!
到了潭江,火车停住了。车轮没有动,而外面的景物却开始在慢慢地移动。这不是什么奇迹,这是新宁铁路中的一段最美丽的工程。这里没有桥,火车驶上了渡江的轮船,就停留在那上面,让轮船载着它慢慢地渡过江去。
我下了车,把脚踏在坚实的铁板上。船身并不小,甲板上铺着铁轨,火车就躺在那上面喘气。左边有卖饮食的货摊,许多人围在那里谈笑。我一面走,一面看。我走过火车头面前,到了右边。
船上有不少工人。朋友告诉我在这船上做工的人数目在一百以上。我似乎没有看见这样多。有些工人在抬铁链,有几个工人在管机械。
在每一副机械的旁边至少站得有一个穿香云纱衫裤的工人。他们管理机械,指挥轮船向前进。
看着这些站在机械旁边的工人的昂头自如的神情,我不禁从心底生出了感动。
四周是平静的白水,远处有树有屋。江面很宽,在这样的背景里显出了管理机械的工人的雄姿。机械有规律地响着。火车趴在那里像一条被人制服了的猛蛇。
我看着这一切,在我的心里开始发生了对于这些工人的羡慕。我感到了一种诗情。我仿佛读了一首真的诗。于是一种喜悦的、差不多使得我的心战抖的感情抓住了我。这机械的诗的动人的力量,比任何诗人的作品都要大得多。
一般人以为只有“月夜”“花朝”“青山”“绿水”“爱情”一类的东西才是诗的材料。把诗人当作很sentimental(感伤的,多愁善感的)的人。其实他们完全不懂得诗。诗应该给人以创造的喜悦,诗应该散布生命。
我不是诗人,但我却相信真正的诗人一定认识机械的力量、机械工作的灵妙、机械运动的优雅、机械制造的完备。机械是创造的,生产的,完美的,有力的。只有机械的诗才能够给人以一种创造的喜悦。
那些工人,那些管理机械、指挥轮船、把千百个人、把许多辆列车载过潭江的工人,当他们站在铁板上面,机械旁边,一面管理机械,一面望那白茫茫的江面,看见轮船慢慢地逼近岸边的时候,他们心里的感觉,如果有人能够真实地写出来,一定是一首好诗。
我在上海常常看见一些大厦的建筑。打桩的时候,许多人都围在那里看。那有力的机械从高处把一根又高又粗的木桩打进土地里面去。一下,一下,声音和动作都是有规律的。它们继续下去,很快地就把木桩完全打进去了,四周的旁观者的脸上都浮出了惊奇的微笑。土地是平的,木头完全埋在地底下了。这似乎是不可信的奇迹。机械完成了奇迹,给了每个人以一种喜悦。这种喜悦的感情,也就是诗的感情。我每次看见工人建筑房屋,就仿佛读一首好诗。
一九三三,六月十日在广州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在写南国的风物时,用了“那一块一块的稻田”“那一堆一堆的房屋”等,语言的节奏感符合火车行进时的动态感。
B.作者认为车过潭江的部分是“新宁铁路中的一段最美丽的工程”,既在于这里风景的优美,更在于工程体现了机械的诗意。
C.作者认为如果只把“月夜”“花朝”“青山”一类的东西当作写诗的材料,其实是不懂诗,依据是这些材料本身缺乏生命力。
D.“诗应该给人以创造的喜悦,诗应该散布生命”是作者对诗的认识,也是他认为机械具有诗意的一个重要前提。
2.本文在写“机械的诗”时一再写到工人,请简要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6分)
                             
                             
                             
这篇随笔的最后一段跳转到作者在上海的生活见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为了忘却的记念
基础过关练
(2023广东清远校联考期中,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鲁迅确实是语文教材入选率最高的作者,但如果说鲁迅作品对学生而言不易理解,在教学上有难度, ① ,未免有些无理取闹。在鲁迅所处的年代,白话文运动方兴未艾,一些语言表达方式确实与当下有一定的差异。应该看到, ② ,如《故都的秋》、《背影》,普遍存在一些读起来“不通顺”的地方,然而都不至于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太大阻碍。A何况文言文与早期白话文一样,B都是汉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过的状态,C难道学生从教材有限的文本中多一些了解并非坏事 当然,要想读懂鲁迅,得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意识,要提前对其创作背景、思想感情有整体的把握。讲《荷塘月色》绕不开朱自清为什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学《记念刘和珍君》也要知道为什么“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没有听过教师讲解,没有意识到揣摩种种隐喻重要性的学生,拿什么去理解《拿来主义》 又怎么去分析《变形记》 今天我们与其争论要不要在语文教材中保留鲁迅的作品, ③ ,鲁迅写这些文章是什么用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未免”替换为“不免”,“一定的”替换为“一些”,不影响句意表达。
B.“通”属于形声字,“甬”用来表音;“顺”也是形声字,其本义为向着同一个方向。
C.文中第一处顿号使用正确,《故都的秋》和《背影》之间是并列关系,应用顿号隔开。
D.“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引号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引号作用相同。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023四川成都外国语学校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学校开展“鲁迅读书月”活动,主题是“鲁迅与我们的学习生活”。请你按照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活动一:走进作品
4.要求每位同学推荐一篇阅读过的鲁迅的作品,并写出一句推荐语。
                             
                             
活动二:汲取精华
5.要求同学们把鲁迅与自己的思想、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下面是鲁迅作品中的两个名句,请你任选一句联系实际谈谈感想。
①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②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令落后,纵令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的目标。
                             
                             
                             
                             
三年模拟练
(2023重庆育才中学校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8分)
某 夜①
丁 玲②
“叱——嚓——叱叱,嚓嚓,……”
一团数不清的人影从那有着青色的电灯光的厅子里走向外边的广场去。靴子的声音,鞋子的声音,重重地踏在厚的雪地上。冬夜的狂风,迎着他们的面,用力地冲击过去。
在这里面,一个小身个的年轻的,漂亮而又带点憔悴的男人,像骇着似的一下清醒了。适才所发生的一切,都那么明明白白地摆在当前:那张狡猾的脸,含着恶意和自得,蓄得有令人讨厌的帝国主义式的胡须的脸。他坐在那高台上,他说:“还有什么话说没有呢 你们被判决了,就要执行。”这年轻人记起了这个,一团可以烧死自己的火焰在他心上燃烧起来。然而在适才,在他突然地,没有经过审判而被宣告死刑的时候,他没有像另外一批同志们一样保持镇静,而因一阵剧烈的愤怒和心痛以致失去了知觉。
他是一个热情的诗人,忠实而又努力。
“嘭”,枪托打在他胸上;因为有二十天不给他吃饱,在暗无天日的牢狱中饿得更瘦了的胸。
“铿铿——锵锵——”铁的镣铐在他的手上和脚上讨厌地响着,也在另外的一些手上和脚上响着。更多的杂乱的声音响在他周围,钉了铁掌的皮靴,更重地踏着厚的雪:“叱——嚓——叱叱,嚓嚓,……”
他又明白了一些,意识到他正向着什么地方走去。一个奇怪的思想来到他脑中,他在自己的眼睛上看到另一双眼睛,那永远是,常常是看到他灵魂的一双可爱的难忘的眼睛。他清清楚楚地觉得有一个什么东西,在他心的深处,刺着,又连肉带血撕了开去,一寸一寸,那么痛着。
天空是黑的,无止境的黑暗,从黑暗里洒落着雨点和雪团;从那黑暗里,吼着北风的狂啸。大地是灰的,雾般的,积雪在夜里反映着死的灰色。人影是黑的,静静地在雪地上移动。没有人说话,没有人叹息或哭泣,他们朝着广场那边,那临时作为秘密刑场的广场的一角不停地走去。
他,这个年轻人,强忍住欲狂的,将要破裂的绝叫,牙齿用力咬着嘴唇,在一种不能发泄的盛怒之下,禁不住打战,凝住那被恨火烧得发痛的眼光,四方望着,要吞噬一切地去找着什么,望了这个,又望那个。
雪光,黯黯的,照在他邻近人的脸上,忽然,他找到一个熟识的、亲切的面孔了。那面孔给了他一个极平静温和的表情,一个说着千句万句话语的表情,一个只有同志给同志在殉难时所能给予的慰藉和鼓舞的表情。于是,所有的愤恨和怀念,都无形消去了大半。
他回答那表情的,是一个勇气百倍的,坚决的颔首。
“停住!就在这里!”
“到了!”好多人心上这么重重地响着。
“把犯人排好,捆好!”这讨厌的,使人憎恨的号令又从监斩官的口中喷出。穿着棉大衣的兵士,蠢然用力地推着他们,用枪托打他们,还用绳子从他们的胸前缠绕到身后的木棍上去。
他们一句话也不说,都捏紧了愤恨和沉默。他们被铐着手脚,又被紧紧捆在一根前几天便打好了桩的木棍上,已经被逼迫到死的边边上来了。
他们密密地站成了一排。
监斩官,一脸的横肉,在这排人的面前,用指头点着,数了起来。
看见了那脸,——那凶横的脸,像代表了整个统治者对被压迫者的残酷——愤怒的火又烧到了心上,烧痛了眼睛和全身。恨不得打过一拳去,扑杀这只恶狗,但人被紧紧缚住,手是反剪着的。所以只恨恨地咬着牙,任身体在寒风里打抖,完全为怒气抖着。
“同志!勇敢些呀!”右手边的一个同志这样对他说了。
他歪过脸去望,正是那个相熟的脸,那个晚饭时还同他谈了许多话的。
“不,我实在有点兴奋。”
无边的空漠,无边的风和雪,无边的灰色,无边的黑暗……
人的影,在死色的灰白中反映出的人影,是大,是沉重。
“好,预备,听我的哨音!”
心都紧起来,像拉紧了的弓弦。那架重东西,死样地竖在眼前,几个兵士兢兢业业地守着。
天就要压下来了,黑暗要压倒他们,压在这二十五个人身上。
然而却有人大声吼叫起来:
“同志们,起来!不要忘记,现在我们虽要死去了,可是在另外一个地方,就在今天正开着盛大的代表会,我们的政府就在今天成立了,我们庆祝我们的政府,我们的政府万岁!”
于是,疯狂了似的,大家都跟着喊起来。本来有许多东西装在心上的,这时才突然明白过来,都大声喊着自己要喊的口号。
于是黑暗逃走了,展在眼前的是一片灿烂的光明,是新的国家的建立。
口笛凄厉地惨叫着,而雄壮的,有二十五个声音在一块的雄壮的声音,唱起来了:“起来,饥寒交迫……”
“噼啪,噼啪噼啪噼……”歌声在枪声中消灭了。
夜沉默着,肃静,庄严,飘着大块的雪团和细碎的雨点。冬夜的狂风叫着飞去,又叫着飞来。雪块积到那垂着的头上,但风又把它吹走了。每个人都无言地,平静地被缚在那里。在一些地方,一个,二个,三个……流出一些血来了,滴在黑暗里的雪上面。
天不知什么时候才会亮。
一九三一年七月
(有删改)
[注] ①作者自述本文是为纪念一个朋友而作。②丁玲(1904—1986),中共党员,作家、社会活动家。曾任左翼作家联盟机关刊物主编。她的第一任丈夫胡也频为牺牲的左联五烈士之一。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以一组写靴子、鞋子踩在雪地上的声音的拟声词开端,凸显了环境的空旷黑暗,营造了阴森肃杀的氛围,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
B.作者描绘人物所用的词如“年轻”“漂亮”“憔悴”等,蕴藏着写作者的感情,又与人物的诗人身份相得益彰。
C.小说结尾写道“天不知什么时候才会亮”,既有对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强烈控诉,也暗含着革命失败的悲观情绪。
D.小说多处出现寒风和雪,呼应左联烈士牺牲的时间,烘托烈士就义的悲怆壮烈,暗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
2.关于文中“我实在有点兴奋”这句话,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兴奋”一词叠加了多种复杂情绪,既有对敌人的愤怒,也有为理想献身的慷慨激昂。
B.诗人并不需要否认他的愤怒和仇恨,但也不希望同志把他的异样表现误认为怕死。
C.面对死亡却感到“兴奋”,这不合理的回答反使对话更显生动,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
D.诗人用“兴奋”来解释自己发抖的原因,并用“实在”二字巧妙地掩饰了对死亡的恐惧。
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诗人在行刑前的复杂心理。(6分)
                             
4.同是为纪念左联烈士所作,本文与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在刻画烈士形象上有显著区别。请简要赏析。(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答案 (示例)①不可或缺 ②殒身不恤 ③无所畏惧
解析 ①语境强调大学生是历史进程中不可缺少的一股力量,可填“不可或缺”。不可或缺:不能有一点点缺失。②由后文“他们通过举行游行示威……参与爱国政治斗争……即便有许多的青年学生献出生命……奋然前行”可知,语境是说爱国学生面对敌人枪弹的威胁,即使献出生命也不顾惜,可填“殒身不恤”。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不顾惜。③由“即便有许多的青年学生献出生命,但后继者依然……奋然前行”可知,语境是说后继者不怕牺牲,奋斗不止,可填“无所畏惧”。无所畏惧:形容很勇敢,不怕任何困难和危险。
2.答案 由青年发起的五四运动,开启了中华民族命运的重大转折,促进了全民族的觉醒,扭转了中国社会前进的方向。
解析 画横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主语残缺,可在“发起”后加“的”;二是搭配不当,“前进的”与“局面”不搭配,可将“局面”改为“方向”。
3.答案 (示例)刘和珍,你是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始终微笑的刘和珍君,你激励我们每一个热血青年,为了祖国更加强大,“奋然而前行”!
解析 首先把握颁奖词的写法:从大处着眼,抓住人物最主要的令人钦敬的事迹,简要概述人物的事迹,力求用最简洁的笔墨勾勒出丰满的人物形象;不要求详尽地交代人物事迹的来龙去脉或是细枝末节,而是点到为止;语言要有文采,有感染力。解答本题时,应重点突出刘和珍勇敢无畏、心怀国家的品格,可以抓住她始终微笑这一细节;另外要突出其牺牲的意义,在于唤醒人们的爱国热情,激励人们奋然前行。
4.答案 ①这里的新 ②但感觉少了点儿趣味 ③贵校过节发啥了
解析 ①处,此处承接“这是一个新的切口”,后文“主要是指‘贵系’的用法”阐释“新”的内容,故可填“这里的新”之类的内容。②处,此处和“对则对矣”构成转折关系,且与后文“趣味就又回来了”相对,故可填“但感觉少了点儿趣味”之类的内容。③处,此处问句和“我和漆教授都是中文系的”的问法“贵系过节发啥了 ”产生趣味的原因一致,“我”与“历史系的罗教授”同校不同系,可填“贵校过节发啥了”之类的内容。
5.答案 ①按照通常的规则,这位同学此时应该使用“贵校”,但该同学用了“咱们学校”。②这是拉近距离,表达愿意成为学校一员的愿望,希望面试官能感受到这一言外之意。
解析 这位同学去应聘说明他还不属于这所学校,按照通常的规则,这位同学此时应该使用“贵校”,但该同学用了“咱们学校”。“咱们学校”在此处表达的意思是属于同所学校了,这是拉近距离,表示该同学对学校很满意,表达愿意成为学校一员的愿望,希望面试官能感受到这一言外之意。
三年模拟练
1.B A.“是为了使文章更真实,推进更合理”理解错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表现内心的急切。C.“转化为崭新而强大的能量”牵强附会,“寂光”“新月”象征在鲁迅精神感召下形成的新生力量和新的改变。D.“细致而严密地阐发对伟大人物价值的理性思索”是依托长句而不是短句来实现的。
2.C A.“揭示现实的残酷”无中生有。B.“作者借此想表现鲁迅先生为了帮助青年,不计得失、甘于奉献的崇高品质”理解片面。“燃烧的心”含义非常丰富,如“连他那颗心‘必必剥剥’地燃烧的声音也听得见……‘难道我曾经在真理面前退却 在暴力面前低头 ‘为了追求真理我不是敢说,敢做,敢骂,敢恨,敢爱 ……‘勇敢地……光明前进!’”中,“燃烧的心”指鲁迅先生在做人方面探索真理、追求进步的崇高品质。D.“文章通过现实来回忆鲁迅先生的言行,体现其精神品质”错误。由“原来我伏在摊开的先生的《野草》上做了一个秋夜的梦”可知,文章是通过梦境来回忆鲁迅先生的言行,体现其精神品质的。
3.答案 ①“因鲁迅的一死”,人们能认识到我们这个民族曾出现过鲁迅先生这样的伟大人物,因而觉得民族尚可以有为。②人家看出我们这个民族还有人不拥护、爱戴、崇仰鲁迅先生,因而觉得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每点2分)
解析 “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结合文本一“这不是寻常的丧葬……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鲁迅的灵柩……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可知,人们自觉地祭奠鲁迅,表现出对伟大人物的崇敬,鲁迅就像伟大、猛烈的寂光,微红的新月,给民族带来希望。“因鲁迅的一死”,人们能认识到我们这个民族曾出现过鲁迅先生这样的伟大人物,因而觉得民族尚可以有为。
“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结合文本一“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可知,文章隐隐指出当时还有人反对鲁迅先生,人家看出我们这个民族还有人不拥护、爱戴、崇仰鲁迅先生,因而觉得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4.答案 (示例1)比较角度:文章的风格。(1分)《怀鲁迅》的语言雄浑有力,表达出作者对鲁迅的敬仰与内心的激愤。(2分)《秋夜》(节选)语言深沉,感情深挚饱满,既包含对鲁迅先生的思念与崇敬,也表现了鲁迅先生对青年的影响。(2分)通过比较能较好把握同题材作品不同的语言风格,加深对鲁迅精神的理解。(1分)
(示例2)比较角度:对鲁迅的认识评价。(1分)《怀鲁迅》更多地评价鲁迅的死对于民族、国家的影响和意义;(2分)《秋夜》(节选)侧重于表现鲁迅燃烧的心,展示鲁迅精神的力量。(2分)通过比较能丰富对鲁迅的认识,更深入地理解鲁迅精神。(1分)
(还可从写作背景、写作意图、表达技巧等角度比较,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两篇文章的“比较角度”很多,可以从文章风格的角度比较,也可以从对人物的评价的角度比较,还可从文章的写作背景、写作意图、表现技巧等角度比较,言之成理即可。
如从文章的风格的角度比较。《怀鲁迅》,“这不是寻常的丧葬……一瞬间的寂静”“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也因鲁迅的一死……国家”,大量长句,传达出作者对鲁迅的敬仰与内心的激愤,语言雄浑有力。《秋夜》(节选),“透过黑色长袍我看见一颗燃得通红的心……光芒四射的东西”“我望着这颗心……我感到一种献身的欲望……得到启发”“他走到哪里,他的心就在那里发光,生热”“可是在先生的书上,我的确看到了他那颗发光的燃烧的心”,文章语言深沉,感情深挚饱满,既包含对鲁迅先生的思念与崇敬,也表现了鲁迅先生对青年的影响。通过比较能较好把握同题材作品不同的语言风格,加深对鲁迅精神的理解。
又如从对鲁迅的认识评价的角度比较。《怀鲁迅》,“因鲁迅的一死……半绝望的国家”更多地评价鲁迅的死对于民族、国家的影响和意义;《秋夜》(节选),“透过黑色长袍我看见一颗燃得通红的心……光芒四射的东西”“我望着这颗心……献身的欲望”“他走到哪里,他的心就在那里发光,生热”,侧重于表现鲁迅燃烧的心,展示鲁迅精神的力量。通过比较能丰富对鲁迅的认识,更深入地理解鲁迅精神。
五年高考练
1.C “依据是这些材料本身缺乏生命力”曲解文意,文中并未说“月夜”“花朝”“青山”“绿水”一类的东西缺乏生命力;作者的依据应是“诗应该给人以创造的喜悦,诗应该散布生命”。
2.答案 (1)机械“制服”火车的背后有管理机械工人的雄姿,即工人的辛勤劳动,“机械的诗”实际上是工人创造了喜悦;(2)机械的创造、机械的生产、机械的完美、机械的力量都是工人创造出来的,是工人在散布着生命,“机械的诗”饱含着工人散布的生命;(3)管理机械、指挥轮船靠岸是工人们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的,写“机械的诗”实际上是歌颂工人的劳动;(4)建筑打桩,是机械完成的奇迹,这种喜悦的诗情背后,都是建筑工人的杰作,写“机械的诗”实际是在赞美工人的创造性劳动。(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根据题干信息“在写‘机械的诗’时一再写到工人”在文中定位写“机械的诗”的内容,即第8、9、11、12、13段;其次,根据这五段描写“机械的诗”和工人的内容,分析二者之间的联系;最后整理作答即可。
3.答案 (1)结构上,首尾呼应,结构完整。与开头迷人的南国风物相照应,描述了上海建筑者的创造性劳动,属于对比性照应。(2)内容上,丰富了文章内容。前面主要写轮船上工人们管理机械、指挥轮船的劳动场景,结尾写机械打桩的场景,突出了机械创造的奇迹,拓宽了文章的内容。(3)主旨上,深化了文章的主旨。以建筑房屋时机械打桩,创造奇迹作结,进一步展现了机械的创造性,表达了对机械的伟大力量和工人的创造性劳动的赞美。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根据题干中“最后一段”“跳转”“上海的生活见闻”“有什么好处”等信息确定答题方向,即分析结尾段的作用;然后根据结尾段的内容——描述了上海城市建筑者的辛勤的、创造性的劳动,分析其在结构和内容等方面的作用;最后整理作答即可。
解题指导 
分析句、段作用四角度
1.内容
内容角度可考虑该句或段在刻画人物、表达情感、奠定感情基调,以及对主题的揭示、突出、深化等方面的作用。
2.结构
结构角度可考虑是否设置悬念、伏笔照应、首尾呼应、承上启下和暗示了什么样的线索等。
3.表达技巧
不是所有的句、段都有表达上的特点。如果特点较突出,则要从该技巧出发,考虑渲染气氛、画龙点睛、对比衬托、象征等作用,也要注意表达技巧自身的作用。
4.读者情感
从这个角度可考虑是否能加深读者印象,引发读者想象,激发读者情感,引发读者共鸣,发人深思,令人回味不尽,等等。
*为了忘却的记念
基础过关练
1.C “文中第一处顿号使用正确……应用顿号隔开”错误。标有书名号的并列成分之间一般不用顿号,所以文中第一处顿号使用错误,应删掉。
2.答案 A改为“何况早期白话文与文言文一样”。C改为“学生从教材有限的文本中多一些了解并非坏事”。
解析 A处,语序不当,前文提到“在鲁迅所处的年代,白话文运动方兴未艾”,且《故都的秋》《背影》皆为早期白话文作品,可见这段文字强调的是对早期白话文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看法,应该是早期白话文与文言文相比较,应调整语序为“何况早期白话文与文言文一样”。C处,否定失当,“难道……并非坏事”指“学生从教材有限的文本中多一些了解”是坏事,不符合事实,可删掉“难道”,变反问句为陈述句。
3.答案 ①应该退出教材 ②入选语文教材的课文 ③不如多思考一下
解析 ①处,由前面“鲁迅确实是语文教材入选率最高的作者……在教学上有难度”和后面“无理取闹”可知,所填内容应表达让鲁迅作品退出教材的意思,可填“应该退出教材”之类的内容。②处,《故都的秋》《背影》都是入选语文教材的课文,故此处可填“入选语文教材的课文”之类的内容。③处,由前面的关联词“与其”可知,所填句子应以“不如”开头;联系前面的“争论”和后面的“鲁迅写这些文章是什么用意”分析可知,此处可填“不如多思考一下”之类的内容。
4.答案 (示例)《野草》。推荐语:一部优美的散文诗,深刻细腻地反映了鲁迅先生的思想发展和心路历程。
解析 这是一次“鲁迅读书月”活动,活动主题是“鲁迅与我们的学习生活”。这种活动主要是把作家作品与我们的学习生活联系起来,以读书的形式走近鲁迅,学习鲁迅的思想和精神,来指引我们的学习和生活。
鲁迅先生的作品包括小说、杂文、散文等,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从中选择自己熟悉的一部,推荐理由可以从作品语言风格、人物形象塑造或是精彩故事情节等角度入手,言之成理即可,注意语言简洁生动,有表现力。
5.答案 (示例1)选第①句,第①句说明了我们的知识的涉及面要广,不能只是单方面的,这样才能真正有所收获,不能只在一个区域采集信息,而要多方面地去收集整理,那样才能有实际的收获。
(示例2)选第②句,第②句概括起来就是一个词——坚持到底,即使是落后了,也不能轻言放弃,即使失败,也要坚持着走下去,不管过程怎样,只要坚持着,就能取得胜利!
解析 第①句,要抓住“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来分析,这是通过蜜蜂采蜜的形象比喻来说明读书须博览群书的道理。
第②句,要抓住两个“纵令”和“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的目标”来理解,这是说明做事贵在坚持的道理。
在理解两句话的基础上,再联系实际谈自己的感想即可。
三年模拟练
1.C “也暗含着革命失败的悲观情绪”分析错误。小说结尾写道“天不知什么时候才会亮”,既有对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强烈控诉,也暗含着对革命胜利的期盼。
2.D “并用‘实在’二字巧妙地掩饰了对死亡的恐惧”说法错误。此时的诗人并不惧怕死亡,用“实在”一词是向同志表明自己对革命的坚定信念。
3.答案 在听到自己被判死刑后,诗人对反动派的残忍感到愤怒。在看到同志慰藉和鼓舞的表情时,诗人心里充满温暖。接着,对监斩官的凶横和残酷感到愤恨。在感觉到同志误解自己对死亡感到恐惧时,内心的革命信念更加坚定。
解析 由“在他突然地……以致失去了知觉”可知,在听到自己被判死刑后,诗人对反动派的残忍感到愤怒。由“忽然,他找到一个熟识的、亲切的面孔了……都无形消去了大半”可知,在看到同志慰藉和鼓舞的表情时,诗人心里充满温暖。由“监斩官,一脸的横肉……数了起来”“看见了那脸……烧痛了眼睛和全身”可知,诗人对监斩官的凶横和残酷感到愤恨。由“‘同志!勇敢些呀!’右手边的一个同志这样对他说了”“不,我实在有点兴奋”可知,诗人在感觉到同志误解自己对死亡感到恐惧时,他理解同志的心情,内心的革命信念更加坚定。
4.答案 本文是一篇小说,对烈士的形象描写更加详细,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如“一个小身个的年轻的,漂亮而又带点憔悴的男人”“这年轻人记起了这个……而因一阵剧烈的愤怒和心痛以致失去了知觉”“不,我实在有点兴奋”等,将烈士在临刑前的形象非常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通过对烈士生平的回忆,赞美他们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质;通过对和烈士交往情况的回忆,表现他们之间深厚的革命友情。
解析 本文是一篇小说,作者运用小说的写作技法来表现人物形象。比如,外貌描写,“一个小身个的年轻的,漂亮而又带点憔悴的男人”刻画出了诗人的外在形象;语言描写,“不,我实在有点兴奋”;动作描写,“只恨恨地咬着牙,任身体在寒风里打抖”;心理描写,“他又明白了一些……一双可爱的难忘的眼睛”等。小说通过对典型形象的细致描写,让人物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活,一个革命者的形象跃然纸上。
《为了忘却的记念》是一篇纪念文章,因而内容以回忆为主,在记叙中表达作者的看法和态度。文章并没有全面地写五位烈士的事迹,而是着重写了其中两位,其余的三位只是点到而已。作者回忆自己与白莽(殷夫)、柔石在文学事业与生活上的多次交往和感触,特别记叙了他们被捕后的狱中生活以及遇害的情景,既深情地颂扬了革命青年的革命精神与人品,又有力地控诉了反动派屠杀人民的罪行,同时还抒发了作者怀念烈士、爱憎分明、坚信革命一定胜利的思想感情。如作者通过对和烈士白莽交往的回忆,表现他们之间深厚的革命友情。如“我去开门时,来的就是白莽,却穿着一件厚棉袍,汗流满面……是从朋友那里借来的”。
总之,《为了忘却的记念》是一篇杂文,鲁迅通过自己与烈士们交往的事迹来展现烈士们的形象,文章的性质决定了其不能像小说《某夜》那样对人物形象进行多方面的、文学性的描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