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同步
第二单元
8 荷花淀
基础过关练
(2023广东潮州金山中学校考期中,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荷花淀派,以孙犁为代表的一个当代文学的流派。荷花淀派作品一般都充满乐观精神,清新朴素,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 ① 。( )。荷花淀即白洋淀,孙犁的代表作《白洋淀纪事》,肯定了人民战争,热情歌颂了根据地人民 ② 的英勇斗争精神和乐观的革命精神,展示着一种特定的“人情美”;艺术表现上 ③ 、诗意盎然,达到了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体现了孙犁小说的鲜明特色,开创了抗日文学“诗意小说”的新境界。茅盾在评价孙犁时说过:孙犁有他自己的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有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绝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多风趣而不落轻佻”。受《荷花淀》创作风格的影响,文坛曾产生新中国第一个文学派流——荷花淀派。其主要作家有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等。以孙犁为首的“荷花淀派”和以赵树理为首的“山药蛋派”是中国当代文学中两个最为著名、最有影响、各具千秋的“流派”。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一流派得名不但源于白洋淀这个地方,也源于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
B.由于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更由于白洋淀这个地方而使这一流派得名
C.由于白洋淀这个地方和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而使这一流派得名
D.源于白洋淀这个地方,也源于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而得名的这一流派
3.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B.“还小呀,我都已经——”我突然问她,“你今天去中山公园玩儿吗 ”
C.“儿子——,我回来了!”男人高兴地向正在踢球的小男孩喊道。
D.我要去到湛蓝的千岛湖边,寻找我那童年时的最爱——美丽的红蜻蜓。
(2023浙江嘉兴统考期末,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诗与小说本是两种不同的文体, ① ,小说则被视为叙事的文学。为什么说小说如诗便是好小说呢 好就好在叙事之中的抒情,达到了如诗一样的美感效应。
事实上,也可以说,所有小说,无不是抒情之作。文学,无论通过哪一种文体表达,全是思想与感情融会的结晶。我国古代文论家刘勰在其《文心雕龙》中指出:“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又如十九世纪俄国著名文论家别林斯基所说:“感情是诗人天性的主要动力之一,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每一篇艺术的作品,“都应该是热情的果实,都应该贯穿着热情”。 ② ,作家就不能拿起笔来。正是这样,引起创作冲动的,往往是作家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他要运用语言形式所组成的形象体系将这种感情传达出来,以使读者能够获得同样的体验,产生相近的感情,这便是文学的活动。若在这个意义上说, ③ 。
然而,具体到每一次的创作过程,尤其是写小说,促使作家拿起笔来的主要契机,却又各有不同。
4.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引用、比喻、设问 B.拟人、比喻、设问
C.比喻、反问、对偶 D.夸张、反问、引用
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三年模拟练
(2023江苏徐州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8分)
嘱 咐
孙 犁
黄昏时候,水生走到了自己的村边,他在门口遇见了自己的女人。
水生亲热地叫了一声:“你!”
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子去抽抽搭搭地哭了。水生看见她脚上那白布封鞋,就知道父亲准是不在了。水生把门掩好说:“不要哭了,家去吧!”走到院里,女人紧走两步赶到前面,到屋里去点灯。他听着女人忙乱地打火,灯光闪在窗户上了,女人喊:“进来吧!还做客吗 ”
他走进屋里,女人从炕上拖起一个孩子来,含着两眼泪水笑着说:“来,这就是你爹,一天价看见人家有爹,自己没爹,这不现在回来了。”说着已经不成声音。水生说:“来!我抱抱。”
水生靠在炕头上。外面起了风,风吹着院里那棵小槐树,月光射到窗纸上来。水生觉得这屋里是很暖和的,在黑影里问那孩子:“你叫什么 ”
“小平。”
“几岁了 ”
孩子回答说:“八岁。”
“想我吗 ”
“想你。想你,你不来。”孩子笑着说。
女人在外边也笑了。说:“真的!你也想过家吗 ”
水生说:“想过。”
“在什么时候 ”
“闲着的时候。”
“什么时候闲着 ……”
“打过仗以后,行军歇下来,开荒休息的时候。”
孩子睡着了,睡得是那么安静,那呼吸就像泉水在春天的阳光里冒起的小水泡,愉快地升起,又幸福地降落。女人爬到孩子身边去,呆望着孩子的脸。孩子好像不是她在那潮湿闷热的高粱地,在那残酷的“扫荡”里奔跑喘息,丢鞋甩袜抱养大的,她好像不曾在这孩子身上寄托了一切,她好像并没有向着那不懂事的孩子,诉说着翻来覆去的题目:“你爹哩,他到哪里去了 打鬼子去了……他拿着大枪骑着大马……就要回来了,把宝贝放在马上……多好啊!”
现在,丈夫像从天上掉下来,她想起了过去的一切,那准备了好几年的话,要向现在已经坐到她身边的丈夫诉说了。
水生看着她。离别了八年,她好像并没有老多少,她今年二十九岁了,头发虽然乱些,可还是那么黑。脸孔苍白了一些,可是那两只眼睛里的光,还是那么强烈。
“说真的,这八九年,你想起过我吗 ”
“不是说过了吗 想过。”
“怎么想法 ”她逼着问。
“临过平汉路的那天夜里,我宿在一家小店,小店里有个鱼贩子是咱们乡亲。我买了一包小鱼下饭,吃着那鱼,就想起了你。”
“胡说。还有吗 ”
“没有了。你知道我是出门打仗去了,不是专门想你去了。”
“我们可常常想你,黑夜白日。”
“我们想你,我们可没有想叫你回来。那时候,日本人就在咱村边。可是在黑夜,一觉醒了,我就想:你如果能像天上的星星,在我眼前晃一晃就好了,可是能够吗 ”
从窗户上那块小小的玻璃上结起来冰花,夜深了,大街的高房上有人高声广播:“民兵自卫队注意!明天,鸡叫三遍集合。带好武器和一天的干粮!”
“他们要到哪里去 ”水生照战争习惯,机警地直起身子来问。
“准是到胜芳。这两天,那里很紧!”女人一边细心听,一边小声地说。
“你能在家住几天 ”
“就是这一晚上,我是请假绕道来看望你。”
“为什么不早些说 ”
“还没顾着啊!”
女人呆了,她低下头去。过了好半天,她说:“那么就赶快休息休息吧,明天我撑着冰床子去送你。”
鸡叫三遍,女人就先起来给水生做了饭吃。这是一个大雾天,地上堆满了霜雪。女人把孩子叫醒,穿得暖暖的,背上冰床,锁了梢门,送丈夫上路。
在河边,他们上了冰床。水生坐上去,抱着孩子,用大衣给她包好脚。女人是撑冰床的好手,她轻轻地跳上冰床子后尾,像一只雨后的蜻蜓爬上草叶。轻轻用杆子向后一点,冰床子前进了。大雾笼罩着水淀,只有眼前几丈远的冰道可以望见。河两岸残留在芦苇上的霜花飒飒飘落。冰床像飞一样前进,好像离开了冰面行走。风正从她的前面吹来。她的脸冻得通红,嘴里却冒着热气。前面有一条窄窄的水沟,水在冰缝里汹汹地流,她只说了一声“小心”,两脚轻轻地一用劲,冰床子像受了惊的小蛇一样,抬起头来,蹿过去了。
水生警告她说:“你慢一些,疯了 擦破了鼻子就不闹了。”
女人擦一擦脸上的冰雪和汗,笑着说:“不会,这是从小玩熟了的东西,今天更不会。在这八年里面,你知道我用这床子,送过多少次八路军 ”冰床在霜雾里,在冰上飞行。
“你把我送到丁家坞,”水生说,“到那里,我就可以找到队伍了。”
女人没有言语,她呆望着丈夫。停了一会儿,才说:“你知道,我们,我们这些留在家里当媳妇的,最盼望胜利。我们在地洞里,在高粱地里等着这一天。这一天来了,我们那高兴,是不能和别人说的。”
冰床跑进水淀中央,太阳从冰面上升出来,冲开了雾,形成一条红色的胡同,照在冰床上。女人说:“你应该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为别的事情分心,好好打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不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
在杨柳树环绕的丁家坞村边,水生下了冰床。他望着呆呆地站在冰上的女人说:“你们也到村里去暖和暖和吧。”
女人忍着眼泪,笑着说:“快去你的吧!我们不冷。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的胜利消息。”
一九四六年河间
(摘编自孙犁《白洋淀纪事》)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女人见到丈夫后,先咧开嘴笑,又转过身哭,这些表情和动作表现出与丈夫久别重逢时女人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
B.本文运用全知视角展现了水生与妻子、孩子团聚和离别的场面,行文简洁明快,语言通俗易懂,饱含浓浓亲情。
C.本文题目为“嘱咐”,结尾写女人临别前对丈夫的嘱咐,重在表现水生嫂对丈夫的关心眷恋和依依不舍。
D.本文以时间为线索,采用顺叙的记叙方式,写了水生阔别家乡八年后,与妻子团聚一晚又匆匆离开的故事。
2.关于文中女人问丈夫是否想过自己的一段夫妻对话,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女人逼着问“怎么想法”,表现了她对分别八年的丈夫的深切思念。
B.“我们想你,我们可没有想叫你回来”体现了女人性格中温柔和深明大义的一面。
C.这段温馨的对话与下文仓促的分别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叙述节奏张弛有致。
D.女人说“胡说”,说明她不相信丈夫“吃着那鱼,就想起了你”这一说法。
3.《荷花淀》和《嘱咐》被称为孙犁作品中“并蒂盛开的姐妹花”,两篇小说共同塑造了水生嫂的形象,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这两篇小说中水生嫂这一人物的异同之处。(6分)
4.孙犁的小说被称为“诗化小说”,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五年高考练
(2023全国乙,7—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5分)
长出一地的好荞麦
曹多勇
这年里,德贵最后一次来种河滩地已是腊月里。这期间,他先后种过一次黄豆,两次绿豆,两次麦子,庄稼还是颗粒无收。这情况,德贵还有岁数更大的犁都没经历过。儿子儿媳说这怪气候叫厄尔尼诺现象,德贵不听这道理,骂天,说这是要绝人啊!
大河湾土地分两种:一种在围堤坝里,淮河水一般淹不掉,是大河湾人赖以生存的保障;另一种地在堤坝外,无遮无拦地紧挨淮河,一年里能收季麦就不错了,秋季天都荒着——这地叫河滩地,也叫荒地,大河湾只德贵一人秋季天还耕种河滩地。
村人说德贵,那点河滩地还能结出金豆豆、银豆豆
德贵家人也说德贵,年年秋季天见你河滩地种呀种呀种,可临了收几次
德贵先是不愿搭理话,落后才说,俺见河滩地长草就像长俺心口窝,痛得夜夜睡不着觉呀!
河滩地位于村东两里地。德贵村东里出了庄,赶头牛,扛张犁,沿河堤一直往东去。人老,牛老,犁也老。牛老,蹄迈得很迟缓,远处里还以为牛是站堤坝上不动弹。人老,老在脊梁上。肩上挂一张犁,侧斜身显得更佝。犁呢是犁铧小,犁把细,还满身裂出一道一道暗裂纹,像老人手上脸上的皱纹皮,牛前边领,德贵后面跟,牛缰绳牵连他们俩,一副懒懒散散的模样,弄不清是德贵赶牛,还是牛牵德贵。至河滩地头,德贵说一声“吁——”,牛停下蹄,瞪一对大牛眼瞧德贵。德贵下堤坝往河滩地里走,牛也侧转身头低屁股撅,挺住蹄缓下堤坝追德贵。关键时才分出牛还是受人支配着。
德贵没有即刻套牛犁地,他知道牛跟自己还有犁都得歇息喘口气。犁榫眼松,趴德贵肩“吱呀、吱呀”一路不停歇地叫。德贵说犁,俺知道你榫眼咧着嘴,不湿润湿润水,你准散架。牛嘴也“吧嗒、吧嗒”扯黏水吐白沫。德贵说牛,俺知你嗓子眼冒着火,得去淮河里喝个饱。于是,德贵、牛和犁三个老货径直朝淮河走去。
牛饮水,人喝水,犁干脆丢河里。德贵喝几口水站起身,骂犁,你个老货还真能憋气呢;骂牛,你个吃草的家伙能站俺上游饮水
淮河水这会儿还温温顺顺躺河床里,波浪一叠压一叠有条不紊地浪过来又浪过来。德贵、牛,还有那只淹没水里的犁构成一幅温馨的田园画。但德贵却在这宁静貌似温顺的淮河水里瞧看出洪水泛滥的迹象。这迹象是几缕混浊的泥丝,曲曲折折隐河边的水里摇曳流过。这几缕混浊的泥丝就是上游山水下来的前兆,就像暴风雨过来之前的一阵凉风。
牛饮饱水抬起头,润湿的嘴像涂抹油似的又黑又亮。德贵问牛,你说俺们这地犁还是不犁 牛两眼盯着水面瞧着什么,又似乎什么也没瞧。德贵又问犁,你说俺们这地犁还是不犁 德贵问犁没见犁,这才弯腰伸手捞出犁。犁全身吃透水,多余的水“滴答滴答”往河面滴。这清脆的水滴声像是回答德贵的问话。德贵说还是犁说得对,不能害怕涨水淹河滩地,俺们就不种河滩地。
不知怎么的,德贵感觉最通人性的是犁,而不是牛。
这天上午,德贵犁过河滩地;这天下午,德贵耙过河滩地;这天挨傍晚,德贵撇开黄豆种。一天时间,这块河滩地就暄暄腾腾像块饼被德贵精心制作好,摆放在淮河边上。
然而,还没等德贵的锄伸进去,淮河的水便涨出来。德贵赤脚跑进黄豆地,眼前那些没顶的禾苗还使劲地举着枝叶在河水里挣扎。德贵站立的地方原本还是一处干地,河水舔舔地漫过脚面,德贵往后退,骂河水,说俺是一棵会挪动的庄稼,你们想淹也淹不住。
就这么河水淹过种、种过淹,德贵从夏日里一口气赶进腊月天。
腊月里天寒地冻,德贵这回出村没牵牛,没扯犁,只扛一把大扫帚。河滩地经河水反复浸泡几个月,晃晃荡荡地如铺展一地的嫩豆腐。这样的地是下不去牛、伸不开犁。德贵扛的大扫帚是牛也是犁。德贵脱下鞋,“咔嚓”踩碎表层的薄冰走进去,冰泥一下没过小腿肚,德贵挨排排拍碎冰,而后才能撒上种。
这一次撒的是荞麦。腊月天,只能种荞麦。
德贵毕竟是上岁数的人,又加两腿淤进冰泥里,那些刺骨的寒气也就洪水般一浪一浪往心口窝那里涌。德贵仍不罢手,不急不躁,拍一截冰泥地,撒一截种子,而后再把荞麦种拍进泥水里。德贵知道停下手,这些拍碎的冰泥又会凝结起来。德贵还知道荞麦种在这样的冰泥里是长不出芽的,即使长出芽,也会被冻死,但德贵仍是一点一点地种。
这天,德贵回家烧两碗姜茶喝下肚,便躺床上睡起来。梦里的河滩地绿油油长满一地的好荞麦,长呀长呀一个劲地往上长。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以一年里多次耕种都颗粒无收的事实开篇,为下文在人与大自然的激烈冲突中塑造德贵这一人物形象埋下了伏笔。
B.面对村人与家人的不理解,德贵说“俺见河滩地长草就像长俺心口窝”,形象地表达了他对土地的那种深厚感情。
C.小说最后以德贵梦见地里长出了好荞麦结尾,这样的艺术处理既照应了题目,也增强了小说的温情意味与向上的力量。
D.德贵与《老人与海》中的老人有相似之处,德贵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与老人的永不言败,都是他们坚韧执着性格的体现。
2.文中画线部分的描写,人、牛、犁浑然一体,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营造出来的 请简要赏析。(6分)
德贵与牛、犁对话,表现了德贵什么样的心理 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分)
*小二黑结婚(节选)
基础过关练
(2023湖南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半个多世纪前,浙江衢州柯城余东村的几位爱好画画的农民在文化馆老师的指导下,( ),开始了别具特色的美术创作,渐渐打响了“中国第一农民画村”的品牌,直至如今形成融农民画、文创、旅游和研学为一体的产业链。
近年来,像余东村一样具有浓厚艺术气息的村子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艺术”与“乡建”在这些村子双向奔赴、无缝衔接,成为乡村振兴路途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从本质上说,艺术乡建是文艺为民、美化生活环境、乡村居民精神力量凝聚的过程。作为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艺术不应是深藏于展馆的阳春白雪,也不应是独乐于书斋的文人雅事,而应是写在乡村大地上的诗、哼在百姓嘴边的歌。只有这样,艺术才能发挥反哺生活、滋养心灵的作用,为一切愿意用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人搭建起通向美好生活的阶梯。艺术乡建为艺术走向田间、走进农村群众的生活开辟了通路。当艺术以总体性的姿态、弥漫式的路径深度介入生活,乡村世界被艺术思维所把握和表达,平凡日子里的美、身边小事中的善,就会变得如夜空里的群星般璀璨夺目。
1.将下列句子填入文中括号内,恰当的一项是( )
A.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B.日里席机头,夜里活狲头
C.白天扛锄头,晚上提笔头
D.起五更,睡半夜
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请结合文中第三段的内容,给“艺术乡建”提两条建议。
(2023湖北麻城一中校联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有句话叫“尺水兴波”,就是“咫尺应须论万里”的意思,指的是短篇小说叙述上的“由小见大”。就这么点水,和这么点泥。要是凑合的话,就凑合了呗。要是和出来还要“兴波”,兴起来还要“论万里”,只好去讲究“空白”了。空白是一种艺术手段。这手段在我们中国人这里发挥得淋漓尽致。请看空空舞台,随手是门是窗,随步是山是水。空间和时间都因无有,所以无限。国画更加明显,不但花木无根,群山都可以不落地。画家把构图构思,直接叫作“布白”。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什么“计白当黑”“字在字外”,也就是音响上“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思。空白究竟有些什么好处 有的说是省略。省略当然是要紧的,好的赖的全堆上去,那还算什么本事呢 但空白的奥妙不仅仅在这里。“此时无声胜有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就不在省略的范围里了。留得好的空白,留给读者的是想象。白纸黑字触发了感情,把感情引到一个缺口,缺口外边是空白。到此什么也不管了,任凭读者去海阔天空,鱼跃鸟飞。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5.“白纸黑字触发了感情,把感情引到一个缺口,缺口外边是空白。到此什么也不管了,任凭读者去海阔天空,鱼跃鸟飞。”下列诗歌中不能直接体现这一艺术效果的一项是( )
A.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塞上听吹笛》)
B.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令能《小儿垂钓》)
C.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 (林逋《宿洞霄宫》)
D.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叶绍翁《夜书所见》)
三年模拟练
(2023安徽亳州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6分)
张来兴
赵树理
县里兴建的一座水库,养的鱼很多,让这素不吃鱼的山区形成吃鱼的新习惯。在一次县人代会开会期间,大会总务处决定在会餐的席上特加一道好菜——煎鱼。
招待所是由没收的汉奸何老大的“何家花园”改建的。会餐开始,第三道菜便是煎鱼。
人们品尝后不停地夸赞。一位在南方住过的代表说:“这鱼煎得是南方口味!领做师傅一定是南方人!”一位名叫王世恭的代表接话说:“他是我村子里人,是在南方待过。这位老人家很不平常,骨头硬,当年在咱们县伪财政局里,把那个局长张维抢白得出不上气来!”坐在第一桌的县长敲了敲桌子说:“咱们用着老人做菜,我觉着有点当不起!咱们请这位老师傅来喝杯酒好不好 ”大家自然都赞成。
张师傅还未到时,人们要求王世恭讲一些老张师傅的故事。王代表便作了如下叙述。
老张师傅名叫张来兴,当年在亳州当厨师,是一把好手,因为脾气刚直,得罪了东家,被辞退了。他到伪财政局小灶做饭还是我介绍的。那是1935年的事,那时我在那个局里当录事,听庶务员说要找个厨师,便向他介绍这位张师傅。老张师傅便到局里上了工。
从前只是“听说”这位老师傅有脾气,来了之后,我才真正认识了他的脾气。有一天,我到他厨房去,听见对过局长室里有搓牌的声音。我指了指局长室笑着向他说:“今天都来得早!”
他说:“早也得打到半夜,迟也得打到半夜!什么财政局 干脆叫成牌政局!”
张维喊:“杜禄!开壶!”
杜禄就是咱们招待所灶上现在这位杜师傅。当年他才十七八岁,也在那个旧财政局里当差。
张维叫杜禄叫不应,就改叫“老张”,张师傅答应说:“壶还不开哩!”我看了看,两把铁壶都正在火炉上开得翻滚。我说:“来兴叔,你替他送一下不好吗 ”他说:“谁的事谁干!叫的是他!况且提壶也该是他的事!”我说:“你是才来的,还是让着他点好!”他说:“不是我分内的事,谁想要我做,谁就得和我商量,传令不行!”
我担心张师傅和杜禄的关系搞不好,可是过了不几天,他们的关系就变好了。发生变化的关键是这样:
张维这家伙好应酬,晚上他不睡,杜禄也不得早睡,早上他可以睡到十点以后,社禄可要在八点钟前把房子打扫出来。一个十七八岁的孩子,晚上熬了眼,早上自然也不会起得十分早。有一天,张维早起给女婿写信。办公间里,麻雀牌还散在桌子上,纸烟头、花生皮扔下一地。他气极了,把杜禄叫去足足骂了半个钟头。杜禄受了气就向张师傅诉苦。张师傅在这几天里也觉着杜禄并非诚心诚意倾向张维,这阵子见他挨了骂,就悄悄跟他说:“你不要吭声,让我借着你骂他几句!”说着便转过身来,朝着门外大声说:“哭什么 你挨骂怨谁 夜里不睡,早上不起,你自己没有事,难道别人也没有事吗 ”从这以后,两人关系好起来——杜禄把张师傅当作自己的保护人,张师傅也把杜禄当作还需要有大人照顾的孩子。
又一个晚上,杜禄来请我到小灶上去。我一进去,见矮桌上摆着酒壶、酒杯、一碟子炒鸡蛋和几碟子素菜。杜禄先让我坐下,然后跟我说:“王先生,我要拜张师傅为师父,跟他学手艺!请你给我们做个介绍人!”这样他们便正式建立了师徒关系。
张师傅在那里只待了不满一年,和张维闹了一次气,就离开了。原因是何老大要给孙子娶媳妇,张维头天晚上去送礼,献殷勤说局里有个厨子会做海味,可以打发去帮个忙。
张维先叫杜禄传令,张师傅不去;他打发庶务员去说,张师傅也不去;他又亲自跟张师傅说,张师傅还是不去。他下不了台了,听说张师傅跟我是一个村里的,又托我去。我说明来意后张师傅说:“这事我不能去做!干哪一行有哪一行的规矩。明天要摆席,今天晚上叫我一声让我马上就去,去干什么 我又不是他家的狗!”我只得回复张维。
张维还没有听完我的话就火了,马上把张师傅叫去:“张来兴!我命令你马上到何家去!没有商量头!”张师傅摇了摇头说:“我不能去!”张维把眼一瞪,提高嗓门说:“反了你!一个穷厨子,摆什么臭架子 你那眼里还有谁!”老张师傅把脖子一扬,很认真地回答他说:“局长!我姓张!”这一下差点没有把张维气死——因为他也姓张,可又是何家的干儿子。
张师傅就这样被辞退,离开了那个财政局。他临启程时跟杜禄说:“只可惜还没有把你教成个全把式!”
王世恭说到这里,张师傅就来了。
张师傅多年没有遇上摆大筵席,手头有点痒痒,一道菜也不肯放过,一直顶到最后端上汤去,才算腾开了手。
他走进餐厅,委员们、代表们都站起来欢迎他。县长起来和他打过招呼,然后敲了几下碟子向大家说:“各位委员、各位代表,今天咱们大家吃这几桌好菜,是这位老张师傅亲自指导做的。我建议为了感谢这位老师傅,为了这位老师傅的健康干杯!”老张师傅很感激也很客气地说:“谢谢诸位抬举!哪里做得不周到,请大家多提意见。”
王世恭是个老来调皮,向老张师傅开玩笑说:“来兴叔!你不是不到何家去吗 这里可是何家花园呀!”老张师傅看了看窗外的荷花池,笑着回答:“不错!是那个地方,不过现在它不姓何了!”王世恭又向杜师傅说:“杜师傅!这一次你可学会做鱼了吧!”杜师傅也笑着说:“我师父说过:‘鱼也数不清有多少种,做法也数不清有多少种。’一时如何学得完 只好以后继续学习吧!”老张师傅和杜师傅便在众人欢送的掌声中走出餐厅。
1962年5月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厨师张来兴有一门做菜的好手艺,却在旧社会两次被辞退,人代会的餐席上,他全心全意展露手艺,得到大家的肯定。
B.老张师傅建议把财政局改为“牌政局”,虽说他的建议不可能被采纳,但是流露出他对官僚们整天不务正业的不满。
C.“局长!我姓张!”张来兴理直气壮的回答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又语中带刺地揭露了张维认贼作父的无耻嘴脸。
D.老张师傅帮杜禄出气后两人关系变好,后来老张师傅收杜禄为徒弟,两个底层劳动者在劳动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由“鱼”始,又由“鱼”终,中间插叙了烧鱼人的经历,作者撷取“鱼”这个事物串起故事,结构严谨。
B.文章采用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相结合的写法,不仅使作品的叙述活泼生动,还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
C.小说核心情节是张来兴与杜禄的矛盾冲突,在二人的矛盾升级中逐步展现出张来兴耿直的个性与较高的阶级觉悟。
D.小说详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故事,略写人代会餐席的情形,使作品疏密相间,和谐紧凑。
3.在不合理的旧社会,张来兴却偏要“认理”,其“认理”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4.小说以对比手法反映了几十年来山区社会现实的巨大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党 费
基础过关练
(2023河北石家庄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从董存瑞到江竹筠,从焦裕禄到谷文昌,从黄大发到郑德荣……在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浴血斗争、艰辛探索、伟大飞跃中,总有共产党员为了信念不畏牺牲,危急关头 ,艰苦岁月默默奉献,为国为民披肝沥胆。一代代共产党人以对真理与理想的 ,以对国家和民族的使命担当,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塑造了一个民族的心灵图景;一代代中国青年用大爱续写无私奉献,用汗水书写拼搏人生,用热血点燃激情青春。他们矗立起精神的灯塔,激励着亿万人民同心同行。这种价值追求,与百年来的革命理想、家国情怀 。红色基因只有在代代相传中才能焕发光芒,价值坐标只有牢牢锚定才不会迷失方向。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023江苏南京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一百年来,不管形势和任务如何变化,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惊涛骇浪,我们党都始终把握历史主动、锚定奋斗目标,一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昂首前行,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重温百年党史,嘉兴湖上的“劈波起航”、井冈山上的“星火燎原”、长征路上的“闪烁明灯”、西柏坡上的“进京赶考”……非凡历程让我们感悟到党的初心和使命,体悟到党在百年壮阔历史中的奋进主题。百年辉煌党史,镌刻着共产党人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思想与智慧,映衬着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经验,蕴含着修齐治平、治国安民的政治理念。①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②我们要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③始终坚持强烈的忧患意识,④坚定斗争意志、发扬斗争精神、提升斗争本领,⑤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赢得新的胜利。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5.仿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体现中国共产党在发展历程中的重大意义,并使前后句的语意连贯得当。
三年模拟练
(2023重庆巴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6分)
借 条
王愿坚
1934年的秋天,老根据地的红军参加了“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了,国民党反动派像一群黑老鸦一样,来到了根据地。这一来,程元吉和当地的人民又过起了胆汁拌黄连的苦日子。
这天晚上,天气更加寒冷。月牙儿斜挂在西天,冷冷地瞅着这个荒芜了的灵田村。
小竹寮里只剩下了两个人:一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那个年岁大些的,就是程元吉。他怎么能不兴奋呢,过了将近半年的苦日子,今天见到了山上红军游击队的来人,知道了红军游击队坚持斗争的情况,他像蕴蓄闷烟的柴堆,一阵风儿吹来,又冒起红彤彤的火苗来了。他把座位往前移了移,几乎是贴在那人的脸上,低声地说:“不能留一宿 这世道,见个亲人不容易啊!”
“不啦,我马上就得走,还有工作要干哪。”那人沉思了一会儿又说,“阿叔,实告诉你,有一桩紧急的事……”
他的话还没说出口,程元吉忙一把逮住那人的肩膀晃了晃,急促地说:“咳,范同志,有事交给我,我豁上身家性命也能干!”
范同志笑笑说:“这事危险啊,弄不好要牺牲性命呢。”原来游击队上山以后,碰到了一堆堆的困难,吃没粮,住没房,伤了病了没药治,冷了没衣裳,而最困难的是缺乏武器、弹药。最近接到情报,敌人打算把一些被捕的同志和革命群众往城里送,游击队决定乘机消灭押队的白匪。这样,火药就急等着用了。山上考虑到程元吉常到城里卖蔬菜,人缘好,地理熟,才决定请他来执行这项任务。
程元吉静静地听范同志讲完了,想了一想,问:“送到哪儿 什么时候送到 ”
“明天,最迟后天晚上,一定要送到,我们在城南十八樊家东南角的山神庙里等你。”范同志说了联络地点和暗号,就趁着夜黑走了。
第二天,程元吉起了个黑早,拾掇了一担青菜,一溜小跑赶进了城。他把青菜胡乱要个低价卖了,按照范同志说的路,赶到了一家小饭馆,选了个座位坐下来,喊了声:“老板,来碗馄饨,多加点胡椒!”
只听得里屋里叮叮当当一阵响,两个保安团的兵拥拥扯扯地押出一个人来。其中有一个兵手里还抱着两个大报纸包,顺着纸包的裂缝,一缕黑药轻轻地洒出来。那人被反捆着两手,脸上嘴上流着鲜血,嘴角紧闭着。他走过程元吉身边时,平静地说:“老乡,买卖遭了事,好在屋里有面,你要吃啥只好自己弄了!”
程元吉挑着箩筐在大街上漫无目的地走着,心像刀绞着似的,又痛楚又慌乱。很明显,接头的人被捕了,要搞的火药落到了敌人手里,游击队得不到这批军火的供应了……
“对了!”程元吉仔细揣想了接头同志最后的话以后,不由得两手一拍叫出声来。他又把这意思重新想了一遍:“屋里有面”就是说城里还能买得到黑药,剩下的就要自己想办法了,这办法就是自己设法弄钱来买!他连忙起身,在城里转了一圈,跑了几家猎具店和爆竹店,大致打听了一下价钱,就动身回家了。
一进家门,老婆望着他那急慌慌的神色,担心地问:“出了什么事啦 ”
他走到老婆跟前,放软了口气说:“兰子妈,跟你商量个事……我想把咱那块地卖掉!”
“卖地 ”老婆很少听到丈夫用这样柔和的口气说话,猛一听,不觉有点奇怪。
“是啊,要卖掉!”程元吉说,“不瞒你,我用钱给山上置办东西。咱们,卖了地再租点地种,我多打几个长工,你多做点针线,还能过得去,可山上……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咱拍拍胸膛摸摸心,不能不管哪!”
老婆没有说什么,她懂得丈夫的心。她不声不响地拉过箱子,找出那张地契来,交给丈夫,却不禁流下泪来——她心痛自己这点唯一的家产呀。其实程元吉也不是没有想到这一层,但是,这点地,甚至这全家人,比起解救受难同志的事来,显得太微小了。经过一晚上的奔走,地契又落到了萧家地主的手里……
他带上这笔钱,第二天一早又进了城。自然,在购买这些东西的时候,少不了又费了些劲:对这家店说要打猎,对那家店里说要做爆竹,好容易凑集了十来斤黑药和一些黄药。剩下几个钱,又买了一点医药。
傍晚,他找个僻静地方,把这些东西装到粪桶里,上面隔着油纸盖上层干粪。他的身份掩护了他。他混过城门岗的盘查,出了城,一气就赶到了指定的地点。
小小的破山神庙里挤满了人,队长、政委焦急地在庙门外走来走去。大家一见程元吉来了,连忙迎上去。政委接过药包,高兴地拍着程元吉的肩膀说:“老乡,真得谢谢你呀!”
“哎,算啦,自己人嘛,说这干啥 ”他本想把自己做的事瞒过去的,但想起了接头站遭到破坏的事,就说:“只是那个接头的地方再也别去人了。”接着就把事情的经过谈了谈。
队长、政委和同志们都静静地听着。听完了,政委紧紧地抓住程元吉的手,激动地说:“好老乡!你这样爱护自己的军队,我们也永远忘不了你!只是……”政委搜索了一下衣袋,为难地说:“只是我们一时没法报答你。这样办吧!”他摸出钢笔,在笔记本上撕下一张纸头,借着电筒的亮光,写下了几个字:
今借到灵田村程元吉老乡火药十六斤,药品一部。
中国工农红军游击支队支队长 柳笙
政委 吴功强
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十八日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与范同志亲切交谈并想让他“留一宿”,是因为程元吉近半年都没有见到自己的亲人,表现出他对游击队回归的盼望之情。
B.游击队在山上碰到了衣食住用等各方面物资短缺的困难,既体现了革命斗争的艰难,又暗示出国民党反动派的凶残。
C.程元吉走出饭馆时心如刀绞,一是因为接头的人被捕和火药被缴,二是担心由于任务失败而导致革命队伍对自己失望。
D.作为一名普通村民,程元吉为了革命而毁家纾难的行为感动了同志们,也让柳队长和吴政委因无以为报而羞愧不已。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月牙儿……冷冷地瞅着这个荒芜了的灵田村”,这句话将月亮拟人化,写出了环境的荒凉,暗示了村民们在敌人控制下的凄苦心情。
B.“我豁上身家性命也能干”别有意味,既照应了前文“冒起红彤彤的火苗来了”,又为后面程元吉卖地来帮助红军游击队的情节做了铺垫。
C.小说的细节描写传神到位,如“反捆着两手”“流着鲜血”“嘴角紧闭着”,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接头的人虽惨遭严刑但宁死不屈的形象。
D.程元吉本想隐瞒自己的巨大付出,但又考虑到接头站已不安全而选择和盘托出,情节逻辑自洽,体现出人物心理的矛盾复杂。
3.省略号可以表示说话人语意未尽、欲言又止,请从文中找出两处这样的用法,并分析说话人的未尽之意。(4分)
4.《借条》和《党费》都是王愿坚的作品,反映的都是1934年抗击国民党“白匪”的故事。但两篇小说在叙述上又有不同之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二者的不同之处。(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答案 (示例)①诗情画意 ②不屈不挠 ③别开生面
解析 第①空,由“荷花淀派作品一般都充满乐观精神,清新朴素,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可知,语境强调荷花淀派作品给人的美好感受,可填“诗情画意”。诗情画意:诗画一般的美好意境。第②空,形容根据地人民的“英勇斗争精神”,可用“不屈不挠”。不屈不挠:形容坚强不屈。第③空,由后文“开创了抗日文学‘诗意小说’的新境界”可知,语境是说孙犁的代表作《白洋淀纪事》在艺术表现上有创新,可用“别开生面”。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或创造新的形式。
2.A 括号前后都是句号,所以括号内需要填写一个完整的句子。B、C两项因为介词“由于”和“使”同时存在,使得句子缺少主语,有语病,故排除。D项,是一个定中结构,而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故排除。故选A。
3.D D项和文中的破折号都表示解释说明。A.表示引文的出处。B.表示话题的转换。C.表示声音的延长。
4.A “为什么说小说如诗便是好小说呢 好就好在……美感效应”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文学,无论通过哪一种文体表达,全是思想与感情融会的结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我国古代文论家刘勰在其《文心雕龙》中指出:‘情者文之经……此立文之本源也。’”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故选A。
5.答案 ①诗被称为抒情的文学 ②如果没有热情 ③所有创作都是抒情
解析 ①处,前文说“诗与小说本是两种不同的文体”,后文说“小说则被视为叙事的文学”“好就好在叙事之中的抒情”,可见诗的特点是具有抒情性,可填“诗被称为抒情的文学”之类的内容。②处,前文“都应该是热情的果实,都应该贯穿着热情”强调艺术作品要有热情,后文“作家就不能拿起笔来”是假设作家没有热情的结果,可填“如果没有热情”之类的内容。③处,由“他要运用语言形式所组成的形象体系……这便是文学的活动”可知,“若在这个意义上说”中的“这个意义”指的是作品的抒情性,可填“所有创作都是抒情”之类的内容。
三年模拟练
1.C “重在表现水生嫂对丈夫的关心眷恋和依依不舍”错误。由文章结尾“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的胜利消息”可知,水生嫂临别前对水生的嘱咐重在表现其家国情怀。
2.D “说明她不相信丈夫‘吃着那鱼,就想起了你’这一说法”错误。女人相信丈夫的说法,“胡说”表现了其害羞的心理。
3.答案 (1)相同点:①勤劳纯朴、善良贤惠。水生嫂在水生离家后孝敬老人、养育孩子,独自承担起家庭的重担。②深明大义、顾全大局。无论是抗日战争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她都坚定地支持丈夫去革命。
(2)不同点:《嘱咐》中水生嫂的思想更加成熟,情感更加独立,更有一种深藏的志气。她不会再像《荷花淀》中那样几天见不到丈夫就冒着危险去给他送东西,也不会在离别时含泪寻求丈夫的嘱咐。此时的水生嫂能独自挑起家庭的重担,能熟练地操作冰床送八路军,甚至在分别时会嘱咐水生“好好打仗”。水生嫂已经由《荷花淀》中青涩的小媳妇儿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成熟女性。
解析 (1)相同点。《荷花淀》中,作者通过水生嫂编织草席的场景刻画了她心灵手巧、勤劳的形象特征,还通过水生嫂与丈夫的对话展现了她贤良淑德的形象特征。《嘱咐》中水生嫂拉扯年幼的孩子,照顾家里老人,在残酷的“扫荡”里奔跑喘息,在潮湿闷热的高粱地里度日,写出了水生嫂在战争时期独自支撑家庭的艰难。这些体现了水生嫂勤劳纯朴、善良贤惠的形象特征。
《荷花淀》中,从水生的话中可以看出水生嫂深明大义、顾全大局的品质。水生说别人都不敢和家里说要参加大部队,但是水生敢,他认为妻子是一个深明大义、识大体的人。尽管水生嫂很伤心,但她仍给了水生很大的勇气。《嘱咐》中,水生嫂和丈夫重聚只有一夜,夫妻俩有多少别离的倾诉,有多少温存的需求啊!然而水生嫂嘱咐丈夫说“你应该记着爹的话……我等你到死”“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的胜利消息”。这是水生嫂用自己对民族对亲人的情爱交织成的心灵之歌。无论是抗日战争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她都坚定地支持丈夫去革命。这些体现了水生嫂深明大义、顾全大局的形象特征。
(2)不同点。《嘱咐》中的水生嫂思想更加成熟,情感更加独立,更有一种深藏的志气。她不像《荷花淀》中那样几天见不到丈夫就冒着危险去给他送东西,也不会在离别时含泪寻求丈夫的嘱咐。相聚时间短暂,当她知道丈夫请假绕道来看她,明早就要再次离开时,她说,“那么就赶快休息休息吧,明天我撑着冰床子去送你”;与丈夫再度分别时,她说,“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不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的胜利消息”。这些话令人肃然起敬,水生嫂已经由《荷花淀》中青涩的小媳妇儿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成熟女性。
据此整理作答即可。
4.答案 ①语言清新质朴,优美雅致。如夫妻对话多用口语,对月光及孩子等的描写用词典雅。②淡化情节,不追求曲折离奇。小说重点记述夫妻的短暂相聚与送别,情节简单。③人物形象美,感情真挚。女人温柔体贴、深明大义,水生坚持革命,夫妻情深。④景物描写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如对水淀的描写。⑤弱化战争的残酷,重在展现以水生夫妇为代表的根据地人民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由“不要哭了,家去吧”“来,这就是你爹,一天价……”“外面起了风……月光射到窗纸上来”“孩子睡着了……又幸福地降落”等可知,文中夫妻对话多用口语,对月光及孩子等的描写用词典雅,语言清新质朴,优美雅致。文中的情节只有“一家人短暂的团聚”“送别”,情节简单,不追求曲折离奇。由“女人说:‘你应该记着爹的话……我等你到死!’”“女人忍着眼泪……”等可知,女人温柔体贴、深明大义,水生坚持革命,夫妻情深,文中人物形象美,感情真挚。由“外面起了风……月光射到窗纸上来”“大雾笼罩着水淀……飒飒飘落”可知,文中景物描写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由“准是到胜芳。这两天,那里很紧”“你能在家住几天”“就是这一晚上,我是请假绕道来看望你”“记着,好好打仗……胜利消息”“一九四六年河间”等可知,本文的故事背景是在解放战争时期,但文章弱化了战争的残酷,重在展现以水生夫妇为代表的根据地人民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五年高考练
1.A “为下文……埋下了伏笔”错误。应是为下文做铺垫。
2.答案 ①运用白描的艺术手法,使“人”“牛”“犁”的形象相互映衬,构成一幅完整和谐的农耕田园图。②通过典型的细节描写,体现了“人”“牛”“犁”共同的特点:老。③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可感地体现了老人手上脸上的皱纹皮和犁满身裂出的一道道暗裂纹的相似性;用“弄不清是德贵赶牛,还是牛牵德贵”体现老人和牛懒懒散散的状态,浑然一体。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根据题干中的“描写”“浑然一体”“艺术效果”“如何营造”“赏析”等关键词确定答题方向,即赏析艺术手法;然后确定画线部分所运用的艺术手法;最后分析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画线部分运用白描的艺术手法,通过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了一幅“人”“牛”“犁”浑然一体的画面。写人、牛、犁运用了细节描写:写牛老,用“蹄迈得很迟缓”;写人老,用“侧斜身显得更佝”;写犁老,用“一道一道暗裂纹”,体现了“人”“牛”“犁”共同的特点——老。“还满身裂出一道一道暗裂纹,像老人手上脸上的皱纹皮”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老人手上脸上的皱纹皮比喻犁满身裂出的一道道暗裂纹,两者具有相似性,形象可感;“弄不清是德贵赶牛,还是牛牵德贵”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体现老人和牛懒懒散散的状态,浑然一体。
3.答案 ①“德贵说犁,俺知道你榫眼咧着嘴,不湿润湿润水,你准散架。”“德贵说牛,俺知你嗓子眼冒着火,得去淮河里喝个饱。”表现了德贵对“牛”和“犁”的爱惜。②德贵骂犁和牛,问犁和牛犁不犁地,表现了德贵对“牛”和“犁”的信任,以及对土地的坚守与热爱。③德贵与犁和牛对话,表现了德贵不被人理解的孤独和失落,只能向“牛”“犁”倾诉。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抓住题干中“对话”“心理”“简要分析”等关键词,明确答题方向,即分析人物心理。然后找出文中德贵与牛、犁对话的相关内容,分析其表现了德贵什么样的心理,要准确、细致地分析德贵的身份、职业和他与牛、犁的关系,以及其他人物对德贵种地的态度,等等。文中德贵与牛、犁的对话有三处:德贵让犁和牛“喝”水时、骂犁和牛时、问犁和牛时,要分别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德贵、犁、牛有着共同的特点:老。德贵让犁和牛“喝”水,表现了德贵对与自己相依多年的犁和牛的爱惜;德贵骂、问犁和牛的背后,是对犁和牛的信任;德贵对土地有着执着的热爱和深厚的情感,面对家人、村人对他坚持耕种不能带来收获的河滩地的不理解,德贵心里充满了不被理解的孤独和失落,因此,犁和牛也就很自然地成了他倾诉的对象。
方法总结 梳理人物心理两方法
1.分析人物心理“两看”
看前后情节, 联系上下文 看看所要分析的情节(文段)之前或之后发生了什么,哪些情节与所要分析的情节(文段)有关系,从而揣测出人物的内心活动。
看人物描写, 抓关键词句 在整体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细读对应的原文,找出原文描写人物的词句,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等,抓住描写中的关键词语,看其凸显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
2.分析人物心理“两要点”
解答分析人物心理题包含两个要点:一是概括心理特点的词语,如“担心”“焦虑”“愤怒”“高兴”“怀念”“感慨”“怅然”等;二是分析这一心理产生(变化)的缘由。
*小二黑结婚(节选)
基础过关练
1.C 语境是说几位爱好画画的农民在文化馆老师的指导下,白天劳作,晚上进行艺术创作(画画)。A.“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指简单古朴的生活方式。不符合文意。B.“日里席机头,夜里活狲头”比喻织席妇女编席纺麻日夜劳作。不符合文意。C.“白天扛锄头,晚上提笔头”形容白天劳作,晚上拿笔创作。符合文意。D.“起五更,睡半夜”形容起早贪黑,非常辛苦。不符合文意。
2.答案 从本质上说,艺术乡建的过程,是文艺为民的过程,是生活环境美化的过程,也是乡村居民精神力量凝聚的过程。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句意,提取主语“艺术乡建的过程”;其次,“从本质上说”作句子的状语,单独放于句首;再次,将长句中“过程”的三个定语“文艺为民、美化生活环境、乡村居民精神力量凝聚”改写成三个短句;最后,按照逻辑顺序进行整合:从本质上说,艺术乡建的过程,是文艺为民的过程,是生活环境美化的过程,也是乡村居民精神力量凝聚的过程。
3.答案 ①艺术乡建需要让艺术充满本土气息,让群众喜闻乐见。②艺术乡建需要艺术家介入乡村生活。
解析 由“作为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艺术不应……美好生活的阶梯”可知,艺术乡建的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只有让艺术充满本土气息,让群众喜闻乐见,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由“当艺术以总体性的姿态……”可知,艺术乡建需要艺术家介入乡村生活。
4.答案 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水”“泥”分别比喻短篇小说的文字内容、反映的社会生活等,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地表现了短篇小说篇幅短小的文体特征。
解析 画波浪线的句子“就这么点水,和这么点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的本体是短篇小说的文字内容、反映的社会生活等,喻体是“水”和“泥”。此处本体没有出现,只出现了喻体,是借喻。小说的文字内容、反映的社会生活等比较抽象,直接用这些来说明“尺水兴波”的道理不易让读者理解,将其比作日常所见的“水”和“泥”,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地表现了短篇小说篇幅短小的文体特征,也让读者更易理解。
5.B A.“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中,“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 “梅花落”本指羌笛声,但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风吹一夜满关山”给读者留下了空白,让读者可以尽情想象。符合题干中所说的艺术效果。B.“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已经将“稚子”不说话的原因说明,并不需要过多的想象,不符合题干中所说的艺术效果。C.“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将思乡的愁绪艺术化,给读者以无限的想象,符合题干中所说的艺术效果。D.“夜深篱落一灯明”用一个具体的意境,给读者以无限的想象,增加了思乡的情感表达效果。符合题干中所说的艺术效果。故选B。
三年模拟练
1.D “两个底层劳动者在劳动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错误。老张师傅和杜禄不是在劳动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而是在与“张维”的“斗争”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2.C “小说核心情节是张来兴与杜禄的矛盾冲突”错误。小说的核心情节是“张来兴与张维的矛盾冲突”,在矛盾升级及结局中逐步展现出张来兴耿直的个性与较高的阶级觉悟。
3.答案 ①谁的事谁做,如果不是自己分内的事,可以商量,但不可传令。②做事不能以自己为中心而不考虑他人。③凡事都要守规矩,不能仗势不尊重他人,破坏规矩。(每点1分,答出3点得满分)
解析 由“他说:‘谁的事谁干!叫的是他!况且提壶也该是他的事!’我说:‘你是才来的,还是让着他点好!’他说:‘不是我分内的事,谁想要我做,谁就得和我商量,传令不行!’”可概括出:谁的事谁做,如果不是自己分内的事,可以商量,但不可传令。
由“张维这家伙好应酬……早上自然也不会起得十分早”“哭什么 你挨骂怨谁 ……难道别人也没有事吗”可概括出:做事不能以自己为中心而不考虑他人。
由“这事我不能去做……我又不是他家的狗!”可概括出:凡事都要守规矩,不能仗势不尊重他人,破坏规矩。
4.答案 ①以前山区素不吃鱼,如今吃鱼成了习惯。②以前的私人花园如今变成了人民的招待所。③以前底层劳动者没有地位,如今备受肯定和尊敬。
解析 由“县里兴建的一座水库,养的鱼很多,让这素不吃鱼的山区形成吃鱼的新习惯”可概括出:以前山区素不吃鱼,如今吃鱼成了习惯。
由“招待所是由没收的汉奸何老大的‘何家花园’改建的”“‘来兴叔!你不是不到何家去吗 这里可是何家花园呀!’老张师傅看了看窗外的荷花池,笑着回答:‘不错!是那个地方,不过现在它不姓何了!’”可概括出:以前的私人花园如今变成了人民的招待所。
由“张维喊:‘杜禄!开壶!’”“有一天,张维早起给女婿写信……把杜禄叫去足足骂了半个钟头”“张来兴!我命令你马上到何家去!没有商量头”“反了你……你那眼里还有谁”“人们品尝后不停地夸赞……‘咱们用着老人做菜,我觉着有点当不起!咱们请这位老师傅来喝杯酒好不好 ’”“他走进餐厅,委员们、代表们都站起来欢迎他……”可概括出:以前底层劳动者没有地位,如今备受肯定和尊敬。
*党 费
基础过关练
1.答案 (示例)挺身而出 孜孜以求 一脉相承
解析 第一空,语境强调共产党员在危急关头十分勇敢,可填“挺身而出”。挺身而出:形容不顾困难、危险,勇敢地站出来。第二空,语境强调一代代共产党人对真理与理想的不懈追求,可填“孜孜以求”。孜孜以求:不知疲倦地探求。第三空,前面说“这种价值追求,与百年来的革命理想、家国情怀”,后面说“红色基因只有在代代相传中才能焕发光芒,价值坐标只有牢牢锚定才不会迷失方向”,可见语境强调的是这种价值追求的继承性,可填“一脉相承”。一脉相承:由一个血统或一个派别传下来,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
2.答案 在站起来的浴血斗争中,在富起来的艰辛探索中,在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
解析 长句变短句,可根据本题所给句子的特点,选定一个句式“在……中”。然后把并列的成分进行分类,“站起来”与“浴血斗争”,“富起来”与“艰辛探索”,“强起来”与“伟大飞跃”。最后按照“在……中”的形式进行梳理,形成三个分句:在站起来的浴血斗争中,在富起来的艰辛探索中,在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
3.答案 ①三个“用……”的句式构成排比,节奏铿锵,语气强烈,突出了一代代中国青年传承红色基因、奋发有为的精神追求。②将一代代中国青年的精神比喻为“灯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代代中国青年对亿万人民巨大的引领和激励作用,富有感染力。
解析 结构上,“用大爱续写无私奉献,用汗水书写拼搏人生,用热血点燃激情青春”,三个句子使用“用……”的句式,富有节奏感,语气强烈;内容上,“无私奉献”“拼搏人生”“激情青春”表达了一代代中国青年奋发有为的精神追求。
“精神的灯塔”将一代代中国青年的精神比作“灯塔”。“灯塔”具有引领作用,而一代代中国青年奋发有为的精神追求能够激励亿万人民同心同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青年精神对亿万民众的引领和激励作用。
4.答案 ③改为“始终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④改为“发扬斗争精神、坚定斗争意志、提升斗争本领”。
解析 ③处,“坚持强烈的忧患意识”搭配不当,可将“坚持”改为“保持”。④处,“坚定斗争意志、发扬斗争精神”语序不当,应是“发扬斗争精神”在前,“坚定斗争意志”在后,将二者互换位置。
5.答案 (示例)南海边上的“一个圆圈”、戈壁滩上的“蘑菇横生”、苍茫宇宙的“英勇卫士”、浩瀚大海的“蛟龙飞舞”。
解析 画横线的句子中,几个分句都为偏正短语,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内容都是对发生在某个重要历史节点的重大事件的高度生动概括,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发展历程中的重大意义。具体内容为有代表性的表方位的词+的+四字词语(凝练生动地对历史事件进行描绘)。据此可想到南方谈话、蛟龙入海、嫦娥探月、北斗飞翔等重大事件,然后按照具体要求进行仿写即可。
三年模拟练
1.B A.“近半年都没有见到自己的亲人”错误,程元吉把游击队当作亲人,但游击队并非他真正的亲人;“对游击队回归的盼望之情”错误,得知游击队在坚持斗争,程元吉对此感到欣喜和感激。C.“担心由于任务失败而导致革命队伍对自己失望”错误,程元吉心如刀绞并不是担心由于任务失败而导致革命队伍对自己失望,而是担心由于任务失败而导致更多的同志和革命群众不能被解救而牺牲。D.“羞愧不已”错误,柳队长和吴政委既感动于程元吉做出的牺牲,又因为革命队伍目前无以为报而为难。
2.D “体现出人物心理的矛盾复杂”错误,应是既体现出程元吉无私付出而不求回报的高尚品行,又反映了他心思缜密、做事负责的特点,这体现出人物形象的丰满,而非人物心理的矛盾复杂。
3.答案 ①“有一桩紧急的事……”,游击队想请程元吉执行运输火药的任务,但是任务危险,范同志既害怕程元吉会拒绝,又对是否要让老乡去冒生命危险感到犹疑,所以欲言又止。②“跟你商量个事……”,程元吉想把自己家里的地卖掉,但那是他和妻子唯一的家产,他不想让妻子伤心,但又不能对游击队的困境置之不理,所以内心非常犹豫。③“只是……”,政委十分感激程元吉对游击队的无私奉献,很想补偿他,但是军中物资短缺让政委无以为报,感到十分为难。(从中任选两点答题即可)
解析 解答本题,应先在文中找到符合题干要求的相关内容,即“那人沉思了一会儿又说,‘阿叔,实告诉你,有一桩紧急的事……’”“他走到老婆跟前,放软了口气说:‘兰子妈,跟你商量个事……我想把咱那块地卖掉!’”“听完了,政委紧紧地抓住程元吉的手,激动地说:‘好老乡!你这样爱护自己的军队,我们也永远忘不了你!只是……’”。然后结合语境分析说话人的未尽之意即可。
4.答案 ①叙述人称不同。《借条》采用第三人称叙述,客观地讲述程元吉为了革命而毁家纾难的故事。《党费》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以“我”的视角和口吻展开故事,抒发对黄新为革命而舍生忘死的大无畏精神的赞美。②叙述方式不同。《借条》采用顺叙的方式,使整个故事情节发展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党费》采用倒叙的方式,开头便制造悬念,引人入胜。③叙述节奏不同。《借条》大部分采用记叙,叙述节奏较快,叙事性较强。《党费》在记叙的同时加入了大量的描写和抒情,叙述节奏较为舒缓,抒情性较强。
解析 分析小说的叙述特点,可以从叙述人称、叙述方式、叙述节奏等方面入手。
《借条》和《党费》的叙述人称不同,结合“1934年的秋天,老根据地的红军参加了‘抗日先遣队’……过起了胆汁拌黄连的苦日子”等可知,《借条》采用第三人称叙述,客观地讲述程元吉为了革命而毁家纾难的故事。《党费》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以“我”的视角和口吻展开故事,抒发对黄新为革命而舍生忘死的大无畏精神的赞美。
《借条》和《党费》的叙述方式不同。由“这天晚上,天气更加寒冷……荒芜了的灵田村”“第二天,程元吉起了个黑早……一溜小跑赶进了城”“他带上这笔钱,第二天一早又进了城”“傍晚,他找个僻静地方……赶到了指定的地点”等可知,《借条》采用顺叙的方式,使整个故事情节发展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党费》采用倒叙的方式,开头便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借条》和《党费》的叙述节奏不同。由“小竹寮里只剩下了两个人……那个年岁大些的,就是程元吉……”等可知,《借条》大部分采用记叙,叙述节奏较快,叙事性较强。《党费》在记叙的同时加入了大量的描写和抒情,叙述节奏较为舒缓,抒情性较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