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屈原列传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9 屈原列传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98.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4 10:42: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同步
第三单元
9 屈原列传
基础过关练
一、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1.犹离忧也
“离”同“  ”,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指”同“  ”,         
3.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泥”同“  ”,         
4.屈平既绌
“绌”同“  ”,         
5.齐与楚从亲
“从”同“  ”,         
6.乃令张仪详去秦
“详”同“  ”,         
7.厚币委质事楚
“质”同“  ”,         
8.亡走赵,赵不内
“内”同“  ”,         
二、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属
2.微
3.明
4.信
5.约
6.志
7.见
8.举
9.以
10.之
11.与
三、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古义:                          。
今义:客人(总称)。
2.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古义:                          。
今义:生活贫困,缺少钱财(跟“富”相对)。
3.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古义:                          。
今义:时间词,今年的下一年。
4.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古义:                          。
今义:外表上、形式上好像是运用正确的推理手段,实际上违反逻辑规律,做出似是而非的推论;无理狡辩。
5.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古义:                          。
今义:不慌不忙,镇静,沉着;(时间或经济)宽裕。
四、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入则与王图议国事     
2.出则接遇宾客     
3.谗谄之蔽明也     
4.邪曲之害公也     
5.方正之不容也     
6.明道德之广崇     
7.蝉蜕于浊秽     
8.惠王患之     
9.厚币委质事楚     
10.时秦昭王与楚婚     
11.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12.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13.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14.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15.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16.其后楚日以削     
五、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特殊句式:                         
译文: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特殊句式:                         
译文:                           
3.大破楚师于丹、淅。
特殊句式:                         
译文:                           
4.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特殊句式:                         
译文:                           
5.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特殊句式:                         
译文:                           
6.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特殊句式:                         
译文:                           
7.为天下笑。
特殊句式:                         
译文:                           
8.是以见放。
特殊句式:                         
译文:                           
9.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特殊句式:                         
译文:                           
10.竟为秦所灭。
特殊句式:                         
译文:                           
六、成语积累: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的正误。
1.大力选用怀瑾握瑜、正道直行的干部,建立一支德行端正、作风正派、使人信服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
2.她博闻强识,既是让学生们爱上语文的“活字典”,也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不可或缺的“活宝典”。(  )
3.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不仅包括坚持自己的兴趣、志向,也包括认清自己的真实能力,还包括不在变化的就业市场中随波逐流。(  )
4.所谓微言大义,其实只是他们自己的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  )
5.花开花落,与世推移,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了半个多世纪,建设祖国美好未来的重任将落在我们年轻一代的身上。让我们为之奋斗吧!
(  )
七、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左徒是战国时期楚国特有的官职,主要职责是参议国事、应对外交、制定法令。(  )
2.大夫: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由高到低设卿、士、大夫三级。后世遂以大夫为有官位者的通称。宋朝医官另设官阶,有大夫、郎中、医效等,后因称医生为“大夫”(今读dài fu)。(  )
3.“齐与楚从亲”中,“从”指“合纵”,“合纵”起源于战国时代,本指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抗秦的联盟战略;后也用以泛指联合,或特指军事上的联盟战略。(  )
4.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最高官衔,是掌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长官,执掌一国之国柄,身处上位,以率下民,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  )
八、名句默写: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
1.《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       ,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楚国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2.《屈原列传》中的“          ,        ”通过两组反义词强调了《离骚》的言浅意深、耐人寻味。
3.《屈原列传》中,“     ,     ”连用两个被动句,交代了屈原生怨的原因。
4.《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两句是“     ,         ”。
5.《屈原列传》中,司马迁用形象的语言称许屈原:他自觉远离污泥浊水,就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的境地,在尘埃之外浮游,这样就能“       ,         ”。
6.父母是我们的庇护所和港湾,《屈原列传》中写人在悲痛中会呼唤父母的句子是“     ,        ”。
7.《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     ,     。
8.《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离骚》称引上古帝王,旨在讽刺世事,“        ,      ”,希望朝廷修明政治。
9.《屈原列传》中“          ,       ”两句,指出屈原痛心于楚怀王被小人之言蒙蔽。
10.司马迁《屈原列传》中对《国风》和《小雅》进行评论的两句是“        ,        ”。
11.屈原在《离骚》中常用香草美人来打比方,这是为什么呢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阐释了自己的看法,即“    ,      ”。
片段阅读练
一、(2023浙江杭州期中联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秦人伐楚,取八城。秦(昭)王遗楚(怀)王书曰:“始寡人与王约为弟兄,盟于黄棘,太子入质,至欢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于齐以求平。寡人与楚接境,婚姻相亲。而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侯。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楚(怀)王患之,欲往恐见欺,欲不往恐秦益怒。昭睢曰:“毋行而发兵自守耳!秦,虎狼也,有并诸侯之心,不可信也!”怀王之子子兰劝王行,王乃入秦。秦(昭)王令一将军诈为王,伏兵武关,楚(怀)王至则闭关劫之,与西至咸阳,朝章台,如藩臣礼,要以割巫、黔中郡。楚(怀)王欲盟,秦王欲先得地。楚(怀)王怒曰:秦诈我而又强要我以地因不复许秦人留之。齐王归楚太子,楚人立之。
臣光曰:楚之君诚得其道,臣诚得其人,秦虽强,乌得陵之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相应位置的编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秦A诈B我C而D又E强F要G我H以I地J因K不L复M许N秦O人P留Q之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寡人与楚接境,婚姻相亲。而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侯。
                             
                             
(2)楚(怀)王患之,欲往恐见欺,欲不往恐秦益怒。
                             
                             
3.选文记载楚怀王入秦最终被秦国扣留的史实,有何目的 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屈原执履忠贞而被谗邪,忧心烦乱,不知所诉,乃作《离骚经》。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己放逐别离,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冀君觉悟,反于正道而还己也。是时秦昭王使张仪谲诈怀王,令绝齐交;又使诱楚与俱会武关,遂胁与俱归,拘留不遣,卒客死于秦。其子襄王复用谗言,迁屈原于江南。
屈原放在草野,复作《九章》,援天引圣,以自证明,终不见省,不忍以清白久居浊世,遂赴汩渊自沈而死。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其辞温而雅,其义皎而朗。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愍其志焉。
(选自王逸《离骚经序》,有删改)
4.下列对上文及课文《屈原列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离骚经序》依照知人论世的批评原则,对屈原创作《离骚》的缘由进行阐释,评价了《离骚》的比兴手法,并将其与屈原现实中的不幸遭遇联系在一起。
B.王逸推尊《离骚》为“经”,强调了《离骚》的“道径”功用,用以表明屈原虽被放逐仍守“正道”,还希望国君能醒悟并回到“正道”上来。
C.课文《屈原列传》结尾“太史公曰……”一段属于篇后论赞,议论性很强,抒彩较弱,但也寄寓着作者对屈原极其复杂的情感——有仰慕,有赞颂,也有悲悯和哀叹。
D.课文《屈原列传》中楚怀王因不知忠臣之分,最后落得军队遭遇挫败,国土沦丧,自己也客死秦国的下场,这从侧面凸显了屈原在楚国兴衰中的重要价值。
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愍其志焉。
                             
                             
三、(2023广东深圳统考期末)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文本一:
楚江有吊
[宋]寇准①
悲风飒飒起长洲,独吊灵均②恨莫收。
深岸自随浮世变,遗魂不逐大江流③。
霜凄极浦幽兰暮,波动寒沙宿雁愁。
月落烟沉无处泊,数声猿叫楚山秋。
  [注] ①寇准:北宋名臣,一生四居相位,死后谥号“忠愍”。诗人年少及第却被分派到僻远的巴东做知县,本诗即作于上任途中。②灵均:屈原的字。③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江边渔父曾问屈原:“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
  文本二:
屈 原
[宋]张耒[注]
楚国茫茫尽醉人,独醒惟有一灵均。
餔糟更遣从流俗,渔父由来亦不仁。
  [注] 张耒,“苏门四学士”之一。苏轼获罪后受到满朝文武的孤立,他因支持苏轼而屡遭贬谪。
6.下列对文本一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飒飒”两字写出了秋风的凄厉,营造了萧瑟的氛围,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诗人在独自凭吊时与屈原心意相通,真切感受到屈原对那些奸佞小人的痛恨。
C.“幽兰”关联屈原吟咏香草的诗篇,屈原常以香草寄托自己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D.尾联以景结情,通过昏暗的夜色、哀切的猿声等,从多个角度来渲染客途之悲。
7.两首诗借“渔父”的典故表达了不同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三年模拟练
(2023浙江宁波期末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秦、韩战于浊泽,韩氏急。公仲朋谓韩王曰:“与国不可恃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赂之以一名都与之伐楚,以此一易二之计也。”韩王曰:“善。”乃儆公仲之行,将西讲于秦。
楚王闻之,大恐,召陈轸而告之。陈轸曰:“秦之欲伐我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南乡,此秦所以庙祠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王听臣,为之儆四境之内选师,言救韩,令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使信王之救己也。纵韩为不能听我,韩必德王也,必不为雁行以来。是秦、韩不和,兵虽至楚,国不大病矣。为能听我,绝和于秦,秦必大怒,以厚怨于韩。韩得楚救,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楚王大说,乃儆四境之内选师,言救韩,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谓韩王曰:“敝邑虽小,已悉起之矣。愿大国遂肆意于秦,敝邑将以楚殉韩。”
韩王大说,乃止公仲。公仲曰:“不可。夫以实困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恃楚之虚名,轻绝强秦之敌,必为天下笑矣。且楚、韩非兄弟之国也,又非素约而谋伐秦也。秦欲伐楚,楚因以起师言救韩,此必陈轸之谋也。且王以使人报于秦矣,今弗行,是欺秦也。夫轻强秦之祸,而信楚之谋臣,王必悔之矣。”韩王弗听。遂绝和于秦。秦果大怒,兴师与韩氏战于岸门,楚救不至,韩氏大败。
韩氏之兵非削弱也,民非蒙愚也,兵为秦禽,智为楚笑,过听于陈轸,失计于韩也。
(节选自《战国策·韩策一》,有删改)
温故知新
解释下列加点字。
1.与国不可恃——恃才傲物    
2.秦之欲伐我久矣——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3.一而具甲——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过故人庄》)    
4.使信王之救己也——成述其异,宰不信(《促织》)    
5.楚王大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二章》)    
6.韩王弗听——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7.韩氏之兵非削弱也——其后楚日以削(《屈原列传》)    
习题演练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开,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写在下面的横线上。(3分)
今秦之心A欲伐楚B王不如C因张仪D为和E于秦F赂之G以一名H都I与之伐楚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庙祠,是封建制度下供奉祖宗、鬼神或有功德的人的房屋,本文中指祭于宗庙。
B.四境,文中指四方疆界,与《六国论》中“起视四境”的“四境”意义相同,都代指全国。
C.“重其币”中“币”指礼物,与《屈原列传》中“厚币委质事楚”的“币”意义相同。
D.“邑”原指古代诸侯分给大夫的封地,本文中的“敝邑”是楚王对自己国家的谦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秦韩大战,韩国告急,韩王派公仲朋出使秦国求和,以此来缓解与秦的矛盾,并将祸水引向楚国,果然引起了楚王的不安。
B.陈轸为楚王献计,在楚国国内戒严,派遣军队和使者制造救韩的声势,迷惑韩王,借此来破坏韩、秦的关系,使楚国免于大患。
C.韩王不听公仲朋的规劝,最终没有与秦联合,引起秦国大怒,秦国发兵攻打韩国,楚国虽然来救,但因实力太弱,最终韩国大败。
D.作者认为,韩国实力并不弱,最终却落了个军队大败、谋略被耻笑的下场,主要是因为韩王误信陈轸的诳言,没有采纳公仲朋的计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纵韩为不能听我,韩必德王也,必不为雁行以来。
                             
                             
(2)恃楚之虚名,轻绝强秦之敌,必为天下笑矣。
                             
                             
5.公仲朋劝说韩王不要轻信楚国救韩而取消与秦联合的理由有哪些 请简要概括。(3分)
                             
                             
                             
                             
                             
                             
五年高考练  
材料一:
襄子围于晋阳中①,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 ”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材料二:
陈人有武臣,谓子鲋曰②:“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 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 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
  [注] ①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②子鲋:孔鲋,孔子八世孙。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韩非书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张本E然F后难之G岂有H不似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
B.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
C.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
D.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主上设置有关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职侵权,也没有了奸诈之心,他们履职行事,有了功劳就能得到赏赐,韩非认为这样才叫“善赏罚”。
B.在武臣看来,韩非与孔子观点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劝善等方面,韩非不一定就不对,孔子也不一定就合理,韩非也可以称得上是当世圣人。
C.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
D.子鲋对韩非之类的诸子学说闭口不言,充耳不闻,而武臣却深信不疑,进而怀疑圣人,子鲋对此深感失望,认为武臣是见识短浅,不明大道。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 (3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一、
1.罹 遭受
2.旨 意旨
3.涅 染黑
4.黜 指被罢免官职
5.纵 合纵,联合抗秦
6.佯 假装
7.贽 见面礼
8.纳 接纳
二、
1.①撰写 ②连接 ③同“嘱”,嘱托 ④劝请 ⑤类,等辈 ⑥归属
2.①含蓄隐晦 ②轻 ③没有 ④稍微,略微
3.①明白,懂得 ②明确,阐明 ③鲜明
4.①诚实 ②相信,信任 ③任凭,随意 ④信用 ⑤的确,确实
5.①简约 ②约束,节制 ③约定,约会 ④大概,大约
6.①志向 ②记 ③做记号 ④记述,记载 ⑤记述事或人的文章、著作
7.①被 ②知道 ③显现,出现 ④谒见,拜见 ⑤见面 ⑥加在动词前称代自己
8.①列举 ②提拔,推举 ③皆,全 ④拿 ⑤挺起,抬起 ⑥发动 ⑦施行
9.①连词,表目的 ②介词,拿,用 ③介词,通过
④介词,因为
10.①代词,他 ②代词,指代楚师 ③助词,的 ④往,到……去 ⑤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⑥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1.①介词,对,向,和 ②给予 ③连词,和,同 ④亲附、亲近
三、
1.各诸侯国的使节
2.困厄,处于困境
3.第二年
4.假话
5.委婉得体
四、
1.名词作状语,对内
2.名词作状语,对外
3.动词作名词,说人坏话、奉承献媚的小人
4.形容词作名词,品行不正的小人
5.形容词作名词,端方正直的人
6.形容词作动词,阐明
7.名词作状语,像蝉一样
8.意动用法,以……为患
9.名词作状语,拿着丰厚的礼物
10.名词作动词,通婚
11.形容词作名词,忠诚的人;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
12.使动用法,使……灭亡;使动用法,使……破败
13.名词作状语,在国内;名词作状语,在国外
14.形容词作动词,诋毁
15.名词作动词,效法,继承
16.名词作状语,一天一天地
五、
1.特殊句式: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译文:上天,是人类的始祖;父母,是人的根本。
2.特殊句式:被动句,“见”“被”表被动。
译文:诚实不欺却被怀疑,忠贞不移却被诽谤。
3.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介词(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丹、淅)放在句末。正常语序:于丹、淅大破楚师。
译文:在丹水、淅水一带大败楚军。
4.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介词(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怀王之宠姬郑袖)放在句末。正常语序:而于怀王之宠姬郑袖设诡辩。
译文:让他在怀王宠爱的妃子郑袖面前说假话。
5.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两个宾语“自”分别前置于动词“为”和“佐”之前。正常语序:莫不欲求忠以为自,举贤以佐自。
译文:没有不想寻求忠臣来帮助自己,选拔贤才来辅佐自己的。
6.特殊句式:被动句,“于”表被动。正常语序:故内于郑袖惑,外于张仪欺。
译文:所以在国内被郑袖蛊惑,在国外被张仪欺骗。
7.特殊句式:被动句,“为”表被动。
译文:被天下人耻笑。
8.特殊句式:被动句,“见”表被动。
译文:因此被放逐。
9.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两个定语“察察”“汶汶”分别后置于名词“身”和“物”之后。正常语序:人又谁能以察察之身,受汶汶之物者乎。
译文:高尚的人,谁能让自己洁净的身体蒙受浑浊的外物呢
10.特殊句式: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译文:终究被秦国消灭了。
六、
1.  怀瑾握瑜:比喻人具有纯洁高尚的品德。不能作定语。
2.√ 博闻强识: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3.√ 随波逐流: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自己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
4.√ 微言大义:精微的语言和深奥的道理。
5.  与世推移:指能够随着时间或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不合语境。
七、
1.√
2.  由高到低应是“卿、大夫、士”。
3.√
4.√
八、
1.邪曲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也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3.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4.推此志也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5.不获世之滋垢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6.疾痛惨怛 未尝不呼父母也
7.“离骚”者 犹离忧也
8.明道德之广崇 治乱之条贯
9.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谗谄之蔽明也
10.《国风》好色而不淫 《小雅》怨诽而不乱
11.其志洁 故其称物芳
片段阅读练
1.CJN “而”表递进,据此在其前C处加句读;“因”意为因此,是另一层意思的展开,在其前J处加句读;“秦人”为“留之”的主语,在其前N处加句读。最后整体顺通句意,所断三处语意通顺,前后文衔接,即确定答案为C、J、N。
2.答案 (1)我国与你们楚国接壤,结为婚姻亲家。然而现在秦、楚两国不交好,就没有办法命令其他诸侯国。
(2)楚怀王对此十分忧虑,想去又担心被欺骗,不去又怕秦国更加恼怒。
解析 (1)“接境”,地界相连,接壤;“欢”,友好,交好;“无以”,没有(办法);“令”,发布命令,命令。
(2)“患”,对……忧虑;“见”,表被动;“益”,更加。
3.答案 ①批评君主用人不察,远贤亲佞。②借古讽今,指出治国之道在于任贤。
解析 由“楚之君诚得其道,臣诚得其人……乌得陵之哉”可知,文章感慨楚国的国君如果能任用贤能的大臣,秦国即使再强大,亦不敢肆意凌辱楚国,可见文章意在批评君主用人不察,远贤亲佞;同时本文又借古讽今,指出楚怀王最终被秦国扣留,与他作为一国的君主却不任用贤才有关,认为治国之道在于任贤。
  [参考译文]
秦国攻打楚国,夺取八座城。秦昭王派人给楚怀王送信,写道:“起初我与你约定两国为兄弟之邦,在黄棘盟誓,派楚太子到秦国为人质,彼此交好。(不料)楚太子辱杀了我的重臣,没有认罪就逃跑了,我确实无比愤怒,才派兵攻入你的边境。现在听说你又让太子到齐国充当人质以求和解。我国与你们楚国接壤,结为婚姻亲家。然而现在秦、楚两国不交好,就没有办法命令其他诸侯国。我想与你在武关会面,当面约定,结成同盟然后退兵,这是我的心愿。”楚怀王对此十分忧虑,想去又担心被欺骗,不去又怕秦国更加恼怒。昭睢说:“大王不能去,应该调兵自守!秦国是虎狼之国,有吞并各诸侯国的野心,不可信任啊!”楚怀王之子子兰却劝怀王去,于是楚怀王前往秦国。秦昭王让一位将军假扮为王,在武关埋伏下重兵,楚怀王一到便闭上关门,把他劫持到了西边的咸阳,又命令楚怀王在章台朝见秦昭王,行属国使臣的礼节,并要挟楚怀王割让巫郡和黔中郡。楚怀王想要举行盟誓,秦昭王却想要先得到割地。楚怀王十分愤怒地说:“秦国欺骗了我,还强行要挟我割地!”楚怀王因此不答应。秦国便把他扣留下来。齐王最终归还楚太子,楚国便立太子为楚王。
臣司马光说:楚国的国君如果能掌握正确的治国之道,如果能任用贤能的大臣,秦国即使强大,又怎敢肆意凌辱楚国呢!
4.C “议论性很强,抒彩较弱”错误。课文《屈原列传》结尾的“太史公曰……”,议中寓情,表达了作者对屈原的复杂情感,抒彩较强。如“悲其志”“爽然自失”等,都是抒彩较强的句子。
5.答案 大凡君子,没有谁不仰慕他的清高,赞美他的文辞。对他的怀才不遇感到悲痛,而怜悯他的志向的。
解析 “莫”,没有谁;“嘉”,赞美;“愍”,怜悯。
  [参考译文]
屈原的操守和行为忠贞,却遭到小人进谗言,心里忧愁烦乱,不知该向谁倾诉,于是写出了《离骚经》。离,是别的意思;骚,是愁的意思;经,是途径的意思;这三个字是说自己被流放而离开朝廷,虽心中忧虑,却仍沿着正道前行,用国风的方式劝谏国君。希望国君能够醒悟,返回到正道上,并让自己回到朝廷。这时候,秦昭王派张仪欺诈怀王,让怀王断绝与齐国的交往;又让张仪诱骗楚国,让怀王与秦王一起在武关会盟,就趁势胁迫怀王与秦王一起到了秦国,扣留了怀王,不让他回去,怀王最终死在秦国。怀王的儿子顷襄王又听信馋言,把屈原放逐到江南。
屈原被流放在乡野,又作了《九章》,援引圣王来证明自己的冤屈,却始终不能被明察,他又不能容忍自己以清白之身长久地生活在污浊的世上,于是投汨罗江自沉而死。
《离骚》的行文,依照《诗经》来起兴,援引不同的物类作比喻,所以用好鸟香草来比喻忠贞之士,用恶禽臭物来比喻谗佞之人,用灵修美人来比喻君王,用宓妃、佚女来比喻贤臣,用虬龙鸾凤来比喻君子,用飘风云霓来比喻小人。文辞温厚而典雅,文章的意旨纯洁而明朗。大凡君子,没有谁不仰慕他的清高,赞美他的文辞。对他的怀才不遇感到悲痛,而怜悯他的志向的。
6.B “真切感受到屈原对那些奸佞小人的痛恨”错误。“独吊灵均恨莫收”是说诗人在独自凭吊屈原时,想到屈原令人悲愤的遭遇,内心的恨意难收,并非感受到屈原对那些奸佞小人的痛恨。
7.答案 ①寇诗借“渔父”的典故,反用其意,表达了对屈原正道直行、不随波逐流的高洁品质的赞扬。
②张诗借“渔父”的典故,对像“渔父”一类的“从流俗”之人进行了批判。
解析 “深岸自随浮世变,遗魂不逐大江流”的意思是:高耸的江岸自然随着世事变迁,但屈原的亡魂定不会随波逐流。寇诗借“渔父”“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的典故,反用其意,表达了对屈原正道直行、不随波逐流的高洁品质的赞扬。
“餔糟更遣从流俗,渔父由来亦不仁”的意思是:那些吃着酒糟的人更是浑浑噩噩、随波逐流,渔父之类的人从来都没有仁义。张诗借“渔父”的典故,对像“渔父”一类的“从流俗”之人进行了批判。
三年模拟练
温故知新
1.依赖,依仗
2.进攻,征伐
3.备办,准备
4.相信,信任
5.同“悦”,愉快
6.副词,“不”
7.削减,削弱
习题演练
1.BFI  “秦之心”作“欲伐楚”的主语,二者之间不能断开,应在“楚”后断开,即在B处断开;“因张仪为和于秦”是“不如”连接的内容,中间不能断开,“于秦”作“为和”的后置状语,应在“秦”后断开,即在F处断开;“以一名都”为“赂”的后置状语,应在“都”后断开,即在I处断开。故应在B、F、I三处断开。(每答对一处给1分,答案超过三处不给分)
2.B “意义相同”错。《六国论》中“起视四境”中“四境”指边境。
3.C “楚国虽然来救,但因实力太弱”错,原文说“楚救不至”,可见楚国并没有来救韩国。
4.答案 (1)韩国即使不相信我们,也一定会感激大王,一定不会与秦国一起来攻打我们。
(2)依仗楚国的空言,轻易地与强秦绝交,成为敌人,一定会被天下人耻笑。
解析 (1)“纵”,即使;“德”,感激;“雁行”,比喻依次行进,指联兵而来。
(2)“恃”,依仗;“绝”,绝交;“为”,被。
5.答案 ①秦攻韩是真,楚救韩是假;②楚和韩并没有预先约定伐秦,救韩应该是楚国的计谋;③韩已通知秦联合之事,如果取消联合,会得罪强秦。
解析 由原文“夫以实困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可知,秦攻韩是真,楚救韩是假;由原文“且楚、韩非兄弟之国也……此必陈轸之谋也”可知,楚和韩并没有预先约定伐秦,救韩应该是楚国的计谋;由原文“且王以使人报于秦矣,今弗行,是欺秦也。夫轻强秦之祸,而信楚之湈臣,王必诲之矣”可知,韩已通知秦联合之事,如果取消联合,会得罪强秦。
  [参考译文]
秦、韩两国在浊泽大战,韩军处境危急。公仲朋对韩王说:“盟国是不能依靠的,现在秦国想的是攻打楚国,大王不如通过张仪与秦国讲和,送上一座大城,让秦国去攻打楚国,这是一石二鸟之计。”韩王说:“好。”于是为公仲朋准备好一切,派他到秦国去谈判。
楚王听说这件事,大为恐慌,召见陈轸把这件事告诉了他。陈轸说:“秦国一直想攻打楚国,现在又得到韩国的一座大城,并准备好了军队,秦、韩起兵南进,这是秦国多次祈求神灵所想的事。现在终于实现,楚国肯定会遭到攻打。大王听我一言,在全国调集军队,对外宣称准备出兵救韩,让战车塞满道路。同时派出使者,多备车辆,带上重礼,让韩国相信楚国会救自己。韩国即使不相信我们,也一定会感激大王,一定不会与秦国一起来攻打我们。这样,秦国、韩国不能团结一致,就算攻打楚国,楚国也不会有太大的危险。如果韩国相信楚国,不和秦国联合,秦国必定会大怒,深恨韩国。韩国得到楚国的援救,就会看轻秦国;看轻秦国,对秦国的要求也不会言听计从。这样楚国就能阻挡秦、韩的军队,而免除楚国的祸患了。”楚王十分高兴,于是下令在全国调集军队,声称要援救韩国;派出使者,带上车辆和重礼,对韩王说:“我国虽小,已经调动全国之兵来援助。希望贵国下决心抵抗秦国,楚国将与韩国共存亡。”
韩王大为高兴,让公仲朋停止出发。公仲朋说:“不能这样。以战争之实陷我们于困苦窘迫之地的,是秦国;用诺言假说来援救我们的,是楚国。依仗楚国的空言,轻易地与强秦绝交,成为敌人,一定会被天下人耻笑。况且楚、韩不是友好国家,又没有预先约定共同攻打秦国。秦国想要攻打楚国,所以楚国声称起兵救韩,这一定是陈轸的计策。而且大王已派人通知秦王要去和谈,现在又反悔,就是欺骗秦国。轻视强秦的威胁而听信楚王的谋臣,大王一定会后悔啊!”韩王没有听从公仲朋的意见。于是和秦国断交。秦国果然大怒,起兵与韩军在岸门大战,楚国援军并没有到达,韩军大败。
韩国的军队并没有削弱,韩国的人民也并不愚昧,韩军被秦军打败,谋略被楚国耻笑的原因,是由于误听陈轸的诳言,而没有采纳公仲朋的正确主张啊。
五年高考练
1.CEG 本题题干已指明有“三处”需要断句。答题时可采用排除法,把不能断开的地方逐步排除。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可知:“韩非书”指《韩非子》这本书,作句子的主语;“云”是“说”的意思,作谓语;“夫子善之”作“云”的宾语。“韩非书云夫子善之”是一个主谓宾结构完整的句子,所以A处和B处不能断开。“以”在此处为连词,连接前后两个动词“引”“张本”,所以D处不能断开。“然”在此处为代词,意思是“这样”,常和“后”连用,所以F处不能断开。“岂有……哉”是文言固定句式,表反问,中间不能断开,其前后应断开,所以H处不能断开。故C、E、G处应断开。
2.B “不可以不劝爱人”的“劝”也是“鼓励、劝勉”的意思,和文中“劝”的词义相同。
3.C “世人……常通过引经据典……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错误。根据材料二中的“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可知,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信任的是“好事而穿凿者”,而非“世人”,选项扩大范围。
4.答案 (1)我的大臣们都对我有高傲轻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所以先奖赏他。(踩分点:“无有不”“骄侮”“唯”“是以”“先”)
(2)请允许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踩分点:“请”“略”“一隅”“审”“信”)
解析 (1)“骄侮”,高傲轻慢;“唯”,只,只有;“先”,次序、时间在前。
(2)“请”,请求,这里可译为“请允许我”;“一隅”,一个方面,一小部分;“审”,仔细考察;“信”,言语真实。
5.答案 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已经去世许多年,不可能对此发表意见。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明确子鲋批驳韩非什么。由材料二中的“乃者赵、韩共并知氏……然实诈也”和材料一及注释①的内容可知,子鲋主要是针对《韩非子》里记载的“赵、韩共并知氏”后,赵襄子行赏,得到孔子的称赞这一事情进行批驳。子鲋认为韩非说的不符合事实。然后分析子鲋用什么事实依据批驳韩非,即此题的答案。结合材料二中“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可知,子鲋认为知氏灭亡时孔子已去世很久。因此,“赵、韩共并知氏”后,孔子不可能对赵襄子行赏的事情发表意见。
方法总结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四关注
  (1)关注文中的重要人物及事件。严防张冠李戴、事件杂糅或无中生有,严防内容上的断章取义或者范围、作用、程度等的不明确。
(2)关注人物的对话。严防内容上的主次不分、因果关系不明或文意理解上的错误。
(3)关注文言现象。对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一定要能作出合理的解释,严防对原文信息的错解或误译。
(4)关注题干。明确题干的考查点,严防与题干要求无关的信息或不恰当的推断混入答案。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赵襄子被围困于晋阳城中,解围后,赏赐有功的五个人,第一个受赏赐的是高赫。张孟谈说:“晋阳城解围的事,高赫没有大功,现在第一个赏他,为什么 ”赵襄子(回答)说:“晋阳被围的时候,我的国家危险。我的大臣们都对我有高傲轻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所以先奖赏他。”孔子听到后,说:“赵襄子这是善于赏赐啊!奖赏一个人而使天下做臣子的都不敢失礼了。”有人说:孔子不懂得什么是善于赏赐。善于赏罚的人,百官不敢侵犯他人职权,群臣不敢失去礼节。主上设置了有关法令,而臣下没有奸诈的心思。像这样,就可以叫作善于赏罚了。赵襄子有君臣关系亲密的恩泽,执掌令行禁止的法令,却还有高傲轻慢的臣下,这是赵襄子失去了处罚的原则。做臣下的,参议政事有功就赏。现在高赫仅是不高傲轻慢,赵襄子就赏赐他,这就是失去了赏赐的原则。所以说:孔子不懂得什么是善于奖赏。
  材料二:
陈郡有个叫武臣的人,对子鲋说:“韩非主张的刑法之说,与孔子的礼义观点相比,不同之处实在是太多了。每当我探求他们二人言论的深意,考察他们的所行之事,就会感到他们的学说的影响力都是那样经久不衰,而且也都主张遏制奸邪劝导向善,所以韩非未必就一无是处,而孔子也未必就完全正确。像韩非那样的人,也应该说是当世的圣人。”子鲋说:“现在的人,形容高的一定用上天来称道,形容深的一定以深渊来称说。那些生来好事又常常穿凿附会的人,总是引经据典以自圆其说,攀缘圣人自以为贤,想要以此取信于那些愚昧无知的人,进而达到传播自己的异端邪说的目的。比如诸子所著的那些书,立论说理都是采取这种方式。请允许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武臣说:“好的。”子鲋说:“从前,赵氏和韩氏共同吞并了知氏之后,赵襄子在论功行赏的时候,首先赏赐的是并无功劳的高赫,然后才赏赐其他有功劳之臣。韩非在他的书里说‘孔子称赞赵襄子善于赏赐’,韩非先引用孔子的话来张本,后面再反驳孔子的说法。韩非的书里难道有不用这种手法的吗 然而他所说的其实是不对的。用什么来证明他说的不对呢 从前我的先祖孔子在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就已经去世了,而到鲁哀公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三家共同讨伐郑国,因遇上齐国陈恒率师救郑无功而返,这时孔子去世已经十一年了,而晋国的四卿都还在世。后来到了鲁悼公十四年,知氏才灭亡。知氏被灭距孔子去世年代很远,韩非却公然信口胡说,而竟然毫无惭愧之意。由此看来,那么世上之所以有这么多好事之徒,都是韩非的罪过。所以,一直以来,我对于类似韩非这样的诸子之说闭口不谈、充耳不闻。而今你却立尺表来量天高,以寸指来测深渊,昧于大道又执迷不悟,轻信妄言而怀疑圣人,这恐怕不是我们心中所希望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