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同步
第三单元
11 过秦论
基础过关练
一、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1.合从缔交
“从”同“ ”,
2.赢粮而景从
“景”同“ ”,
3.锄櫌棘矜
“櫌”同“ ”,
4.非及乡时之士也
“乡”同“ ”,
5.百有余年矣
“有”同“ ”,
二、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固
2.亡
3.制
4.策
5.致
6.度
7.遗
8.爱
三、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义: 。
今义:山东省。
2.以致天下之士
古义: 。
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3.宽厚而爱人
古义: 。
今义:指丈夫或妻子;指恋爱中男女的一方。
4.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古义: 。
今义:使船前进的工具,比桨长而大,安在船尾或船旁,用人摇。
5.才能不及中人
古义: 。
今义: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做见证的人。
四、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过秦论
2.据崤函之固
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4.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
5.外连衡而斗诸侯
6.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7.会盟而谋弱秦
8.追亡逐北
9.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10.履至尊而制六合
11.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12.却匈奴七百余里
13.以愚黔首
14.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15.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16.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17.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18.序八州而朝同列
五、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特殊句式:
译文:
2.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特殊句式:
译文:
3.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特殊句式:
译文:
4.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特殊句式:
译文:
5.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特殊句式:
译文:
6.铸以为金人十二。
特殊句式:
译文:
六、成语积累: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的正误。
1.推动三地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就要因利乘便,向改革要动力。( )
2.黄君此说,与胡适之之《论文字句读及符号》直同年而语。( )
3.建设惠及全人类、高效可持续的全球公共卫生体系,筑牢保障全人类生命安全和健康的金城千里的防线。( )
4.像王谢家族中人,他们向上攀登的机会比瓮牖绳枢之子要多得多。( )
5.臣闻田虎斩木揭竿之势,今已燎原,非猛将雄兵,难以剿灭。( )
6.他独自行走在溪谷中,看着天上的行云聚集,听着林间的鸟鸣回荡,他深深陶醉于眼前云集响应的情景之中。( )
7.他是一个有着席卷八荒、横扫六合伟大志向的帝王。( )
七、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万乘:“乘”即兵车,古代一车四马称为一“乘”,按周代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 )
2.九州:古时天下分九州,即兖州、郑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雍州。秦居雍州,六国分居其他八州。( )
3.七庙:古代宗法制度,天子设七庙供奉祖先。后以“七庙”为封建王朝的代称。( )
4.行伍: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因以“行伍”代指军队。( )
5.阡陌:田间小路,后也泛指田野。南北方向的小路叫“陌”,东西方向的小路叫“阡”。( )
6.战国四公子:齐国春申君黄歇、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孟尝君田文、魏国信陵君魏无忌。( )
7.陶朱:春秋时期越国的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今山东定陶西北),自称“陶朱公”。他因善于做生意而致富,所以后人常以“陶朱”为富人的代称。( )
8.黔首:秦朝对百姓的称呼。黔,黑色。秦朝百姓用黑色头巾包头,故称“黔首”。古代百姓的称谓还有“布衣”“黎民”“生民”“苍生”“鲰生”“氓”等。( )
9.敲扑,行刑用的棍杖,长的叫“敲”,短的叫“扑”。( )
八、名句默写: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
1.《过秦论》中,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愚化百姓,在政治文化上采取的措施的句子是“ , ”。
2.贾谊的《过秦论》中,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的防御措施,其中写他对北方边境少数民族采取的措施的句子是“ , ”。
3.《过秦论》中“ , ”两句,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得到天下后,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4.贾谊《过秦论》中,秦孝公时采取“ ”的对外政策,后来多国合纵抗秦,秦人开关迎敌,但是九国之师“ ”。
5.《过秦论》中,运用借代的手法形象地描写秦始皇用暴力的方式统治天下的两句分别是“ ”和“ ”。
6.《过秦论》中,描写陈涉出身士卒,起于田间的句子是“ , ”。
7.“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与贾谊在《过秦论》中说的“ , ”有异曲同工之妙。
8.《过秦论》中“ , ”两句,表明秦始皇的暴力统治不但震慑了北方的少数民族,也震慑了国内的勇士。
9.《过秦论》中,直接点明秦始皇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百姓的句子是“ ”,直接指出秦朝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 ”。
10.《过秦论》中,写秦始皇继承前代功业,靠武力征服天下的两句是“ , ”。
11.贾谊在《过秦论》中用“ , ”两句,从兵器和旗帜两方面写陈涉起义队伍的武器装备极为简陋。
12.《阿房宫赋》中用“六王毕,四海一”来形容秦始皇灭掉诸侯国、统一天下的过程,《过秦论》中表达相同意思的两句是“ , ”。
片段阅读练
一、(2023河北衡水中学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志,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借使秦王计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并A殷B周C之D迹E以F制G御H其I政J后K虽L有M淫N骄O之P主Q犹R未S有T倾U危V之W患X也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
(2)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异也。
二、(2023辽宁大连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至鸡头山,过回中焉。作信宫渭南,已,更命曰极庙。自极庙道通骊山。作甘泉前殿,筑甬道,自咸阳属之。治驰道于天下。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三十四年,丞相李斯上书曰:“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皆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制曰:“可。”三十五年,始皇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发北山石椁,写蜀、荆地材皆至。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豪杰亡秦》,有删改)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咸阳属之”与“亡国破家相随属”(《屈原列传》)两句中的“属”含义不同。
B.郡县,是对秦朝地方行政区域的称谓,其中郡大县小,以郡统县。
C.弃市,古代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街头示众,称“弃市”。
D.城旦,秦、汉时刑罚名,一种筑城四年的劳役。
4.有人认为秦朝灭亡,根源在于秦始皇自己。请从文中找出这种观点的依据。
三、(2023黑龙江鸡西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秦法,不得兼方,不验,辄死。然候星气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讳谀,不敢端言其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于是乃亡去。始皇闻亡,乃大怒曰:“吾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市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节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有删改)
5.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是否相同,并解释其意思。
(1)不验,辄死 一鸣辄跃去,行且速
(2)不中呈不得休息 木直中绳
(3)以为自古莫及己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4)于是乃亡去 相去四十里
6.侯生、卢生为何不愿为秦始皇求仙取药
三年模拟练
(2023山东菏泽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文本一: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 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皆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
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 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 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
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也,而岂天道哉!
(节选自方孝孺《深虑论》,有删改)
文本二:
(秦)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 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故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有删改)
温故知新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
2.岂其虑之未周与——然后快于心与(《齐桓晋文之事》)
3.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方欲行,转视积薪后(《狼》)
4.而卒亡秦之社稷——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5.岂工于活人——工于心计
6.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
7.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
8.重足而立——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三峡》)
习题演练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3分)
盖A虑B之C所D能E及F者G人H事I之J宜K然L而M出N于O智P力Q之R所S不T及U者V天W道X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惩,文中意为借鉴,与成语“惩一儆百”的“惩”意思不同。
B.祚,本指福,赐福,文中指皇位,“践祚”“即祚”表示天子即位。
C.出人,文中意为超出一般人,与《师说》中“其出人也远矣”的“出人”意思相同。
D.区区,谦辞,愚拙,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的“区区”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本一开篇即指出古代筹划国家大事之人常常注重困难的事,而忽略容易的事,从而引出本文论述的中心。
B.文本一第二段叙述从秦汉至唐宋,历代统治者总结前代覆亡的经验教训,得出了他们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的结论。
C.文本一第三段强调“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由于思想的局限性,作者对“天道”的理解带有一定的宿命论色彩。
D.两则文本都运用了对比论证,以增强说服力。如文本一“虑天下者”与“古之圣人”的对比,文本二秦朝盛衰的对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
(2)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
5.要想国家长治久安,应采取哪些治国之道 请结合两则文本的内容加以概括。(3分)
*五代史伶官传序
基础过关练
一、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无”同“ ”,
二、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归
2.恨
3.盛
4.困
5.其
6.而
三、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岂非人事哉
古义: 。
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古义: 。
今义:做,投身到(事业中去);(按某种办法)处理。
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古义: 。
今义:最初的,开始的;原来,本来。
4.系燕父子以组
古义: 。
今义:组织;由不多的人员组织成的单位;用于事物的集体;合成一组的(文艺作品)。
四、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2.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3.负而前驱
4.函梁君臣之首
5.而告以成功
6.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7.仓皇东出
8.泣下沾襟
9.抑本其成败之迹
10.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五、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梁,吾仇也。
特殊句式:
译文:
2.燕王吾所立。
特殊句式:
译文:
3.此三者,吾遗恨也。
特殊句式:
译文:
4.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特殊句式:
译文:
5.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特殊句式:
译文:
6.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特殊句式:
译文:
7.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特殊句式:
译文:
8.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特殊句式:
译文:
9.岂独伶人也哉
特殊句式:
译文:
六、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序”是一种文体,主要分书序和赠序两种,如《送东阳马生序》《五代史伶官传序》都是赠序。( )
2.伶官:古代宫廷中授有官职的演戏艺人。( )
3.从事,官名,源于汉武帝时期,是刺史属吏之称,分为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史等,主要职责是主管文书、察举非法。《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从事”泛指一般属官。( )
4.古代帝王祭祀时,牛、羊、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少牢”只有羊、猪,没有牛。天子祭祀社稷用少牢,诸侯祭祀用太牢。( )
5.太庙:天子的祖庙。最早太庙是供奉皇帝和皇后先祖的地方,后来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 )
七、名句默写: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
1.《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在引用《尚书》中的话“满招损,谦得益”作答时,顺势从中引申出“ , ”的道理。
2.《五代史伶官传序》中,“ , ”两句写出了当李存勖强盛的时候,天下无人能抗衡的气势。
3.根据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的记述,庄宗的父亲临终时说自己有三个“遗恨”,然后郑重叮嘱庄宗:“ , !”
4.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以“ , ”的道理告诫人们,要防微杜渐,不可玩物丧志。
5.欧阳修提出了“盛衰之理, , ”的论点,并举了后唐庄宗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事例作为立论的根据。
6.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 , ”两句,表明庄宗不负所望,完成了父亲托付的灭燕、灭梁的遗愿。
7.庄宗李存勖取得天下后,骄奢淫逸,重用伶官,荒废朝政,最后众叛亲离,士卒离散,仅有的些许忠臣相对号泣,以发代首,发誓效忠。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中,用“ , ”两句再现了当时君臣相泣的情景,何其衰败啊。
8.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引用“ , ”揭示了人不应骄傲自满而应谦虚谨慎的道理。
片段阅读练
一、(2023黑龙江哈尔滨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郭门高者,名从谦,门高其优名也。虽以优进,而尝有军功,故以为从马直指挥使。从马直,盖亲军也。从谦以姓郭,拜崇韬为叔父,而皇弟存乂又以从谦为养子。崇韬死,存乂见囚,从谦置酒军中,愤然流涕,称此二人之冤。是时从马直军士王温宿卫禁中夜谋乱事觉被诛。庄宗戏从谦曰:“汝党存乂、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复欲何为乎 ”从谦恐,退而激其军士曰:“罄尔之赀,食肉而饮酒,无为后日计也。”军士问其故,从谦因曰:“上以王温故,俟破邺,尽坑尔曹。”军士信之,皆欲为乱。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余人。居数日,庄宗复东幸汜水,谋扼关以为拒。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是A时B从C马D直E军F士G王H温I宿J卫K禁L中M夜N谋O乱P事Q觉R被S诛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尝有军功”与“技经肯綮之未尝”(《庖丁解牛》)两句中的“尝”字含义相同。
B.“存乂见囚”与“信义安所见乎”(《苏武传》)两句中的“见”字含义不同。
C.“称此二人之冤”与“不以千里称也”(《马说》)两句中的“称”字含义不同。
D.“俟破邺”与“俟其欣悦,则又请焉”(《送东阳马生序》)两句中的“俟”字含义相同。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谦恐,退而激其军士曰:“罄尔之赀,食肉而饮酒,无为后日计也。”
(2)居数日,庄宗复东幸汜水,谋扼关以为拒。
二、(2023福建泉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庄宗至汴州,令崇韬权行中书事。时近臣劝庄宗以贡奉物为内库,珍货山积,公府赏军不足。崇韬奏请出内库之财以助,庄宗沉吟有靳惜之意。是时天下已定,寇仇外息,庄宗渐务华侈,以逞己欲。三年夏,雨,河大水,坏天津桥。是时酷暑尤甚。庄宗常择高楼避暑,皆不称旨。庄宗曰:“余富有天下,岂不能办一楼!”即令宫苑使经营之,犹虑崇韬有所谏止,使谓崇韬曰:“今年恶热,朕顷在河上,五六月中,与贼对垒,行宫卑湿,介马战贼,恒若清凉。今晏然深宫,不耐暑毒,何也 ”崇韬奏:“陛下顷在河上,汴寇未平,废寝忘食,心在战阵,祁寒溽暑,不介圣怀。今寇既平,中原无事,纵耳目之玩,不忧战阵,虽层台百尺,广殿九筵,未能忘热于今日也。愿陛下思艰难创业之际,则今日之暑,坐变清凉。”庄宗默然。
(节选自《旧五代史·唐书·列传第九》,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宗是庙号,庙号为中国古代君主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所起的名号。
B.天下,泛指国土,与《兼爱》中“若使天下兼相爱”的“天下”相同。
C.陛下,原指宫殿的台阶下,后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D.九筵,筵指竹席,长九尺,九筵即八十一尺,文中以此形容殿堂广阔。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近臣劝庄宗以贡奉物为内库,珍货山积,公府赏军不足。
(2)愿陛下思艰难创业之际,则今日之暑,坐变清凉。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先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及举进士时,学者方为四六,号时文,公已独步其间。天圣七年,补国子监生。是秋取解,明年南省试,皆为第一人,由是名重当世。先公平生文章擅天下,未尝以矜人。初奉敕撰《唐书》,而“列传”则宋公(祁)所传。书成奏御,旧制惟列官最高者一人,公官高,当书。公曰:“宋公于传,功深而日久,岂可掩其名,夺其功 ”于是“列传”书宋公。
(选自《欧阳修集·附录卷二·先公事迹》,有删改)
乙
呜呼哀哉!公之生于世,六十有六年。民有父母,国有蓍龟,斯文有传,学者有师。君子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为。譬如大川乔岳,不见其运动,而功利之及于物者,盖不可以数计而周知。今公之没也,赤子无所仰芘,朝廷无所稽疑。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救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怩。缄词千里,以寓一哀而已矣。盖上以为天下恸,而下以哭其私。呜呼哀哉!尚享!
(选自苏轼《祭欧阳文忠公文》,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救/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怩
B.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救/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怩
C.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救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怩
D.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救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怩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子监,中国古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又称“太学”,就学的学员皆称监生或太学生。
B.省试,即礼部试,唐宗时称省试,明清时称会试,由礼部主持,每三年举行一次,第一名称为会元。从文中可知,欧阳修是省试的第一名。
C.尚享,也作“尚飨”,是指尊崇、高尚的享受,是旧时祭文结语,表示希望死者来享用祭品,表达对逝者的悼念。
D.文忠,是欧阳修的谥号。古代很多文学家的作品集常以谥号命名,例如《欧阳文忠公文集》《昌黎先生集》《范文正集》。
8.从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的角度比较甲文和乙文的不同。
三年模拟练
(2023广东汕头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文本一: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节选自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有删改)
文本二:
五代史宦者传论
欧阳修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
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为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而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
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而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可不戒哉!
(有删改)
温故知新
1.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
2.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鸿门宴》)
3.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屈原列传》)
4.其次亡身——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5.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学不可以已(《劝学》)
习题演练
1.文本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3分)
安危出A其喜怒B祸患伏C于帷闼D则E向之所谓F可恃者G乃所以H为患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书》,指《尚书》,意为“上古之书”,与《诗经》《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
B.用事,指封建统治者执掌政权或官员履行职责,与其意义和用法相近的有“致仕”“当世”。
C.忍,此处意为“狠心”,与《鸿门宴》中“君王为人不忍”中的“忍”字意义相同。
D.恃,意为“依赖、依仗”,与成语“恃才傲物”“恃才矜己”中的“恃”字意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欧阳修擅长写史论,文本二以宦官制度给国家带来危害立论,逐层剖析宦者祸国的行径,夹叙夹议,分析详尽。
B.欧阳修认为宦者之祸更甚,是因为宦官终日随侍国君,关系日渐亲密,国君日益疏远忠臣,而重用宦官理政。
C.有时国君发觉宦官危害已深,想要铲除祸患,却或因操之过急而被宦官挟持成为人质,或使奸雄们借机生事。
D.唐昭宗亲近宦者,远离贤士,当他开始悔悟时,却为时已晚,因为此时宦官已经形成自己的势力,难以根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
(2)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
5.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和《五代史宦者传论》中都提到君主如果治国不当,就会有“身死国灭”的危害。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明君治国的做法。(3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一、
1.纵 特指合纵,战国时六国联合反对秦国的联盟
2.影 影子,此处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3.耰 碎土平田用的农具
4.向 先前
5.又 加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二、
1.①险要的地势 ②牢固 ③坚固的防御工事 ④使之固,巩固 ⑤顽固 ⑥本来
2.①失去,丢失 ②败逃,这里指败逃的军队
③使……灭亡 ④无,没有 ⑤逃跑,逃亡
3.①统领、统率 ②制服 ③控制 ④规定 ⑤规模
4.①政策 ②马鞭子 ③用马鞭驱赶 ④用简策记录
5.①招致,招引 ②取得,得到 ③表达 ④到达
6.①制度 ②衡量 ③推测,估计 ④计划 ⑤越过 ⑥次,回
7.①遗留 ②丢失 ③放弃 ④给予,赠送
8.①吝惜 ②爱护,加惠 ③喜爱
三、
1.崤山以东,代指东方诸国
2.两个词,以,连词,表目的;致,招致,招引
3.两个词,爱,爱护,加惠;人,民,民众
4.大盾牌
5.平常的人
四、
1.名词作动词,指斥过失
2.形容词作名词,险要的地势
3.名词作状语:席,像席子一样;包,像包裹一样;囊,像口袋一样
4.名词作状语:内,对内;外,对外
5.使动用法,使……相斗
6.名词作状语:南,向南;西,向西;东,向东;北,向北
7.形容词作动词,削弱
8.动词作名词,都指败逃的军队
9.使动用法,使……漂浮
10.名词作动词,到达
11.名词作状语,在北方
12.使动用法,使……退却
13.使动用法,使……蠢笨、无知
14.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的防御工事
15.名词作动词,称帝称王
16.形容词作动词:小,变小;弱,变弱
17.名词作状语:云,像云一样;响,像回声一样;景,同“影”,像影子一样
18.使动用法,使……来朝见
五、
1.特殊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用瓮做窗户,用草绳系门扇的贫家子弟,是下层百姓,是被征发的人。
2.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介词(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放在句末。正常语序:陈涉之位,非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尊也。
译文:陈涉的地位,不如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尊贵。
3.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介词(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钩戟长铩)放在句末。正常语序:锄櫌棘矜,非于钩戟长铩铦也。
译文:农具木棍不如钩戟长矛锋利。
4.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介词(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九国之师)放在句末。正常语序:谪戍之众,非于九国之师抗也。
译文:因有罪而被征调去守边的人,不能与九国军队匹敌。
5.特殊句式:被动句,“为”表被动。
译文:皇帝自己也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什么原因呢
6.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定语“十二”置于名词“金人”之后。正常语序:铸以为十二金人。
译文:铸成了十二个铜人。
六、
1.√ 因利乘便:凭借和利用有利的形势。
2. 同年而语:放在同一时间谈论,指相提并论(多用于否定式)。不合语境。
3. 金城千里:国都为险固的山河所环绕。形容国家的政权牢不可破。望文生义。
4.√ 瓮牖绳枢:用瓮做窗户,用草绳系门扇,形容家里穷。
5.√ 斩木揭竿:砍下树木当成武器,举起竹竿当成军旗。比喻武装起义。
6. 云集响应:形容群起赞同。不合语境。
7.√ 席卷八荒:像卷席子那样把所有东西都卷进去。形容力量强大,控制整个天下。
七、
1.√
2. “郑州”错,应是“冀州”。
3.√
4.√
5. 南北方向的小路叫“阡”,东西方向的小路叫“陌”。
6. “齐国春申君黄歇”“楚国孟尝君田文”错,应为“楚国春申君黄歇”“齐国孟尝君田文”。
7.√
8. “鲰生”指浅陋无知之人,并非百姓。
9. 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八、
1.废先王之道 焚百家之言
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却匈奴七百余里
3.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4.外连衡而斗诸侯 逡巡而不敢进
5.振长策而御宇内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6.蹑足行伍之间 而倔起阡陌之中
7.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8.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9.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0.奋六世之余烈 振长策而御宇内
11.斩木为兵 揭竿为旗
12.吞二周而亡诸侯 履至尊而制六合
片段阅读练
1.EJQ “殷周之迹”为“并”的宾语,“迹”后应断开,即E处应断开;“制御其政”中“其政”是“制御”的宾语,故“政”后应断开,即J处应断开;“后虽有淫骄之主”与“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构成假设关系复句,故“主”后应断开,即Q处应断开。
2.答案 (1)实行兼并,要重视欺诈和暴力;安定国家,要重视顺从形势,这就是说夺取天下和守卫天下不能用同样的方法。
(2)它的方法没有改,它的政令没有变,这是它夺取天下和守卫天下的结果不同的原因。
解析 (1)“高”,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高”,引申为“重视”;“贵”,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贵”,引申为“重视”;“取与守”,夺取天下和守卫天下;“术”,方法。
(2)“易”,改变;“所以”,……的原因。
[参考译文]
秦始皇怀着贪婪浅陋之心,只想施展自以为是的志向,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民,废除仁政王道,树立个人权势,烧毁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把欺诈与暴力放在前,把仁爱和正义丢在后,把凶狠残酷作为治理天下的前提。实行兼并,要重视欺诈和暴力;安定国家,要重视顺从形势,这就是说夺取天下和守卫天下不能用同样的方法。秦经历了战国时代直到统治天下,它的方法没有改,它的政令没有变,这是它夺取天下和守卫天下的结果不同的原因。秦孤立无援却拥有天下,所以它的灭亡很快就来到了。假使秦始皇能够考虑古代的情况,顺着商、周的道路,来治理自己的政事,那么后代即使出现骄奢淫逸的君主,也不会有倾覆危亡的祸患。所以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建立了国家,名号显耀而美好,功业长久。
3.A “含义不同”错误。两句中的“属”都是“连接”的意思。
4.答案 ①巡游各地,消耗财力。②焚书坑儒,钳制思想。③大肆修建宫殿、陵墓,役使百姓。
解析 由“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治驰道于天下”等可知,秦始皇巡游各地,消耗财力。由秦始皇同意的李斯上书的内容可知,秦始皇焚书坑儒,钳制思想。由“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写蜀、荆地材皆至”等可知,秦始皇大肆修建宫殿、陵墓,役使百姓。
[参考译文]
二十七年,秦始皇巡视陇西、北地,到达鸡头山,经过回中宫。在渭水南岸建造信宫,竣工后,(将信宫)改名为极庙。从极庙修路通往骊山。建造甘泉前殿,修筑甬道,从咸阳一直连接到甘泉。在全国各地都修筑了驰道。二十八年,秦始皇到东方各郡县巡视。三十四年,丞相李斯上书说:“我请求史官将不属于秦国的书籍全部烧掉。除了博士官所执掌的藏书外,天下凡私藏《诗经》、《尚书》、诸子百家著作的,都把它们交到郡守、都尉那里集中烧毁。有胆敢一起私下谈论《诗经》《尚书》的,施以弃市之刑。胆敢颂古非今的,诛杀全族。官吏知情不报的,与这些人同罪。命令下达三十天不烧毁的,施以黥刑,服筑城四年的劳役 。所不焚烧的,只有医药、占卜、种树之类的书。”秦始皇下令说:“可以。”三十五年,秦始皇在渭南上林苑中营造朝见的宫殿,先造前殿阿房宫,东西有五百步,南北有五十丈,殿内可以坐一万人,下面可以树立五丈高的旗帜。征调判宫刑、徒刑的人七十多万,分别建造阿房宫或骊山的陵墓。开采制作套棺的北山石料,采伐蜀、荆两地的木材,全都输送到这里(以备使用)。
5.答案 (1)相同 副词,就,便 (2)相同 符合、合乎 (3)不同 比得上/推及 (4)不同 离开/距离
6.答案 ①秦始皇天性刚戾自用,认为自古无人能及己。②秦始皇重刑尚杀,天下莫敢尽忠,不敢言其过。③秦始皇贪于权势,天下事皆决于己。
解析 由“始皇为人……自古莫及己”可知,秦始皇天性刚戾自用,认为自古无人能及己。由“上乐以刑杀为威……不敢端言其过”可知,秦始皇重刑尚杀,天下莫敢尽忠,不敢言其过。由“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未可为求仙药”可知,秦始皇贪于权势,天下事皆决于己。
[参考译文]
侯生、卢生一起商量说:“始皇为人,天性刚愎乖戾,自以为是,他出身诸侯,兼并天下,诸事称心,为所欲为,认为从古到今没有人比得上自己。皇上喜欢用重刑、杀戮显示威严,官员们都怕获罪,都想保住禄位,没有人敢真正竭尽忠诚。秦法规定,一个方士不能兼有两种方术,如果方术不能应验,就要处死。然而占验星象云气以测吉凶的人多达三百,都是良士,由于害怕获罪,就避讳奉承,不敢直言皇上的过错。天下的事无论大小都由皇上决定,皇上甚至用衡石来称量各种书写文件的竹简木简的重量,日夜都有定额,阅读达不到定额,就不能休息。他贪恋权势到如此地步,我们不能为他去找仙药。”于是就逃跑了。始皇听说二人逃跑,就十分恼怒地说:“我征召了大批精通文献典籍的人和有各种技艺的术士,想用他们创造太平盛世,这些方士想要炼制仙丹寻找奇药。今天听说韩众逃跑了不再还报,徐市等人花费的钱数以万计,最终也没找到奇药,只是他们非法牟利互相告发的消息每天传到我耳朵里。卢生等人,我尊重他们,赏赐十分优厚,如今竟然诽谤我,来加重我的无德。这些在咸阳的读书人,我派人去查问过,有的人竟妖言惑众,扰乱民心。”于是派御史去一一查问这些人,这些人相互检举揭发。违反禁令的一共四百六十多人,全部在咸阳活埋,并让天下的人知道,来告诫后世的人。
三年模拟练
温故知新
1.考虑
2.表示反问,相当于“吗”
3.当,正当
4.最终
5.善于,擅长
6.如果
7.侧着耳朵
8.重叠
习题演练
1.GLV “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是形式为“……者,……”的判断句,故“者”“然”后应断开,即G、L处断开;“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是形式为“……者,……也”的判断句,故“者”后应断开,即V处断开。
2.D “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的“区区”指小,形容微不足道;“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的“区区”指小,用作自称的谦辞。
3.B “得出了他们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的结论”错误。得出的结论是“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4.答案 (1)所以他们的子孙,即使有非常愚笨不贤良足够使国家灭亡的,但是上天最终不忍心立即使其国家灭亡。
(2)然而他们不敢竭尽忠诚,辅助君主纠正过失的原因是,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令,忠言还没从口中说完自己就被杀了。
解析 (1)“不肖”,不才,不贤;第一个“亡”,使动用法,使……灭亡;“卒”,最终;“遽”,立即。
(2)“所以”,……的原因;“拂过”,辅助君主纠正过失;“禁”,禁令;“糜没”,毁灭,这里指被杀。
5.答案 ①深虑平时容易疏忽的事件,防范灾祸的发生。②以民为本,用诚心、大德感化百姓。③保持头脑清醒,勇于接纳忠臣良言。
解析 由“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可概括出:深虑平时容易疏忽的事件,防范灾祸的发生。由“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可概括出:以民为本,用诚心、大德感化百姓。由“(秦)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可概括出:保持头脑清醒,勇于接纳忠臣良言。
[参考译文]
文本一:
谋划国家大事的人,常常会考虑困难的事,而忽略容易的事;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的事,而遗漏不足疑虑的事。然而,灾祸常常发生于被疏忽的事情中,变乱常常兴起于不加疑虑的事情中。难道是他们考虑得不周到吗 大凡通过谋划所能达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超出人的智力、谋划所不能达到的,是天道。
当时是秦的时代,(秦始皇)消灭诸侯,统一天下。秦始皇心中认为周朝的灭亡在于诸侯的强大,于是改封建制为郡县制。当时他认为这样一来战争就不会再发生,天子的尊位可以世代保有,却不知汉高祖在草野间崛起,最终灭亡了秦朝。汉朝鉴于秦朝的孤立无援,于是大肆封立兄弟、子侄为诸侯,认为同姓亲族可以共辅江山而不生变乱,然而七个诸侯国还是萌生了弑君篡位的阴谋。汉武帝、汉宣帝之后,逐渐分割诸侯的土地,削弱他们的势力,认为这样便平安无事了,外戚王莽最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光武帝刘秀借鉴了汉哀帝、汉平帝的教训,曹魏借鉴了东汉的教训,西晋借鉴了曹魏的教训,各自借鉴其前代灭亡的教训而进行防备,可这些朝代灭亡的根源,都在防备的范围之外。唐太宗听说将有武氏的人杀戮唐室子孙,便将可疑之人找出来统统杀掉,可武则天每天侍奉在他身边,唐太宗却没有想到她。宋太祖看到五代时的方镇势力足够可以制伏君王,便将节度使的兵权全部解除,使其力量削弱,容易控制,却不知子孙后代竟受困于敌国。
这些人都有着超出常人的智慧、盖世的才华,他们对国家治乱存亡的隐微之处,可谓考虑得细致,防范得周密了。然而,思虑的重心在这边,灾祸却在那边产生,最终到了变乱灭亡的地步,为什么呢 大概是因为智力能够谋划人事,却无法谋划天道。良医的子女多死于疾病,良巫的子女多死于鬼神,那难道是他们善于救别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吗 这是善于谋划人事而不善于谋划天道啊。古代的圣人,知道天下后世的变化不是人的智谋能考虑周全的,也不是手段能控制的,不敢滥用阴谋诡计,只是积累至诚,用大德来感动天心,使上天垂爱他(对百姓)的恩德,像慈母保护初生的婴儿那样不忍心舍弃。所以他们的子孙,即使有非常愚笨不贤良足够使国家灭亡的,但是上天最终不忍心立即使其国家灭亡。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啊。
假如自己不能用大德感动天心,想凭着微不足道的智谋包揽天下的事务,想使后世一定没有危亡的祸患,这从道理上一定是讲不通的,难道天意会如此安排吗
文本二:
(秦朝)三位君主一生昏惑而不觉悟,秦朝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 在这个时候,世上并非没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然而他们不敢竭尽忠诚,辅助君主纠正过失的原因是,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令,忠言还没从口中说完自己就被杀了。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侧着耳朵听,叠足而立,闭上嘴巴不敢说话。因此,三位君主无道,而忠臣不敢劝谏,智士不敢出主意。天下已经大乱,奸臣还不让皇上知道,难道不可悲吗 所以秦朝强盛的时候,繁法严刑,天下震惊;等到它衰弱的时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周王朝的秩序合乎道,因而传国一千多年不断绝;而秦朝则是本末皆失,所以不能长久。由此看来,安定和危亡的纲纪相距太远了。
*五代史伶官传序
基础过关练
一、
毋 不要
二、
1.①归向,归附 ②返回 ③女子出嫁
2.①遗憾 ②怨恨,仇恨
3.①兴盛 ②把东西放到器皿中
4.①围困 ②困扰 ③艰难,窘迫 ④贫乏,贫困 ⑤疲乏,疲倦
5.①副词,表示祈使语气 ②助词,常附在代词“彼”“何”之后 ③代词,他的 ④副词,表示推测,大概,或许 ⑤代词,其中的 ⑥表示诘问,岂、难道 ⑦连词,表假设,如果
6.①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但是” ②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 ③连词,表并列 ④连词,表修饰
三、
1.人的作为
2.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
3.推其根本
4.丝带、丝绳,这里泛指绳索
四、
1.名词作动词,推其根本
2.名词作动词,订立盟约
3.名词作状语,向前
4.名词作动词,用匣子装
5.动词作名词,成功的消息
6.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形容词用作动词,作乱
7.名词作状语,向东
8.名词作动词,落下
9.名词作动词,考察,探究
10.使动用法:兴,使……兴盛;亡,使……灭亡
11.形容词作名词:忽微,极小的事;智勇,智慧勇敢的人
五、
1.特殊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梁王朱温是我的仇敌。
2.特殊句式:判断句,无标志。
译文:燕王是我扶立起来的。
3.特殊句式: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译文: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
4.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庄宗受而于庙藏之”。
译文:庄宗接了箭,在祖庙里收藏它们。
5.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方其以组系燕父子”。
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着刘仁恭、刘守光父子。
6.特殊句式: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应为“还矢(于)先王,而以成功告(之)”。
译文:把箭还给先王,把成功的消息告诉先王。
7.特殊句式:被动句,“为”表被动。
译文:(落得个)身死国灭(的下场),被天下人耻笑。
8.特殊句式:被动句,“于”表被动。
译文:智慧勇敢的人往往被他所溺爱的人或物困扰。
9.特殊句式:固定句式,“岂……哉”表反问,可译为“难道……吗 ”
译文:难道只限于伶人吗
六、
1. 《五代史伶官传序》不是赠序,而是书序。
2.√
3.√
4. 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5. 最早太庙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
七、
1.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2.举天下之豪杰 莫能与之争
3.与尔三矢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5.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哉
6.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函梁君臣之首
7.至于誓天断发 泣下沾襟
8.满招损 谦得益
片段阅读练
1.BMP “是时”,这时,表示时间,作状语,其后应该断开。“夜”,在夜里,作“谋乱”的状语,其前应该断开。“事”为“觉”的主语,其前应断开。故应在B、M、P三处断开。
2.A A.“而尝有军功”的“尝”意为“曾经”;“技经肯綮之未尝”的“尝”意为“尝试”。二者含义不同。B.“存乂见囚”的“见”意为“被”;“信义安所见乎”的“见”同“现”,意为“显示”。二者含义不同。C.“称此二人之冤”的“称”意为“称述”;“不以千里称也”的“称”意为“著称,扬名”。二者含义不同。D.两句中的“俟”字含义相同,意为“等待”。
3.答案 (1)郭从谦害怕,回去之后就刺激他手下的士兵说:“花光你们的钱财,吃肉喝酒,不要为以后考虑了。”
(2)过了几天,庄宗又向东往汜水去,谋划据守关口来作为抵御李嗣源的办法。
解析 (1)“激”,刺激;“罄”,尽,用尽;“尔”,你们的;“赀”,钱财。
(2)“居”,用在时间词语之前,表示相隔一段时间;“幸”,封建时代称皇帝亲临;“拒”,抵御。
[参考译文]
郭门高名从谦,门高是他的艺名。他虽然是凭借表演杂戏歌舞得到任用,但曾经立有军功,所以庄宗任命他为从马直指挥使。从马直,就是皇帝的亲军。郭从谦因为姓郭,就拜郭崇韬为叔父,皇弟李存乂又收从谦为养子。郭崇韬被杀死,李存乂被囚禁,郭从谦在军中摆下酒,愤然流下眼泪,称述这两个人的冤屈。这时,从马直军士王温在宫禁中值宿警卫,夜里密谋作乱,事情被发觉而被杀。庄宗对郭从谦开玩笑说:“你的同党李存乂、郭崇韬背叛我,你又叫王温谋反。你还想干什么呢 ”郭从谦害怕,回去之后就刺激他手下的士兵说:“花光你们的钱财,吃肉喝酒,不要为以后考虑了。”士兵问他缘故,郭从谦就说:“皇上因为王温密谋作乱,等到攻破邺都后,就把你们这些人全部活埋。”士兵们相信他,全都想叛乱。李嗣源的军队反叛,攻向京城,庄宗向东退往汴州,然而李嗣源先进入汴州。庄宗到了万胜,不能前进,就又往回走,士兵逃散,还剩二万多人。过了几天,庄宗又向东往汜水去,谋划据守关口来作为抵御李嗣源的办法。
4.B 《兼爱》中“若使天下兼相爱”的“天下”指天下之人。
5.答案 (1)当时近臣劝庄宗用贡品充实内库,珍宝财货像山一样堆积,公府赏赐军队的财物不足。
(2)希望陛下想想艰难创业的时候,那么今天的暑热,就会自然变得清凉。
解析 (1)“山”,名词作状语,像山一样;“赏军”,赏赐军队的财物。
(2)“愿”,希望;“坐”,遂,即将。
[参考译文]
庄宗到达汴州,令郭崇韬暂行中书事。当时近臣劝庄宗用贡品充实内库,珍宝财货像山一样堆积,公府赏赐军队的财物不足。郭崇韬上奏请求拿出内库的财物资助,庄宗沉吟有吝惜之意。这时天下已定,寇盗仇敌在外绝迹,庄宗逐渐追求华靡奢侈,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三年夏季,下雨,黄河发大水,冲坏了天津桥。这时尤其酷热。庄宗常选高楼避暑,都不满意。庄宗说:“我富有天下,难道不能建一座楼!”就令宫苑使筹划营造,还担心郭崇韬有所谏阻,派人对郭崇韬说:“今年酷热,我以前在黄河,五六月间,和贼军对垒,行宫低湿,骑马披甲和贼军作战,常感觉到清凉。而今安居深宫,受不了暑毒,为什么呢 ”郭崇韬奏告:“陛下以前在黄河,汴寇还没平定,废寝忘食,心思在战阵上,严寒酷暑,心中不介意。如今寇盗已平定,中原无战事,纵情于耳目之乐,不忧战阵,即使层台百尺,广殿九席,也不能忘记今天的暑热。希望陛下想想艰难创业的时候,那么今天的暑热,就会自然变得清凉。”庄宗默不作声。
6.A “莫能致”意为“不能够被招致”,意思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两项;“匍匐”作状语,修饰“往救”,二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故选A。
7.D “昌黎”不是谥号,是韩愈的号。韩愈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8.答案 甲文多记叙,语言平实自然,情感真挚;乙文多议论、抒情,语言典雅庄重,情感浓烈。
解析 甲文记叙了欧阳修学习、参加科举、不愿掩盖宋祁撰写“列传”的功劳等事情,属于记叙,语言平实质朴,表达了对欧阳修的赞扬之情。乙文论述欧阳修的影响,如“民有父母,国有蓍龟,斯文有传,学者有师。君子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为”等,多运用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多用对偶句,语言典雅庄重,情感浓烈。
[参考译文]
甲
先父四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没有财物,太夫人用荻秆在地上画,教他写字,让他广泛诵读古人篇章,又让他学习作诗。以至于他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致力于读书。等他考中进士时,求学的人正盛行写作骈文,号称时文,而先父已独步其中。天圣七年,补选为国子监生。这一年秋天通过解试,第二年通过省试,并且都是第一名,因此名重于世。先父平生写文章独揽天下,却未曾以此向别人夸耀。当初他奉皇命编撰《唐书》,而“列传”由宋公(宋祁)编撰。完成后上奏皇帝,按照旧制只署官职最高的人的名字,先父官职最高,应当只署他的名字。先父说:“宋公编写“列传”,功夫深厚,耗时长久,我怎可掩盖他的名字,夺取他的功劳 ”于是“列传”署上了宋公的名字。
乙
悲痛啊!先生到这世上来,已经有六十六年了。(因为有了先生,)百姓有了父母官,国家有了应该遵依的标准,文章有了发展,求学的人有了老师。君子有所依仗而不会害怕,小人有所畏惧而不敢胡为。先生就像大河高山,看不到他运动,但带给万物的好处是不可胜数而众所周知的。现在先生逝世了,百姓没有了依靠和庇护,朝廷没有了决断疑难之事的人。以前先父怀才隐居于世,不是先生就不能够被招致;而那时没有才能的我,凭因缘出入您府上,在先生的门下受到教育。听到先生逝世的消息,按情理应当尽力前去凭吊,但因留恋官职俸禄不能前往,我因未能仿效古人弃官奔丧而感到羞愧。只能从千里之外封寄祭文,来寄托心中的悲哀。在上为天下苍生感到悲痛,在下为自己的私情痛哭。悲痛啊!先生您安息吧!
三年模拟练
温故知新
1.贤能博学
2.距,距离
3.谋划
4.自己
5.停止
习题演练
1.BDG “安危出其喜怒”是“安危出(于)其喜怒”的省略,“其喜怒”是后置状语,中间不能断开,应在“怒”后断开;“于帷闼”是“祸患伏”的后置状语,应在“闼”后断开;“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中,“……者……也”为判断句式,应在“者”后断开。故应在B、D、G三处断开。(每答对一处给1分,答案超过三处不给分)
2.B “致仕”指交还官职,即退休。
3.B “是因为宦官终日……理政”错误。原文是“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可见作者认为宦者之祸更甚,是因为即使发觉也难以改正,且后果严重,甚至可能会身死国灭。
4.答案 (1)他们能用小的善行来迎合别人的心意,用小的信义来稳定别人的心,使人君必然信任、亲近他们。
(2)作为君主,并不是想要在宫中滋养祸患,在朝廷疏远忠臣和贤能博学之士,是逐渐累积而成的形势使他这样的。
解析 (1)“中”,符合、迎合;“固”,安定,稳定;“亲”,亲近。
(2)“养祸”,滋养祸患;“硕士”,贤能博学之士;“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状语后置句;“渐积”,逐渐累积。
5.答案 ①君主应该保持谦逊的态度;②要有防微杜渐的意识;③要亲近正直忠诚贤能之士。
解析 由文本一的“满招损,谦得益”可概括出:君主应该保持谦逊的态度。由文本一的“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和文本二的“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可概括出:要有防微杜渐的意识。由文本一的“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和文本二的“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而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可概括出:要亲近正直忠诚贤能之士。
[参考译文]
文本二:
自古以来,宦官扰乱国家,其根源比女人造成的祸患还要深。女人,只不过是使君主沉溺于美色罢了;宦官的危害,可不止一个方面。
宦官的职责就是侍奉在君主身边,容易成为君主宠信之人,他们用心专一而且狠毒。他们能用小的善行来迎合别人的心意,用小的信义来稳定别人的心,使君主必然信任、亲近他们。等到君主完全信任自己后,然后就用祸福来恐吓他进而挟制他,这时候虽然有忠臣和贤能博学之士在朝廷中,但君主认为他们和自己关系疏远,不如侍奉他起居饮食、成天陪在他前后左右的亲随那样可靠。所以君主与成天在前后左右侍奉自己的人日益亲密,而与忠臣和贤能博学之士日益疏远,君主所处的形势便会日益孤立。势单力孤,惧怕发生祸患的心理就日益严重,而挟制自己的人的地位日益牢固。君主的安危,决定于这些人的喜怒,祸患就潜伏在宫内。于是过去认为可以依靠的人,正会造成祸患。
祸患已深的时候,才有所察觉,想要和平日里疏远的大臣们谋划除掉身边的亲随,行动慢了就会使祸患日益严重,操之过急又会使那些亲随挟持君主作为人质。这时候即使是智慧再高的人,也不能与他共同谋划了,就算是能够谋划,也无法施行,即使施行了,也不会成功,到了最严重的时候,会造成两败俱伤的后果。祸患大的会使国家灭亡,次一点的会让自己丧命,并且会使世上的奸雄们有借口乘机起事,直至把宦官与其同党剔出,全部杀掉,大快天下人之心后才停止。前代史书上记载的宦官之祸往往如此,而且不止一代。
作为君主,并不是想要在宫中滋养祸患,在朝廷中疏远忠臣和贤能博学之士,是逐渐累积而成的形势使他这样的。所以沉迷于女色,如果不幸一直执迷不悟,那么祸患就要随之降临了;但是一旦使之醒悟,把她们撵出去就行了。而宦者造成的祸患,即使想要悔悟,但已经形成的形势使得自己没有办法把他们除掉,唐昭宗的事就是这样。所以说“比女人造成的祸患还要深”,就是指这些。岂能不引以为戒呢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