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19)高中生物必修2同步练习题:第四章 生物的进化综合拔高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2019)高中生物必修2同步练习题:第四章 生物的进化综合拔高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11-23 17:02: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同步
综合拔高练
五年高考练
考点1 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1.(2022广东,14)白车轴草中有毒物质氢氰酸(HCN)的产生由H、h和D、d两对等位基因决定,H和D同时存在时,个体产HCN,能抵御草食动物的采食。图示某地不同区域白车轴草种群中有毒个体比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A.草食动物是白车轴草种群进化的选择压力
B.城市化进程会影响白车轴草种群的进化
C.与乡村相比,市中心种群中h的基因频率更高
D.基因重组会影响种群中H、D的基因频率
2.(2021广东,8)兔的脂肪白色(F)对淡黄色(f)为显性,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某兔群由500只纯合白色脂肪兔和1 500只淡黄色脂肪兔组成,F、 f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  )
A.15%、85%  B.25%、75%
C.35%、65%  D.45%、55%
3.(2019天津理综,6)囊鼠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若毛色与环境差异大则易被天敌捕食。调查不同区域囊鼠深色表现型频率,检测并计算基因频率,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受自然选择影响
B.与浅色岩P区相比,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低
C.浅色岩Q区的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DD、Dd
D.与浅色岩Q区相比,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频率高
考点2 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
4.(2022湖南,12)稻蝗属的三个近缘物种①日本稻蝗、②中华稻蝗台湾亚种和③小翅稻蝗中,①与②、①与③的分布区域有重叠,②与③的分布区域不重叠。为探究它们之间的生殖隔离机制,进行了种间交配实验,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交配 (♀×♂) ①× ② ②× ① ①× ③ ③× ① ②× ③ ③× ②
交配率 (%) 0 8 16 2 46 18
精子传 送率(%) 0 0 0 0 100 100
注:精子传送率是指受精囊中有精子的雌虫占确认交配雌虫的百分比
A.实验结果表明近缘物种之间也可进行交配
B.生殖隔离与物种的分布区域是否重叠无关
C.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②和③之间可进行基因交流
5.(2021福建,5)物种甲和物种乙为二倍体植物。甲生活在阳光充足的悬崖顶,乙生活在悬崖底的林荫里。在某些山地坡度和缓的地方,甲和乙分别沿着斜坡向下和向上扩展,在斜坡上相遇并杂交产生丙。若丙不能产生子代,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甲和乙仍然存在生殖隔离
B.甲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说明甲发生了进化
C.甲、乙向斜坡的扩展可能与环境变化有关
D.甲、乙、丙含有的基因共同构成一个种群的基因库
6.(2021湖北,15)某地区的小溪和池塘中生活着一种丽鱼, 该丽鱼种群包含两种类型的个体:一种具有磨盘状齿形,专食蜗牛和贝壳类软体动物;另一种具有乳突状齿形,专食昆虫和其他软体动物。两种齿形的丽鱼均能稳定遗传并能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针对上述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丽鱼种群牙齿的差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B.两者在齿形上的差异有利于丽鱼对环境的适应
C.丽鱼种群产生的性状分化可能与基因突变和重组有关
D.两种不同齿形丽鱼的基因库差异明显,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物种
7.(2021湖南,8)金鱼系野生鲫鱼经长期人工选育而成,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现有形态多样、品种繁多的金鱼品系。自然状态下,金鱼能与野生鲫鱼杂交产生可育后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金鱼与野生鲫鱼属于同一物种
B.人工选择使鲫鱼发生变异,产生多种形态
C.鲫鱼进化成金鱼的过程中,有基因频率的改变
D.人类的喜好影响了金鱼的进化方向
8.(2018江苏单科,4)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群体中近亲繁殖可提高纯合体的比例
B.有害突变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C.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则形成了新物种
D.若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保持不变
考点3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9.(2021广东,3)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卓有成效,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环境也持续改善。研究人员对该地区的水鸟进行研究,记录到146种水鸟,隶属9目21科,其中有国家级保护鸟类14种,近海与海岸带湿地、城市水域都是水鸟的主要栖息地。该调查结果直接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  )
A.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B.种群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C.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D.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10.(2018海南单科,24)甲、乙两物种在某一地区共同生存了上百万年,甲以乙为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甲、乙的进化可能与该地区环境变化有关
B.物种乙的存在与进化会阻碍物种甲的进化
C.若甲是动物,乙可能是植物,也可能是动物
D.甲基因型频率改变可能引起乙基因频率的改变
三年模拟练
应用实践
1.(2021江苏泰州考前模拟)某种螳螂褐体色对绿体色为显性,在某地区释放一群人工饲养的螳螂,这群螳螂中褐体色约占80%,这其中杂合子的比例为75%;第二年在该地区对该种螳螂进行调查,发现褐体色下降至75%;第三年和第四年的调查结果都与上一年相似。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
A.被释放的群体中显性基因频率为50%
B.环境直接对螳螂的基因型进行定向选择
C.连续几年调查显示褐体色基因频率明显下降
D.该地区绿体色较褐体色更有利于螳螂生存
2.(2021江苏徐州模拟)褐家鼠种群中的一种突变体对华法林(一种鼠药)不敏感而具有抗药性,但其维生素K合成能力下降。某地区施用华法林后抗药性个体比例显著上升,停施后比例下降。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基因突变是褐家鼠抗药性产生的根本原因,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B.施用华法林后褐家鼠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C.施用华法林后褐家鼠种群数量及抗药性基因频率均会显著增加
D.停施华法林后抗药性个体比例下降,说明突变是否有利是相对的
3.(2022江苏泰州中学阶段测试)某岛屿生活着田鼠和狐狸,田鼠的皮毛颜色有黑色、灰色、黄色等多种变异,其中黄色田鼠易被狐狸捕食,长此以往,该岛屿上的田鼠几乎全为黑色和灰色。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控制田鼠皮毛颜色的全部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
B.该岛屿上的田鼠种群因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而发生了进化
C.田鼠皮毛颜色的变异是定向的,且一般可以遗传给后代
D.狐狸在田鼠皮毛颜色的进化过程中起到了选择的作用
4.(多选)(2022江苏常州模拟)科研人员采用杀虫剂溴氰菊酯和淡色库蚊为材料,对蚊的抗药性机制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溴氰菊酯的使用导致淡色库蚊出现抗药基因kdr,进而出现抗药性
B.淡色库蚊抗药性的进化是溴氰菊酯的选择压力对种群定向选择的结果
C.淡色库蚊抗药性的发生和发展完全由抗药基因kdr的频率决定
D.实际生活中应采用不同种类杀虫剂轮用的方式来延缓淡色库蚊抗药性的发展
5.(多选)(2022江苏模拟预测)美罗培南是治疗重度感染的一类药物,下图为该抗生素在某医院住院患者中的人均使用量,以及从患者体内分离得到的某种细菌对该抗生素的耐药率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细菌耐药率的变化与抗生素的使用量之间存在着关联
B.美罗培南的使用诱导细菌产生了可遗传的耐药性突变
C.抗生素使用量的增加和细菌耐药性的增强属于协同进化
D.规范使用抗生素和避免长时间使用抗生素可减缓耐药率的升高
迁移创新
6.(2022江苏徐州学情调研)根据下列材料回答有关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问题:
材料一:某种蛾易被蝙蝠捕食,千百万年之后,此种蛾中的一部分个体当感受到蝙蝠的超声波时,便会运用复杂的飞行模式,逃脱危险,这些蛾的身体也发生了一些其他改变。当人工使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交配后,产出的受精卵不具有生命力。
材料二:蛙是幼体生活于水中,成体可生活于水中和陆地的动物。由于剧烈的地质变化,某种蛙生活的水体分开,蛙被隔离为两个种群。千百万年之后,这两个种群不能自然交配。
依据以上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的这种蛾已经发生了进化,原因是               。蛾复杂飞行模式的形成是     的结果。
(2)材料二中的这两个种群是否已经进化为两个不同的物种,并说明理由:            。
(3)在材料二中,若发生剧烈地质变化后,其中一个蛙种群生活的水体逐渐干涸,种群中个体数减少,导致该种群的    变小。
(4)表为某基因在种群A和B中的基因型个体数。
基因型 A种群(个) B种群(个)
XDXD 200 0
XDXd 50 160
XdXd 100 200
XDY 180 0
XdY 170 270
①基因D在A种群中的频率为    。B种群的基因型分布最可能的原因是          (合理即可)。
②就基因D而言,A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B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利用表中数据陈述判断依据:           。
答案全解全析
五年高考练
1.D 2.B 3.B 4.D 5.D 6.D 7.B 8.A
9.C 10.B
1.D 由题意可知,草食动物间接淘汰了不含HCN的白车轴草,故草食动物是白车轴草种群进化的选择压力,A正确;由题中曲线可知,从市中心到市郊和乡村,白车轴草种群中产HCN个体比例增加,说明城市化进程会影响白车轴草的进化,B正确;与乡村相比,市中心种群中产HCN个体比例小,即基因型为D_H_的个体所占比例小,d、h基因频率高,C正确;基因重组不会影响种群基因频率,D错误。
2.B 由题意可知,该兔群由500只纯合白色脂肪兔(FF)和1 500只淡黄色脂肪兔(ff)组成,故F的基因频率=(500×2)/(2 000×2)×100%=25%,f的基因频率=1-25%=75%。
3.B 图中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d的基因频率=×Dd的基因型频率+dd的基因型频率,因此,Dd的基因型频率=2×(d的基因频率-dd的基因型频率),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为[0.3-(1-0.95)]×2=0.50,浅色岩P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为[0.9-(1-0.18)]×2=0.16,B错误;浅色岩Q区囊鼠种群中深色表现型频率为0.5,则dd的基因型频率为0.5,Dd的基因型频率=(d的基因频率-dd的基因型频率)×2=0.4,DD的基因型频率为0.1,故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DD、Dd,C正确;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基因型频率为1-0.18=0.82,浅色岩Q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基因型频率为1-0.50=0.50,D正确。
4.D 由表格中的交配率的结果可知,近缘物种之间也可进行交配,A正确。已知①②③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且①与②、①与③的分布区域有重叠,②与③的分布区域不重叠,说明生殖隔离与物种的分布区域是否重叠无关,B正确。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正确。②和③的分布区域不重叠,故存在地理隔离;②和③属于两个近缘物种,表中②与③交配时的精子传送率为100%,即使交配成功,由于存在生殖隔离,也不能进行基因交流,D错误。
5.D 甲和乙杂交产生丙,丙不能产生子代,说明甲和乙仍然存在生殖隔离,A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故甲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说明甲发生了进化,B正确;甲、乙向斜坡的扩展可能与环境变化有关,C正确;甲、乙、丙不是一个物种,含有的基因不能构成一个种群的基因库,D错误。
6.D 据题意可知,两种齿形的丽鱼均能稳定遗传并能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说明丽鱼种群牙齿的差异属于遗传物质发生变化的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A正确;两种齿形的丽鱼的食物类型不同,两者在齿形上的差异有利于丽鱼对环境的适应,B正确;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因此丽鱼种群产生的性状分化可能与基因突变和重组有关,C正确;物种之间的界限是生殖隔离,两种齿形的丽鱼能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不存在生殖隔离,是同一物种,D错误。
7.B 由题干中信息“自然状态下,金鱼能与野生鲫鱼杂交产生可育后代”可知,金鱼与野生鲫鱼属于同一物种,A正确;人工选择可以积累人类喜好的变异,淘汰人类不喜好的变异,只对金鱼的变异类型起选择作用,不能使金鱼发生变异,B错误,D正确;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因此,鲫鱼进化成金鱼的过程中,存在基因频率的改变,C正确。
8.A 群体中近亲个体基因相似度高,所以群体中近亲繁殖会提高纯合体的比例,A正确;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各种类型的突变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B错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出现,生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不代表与原物种间形成了生殖隔离,C错误;基因频率保持不变的一个前提是种群足够大,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不一定在各代保持不变,D错误。
9.C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题干中146种水鸟,体现了物种多样性,而近海与海岸带湿地、城市水域体现了生态系统多样性,综上所述,C正确。
10.B 根据协同进化的观点,物种乙的存在与进化会促进物种甲的进化,有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B错误。
三年模拟练
1.A 2.C 3.D 4.BD 5.ACD
1.A 螳螂的褐体色对绿体色为显性,假设控制褐体色的基因是A,控制绿体色的基因为a。A的基因频率为1/2×80%×75%+80%×(1-75%)=50%,a的基因频率为50%,A正确;环境直接对螳螂的表型进行定向选择,B错误;第三年和第四年的调查结果都与上一年相似,说明褐体色和绿体色个体数目比例基本保持不变,则初步证明体色的显隐性基因频率相对稳定,C错误;第二年在该地区对该种螳螂进行调查,发现褐体色下降至75%,但第三年和第四年的调查结果与上一年相似,从题意分析,绿体色和褐体色个体比例基本不变,所以不能说明该地区绿体色较褐体色更有利于螳螂生存,D错误。
2.C 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褐家鼠抗药性产生的根本原因,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A正确;由于华法林的选择作用,褐家鼠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抗药基因频率升高,B正确;施用华法林后,由于不抗药家鼠数量下降,褐家鼠种群数量总体下降,但抗药性基因频率会显著增加,C错误;停施华法林后抗药性个体比例下降,说明突变是否有利是相对的,取决于环境条件,D正确。
3.D 种群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基因总和,而控制田鼠皮毛颜色的全部基因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A错误;该岛屿上的田鼠种群因基因频率的改变而发生了进化,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B错误;变异是不定向的,C错误;狐狸是田鼠的天敌,在田鼠皮毛颜色的进化过程中起选择作用,D正确。
4.BD 淡色库蚊抗药基因kdr的出现不是溴氰菊酯诱导的,是自然条件下就已经出现的,A错误;淡色库蚊抗药性的进化是在溴氰菊酯的选择压力下,抗药基因kdr频率定向改变的结果,B正确;淡色库蚊抗药性的发生和发展是溴氰菊酯对抗药基因kdr的频率定向选择的结果,C错误;实际生活中应采用不同种类杀虫剂轮用的方式来延缓淡色库蚊抗药性的发展,因为杀虫剂轮用的过程避免了某种抗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D正确。
5.ACD 随着年份的增加,抗生素用量也增加,细菌耐药率也随之增加,说明细菌耐药率的变化与抗生素的使用量之间是存在关联的,A正确;先有细菌产生了可遗传的耐药性突变,后有抗生素的选择,B错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在使用抗生素的过程中细菌耐药性越来越强,它们之间发生了协同进化,C正确;为减缓耐药率的升高,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使用抗生素,避免长时间使用抗生素,D正确。
6.答案 (1)基因频率已经发生了改变 自然选择 (2)是,已经存在生殖隔离 (3)基因库 (4)①60% 基因D纯合致死 ②大于 A种群的基因型多于B种群(或A种群的基因型有5种,B种群的基因型只有3种)
解析 (1)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材料一中的这种蛾基因频率已经发生了改变,故其发生了进化。蛾中的一部分个体当感受到蝙蝠的超声波时,便会运用复杂的飞行模式,逃脱危险,这些蛾的身体也发生了一些其他改变,这说明蛾复杂飞行模式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2)材料二中“这两个种群不能自然交配”说明这两个种群产生了生殖隔离,是两个不同的物种。(3)基因库是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的所有基因,种群中个体数减少会导致该种群的基因库变小。(4)①基因D在A种群中的频率=×100%=60%。B种群中无XDXD和XDY个体,最可能的原因是基因D纯合致死。②就基因D而言,A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大于B种群的,因为A种群的基因型有5种,B种群只有3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