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实验高新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实验高新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3 06:23: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长春市二实高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和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苏武传》。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孔子是个言行一致的人,他不仅注重“言必信,行必果”(《子路》),而且强调“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论语》虽非孔子亲笔著述,但从弟子记载其话语中,仍能明显感到他是落实自己重视文采主张的力行者。
比喻作为文学的常用修辞法,孔子一出手就技惊四方。“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以“北辰”比“为政以德”的统治者,以“众星”比诸侯国和大夫,譬喻形象而意蕴丰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前者由感慨河水川流不息而提醒珍惜宝贵时光,后者以松柏后凋景象喻人要经得起严酷环境的考验,言简意赅而启人深思。“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孔子由水的川流灵动,想到智者敏锐聪慧,由山的沉稳安静,想到仁者厚重不迁,设喻奇妙,表意隽永,且气象博大。
孔子擅于比喻,也妙于夸张。“朝闻道,夕可死矣”(《里仁》),不这样夸饰,怎能凸显他把“闻道”看得比性命还重要!“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这是以婉曲夸张法,将他在齐国痴迷韶乐而难以自拔的情景,传达得惟妙惟肖而意蕴悠长。“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此处的“浮云”,既是比喻又是夸张,把他作为百世圣哲“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的高尚情操和洒脱情怀,刻画得栩栩如生又感人至深。
相对于上述显在的文学表现,我更欣赏《论语》处处隐含内蕴的文学意味。请看似乎平淡无奇的开篇第一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且不说将此段分行排列,颇有诗的形式和意韵,就看三句话皆以亲切的反问语气出之,即为有意无意地运用文学笔法,活画出孔子作为师长对弟子循循善诱的情状。此段首言不仅要勤学更要经常练习,强调知行合一之道;次言欢迎各位远来学习,表达孔子善待弟子及朋友的处世之道;再言弟子初次相聚不因互不了解而闹矛盾,申述大家反求诸己,和睦相处的君子之道。这段话音调委婉动听,意蕴淳厚绵长,大有“始正而末奇,内明而外润,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矣”(《文心雕龙·隐秀》)的神采。这三句话并非彼此独立的教诲,而是气脉相互连贯的意群,是孔子在杏坛开学典礼上的致辞或曰开场白,故被弟子置放卷首。
(摘编自钱念孙《孔子谈“诗”说“文”及践行》)
材料二:
总体而言,儒家以人伦教化为己任,圣贤是全民之师,绝不把自己与众生隔绝。但从文辞的表达特征来讲,同为儒家经典,《论语》与《中庸》《大学》相比,传递出的是更加平实温暖的生活气息。如开篇《学而》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习、交友、日常交往,讲的都是来自百姓日常的生活场景和生活体验,是起居行事、待人接物,同时又是安身立命、政通人和,读来亲和惬意,循循善诱,明白通畅,从容不迫,令人顿生如沐春风之感。正所谓“圣人语人不语神,语常不语怪”。
虽说如此,《论语》在遣词用句上却从不粗陋,通篇可见精巧的句子结构,精辟而富有哲理的对句、排句。如《雍也》篇中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述而》篇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泰伯》篇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也与孔子“不学诗,无以言”的诗教观高度统一,极具韵律和美感。
文学的核心是人。作为言行录,《论语》中对孔子在不同情境中的神态描写虽然简约,却十分生动可感。
《阳货》篇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子游的一段对话——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孔门弟子子游做了武城的邑宰,实施庠序教化,学习礼乐的人很多,小城中弦歌不辍。孔子到了武城,听到弹琴和歌唱的声音,有感于当时礼崩乐坏的时代背景,联想到许多大国的民众都没有这般对礼乐的喜好,而在武城这个小地方却能如此成功地化民成俗,其实是有些喜出望外的,因此“莞尔一笑”,用了一种玩笑的口吻说“割鸡焉用牛刀”。这表现了夫子少见的诙谐轻松、和蔼有趣的一面。子游回答:“以前我听老师说过:‘君子学习了道,知了礼乐就会爱人;老百姓学习了道,知了礼乐就容易引导和管理。’”听到这段话,孔子马上正色道:“学生们,言偃(子游)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不过是同他开玩笑罢了。”这一段文字很有戏剧性,孔子从轻松诙谐到深沉肃穆,前后的转变,氛围感很强,反映出孔子的真实亲切,也体现了他对于“治国安邦”之事的在意和敬畏。
上述内容,不是围绕“义理”展开的,而是在具体的事件中呈现孔子的价值判断和情感倾向,因此会给读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事实上,后世对孔子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境界的认知,也正是来源于《论语》中许多段落呈现出的“氛围感”和“戏剧感”。
(摘编自车凤《〈论语〉中的以“文”化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论语》中有不少语句体现了孔子的主张,如“朝闻道,夕可死矣”运用夸张的手法凸显了孔子对道的追求。
B.“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知行合一之道,用亲切的反问语气道出了学习不但要勤奋,而且要多加练习的道理。
C.儒家注重人伦教化,视自己与众生为一体,其作品内容也大多是叙述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人和常见事,叙事说理融为一体。
D.“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精辟而富有哲理的排句,其与孔子“不学诗,无以言”的诗教观高度契合。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的很多思想在当代仍能给人们深刻启示,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句言简意赅地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
B.“学而时习之”三句音调委婉动听,意蕴淳厚绵长,体现了孔子作为师长对弟子的循循善诱,故被置于《论语》卷首。
C.《阳货》篇中,孔子听到弦歌先“莞尔而笑”,后听子游的对答后,转而正色道歉。前后的转变,体现了他对“治国安邦”的敬畏。
D.后世对孔子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境界的认知,正是来源于《论语》中对孔子在不同情境中详细的神态描写。
3.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巧言令色,鲜矣仁。 B.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C.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D.民无信不立。
4.两则材料都提到《论语》开篇《学而》,其作用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4分)
5.《论语》是如何表现文学性的?请综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复活(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
前情提要——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在狱中见面后,决定为她提出上诉,经典狱长同意在办公室里再次与玛丝洛娃见面。玛丝洛娃请求聂赫留朵夫帮助被诬告为纵火犯的明肖夫母子,并拒绝了聂赫留朵夫的求婚。但聂赫留朵夫坚持帮助玛丝洛娃,打算将玛丝洛娃调到医院工作;同时找到明肖夫了解情况。为此他求助副省长玛斯连尼科夫,征得其同意后第三次到监狱会见玛丝洛娃。
有一种迷信流传很广,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固定的天性:有的善良,有的凶恶,有的聪明,有的愚笨,有的热情,有的冷漠,等等。其实人并不是这样的。我们可以说,有些人善良的时候多于凶恶的时候,聪明的时候多于愚笨的时候,热情的时候多于冷漠的时候,或者正好相反。但要是我们说一个人善良或者聪明,说另一个人凶恶或者愚笨,那就不对了。可我们往往是这样区分人的。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人好像河流,河水都一样,到处相同,但每一条河都是有的地方河身狭窄,水流湍急,有的地方河身宽阔,水流缓慢;有的地方河水清澈,有的地方河水浑浊;有的地方河水冰凉,有的地方河水温暖。人也是这样。每一个人都具有各种人性的胚胎,有时表现这一种人性,有时表现那一种人性。他常常变得面目全非,但其实还是他本人。有些人身上的变化特别厉害。聂赫留朵夫就是这一类人。这种变化,有的出于生理原因,有的出于精神原因。聂赫留朵夫现在就处在这样的变化之中。
在法庭审判以后,在第一次探望卡秋莎以后,他体会到一种获得新生的庄严而欢乐的心情。他决定不再抛弃她,也没有改变同她结婚的决心,只要她愿意的话,然而现在这件事却使他感到痛苦和烦恼。
在走访玛斯连尼科夫后的第二天,他又坐车到监狱去看她。
典狱长准许他同她会面,但不在办公室,也不在律师办事室,而是在女监探望室里。典狱长虽然心地善良,但这次对待聂赫留朵夫的态度不如上次热情。聂赫留朵夫同玛斯连尼科夫的两次谈话显然产生了不良后果,上级指示典狱长对这个探监人要特别警惕。
“见面是可以的,”典狱长说,“只是有关钱的事,请您务必接受我的要求……至于阁下写信提出要把她调到医院里去,那是可以的,医生也同意了。只是她自己不愿意,她说:‘要我去给那些病鬼倒便壶,我才不干呢……’您瞧,公爵,她们那帮人就是这样的。”他补充说。
聂赫留朵夫什么也没回答,只要求让他进去探望。典狱长派一个看守带他去,聂赫留朵夫就跟着他走进一间空荡荡的女监探望室。
玛丝洛娃已经在那里。她从铁栅栏后面走出来,模样文静而羞怯。她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眼睛不看他,低声说:“请您原谅我,德米特里·伊凡维奇,前天我话说得不好。”
“可轮不到我来原谅您……”聂赫留朵夫想说,但没有说下去。
“不过您还是离开我的好。”玛丝洛娃补充说,用可怕的目光斜睨了他一眼。聂赫留朵夫在她的眼睛里又看到了紧张而愤恨的神色。
“究竟为什么我得离开您呢?”
“就该这样。”
“为什么就该这样?”
她又用他认为愤恨的目光瞅了瞅他。
“嗯,说实在的,”她说,“您还是离开我吧,我对您说的是实话。我受不了。您把您那套想法丢掉吧。”她嘴唇哆嗦地说,接着沉默了一下。“我这是实话。要不我宁可上吊。”
聂赫留朵夫觉得,她这样拒绝,表示她因为他加于她的屈辱恨他,不能饶恕他,但也夹杂着一种美好而重要的因素。她这样平心静气地再次拒绝他,这就立刻消除了聂赫留朵夫心里的种种猜疑,使他恢复了原先那种严肃、庄重和爱怜的心情。
“卡秋莎,我原先怎么说,现在还是怎么说。”他特别认真地说,“我求你同我结婚。要是你不愿意,现在不愿意,那么,我继续跟着你,你被发送到哪里,我也跟到哪里。”
“那是您的事。我没有别的话要说了。”她说,嘴唇又哆嗦起来。
聂赫留朵夫也不作声,觉得说不下去了。
“我现在先到乡下去一下,然后上彼得堡,”他终于镇定下来说,“我将为您的事……为我们的事去奔走。上帝保佑,他们会撤销原判的。”
“不撤销也没有关系。我就算不为这事,也该为别的事受这个罪……”玛丝洛娃说,他看见她好容易才忍住眼泪。
“那么,您看到明肖夫了吗?”她突然问,以此来掩盖自己的激动。
“他们没有犯罪,是吗?”
“我想是的。”
“那个老太婆可好了。”她说。
聂赫留朵夫把从明肖夫那儿打听到的情况都告诉了她。
他问她还需要什么,她回答说什么也不需要。
他们又沉默了。
“哦,至于医院的事,”她忽然用那斜睨的眼睛瞅了他一眼,说,“要是您要我去,那我就去。酒我也不再喝了……”
聂赫留朵夫默默地瞧了瞧她的眼睛。她的眼睛在微笑。
“那很好。”他只能说出这样一句话来,说完就同她告别了。
“是啊,是啊,她简直换了一个人了。”聂赫留朵夫想他消除了原来的种种疑虑,产生了一种崭新的感觉,那就是相信爱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节选自《复活》第一部59章,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以河流的复杂多变为喻来说明人性不是固定不变的,交代了聂赫留朵夫的变化,也预示着下文玛丝洛娃会有所改变。
B.典狱长对聂赫留朵夫转述玛丝洛娃的话表现了典狱长对在押囚犯的关注与同情,也反映出玛丝洛娃不想接受聂赫留朵夫的帮助。
C.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始终以“您”相称,在表示礼貌的同时也显示她对聂赫留朵夫刻意地保持一定的距离,还不想完全接受他。
D.玛丝洛娃虽然身陷牢狱,遭受折磨,但她仍然请求聂赫留朵夫想办法帮助明肖夫母子,这也体现出玛丝洛娃内心仍存良善的一面。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始终从聂赫留朵夫的视角来写玛丝洛娃的眼睛,如“眼睛不看他”“可怕的”“在微笑”等,在表现玛丝洛娃转变的同时揭示了聂赫留朵夫的内心世界。
B.小说在描述玛丝洛娃与聂赫留朵夫会面场景时,主要借助人物对话的形式展开,既深入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又有力地推动了情节发展。
C.小说多次写到二人谈话进行不下去,陷入沉默,这如同戏剧中的静场,既给二人关系的变化增加悬念,又以留白的方式增强了读者的情感体验。
D.小说前半部分作者主要采用议论和概述的方式,交代聂赫留朵夫的基本情况,与后文二人会面场景的描述相辅相成,让整个故事详略得当,重点情节凸显。
8.聂赫留朵夫说“她简直换了一个人了”,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9.省略号具有表情达意的功能,文中画波浪线的三处语句中的省略号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何作用?请选择两处并结合具体语境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3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7小题,2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6题。
材料一:
竟宁元年,单于复入朝,礼赐如初,加农服锦帛絮,皆倍于黄龙时。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墙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
(节选自《汉书·匈奴传》)
材料二:
王昭君者,齐国王襄女也。昭君年十七时,颜色皎洁,闻于国中,求之皆不与。献于孝元帝。以地远,既不幸纳,叨备后宫。积五六年,昭君心有怨旷,伪不饰其形容。元帝每历后宫,疏略不过其处。后单于遣使者朝贺,元帝陈设倡乐,乃令后宫妆出。昭君怨恚日久不得侍列乃更修饰善妆盛服,形容光晖而出。俱列坐,元帝谓使者曰:“单于何所愿乐?”对曰:“珍奇怪物,皆悉自备。唯妇人丑陋,不如中国。”帝乃问后宫,欲以一女赐单于,谁能行者起。于是昭君喟然越席而前曰:“妾幸得备在后宫,粗丑卑陋,不合陛下之心,诚愿得行。”时单于使者在旁,帝大惊,悔之不得复止。良久,太息曰:“朕已误矣!”遂以与之。
昭君至匈奴,单于大悦,以为汉与我厚,遣使者报汉,送白璧一双,骏马十匹,胡地珠宝之类。昭君恨帝始不见遇,心思不乐,心念乡土,乃作《怨旷思惟歌》曰:……离宫绝矿,身体摧藏,志念幽沉,不得颉颃。虽得馁食,心有徘徨,我独伊何,改往变常。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道里悠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昭君有子曰世违,单于死,子世违继立。凡为胡者,父死妻母。昭君问世违:“汝为汉也,为胡也?”世违曰:“欲为胡耳。”昭君乃吞药自杀。单于举葬之。胡中多白草,而此冢独青。
(节选自蔡邕《琴操·怨旷思惟歌》)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昭君怨A恚B日久C不得D侍列E乃更F修饰G善妆H盛服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与,指给予,与《屈原列传》中“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的“与”字意思相同。
B.幸,在文中的意思是侥幸、有幸,与《苏武传》中“幸蒙其赏赐”的“幸”字意思相同。
C.见,在文中的意思是被,与《屈原列传》中“信而见疑”的“见”字意思相同。
D.举,在文中的意思是全、皆,与《五石之弧》中“其坚不能自举也”的“举”字意思不同。
12.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的活用类型,与例句中加点词语不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
A.冬,与越人水战 B.天雨雪
C.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D.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13.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闻于国中
A.是时屈平既绌,不复在位 B.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D.请买其方百金
1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昭君的美丽远近闻名,被选入宫中五六年,连元帝的面也不得见,后作为和亲女子,被赐给单于,万里投荒,思乡思亲,最终独留青冢,怨恨贯穿一生。
B.在汉元帝选拔后宫女子去和亲时,王昭君主动起身上前,并极力丑化自己,这实是讽刺元帝有眼无珠,元帝后悔,但因昭君去意已决,出塞的命运无法改变。
C.王昭君出塞是个人命运的不幸,但促成了汉朝和匈奴关系的和好,从材料二中的死后隆重下葬和两则材料都提及的单于喜悦来看,昭君获得了匈奴人的敬重。
D.材料一中的王昭君只是一个人名,于国有功,却不见具体形象,而材料二中的王昭君有情感,有言行,神、形和传奇色彩兼备。这是由两则材料的不同主题决定的。
15.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帝乃问后宫,欲以一女赐单于,谁能行者起。(4分)
(2)单于死,子世违继立。凡为胡者,父死妻母。(4分)
16.昭君出塞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作答。(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7~18题。
送别
李白
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
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
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渭城”点明了分别之地。“斗酒”“垆头醉不眠”则写出了送别酒宴的热闹场景。
B.“梨花千树雪”与“千树万树梨花开”都运用比喻的手法,将雪花比作梨花。
C.“杨叶万条烟”写出了柳叶新条迎风摇曳的美好春景,描绘出一幅清新的春景图。
D.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融情于酒,酒既是李白对朋友的不舍,也是李白个性的写照。
18.从表达技巧上简要赏析尾联“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在《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微尘,只有一轮明亮的孤月高悬空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商隐《锦瑟》中巧借民间珠玉传说,表达难以言明的怅惘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学之道》中,提到治国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_”,而修身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生活中很多人喜欢喝碳酸饮料,甚至经常用它代替饮用水,那么长期喝碳酸饮料会不会危害身体健康?会导致痛风吗?
医生提醒,长期大量饮用碳酸饮料的确会引发痛风,它们之间有相关性,主要不是因为饮料里的碳酸,而是其中的糖分, ① 。大量摄入果糖以后,我们身体里会合成嘌呤,其代谢后引起尿酸的升高,从而诱发痛风。
如今市面上的新饮料层出不穷,有一些上面标注着零糖零卡,喝这种饮料会导致痛风吗?医生介绍说,无糖饮料的甜味主要来自甜味剂,基本上不被人体所吸收, ② 。
要预防痛风,除了少喝含糖饮料,还有哪些生活习惯需要注意呢?首先,少饮酒,酒精会使身体产生更多嘌呤,少喝或者不喝为宜。其次,少吃高嘌呤食物,如动物的内脏、海鲜等。第三, ③ 。入秋冬以后,天高气爽,气候干燥,从体表蒸发的水分增加,血液里的尿酸浓度也会升高,引发痛风。第四,注意运动。久坐如果不活动,身体代谢尿酸的能力就会减少,从而诱发痛风。
20.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她学习成绩优异又能歌善舞,在我们学校特别出名。
B.我们来到谷底,天空越来越小,四周的群山围拢过来。
C.利用人工智能服务我们的生活,这个思路没有问题。
D.你和我都没有错,只是我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荀子》中说:“道虽迩,不行不至。”是的,如果不迈开双腿向前走,即使是很近的路,也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何况个人成长、事业进步、国家发展、文明延续,都有一条漫长的路要走。“行”是到达远方所必需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长春市二实高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C(C项,“视自己与众生一体”错误,与材料二第一段“绝不把自己与众生隔绝”的说法不符。且“其作品内容也大多是叙述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人和常见事,叙事说理融为一体”扩大范围,应是《论语》大多叙述平凡人和常见事。)
2.A[B项,“三句音调委婉动听,意蕴淳厚绵长,体现了……故被置于《论语》卷首”强加因果,由材料一第六段“这段话音调委婉动听,意蕴淳厚绵长……的神采。这三句话并非彼此独立的教诲,而是气脉相互连贯的意群,是孔子在杏坛开学典礼上的致辞或曰开场白,故被弟子置放卷首”可知,“学而时习之”三句被置于卷首,是因为这三句是气脉连贯的意群,是孔子在杏坛开学典礼上的致辞或曰开场白,所以被置于卷首。C项,“转而正色道歉”错误,由材料二第四段“因此‘莞尔一笑’,用了一种玩笑的口吻说‘割鸡焉用牛刀’。这表现了夫子少见的诙谐轻松、和蔼有趣的一面。……听到这段话,孔子马上正色道:‘学生们,言偃(子游)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不过是同他开玩笑罢了。’这一段文字很有戏剧性,孔子从轻松诙谐到深沉肃穆,前后的转变,氛围感很强,反映出孔子的真实亲切”可知,原文没有体现“道歉”的意思。D项,“正是来源于《论语》中对孔子在不同情境中详细的神态描写”错误,由材料二第五段“事实上,后世对孔子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境界的认知,也正是来源于《论语》中许多段落呈现出的‘氛围感’和‘戏剧感’”可知,选项表述张冠李戴,且“详细的神态描写”错误,材料二第三段说的是“《论语》中对孔子在不同情境中的神态描写虽然简约”。]
3.D(材料一强调的重点是孔子注重文学性。A项,注重描写,体现了语言的文学性。B项,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也能体现文学性。C项,直接提出语言要注重文学性。D项,强调诚信的重要性,没有体现语言的文学性。A、B、C三项均出自《论语》,且强调文学性,能支持材料一的观点。)
4.①材料一提到《论语》开篇《学而》,是为了分析其中的文学笔法,证明《论语》处处隐含内蕴的文学意味。②材料二提到《论语》开篇《学而》,是为了说明《论语》相比《中庸》《大学》,传递的内容更加具有平实温暖的生活气息。(每点2分)
5.①大量运用比喻、夸张、反问等修辞手法,如借松柏后凋的景象比喻人要经得起严酷环境的考验。②讲究遣词用句,常用结构精巧而又精辟且富有哲理的对句、排句,如“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运用对句说明了“质”与“文”的关系。③注重在不同的情景中运用简约的神态描写来呈现“氛围感”和“戏剧感”,如《阳货》篇中对孔子的描述。(每点2分)
6.B(B项,“表现了典狱长对在押囚犯的关注与同情”错误,典狱长对犯人没有好感,如典狱长对聂赫留朵夫说“您瞧,公爵,她们那帮人就是这样的”。典狱长对聂赫留朵夫转述玛丝洛娃的话,是因为上级指示他对这个探监人要特别警惕。)
7.A(A项,“始终从聂赫留朵夫的视角来写玛丝洛娃的眼睛”错误,选文中多处写玛丝洛娃的眼睛,有些是从聂赫留朵夫的视角来写,有些是客观描写,比如“她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眼睛不看他”。)
8.①玛丝洛娃由原来排斥、拒绝聂赫留朵夫变得接受他并愿意改变自己。②借聂赫留朵夫的感受,写出了玛丝洛娃人性的复苏,精神的觉醒。③表现了聂赫留朵夫因自己的付出与爱而让玛丝洛娃有所转变的兴奋与惊喜。(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
9.①第一处为欲言又止,语意未尽。写出聂赫留朵夫面对玛丝洛娃时的复杂心理,表现了他对过去伤害玛丝洛娃行为的愧疚。②第二处为说话的断断续续。写出了聂赫留朵夫思想跳跃的过程,表现他想与玛丝洛娃结婚的决心,将与她共克人生困难。③第三处为说话中的沉默。写出了玛丝洛娃对自己过去行为的反思,体现了她自我的回归,人性的渐醒。(每点3分,答对两点即可)
10.CEG(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11.B(B项,“意思相同”错误,“幸蒙其赏赐”的“幸”意思是希望。)
12.A(例句中“婿”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作女婿。A项,“水”是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在水上。B项,“雨”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下。C项,“祖”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效法,继承。D项,“树”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种植。)
13.C(“闻于国中”是状语后置句。A项,被动句。B项,判断句。C项,状语后置句。D项,省略句。)
14.B(B项,“但因昭君去意已决,出塞的命运无法改变”错误,从材料二来看,昭君出塞和亲无法改变是因为“单于使者在旁”,且昭君虽然是主动求去,但结合“积五六年,昭君心有怨旷”也只能看出怨恨和讽刺,“去意已决”的说法过于绝对。)
15.(1)元帝就问后宫,想把一位女子赐给单于,谁是能远行的人,起立。(“乃”“行者”“起”各1分,句意1分)
(2)单于死后,儿子世违继位成为单于。凡是胡人,父亲死了可以娶母亲为妻。(“继”“妻”各1分,句意2分)
16.①昭君来自偏远之地,未被皇帝宠幸。②昭君心怀怨愤,主动请求远嫁。③匈奴使者在场,皇帝不便反悔。(每点1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竟宁元年,单于又来到汉朝,汉朝对他的礼遇和赏赐还像以前一样,并增加衣服、锦帛、粗丝棉的赏赐,都比黄龙年间增加一倍。单于自己说愿意做汉朝的女婿,以亲近汉朝。汉元帝把后宫良家女子王墙字昭君赐给单于为妻。单于十分高兴,向天子上书,说自己愿意保护上谷以西至敦煌的汉朝边塞,并永远传下去。
材料二:
王昭君是齐国王襄的女儿。昭君十七岁时,容貌洁白靓丽,闻名齐国,很多人家求亲,家里都不答应。后来献给汉元帝。因为来自偏远地方,没有被宠幸,只是在后宫充个数。累积了五六年,昭君心里有怨恨,故意不修饰自己的身形面容。元帝每次来后宫,都粗疏忽略不经过她的住处。后来单于派遣使者来朝贡贺,元帝安排了歌舞音乐,就命令后宫女子妆扮出席。昭君因为心里怨愤很久,不能得到侍奉皇帝的机会,就更换了妆饰,以精致的妆容和漂亮的衣服,形貌带着夺目的光辉来出席。都坐下来了,元帝对匈奴使者说:“单于希望得到什么喜欢的东西?”匈奴使者回答说:“奇珍异宝,我们那儿都有。只有女人丑陋,不如中原的女子。”元帝就问后宫,想把一位女子赐给单于,谁是能远行的人,起立。这时,昭君喟叹一声,越过前面的席位,走上前来说:“我有幸在后宫充数,长得粗丑又身份低微,不能合于陛下心意,我非常愿意出行。”当时单于使者就在旁边,元帝大惊,后悔也无法阻止。过了好一会儿,才叹息着说:“我错过了!”于是只好将昭君给了单于。
昭君到了匈奴,单于非常高兴,认为汉朝给予自己的十分丰厚,就派遣使者回报汉朝,送了一双白璧,十匹骏马,以及胡地的珠宝之类。昭君心里怨恨元帝开始不能好好对待自己,心里不开心,又思念故土,就作了《怨旷思帷歌》:……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幽沉,不得颉颃。虽得馁食,心有徘徨,我独伊何,改往变常。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道里悠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昭君有儿子名叫世违,单于死后,儿子世违继位成为单于。凡是胡人,父亲死了可以娶母亲为妻。昭君问世违:“你想做汉人,还是做胡人?”世违说:“我想做胡人。”昭君于是吞药自杀。单于举全国之力为她行葬礼。胡地植被以白草为主,只有昭君的墓上长满青草。
17.B(B项,“将雪花比作梨花”错误,“梨花千树雪”应是将梨花比作雪花。)
18.采用了以虚写实、以景结情的手法。(2分)诗人想象着友人路途遥远,等到友人到达目的地应该是在月圆之日吧,(2分)既饱含着对友人的祝福,又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2分)
19.(1)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2)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3)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4)先齐其家 先正其心(每空1分,错字、漏字、添字该空不得分)
20.C(画横线处的“我们”为泛指,没有具体指向。A项,“我们”特指“同一学校的人”。B项,“我们”特指“包括我在内的来到谷底的一群人”。C项,“我们”为泛指,没有具体指向。D项,“我们”特指句中的“你”和“我”所组成的群体。)
21.①尤其是果糖②总体来说对于痛风的影响不大③要注意补充水分(或“多喝水”)(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
22.如果久坐不活动,身体代谢尿酸的能力就会下降,从而诱发痛风。(3分,酌情给分)
23.【参考立意】①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②积跬步才能至千里。③选对方向而“行”,才能“致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