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同步练习题--第二节 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同步练习题--第二节 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1-23 08:57: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同步
第二节 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按产生的原因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据此完成下题。
1.下列环境问题主要由自然原因引起的是(  )
A.地方病  
B.土壤次生盐碱化
C.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D.公害病
  (2022湖南娄底一中期中改编)渡渡鸟是一种不会飞的鸟,生活在印度洋的毛里求斯岛,这种鸟在被人类发现后仅仅200年的时间里,便由于人类的贪婪彻底绝灭。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2.渡渡鸟的彻底绝灭,所反映的环境问题主要属于 (  )
A.环境污染问题  
B.社会治安问题
C.资源枯竭问题  
D.生态破坏问题
3.产生该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污染物大量排放
B.自然环境的迅速演化
C.人类对资源的过度掠取
D.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
题组二 环境污染
  (2023黑龙江哈尔滨期末)水龄是指水中颗粒物从入口传输到指定点的时间,可体现水体的更新速度。2003年后,三峡工程蓄水对下游河床的冲淤产生影响,鄱阳湖水面比降、湖口水龄发生变化。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鄱阳湖水环境有向富营养化发展的趋势。下表示意2003年前后鄱阳湖湖口多年各月水龄平均值(单位:天)。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月份 1956—2002年 2003—2016年
1月 12.9 10.3
2月 12.1 11.2
3月 11.6 9.6
4月 11.3 8.9
5月 12.9 10.5
6月 15.7 13.5
7月 22.7 22.6
8月 36.5 31.5
9月 39.2 27.1
10月 39.5 25.8
11月 25.5 14.1
12月 13.9 10.6
平均 21.21 16.36
4.鄱阳湖水体富营养化易出现的季节是(  )
A.秋冬季  B.冬春季  C.春夏季  D.夏秋季
5.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  )
A.水体透明度增加  
B.水产产量提高
C.水运航道堵塞  
D.生态系统改善
  下图为我国平均降水pH的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6.酸雨是一种环境污染问题,它反映的是(  )
A.大气污染  
B.水污染
C.土壤污染  
D.固体废物污染
7.我国西南地区酸雨比较严重的原因主要有(  )
①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
②地形闭塞,不利于酸性气体的扩散
③多云雾,易形成酸雨
④气温高,不利于空气对流运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题组三 生态破坏
  (2023黑龙江黑河期中)昆虫是自然界种群最丰富的动物。据研究,近几年昆虫灭绝的速度是爬行动物、哺乳动物和鸟类的八倍,已有近三分之一濒临灭绝,40%的种类正在减少。目前昆虫数量正以每年2.5%的速度急剧下降,这意味着所有的昆虫可能在21世纪末消失。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8.昆虫大量灭绝,体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环境污染  
B.资源短缺
C.水土流失  
D.生物多样性减少
9.导致昆虫数量锐减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矿产开发规模扩大
B.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C.全球气候变化显著
D.自然植被退化严重
10.昆虫数量锐减或灭绝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  )
A.社会系统崩溃  
B.食物链条中断
C.人类文明倒退  
D.农业产量下降
  (2021河南洛阳期末)十四五期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重大任务,尤其是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区分布广泛,生态保护还面临很多问题。下图为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1.①地区生态环境破坏程度加大的人为原因是 (  )
A.移民增加过多  B.旅游业发展过急
C.经济活动过度  D.城市化进程加快
12.在②地区建防护林的主要目的是(  )
A.吸烟除尘  B.防风固沙
C.净化空气  D.美化环境
13.形成③④两个地区共同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多石质山,土层浅薄
B.海拔较高,热量不足
C.红壤分布,土质疏松
D.地形崎岖,降水量大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环境问题产生机制
  下图为人类社会与环境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以下所列项目与图中a、b、c、d箭头表示意义,组合正确的是(  )
①铁矿石、水产品   ②煤渣、污水
③酸雨和光化学烟雾  ④植树造林、治理污染
A.a—① b—② c—③ d—④
B.a—① b—② c—④ d—③
C.a—② b—① c—③ d—④
D.a—② b—① c—④ d—③
2.若箭头c表示沿海低地被淹没,则与之相关的箭头e可能表示(  )
A.全球气候变暖  B.温室气体大量排放
C.极地冰川融化  D.海水膨胀
题组二 环境污染及其治理
  丹江口水库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2013年大坝加高后,水库岸线更加曲折,形成大量库湾,同时水库岸线附近出现大面积消落区(即水库季节性水位涨落使被淹没土地周期性出露于水面的区域)。汉江的最大支流甲在2019年某季节的水质状况为Ⅲ类,河水浑浊度相对较大,经过处理后才能作为饮用水源。下图示意汉江流域分布。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3.与①处相比,②处水体富营养化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A.大风频次低   B.年降水量较小
C.水体温度较高  D.水体流动性差
4.推测2019年支流甲水质状况为Ⅲ类时的季节应为 (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5.为确保水源地水质优良,消落区开发利用最适宜 (  )
A.种植农作物  B.发展水产养殖
C.发展畜牧业  D.种植林草植被
  (2023河南信阳期中改编)2020年为应对国际公共卫生事件,多国政府实施了封锁和社交隔离,就在14亿印度民众经历全国21天“封锁”后,许多居住在印度北部地区的民众惊喜地发现能从家里直接看到喜马拉雅山了。他们纷纷在社交网络上发图,说这是30年来首次能从家里看到喜马拉雅山脉,“从没想过这种事发生的可能”。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6.居住在印度北部地区的民众30年来首次能从家里直接看到喜马拉雅山,最有可能是因为(  )
A.空气质量改善,大气能见度提高
B.当地进入旱季,晴天多,云雾少
C.雨过天晴,空气清新洁净
D.人们有了充足的闲暇时间来欣赏远处风景
7.若印度北部地区想让民众一直能直接观测到喜马拉雅山,需要做到(  )
①改进能源消费结构
②广泛利用煤炭资源
③采用消烟除尘技术
④家庭尽量使用小蜂窝煤炉具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2023山西忻州期中改编)我国城市人口众多,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垃圾,垃圾焚烧是处理垃圾的一种重要方式。一个用普通余热锅炉产生的蒸汽来发电的垃圾发电站,一天可焚烧垃圾万吨左右,可处理一个300万人口的大城市一天垃圾产生量的80%,同时每日能产生10万度电,解决4万至5万人一天的用电需求。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8.城市垃圾堆放一般不会产生的污染是(  )
A.水污染  B.重金属污染
C.核污染  D.固体废物污染
9.垃圾发电站应(  )
A.远离中心城区  B.接近垃圾源
C.靠近河流   D.靠近铁路线
题组三 生态破坏
  甘肃永昌喇叭泉林场,位于石羊河一级支流西大河流域中段,是永昌北部的主要生态防护屏障。20世纪90年代开始,林场树木随着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而大量死亡。2003年起,林场在规划改造区域实施外围乔木、灌木和内部枸杞、沙棘(白榆)配置的林带建设(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0.喇叭泉林场树木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是(  )
A.生产能源短缺,过度砍伐
B.全球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
C.西大河上游人口、经济规模扩大
D.植被新陈代谢,群落自然更替
11.喇叭泉林场树木大量死亡的明显影响是(  )
A.可耕地面积增大  
B.土地盐碱化范围缩小
C.区域土壤肥力提高  
D.土地荒漠化范围扩大
12.关于2003年起喇叭泉林场开始实施的林带建设,说法正确的有(  )
①防风效益显著,风速明显降低
②虽没有经济效益,但生态效益突出
③使得农田蒸发量增大,空气湿度增大
④使林场土壤熟化速度加快,提高林业经济效益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22广东六校联考,)湿地候鸟数量受湿地环境因子影响。湖南省的东洞庭湖为重要的越冬候鸟栖息地。下图示意2006—2013年东洞庭湖冬季环境因子与候鸟总量及不同食性候鸟数量相关性分析。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3.气温过高、日照过长、植被生长不良导致数量较少的候鸟是(  )
A.捕食鱼类的候鸟  B.取食块茎的候鸟
C.取食苔草的候鸟  D.取食种子的候鸟
14.据图推断,提高东洞庭湖候鸟数量最有效的措施是(  )
A.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
B.退耕还湖,提高水位
C.控制碳排放,减缓全球变暖
D.治理污染,增加日照时数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第二节 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
基础过关练
1.A 2.D 3.C 4.D 5.C 6.A 7.A 8.D
9.D 10.D 11.C 12.B 13.D
1.A 地方病是某些地区水土中一些化学元素过少或过多引起的疾病,属于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土壤次生盐碱化主要是由人类不合理的农业灌溉引起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且以人为原因为主;公害病指由人类活动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引起公害所发生的地区性疾病,如与大气污染有关的慢性呼吸道疾病、由含汞废水引起的水俣病、由含镉废水引起的痛痛病等。故选A。
2.D 渡渡鸟的彻底绝灭反映了生物多样性减少,属于生态破坏问题。
3.C 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而引起的生态失衡或自然资源枯竭。人类过度猎杀渡渡鸟,破坏其栖息地,导致了渡渡鸟的绝灭。
4.D 由材料可知,水龄指水中颗粒物从入口传输到指定点的时间,该值越大,说明水流越缓,水流缓慢会导致水体更新速度缓慢,水中污染物(包括营养物质)容易积聚。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整体而言,鄱阳湖夏秋季节水龄数值偏大,说明此时水体中营养物质容易富集;且夏秋季节人类农业生产活动和居民生活排放的含磷废水较多,故磷等营养物质会大量积聚在湖泊中,从而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5.C 水体富营养化会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降低水体透明度,A错误;浮游生物过多,会导致水中氧气减少,一些浮游生物还会释放毒素,进而导致鱼类等水产大量死亡,生态系统恶化,B、D错误;浮游生物繁盛,还会堵塞航道,影响航运,C正确。故选C。
归纳提升 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及危害
6.A 酸雨是由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的大量排放形成的,它反映的是大气污染问题。
7.A 我国西南地区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排放酸性气体多,且多盆地、河谷地形,地形闭塞,不利于酸性气体的扩散,加上多云雾,易形成酸雨,①②③正确。气温高,利于空气对流运动,④错误。故选A。
8.D 昆虫灭绝,说明昆虫的种类和数量减少,体现了生物多样性减少。
9.D 昆虫数量减少和灭绝的主要驱动因素是栖息地的减少和退化,我们也可以解释为自然植被的减少和退化,D正确。矿产开发和全球气候变暖均可能改变昆虫的生活环境,但矿产资源开发范围不大,全球变暖速度很慢,均不会导致昆虫数量锐减,A、C错误;目前农业生产方式更注重有机绿色,对环境的影响变小,不会是导致昆虫数量锐减的主要原因,B错误。故选D。
10.D 昆虫可以帮助细菌和其他生物分解有机质,有助于生成土壤,清除粪便和动植物残体,增加土壤肥力;昆虫可以帮助大部分农作物授粉;某些昆虫还能提供重要农产品,如蜜、丝、蜡、染料、色素等。如果它们消亡了,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是农业产量下降,D正确。昆虫数量锐减或灭绝不会导致社会系统崩溃、人类文明倒退,A、C错误;昆虫数量锐减使许多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受到严重影响,但不会使人类的食物链条中断,B错误。故选D。
11.C 读图分析可知,①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草地退化和土壤侵蚀,其生态环境破坏程度加大的人为原因是过度放牧和过度农垦等,即经济活动过度,C正确。
12.B 图中②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的过渡地带,建防护林的主要目的是防风固沙,B正确。城市内部和交通道路两侧植被的主要作用为吸烟除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A、C、D错误。故选B。
13.D 读图可知,③④两个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都是土壤侵蚀,这是由于③④两地区都位于我国南方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且集中;③④两地区地形都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形崎岖,水土流失严重,D正确。多石质山,风化壳薄且不易留存,导致土层浅薄,但土层浅薄不是水土流失的原因,A错误。③④两地区整体海拔、纬度较低,热量充足,且热量因素与当地土壤侵蚀基本无关,B错误。红壤土质黏重,结构较为紧实,C错误。
能力提升练
1.A 2.B 3.D 4.B 5.D 6.A 7.B 8.C
9.A 10.C 11.D 12.D 13.D 14.B
1.A a表示人类社会从环境中获取物质、能量,b表示人类社会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c表示环境对人类社会产生反馈作用,d表示人类社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分析选项可知,a对应①、b对应②、c对应③、d对应④,故选A。
2.B 沿海低地被淹没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极地冰川融化和海水膨胀造成的,而温室气体大量排放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人类活动。故选B。
3.D 读图可知,与①处相比,②处位于库湾,水体的流动性更差,氮、磷等营养元素更容易富集,水体富营养化更严重,D正确;①②两处空间距离相近,大风频次、年降水量、水体温度等差异不大,A、B、C错误。故选D。
4.B 由材料信息可知,支流甲水质恶化的表现为“河水浑浊度相对较大”。河水浑浊度相对较大,表明河流的含沙量大,该流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充沛,河流流量较大,侵蚀能力强,河流含沙量大。所以推测2019年支流甲水质状况为Ⅲ类时的季节应为夏季,B正确。
5.D 消落区水位季节性涨落,流水冲刷作用强,易造成水土流失,从而导致水库泥沙含量较大,影响水质,所以为确保水源地水质优良,最适宜在消落区种植林草植被,从而减轻水土流失,D正确。消落区水位季节性涨落,并不适合种植农作物、发展水产养殖以及发展畜牧业等;同时,在消落区种植农作物、发展水产养殖以及发展畜牧业不利于水质的保护,A、B、C错误。故选D。
知识拓展 水库消落区
  水库消落区是水库内一段干湿交替的特殊区域,暴雨洪涝和干旱等气象因素可引起水库的水位变化,水库蓄水、排水也可导致水位涨落,它们都能引起水库周边被淹没的土地周期性地出露于水面,这部分区域被称为水库消落区。水库消落区是水陆的过渡地带,植被缺乏,生物种类非常稀少。
6.A 印度北部民众30年来首次能从家里直接看到喜马拉雅山,主要与大气污染减轻有关。受国际公共卫生事件影响,大量工厂停工、人们出行受阻,使得工厂排放的烟尘与废气、路上车辆排放的汽车尾气减少,空气质量改善,大气能见度提高,A正确;印度北部主要为热带季风气候,每年都会有旱季,而连续30年都未能直接看到喜马拉雅山,可见与是否进入旱季并无关联,B错误;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较多,每次雨后,都未能直接看到喜马拉雅山,说明与雨过天晴并无关联,C错误;30年来民众一直未能在家中直接看到,并不是大家没有闲暇时间,而是环境污染导致大气能见度太低,D错误。故选A。
7.B 由上题可知,若要让民众一直能直接观测到喜马拉雅山,主要需要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改进能源消费结构、采用消烟除尘技术都能减少大气污染,改善大气环境质量,①③正确;煤炭和小蜂窝煤炉具的使用会加剧大气污染,②④错误。故选B。
8.C 城市垃圾堆放会造成固体废物污染;垃圾中的废液下渗会污染地下水,造成水污染;城市垃圾中的废旧电池、废弃化工材料等的堆放可能产生重金属污染;核污染是由核泄漏造成的,一般与城市垃圾堆放无关。C符合题意。
9.A 垃圾焚烧会造成大气污染,故垃圾发电站应远离中心城区,A正确;城市垃圾主要源自居民生活,城市居民区为垃圾源,垃圾发电站不应靠近居民区,B错误;垃圾焚烧后产生的粉尘、堆放时产生的废液会污染河水,垃圾发电站应远离河流建设,C错误;垃圾焚烧会产生烟尘,影响交通,城市内垃圾主要依靠汽车运输,故垃圾发电站的建设不应靠近铁路线,D错误。故选A。
10.C 喇叭泉林场位于西大河流域中段,且位于干旱地区,上游人口、经济规模扩大,引水过多,使得林场来水量减小,地下水水位下降,树木大量死亡,C正确;由材料可知,树木是随着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而大量死亡的,过度砍伐、全球气候变暖和植被新陈代谢并不会对地下水水位造成如此大的影响,排除A、B、D。故选C。
11.D 由材料可知,该林场是永昌北部的主要生态防护屏障,树木大量死亡,会使林场的整体防护功能衰退,林场内原已固定的沙丘会再度被激发或活化,导致土地荒漠化范围扩大,D正确;喇叭泉林场地下水减少、区域防护功能减弱,对可耕地农业发展不利,会使可耕地面积减小,A错误;缺少了树木的防护与调节,蒸发会加剧,土地盐碱化范围会扩大,B错误;由于风蚀加剧和有机质来源减少,土壤肥力会降低,C错误。故选D。
12.D 在规划改造区域外围和内部实施的林带建设,使林场防风效益显著,风速明显降低,①对;林带的建设使农田蒸发量减小,树木蒸腾增加,空气湿度增大,③错;在枸杞和沙棘(白榆)之间耕作低秆农作物,可使林场土壤熟化速度加快,促进沙棘(白榆)和枸杞的生长,提高林业经济效益,④对、②错。故选D。
13.D 气温过高、日照过长、植被生长不良导致候鸟数量较少,说明气温、日照时数与该候鸟数量呈负相关,植被覆盖指数与该候鸟数量呈正相关,读图可知符合上述条件的为取食种子的候鸟。故选D。
14.B 据图可知,在影响候鸟数量的因素中,只有水位这个因素与所有种类候鸟的数量均呈正相关,且相关系数较高,因此提高东洞庭湖候鸟数量最有效的措施应为退耕还湖,提高水位。故选B。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