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同步练习题--专题强化练9 碳循环、碳排放与全球气候变暖(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同步练习题--专题强化练9 碳循环、碳排放与全球气候变暖(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1-23 10:10: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同步
专题强化练9 碳循环、碳排放与全球气候变暖
20分钟
  下图是“环境中煤和其他化石燃料的形成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下列关于化石燃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天然气是原始森林被掩埋在地下形成的
B.煤炭多分布在近海,埋藏浅,易开发
C.化石燃料在沉积岩层中呈均匀、连续分布
D.化石燃料大规模使用可能改变全球碳循环
2.下列可以采取的固碳措施有(  )
①增加植树造林面积
②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费量
③将二氧化碳封存到海洋中
④建立碳交易市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23山东青岛期中)碳汇是指自然环境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青藏高原的高寒草甸面积广大,因其具有强大的碳汇功能,在区域乃至全球生态系统碳平衡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下图示意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地区青海省门源县某观测站(101°E)各季节CO2浓度的日变化。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一天中碳汇效果最佳时,该地接近(  )
A.光照最强  B.气温最高
C.湿度最大  D.气压最高
4.图中曲线代表秋季的是(  )
A.a  B.b  
C.c  D.d
  (2021广东深圳二模)土壤储存的碳是植物储存的三倍多,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草地的有机碳(土壤有机质中所含的碳)储量从土壤表层向下迅速递减。新西兰某牧场推行“倒置耕作”种植牧草,将15~30厘米的底土放置在0~15厘米的表土上方。下图示意“倒置耕作”对土壤有机碳分布的影响。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5.草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
A.植被吸收较少  
B.淋溶作用较强
C.土质疏松多孔  
D.生物质积累多
6.当表层土壤有机碳不再增加时,可以实施下一轮“倒置耕作”。“倒置耕作”的周期最适宜为(  )
A.5年   B.10年  
C.15年  D.20年
7.“倒置耕作”的作用不包括(  )
A.抑制杂草生长  
B.减轻土壤侵蚀
C.减排温室气体  
D.减少病虫危害
  (2021河南一模)喀斯特洞穴系统的烟囱效应(如下图,图示为某季节的主要气流)是指洞穴内外空气的温度差,使气流从温度高的区域流向温度低的区域的现象。它为喀斯特地区的地—气交换增加了一个通道,对碳循环具有重要的影响。碳汇是指碳酸盐岩通过岩溶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以无机碳的形式储存的机制。喀斯特地区面积超过我国总陆地面积的1/3,是我国重要的碳汇区域。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碳排放量大幅度上升,科学家对于碳汇空间的研究也日益增多。结合材料,回答下面三题。
8.我国南方喀斯特地区洞穴内的二氧化碳浓度(  )
A.夏季低、冬季高  
B.夏季低、冬季低
C.夏季高、冬季高  
D.夏季高、冬季低
9.南方喀斯特地区的烟囱效应较北方地区明显的原因不包括南方地区(  )
A.雨热同期,降水量比北方多
B.土壤疏松、肥沃、深厚,利于地表水下渗
C.碳酸盐岩的风化作用强
D.高温多雨的气候使可溶性岩石所受溶蚀作用增强
10.研究喀斯特地区烟囱效应的意义不包括(  )
A.降低未来南方喀斯特地区的碳汇量
B.减轻我国经济发展的压力
C.减缓全球气候变暖
D.增加我国的碳汇空间
  (2023浙江宁波联考)旅游碳足迹是指某类旅游活动能耗规模和相应能源碳排放系数的乘积,可用于旅游活动碳排放程度的描述和估算,不同的旅游活动碳足迹存在较大差异。下图为中国旅游业各类碳排放占比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1.推测旅游交通碳排放占比中d交通方式为(  )
A.航空  B.公路  
C.水运  D.铁路
12.不同类别的旅游活动碳足迹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
A.景点吸引力差异大
B.游客个体间差异大
C.活动季节的变率大
D.活动内容的差异大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专题强化练9 碳循环、碳排放与全球气候变暖
1.D 2.C 3.B 4.C 5.D 6.C 7.B 8.D
9.B 10.A 11.C 12.D
1.D 煤炭是原始森林被掩埋在地下形成的主要化石燃料,A错误;煤炭多分布在陆地,埋藏浅,易开发,B错误;化石燃料在沉积岩层中是不均匀、不连续分布的,C错误;化石燃料中储存着大量的碳,大规模使用化石燃料会将碳释放到大气中,从而可能改变全球碳循环,D正确。故选D。
2.C 树木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固碳,故增加植树造林的面积是可以采取的固碳措施,①正确;将二氧化碳封存到海洋中,可以起到固碳的作用,③正确;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费量,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是减排的措施,不是固碳的措施,②错误;碳交易市场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所设立的市场机制,是减排措施,不是固碳措施,④错误。故选C。
3.B 碳汇是指自然环境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二氧化碳浓度越低,碳汇效果越好。读图可知,该地各季节CO2浓度一天中的最小值出现在当地时间14:00左右,接近一天中气温最高时,B正确;一天中当地正午12时光照最强,A错误;仅凭图文材料无法判断该地湿度、气压的变化,C、D错误。故选B。
4.C 当植被覆盖率高时,光合作用强,吸收的二氧化碳多,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低,所以二氧化碳平均浓度最高的a曲线应该代表植被覆盖率最低的冬季;夏季植被覆盖率最高,午后植被光合作用最强,二氧化碳浓度最低,故d曲线代表夏季;春季时高寒草甸地区植被处于恢复阶段,植被覆盖率不如秋季高,因此b曲线代表植被覆盖率较低的春季,c曲线代表秋季。
5.D 由所学知识可知,植被吸收较少与草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较高关系不大,A错误。淋溶作用是指土壤中可溶性或悬浮性化合物(黏粒、有机质、易溶盐和铁铝氧化物等)在渗漏水的作用下,由土壤上部向下部迁移,或发生侧向迁移的一种过程,草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较高,说明淋溶作用较弱,B错误。土质疏松多孔主要影响土壤通气性与透水性,与草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较高关系不大,C错误。草原由于植被及其根系多位于表层,且植被季节性枯萎,积累下来的有机质较多,故草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较高,D正确。
6.C 读图可以看出,“倒置耕作”后,15年内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一直在增加,15年后几乎不再增加,故“倒置耕作”的周期最适宜为15年,C正确。
7.B “倒置耕作”会将杂草种子、病菌孢子、害虫卵等埋入深层,抑制其生长繁殖,A、D不符合题意。正常状态下,草地有机碳储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因此“倒置耕作”能将土壤中的碳储存在深层土壤中,抑制温室气体的排放,C不符合题意。在水土流失或风蚀作用强烈的地区,“倒置耕作”后土壤处于疏松状态,易引起水蚀或风蚀,会加剧土壤侵蚀,B符合题意。故选B。
8.D 据材料可知,烟囱效应是指洞穴内外空气的温度差使气流从温度高的区域流向温度低的区域的现象。夏季洞穴外温度高,洞穴内温度低,空气从洞穴外流向洞穴内,洞穴内的二氧化碳排放不出去,浓度高;冬季相反,洞穴内二氧化碳可以排出洞外,浓度低。所以我国南方喀斯特地区洞穴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夏季高、冬季低。
9.B 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是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受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我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碳酸盐岩分布广,碳酸盐岩的风化作用强,且南方地区纬度低,夏季高温多雨,降水多,可溶性岩石所受溶蚀作用比北方地区强,A、C、D均不符合题意。南方喀斯特地区土层浅薄,土壤贫瘠,B符合题意。故选B。
10.A 据材料可知,喀斯特洞穴系统的烟囱效应对碳循环具有重要的影响。我国喀斯特地区面积较大,是我国重要的碳汇区域,研究喀斯特地区烟囱效应,可以增加我国的碳汇空间,D不符合题意;碳酸盐岩通过岩溶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以无机碳的形式储存,可以减缓全球气候变暖,C不符合题意;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碳排放量大幅度上升,碳酸盐岩通过岩溶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可以减轻我国经济发展的压力,B不符合题意;研究喀斯特地区烟囱效应,可增加未来南方喀斯特地区的碳汇量,A符合题意。故选A。
11.C 在当前快节奏的生活背景下,人们旅游出行选择水运方式的数量最少,d交通方式碳排放最少,应为水运。
12.D 不同类别的旅游活动,其活动内容差异较大,有的旅游活动能源消耗比较多,有的旅游活动能源消耗比较少,因此会导致碳足迹差异较大,D正确。旅游景点吸引力的差异以及活动季节的变率,对于旅游活动碳足迹差异的影响比活动内容差异要小,A、C错误;如果是由于游客个体之间的差异导致的旅游活动碳足迹差异较大,那么会导致同类别的旅游活动碳足迹差异较大,B错误。故选D。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