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历史
高中道德与法治(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生物
高中音乐
高中美术
高中体育
高中信息技术
高中通用技术
资源详情
高中化学
人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1
第三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
第二节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
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3.2.1水的电离(共6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3.2.1水的电离(共6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11-23 08:14:42
点击下载
图片预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文档简介
(共68张PPT)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水的电离及溶液的酸碱性
一、水的电离
H2O H++OH- 25℃ Kw=1.0×10-14
(1)Kw(所有KX类比K,电离水解吸热):升温,增大。
适用: 指溶液中H+、OH-浓度,适用纯水及稀溶液(酸、碱、盐)
(2)外界条件对水的电离的影响
1促进水的电离(举例说明)
①升温:促进水电离, 纯水仍为中性。
②可水解的盐:盐溶液浓度越大,水的电离程度越大,酸碱性越强;( H+或OH- 来自于水)。
2 抑制水电离:酸,碱及HSO4-盐。
水电离出c(H+)< 1×10-7 mol·L-1
C
例2.一定温度下,将一定质量的冰醋酸加水稀释过程中,溶液的导电能力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正确的是( )
A.a、b、c三点pH:c
B.a、b、c醋酸电离程度:a
C.用湿润的pH试纸测量a处的pH,
测量酸性较小
D.a、b、c三点溶液用1mol/LNaOH溶液中和,消耗NaOH体积:c
B
导电能力先增后减的原因?a,b,c三点水的电离程度大小?
随着水量不断增加n(H+)和c(OH-)变化?
2、溶液的酸碱性与pH
(1)溶液酸碱性的判断方法
酸性:c(H+)>c(OH-) 中性:c(H+)=c(OH-)(联想电荷守恒)
常温:PH + POH = 14 PH越大,c(H+)越小类推负对数
溶液中加入酸,碱,盐,H2O的电离平衡发生移动,但只要T不变,最终均落在原曲线上;溶液升温,发生改变;纯水仍为中性。
比较图一T与25℃ 的大小,推广到图二T1与T2大小比较?
以pH与7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只适用于常温25℃
对应0.05mol/LBa(OH)2溶液PH=
12
例1. 25℃时,向一定体积0.1mol/L醋酸溶液中逐滴加入等浓度的NaOH溶液,溶液的pOH(pOH=-lg[OH-])与pH变化关系如图,则不正确是( )
A.Q点中不可能大量存在
Na+、Al3+、Cl-、SO42-
B.OQ上任一点温度均低于25℃
C. 25℃时, pH+pOH=14
D.M点的c(H+)与N点的c(OH-)相等
MN以下与以上点温度高低,KW大小?
(2)pH =-lg c(H+) PH越大 c(H+)越小,酸性越弱
注意:当c(H+) 或c(OH-) >1mol/L时,不用pH表示
②pH的测定Ⅰ.pH计
(电子仪器,
精确到小数,连续测量)
方法:把pH试纸放入干燥洁净表面皿,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点在pH试纸上,变色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确定溶液pH(红:酸性;蓝:碱性)(阅读 p47 PH的应用)
注意:广范pH试纸只能读取整数(精密PH试纸可读小数);pH试纸使用前不能润湿,否则待测液被稀释,可能会产生误差。中性:无影响
Ⅱ.pH试纸的使用(口述操作)
2. pH计算思维模型 酸碱溶液混合(先判断酸碱性决定谁大谁小)
注意溶液混合总体积的变化
口诀:酸按酸(H+),碱按碱(OH-),中和求过量,无限稀7为限。
当c(H+) 【或c(OH-) 】>10-5mol/L时,可忽略水电离H+影响
溶液呈中性, n(H+)=n(OH-) pH = 7
(3)水电离的c(H+)或c(OH-)的计算
①常温下,中性c(OH-)=c(H+)=10-7 mol·L-1
常温,计算
(1)pH=4的盐酸水电离出的c(H+),
(2)pH=10的NaOH溶液中水电离出的c(OH-)
(3)pH=4的NH4Cl溶液电离出的c(H+)
(4)室温,水电离出c(H+)=1×10-10 mol·L-1 ,对应PH为?
常温, c(H+) /c(OH-) =1×10-10 ,PH为?
该条件下HCO3-能否共存?
1、中和原理 n(H+)=n(OH-);
注意:滴定终点溶液不一定呈中性,取决于对应盐 (盐水解呈酸碱性决定指示剂类型;到中性,继续加什么,比较量的关系)
2、酸碱中和滴定曲线
读图(1)起点及pH=7的点
可判断待测溶液及标准溶液
是强还是弱电解质。
(2)突跃范围(±1d的量)
0.1000mol/LHCl滴定 NaOH(20mL 0.1000mol/L)
3、操作过程(结构,排气泡,检漏,有效数字
读数:精确到0.01mL
左手控制活塞(或玻璃球),
右手持锥形瓶颈部,
向同一方向作圆周运动。
眼睛时刻注视锥形瓶中
溶液颜色的变化
(4)、操作:以标准盐酸滴定待测NaOH为例
检漏→润洗、装液→滴定→读数(精确至0.01ml,0刻度在上)→记录→重复试验2-3次 →计算 (数据处理,明显偏离值舍去,取几次平均值)
滴定前的准备 检漏:是否漏水。
锥形瓶——自来水冲洗→蒸馏水清洗2~3次(不需干燥,不可用待盛液润洗)
甲基橙
酚 酞
——— 3.1 ——— 4.4 ———
红色 橙色 黄色
——— 8.2 ——10.0 ———
无色 粉红 红色
盐溶液碱性适用
滴定 种类 选用指示剂 达终点颜色变化 用量 滴定终点判断标准
先想指示剂在待测液中是何种颜色,再考虑终点变为何种颜色(联想变色对应PH),眼睛注视锥形瓶颜色变化,左手控制活塞 1-2滴 最后一滴xx标准液,溶液有xx颜色变为xx颜色,且30s内不恢复原色。
强酸滴定弱碱 甲基橙 黄色→橙色 强碱滴定弱酸 酚酞 无色→粉红色 盐溶液酸性适用
(3)指示剂的选择(盐溶液酸性:甲基橙;碱性:酚酞;强酸滴定强碱:酚酞或甲基橙均可)
测定碘盐中碘元素的百分含量,实验数值如下表所示,请将读得的数据填入表中)。
下列操作中,会导致所测得的碘元素的百分含量偏大的是________。
a.滴定终点时,俯视刻度
b.没有用Na2S2O3标准溶液润洗相应的滴定管
c.锥形瓶中有少量的蒸馏水
d.滴定前有气泡,终点气泡消失
滴定次数 待测液的 体积(mL) 滴定前的 读数(mL) 滴定后的
读数(mL)
第一次 25.00 0.00 V=________
第二次 25.00 0.00 14.99
第三次 25.00 0.00 15.01
A偏小 b偏大 c无影响 d偏大
15.92
最终归究:V标消耗多偏大
强 酸 滴 定 未 知 浓 度 强 碱 误 差 原 因 V酸影响 C碱结果
1、酸式滴定管未用标准酸润洗 偏 高 偏 高
2、碱式滴定管未用未知碱液润洗 偏 低 偏 低
3、酸式滴定管气泡未赶 偏 高 偏 高
4、锥形瓶内有水或用水冲洗 不影响 不影响
5、锥形瓶用碱液润洗 偏 高 偏 高
6、滴定终点俯视读酸的体积 偏 低 偏 低
7、NaOH样品中含Na2CO3 偏 低 偏 低
误 差 分 析
先有气泡后消失 所取溶液多计气泡体积
滴定终点俯低仰高,与配浓度相反;滴定管不润洗,被稀释
最终归究:V标消耗多偏大
例1 下列对滴定分析(待测液置于锥形瓶内)中所用指示剂及滴定终点溶液颜色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用标准酸性KMnO4溶液滴定Na2SO3溶液以测量其浓度:KMnO4——紫红色
B.利用“Ag++SCN-=AgSCN↓” ,可用标准KSCN溶液测量AgNO3溶液浓度:Fe(NO3)3——红色
C.利用“2Fe3++2I-=I2+2Fe2+”,用FeCl3溶液测量KI样品中KI的质量分数:淀粉——蓝色
D.利用“OH-+H+=H2O”来测量某盐酸溶液的浓度时:酚酞-——粉红色
C
“中和滴定”考点归纳
(1)“考”实验仪器
常考滴定管,如正确选择滴定管(包括量程,结构,0刻度和最大刻度位置,适用试剂)),滴定管的检漏、洗涤和润洗,滴定管正确读数方法及综合实验计算(注意所求单位换算)
(2)“考”操作步骤
①滴定前准备:查漏、洗涤、润洗、充液(赶气泡)、调零、读数;②滴定:移液、滴指示剂、滴定至终点、读数;③计算。
(3)“考”指示剂的选择及滴定终点判断叙述
(4)“考”误差分析 ,操作对V标影响 。有无气泡,俯仰视,标与待测液不同的影响。
(5)“考”数据处理
核心精讲
A.图2是滴定盐酸的曲线
B.a与b的关系是:a<b
C.E点离子浓度大小顺序为:c(CH3COO-)>c(Na+)>c(H+)>c(OH-)
D.这两次滴定都可以用甲基橙作为指示剂
C
例3. 25 ℃,向20 mL 0.1 mol·L-1酸HA溶液中不断滴入0.1 mol·L-1 NaOH(aq),溶液pH变化如图所示。此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关系错误的是 ( )
A.a点:c(A-)>c(Na+)>c(H+)>c(OH-)
B.b点:c(Na+)=c(A-)>c(H+)=c(OH-)
C.c点:c(H+)=c(HA)+c(OH-)
D.d点:c(Na+)>c(A-)>c(OH-)>c(H+)
C
巧抓“四点”,突破“粒子”浓度关系
由题给量求浓度注意溶液总体积的变化
1.抓 “一半反应”点,溶质按何种比例混合,由溶液酸碱性反推离子浓度大小关系。常用不反应离子的物料守恒作平均值代入电荷守恒表达式中。
2.抓“恰好”反应点(滴定终点的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决定指示剂的选择。由此过渡到中性(再滴加少量xx溶液,一般几滴即可。)。滴定终点突变曲线强的或同种溶质浓度大的陡峭程度大,滴定注意读数小数点后两位和计算浓度有效数字(一般四位有效数字)及数据偏差大要舍去。
3.抓溶液“中性”点:常见由c (OH–) = c (H+) 立即过渡到电荷守恒,求离子浓度确切数量关系及计算K及K的表达式常用(如作业P260T15求氨水的K)
方法点拨
比较下列几组溶液中指定离子浓度的大小。
(1)相同浓度的下列溶液中:①CH3COONH4、②CH3COONa、③CH3COOH中,c(CH3COO-)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
(2) 相等的①(NH4)2SO4溶液、②NH4HSO4溶液、③(NH4)2CO3溶液、④NH4Cl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
②>①>③
④>②>③>①
离子浓度大小比较
强电解质按含该离子数目为1或2先分组,再组内比较;水解越大,剩下离子越少
相当于滴定终点再滴加几滴盐酸
醋酸绝大部分没有电离
等浓度醋酸钠与醋酸: 酸性
等浓度氰化钠与氢氰酸: 碱性
直接分析离子,不用反应式
比离子总浓度(阳或阴离子)电荷守恒
例2.室温下,用相同浓度的NaOH溶液,分别滴定浓度均为0.1 mol·L-1的三种酸(HA、HB和HD)溶液,滴定曲线如图所示。下列错误是( )
A.三种酸电离常数:KHA>KHB>KHD
B. P点时,溶液中:c(B-)>c(Na+)>
c(HB)>c(H+)>c(OH-)
C.pH=7三溶液中:
c(A-)=c(B-)=c(D-)
D.当中和百分数达100%时,
将三种溶液混合后:c(HA)+c(HB)+c(HD)= c(OH-)-c(H+)
√
3 常温,pH=n 强酸和pH=14-n 强碱溶液(即PH之和为14)等体积混合,pH=7;
谁弱显谁性(弱大部分未电离,消耗继续电离)。至中性推V
酸中c(H+) = 碱中c(OH-),对水的抑制程度相同
例1.室温时,将V1 mL c1 mol·L-1的NaOH溶液滴加到V2 mL c2 mol·L-1的醋酸中,下述结论中正确的是( )
A.若混合溶液的pH=7,则c1V1>c2V2
B.若V1=V2、c1=c2,则混合溶液中c(Na+)=c(CH3COO-)
C.若混合溶液的pH=7,则混合溶液中c(Na+)=c(CH3COO-)
D.若V1=V2,且溶液pH>7,则一定有c1>c2
C
(5)误差分析
步骤 标准酸溶液滴定碱的操作 V(标准) c(待测)
洗涤 酸式滴定管未用标准溶液润洗
碱式滴定管未用待测溶液润洗
锥形瓶用待测溶液润洗
锥形瓶洗净后还留有蒸馏水
取液 放出碱液开始有气泡,后气泡消失
滴定 滴定前有气泡,滴定终点时气泡消失
振荡锥形瓶时部分液体溅出
部分酸液滴出锥形瓶外
溶液颜色较浅时滴入酸液过快,停止滴定后 反加一滴NaOH溶液无变化
读数 滴定时俯视读数(或前仰后俯)
滴定时仰视读数(或前俯后仰)
变大
偏高
变小
偏低
变大
偏高
不变
无影响
变小
偏低
变大
偏高
变小
偏低
变大
偏高
变大
偏高
变小
偏低
变大
偏高
先有气泡后消失 所取溶液多计气泡体积
滴定终点俯低仰高,与配浓度相反;滴定管不润洗,被稀释
最终归究:V标消耗多偏大
例 3 将0.2 mol·L-1 NaHCO3溶液与0.1 mol·L-1 KOH溶液等体积混合,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D
相当于滴定终点再滴加几滴盐酸
醋酸绝大部分没有电离
等浓度醋酸钠与醋酸: 酸性
等浓度氰化钠与氢氰酸: 碱性
直接分析离子,不用反应式
比离子总浓度(阳或阴离子)电荷守恒
例1[17江苏] 常温下,Ka(HCOOH)=1.77×10-4,Ka(CH3COOH)=1.75×10-5,Kb(NH3·H2O)=1.76×10-5,不正确是( )
A.浓度均为0.1 mol·L-1的HCOONa和NH4Cl溶液中阳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之和:前者大于后者
B.用相同浓度的NaOH溶液分别滴定等体积pH均为3的HCOOH和CH3COOH溶液至终点,HCOOH消耗NaOH溶液的体积比CH3COOH小
C.0.2 mol·L-1 HCOOH与0.1 mol·L-1 NaOH等体积混合后的溶液中:c(HCOO-)+c(OH-)=c(HCOOH)+c(H+)
D.0.2 mol·L-1 CH3COONa与0.1 mol·L-1盐酸等体积混合后的溶液中(pH<7):c(CH3COO-)>c(Cl-)>c(CH3COOH)>c(H+)
C
例2.电解液电导率越大,导电能力越强。用0.100 mol·L-1NaOH溶液滴定10.00 mL浓度均为0.100 mol·L-1的盐酸和CH3COOH溶液。滴定过程中溶液的电导率如图。下列正确的( )
A. ①代表滴定HCl溶液曲线
B.A点溶液中:c(CH3COO-)+c(OH-)-c(H+)=0.1 mol·L-1
C.同温,A、B、C三点水的电离程度:C
D.D点溶液中:c(Cl-)=2c(OH-)-2c(H+)
D
例. (14新课标Ⅱ·28).某小组以CoCl2·6H2O、NH4Cl、H2O2、浓氨水为原料,在活性炭催化下,合成了橙黄色晶体X。为确定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
①氨的测定:精确称取w g X,加适量水溶解,注入如图所示的三颈瓶中,然后逐滴加入足量10%NaOH溶液,通入水蒸气,将样品液中的氨全部蒸出,用V1 mL cl mol·L-1的盐酸标准溶液吸收。蒸氨结束后取下接收瓶,用c2 mol·L-1NaOH标准溶液滴定过剩的HCl,到终点时消耗V2 mL NaOH溶液。
氨的测定装置(已省略加热和夹持装置)
例.25 ℃时,将 xmL pH=a 的稀NaOH溶液与 ymL pH=b的稀盐酸充分反应。下列关于反应后溶液pH的判断,正确的是( )
A.若x=y,且a+b=14,则pH>7
B.若10x=y,且a+b=13,则pH=7
C.若ax=by,且a+b=13,则pH=7
D.若x=10y,且a+b=14,则pH>7
D
②氯的测定:准确称取样品X,配成溶液后用AgNO3标准溶液滴定,K2CrO4溶液为指示剂,至出现淡红色沉淀不再消失为终点(Ag2CrO4为砖红色)。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中安全管的作用原理是_______。
(2)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过剩的HCl时,应使用_______式滴定管,可使用的指示剂为___________________。
(3)样品中氨质量分数表达式为________。
(4)测定氨前若气密性不好测定结果将________(填“偏高”或“偏低”)。
(5)测定氯的过程中,使用棕色滴定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滴定终点时,若溶液中c(Ag+)=2.0×10-5 mol·L-1,c(CrO42-)为________mol·L-1。[已知:Ksp(Ag2CrO4)=1.12×10-12]
(6)经测定,样品X中钴、氨和氯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6∶3,钴的化合价为______,制备X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X的制备过程中温度不能过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当A中压力过大时,安全管中液面上升,使A瓶中压力稳定
(2)碱;酚酞(或甲基红)
(3) ×100%
(4)偏低
(5)防止硝酸银见光分解 2.8×10-3
(6)+3;2CoCl2+2NH4Cl+10NH3+H2O2===2[Co(NH3)6]Cl3+2H2O;温度过高过氧化氢分解、氨气逸出
(1)测定NaOH和Na2CO3的混合液中NaOH的含量。实验操作为先向混合液中加过量的BaCl2溶液使Na2CO3完全转化成BaCO3沉淀,然后用标准盐酸滴定(用酚酞作指示剂)。
①向混有BaCO3沉淀的NaOH溶液中直接滴入盐酸,则终点颜色的变化为______________,为何此种情况能测出NaOH的含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否改用甲基橙作为指示剂,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测定某品牌的碘盐(含有碘酸钾)中碘元素的百分含量。准确称取5.000 0 g该碘盐,溶于蒸馏水,然后与足量的KI溶液在酸性条件下混合(发生的反应为KIO3+3H2SO4 +5KI===3K2SO4+3I2+3H2O),充分反应后将混合溶液稀释至250 mL,取出25ml,然后用5.0×10-4 mol·L-1的Na2S2O3标准溶液进行滴定(用淀粉作指示剂,反应为I2+2S2O32-==2I-+S4O62-)。取用Na2S2O3的标准溶液应该用________式滴定管。( KIO3与S2O32- 表达式)
会导致所测得的碘元素的百分含量偏大的是________。
a.滴定终点时,俯视刻度 b.锥形瓶中有少量的蒸馏水
c.没有用Na2S2O3标准溶液润洗相应的滴定管
Ⅰ.指示剂选择 组分:NaOH、Na2CO3
(1)酚酞( 遇NaHCO3 不变色)作指示剂,消耗cmol/L盐酸V1
NaOH+HCl===NaOH+H2O
Na2CO3+HCl===NaHCO3+H2O
(2)以甲基橙作指示剂,消耗cmol/L盐酸V2
NaHCO3+HCl===NaCl+CO2
Ⅰ.指示剂的选择组分: Na2CO3 、NaHCO3
(1)以酚酞作指示剂,消耗cmol/L盐酸V1
Na2CO3+HCl===NaHCO3+NaCl
(2)甲基橙作指示剂,消耗cmol/L盐酸V2
NaHCO3+HCl===NaCl+CO2+H2O
Ⅱ.氧化还原滴定
氧化滴定剂有高锰酸钾溶液、重铬酸钾溶液、碘水溶液等;还原滴定剂有亚铁盐、维生素C溶液(与 2,4—二硝基苯肼作用,生成红色的脎等 (思考所用指示剂)
Ⅲ.沉淀滴定法
实际上应用最多的是银量法,即利用Ag+与卤素离子的反应来测定Cl-、Br-、I-浓度。
原理:沉淀滴定所用的指示剂本身就是一种沉淀剂,滴定剂与被滴定物反应的生成物的溶解度要比滴定剂与指示剂反应的生成物的溶解度小,否则不能用这种指示剂 如用AgNO3溶液滴定溶液中的Cl-的含量时常以CrO42-为指示剂,这是因为AgCl比Ag2CrO4(砖红色)更难溶的缘故。
CH3COONH4溶液显中性,而NH4HCO3溶液略显碱性
(7)正误判断,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①洗涤沉淀时,洗涤次数越多越好( )
②为减少洗涤过程中固体的损耗,最好选用稀H2SO4代替H2O来洗涤BaSO4沉淀( )
③AgCl在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小于在纯水中的溶解度( )
④Ksp越小,其溶解度越小( )
⑤Ksp大的容易向Ksp小的转化,但Ksp小的不能向Ksp大的转化( )
⑥在0.1 mol·L-1的AlCl3溶液中滴加少量NaOH溶液,再滴加0.1 mol·L-1的FeCl3溶液,其现象为先产生白色沉淀,后白色沉淀转化成红褐色沉淀,则Ksp[Fe(OH)3]<Ksp[Al(OH)3]( )
×
√
√
×
×
√
6.实验:①0.1 mol·L-1AgNO3溶液和0.1 mol·L-1NaCl溶液等体积混合得到浊液a,过滤得到滤液b和白色沉淀c;
②向滤液b中滴加0.1 mol·L-1KI溶液,出现浑浊;
③向沉淀c中滴加0.1 mol·L-1KI溶液,沉淀变为黄色。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浊液a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AgCl(s)??Ag+(aq)+Cl-(aq)
B.滤液b中不含有Ag+
C.③中颜色变化说明AgCl转化为AgI
D.实验可以证明AgI比AgCl更难溶
√
1
2
3
4
5
6
7
(2)已知:Ksp[Al(OH)3]=1×10-33,Ksp[Fe(OH)3]=3×10-39,pH=7.1时Mn(OH)2开始沉淀。室温下,除去MnSO4溶液中的Fe3+、Al3+(使其浓度均小于1×10-6 mol·L-1),需调节溶液pH范围为___________。
5.0
变式1 25 ℃时,用Na2S溶液沉淀Pb2+、Cu2+两种金属阳离子(M2+),所需S2-浓度的对数值lg(S2-)与lg(M2+)的关系如图9 8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25 ℃时,Ksp(CuS)约为1×10-36
B.Na2S溶液中:c(OH-)=c(H+)+c(HS-)+c(H2S)
C.a、b两点代表的溶液中c(H+)与c(OH-)乘积相等
D.向含有Pb2+、Cu2+的废水中加入足量Na2S粉末,
c(Pb2+)/c(Cu2+)=108.5
图9 8
B
变式2 [2017·全国卷Ⅰ] Li4Ti5O12和LiFePO4都是锂离子电池的电极材料,可利用钛铁矿(主要成分为FeTiO3,还含有少量MgO、SiO2等杂质)来制备,工艺流程如下:
若“滤液②”中c(Mg2+)=0.02 mol·L-1,加入双氧水和磷酸(设溶液体积增加1倍),使Fe3+恰好沉淀完全即溶液中c(Fe3+)=1.0×10-5 mol·L-1,此时是否有Mg3(PO4)2沉淀生成?__________(列式计算)。FePO4、Mg3(PO4)2的Ksp分别为1.3×10-22、1.0×10-24。
图9 9
--高考真题体验·对方向新题演练提能·刷高分答案D pH:开始沉淀3.4;完全沉淀4; 开始溶解12;完全溶解13。
ce段: Al(OH)3未溶解
沉淀量随NaOH体积变化
曲线?
微粒相互作用
宏观现象pH
打破“定势” 思维
12.(2017南通二模,14)H2S为二元弱酸。20 ℃时,向0.100 mol·L-1的Na2S溶液中缓慢通入HCl气体(忽略溶液体积的变化及H2S的挥发)。下列指定溶液中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关系一定正确的是 ( )
A.通入HCl气体之前:c(S2-)>c(HS-)>c(OH-)>c(H+)
B.pH=7的溶液中:c(Cl-)=c(HS-)+2c(H2S)
C.c(HS-)=c(S2-)的碱性溶液中:c(Cl-)+c(HS-)>0.100 mol·L-1+c(H2S)
D.c(Cl-)=0.10 mol·L-1的溶液中:c(OH-)-c(H+)=c(H2S)-c(S2-)
BD
CH3COONH4显中性,而NH4HCO3略显碱性
电离度改为水解度,对应表达式中Ka改为Kh
强碱弱酸酸式盐
多元碱的计算
多元碱中一级电离生成的OH 离子对后面的各级电离起同离子效应的作用,极大地抑制了后面的各级电离。可以认为,溶液中的OH 离子只是第一级电离产物,故多元弱碱的计算可近似看作一元弱碱。
已知H2CO3的Ka1=4.30×10 7, Ka2=5.61×10 11,计算0.10 mol/L Na2CO3中各物种的浓度。
Kb1=Kw/Ka2=1.8×10 4, Kb2=Kw/Ka1=2.3×10 8
[HCO3 ] [OH ] (Kb1cb)1/2=4.2×10 3 mol/L,
[H2CO3] 2.3×10 8 mol/L, [CO32 ] 0.10 mol/L
常见弱酸,弱碱电离常数(HSO3-HC2O4-等溶液酸性)Page 名称化学式KapKa亚硫酸H2SO31.23×10-2(Ka1)5.6×10-8(Ka2)1.917.18苯酚C6H5OH1.0×10-109.98碳酸H2CO34.45×10-7(Ka1)5.6×10-11(Ka2)6.35210.25次氯酸HClO2.98×10-87.526乙酸CH3COOH1.75×10-54.757氨水NH3·H2O1.8×10-5Kb4.74联氨(肼)N2H43.0×10-6(Kb1)7.6×10-15(Kb2)5.5214.12羟胺NH2OH9.1×10-98.04草酸HOOC-COOH5.60×10-2(Ka1)5.42×10-5(Ka2)1.2524.266—— “学术理性”与“社会中心”的集合体
以物质的实际工业或实验合成流程为情境,问题设计更加灵活,更有化学味,考查相关知识和多种能力。
除了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由于情境是真实的工业合成路线和方法,体现学科的应用价值,发挥试题的教育功能,考查学生信息素养。该题型很好地落实课标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考查考学将与化学相关的实际问题分解,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和科学方法,解决生产、生活实际和科学研究中的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
9. 流程题中的“意识为王”
速率和平衡理论指导工业生产的意识
为提高浸出速率…
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
工业生产目标:更快、更多、更纯
…浸取前需充分研磨,目的是___。
控制目标:更快——速率理论
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
搅拌
光辐射、放射线辐射、超声波、电弧、
强磁场、高速研磨
意识为王!
…分析通入高温水蒸气的作用:___。
控制目标:更多——平衡理论
(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
改变浓度、压强、温度
︱
提高廉价原料浓度
移走产物
Ti4++(x+2)H2O TiO2·xH2O↓+4H+
(1)速率和平衡理论指导工业生产的意识
意识为王!
调节pH、 调节温度、 通保护气
控制目标:更纯——平衡理论/氧化还原
促进杂质离子水解
抑止目标产物水解
通HCl(g)
通惰性气体排空气
目标产物分解与挥发
意识为王!
(2)平衡理论和氧化还原理论指导工业生产的意识
综合实验题的答题模板
培养学生答题的规范能力
第二部分:细研高考方向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电离度改为水解度,对应表达式中Ka改为Kh
强碱弱酸酸式盐
多元碱的计算
多元碱中一级电离生成的OH 离子对后面的各级电离起同离子效应的作用,极大地抑制了后面的各级电离。可以认为,溶液中的OH 离子只是第一级电离产物,故多元弱碱的计算可近似看作一元弱碱。
已知H2CO3的Ka1=4.30×10 7, Ka2=5.61×10 11,计算0.10 mol/L Na2CO3中各物种的浓度。
Kb1=Kw/Ka2=1.8×10 4, Kb2=Kw/Ka1=2.3×10 8
[HCO3 ] [OH ] (Kb1cb)1/2=4.2×10 3 mol/L,
[H2CO3] 2.3×10 8 mol/L, [CO32 ] 0.10 mol/L
常见弱酸,弱碱电离常数(HSO3-HC2O4-等溶液酸性)Page 名称化学式KapKa亚硫酸H2SO31.23×10-2(Ka1)5.6×10-8(Ka2)1.917.18苯酚C6H5OH1.0×10-109.98碳酸H2CO34.45×10-7(Ka1)5.6×10-11(Ka2)6.35210.25次氯酸HClO2.98×10-87.526乙酸CH3COOH1.75×10-54.757氨水NH3·H2O1.8×10-5Kb4.74联氨(肼)N2H43.0×10-6(Kb1)7.6×10-15(Kb2)5.5214.12羟胺NH2OH9.1×10-98.04草酸HOOC-COOH5.60×10-2(Ka1)5.42×10-5(Ka2)1.2524.266
强 酸 滴 定 未 知 浓 度 强 碱 误 差 原 因 V酸影响 C碱结果
1、酸式滴定管未用标准酸润洗 偏 高 偏 高
2、碱式滴定管未用未知碱液润洗 偏 低 偏 低
3、酸式滴定管气泡未赶 偏 高 偏 高
4、锥形瓶内有水或用水冲洗 不影响 不影响
5、锥形瓶用碱液润洗 偏 高 偏 高
6、在滴定过程中发现局部溶液发生色变就立即停止滴定 偏 低 偏 低
7、俯视法读起始酸的体积 偏 高 偏 高
8、俯视法读终了酸的体积 偏 低 偏 低
9、移取的NaOH样品中含Na2CO3 偏 低 偏 低
误 差 分 析
点击下载
同课章节目录
第一章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第一节 反应热
第二节 反应热的计算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
第二节 化学平衡
第三节 化学反应的方向
第四节 化学反应的调控
实验活动1 探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第三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
第一节 电离平衡
第二节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
第三节 盐类的水解
第四节 沉淀溶解平衡
实验活动2 强酸与强域的中和滴定
实验活动3 盐类水解的应用
第四章 化学反应与电能
第一节 原电池
第二节 电解池
第三节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实验活动4 简单的电镀实验
实验活动5 制作简单的燃料电池
点击下载
VI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