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透镜及其应用 跟踪题(含答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物理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章 透镜及其应用 跟踪题(含答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物理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11-23 07:02: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人教物理八年级上册第5章 透镜及其应用 跟踪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16题)
1、下列关于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会聚于焦点
B.凸透镜使能够会聚的光线提前会聚
C.任何一束光线通过凸透镜后都将会聚于一点
D.凸透镜能使发散的光线减小发散
2、近年来流行一种“自拍神器”给旅行者自拍带来方便,如图所示,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神器”可以( )
A.增大像距 B.增大像的大小
C.缩短景物到镜头距离 D.增大取景范围
3、如图所示,是小强用手机、透镜和纸盒自制简易“投影仪”,它能将手机上的画面放大投射到白墙上。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手机屏幕到透镜的距离应在透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B.白墙上呈现的是手机画面倒立、放大的实像
C.若用不透明的硬纸板遮住透镜的一部分,白墙上的画面将不再完整
D.从各个角度都能清楚的看到白墙上的像,是因为白墙对照射到其上面的光产生漫反射
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欢同学先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某一位置时,恰好在透镜后26 cm处的光屏上出现一个与蜡烛等大倒立的像;若将此蜡烛移至凸透镜前10 cm处时,则( )
A.光屏上出现倒立放大的实像
B.光屏上出现倒立缩小的实像
C.将光屏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光屏上才会出现倒立放大的实像
D.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均不会出现实像
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某同学记录并绘制了如图所示的图像,下列判断合理的是( )
A.透镜焦距为20cm
B.物体由A向B移动过程中,所成的像会逐渐变小
C.物体在A点时原理与照相机相同
D.物体在B点时原理与投影仪相同
6、如图是小明戴上眼镜前和戴上眼镜后观察到的远处帆船的情形,由此可以判断出小明视力存在的问题以及所戴的眼镜的镜片类型是( )
A.远视眼 凸透镜 B.远视眼 凹透镜
C.近视眼 凸透镜 D.近视眼 凹透镜
7、利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物体一定要放在物镜下( )
A.大于二倍焦距的地方 B.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的地方
C.小于一倍焦距的地方 D.二倍焦距的地方
8、小明用凸透镜先后两次观察书本上的字,看到如图所示两种情景.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甲图中成的是实像;乙图中成的是虚像
B. 甲图中书本在凸透镜2倍焦距以外;乙图中书本在凸透镜1倍焦距以内
C. 甲图中凸透镜靠近书本,所成的像变小;乙图中凸透镜远离书本,所成的像也变小
D. 甲图中成像规律可应用于投影仪;乙图中成像规律可应用于照相机
9、俗话说“水火不相容”,但事实上水能灭火,也能生火。某塑料大棚因为雨后没有及时清除棚顶凹处的积水而发生了火灾,这是因为(  )
A.棚顶凹处的积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B.棚顶凹处的积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C.棚顶凹处的积水相当于一个凹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D.棚顶凹处的积水相当于一个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10、如图,在注有清水的试管内留有一稍大的空气泡,使太阳光从试管的正上方向下照射,观察试管下方的白纸,可以发现白纸上与空气泡相对应的位置上,有一椭圆黑影,而其他部分竟是一条与试管平行的亮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试管充满水的地方相当于凸透镜,气泡与周边的水组成凸透镜
B.试管充满水的地方相当于凹透镜,气泡与周边的水组成凹透镜
C.试管充满水的地方相当于凸透镜,气泡与周边的水组成凹透镜
D.试管充满水的地方相当于凹透镜,气泡与周边的水组成凸透镜
11、当蜡烛、透镜甲和光屏放置在图示位置时,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现保持蜡烛和透镜的位置不变,将透镜甲更换为透镜乙后,需将光屏向右移动距离s,方可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则( )
A.透镜甲的焦距为15.0cm B.透镜甲的焦距比乙的大
C.两次的成像性质可能相同 D.光屏移动的距离s一定大于10cm
12、某人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关于该人的视力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远视眼,用凸透镜矫正 B.远视眼,用凹透镜矫正
C.近视眼,用凸透镜矫正 D.近视眼,用凹透镜矫正
13、望远镜物镜的直径比我们眼睛的瞳孔大得多,这样做是为了(  )
A. 可以会聚更多的光,使得所成的像更加明亮
B. 可以增大物体的视觉,使我们可以看到更广阔的宇宙世界
C. 可以增大物镜的焦距,能看清更远处的物体
D. 可以更美观
14、投影仪是教学中常用的仪器,如图所示是投影仪的结构图,在水平放置的凸透镜的正上方有一与水平面成45°角的平面镜,右边竖直放一屏幕。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和平面镜后,可在屏上成一清晰的像。一教师在使用投影仪时,发现在屏幕上的画面太小,正确的调节方法是(  )
A. 减小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下调凸透镜,减小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
B. 减小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上调凸透镜,增大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
C. 增大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上调凸透镜,增大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
D. 增大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下调凸透镜,减小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
15、关于凸透镜对光的作用,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光通过凸透镜后会变成平行光
B.只对平行光有会聚作用
C.对任何光都有会聚作用
D.对不平行的光有发散作用
16、老奶奶用放大镜看报纸时,为了看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她常常这样做( )
A.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远一些
B.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近一些
C.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远一些
D.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近一些
二、填空题。
17、为了防止森林火灾,在森林里是不允许随地丢弃透明的饮料塑料瓶的.这是因为雨水进入饮料瓶后,它对光的作用相当于一个 ________镜,对太阳光有 ________的作用,可能会导致森林火灾。
18、如图所示的是投影仪成像示意图,投影仪上有一块平面镜,它的作用是
__ __,使光能够投射到屏幕上.
19、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绘制了如图所示的图象(v表示像到凸透镜的距离,u表示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用该凸透镜作放大镜使用时,被观察的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在__ __m以内;把物体从距凸透镜5 cm处移动到距凸透镜20 cm处的过程中,像的大小将__ __(填“变大”“变小”“先变小再变大”或“先变大再变小”).
20、人的眼睛好比一架照相机,它的晶状体和角膜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__ __ ,它能把来自物体的光__ _(填“会聚”或“发散”)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 (填“实”或“虚”)像.
21、一般天文望远镜的目镜和物镜使用的都是________ 镜.当被观察物体在物镜两倍焦距以外时,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________ 像(选填“实”或“虚”),然后这个像再经过目镜________ (选填“放大”或“缩小”),观察者就能看清楚远处的物体.
22、如图所示是显微镜的结构图,它的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其物镜成像特点与_______成像特点相同(选填“放大镜”、“照相机”或“投影仪”)。
三、作图类题。
23、如图所示甲是用手指投影灯玩具把喜羊羊的图像投影在墙壁上,移动投影灯,使墙壁上接收到最清晰的喜羊羊图案,图乙是此时的光路图。
在图乙中标示出像距。
如图乙,请画出两束折射光线对应的入射光线。
墙壁上喜羊羊的像相对于投影灯内的喜羊羊图案是________【选填“正立”、“倒立”】的,这个像属于________【选填“实像”或“虚像”】。
四、实验题。
24、在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后,小华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发现把火柴头放在凸透镜焦点处一段时间后,火柴会被点燃.他想进一步探究不同的透镜对火柴的点燃效果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们讨论后,他们提出了以下三种猜想:
猜想1:凹透镜也能点燃火柴;
猜想2:点燃火柴的快慢与凸透镜的焦距大小有关;
猜想3:点燃火柴的快慢与凸透镜的直径大小有关.
(1)根据所学知识,他们经过讨论,判断猜想1是错误的.你认为他们判断的依据是   。
(2)为了验证猜想2是否正确,他们选用直径相同而焦距不等的凸透镜进行多次实验,发现火柴被点燃的时间基本相等.这说明猜想2是   的。
(3)请设计一个简单实验,验证猜想3是否正确,简述你的实验方案.
简要做法:    ;
如何判断:   。
25、小明在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来探究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所示,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其目的是使像成在   。
(2)接着小明用不透光的纸板遮挡住凸透镜的上半边,然后前后移动光屏,他
   (填“能”或“不能”)在光屏上看到完整的像。
(3)在实验过程中,小明发现凸透镜成放大实像和缩小实像的分界点是   ;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是   。
(4)实验过程中,由于蜡烛燃烧变短,使烛焰的像成在了光屏中心的上方,要使像重新成在光屏的中心,如果只调凸透镜,应将凸透镜向   调。调好后,烛焰中心在凸透镜   (选填“主光轴的上方”、“主光轴的下方”或“主光轴上”)。
五、计算类综合题。
26、如图所示为16mm电影放映机放电影,这种电影放映机使用宽度为16mm的电影胶片,电影中的声音以声音信号的方式刻录在电影胶片上,如图1所示。
(1)电影放映机正常放映时,有关放映灯泡、放映机镜头(凸透镜)、电影胶片、反光镜(凸面镜或凹面镜)的种类及其相对位置关系,提出了如图2所示的几种猜想,其中可能正确的是   。
(2)有一次,电影刚开始放映时,小新发现银幕上的画面全部是倒立的。在这种情况下,下列所述的观看效果中,不可能出现的场景是   
A、人退着向后走
B、地上的碎陶片突然聚集起来,最后形成一只漂亮的陶罐
C、听到的是正常的影片中的对白
D、箭倒着飞向弓
(3)若该16mm电影胶片的厚度H=0.14mm。片夹上密密地绕了一整盘电影胶片,如图所示,图中d和D分别表示片夹内电影胶片的内径和外径。求:
①这盘电影胶片的总长度L约是多少?
②若按每秒24幅画面正常放映,这盘电影胶片大约能连续正常放映多长时间?(不计片头与片尾的长度)
2023—2024学年人教物理八年级上册第5章 透镜及其应用 跟踪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16题)
1、下列关于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会聚于焦点
B.凸透镜使能够会聚的光线提前会聚
C.任何一束光线通过凸透镜后都将会聚于一点
D.凸透镜能使发散的光线减小发散
【答案】C。
2、近年来流行一种“自拍神器”给旅行者自拍带来方便,如图所示,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神器”可以( )
A.增大像距 B.增大像的大小
C.缩短景物到镜头距离 D.增大取景范围
【答案】D
3、如图所示,是小强用手机、透镜和纸盒自制简易“投影仪”,它能将手机上的画面放大投射到白墙上。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手机屏幕到透镜的距离应在透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B.白墙上呈现的是手机画面倒立、放大的实像
C.若用不透明的硬纸板遮住透镜的一部分,白墙上的画面将不再完整
D.从各个角度都能清楚的看到白墙上的像,是因为白墙对照射到其上面的光产生漫反射
【答案】C
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欢同学先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某一位置时,恰好在透镜后26 cm处的光屏上出现一个与蜡烛等大倒立的像;若将此蜡烛移至凸透镜前10 cm处时,则( )
A.光屏上出现倒立放大的实像
B.光屏上出现倒立缩小的实像
C.将光屏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光屏上才会出现倒立放大的实像
D.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均不会出现实像
【答案】D
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某同学记录并绘制了如图所示的图像,下列判断合理的是( )
A.透镜焦距为20cm
B.物体由A向B移动过程中,所成的像会逐渐变小
C.物体在A点时原理与照相机相同
D.物体在B点时原理与投影仪相同
【答案】B
6、如图是小明戴上眼镜前和戴上眼镜后观察到的远处帆船的情形,由此可以判断出小明视力存在的问题以及所戴的眼镜的镜片类型是( )
A.远视眼 凸透镜 B.远视眼 凹透镜
C.近视眼 凸透镜 D.近视眼 凹透镜
【答案】D
7、利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物体一定要放在物镜下( )
A.大于二倍焦距的地方 B.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的地方
C.小于一倍焦距的地方 D.二倍焦距的地方
【答案】B
8、小明用凸透镜先后两次观察书本上的字,看到如图所示两种情景.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甲图中成的是实像;乙图中成的是虚像
B. 甲图中书本在凸透镜2倍焦距以外;乙图中书本在凸透镜1倍焦距以内
C. 甲图中凸透镜靠近书本,所成的像变小;乙图中凸透镜远离书本,所成的像也变小
D. 甲图中成像规律可应用于投影仪;乙图中成像规律可应用于照相机
【答案】C
9、俗话说“水火不相容”,但事实上水能灭火,也能生火。某塑料大棚因为雨后没有及时清除棚顶凹处的积水而发生了火灾,这是因为(  )
A.棚顶凹处的积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B.棚顶凹处的积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C.棚顶凹处的积水相当于一个凹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D.棚顶凹处的积水相当于一个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答案】A。
10、如图,在注有清水的试管内留有一稍大的空气泡,使太阳光从试管的正上方向下照射,观察试管下方的白纸,可以发现白纸上与空气泡相对应的位置上,有一椭圆黑影,而其他部分竟是一条与试管平行的亮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试管充满水的地方相当于凸透镜,气泡与周边的水组成凸透镜
B.试管充满水的地方相当于凹透镜,气泡与周边的水组成凹透镜
C.试管充满水的地方相当于凸透镜,气泡与周边的水组成凹透镜
D.试管充满水的地方相当于凹透镜,气泡与周边的水组成凸透镜
【答案】C
11、当蜡烛、透镜甲和光屏放置在图示位置时,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现保持蜡烛和透镜的位置不变,将透镜甲更换为透镜乙后,需将光屏向右移动距离s,方可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则( )
A.透镜甲的焦距为15.0cm B.透镜甲的焦距比乙的大
C.两次的成像性质可能相同 D.光屏移动的距离s一定大于10cm
【答案】C
12、某人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关于该人的视力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远视眼,用凸透镜矫正 B.远视眼,用凹透镜矫正
C.近视眼,用凸透镜矫正 D.近视眼,用凹透镜矫正
【答案】A
13、望远镜物镜的直径比我们眼睛的瞳孔大得多,这样做是为了(  )
A. 可以会聚更多的光,使得所成的像更加明亮
B. 可以增大物体的视觉,使我们可以看到更广阔的宇宙世界
C. 可以增大物镜的焦距,能看清更远处的物体
D. 可以更美观
【答案】A
14、投影仪是教学中常用的仪器,如图所示是投影仪的结构图,在水平放置的凸透镜的正上方有一与水平面成45°角的平面镜,右边竖直放一屏幕。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和平面镜后,可在屏上成一清晰的像。一教师在使用投影仪时,发现在屏幕上的画面太小,正确的调节方法是(  )
A. 减小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下调凸透镜,减小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
B. 减小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上调凸透镜,增大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
C. 增大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上调凸透镜,增大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
D. 增大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下调凸透镜,减小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
【答案】D
15、关于凸透镜对光的作用,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光通过凸透镜后会变成平行光
B.只对平行光有会聚作用
C.对任何光都有会聚作用
D.对不平行的光有发散作用
【答案】C。
16、老奶奶用放大镜看报纸时,为了看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她常常这样做( )
A.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远一些
B.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近一些
C.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远一些
D.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近一些
【答案】A
二、填空题。
17、为了防止森林火灾,在森林里是不允许随地丢弃透明的饮料塑料瓶的.这是因为雨水进入饮料瓶后,它对光的作用相当于一个 ________镜,对太阳光有 ________的作用,可能会导致森林火灾。
【答案】凸透;会聚
18、如图所示的是投影仪成像示意图,投影仪上有一块平面镜,它的作用是
__ __,使光能够投射到屏幕上.
【答案】改变光路
19、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绘制了如图所示的图象(v表示像到凸透镜的距离,u表示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用该凸透镜作放大镜使用时,被观察的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在__ __m以内;把物体从距凸透镜5 cm处移动到距凸透镜20 cm处的过程中,像的大小将__ __(填“变大”“变小”“先变小再变大”或“先变大再变小”).
【答案】0.05 变小
20、人的眼睛好比一架照相机,它的晶状体和角膜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__ __ ,它能把来自物体的光__ _(填“会聚”或“发散”)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 (填“实”或“虚”)像.
【答案】凸透镜 会聚 实
21、一般天文望远镜的目镜和物镜使用的都是________ 镜.当被观察物体在物镜两倍焦距以外时,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________ 像(选填“实”或“虚”),然后这个像再经过目镜________ (选填“放大”或“缩小”),观察者就能看清楚远处的物体.
【答案】凸透;实;放大
22、如图所示是显微镜的结构图,它的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其物镜成像特点与_______成像特点相同(选填“放大镜”、“照相机”或“投影仪”)。
【答案】投影仪
三、作图类题。
23、如图所示甲是用手指投影灯玩具把喜羊羊的图像投影在墙壁上,移动投影灯,使墙壁上接收到最清晰的喜羊羊图案,图乙是此时的光路图。
在图乙中标示出像距。
如图乙,请画出两束折射光线对应的入射光线。
墙壁上喜羊羊的像相对于投影灯内的喜羊羊图案是________【选填“正立”、“倒立”】的,这个像属于________【选填“实像”或“虚像”】。
【答案】(1)如图所示:

(2)如图所示:
(3)倒立;实像
四、实验题。
24、在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后,小华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发现把火柴头放在凸透镜焦点处一段时间后,火柴会被点燃.他想进一步探究不同的透镜对火柴的点燃效果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们讨论后,他们提出了以下三种猜想:
猜想1:凹透镜也能点燃火柴;
猜想2:点燃火柴的快慢与凸透镜的焦距大小有关;
猜想3:点燃火柴的快慢与凸透镜的直径大小有关.
(1)根据所学知识,他们经过讨论,判断猜想1是错误的.你认为他们判断的依据是   。
(2)为了验证猜想2是否正确,他们选用直径相同而焦距不等的凸透镜进行多次实验,发现火柴被点燃的时间基本相等.这说明猜想2是   的。
(3)请设计一个简单实验,验证猜想3是否正确,简述你的实验方案.
简要做法:    ;
如何判断:   。
【答案】(1)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不能把太阳光会聚成一点
(2)错误
(3)用焦距相同而直径不同的凸透镜,点燃火柴,测出点燃火柴需要的时间;判断方法是如果点燃火柴所需要的时间相等,则猜想3是错误的;如果点燃火柴所需要的时间不相等,则猜想3是正确的。
25、小明在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来探究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所示,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其目的是使像成在   。
(2)接着小明用不透光的纸板遮挡住凸透镜的上半边,然后前后移动光屏,他
   (填“能”或“不能”)在光屏上看到完整的像。
(3)在实验过程中,小明发现凸透镜成放大实像和缩小实像的分界点是   ;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是   。
(4)实验过程中,由于蜡烛燃烧变短,使烛焰的像成在了光屏中心的上方,要使像重新成在光屏的中心,如果只调凸透镜,应将凸透镜向   调。调好后,烛焰中心在凸透镜   (选填“主光轴的上方”、“主光轴的下方”或“主光轴上”)。
【答案】(1)光屏的中央 (2)能 (3)二倍焦距;一倍焦距处或焦点
(4)下;主光轴的下方
五、计算类综合题。
26、如图所示为16mm电影放映机放电影,这种电影放映机使用宽度为16mm的电影胶片,电影中的声音以声音信号的方式刻录在电影胶片上,如图1所示。
(1)电影放映机正常放映时,有关放映灯泡、放映机镜头(凸透镜)、电影胶片、反光镜(凸面镜或凹面镜)的种类及其相对位置关系,提出了如图2所示的几种猜想,其中可能正确的是   。
(2)有一次,电影刚开始放映时,小新发现银幕上的画面全部是倒立的。在这种情况下,下列所述的观看效果中,不可能出现的场景是   
A、人退着向后走
B、地上的碎陶片突然聚集起来,最后形成一只漂亮的陶罐
C、听到的是正常的影片中的对白
D、箭倒着飞向弓
(3)若该16mm电影胶片的厚度H=0.14mm。片夹上密密地绕了一整盘电影胶片,如图所示,图中d和D分别表示片夹内电影胶片的内径和外径。求:
①这盘电影胶片的总长度L约是多少?
②若按每秒24幅画面正常放映,这盘电影胶片大约能连续正常放映多长时间?(不计片头与片尾的长度)
【答案】(1)A; (2)C;
(3)①这盘电影胶片的总长度L约是646m;
②若按每秒24幅画面正常放映,这盘电影胶片大约能连续正常放映1h。
【解析】(1)由于放映机成像时,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而要让像(即胶片)更亮一些,需要用到凹面镜聚光,故C、D是不对的;灯泡放在胶片的左侧,以使得胶片更亮,故A正确;
(2)由于银幕上的画面全部是倒立的,说明胶片放置时放反了,则随之而来的声音就不可能是正常的声音了,C是不可能出现的,应该选C。
(3)①欲求胶片的总长度,则根据体积相等的原理可知胶片密绕时的总体积等于展开时的总体积,
即:HL×16mm=[π( )2﹣π( )2]×16mm,
将H=0.14mm代入解之得:L=646m。
②由于每幅画面是7.5mm,故正常放映的速度为:
v==180mm/s=0.18m/s,故这盘胶片正常连续放映的时间为:
t==3589s=59.8min≈1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