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24 13:00: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文化秩序的崩塌与重整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标: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学艺术科技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素养:(1)从时空观念角度梳理儒学、佛教、道教等在中国传播的历程,从史料实证角度探究三教合归儒的特点及影响。
(2)从时空观念角度归纳魏晋至隋唐文学、书法、绘画、科技等文化成就,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增加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3)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成果及影响;运用唯物史观认识魏晋隋唐时期我国文化繁荣的历史原因。



220
西晋
300
东晋
十六国
350
439

589

瀚海都护府
安西都护府
668
天下大势
三国
两晋
南北朝
隋唐
280
439
581
907
220
政权更迭频繁
胡汉民族融合
220年,曹丕代汉称帝,是为魏文帝
公元

265年,司马炎代魏称帝,是为晋武帝

420年,刘裕代晋称帝,建立宋政权
南北朝
604年,杨广弑兄夺嫡,是为隋炀帝

690年,武则天代唐称帝,国号为周

思考:上述人物行为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一、秩序的崩解——正统逊位
君臣僭越
纲常败坏
二、秩序的重整——多元激荡
“南朝四百八十寺”
——杜牧
“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南史·陶弘景传》
1、佛道并起
二、秩序的重整——多元激荡
(一)发展概况
自学探究:阅读课本45页,根据表格,梳理汉至隋唐儒佛道的发展状况
儒学 道教 佛教
汉朝 儒学繁盛: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呈现繁盛之势。 道教兴起:东汉末年兴起,本土宗教。 佛教传入:两汉之际佛教传入
魏晋 南北朝 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吸收佛道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 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
隋朝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道的理论 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道教最受尊崇 武则天时有很大发展,禅宗影响最大
(二)思想特点:思想活跃、多元共生、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史料实证:1、佛教、道教为什么会盛行?儒学为什么会受到挑战?
材料一:佛教的幻想能力、迷人的方法都比传统的中国儒道学说高超得多。 佛教认为现实的一切都是“苦”的,即“苦海无边”。提出超脱苦难的办法是忍耐、修行,以便达到“涅槃”境界。佛教这一套说明苦难和解决苦难的学说完全掩盖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本质,起到了麻醉人民的鸦片作用。……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者把佛教视为控制民心,稳定社会,拉拢汉族地主阶级的法宝。 —叶洵灶《佛教在中国古代得以传播的原因》
材料二:传统儒学充斥着伦理说教,却不能对人的生老病死提供解释和安慰。汉唐儒学简单的思想体系,已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佛教教义给苦难人民以精神慰藉
统治者:借助佛教和道教麻醉人民,维护统治
材料三: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集 蒿里行》
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 ——《晋书 列传 阮籍》
儒学自身缺陷:理论性、思辨性不足
名士为求明哲保身,多不谈政治,崇尚玄学和佛学
(三)佛道兴起,儒学危机
二、秩序的重整——多元激荡
(三)佛道兴起,儒学危机
史料实证:2、佛教的盛行带来了哪些社会问题?
统治者和民间对此有什么措施?
材料四:佛教的广泛传播,也给当时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统治者大修寺塔,施舍钱财,所耗的都是人民血汗。……寺院侵夺百姓大量土地、房产;百姓受骗,向寺院施舍,往往倾家荡产,大量人口被迫出家为僧尼。寺院地主又剥削下层僧尼和寺户,积累私产,再用高利贷盘剥人民。这些都使社会生产力遭到破坏。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社会问题:①佛教兴盛,广修寺庙,耗费钱财;
②与封建政府争夺劳动力,严重威胁政府利益;
③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措施:民间反佛:范缜《神灭论》对佛教进行抨击
韩愈主张复兴儒学
统治者灭佛:(三武一宗)
影响: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二、秩序的重整——多元激荡
三教调和
隋朝王通“三教可一”,
韩愈复兴儒学
儒学平民化、大众化、义理化
佛教:本土化
吸收诸子思想
如儒家孝道等,
形成不同宗派,
禅宗影响大
道教:“贵儒” “尊道”
为唐朝之后理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二、秩序的重整——多元激荡
二、秩序的重整——多元激荡
“竹林七贤”
2、魏晋玄学
魏晋风骨——醉、傲、隐、游
合作探究
魏晋至唐,文化领域还涌现了哪些辉煌成就?
领域 成就 领域 成就
文学 数学
书法 农学
绘画 医药
雕塑 地理
舞蹈 天文
建筑 印刷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成就
风格迥异的体裁
书体完备、名家辈出
国画兴起、题材广泛
佛门三大石窟
壮阔欢腾的胡旋舞
李春——赵州桥
祖冲之——圆周率
贾思勰《齐民要术》
《千金方》与《唐本草》
裴秀《禹贡地域图》
测算子午线长度
雕版印刷术
云冈石窟
相关史料
云冈石窟受西域造像艺术影响,保存较多印度佛教艺术的风格。佛面方圆,两肩齐平,深目高鼻,衣纹厚重凸起,线条简洁,是典型的胡人形象。
甘肃敦煌莫高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佛像温和慈祥,衣纹飘动流畅,
更多体现了中原文化的风采。
二、秩序的重整——多元激荡
史料实证:1、三国至隋唐文化发展的整体性特质?
材料六:宏观考察,从魏晋—盛唐,文化运动具有一种整体性特质,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具有一种开拓性,即在挣脱两汉儒学独尊的文化模式后,多元发展,不断地创立文化新观念、开辟文化新领域。 而盛唐文化则具有一种“集大成”性,即在淘汰、吸收、再创的机制中,将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开拓推入成熟、丰艳的境地。
——周积明《魏晋—盛唐文化总体性论》
①魏晋南北朝文化打破两汉文化独尊的文化模式,多元发展,不断创立文化新观念、开辟文化新领域;
②隋唐文化在继承前代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将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峰等。
二、秩序的重整——多元激荡
知识贯通:2、三国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繁荣,成就达到高峰原因是什么?
①经济发展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政治稳定提供了社会条件
③选官制与官僚政治的成熟提供了人才基础
④民族交融及对外开放包容提供了文化多元基因
五、魏晋至隋唐文化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二、秩序的重整——多元激荡
重点补充与探究:根据课本,探究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学思之窗】p48
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齐民要术·序》
张骞通西域,至唐代时中西交流有了较大规模,中国科技传到了西方,对阿拉伯帝国(当时西方科技最发达的地方)科技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在阿拉伯的数学、医学、炼丹、天文学著作中,清楚地显示出受了中国的影响,但是反过来,中国科技吸收外来的的东西要少得多。例如,据阿拉伯史籍可知,盖伦的著作由一位中国医生带回中国,可在中国史籍中根本没有盖伦著作传入的影子,可见它在中国根本没有引起注意和发挥影响。
——王烔华等《中国传统文化十二讲》
①重农抑商思想主导下,主要服务于农业经济,集中在农学、天文历法及医学等方面,实用性强,忽视理论研究;
②研究方法:
主要为典籍整理和经验总结,缺少实验创新;
③对外影响巨大,但对外来的东西吸收较少。
三、秩序的外延——光照四邻
高僧来华
西行取经
鉴真东渡
学问僧来华
1、佛教的传播
东汉到北朝,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
①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
②唐朝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西行前往天竺取经。成为为公认的佛学大师
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到达日本,传授佛法。
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空海)
日本国长屋王崇敬佛法,造千袈裟,来施此国大德众僧,其袈裟缘上绣着四句曰:“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这四句偈语深深打动了鉴真法师,从而下定决心,六次东渡,弘扬佛法,成就了一段中日友好的佳话。
日本支援湖北高校物资
上书“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自主探究:阅读课本48-49页中外文化交流,梳理魏晋至隋唐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
三、秩序的外延——光照四邻
2.其他文化交流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
唐都城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新罗、日本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它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
唐朝后期,不少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唐朝对周边国家尤其是东亚地区产生巨大影响,东亚诸国形成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汉字、儒学、中国化佛教、中国式典章制度是东亚文化圈的基本特征。
三、秩序的外延——光照四邻
3、基本特点
重点探讨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
阅读《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指出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①交流范围广泛、国家众多。
②交流领域全面、政经文教。
③交往渠道众多、贸易佛教。
④交流的双向性、兼收并蓄。
⑤交流过程中中华文化圈形成。
三、秩序的外延——光照四邻
秩序的落成——定于一尊
未完待续……
“鹅湖论道”
一、秩序的崩解——正统逊位
二、秩序的重整——多元激荡
三、秩序的外延——光照四邻
四、秩序的落成——定于一尊
(时代背景、儒家失位)
(佛道并起、儒道互补)
(中外文化交流)
(文艺新高峰)
(科技领域)
(与第12课“儒学复兴”的联动)
试题训练
1、在对待儒、佛、道的态度上,唐代帝王多有不同。唐代由李姓开国,故立国初期推行尊崇道教的政策。武则天欲取代李姓王朝,又采取了兴佛抑道的政策。唐武宗为扩大财政收入,又推行了灭佛的政策。对此解读全面的是(  )A.儒学的主流地位发生动摇 B.道教更有助于稳定唐朝政治秩序C.统治者倡导三教并行政策 D.为政者以维护政治统治为出发点
2、南朝梁武帝萧衍深谙儒释道三教,在他禅代南齐后,宣布不再侍奉道教,发愿信奉佛教,并下诏要求“公卿百官,侯王宗族,宜反伪就真,舍邪入正”,皈依佛教;其诸子萧统、萧纲、萧绎等与名僧交往也日益频繁。由此可知,南朝时期(  )
A.佛教已成为国教之一 B.政权形式已变为政教合一
C.三教合一局面已形成 D.儒道思想受到了佛教冲击
D
D
试题训练
3、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代中国本上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这表明当时(  )
A.儒学地位受到挑战 B.佛教本土化倾向
C.三教合一局面形成 D.中外交流的频繁
4、如图中传授《尚书》的伏生被画成一个带有印度色彩的男子,虽有头巾和中国式的案几,但伏生袒露上身、瘦骨嶙峋的状态,类似于佛教中的人物形象。这反映了唐代(  )
A.市民阶层意识的觉醒 B.绘画作品写实的风格
C.佛教儒学思想的融合 D.科举考试影响的扩大
B
C
试题训练
5、 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表现出来的人生态度、处世方式以及二者凝铸而成的人格精神。他们主张:一是崇尚老庄;二是灭弃礼法,任情放诞;三是寄情世外,仕不事事。魏晋风度反映出当时(  )
A.南北经济差距加大 B.不同文化相互排斥
C.社会政治的黑暗 D.学术氛围宽松自由
6、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艺术成就突出,到唐朝达到新的高峰。下列文学艺术成就属于同一时期的有(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C
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