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恒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化学试题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铜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Cl-35.5 Fe-56 Ag-108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长期暴露在空气中,质量会增加的物质是( )
A.浓硫酸 B.浓盐酸 C.碳酸钠晶体 D.氯化钠
2.下列化学用语表达正确的是
A.HCl的电子式:
B.用电子式表示NaCl的形成过程:
C.Na2O2的电子式:
D.水的电子式:
3.将盛有6mL 和的混合气体的量筒倒立于水槽中,充分反应后,还剩余1mL无色气体,则原混合气体中的体积可能是
A.0.6mL B.2mL C.5.4mL D.3mL
4.下列说法正确的有几个
①微粒中的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一定相等
②最外层电子数大于2的元素一定是主族元素或0族元素
③任何原子都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
④物质中必然存在化学键
⑤凡单原子形成的离子,一定有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⑥同族元素由上到下密度逐渐增大
⑦碱金属元素单质与氧气反应都能生成多种氧化物
⑧只由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A.0个 B.1个 C.2个 D.3个
5.用中子轰击X原子产生α粒子(即氦核He)的核反应为X+Y+He。已知元素Y在化合物中显+1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Y不能在氮气中燃烧
B.XF3分子的空间结构为三角锥形
C.H3XO3可用于中和溅在皮肤上的NaOH溶液
D.X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0
6.下列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A.将Al2(SO4)3溶液蒸干、灼烧至恒重,最终剩余固体是Al2O3
B.2mL10%的NaOH溶液中滴加2%的CuSO4溶液4~6滴制得新制氢氧化铜
C.将水蒸气通过灼热的铁粉,铁粉变红棕色,说明铁与水在高温下能发生反应
D.取a克Na2CO3和NaHCO3混合物与少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加热、蒸干、灼烧至熔化,冷却得b克固体,可测得Na2CO3质量分数
7.在下列条件下,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强碱性溶液中:Cl-、S2-、、Na+
B.无色透明的水溶液中:K+、Ba2+、I-、
C.含有大量的水溶液中:、Fe2+、、H+
D.在酸性溶液中:Na+、K+、、Br-
8.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molCaC2所含离子数为3NA
B.42g丙烯和乙烯所含共用电子对数目为9NA
C.标准状况下,33.6L的CH2Cl2所含的分子数为1.5NA
D.1mol中含有的碳碳双键数为4NA
9.在一定条件下,Na2CO3溶液存在水解平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稀释溶液,水解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水解程度减小
B.通入CO2,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C.升高温度,减小
D.加入NaOH固体,溶液pH减小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有机酸和酯都含有—COO—,因此它们属于同类物质
B.乙酸乙酯的水解产物中一定有乙醇
C.酯在酸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属于取代反应
D.乙酸乙酯与丁酸互为同分异构体
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或两项符合题目要求。若正确答案只包括一个选项,多选时,该小题得0分;若正确答案包括两个选项,只选一个且正确的得2分,选两个且都正确的得4分,但只要选错一个,该小题得0分。
11.下列实验操作分析或记录正确的是
A.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与等体积水混合后,硫酸的质量分数大于49%
B.用量筒测得排水法收集制得的氢气体积为50.28 mL
C.将11.7gNaCl固体溶于2 L水中,所得NaCl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0.1mol/L
D.配制480mL 0.2mol/LNaOH溶液,需称量NaOH固体的质量为4.0 g
12.可逆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当达到平衡时,欲通过改变条件,达到新平衡后使百分含量减小,应采取的措施是
A.增大容器体积 B.温度体积不变,充入
C.温度压强不变,充入 D.温度体积不变,充入N2O4(g)
13.科学家以石墨烯为电极材料,设计出一种处理工业尾气中的新方案,其原理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装置工作时向阳极迁移,在阳极上发生氧化反应
B.阴极区发生的反应有,
C.该过程的总反应方程式为
D.电路中每转移,理论上需补充
14.如图为部分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PB.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2OC.酸性:H3PO4D.硫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第三周期第ⅥA族
15.向体积均为1L的两恒容容器中分别充入2molX和1molY发生反应:,其中甲为绝热过程,乙为恒温过程,两反应体系的压强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B.气体的总物质的量:
C.a点平衡常数:K>12 D.反应速率: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
16.(10分)1,4—环已二醇(有机物G)是重要的医药中间体和新材料单体,可通过如图流程制备。
完成下列填空:
(1)F中官能团名称为 。写出满足下列条件的G的一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
①有酸性
②有3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
(2)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 。写出反应G催化氧化的化学方程式 。
(3)一定条件下D脱氢反应得到苯。写出苯发生硝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检验F中存在溴元素的方法是 。
(5)写出G与2mol乙酸发生酯化反应化学方程式 。
(6)写出由CH2=CHCH2Br合成CH3CH2COOCH2CH2CH3的路线 。
(合成路线常用的表示方式为:AB……目标产物)
17.(12分)下图只表示出与反应有关的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无关物质已略去),其中A、C为无色气体,请填写下列空白。
(1)化合物W可能是 或 (填化学式),C的结构式是 ,
(2)D的组成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
(3)反应③的离子方程式: 。
(4)已知在催化剂作用下,E与CO反应生成参与大气生态循环的无毒物质,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5)在反应②中,发生还原反应和氧化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比为 。
18.(14分)从海水中可以提取很多有用的物质,例如从海水制盐所得到的卤水中可以提取碘。活性炭吸附法是工业提碘的方法之一,其流程如下:
资料显示:Ⅰ.pH=2时,NaNO2溶液只能将I-氧化为I2,同时生成NO;
Ⅱ.I2+5Cl2+6H2O=2HIO3+10HCl;
Ⅲ.5SO32-+2IO3-+2H+=I2+5SO42-+H2O;
Ⅳ.I2在碱性溶液中反应生成I-和IO3-。
(1)反应①的离子方程式 。
(2)方案甲中,根据I2的特性,分离操作X的名称是 。
(3)已知:反应②中每吸收3molI2转移5mol电子,其离子方程式是 。
(4)Cl2、酸性KMnO4等都是常用的强氧化剂,但该工艺中氧化卤水中的I-却选择了价格较高的NaNO2,原因是 。
(5)方案乙中,已知反应③过滤后,滤液中仍存在少量的I2、I-、IO3-。请分别检验滤液中的I-、IO3-,将实验方案补充完整。实验中可供选择的试剂:稀H2SO4、淀粉溶液、Fe2(SO4)3溶液、Na2SO3溶液
A.滤液用CCl4多次萃取、分液,直到水层用淀粉溶液检验不出碘单质存在。
B. 。
19.(14分)氮元素是构成生命体必不可少的元素,对人类生命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1)氨的人工合成使大幅度增加粮食产量的愿望变成了现实。
已知:①
②
③
则的燃烧热 (填“<”“>”或“=”),写出工业合成氨的热化学方程式: 。
(2)向某密闭容器中加入使其发生反应,达到平衡后分别在时均只改变某一个条件,相应反应速率的变化如图1所示。时改变的条件是 ,四个平衡状态中,的平衡转化率最小的是 (填字母)。
a. b. c. d.
(3)将和充入某一恒压()密闭容器内,控制不同温度使其发生反应:,测得第时容器中转化率与温度的关系如图2所示。 0(填“<”或“>”);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 (以分压表示,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
参考答案:
1.A
【分析】长期暴露在空气中,质量会增加的物质,可能情况为:具有吸水性、与空气中氧气或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相对分子质量更大的物质,以此解答。
【详解】A.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长期暴露在空气中,质量会增加,故A正确;
B. 浓盐酸具有挥发性,长期暴露在空气中,质量会减小,故B错误;
C. 碳酸钠晶体风化,质量减小,故C错误;
D. 氯化钠性质稳定,质量不变,故D错误;
答案选A。
【点睛】物质的性质直接影响了物质在空气中的存放,需要分清楚吸水性的物质,易潮解的物质,易风化的物质。
2.D
【详解】A.氮原子的最外层有5个电子,故氨气的电子式为,故A错误;
B.用电子式表示 NaCl 的形成过程中间用→,不用=,故B错误;
C.过氧化钠为离子化合物,两个氧原子通过共用1对电子结合在一起,核外满足8电子结构,电子式为,故C错误;
D.水为共价化合物,水分子的电子式为,故D正确;
故选:D。
3.C
【详解】根据化学方程式:、,设的体积为x,剩余的气体有两种可能:
①若剩1mL,则另外5mL气体发生,则二氧化氮占5mL气体的五分之四,即体积为;
②若剩1mL,根据,得到生成1mLNO气体消耗的二氧化氮气体体积为3mL,说明另外还有3mL气体发生,则这3mL气体中二氧化氮占五分之四,则总的二氧化氮气体体积为;
故选C。
4.B
【详解】①离子中的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不相等,故①错误;
②最外层电子数大于2的元素,属于p区元素,一定是主族元素或0族元素,故②正确;
③有的原子不含中子,如中不含中子,故③错误;
④稀有气体中不存在化学键,故④错误;
⑤单原子形成的离子不一定有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如Fe2+最外层有14个电子,故⑤错误;
⑥钠的密度大于钾,故⑥错误;
⑦锂与氧气反应只生成Li2O,故⑦错误;
⑧只由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如NH4Cl是离子化合物,故⑧错误;
正确的只有②,选B。
5.C
【分析】核反应为X+Y+He,结合元素Y在化合物中呈+1价,说明Y处于第ⅠA族,而Y的质量数为7,可推知Y为Li,则X的质子数Z=3+2=5,质量数N=7+4-1=10,X为B。
【详解】A.Y为Li,和镁性质相似,Li能在氮气中燃烧生成Li3N,故A错误;
B.BF3分子的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3+=3,采取sp2杂化,无孤对电子,空间结构为平面三角形,故B错误;
C.H3BO3 为硼酸,氢氧化钠溶液具有腐蚀性,若不慎将NaOH 溶液溅到皮肤上,则需用大量水冲洗,同时涂抹H3BO3 ,以中和碱液,C正确;
D.B表示中子数为5的B原子,其质量数10,但由于B存在同位素,则相对原子质量不是10,故D错误;
答案选C。
6.B
【详解】A.硫酸铝在水中水解生成氢氧化铝和硫酸,硫酸为难挥发性酸,所以最终得到的产物是硫酸铝,选项A错误;
B.配制氢氧化铜悬浊液时NaOH一定要过量,否则氢氧化铜受热会分解生成黑色的氧化铜,选项B正确;
C.高温下铁与水蒸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为黑色固体,选项C错误;
D.应与足量盐酸反应,少量稀盐酸无法确定成分,选项D错误。
答案选B。
【点睛】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涉及盐类的水解、物质的制备以及物质含量的测定等知识,为高考常见题型,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综合理解和运用的考查,难度不大,注意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注意硫酸铝在水中水解生成氢氧化铝和硫酸,硫酸为难挥发性酸。
7.D
【详解】A.强碱性溶液中有大量氢氧根,HCO会和氢氧根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故A不符合题意;
B.高锰酸根为紫色与无色要求不符合,故B不符合题意;
C.氢离子存在时硝酸根会将亚铁离子氧化而不能大量共存,故C不符合题意;
D.四种离子相互之间不反应,也不与氢离子反应,可以大量共存,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8.B
【详解】A.CaC2是由Ca2+和构成的,所以1molCaC2所含离子数为2 NA,A项错误;
B.42g丙烯的物质的量为1mol,1个丙烯(CH2=CHCH3)中含有9对共用电子,则42g丙烯所含共用电子对数为9NA,42g乙烯的物质的量是1.5mol,1个CH2=CH2分子中含有6对共用电子,则42g乙烯中所含共用电子对数目也为9NA,所以42g丙烯和乙烯所含共用电子对数目为9 NA,B项正确;
C.CH2Cl2在标准状况下不是气态,故33.6L的CH2Cl2所含的分子数不能通过气体摩尔体积进行计算,C项错误;
D.苯中的碳碳键介于碳碳双键和碳碳单键之间,故苯中不含碳碳双键,D项错误;
答案选B。
9.B
【详解】A.稀释溶液,、、均减小,平衡正向移动,水解程度增大,选项A错误;
B.通入,会与水解产生的反应,的浓度降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选项B正确;
C.水解过程吸热,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减小,增大,则增大,选项C错误;
D.加入NaOH固体,增大,溶液的碱性增强,pH增大,选项D错误;
答案选B。
10.A
【详解】A.有机酸属于羧酸类物质,酯属于酯类物质,A错误;
B.乙酸乙酯水解生成乙酸和乙醇,B正确;
C.酯在酸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生成羧O酸和酯,属于取代反应,C正确;
D.乙酸乙酯与丁酸的分子式都是C4H8O2,结构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D正确;
故选A。
11.AD
【详解】A.根据“大大小小”原则即密度大于1g cm 3的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质质量分数大于两者和的一半,密度小于1g cm 3的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质质量分数小于两者和的一半,因此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与等体积水混合后,硫酸的质量分数大于49%,故A正确;
B.量筒精确度为0.1mL,故B错误;
C.11.7gNaCl物质的量,将11.7gNaCl固体溶于2 L水中,溶液体积小于2L,所得NaCl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小于0.1mol/L,故C错误;
D.配制480mL 0.2mol/LNaOH溶液,需称量NaOH固体的质量0.5L×0.2mol/L ×40g/mol= 4.0 g,故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AD。
12.BD
【详解】A.增大容器体积,相当于减小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达到新平衡后NO2(g)百分含量增大,故A项不符合题意;
B.保持温度和体积不变,充入NO2(g),根据等效平衡规律,相当于在保持压强不变,体积扩大的情况下建立了等效平衡,然后又把体积压缩回原体积,此时压强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所以达到新平衡后NO2(g)百分含量减小,故B项正确;
C.保持温度压强不变,充入NO2(g),根据等效平衡规律,建立的新平衡与原平衡是等效平衡,所以NO2(g)的百分含量保持不变,故C项不符合题意;
D.保持温度体积不变,充入N2O4(g),根据等效平衡规律,相当于在保持压强不变,体积扩大的情况下建立了等效平衡,然后又把体积压缩回原体积,此时压强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所以达到新平衡后NO2(g)百分含量减小,故D项正确;
故答案选:BD。
13.BC
【分析】由图示知,该方案为电解原理的应用,右侧电极上NH3失电子转化为N2,故右侧为阳极,对应电极反应为:2NH3-6e-=N2+6H+,产生氢离子移向左侧阴极,阴极上Fe3+得电子生成Fe2+,Fe2+与O2反应再生Fe3+,循环使用。
【详解】A.由分析知,H+移向左侧阴极,A错误;
B.阴极区Fe3+在电极表面得电子生成Fe2+,发生反应Fe3++e-=Fe2+,Fe2+与O2反应再生Fe3+,即发生反应4Fe2++O2+4H+=4Fe3++2H2O,B正确;
C.由图示知,Fe2+/Fe3+起催化剂作用,故过程总反应为:4NH3+3O22N2+6H2O,C正确;
D.由图示知,Fe3+可通过Fe2+与O2反应再生,理论上不需要补充,D错误;
故答案选BC。
14.CD
【详解】A.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依次减小,原子半径:P>S,故A错误;
B.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2O>H2S,故B错误;
C.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含氧酸酸性越强,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非金属性增强,酸性:H3PO4D.硫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三周期第ⅥA族,故D正确;
选CD。
15.ABC
【详解】A.甲容器在绝热条件下,随着反应的进行,压强先增大后减小,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可知,刚开始压强增大的原因是因为容器温度升高,则说明上述反应过程放热,即<0,故A正确;
B.根据A项分析可知,上述密闭溶液中的反应为放热反应,图中a点和c点的压强相等,因甲容器为绝热过程,乙容器为恒温过程,若两者气体物质的量相等,则甲容器压强大于乙容器压强,则说明甲容器中气体的总物质的量此时相比乙容器在减小即气体总物质的量:na<nc,故B正确;
C.a点为平衡点,此时容器的总压为p,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可知,在恒容条件下进行,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整体之比,根据A项分析可知,绝热条件下,反应到平衡状态放热,所以Ta>T始,压强:Pa=P始,则na<n始,可设Y转化的物质的量浓度为xmol L 1,则列出三段式如下:,则有<,计算得到x>0.75,那么化学平衡常数K=>,故C正确;
D.根据图象可知,甲容器达到平衡的时间短,温度高,所以达到平衡的速率相对乙容器的快,即Va正>Vb正,故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ABC。
16.(1) 碳溴键
(2) +2NaOH +2NaBr+2H2O +O2 +2H2O
(3)+HNO3(浓) +H2O
(4)取样,加入NaOH溶液中,加热,冷却后加入稀硝酸至溶液呈酸性,再滴加AgNO3溶液,若有浅黄色沉淀产生,则证明存在溴元素
(5)+ 2CH3COOH+2H2O
(6)CH2=CHCH2BrCH3CH2CH2BrCH3CH2CH2OHCH3CH2CHOCH3CH2COOHCH3CH2COOCH2CH2CH3
【分析】B为,与Br2发生加成反应生成C为;D的结构简式为,与Br2发生1,4加成所得E的结构简式为。
【详解】(1)F为,官能团名称为碳溴键。G为,满足下列条件“①有酸性,②有3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的G的一种同分异构体中,应含有-COOH、(CH3)3C-,则其结构简式为。答案为:碳溴键;;
(2)反应②中,C()发生消去反应生成D()等,化学方程式为+2NaOH +2NaBr+2H2O,G()催化氧化生成等,化学方程式为+O2 +2H2O。答案为:+2NaOH +2NaBr+2H2O;+O2 +2H2O;
(3)苯发生硝化反应,生成硝基苯和水,化学方程式为+HNO3(浓) +H2O。答案为:+HNO3(浓) +H2O;
(4)F为,检验F中存在溴元素时,应先让其水解或消去,然后检验Br-的存在,方法是:取样,加入NaOH溶液中,加热,冷却后加入稀硝酸至溶液呈酸性,再滴加AgNO3溶液,若有浅黄色沉淀产生,则证明存在溴元素。答案为:取样,加入NaOH溶液中,加热,冷却后加入稀硝酸至溶液呈酸性,再滴加AgNO3溶液,若有浅黄色沉淀产生,则证明存在溴元素;
(5)G为,G与2mol乙酸发生酯化反应生成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2CH3COOH+2H2O。答案为:+ 2CH3COOH+2H2O;
(6)CH3CH2COOCH2CH2CH3的水解产物为CH3CH2COOH、CH3CH2CH2OH,先将CH2=CHCH2Br加氢转化为CH3CH2CH2Br,再水解转化为CH3CH2CH2OH,两次氧化生成CH3CH2COOH,最后酯化,得到目标有机物。合成路线为:CH2=CHCH2BrCH3CH2CH2BrCH3CH2CH2OHCH3CH2CHOCH3CH2COOHCH3CH2COOCH2CH2CH3。答案为:CH2=CHCH2BrCH3CH2CH2BrCH3CH2CH2OHCH3CH2CHOCH3CH2COOHCH3CH2COOCH2CH2CH3。
【点睛】合成有机物时,可采用逆推法,由目标有机物,逆推至反应物,从而得出合成路线。
17.(1)(NH4)2CO3或NH4HCO3;O=C=O
(2)第二周期第ⅥA族
(3)3Cu+2NO3-+8H+=3Cu2++2NO↑+4H2O
(4)2NO+CON2+CO2
(5)1:2
【详解】试题分析:W能和NaOH、HCl反应生成无色气体,A和D反应生成E,C能和过氧化钠反应生成D,且W能分解生成两种气体,D能和E反应生成F,F和B反应生成G,E、F中含有相同元素,G能和Cu反应生成两种物质,则G为HNO3,F为E为NO、D为O2、F为NO2,W应该为铵盐,A为NH3、C为CO2,则B为H2O,W为(NH4)2CO3或NH4HCO3。
(1)通过以上分析知,W为(NH4)2CO3或NH4HCO3,C是二氧化碳,其结构式为O=C=O。
故答案为(NH4)2CO3或NH4HCO3;O=C=O;
(2)D是氧气,O元素在周期表中位于第二周期第VIA族。
故答案为第二周期第ⅥA族;
(3)该反应为Cu和稀硝酸反应生成NO,离子方程式为3Cu+2NO3-+8H+=3Cu2++2NO↑+4H2O。
故答案为3Cu+2NO3-+8H+=3Cu2++2NO↑+4H2O;
(4)在催化剂作用下,NO与CO反应生成参与大气生态循环的无毒物质氮气和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为2NO+CON2+CO2。
故答案为2NO+CON2+CO2;
(5)该反应为3NO2+H2O=2HNO3+NO,该反应中有的二氧化氮作还原剂、有的二氧化氮作氧化剂,所以发生还原反应和氧化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比为1:2。
故答案为1:2。
18. 2NO2-+2I-+4H+ =I2+2NO↑+2H2O 升华(或加热)、冷凝结晶(无冷凝结晶不扣分) 3I2+3CO32-=5I-+IO3-+3CO2↑(或3I2+6CO32-+3H2O=5I-+IO3-+6HCO3-) 氯气、酸性高锰酸钾等都是常用的强氧化剂,会继续氧化I2(或亚硝酸钠仅能把碘离子氧化成碘单质,意思对即可) 从水层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几滴淀粉溶液,滴加Fe2(SO4)3溶液,振荡,溶液变蓝,说明滤液中含有I-;另从水层中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几滴淀粉溶液,加硫酸酸化,滴加Na2SO3溶液,振荡,溶液变蓝,说明滤液中含有IO3-
【分析】反应①是碘离子被亚硝酸钠氧化生成单质碘,然后利用活性炭吸附单质碘。方案甲中利用碘易升华分离。方案乙中利用浓碳酸钠溶液吸收单质碘,转化为碘酸根和碘离子,在酸性溶液中二者又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单质碘,据此解答。
【详解】(1)反应①为pH=2溶液显酸性,NaNO2溶液将I-氧化为I2,同时生成NO,则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NO2-+2I-+4H+=I2+2NO↑+2H2O;
(2)根据I2易升华的特性,分离操作X的方法是升华或加热、冷凝结晶;
(3)根据已知条件,反应②中每吸收3molI2转移5mol电子,则碘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数为5(从0价升高为+5价和从0价降低为-1价),因此离子反应方程式是:3I2+3CO32-=5I-+IO3-+3CO2↑或3I2+6CO32-+3H2O=5I-+IO3-+6HCO3-;
(4)Cl2、酸性KMnO4等都是常用的强氧化剂,但该工艺中氧化卤水中的I-却选择了价格较高的NaNO2,原因是氯气、酸性高锰酸钾等都是常用的强氧化剂,会继续氧化I2,从而得不到I2;
(5)检验滤液中的I-可以选择氧化剂将其氧化产生的碘单质遇淀粉变蓝,检验滤液中的IO3-可利用还原剂将其还原产生碘单质遇淀粉变蓝,因此实验方案为:从水层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几滴淀粉溶液,滴加Fe2(SO4)3溶液,振荡,溶液变蓝,说明滤液中含有I-;另从水层中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几滴淀粉溶液,加硫酸酸化,滴加Na2SO3溶液,振荡,溶液变蓝,说明滤液中含有IO3-。
【点睛】本题主要是考查海水中提碘的问题,涉及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的应用及实验能力考查,弄清富集碘和吸收碘以及氧化还原反应中碘的存在形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难点是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或还原剂的选择,注意结合题干信息解答。
19.(1) <
(2) 升高温度 d
(3) <
【详解】(1)根据,气态水转化为液态水,放出热量,即的燃烧热<;根据盖斯定律:,得;
(2)t5时刻,正逆反应速率瞬间增大,结合该反应,可知改变条件为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则转化率减小,根据图像可知,全过程中转化率最小的为,答案选d;
(3)b点转化率最大,反应达平衡,继续升温,转化率降低,说明平衡逆向移动,则该反应;
时,转化率为50%,列三段式:
,则平衡时,各气体分压分别为:、、、,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