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3.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题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材料一:
逻辑不仅是一门独特的科学,还是一门奇异的艺术。科学在知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艺术在行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从这一意义上讲,逻辑的目的就是艺术的目的。然而,除非逻辑既是一门艺术,同时又是一门科学,否则这一目的是不能达到的。人类理智的本性就是要成为理性。对于人来说,理智生活是一种发展着的东西。理性并非意味着不会犯错。人类理性的活动是推演性的,而推演活动又是一种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理性并不保证它在生产或构造或构成中不会出错,相反,它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现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自在的理性需要一种逻辑的力量来克服它的这种先天的不确定性,从而使理性的德行日臻完善。从这种意义上说,逻辑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逻辑不仅是科学,是艺术;还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和驱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公理化的逻辑体系表达出人类对臻至完善的理论所应当具有的形态的认识和向往。其中,逻辑公理的选择体现出人们对理论本身的最深思熟虑的判断和洞察力。逻辑规则和定义体现出人们为追求无可置疑的结论而对推论施加的严苛条件。推理链条的环环相扣反映出人们对思维编织的精细严密的要求。从公理出发,一些简单的定理立刻就能得到证明,这些定理进而成为那些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这样,一座精美的大厦就严密地建立起来了。可以想象,如果一个理论将其中所有的论证一一抽出,那么这一理论就会因只剩下一堆描述性语句而坍塌,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由此丧失殆尽。而一个确立了逻辑有效性的理论则意味着它获得了一种逻辑的品行。它因逻辑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
逻辑能力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由于这种能力是通过对世界的领悟内化而成的潜在逻辑,因此它具有某种“自然习得”甚至“与生俱来”的性质。但它同时也具有模糊性、直觉性和不确定性,要使这种潜在的逻辑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深刻性、确定性、批判性和反思性,在语言表达上具有清晰性、规范性、一致性和相干性的显逻辑,就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强化逻辑训练。
(摘自朱建平《逻辑:一种文化和精神》,有删改)
材料二:
语言和逻辑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运用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逻辑的制约。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语言运用的艺术,在某些情况下,又是可以突破逻辑规律的框框的,这不仅无碍于语言运用的正确,而且反而使得语言运用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无理而妙”。
早在梁朝,刘勰在谈到“夸张”的时候,就明确指出其“无理而妙”的效果:“辞虽已甚,其义无害。”宋人严羽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些都说明在某种场合,“不合逻辑”的语言有时比合于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而诗人的语言往往是新鲜奇特的,不能用常理来衡量。鲁迅说,“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所以感情已经冰结的思想家,即对于诗人往往有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
值得注意的是,“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同样得到了逻辑学界的认可和重视。“无理而妙”是反逻辑的,而创造、赏析它,却又离不开正确运用逻辑思维的智慧和能力。《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写道: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从事理上说,“晓来谁染霜林醉”问得稀奇,“总是离人泪”答得更是不近情理。然而,从艺术上说,这一问一答,是最近乎情,是最合乎理的。因为它把人情移用于事物,形象逼真地表达了主人公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这段文字,堪称“无理而妙”的上品。不过,我们细想一下,这“无理”之中,也仍然有“有理”之处。“眼泪”是液体,故可用之“染”物;“霜林”是“红”的,故是被“染”的。假如无此二者,这里要表现的离情别绪,恐怕也就失去了必要的依托,或者竟一变而为“无理而不妙”了。可见“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归根到底是有其深邃的逻辑基础的,只不过是在逻辑的基础上加上感情的色彩、想象的因素,离开了这种深邃的逻辑基础,人们创造、赏识“无理而妙”的智慧和能力,也就无从发挥了。
(摘自张炼强《修辞艺术探新》,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类理性的推演活动具有生产性或构造性,在这一活动过程中甚至可能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使推理出现瑕疵,思想产生混乱。
B.逻辑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和驱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
C.推理链条越是环环相扣,推理施加的条件越是严苛,越可能反映人们思维的精细严密,也就越可能得出无可置疑的结论。
D.逻辑有效性理论因逻辑和论证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也会因为加入一些描述性语句而丧失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的人语言表达清晰与规范,是因为逻辑能力本就存在于他的大脑中,具有“自然习得”甚至“与生俱来”的性质。
B.语言和逻辑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运用的艺术,既受到逻辑的制约,又可以突破逻辑的拘囿。
C.诗人的语言往往是新鲜奇特而不能用常理来衡量的,如果只运用逻辑的理性去认识,对于诗人和诗歌反而往往产生错误的判断。
D.在逻辑的基础上加上感情的色彩、想象的因素,人们才有可能发挥创造、赏识“无理而妙”的智慧和能力。
3.下列选项中的诗句,不能体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的一项是( )(3分)
A.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无衣》)
B.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C.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唐·李白《将进酒》)
D.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宋·苏轼《江城子》)
4.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进行简要分析。(6分)
5.作者认为,无理之中,仍然有“有理”之处,有理即合乎逻辑事理。文中的“‘眼泪’是液体,故可用之‘染’物”这句话中包含着一个三段论推理。请你将这个三段论推理完整表达出来。(4分)
大前提:
小前提:
结论: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愤怒的钢铁(节选)
韩梦泽
寒气涌来,阳光尽去,浓雾样的阴云弥漫了整个天空,阵地的两端寂静无声,似乎所有人都已离去。
怀特活动了一下僵硬的腰脚,把步枪顺在臂弯里,小心地趴下匍匐前行,用最缓慢的动作移动着身躯朝预定战位靠近。
他是一英寸一英寸爬过来的,用最小的角度扬起额头,透过枯萎的草丛细致地观察了一下对面的情况,随后慢慢架起了武器,透过瞄准镜,扫视、对准……
榴弹炮轰鸣了几十声之后,对面安静下来,摆出一副被炮火压制住的样子,但这并不可笑。怀特决定还是等一等,等到敌方士兵慢慢放松了警惕再说。于是他趁机睡了一觉,难得午后的阳光射穿了云层。
他甚至还做了个梦,梦见在斐济的一棵椰子树下酣睡,扇尾鸠凌空飞过,发出拍打气流的声音,那儿的植被真好,到处都是暖洋洋的,不远处是洁白的沙滩,自己的妻子牵着两岁女儿的手慵懒地散步,并时不时地因为躲避浪花而发出快活的笑声……
忽然,来自身后的半空里发出轰鸣,一听就知道是野马式战斗机,随后炸弹穿空的呼哨声便掠过头顶。怀特心里既兴奋又担忧。他很清楚东方士兵身上似乎普遍存在着某种奇特的顽强以及不可思议的献身精神。尤为可怕的是那些经过空中蹂躏和羞辱的士兵,往往变得更加强大和义无反顾。于是,这成为武备强大一方挥之不去的梦魇……
一辆谢尔曼已经起火燃烧,乘员们正从里面爬出来用短枪射击冲上来的敌人,但很快就被几枚手榴弹压制住,由于没有进攻性武器,幸存者只能且战且退。另一辆坦克则没这么幸运,它的履带被炸断了,炮塔的盖子才推开,就被一个敌方士兵投进了燃烧瓶,里面的五个人全都着了火,四下里奔跑,然后被全部杀死。多数的士兵聚拢在最后一辆坦克附近,使用卡宾枪和冲锋枪进行自卫,但是两个敌方士兵仍然设法接近了他们,并引爆了炸药包。唯一完好的坦克似乎产生了怯意,开始后撤,在用机枪打倒了一名迫近的敌方士兵的同时,也碾死了自己人。
真是一次失败的进攻!怀特想。
他并不愤怒,更没觉得有多少懊丧,类似的事情过去也曾发生过,他知道下面将是另一场屠杀,自己的使命即将开始,于是再次检视了一下自己的枪支,然后稳稳地架起。透过瞄准镜,他缓缓地扫描整个阵地,然而竟一无所获。静待片刻,接下来的一幕让他变得无比的吃惊。
先是一个士兵跳了出来,然后是两三个同时跳出,最后是十几个人出现在了空旷的阵地上。这些人四处逡巡,有的甚至没有持有武器。尽管疑惑重重,加兰德步枪仍旧击发出第一颗子弹,并准确命中一名敌对士兵的头部,只见翻滚倒地。怀特重新上膛,再次瞄准,却越发吃惊地看到其他人并未因此而四散奔逃或者就地卧倒,还是在反复徘徊、前行。
第二发射中的是一个魁梧的士兵,子弹当胸穿透,激起了一层浅浅的粉色血雾,随后那个人朝一侧倒毙。而余下的所有人依然故我,低头搜索,继续前行。怀特拉动枪栓,重新观察,他们真是见鬼了,还在搜索、前进,究竟找什么呢?
怀特拉动枪栓决定暂缓攻击,一则是好奇心驱使,二则是他不想草草完成今天的数额,毕竟真的半点难度都没有。
他终于看到一个士兵捡起了某个物件,但无法确定那是什么,再去看另外一个,那人也捡起了一根类似木棒的东西。怀特的心里多少冒出几分嘲笑,如果可以的话他很乐意跑上前去询问他们要不要帮助。
最后,他终于知道那些人在做什么了,随即果断地击发出第三颗子弹。此时的怀特意外地明白了一个道理,战争和爱情类似,很容易开始却很难以结束,结束的唯一方式就是年轻人的热血。热血消失,一切终结。他缓缓地收回武器伏低身子,并安静地待上半个小时,直到天近黄昏,这才悄悄地爬回到岩石后面。
任务完成,怀特龇牙苦笑,从口袋里取出一块巧克力,作为热量的补充和对自己的奖赏。他把枪重新抱在怀中,打算离开,却又想了一下,随后拆下瞄准镜从岩石背后探出半张脸,朝对方阵地窥探。大约300码的地方出现了微弱的光芒,只一闪,随即就是枪声。
怀特在半秒钟的时间里没有犹豫,他选择了承受,这是无法逃避的承受,所以没必要慌乱,他或多或少有了那么一点儿绝望和悔恨,但更多的情绪则是被留恋吞没了。那颗来自于老式“莫辛纳甘”步枪的子弹,锐利异常,毫不犹豫地穿透了瞄准镜射入他的眼眶,炽热的金属翻滚着切断额叶并撕毁了脑干,在一个外科医生的瞬间冥想中破颅而出,依旧飞行。
他不由自主地向后倒下,后脑撞击地面也丝毫察觉不到疼痛,就像无奈的野云雀的羽毛跌落尘埃,只能闻到泥土和风的味道……(有删改)
【注】怀特中尉最初是一名外科大夫,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报名参军,被编入美陆战一师成为战地医生。瓜岛战役时,怀特侥幸地逃过一劫,损失了两根手指无法再拿起手术刀,他作为一名步兵直接参与对朝鲜的战斗。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交代了各种武器装备的名称,如“野马式战斗机”“谢尔曼”等,具有时代特征,弥漫着硝烟的味道。
B.小说描写了怀特三次狙击敌方士兵,既生动细致地展现了战争的场景,又表现了怀特对敌方士兵的同情。
C.小说中怀特多次借助“瞄准镜”观察对手的阵地,暗示了人物的身份,串联了故事情节,可谓匠心独具。
D.怀特最终被步枪子弹破颅,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画面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思考空间。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自然环境的描写,渲染了一种死气沉沉、寂静寒冷的氛围,暗示战争的残酷和压抑。
B.文中有关怀特美好而温馨的梦境的描写,丰富了情节内容,与战争的惨烈形成对比。
C.小说通过不断变换视角,自由而灵活地再现了怀特在战场上与敌方士兵对垒的场景。
D.小说既有对惨烈战争场面的描摹,又有对具体而微人性的思考,语言非常有感染力。
8.小说中主人公怀特的情绪随着战场形势的变化而变化。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4分)
9.《人民日报》对《愤怒的钢铁》这本书有这样的评价:“本书正视历史和战争的同时,亦有对人文的思考。”请结合本文,谈一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公出亡,献公使寺人披攻之蒲城,披斩其祛①,文公奔翟。惠公即位,又使攻之惠窦。不得也。及文公反国,披求见。公曰:“蒲城之役,君令一宿。而汝即至;惠窦之难,君令三宿,而汝一宿,何其速也!”披对曰:“君令不二。除君之恶。惟恐不堪。蒲人、翟人,余何有焉?今公即位,其无蒲、翟乎?且桓公置射钩而相管仲。”君乃见之。
或曰:齐、晋绝祀,不亦宜乎?桓公能用管仲之功而忘射钩之怨,文公能听寺人之言而弃斩祛之罪,桓公、文公能容二子者也。后世之君,明不及二公;后世之臣,贤不如二子。不忠之臣以事不明之君,君不知,则有燕操、子罕、田常之贼;知之,则以管仲、寺人自解。君必不诛而自以为有桓、文之德,是臣仇而明不能烛,多假之资自以为贤而不戒则虽无后嗣不亦可乎?且寺人之言也,直饰君令而不贰者,则是贞于君也。死君后生,臣不愧,而后为贞。今惠公朝卒而暮事文公,寺人之不贰何如?
(选自《韩非子·难三》,有删改)
材料二:
冯立,武德中为东宫率,甚被隐太子亲遇。太子之死也,左右多逃散,立叹曰:“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于是率兵犯玄武门,苦战,杀屯营将军敬君弘。谓其徒曰:“微以报太子矣。”遂解兵遁于野。俄而来请罪,太宗数之曰:“汝昨者出兵来战,大杀伤吾兵,将何以逃死?”立饮泣而对曰:“立出身事主,期之效命,当战之日,无所顾惮。”因戲欷悲不自胜,太宗慰勉之,授左屯卫中郎将。立谓所亲曰:“逢莫大之恩,幸而获免,终当以死奉答。”未几,突厥至便桥,率数百骑与虏战于咸阳,杀获甚众,所向皆披靡,太宗闻而嘉叹之。时有齐王元吉府左车骑谢叔方率府兵与立合军拒战,及杀敬君弘、中郎将吕衡,王师不振,秦府护军尉迟敬德乃持元吉首以示之,叔方下马号泣。拜辞而遁。明日出首,太宗曰:“义士也。”命释之。
(选自《贞观政要·忠义》,有删改)
[注]①祛,袖口,文中指衣袖。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分)
多假之A资B自C以为贤D而不戒E则虽无F后嗣G不亦H可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何有,指有什么,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何厌之有”的“何……有”,两者句式结构相同。
B.“直饰君令而不贰者”中的“直”与《荀子·劝学》中“木直中绳”的“直”字意思相同。
C.东宫,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地方,因位于皇宫东部而得名。亦用来代指太子。
D.“太宗数之曰”与“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两句中的“数”字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献公派寺人披到蒲城攻打文公,文公差点被寺人披杀害,后来惠公登上君位后,又派寺人披去惠窦攻打文公,但是也没有抓获文公。
B.文公返回晋国后,寺人披来求见,文公先是拒绝召见寺人披,但考虑到自己下达的命令不能随意更改,文公还是召见了寺人披。
C.冯立为了感谢唐太宗的不杀之恩,在与突厥的战斗中英勇奋战,杀死了许多突厥兵,所到之处无人能敌,受到了唐太宗的赞扬。
D.谢叔方担任齐王李元吉府上左车骑,在玄武门战斗中率府兵与冯立一同作战,直到看到李元吉被杀后,谢叔方才离开了军队逃走了。
13.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公即位,其无蒲、翟乎?且桓公置射钩而相管仲。
(2)今惠公朝卒而暮事文公,寺人之不贰何如?
14.为什么材料二把冯立的行为视作忠义?请结合材料一“死君后生,臣不愧,而后为贞”的含义对此加以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①行穿竹,卷罢《黄庭》②卧看山。
贪啸傲③,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④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①玉瀣(xiè):一种美酒的名称。②《黄庭》:是道家著作,论养生之道。③啸傲:放歌长啸,傲然自得。④造物:创造万物的上天。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阙前两句赞美自己住地的环境极优美,把大自然所赋予的美融入其中,“苍烟落照”与陶渊明《归园田居》意境有相似之处。
B.上阙写词人饮美酒,逛竹林,读道经,赏山中美景,动静行止无不惬意,生活环境高洁而极令人向往。
C.下阕开头三句表明生活态度:就要理直气壮地贪图这种自在的生活,即使身体衰残也要尽情畅快一番。
D.全词尽写作者的闲情逸致,笔触潇洒豁达,语言简洁平易,基调清新明快,堪称隐居闲适诗作的典范。
16.词的最后两句“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看似是词人超脱尘世的表白,实则显得冷峻,你如何理解最后两句?这么写有什么作用?(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春江花月夜》中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的《将进酒》中借曹植痛饮为例,呼应只有饮者留其名,表现自我忧愤不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秋天一直是文人墨客常常吟味不已的季节。借助秋景表达内心悲伤的诗句不胜枚举,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写出了秋天的凄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都知道,情绪不只有积极的,它也包括沮丧、愤怒、羞愧等一系列负面的。所谓存在即合理,你们有没有想过负面情绪存在的价值呢?
①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②要求参与者先通过阅读某个人犯错的故事,③然后让实验员给参与者展示一些人的照片,④照片上的人有脸红的和不脸红的。⑤根据实验结果显示,⑥因为这些人所犯的错误都一样,⑦参与者表示对脸红的人好感度更高。⑧大家不妨回忆一下,⑨当一个人冒犯了你但之后向你承认错误时,⑩你是不是更不愿意继续为难脸红的人呢?
内疚和羞耻有很多重合之处,当你没有达到期望或者做了一些伤害他人的事情后,你可能会感到内疚和羞耻。但是,和羞耻相比, (1) 。当我们做错事情伤害到他人时,内疚的情绪更像是一种自我惩罚,促使我们去积极地改正错误,修复关系。避免下次犯同样的错误。而 (2) ,认为自己是个“坏人”,认为自己毫无价值。这样的消极情绪并不会促使我们去改正错误,修复关系,反倒会使我们陷入自我贬低的死循环。因此,一些心理学家提出,当孩子犯错后教育孩子时,家长们最好让孩子感到内疚。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平陷落了,瑞宣像个热锅上的蚂蚁,出来进去,不知道要做什么好。他失去了平日的沉静,也不想去掩饰。出了屋门,他仰头看看天,天是那么晴朗美丽,他知道自己还是在北平的青天底下。一低头,仿佛是被强烈的阳光闪的,眼前黑了一小会儿——天还是那么晴蓝,而北平已不是中国人的了!他赶紧走回屋里去。到屋里,他从平日积蓄下来的知识中,去推断中日的战事与世界的关系。忽然听到太太或小顺儿的声音,他吓了一跳似的,从世界大势的阴云中跳回来:他知道中日的战争必定会使世界的地理与历史改观,可是摆在他面前的却是这一家老少的安全与吃穿。祖父已经七十多岁,不能再去出力挣钱。父亲挣钱有限,而且也是五十好几的人。母亲有病,禁不起惊慌。二爷的收入将将够他们夫妇俩花的,而老三还正在读书的时候。天下太平,他们都可以不愁吃穿,过一份无灾无难的月子。今天,北平亡了,该怎么办?平日,他已是当家的;今天,他的责任与困难更要增加许多倍!在一方面,他是个公民,而且是个有些知识与能力的公民,理当去给国家做点什么,在这国家有了极大危难的时候。在另一方面,一家老的老,小的小,平日就依仗着他,现在便更需要他。他能甩手走吗?不能!不能!可是,不走便须在敌人脚底下做亡国奴,他不能受!不能受!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不能!不能!”“不能受!不能受!”与“不能!”“不能受!”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3分)
21.有人将画波浪线的句子“天下太平,他们都可以不愁吃穿,过一份无灾无难的日子”改为“天下太平,他们都可以有吃有穿,过一份快活的日子”,请结合语境谈谈改前和改后哪种表达更好。(4分)
22.下列句子中“仿佛”的用法,与文段中“仿佛是被强烈的阳光闪的”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做戏的锣鼓,在阿Q耳朵里仿佛在十里之外。
B.又仿佛在他头上的是一种高尚的光荣的癞头疮。
C.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D.仿佛友人的忧郁的絮语,仿佛他别离一刻的招呼。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现在起,我开始谨慎地选择我的生活,我不再轻易让自己迷失在各种诱惑里。我心中已经听到来自远方的呼唤,再不需要回过头去关心身后的种种是非与议论。我已无暇顾及过去,我要句前走。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那咱们往哪走啊?”“往前走。”“哪是前啊?”“我对您透露一个大秘密,这是人类最古老的玩笑,往哪走,都是往前走。”
——米兰·昆德拉《雅克和他的主人》
以上两则材料很具有启发意义。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杭州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
语文答案
1.D【解析】原文是材料一第三段“如果一个理论将其中所有的论证一一抽出,那么这一理论就会因只剩下一堆描述性语句而坍塌,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由此丧失殆尽”,原文使用假设逻辑,强调如果没有理性思维的环环相扣,仅有的描述性语句无法支撑理性力量。而非D选项表述的意思。
2.A【解析】原文是材料一第三段“逻辑能力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由于这种能力是通过对世界的领悟内化而成的潜在逻辑,因此它具有某种“自然习得”甚至“与生俱来”的性质。”原文强调的原因是逻辑能力是通过对世界的领悟内化而成的潜在逻辑,而非A项表述逻辑本就存在于大脑之中,选项因果关系不存在。
3.A【解析】B项用“流霜”比喻月色的皎洁,用“汀上白沙看不见”创设了江天一派澄明的画面,语言看似不合逻辑,但有别样的表达效果;C项夸张仿佛不合逻辑,但从时间上极言人生短暂,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D项是诗人悼亡之作,将之前的生活场景放置到妻子回来的梦境之中,梦境与过往的现实交叉,匠心独运。A选项是正常逻辑。
4.①比喻论证,如“这些定理进而成为那些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这样,一座精美的大厦就严密地建立起来了”。将“定理”比喻为“基石”,将“有效逻辑理论”的建立比喻为“精美的大厦”的建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②引用论证,如引用刘勰的言论论证“夸张”的无理而妙的效果;引用严羽的言论论证“不合逻辑”的语言有时比合于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诗人的语言更是如此;引用鲁迅的话从反面论证单靠逻辑和理性不能正确有效地品读鉴赏诗歌的语言;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③事例论证,运用《西厢记》中的句子论证“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以及“无理而妙”中依然包含深邃的逻辑基础;更为生动具体,直观有效。(每点2分,举例论证、假设论证也可给分,答出其他合理的论证方法,表述清晰合理也可给分。)
5.大前提:所有的液体,都是可以用之染物的。(1分)
小前提:离人泪是液体。(2分)
结论:离人泪是可用之染物的。(1分)(语言表达不通顺扣1分)
【解析】演绎推理(Deductive Reasoning三段演绎法)是一种思维方式,其主要特点是从一般的结论出发,利用推论得出特定的结论。演绎推理能够极大地帮助人们把握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得出结论。这种推理,由三种命题合成,即大前提、小前提、结论。文中的“‘眼泪’是液体,故可用之‘染’物”无理之中,这句话看似无理,但仍然有“有理”之处,有理即合乎逻辑事理。大前提是所有的液体,都是可以用之染物的。小前提是离人泪是液体。结论为离人泪是可用之染物的。
6.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又暗含了怀特对敌方士兵的同情”错,“怀特的心里多少冒出几分嘲笑,如果可以的话他很乐意跑上前去询问他们要不要帮助”“最后,他终于知道那些人在做什么了,随即果断地击发出第三颗子弹。此时的怀特意外地明白了一个道理,战争和爱情类似,很容易开始却很难以结束,结束的唯一方式就是年轻人的热血”“任务完成,怀特龇牙苦笑”,怀特有好奇、不理解、嘲笑、无奈,但没有对敌方士兵的同情。故选B。
7.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小说通过不断变换视角,自由而灵活”错误,小说全篇以“怀特”的视角展开,没有彰显出变换、自由灵活的特点。故选C。
8.①战斗尚未开始,等待狙击时机,怀特镇定而放松;
②听到炸弹轰鸣,怀特感到兴奋又担心;
③战斗胶着时,目睹双方死伤严重,怀特冷静而坚定;
④完成战斗任务,怀特产生了满足。
(每点1分,共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分析心理变化脉络的能力。
由“怀特决定还是等一等,等到敌方士兵慢慢放松了警惕再说。于是他趁机睡了一觉,难得午后的阳光射穿了云层”“他甚至还做了个梦……”得出答案①战斗尚未开始,等待狙击时机,怀特镇定而放松;
由“忽然,来自身后的半空里发出轰鸣,一听就知道是野马式战斗机,随后炸弹穿空的呼哨声便掠过头顶。怀特心里既兴奋又担忧……”得出答案②听到炸弹轰鸣,怀特感到兴奋又担心;
由“一辆谢尔曼已经起火燃烧,乘员们正从里面爬出来用短枪射击冲上来的敌人,但很快就被几枚手榴弹压制住,由于没有进攻性武器,幸存者只能且战且退”“他并不愤怒,更没觉得有多少懊丧,类似的事情过去也曾发生过,他知道下面将是另一场屠杀,自己的使命即将开始,于是再次检视了一下自己的枪支,然后稳稳地架起”得出答案③战斗胶着时,目睹双方死伤严重,怀特冷静而坚定;
由“任务完成,怀特龇牙苦笑,从口袋里取出一块巧克力,作为热量的补充和对自己的奖赏”得出答案④完成战斗任务,怀特产生了满足。
9.(1)正视历史和战争:①小说以抗美援朝历史为背景,②以美军怀特的视角真实再现战斗的场景。(2)人文思考:①战争会激发出人钢铁般的意志力和信念。②战争让人性异化和泯灭;③战争让人无法保持个体的独特性和自我性。(每个方面3分,共6分,语言表达不清要扣1-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涵和作者创作意图的理解能力。
(1)正视历史和战争:由“他很清楚东方士兵身上似乎普遍存在着某种奇特的顽强以及不可思议的献身精神。尤为可怕的是那些经过空中蹂躏和羞辱的士兵,往往变得更加强大和义无反顾。于是,这成为武备强大一方挥之不去的梦魇……”得出答案①
小说以抗美援朝历史为背景,由“他是一英寸一英寸爬过来的,用最小的角度扬起额头,透过枯萎的草丛细致地观察了一下对面的情况,随后慢慢架起了武器,透过瞄准镜,扫视、对准……”“忽然,来自身后的半空里发出轰鸣,一听就知道是野马式战斗机,随后炸弹穿空的呼哨声便掠过头顶。怀特心里既兴奋又担忧”“真是一次失败的进攻!怀特想”“怀特拉动枪栓,重新观察,他们真是见鬼了……”得出答案②
以美军怀特的视角真实再现战斗的场景。
(2)人文思考:
由“第二发射中的是一个魁梧的士兵,子弹当胸穿透,激起了一层浅浅的粉色血雾,随后那个人朝一侧倒毙。而余下的所有人依然故我,低头搜索,继续前行”“怀特在半秒钟的时间里没有犹豫,他选择了承受,这是无法逃避的承受,所以没必要慌乱”得出答案①战争会激发出人钢铁般的意志力和信念。
由“他并不愤怒,更没觉得有多少懊丧,类似事情过去也曾发生过,他知道下面将是另一场屠杀,自己的使命即将开始”“唯一完好的坦克似乎产生了怯意,开始后撤,在用机枪打倒了一名迫近的敌方士兵的同时,也碾死了自己人”“此时的怀特意外地明白了一个道理,战争和爱情类似,很容易开始却很难以结束,结束的唯一方式就是年轻人的热血。热血消失,一切终结”得出答案②战争让人性异化和泯灭;
由“他甚至还做了个梦,梦见在斐济的一棵椰子树下酣睡,扇尾鸠凌空飞过,发出拍打气流的声音,那儿的植被真好,到处都是暖洋洋的,不远处是洁白的沙滩,自己的妻子牵着两岁女儿的手慵懒地散步,并时不时地因为躲避浪花而发出快活的笑声……”可见怀特心中有温情,有对家的爱和对和平的渴望,但战争面前他只能选择完成狙击的任务,“怀特的心里多少冒出几分嘲笑,如果可以的话他很乐意跑上前去询问他们要不要帮助”“那颗来自于老式……步枪的子弹,锐利异常,毫不犹豫地穿透了瞄准镜射入他的眼眶,炽热的金属翻滚着切断额叶并撕毁了脑干,在一个外科医生的瞬间冥想中破颅而出,依旧飞行”,结合结尾【注】分析,怀特原本是一名外科医生,却不得已走上战场,成为杀人者,得出答案③战争让人无法保持个体的独特性和自我性;
10.BEG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还较多地提供给他们活动的条件,自以为他们是有德才的而不加以戒备,那么即使丧失了政权而没有了后代继承人,不也是应该的么?“多假之资”,“假”为谓语,“之资”为双宾语,动宾结构,省略主语,句意完整,单独成句,B处断开;“自以为贤而不戒”,主语相同,“而”连接前后两句,中间不断开,E处断开;“不亦可乎”,“不……乎”固定句式,单独成句,G处断开。故BEG三处需要断句。(对1处1分,共3分)
11.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能力。B“直饰君令而不贰者”中的“直”意思是只是,仅仅是。句意:只是花言巧语地说执行君主的命令而没有二心的。/“木直中绳”的“直”与“横”相对,跟地面垂直的。句意: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线。A两个都属于宾语前置。D“太宗数之曰”的“数”意思是数落。句意:太宗数落他说。/“范增数目项王”的“数”是多次。句意:范增多次对项羽使眼色。
12.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但考虑到自己下达的命令不能随意更改”说法错误,应是晋文公接受了寺人披的辩解,然后接见了他。故选B。
13.(1)现在您登上了君位,难道就没有像蒲人、翟人那样的敌人了吗?况且齐桓公也丢弃管仲射中自己带钩的深仇而任命他当自己的相国。
(2)现在惠公早上死去而他晚上就去侍奉文公,寺人披的没有二心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其……乎”,难道……吗;“置”,丢弃;“相”,任命作相国。(每点1分,语义通顺1分)
(2)“卒”,死去;“事”,侍奉;“不贰”,没有二心。(每点1分,语义通顺1分)
14.君主死而复生,活着的臣子在他面前不感到惭愧,然后才能算是忠贞。(翻译1分)冯立在隐太子死后率兵进攻玄武门,与秦王李世民的军队苦战,杀死屯营将军敬君弘,无愧于隐太子,因此说冯立是忠义的。(分析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死君后生,臣不愧,而后为贞”,君主死而复生,活着的臣子在他面前不感到惭愧,然后才能算是忠贞。结合“太子之死也,左右多逃散,立叹曰:‘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于是率兵犯玄武门,苦战,杀屯营将军敬君弘。谓其徒曰:‘微以报太子矣。’”可知,冯立在隐太子死后率兵进攻玄武门,与秦王李世民的军队苦战,杀死屯营将军敬君弘,无愧于隐太子,因此说冯立是忠义的。
15.D【解析】词的最后两句并非写闲情逸致,而是写自己内心的愤懑,委婉地表达了不能为国效力、蹉跎岁月的愤懑之情,基调苍凉。
16.理解:这两句表面说本来知道上天另有一种心肠,不把英雄衰老当一回事,任凭英雄无所作为地衰老,(2分)实则是对统治者不重用人才的批评,和对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2分)
作用:这两句在结尾处与前文在语意上陡然一转(反差巨大),收到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篇末点题有力/篇末唤醒全篇),饱含讥讽和愤懑,动人心魄。(2分)
【诗词赏析】
上阕开头二句:“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把自己所居住的环境写得是如此的优美而又纯净。“苍烟落照”四字,不禁让人联想起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蔼蔼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意境,一经讽诵便难以忘怀。“苍烟”犹青烟,字面已包含着作者的感彩。“落照”这个词里虽然没有表示颜色的字,但也有色彩暗含其中,引起读者的多种的联想。词人以“苍烟落照”四字点缀自己居处的环境,意在与龌龊的仕途作鲜明的对比。所以在第二句中就直接点明住在这里与尘事毫不相关,可以一尘不染,安心地过着隐居的生活。这也正是陶渊明《归园田居》里“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的体现。
三、四句对仗工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玉瀣”是一种美酒的名称,明人冯时化在《酒史》卷上写有:“隋炀帝造玉瀣酒,十年不败。”陆游在诗中也不止一次写到过这种酒。这两句的大意是说:喝完了玉瀣就散步穿过了竹林;看完了《黄庭》就躺下来观赏山中美景。一二句写居处环境的优美,三四句写自己生活的闲适,动静行止无不惬意。
下阕开头:“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啸傲”,指作者歌咏自得,形容旷放而不受拘束的样子。不单是陆诗用了“啸傲”此词,其他诗人也经常用此词,比如郭璞《游仙诗》:“啸傲遗世罗,纵情在独往。”陶渊明《饮酒》其七:“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词人说自己贪恋这种旷达的生活情趣,任凭终老田园;随处都能见到使自己高兴的事物,何不随遇而安呢?这几句可以说是旷达到极点也消沉到了极点,可是末尾两句陡然一转:“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这两句可以说是对以上所写的自己的处境作出了解释。词人说原先就已知道造物者无情(他的心肠与常人不同),它白白地让英雄衰老死去却等闲视之。词人是在抱怨南宋统治者无心恢复中原,以致使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
17.(每空1分,共6分,有错别字改句不给分)
(1)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2)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
(3)符合题干要求的诗句均可
例: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18.(1)内疚更具有积极的作用 (2)羞耻会导致自我否定(每点2分,共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1)对应前面提到的“内疚和羞耻”,此处是和羞耻对比,结合后文“内疚的情绪更像是一种自我惩罚,促使我们去积极地改正错误”可知,此处说内疚更积极一些,可填“内疚更具有积极的作用”。
(2)此处相对内疚谈羞耻,结合后文“认为自己是个‘坏人’,认为自己毫无价值”可知,这是否定自己,可填“羞耻会导致自我否定”。
19.第②句可修改为:要求参与者先阅读某个人犯错的故事。第⑤句可修改为:实验结果显示。第⑥句可修改为:即使这些人所犯的错误都一样。(每点2分,指出序号1分,修改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第②句,“通过”一词使用错误,导致句子中途易辙,可去掉“通过”,修改为:要求参与者先阅读某个人犯错的故事。第⑤句,“根据……显示”句式杂糅,可修改为:实验结果显示。第⑥句,因果关系不合逻辑,可修改为让步假设关系,“即使这些人所犯的错误都一样”。
20.(1)“不能!不能!”“不能受!不能受!”与“不能!”“不能受!”相比,语意得到了强化;(2)“不能!不能!”反映了瑞宣对家庭责任的思索和承担,比“不能!”更能突出瑞宣的责任感;(3)“不能受!不能受!”表意上比“不能受!”程度更重,表现出瑞宣对做亡国奴的不甘和对北平陷落的痛恨,更突出瑞宣的爱国之情以及照顾大家庭与辞家抗日不能兼取的矛盾心理。(每点1分,此题可根据学生情况酌情赋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要句子含意和表达效果的辨析能力。解答时,要明确语句的含意,再结合语境分析作答。由“不能!不能!”“不能受!不能受!”可知,作为长孙的瑞宣既要肩负起家庭责任,又想摆脱亡国奴的屈辱,在二者之间不断挣扎和辗转反侧。重复既反映思想的挣扎,更是强调、突出瑞宣的艰难抉择。(能答出“强化、强调、突出”的作用,并结合语句比较,即使写不出“照顾大家庭与辞家抗日不能兼取的矛盾”,也可给分)
21.示例一:改前的表达更好。(1分)“不愁吃穿”和“无灾无难”运用含否定意义的词语,着眼生活的最低限度,(1分)更切合瑞宣这个家庭勉强度日的情况。(1分)“有吃有穿”和“快活”则表明生活相对优裕,不符合瑞宣家庭的实际。(1分)
示例二:改后的表达更好。(1分)“天下太平,他们都可以有吃有穿,过一份快活的日子”着眼于将来,(1分)只要天下太平,生活水平就可能会提高。(1分)相比改前的表达,更能和日本入侵打断日常生活形成强烈反差。(1分)(表达合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策略与技能中的分析运用能力。解答时,要先理解句子,再结合语境分析作答。
“天下太平,他们都可以不愁吃穿,过一份无灾无难的日子”一句是承接上文北平沦陷和“他知道中日的战争必定会使世界的地理与历史改观……老三还正在读书的时候”对瑞宣这个大家庭的经济、家庭成员年龄、职业、健康等条件的交代。因此分析时要结合语境比较替换词语的差异,进而比较表达效果。
22.D本题考查常见的修辞手法辨析的能力。对修辞手法的分析,要根据文本中修辞手法所在的语句明确陈述对象和陈述语,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再结合修辞的概念和内涵进行判断。首先,文段中的“仿佛”意为“似乎,好像”,接近于心理错觉,也许是生活经验的相近,但并非比喻。再看四个选项:ABC三项都是“似乎,好像”,但并非比喻,与文段中句子用法一致。而D项是普希金《致大海》中的句子,此处是将海浪的声音比喻成人的絮语和招呼,与文段中句子用法不同。故选D。
23.【写作指导】
两则材料都出自米兰·昆德拉的作品,其中都有关于人生方向的思考。材料一确定的方向是“远方的呼唤”要“向前走”;材料二对“前”这个方向提出了疑问,得出“往哪走都是往前走”的结论。材料一的“向前走”,本身就包含选准方向的意思;材料二的“往哪走都是往前走”既强调方向,也强调行动——走。因此,考生写作时可从方向这个角度立意,也可从行动这个角度立意,还可以将两者结合,从辩证的角度进行立意。
【参考立意】
1.选准方向,勇往直前;
2.只要行走,哪个地方都有风景;
3.方向与行动,是人生取得成功的两翼等。
【范文参考】
向前走
米兰·昆德拉说,“我已无暇顾及过去,我要向前走。”不念过往,不畏将来,向前,得观一路彧彧花繁;走,收获旅途风景迤逦。风雨过后,眼前便是鸥翔鱼游的天水一色;走出荆棘,前面就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登山山顶,脚下会是积翠如云的空蒙山色。
“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眼前的名利会过眼云烟,生命不仅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前,是前方,是生命的方向。前方,花开半夏,灯火可亲;前方,梦想在熠熠生辉;前方,是山登绝顶我为峰,是家国兴旺、天下太平。《雅克和他的主人》写道,“往哪走,都是往前走”,前方,就是我们的理想希望,就是我们木铎之心,素履之往。于个人,前方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与境界:于社会,前方是风清气正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讲信修睦,天下太平;于国家,前方是物阜民丰、国泰民安、民族复兴,万民安康。
“为山者,基于一篑之土,以成千丈之峭;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为山凿井,铺路架桥,心之所向,目之所往。向前,才能踔厉奋发,青衿志远。孔子说,“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向前,是明确自己的方向,是起跑前的蓄力助跑,是路漫漫其修远时的上下求索。是生如逆旅,一苇以航。向前,是呐喊也是行动,是鼓足干劲去创造辉煌。曾经,向前的信念,才有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贞;后来,向前的力量,才有了“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弃医从文;如今,向前的追求,才有了“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青春风采。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向前走,用行动实现梦想。“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向前走,要中道而走,是要走得踏实,不拖沓,不冒进;向前走,要循礼而动,是要尊重规律,不蛮干,不乱来;向前走,要有始有终,是要持之以恒,不骄虚,不泄气。《中庸》说:“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向前走,没有“择善固执”“至诚无息”的精神是不行的,只有从点滴做起,从脚下开始,由浅而深,躬身实践,才能到达目标。
“那咱们往哪走啊?”“往前走。”米兰·昆德拉如是写道。新时代的的领路人告诫我辈,“不论学习还是工作,都要面向实际、深入实践,实践出真知;都要严谨务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苦干实干。”人生漫漫,往前走,立身尘埃,抬望星辰;往前走,摒弃喧嚣,岁月静好;往前走,日出东方,其道大光。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晋文公外逃,献公派寺人披到蒲城攻打他,寺人披斩断了他的衣袖,文公逃跑到翟。晋惠公登上君位后,又派寺人披去惠窦攻打文公,没有抓获文公。等到文公后来返回晋国,寺人披来求见。文公传话说:“蒲城之战,献公命令你一夜赶到,你却马上就赶到;惠窦之战,惠公命令你三夜赶到,你却一夜就赶到了,怎么这样快呀!”寺人披回答说:“对于君主的命令,不能三心二意。除掉君主憎恨的人,我只怕不能胜任。您当时是君主憎恨的蒲人、翟人,与我有什么关系?现在您登上了君位,难道就没有像蒲人、翟人那样的敌人了吗?况且齐桓公也丢弃管仲射中自己带钩的深仇而任命他当自己的相国。”于是文公就接见了他。
有人说:齐国、晋国的宗庙断绝祭祀,不也是应该的吗?齐桓公能利用管仲的功劳而忘记他射中自己带钩的怨仇,晋文公能听从寺人披的话而不追究他斩断自己袖子的罪行,这表明桓公、文公能够宽容这两个人。他们后代的君主,明智比不上桓公和文公;而后代的臣子,贤能比不上管仲和寺人披。拿不忠诚的臣子来侍奉不明智的君主,君主如果不察觉,就会遭到燕将公孙操、子罕、田常这一类的残杀;君主如果察觉了,奸臣们就会用管仲、寺人披的例子来为自己开脱。君主如果不惩处他们而自以为有桓公、文公的德行,这是以仇人为臣而自己的明智又不能洞察他们的阴谋,还较多地提供给他们活动的条件,自以为他们是有德才的而不加以戒备,那么即使丧失了政权而没有了后代继承人,不也是应该的么?况且寺人披的话,只是花言巧语地说执行君主的命令而没有二心的,那就是忠于君主。君主死而复生,活着的臣子在他面前不感到惭愧,然后才能算是忠贞。现在惠公早上死去而他晚上就去侍奉文公,寺人披的没有二心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材料二:
冯立,唐武德年间东宫统帅,深受太子李建成的厚待。太子死后,他以前的随从有很多都逃走了,冯立感叹道:“哪有在太子活着的时候受他的恩惠,太子死了各自逃走避难的道理!”于是率兵在玄武门与秦王李世民的军队苦战,杀死屯营将军敬君弘。然后对他的手下随从说:“只有以这些微不足道的事来报答太子了。”然后解散军队躲藏起来。第二天,冯立面见太宗李世民请罪,太宗数落他说:“你昨天带兵来和我的军队战斗,使我的军队受到严重的损失,你如何能够逃过这项死罪?”冯立哭着回答说:“我冯立生来侍奉太子,希望能够为他卖命,所以当时战斗的时候,我没有顾忌太多。”说完悲痛不已,太宗好言安慰他,并封他为左屯卫中郎将。冯立对他的亲信说:“遇到这样大的罪过却免于一死,我一定要以死报答圣上。”不多久,突厥攻打便桥,冯立率一百余名骑兵与突厥兵大战于咸阳,杀死了许多突厥兵,所到之处无人能敌。太宗听说后大加赞叹。当时,齐王李元吉府上左车骑谢叔方率府兵与冯立一同作战,等敬君弘、中郎将吕衡被杀,士气低沉,秦王府护军军尉尉迟恭杀死李元吉并拿着李元吉的人头让谢叔方看,谢叔方下马大哭,离开了军队逃走。第二天便自首了,太宗说:“谢叔方真是个义士。”命令左右释放谢叔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