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练习题--第二节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练习题--第二节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1-23 10:17: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
第二节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国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
  (2021江西南昌八一中学、洪都中学等七校期中联考)下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人口国际迁移的目的地主要有 (  )
A.美国和澳大利亚  B.美国和法国
C.澳大利亚和波斯湾  D.欧洲和北美洲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国际人口净迁入区,主要原因是美国 (  )
A.为中纬度国家,气候条件优越
B.为新大陆,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C.海陆兼备,沿海平原广阔
D.经济发展快,就业机会多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表现出的新特点有 (  )
①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②欧洲由人口净迁入区变为人口净迁出区
③短期流动人口减少,定居移民增多
④拉丁美洲由人口净迁入区变为人口净迁出区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题组二 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
  (2021福建泉州期末)东南沿海某市小明家族的迁移是现代中国人口迁移史的一个缩影:小明的爷爷、奶奶在20世纪60年代旱灾期间从山东举家迁往东北某县城;到了20世纪80年代,小明出生后,为了更好的发展,一家又从县城迁到了省会城市;2006年,小明大学毕业,选择到东南沿海某市工作;待小明结婚生子后,小明的父母随小明夫妻迁到该市定居。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4.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有 (  )
①从乡村到城镇 ②从东部到边疆 ③从内陆到沿海 ④从平原到山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小明的父母这类群体随小明夫妻定居后,为了社会和谐,迁入地急需增加的职业人员是 (  )
A.建筑设计师 B.保险业务员
C.中小幼儿教师 D.医疗护理师
  (2021北京一零一中学期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跨省人口迁移经历了从“孔雀东南飞”到回流中西部,再到粤浙人口再集聚和回流黔川渝鄂并存三个阶段。下图为2000—2020年我国部分省区常住人口年均变化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6.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 (  )
A.北京、贵州、广东、西藏
B.北京、西藏、广东、贵州
C.广东、贵州、北京、西藏
D.广东、西藏、北京、贵州
7.图中近十年来出现人口萎缩的省份 (  )
A.均位于北方地区
B.均位于南方地区
C.均位于“胡焕庸线”以东、以南地区
D.均位于“胡焕庸线”以西、以北地区
题组三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022河南阶段练习改编)随着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我国人口出现了明显的“逆向流动”现象。下图为我国不同城市群人口从城市向乡村回流意愿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8.哈长城市群人口回流乡村意愿最低是由于东北乡村地区 (  )
A.气候寒冷,不适宜居住
B.农业机械化水平低
C.环境污染较城市严重
D.经济收入水平较低
9.长三角城市群人口逆向流动的主要推力是(  )
A.城市就业机会减少
B.生活成本提高
C.乡村基础设施改善
D.国家政策支持回流
10.人口回流乡村有利于 (  )
A.增加乡村就业机会 B.扩大乡村耕地面积
C.改善乡村经济结构 D.缓解人地矛盾
  (2021湖北天门皂市高中期末)下图为目前迁入某城市的七类人群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1.迁入该城市的人群中,受家庭婚姻因素影响的有 (  )
①应届高校毕业生 ②投夫(妻)者 ③购房者 ④特殊人才
⑤投父母者 ⑥投子女者 ⑦郊县农民
A.①③⑦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③④⑦
12.促使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拉力因素主要是 (  )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多
B.城市就业机会多
C.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D.城市环境优美
  (2021山东日照莒县一中开学考)人口迁移的动力由迁出地的推力(排斥力)与迁入地的拉力(吸引力)共同构成。下图示意人口迁移的推力和拉力。据此完成下题。
13.以下四个人口迁移事件中,受经济拉力或经济推力影响最大的是 (  )
A.三峡移民 B.历史上楼兰古城居民迁移
C.知青下乡 D.农民进城务工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不同地区人口迁移及其特点
  (2021山东日照期中)美国本土每年都有一批工人定期随季节变化在国内迁移,其迁移主要路线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1.导致图中人口迁移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
A.环境变化 B.婚姻家庭
C.农业活动 D.社会文化
2.对该类人口迁移的主要时间和方向,描述正确的是 (  )
A.春季向东迁移 B.夏季向西迁移
C.秋季向西迁移 D.冬季向南迁移
题组二 人口迁移的原因分析
  (2021山东滨州期末)人户分离指公民常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一致的现象。人户分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户口在本地,人未在本地居住,即“户在人不在”;另一种是人在本地居住,户口不在本地,即“人在户不在”。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人户分离人口增长88.52%。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近年来,导致我国人户分离人口增长快的主导因素是 (  )
A.经济 B.交通 C.政策 D.环境
4.下列省级行政区中,“人在户不在”比重最大的是 (  )
A.河南 B.上海 C.新疆 D.山东
  (2021北京西城期末改编)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当前城镇人口9.02亿人,其中流动人口为3.76亿人,专家认为高流动性“迁徙中国”已形成。下图示意全国历次人口普查城乡人口部分数据。读下图和下表,完成下面两题。
地区 2020年人口占比(%) 与2010年相比人口占比变化(%)
东部地区 39.93 2.15
中部地区 25.83 -0.79
西部地区 27.12 0.22
东北地区 6.98 -1.20
5.据表可知我国人口分布和流动不均衡,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东北地区的净迁出人口数量最多
B.西部地区完全依靠人口自然增长
C.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失问题较严重
D.我国人口向经济欠发达区域集聚
6.关于我国东北地区近10年的人口迁移,说法正确的是 (  )
①经济发达,吸引人口迁入
②老工业基地转型,部分人口因工作迁出
③政策因素导致人口大规模迁移
④部分人群因气候和环境因素向南方迁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2广东惠州期末)在我国户籍制度影响下,人口流动可分为4种类型:“城—城”流动、“城—乡”流动、“乡—城”流动、“乡—乡”流动。近年来,四川省西昌市以家庭为单位的“乡—乡”人口流动规模不断增长。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7.与迁入城市相比,迁入乡村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可能是 (  )
A.安家费用 B.就业机会 C.服务设施 D.经济收入
8.西昌市“乡—乡”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有利影响是 (  )
A.改善社会治安环境 B.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C.解决人户分离问题 D.缓解教育资源短缺
9.(2022山东烟台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2009—2020年)》率先在全国提出实施公共服务人口迁移策略,即促进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珠江三角洲地区迁移,以减轻经济欠发达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财政负担。下表是近年来全国前5位人口流入大省及其人口来源省(区、市)排序表。
全国前5位人口 流入省 人口来源省(区、市)
第1位 第2位 第3位 第4位 第5位
广东 湖南 四川 广西 江西 湖北
江苏 安徽 四川 浙江 河南 贵州
浙江 江西 安徽 四川 贵州 湖北
M 黑龙江 吉林 河南 安徽 江苏
四川 重庆 广东 云南 浙江 新疆
(1)指出《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2009—2020年)》的实施带来的有利影响。
(2)M省流入的人口受历史渊源影响明显,M省最有可能是哪个省
(3)简述我国人口大规模跨省(区、市)迁移对人口迁出地区的影响。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A 据图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人口国际迁移的目的地趋向于经济较发达、距离相对较近的地区,主要有美国和澳大利亚,A正确;法国、波斯湾和欧洲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人口国际迁移的主要目的地,B、C、D错误。
2.D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国际人口净迁入区,主要原因是美国本土受战争影响小,战争结束后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并且收入较高,D正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故A、B、C选项内容不是美国成为国际人口净迁入区的主要原因。
3.C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因素成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为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①正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吸引了大量移民,由人口净迁出区变为人口净迁入区,②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稳定,交通运输业发展使短期流动人口增加,③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拉丁美洲大量人口流向经济发达的北美和欧洲,由人口净迁入区变为人口净迁出区,④正确。故选C。
4.C 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受改革开放的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我国国内的人口迁移特点是由乡村到城镇、由内陆到沿海,①③正确;该时段,东部地区为人口的主要迁入地而非迁出地,②错误;东南沿海地区多平原和低山丘陵,此时段,国内人口迁移表现为由山区到平原,④错误。故选C。
5.D 据材料信息可知,小明结婚生子后,其父母随小明夫妻迁到该市定居,此时小明的父母可能已步入老年,小明忙于工作可能疏于对父母的照料,因此为了社会和谐,迁入地急需增加的职业人员为医疗护理师,D正确;与建筑设计师、保险业务员等关系不大,A、B错误;中小幼儿教师属于为小明子女所增加的职业人员,C错误。
6.C 2000年以来,粤浙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且由材料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经历了“粤浙人口再集聚和回流黔川渝鄂并存”阶段,而①是我国常住人口年均增长最多的省区,故①代表广东;②2010年以前常住人口为负增长,2010年后为正增长,常住人口年均变化情况与我国跨省人口迁移的“回流黔川渝鄂”阶段相似,故②代表贵州;③常住人口年均增长量远大于④,结合选项判断,③代表北京;④与青海常住人口的年均变化情况最接近,故④代表与青海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相似的西藏。综上分析,C正确。
7.A 由图可知,近十年来出现人口萎缩的省份主要是黑、吉、辽、甘、内蒙古、晋六省区,横跨“胡焕庸线”,均位于我国北方地区,A正确。
8.D 东北乡村地区就业机会少,经济收入水平较低,城市群人口回流乡村意愿低,D正确。东北地区城市和乡村气候均寒冷,A错误;东北乡村地区平原面积广大,地广人稀,农业机械化水平高,B错误;乡村地区环境污染较城市轻,C错误。
9.B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长三角城市群生活成本提高,人口生存压力增大,成为人口逆向流动的主要推力,B正确;随着经济发展,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就业机会越来越多,A错误;乡村基础设施改善是人口回流地的拉力,C错误;国家政策不属于长三角城市群人口逆向流动的推力,D错误。
10.C 人口回流不一定能增加乡村就业机会,A错;耕地面积由土地面积、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决定,而不是由人口流动决定的,B错;回流乡村的人口眼界开阔,有一定的经验,能促进乡村发展多样化的经济,有利于改善乡村经济结构,C对;乡村人口增加会加大人地矛盾,D错。
11.C 应届高校毕业生和特殊人才主要是求学和就业造成的人口迁移,①④错误;投夫(妻)者、投父母者和投子女者,是家庭婚姻因素造成的人口迁移,②⑤⑥正确;购房者不一定是家庭婚姻因素造成的人口迁移,③错误;郊县农民主要是经济因素造成的人口迁移,⑦错误。故选C。
12.B 城市就业机会多、收入高是促使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的主要拉力因素,B正确;“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和“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是促使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的推力因素,A、C错误;城市环境优美是促使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的拉力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D错误。
13.D 农民进城务工的原因主要是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收入高,即农民进城务工受经济拉力或经济推力影响最大,D正确;三峡移民是工程建设导致的人口迁移,A错误;历史上楼兰古城居民迁移是生态环境恶化造成的人口迁移,B错误;知青下乡是政策因素导致的人口迁移,C错误。
能力提升练
1.C 根据材料可知,图中人口迁移是一批工人定期随季节变化在国内进行的迁移,因此导致其迁移的原因最可能是随季节变化明显的农业活动,C正确;环境变化导致的人口迁移不只是工人迁移,A错误;婚姻家庭和社会文化导致的人口迁移没有季节性,B、D错误。
2.D 结合上题分析,该类人口迁移的主要时间和方向与农业活动密切相关,根据图中线条,季节变化引起的主要是南北方向上的人口迁移,冬季北部没有农事活动,工人向南迁移,D正确。
3.A 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青壮年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尤其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吸引更多劳动力向这里迁移,造成“人户分离”,A正确;交通、政策和环境会导致人口流动,造成“人户分离”,但不是近年来导致我国人户分离人口增长快的主导因素,B、C、D错误。
4.B 根据材料可知,“人在户不在”是指人在本地居住,户口不在本地。经济发达地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来这里就业,造成“人在户不在”。选项中的四个省级行政区中,上海经济最发达,“人在户不在”比重最大,B正确。
知识拓展
  如果某地户籍人口数量较多,常住人口数量较少,说明该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有大量人口外出务工,主要是经济因素导致的人口外迁;反之,说明有大量外来人口迁入。
5.C 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收入低,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失问题较严重,C正确;表中数据代表所占比例,不代表实际人口数量,人口迁移数量还与人口总数有关,A错误;一个地区人口的变动取决于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人口迁移)两方面,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吸引人口迁入,B错误;由于东部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工资水平高,教育、医疗、卫生等条件优越,目前仍是人口迁入的主要地区,D错误。
6.D 由表中数据可知,与2010年相比,2020年东北地区人口占比变化为负值,说明出现了人口负增长。东北地区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的攻坚期,沿海一些经济发达省区多样化的发展机会和就业前景对其他地区包括东北地区的人口有较大的吸引力,①错误、②正确;东北地区位于我国较高纬度地区,冬季寒冷漫长,造成当地部分人群向比较温暖的南方迁移,④正确;东北地区近10年的人口迁移是自发的,不是政策因素导致的,③错误。故选D。
7.A 与迁入城市相比,迁入乡村的安家费用较低,可能是主要影响因素,A正确;城市就业机会多,乡村就业机会少,从就业机会角度来说,乡村不具有优势,B错误;与城市相比,乡村基础设施不完善,教育、生活、医疗条件相对较差,服务设施不是人口迁入乡村的主要影响因素,C错误;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均经济收入高于乡村,D错误。
8.B 人口大量迁入乡村,会给乡村社会治安环境带来较大压力,而不是改善其社会治安环境,A错误;人口的大量迁入为当地提供大量劳动力,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B正确;对迁入地来说,人口大量迁入会加重人户分离问题,C错误;人口的大量迁入会加重当地教育资源短缺状况,D错误。
9.答案 (1)促进劳动力向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合理流动;减轻经济欠发达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财政负担。
(2)山东省。
(3)有利影响: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强民族融合,促进与外界的文化交流。
不利影响:造成劳动力与人才的大量流失;产生社会问题,如留守儿童教育与老年人赡养问题等。
解析 (1)由材料“实施公共服务人口迁移策略,即促进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珠江三角洲地区迁移,以减轻经济欠发达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财政负担”可知,《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2009—2020年)》的实施可以促进劳动力向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合理流动,并能减轻经济欠发达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财政负担。(2)读表可知,M省人口来源省(区、市)中,人口数量排在前两位的是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和吉林,又由题干可知,M省流入的人口受历史渊源影响明显,因此M省最可能是山东省。历史上曾出现山东失去土地的人口到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丰富的东北地区定居的现象,即“闯关东”;近年来,其中一部分人在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思念家乡)等的影响下,返回山东。(3)我国人口大规模跨省(区、市)流动主要表现为内地经济落后省(区、市)人口迁入沿海经济发达省(区、市),即农村人口大量迁入城市而形成“民工潮”。对人口迁出地区的影响注意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