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练习题--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练习题--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1-23 10:17: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成都平原西部的灌渠众多、水网密布,润泽土地的同时,也影响着聚落的分布。林盘是该区域一种典型的聚落。林盘外是水稻田,林盘内是起居空间,林盘密集种植树竹,形成一种田—林—宅空间格局,多个林盘形成一个村庄。随田散居形式是当地最为适合的传统居住方式,是四川独特的文化符号。下图为林盘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随田散居的居住方式,主要是为了 (  )
A.改善环境 B.节约土地
C.减少污染 D.便于耕作
2.一般来说,平原地区村庄是集聚型的,成都平原西部林盘采用分散的居住形式,得益于该地区 (  )
A.水运便利 B.水源广布
C.人口分散 D.气候湿热
3.林盘设计树竹紧凑环绕宅院的空间格局可以使宅院 (  )
A.减轻台风的危害 B.居住条件更舒适
C.合理利用水资源 D.防御外敌的入侵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住房平均成本与地铁内通勤时间随着与市中心距离的变化而变化的曲线图。研究表明,若地铁内通勤时间小于45分钟,居民在搬迁时会倾向于延长通勤时间,进而获取更好的就业机会或者居住环境;若地铁内通勤时间大于45分钟,居民搬迁时会将缩短通勤时间作为目标之一。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4.通勤时间最短的地区最有可能是 (  )
A.住宅区 B.工业区 C.金融区 D.仓储区
5.与公交车相比,地铁的突出优势是 (  )
A.站点较多 B.价格便宜 C.发车频次高 D.运行速度快
6.据图推断,通勤时间小于45分钟的地区 (  )
A.与市中心的距离约为33千米
B.住房成本大于6万元/平方米
C.道路出现交通拥堵状况的概率小
D.居民大多属于较低收入人群
  下图为某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7.图例③代表的功能区可能是 (  )
A.工业区 B.普通住宅区
C.高级住宅区 D.商业区
8.对图例②代表的功能区布局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  )
A.地租水平 B.交通运输 C.生态环境 D.人口数量
9.该市进行城镇空间结构布局时,充分考虑了图中外流河水质对主城区的影响。则穿过主城区的外流河流向大致是(  )
A.自西北流向东南 B.自东北流向西南
C.自西南流向东北 D.自东南流向西北
  扬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扬州的建城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至今已有2 500多年的历史。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扬州城市空间不断向外扩张,特别是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城镇化高速发展,形成产城融合(产业空间与居住空间紧密融合)的典型特征。下图示意扬州市1949年后居住空间演化过程。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0.扬州市居住空间演化的主要原因有 (  )
①城市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
②古运河水运的复兴
③市中心交通条件变差
④市民对居住环境质量要求的提升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1.扬州市产城融合有利于 (  )
A.缓解城市环境污染 B.扩大城市规模
C.解决城市用地不足问题 D.降低通勤成本
  新加坡国土面积约为728平方千米,平均海拔不足15米。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城镇化发展迅速,城市内涝也频繁发生。1970年开始,新加坡开展了大规模的改造工程——将天然河道修建成混凝土河道。但随着时代发展,混凝土河道又被修复为天然河道。下图示意新加坡地理位置及加冷河修复前后景观。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2.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城市内涝频发的主要原因是 (  )
A.岛屿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B.森林减少,涵养水源能力减弱
C.地面硬化,地表径流增多
D.台风增多,降水量增加
13.1970年开始,加冷河修建混凝土河道的主要目的是 (  )
A.减少地下径流 B.提高清淤效率
C.减少蚊虫滋生 D.增强泄洪能力
14.后期加冷河混凝土河道重新修复为天然河道的主要目的不包括 (  )
A.减轻水体污染 B.恢复河流生态
C.增加航运能力 D.美化城市环境
  国际上形成了两大类城镇化扩容模式,一类是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外延式”,该模式建筑密度较低,主要在二维空间内扩大城市空间容量;另一类是以日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为代表的“内含式”,该模式既保持城区较高的建筑密度,又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5.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之所以采用“外延式”的城市扩容模式,其主要原因是 (  )
A.城镇化水平高 B.人口数量少
C.人口密度小 D.经济发展水平高
16.若在我国的城市发展中,效仿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模式,追求宽马路、大广场等低密度、高标准建筑的布局,将会带来的后果是 (  )
A.城市中心区萎缩加剧
B.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C.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
D.耕地面积将进一步减小
  空中连廊是指跨越城市街道连接相邻建筑的封闭的人行通道或天桥,通常建设于城市高强度开发区域,空中连廊创造友善的行人环境、创造和鼓励商业发展、形成城市观景平台。美国东北部明尼阿波利斯是最早进行空中连廊建设并形成网络系统的城市。下图示意城市空中连廊实景。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7.城市空中连廊系统可以 (  )
A.改变功能分区 B.充分利用空间
C.改善生态环境 D.解决交通拥堵
18.明尼阿波利斯空中连廊系统出现于 (  )
A.城镇化初期 B.城镇化中期
C.再城市化时期 D.逆城市化时期
  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各省级行政区(除港澳台)城镇化水平均有提高,但地区差异明显。下表为我国江苏省和云南省城镇化水平统计表。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年份 城镇化水平(%)
江苏省 云南省
2010年 60.22 34.81
2020年 73.44 50.05
19.与云南省相比,江苏省城镇化特点是 (  )
A.大城市多,小城镇少 B.大城市少,小城镇多
C.进程慢,水平高 D.进程快,水平高
20.云南省和江苏省城镇化水平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
A.距离海洋的远近 B.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C.城市就业岗位的多少 D.大都市辐射作用的强弱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大题,共50分。)
2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下面图1为我国南方沿海某城市总体规划示意图。
图1
  材料二 该城市的城镇化近年来飞速发展,下面图2为该城市2002年与2011年产业结构变化图。
图2
(1)图1甲、乙、丙、丁四地中,最适合建设高级住宅区的是   ,请说明理由。(4分)
(2)结合图1,分析仓储用地规划合理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二说明产业结构变化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4分)
22.下图是京津冀区域空间格局示意图。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明确北京市的空间结构朝着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方向发展。
一核——首都功能核心区;
一主——中心城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
一副——北京城市副中心;
两轴——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
多点——5个位于平原地区新城,包括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新城;
一区——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区、平谷区、怀柔区、密云区、延庆区,以及昌平区和房山区的山区。
(1)牛街是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内的一段街道,因回族聚居而闻名。影响牛街地区形成回族聚居区的主要因素是          。(2分)
(2)北京西北部建设生态涵养区(多选,2分) (  )
A.优势是地形以山地为主,属于宜林地区
B.保护北京水源地,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
C.减轻冬季风给北京城区带来的风沙危害
D.能够改善生态环境、解决全球变暖问题
  材料二 燕郊隶属河北省三河市,每日跨省上班的“京漂”族,白天赶往北京上班,晚上回到燕郊的家中休息,呈现出明显的“潮汐式”流动,燕郊因此成为北京的“卧城”。
(3)试分析燕郊成为北京“卧城”的原因。(6分)
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城市通风廊道主要以大型空旷地带连成,并贯穿高楼大厦密集的城市结构。下图为2016—2035年北京市中心城区通风廊道规划示意图。
(1)说明城市通风廊道的环境功能。(4分)
(2)描述2016—2035年北京市中心城区通风廊道分布特点。(6分)
(3)指出城市通风廊道建设可利用的城市土地类型。(2分)
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客家人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客家先祖原本居住在北方,由于各种原因南迁,定居在闽、粤、赣等地区。当时客家人大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之中,这些地区不但建筑材料匮乏,而且豺狼虎豹、盗贼较多,客家人便建造了一种“抵御性”的城堡式住宅——土楼。他们利用当地的土、卵石和杉木,用垒筑的方式建筑了高达五六层的或圆形或方形的可住几十户甚至上百户的客家土楼。楼内数百人聚族而居,不分辈分大小,一律平等,同样大小的居住单元,不论朝向,不论方位。客家土楼成为民居建筑的一大奇观。
  材料二 客家先民从西晋永嘉之乱起,陆续从中原向南方迁徙,福建永定是客家人的聚集地。永定境内崇山峻岭,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永定”意为永远平定。
(1)结合材料,说明客家人迁入永定后建筑土楼的原因。(6分)
(2)这种居住方式说明了客家人的什么特征 (4分)
(3)你是否赞同继续在当地建筑传统的土楼 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4分)
答案与解析
1.D 该种聚落为散居形式,依据材料可推测该地区为自给农业区,随田散居主要是为了便于耕作,D正确。
2.B 成都平原西部能够实现聚落散居主要是因为灌渠众多、水网密布,B正确;灌渠的主要功能不是运输,而是灌溉,A错误;人口分散是结果,不是原因,C错误;气候湿热并不是散居的主要原因,D错误。
3.B 树竹夏季遮阴,冬季防风,使居住条件更舒适,B正确;该地为成都平原,受台风影响很小,A错误;树竹紧凑环绕宅院,并不能起到抵御外敌的作用,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也无较大作用,C、D错误。
4.C 读图可知,通勤时间最短的地区位于城市中心地区,该地区住房成本最高,结合选项可推测其最有可能为金融区,C正确。
5.D 与公交车相比,地铁运行速度快,能够缩短通勤时间,D正确;地铁的站点数量与公交车差异不是很明显,A错误;与公交车相比,地铁的价格较高,B错误;地铁发车频次较为稳定,虽然公交车受道路通行状况等影响较大,但发车频次并不低,C错误。
6.B 由图可知,通勤时间小于45分钟的地区,与市中心的距离小于10千米,住房成本大于6万元/平方米,A错误、B正确;通勤时间小于45分钟的地区,距市中心近,交通易出现拥堵,地价较高,居民收入普遍较高,C、D错误。
7.A 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图例①代表的功能区面积最大,应为住宅区;图例②代表的功能区位于市中心和交通干线两侧,面积最小,应为商业区;图例③代表的功能区主要分布在城市外缘,靠近高速公路,交通便利,应为工业区。故选A。
8.C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图例②代表的功能区为商业区,付租能力最强,主要分布在人口较多、交通便利的地区,对其布局影响最小的因素是生态环境,C正确。
9.B 由第7题可知,该地区工业区主要位于城区西南,为避免工业区产生的水污染影响主城区,工业区应该位于穿过主城区的河流的下游,因此穿过主城区的外流河流向大致是自东北流向西南,B正确。
10.C 1949年之前,城镇化水平不高,基础设施不完善,城市居民出于工作、通勤方便考虑,居住空间多选择企业周边,所以该时期集中在内城区;在计划经济时期和双轨制时期,居住空间由政府统一建设,出于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考虑,居住空间规模显著提高,并逐步与工业空间相分离,居住热点空间向外城区转移;在住房体制市场化时期,房地产开发企业根据市场情况,供给多区位、多档次的商品房,选址更多考虑学区、环境等要素,居住热点向城市近郊区扩展,①④正确。居住空间演化并不是沿运河发展,与古运河水运的复兴关系不大,②错误;从材料中看不出市中心交通条件变差,③错误。故选C。
11.D 由材料可知,产城融合即产业空间与居住空间紧密融合,其不利于缓解城市环境污染,A错误;产业空间与居住空间分离可扩大城市规模,二者融合易限制城市规模,B错误;产业空间和居住空间紧密融合,同样需要占地,不能解决城市用地不足问题,但可以缓解,C错误;产业空间与居住空间紧密融合,推动了人口与产业的集聚,可以降低居民通勤成本,D正确。
12.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城镇化发展迅速,造成地面硬化面积增大,导致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多,城市内涝频发,C正确;岛屿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是新加坡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也存在该特点,排除A;城镇化发展迅速,植被遭破坏,涵养水源能力减弱,但不是内涝频发的主要原因,排除B;新加坡位于赤道附近,几乎不受台风影响,D错误。
13.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城市内涝频发,1970年开始,新加坡将天然河道修建成混凝土河道,所以加冷河修建混凝土河道的主要目的是增强河流的泄洪能力,缓解城市内涝,D正确。
14.C 据图示信息可知,该河流径流量相对较小,且河流较短,并不承担重要的航运任务,所以主要目的不包括增加航运能力,且相比而言,混凝土河道航运能力更强,C符合题意。
15.C 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都是典型的地广人稀的国家,人口密度小,城市可以向水平方向扩张,因而采用“外延式”的城市扩容模式,C正确。
16.D 由于我国的城市人口密度比较大,加之耕地面积比较小,城市周边一般耕地较多,如果我国追求宽马路、大广场等低密度、高标准建筑的布局,必然要占用大量耕地,使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小,D正确。
17.B 城市空中连廊系统利用了街道上空空间,充分利用了城市空间,B正确;城市空中连廊系统只是沟通了相邻建筑,没有改变功能分区,A错误;城市空中连廊系统没有改善生态环境,C错误;城市空中连廊供行人使用,交通拥堵主要与道路宽度、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数量有关,D错误。
18.B 空中连廊通常建设于城市高强度开发区域,城市高强度开发出现于城镇化中期阶段,A错误、B正确;再城市化时期,是逆城市化后的城市中心区重新发展的时期,这时城市中心区人口相对不多,空中连廊需求少,C错误;逆城市化时期,大量人口向郊区迁移,城市中心区人口减少,空中连廊需求少,D错误。
19.C 由表中数据可知,与云南省相比,江苏省城镇化特点是城镇化进程放缓,但城镇化水平高,故选C。
20.B 云南省和江苏省城镇化水平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与距离海洋的远近、城市就业岗位的多少、大都市辐射作用的强弱无关。故选B。
21.答案 (1)丁地(2分) 理由:靠近湖泊、绿化用地,环境优美;(1分)靠近公路,交通便利。(1分)
(2)仓储用地规模很大,(2分)而图中仓储用地分布在城市郊区,土地租金较低;(2分)有铁路经过,交通便利。(2分)
(3)城镇化的推进对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作用十分明显;(2分)而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对城镇化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2分)
解析 (1)高级住宅区一般位于上风上水位置,对于环境质量要求高。读图可知,图中丁地靠近湖泊、绿化用地,环境优美;靠近公路,交通便利,适宜布局高级住宅区。(2)仓储用地面积大,对于交通运输要求高。读图1可知,图中仓储用地位于城市外围,土地租金低,同时有铁路经过,交通便利,规划合理。(3)产业结构和城镇化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读材料二可知,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第二、三产业比重升高,第一产业比重降低),该城市城镇化飞速发展。随着城镇化水平提高,该城市产业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22.答案 (1)社会因素(2分)
(2)ABC(2分)
(3)房价较低,生活成本低;与北京距离较近;除房地产外,其他产业较落后,就业机会相对较少;交通便捷;工资水平较北京低。(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解析 (1)在大城市中,一个区域内如果某个民族、种族或某个宗教团体占优势,它的影响或势力范围可能逐步扩展,便会形成聚居区。牛街地区形成回族聚居区的影响因素是民族因素,属于社会因素。(2)北京西北部地形以山地为主,属于宜林地区,也是北京的重要水源地,其起到了涵养水源的重要作用;该区域位于北京城区的西北方向,能够有效减轻冬季西北风给北京城区带来的风沙危害,A、B、C正确。该生态涵养区对解决全球变暖问题所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D错误。(3)燕郊成为北京“卧城”,即在北京上班的人员在该地区居住,其形成与燕郊的地理位置、就业机会、收入、交通条件等关系较大。
23.答案 (1)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调节城市气候,减少夏季能源消耗;(2分)增加城市大气自净能力,提高空气质量。(2分)
(2)北京市中心城区有5条一级通风廊道、多条二级通风廊道,它们构成通风廊道网络系统;(2分)一级通风廊道线路长,多为南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贯通中心城区;(2分)二级通风廊道线路相对较短,多由郊区通往中心城区。(2分)
(3)城市道路;湖泊、河流等城市湿地;相连的休憩用地;非建筑用地;低矮的建筑。(每点1分,任答2点得2分)
解析 (1)城市通风廊道为城区引入新鲜冷湿空气,是提升城市空气流通能力、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改善环境舒适度、降低能耗的有效措施,能够调节城市气候,增加城市大气自净能力,提高空气质量,对局地气候环境的改善有着重要的作用。(2)通风廊道分布特点由总体(通风廊道系统)到局部(一、二级通风廊道特点),从通风廊道的长度、走向等角度描述。(3)通风廊道主要以大型空旷地带连成,可利用城市中的河流、湖泊等湿地,主要道路,相连的休憩用地,绿化地带,非建筑用地,低矮的建筑,等。
24.答案 (1)社会环境动荡及自然环境恶劣,土楼可防御外敌或者猛兽入侵;(2分)永定多山地,土楼层数多、占地少,有利于节约土地;(2分)当时建筑材料匮乏,当地有丰富的土、木材、石材等资源,可就地取材。(2分)
(2)客家人由于数代不断南迁,形成家族内部极强的凝聚力,只有家族内部的紧密团结才能使其在新的居住地生存下来。(2分)其居住方式体现了家族内部的平等团结。(2分)
(3)赞同。理由:不断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技艺;(2分)相较于现代建筑,土楼节能(冬暖夏凉)环保(土楼废弃的土、木材不会污染环境)。(2分)
或不赞同。理由:土楼早期的防御功能在现代已经丧失;(2分)土楼大聚居特点与现代生活方式不符合。(2分)
解析 (1)由于战乱,客家人迁入永定,永定豺狼虎豹、盗贼较多,土楼可防御外敌或者猛兽入侵,因此动荡的社会环境及恶劣的自然环境是建设土楼的原因;永定“八山一水一分田”,多山地,土楼层数多、占地少,有利于节约土地;客家人大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之中,建筑材料匮乏,当地有丰富的土、木材、石材等资源,可就地取材。(2)这种居住方式指数百人聚族而居,不分辈分大小,一律平等,同样大小的居住单元,不论朝向,不论方位,体现了家族内部的平等团结。(3)该题为开放性试题,赞同或不赞同都可以,理由与观点一致、合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