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
第三节 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城镇化的概念
(2022山西运城阶段练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以来,共进行了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下图为七次人口普查相关信息统计图(从左至右为第一次至第七次)。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我国城镇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主要动力是 ( )
A.产业结构优化
B.“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C.社会经济发展
D.交通运输网络的完善
2.乡村人口数量的变化,可能导致 ( )
①农村养老产业兴起
②农村就业岗位增加
③农村独居老人比例下降
④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1甘肃天水一中期中)下图反映了某城市从1949年到2000年的城市面积的扩展。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图中直观反映的是城镇化过程中 ( )
A.城镇人口的增加
B.乡村地域转化为城镇地域
C.乡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
D.城镇经济水平的提高
4.该图还间接反映了随着城镇面积不断扩大而发生的其他变化,其中不正确的是 ( )
A.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加
B.乡村人口向城镇的不断迁移
C.城镇规模变大,其服务功能增强,城镇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增强
D.出现了卫星城,该城市不会再有大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
题组二 世界不同地区城镇化特点
下图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城镇人口占世界城镇总人口的比重和城镇人口占本区总人口的比重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5.图中表示欠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变化曲线的是 ( )
A.M1 B.M2 C.N1 D.N2
6.据图可知,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世界城镇人口 ( )
A.总数量开始出现下降趋势
B.发达地区所占比重在增加
C.欠发达地区所占比重在减少
D.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所占比重基本持平
(2021北京一零一中学期中)下图为“1850—2050年中国、英国和美国三国城镇化进程示意图(含预测)”。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7.图中 ( )
A.英国城镇化速度始终快于美国
B.美国先于英国达到80%的城镇化水平
C.1970年以后中国城镇化速度快于美国
D.各国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衡量指标是城镇人口数量
8.与2000年相比,2030年三国城镇化带来的主要变化是 ( )
A.英国第一、第二产业比重增加
B.美国城镇环境质量持续恶化
C.中国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完善
D.中国城乡人均收入差距加大
(2022山西太原五中期中)“夜间经济”是20世纪70年代英国为改善城市中心区夜晚“空巢”现象提出的经济学名词,指发生在18:00到次日清晨6:00,以当地居民、工作人群及游客为消费主体,以购物、餐饮、旅游、娱乐、文化、影视、健身、休闲等为主要形式的现代城市消费经济。据此完成下题。
9.20世纪70年代英国城市中心区的夜晚“空巢”现象出现于 ( )
A.郊区城市化阶段 B.逆城市化阶段
C.再城市化阶段 D.大城市化阶段
题组三 城镇化的利弊
(2021山西吕梁期末)“停车难”是大城市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同问题,甚至人口只有几万、十几万人的乡镇和县城也会有“停车难”的烦恼。车位比例是指每辆汽车所对应的平均车位数量,下图示意我国大、中小城市与发达国家的车位比例情况。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0.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停车难”的主要原因是车位 ( )
A.面积小 B.数量少
C.缺口大 D.太偏僻
11.缓解我国城市“停车难”问题的可行性措施有( )
①大量建设立体停车场
②绿地改建停车场
③提倡市民绿色出行
④安装车位引导系统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021山东济宁期末)我国一些农村地区,由于人口大量流出,出现了数量众多的老人、儿童等留守人员。这些地方人口的大量流出反而推动了当地留守人员从乡村迁移到县城和乡镇居住,进而提高了当地的城镇化水平。有学者将这种城镇化过程称为“生活城镇化”。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2.“生活城镇化”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当地城镇有较好的 ( )
A.就业收入 B.社会福利
C.教育条件 D.住房条件
13.长远来看,“生活城镇化” ( )
A.是工业化推动城镇化的必然结果
B.是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必由之路
C.有利于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
D.不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城镇化及城镇化过程
(2022浙江湖州、衢州、丽水质检)半城镇化是指人口已进入城镇但户籍仍在农村的现象。下图为我国人口半城镇化率的演变模型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目前,我国东部大多数省份半城镇化率处在T2阶段,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城镇规模 B.人口数量
C.城乡差异 D.交通状况
2.下列措施中,有利于我国半城镇化率向T3阶段演变的有 ( )
①降低人口机械增长 ②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③提高城镇服务水平 ④完善城乡交通体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21江苏淮安期中)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城镇化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各因素所起的作用强弱不同。下面图1、图2分别为长江三角洲城镇化动力强度比较图和部分区域城镇化水平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图1
图2
3.图2所示地区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为 ( )
A.南高北低
B.南北最低,东西最高,中间次之
C.东高西低
D.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4.目前,苏州、南通、杭州、南京城镇化的动力差异表现为 ( )
A.区位交通条件对苏州城镇化发展影响较小
B.南通城镇化的主导力量是农村工业化
C.南京的外资吸引力小与区位交通条件差有关
D.杭州的优惠政策对城镇化发展影响不大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城镇化水平的常用测度指标,而综合城镇化水平是从经济、产业结构、人口、生活方式、城镇基础设施水平等方面考虑的,是更能反映城镇化内涵的一项综合指标。下图示意东南亚部分国家人口城镇化与综合城镇化的对比情况。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5.东南亚部分国家综合城镇化的各项指标中,权重最大的是 ( )
A.经济 B.人口
C.生活水平 D.城镇基础设施水平
6.图中滞后城市化(即人口向城市集中的速度低于工业化速度)最显著的国家是 ( )
A.菲律宾 B.马来西亚
C.泰国 D.新加坡
7.有关各国城镇化进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柬埔寨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初期阶段
B.菲律宾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初期阶段
C.文莱处于城镇化发展的中期阶段
D.泰国处于城镇化发展的成熟阶段
题组二 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021山东学业水平考试)某发展中国家仅用发达国家的一半时间就走完了从城镇化中期到后期的所有过程,但同时也出现了大城市膨胀、小城镇发展缓慢的问题。下图为1950—2010年该国与发达国家城镇化率变化折线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8.该国城镇化的特点是 ( )
A.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B.速度比发达国家慢
C.逆城市化现象普遍 D.起步比发达国家晚
9.该国当前的城镇化可能会造成大城市 ( )
A.交通拥堵 B.环境改善
C.用工困难 D.住房闲置
10.(2021安徽马鞍山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截止到2020年11月1日零时,全国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 199万人,占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 979万人,占36.11%。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3 642万人,乡村人口减少16 436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10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同时也存在着城市功能分区不合理和不健全等问题。
材料二 下表示意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与世界及发达国家城镇化率的对比。
不同区域 中国 世界 发达国家
城镇化水平 63.89% 55.30% 81.30%
(1)根据所学知识,简述城镇化的具体表现。
(2)根据上述材料,说出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有何特点。
(3)为了有效解决目前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哪些积极措施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C 我国城镇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即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是社会经济发展,C正确。
2.B 读图可知,我国乡村人口数量先增后减,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说明有部分乡村人口变成了城镇人口,可能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剧,农村独居老人比例上升,进而导致农村养老产业兴起,③错误,①④正确;乡村人口进入城镇,不会导致农村就业岗位增加,②错误。故选B。
3.B 图示直观反映了城镇建设用地扩展,即乡村地域转化为城镇地域,B正确。
4.D 城镇规模大、工业集中会加剧该城市的环境污染,即使出现卫星城,也只能缓解污染问题,不会使大气污染、水污染等完全消失,D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5.B 城镇化水平是指城镇人口占本区总人口的比重,其随时间的推移应不断上升,N1、N2不是城镇化水平变化曲线,C、D错误;发达地区的城镇化起步早、水平高,目前发展速度慢,对应曲线M1,A错误;欠发达地区的城镇化起步晚、水平低,目前城镇化发展速度快,对应曲线M2,B正确。
6.D 发达地区总人口少于欠发达地区,而在发达地区城镇化迅速发展时,欠发达地区城镇化还未开始发展,因此发达地区城镇人口占世界城镇总人口的比重大;之后发达地区城镇化达到高水平,并保持稳定,而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开始发展,因此欠发达地区城镇人口占世界城镇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最终超过发达地区。因此N1代表欠发达地区城镇人口占世界城镇总人口的比重,N2代表发达地区城镇人口占世界城镇总人口的比重。读图可知,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N1、N2大致重合,并且比重均在50%左右,所以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城镇人口比重基本持平,D正确;20世纪70年代中期,欠发达地区城镇人口占世界城镇总人口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发达地区城镇人口占世界城镇总人口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且该时期世界城镇人口总数量上升,A、B、C错误。
7.C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图中折线的斜率表示城镇化速度,1890—1950年,英国城镇化速度慢于美国,A错误;读图可知,美国城镇化水平在2010年达到80%,而英国在1970年城镇化水平就已超过80%,B错误;读图可知,1970年以后中国城镇化速度明显快于美国,C正确;各国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衡量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D错误。
8.C 读图分析可知,与2000年相比,2030年英国虽然城镇人口比重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但城镇化水平整体很高,第三产业比重应增加,A错误;与2000年相比,2030年美国城镇化水平变化很小,城镇的人口压力变化不大,同时城镇污染治理水平不断提高,因此美国城镇环境质量不会持续恶化,而会逐步改善,B错误;200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约为30%,而203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达到60%以上,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完善,C正确;203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超过60%,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可以采取多种措施使城乡人均收入差距缩小,D错误。
9.B 城市中心区夜晚“空巢”反映城市中心区夜晚人口数量少,即在此居住的人口少。逆城市化主要是人口、工业和商业等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大城市中心区萎缩,城市人口出现负增长,B正确。
10.C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稳定发展,我国城市机动车保有量迅猛增加,特别是大量的私人汽车出现,但城市停车设施的建设相对滞后,导致停车设施供需严重失衡,“停车难”问题已成为困扰城市交通的痼疾,即对于我国而言,车位比例比发达国家小,车位缺口大,导致“停车难”,C正确。
易错提示
本题易错的原因主要在于不能正确理解城市车位比例的概念或片面地认为“停车难”的原因仅是车位数量少,实际上,“停车难”是车位数少于车辆数而产生的,而非车位的绝对数量少。
11.D 立体停车场建设、运营成本高,且我国立体停车场发展较晚,相关技术不成熟,居民接受度较低,因此大量建设立体停车场不现实,不是缓解“停车难”问题的可行性措施,①错误;城市绿地具有生态价值,绿地改建停车场会破坏城市生态环境,②错误;提倡市民绿色出行,可以减少私家车出行,从而缓解“停车难”问题,③正确;车内安装车位引导系统,可减少乱停车现象,有利于缓解“停车难”问题,④正确。故选D。
12.C 据材料可知,“生活城镇化”是指当地留守人员从乡村迁移到县城和乡镇居住,其形成原因是城镇教育条件较好,迁移到这里能让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条件,C正确。
13.D “生活城镇化”是为了解决老人生活和孩子受教育问题而发生的城镇化现象,不是工业化推动城镇化的必然结果,A错误;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必由之路不是“生活城镇化”,而是经济发展,B错误;“生活城镇化”不能解决农村养老问题,C错误;从长远来看,大量的农村人口迁入城镇,使农村变得更加萧条,不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D正确。
能力提升练
1.C 我国东部大多数省份城镇经济较发达,就业机会多,乡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使得乡村人口大量迁入城镇,导致半城镇化率较高,处于T2阶段,C正确;城镇无论规模大小,通常都比其所辖范围内的乡村地区经济发达,对乡村地区的人口有较强的吸引力,A错误;人口数量、交通状况对人口的迁移影响较小,故对半城镇化率影响小,B、D错误。
2.B 有利于我国半城镇化率向T3阶段演变,即有利于降低半城镇化率。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使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即使乡村人口落户城镇,能降低半城镇化率,②正确;提高城镇服务水平,有利于吸引城镇常住人口中的农业人口落户城镇,从而降低半城镇化率,③正确;人口机械增长往往是由乡村地区的人口为了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而迁移到城镇导致的,国家不应限制这类人口的流动和迁移,①错误;完善城乡交通体系,会使得人们在城镇和乡村之间来往更便利,但不会降低半城镇化率,④错误。故选B。
3.B 读图2分析可知,图示地区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是分布不平衡,位于图示地区东部的上海和西部的南京城镇化水平最高,位于图示地区中部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城镇化水平次之,而位于图示地区南部的湖州、嘉兴和北部的南通、泰州城镇化水平最低。故图2所示地区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是南北最低,东西最高,中间次之,B正确。
4.A 苏州城镇化的最大动力是优惠政策(作用强度为0.7左右),最小动力是区位交通(作用强度为0.23左右),故区位交通条件对苏州城镇化发展影响较小,A正确;南通城镇化的主导力量是城市辐射力,B错误;南京区位交通条件作用强度超过0.6,故交通条件较好,C错误;杭州的优惠政策作用强度超过0.6,故其城镇化发展受优惠政策影响大,D错误。
5.A 工业化是推动城镇化的主要动力,从而可以判断经济增长(尤其是第二、第三产业的增长)是综合城镇化最重要的表现因素,A正确;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城镇化水平的常用测度指标,B错误;生活水平、城镇基础设施水平与经济相比较,权重较小,C、D错误。
6.C 泰国城镇化率低于综合城镇化水平,显现出滞后城市化的特征,即城镇化速度低于工业化速度,C正确。
7.A 读图可知,柬埔寨的城镇化率和综合城镇化水平都低于30%,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初期阶段,A正确;菲律宾和泰国处于城镇化发展的中期阶段,B、D错误;文莱处于城镇化发展的成熟阶段,C错误。
8.D 据材料可知,该国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起步较晚,D正确;该国“仅用发达国家的一半时间就走完了从城镇化中期到后期的所有过程”,说明该国城镇化速度明显快于发达国家,属于过度城市化,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不协调,A、B错误;该国“出现了大城市膨胀、小城镇发展缓慢的问题”,说明该国目前不存在逆城市化现象,C错误。
9.A 由材料可知,该国城镇化出现了大城市膨胀的问题,具有过度城市化的特点,城镇化水平与本国的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不协调,城市总体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过量乡村人口向大城市迁移,给城市就业和配套服务造成很大压力,会引发诸多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房价居高不下等,故选A。
10.答案 (1)城镇的人口增加;城镇的用地规模扩大;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城镇的等级上升;出现城市群或城市带。
(2)中国城镇化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3)合理规划城市各个功能区;建立卫星城或新城,分散大城市的职能;调整产业结构,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发展第三产业;拓展交通,完善交通运输网;提高城市植被覆盖率,发展生态城市。
解析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城镇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乡村地域转化为城镇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因此城镇化的具体表现从人口的集中、乡村向城镇的转化、经济结构的变化三方面叙述即可。(2)据材料二表格数据可知,2020年世界城镇化平均水平是55.30%,中国城镇化率为63.89%,中国城镇化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而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是81.30%,因此中国城镇化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3)目前中国城镇化速度快,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发展不合理,可能导致环境问题、就业问题、住房问题和交通问题等,应采取的解决措施针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