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
第三节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资源环境承载力
(2021北京丰台期中)某评测机构从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能源承载力、大气环境承载力以及水环境承载力五个方面来确定研究区的综合承载力,其大小最终取决于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瓶颈”作用的制约因素。读某市综合承载力测度表,完成下面两题。
区域承载力 可承载人口规模上限(人)
土地资源承载力 6 349 090
水资源承载力 3 163 465
能源承载力 6 324 491
大气环境承载力 4 628 653
水环境承载力 3 783 635
1.制约该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是 ( )
A.水资源承载力 B.能源承载力
C.水环境承载力 D.大气环境承载力
2.专家预测,2030年该市能源承载力可承载人口规模将提高,最可能是因为该市 ( )
A.能源消费总量下降 B.能源总量大幅减少
C.能源利用效率提升 D.区域人口数量增加
(2021湖北孝感期中)盛水的木桶是由许多块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是由这些木板共同决定的。若其中一块木板很短,则此木桶的盛水量就会被限制。这块短板就成了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若要使此木桶盛水量增加,只有换掉短板或将短板加长才可以。人们把这一规律总结为“木桶原理”。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下列关于“木桶原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根据“木桶原理”,地球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可以无限制地扩大,因此不必担心人口过多的问题
B.若桶板代表资源,则长板决定了资源环境承载力
C.若桶板代表资源,则各板共同决定了资源环境承载力
D.若木桶容量代表资源环境承载力,则在一定历史阶段内资源环境承载力具有相对确定性
4.日本、荷兰等国土地、矿产资源都不足,但资源环境承载力较高,最主要的原因是 ( )
A.矿产等资源丰富,劳动力素质高
B.对外开放程度高,科技水平高
C.海陆位置优越,耕地面积广
D.水资源丰富,气候条件优越
题组二 人口合理容量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人口数量及人口容量进行了预测,下表为一些学者的预测数据。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预测内容 预测数据(人)
2050年人口数量 14亿15亿
依农业资源最多供养的人口数量 15亿16亿
依粮食生产能力最多供养的人口数量 15.1亿或16.6亿
依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 8亿9亿
5.表中反映出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是 ( )
A.15亿16亿
B.15.1亿或16.6亿
C.8亿9亿
D.14亿15亿
6.影响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有 ( )
①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②地区开放程度
③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
④国家人口政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21广东实验中学期中改编)1935年,胡焕庸在其论文《中国人口之分布》中绘制了中国人口分布图,首次提出了一条中国人口分布的重要分界线,即“黑龙江瑗珲(现名黑河)—云南腾冲线”,这条线形象地反映了我国“东多西少”的人口宏观分布格局,被地理学界称为“胡焕庸线”。80多年过去了,我国人口分布的宏观格局不仅没有变化,反而“东多西少”的现象更加突出。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7.我国下列地区中,人口合理容量较高的是 ( )
A.青藏地区 B.长江中下游地区
C.华北地区 D.西北地区
8.依据我国国情,谋求我国人口合理容量可采取的措施有 ( )
①提高科技水平
②提高资源利用率
③提高生活消费水平
④提高对资源的管理水平
⑤实行计划生育
⑥鼓励向国外移民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②④ D.②④⑥
(2021河南新乡期末)适度人口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是一个人口理论概念。下图示意适度人口。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9.一个地区的适度人口 ( )
A.由每人平均产量决定
B.是一个具体的固定值
C.与当地资源量呈正相关
D.一直高于实际人口数量
10.下列地区中,单位面积适度人口数量最多的是 ( )
A.大兴安岭北部
B.河西走廊
C.新疆绿洲
D.台湾南部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其影响因素
(2021河北定州期中)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量(EBC)是指一定区域内,某一时期该地区环境承载力(ECC)与实际的环境承载量(ECQ)之间的差值。下表为成都2019年单要素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量统计表。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剩余量 要素
经济总量 水资源 土地资源 产业结构 森林资源
EBC(万人) 826 364 283 1 021 109
1.2019年,各地人才争夺硝烟不断,西安、南京、杭州、天津等地落户条件再度降低。成都作为西部地区经济贸易中心当然不甘示弱。若短期内成都人才落户政策得到积极响应,则 ( )
A.ECQ不变 B.ECC降低
C.EBC降低 D.EBC增加
2.2019年成都 ( )
A.资源环境承载力为109万人
B.经济人口总量为826万人
C.限制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要素是产业结构
D.提升森林资源利用率可提升资源环境承载力
(2021浙江高一期中)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包括经济承载力、资源承载力、科教承载力、医疗卫生承载力、交通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6个因素。下图为河北唐山综合承载力各因素权重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制约唐山综合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是 ( )
A.经济 B.资源 C.交通 D.环境
4.关于提高唐山综合承载力的措施,不合理的是( )
A.限制消费水平,降低生活内需
B.加强与其他城市的联系,完善交通网
C.加大财政投入,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D.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
(2021山东师大附中期中)地球超载日是指地球已用完年度可再生自然资源额度,当天进入年内生态赤字状态。下图为1990—2015年地球超载日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图示地球超载日的变化趋势表明 ( )
A.气候变暖,资源更新周期变短
B.人口增加,资源消耗速度加快
C.科技发展,资源利用种类增多
D.经济下滑,资源供给数量减少
6.根据地球超载日的变化趋势,人类应采取的措施是 ( )
A.加大资源开采力度
B.调整人口合理容量
C.提高资源利用率
D.增加地球资源产出
题组二 人口合理容量及其影响因素
(2021江西师大附中月考改编)人口合理容量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能够容纳的享有合理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由于地理位置与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图示的四个市的人口合理容量也不同。读图,回答下题。
7.有人口学专家采用下列公式估算理论人口合理容量,理论人口合理容量=a×b/c,其中a为耕地面积,b为熟制,c为每年人均粮食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假设图示四市耕地面积、年人均粮食消费量均大致相同,按照该公式估算,四市中理论人口合理容量最大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2021江苏淮安期中)人口天花板是用以衡量一个城市在人口暴增的压力下维持城市运转的最大人口数量。北京提出2025年常住人口控制在2 300万以内。据此完成下题。
8.谋求北京市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不包括( )
A.分散非首都功能,分散人流
B.治理污染,美化环境
C.发展经济,提高消费水平
D.提升城市服务管理水平
(2022江西宜春一中期末)2021年5月31日,我国提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据此完成下题。
9.当前人口政策的调整是由于我国人口合理容量较40年前有所增加。我国人口合理容量增加主要基于 ( )
①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大幅提高
②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极大改善
③地区开放程度的大幅提高
④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1天津南开中学期中)下表为长江中下游与青海、西藏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人口密度表。据此完成下题。
地区 年生物 量/万吨 可承载 人口/万人 最大人口密度/ (人/平方千米)
长江中下游 88 600 22 000 395
青海、西藏 10 000 1 000 4
10.据分析研究,西藏的人口合理容量正在减小,原因可能有 ( )
①消费水平迅速上升
②当地人在生产活动过程中破坏了生态环境
③青藏铁路的开通,方便了西藏与外界之间的联系
④自然灾害的增多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A 读表可知,水资源承载力可承载人口规模上限最小,说明制约该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是水资源承载力,A正确;当地能源承载力、水环境承载力和大气环境承载力可承载人口规模上限均大于水资源承载力,B、C、D错误。
2.C 能源消费总量下降与能源承载力可承载人口规模提高没有直接关系,只有人均能源消费量下降才会提高能源承载力可承载人口规模,A错误;能源总量大幅减少,会导致能源承载力可承载人口规模下降,B错误;能源利用效率提升,会使人均能源消费量下降,从而提高能源承载力可承载人口规模,C正确;区域人口数量增加不会使能源承载力可承载人口规模提高,D错误。
3.D 木桶容量在木板长度一定的前提下是确定的,同样,资源环境承载力在一定历史阶段内也具有相对确定性,D正确;根据“木桶原理”,地球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具有相对确定性,A错误;若桶板代表资源,则某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由最短的桶板决定,B、C错误。
4.B 在一个开放系统中,资源互补可以大大提高一个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生产力越发达,对外开放程度以及科技水平越高,利用系统外资源的能力就越强。日本、荷兰等国土地、矿产资源都不足,但对外开放程度高,能大量利用其他国家的资源,所以具有较高的资源环境承载力,B正确,A、C错误;荷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发展种植业所需的光热条件不足,D错误。
5.C 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生活的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根据表格数据,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应为依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即8亿9亿人,C正确。
6.A 人口合理容量受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地区开放程度、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受国家人口政策影响不大,故选A。
7.B 选项中的四地区中,长江中下游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对外开放程度高,人口合理容量相对较高,B正确;青藏地区海拔高,气温低,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合理容量小,A错误;华北地区的自然条件如水热条件较长江中下游地区差,人口合理容量相对较小,C错误;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沙漠广布,受水源条件限制,人口合理容量小,D错误。
8.C 依据我国国情,为谋求人口合理容量,我国应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对资源的管理水平,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①②④正确,故选C。
9.C 当地资源量越丰富,适度人口数量越大,两者呈正相关,C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一个地区的每人平均产量是由适度人口数量决定的,而不是适度人口数量由每人平均产量决定,A错误;适度人口数量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在短时间内是相对固定的,B错误;适度人口数量不一定一直高于实际人口数量,D错误。
思维导引
10.D 选项所列四个地区中,台湾南部水热条件最为丰富,生产力水平最高,单位面积适度人口数量最多,D正确;大兴安岭北部气候寒冷,河西走廊气候干旱,新疆绿洲水资源不足,单位面积适度人口数量均较少,A、B、C错误。
能力提升练
1.C 通过材料可知,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量(EBC)=环境承载力(ECC)-实际环境承载量(ECQ)。若短期内成都人才落户政策得到积极响应,则会有一批人才落户成都,成都的实际环境承载量(ECQ)会增加,环境承载力(ECC)不变,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量(EBC)会降低,C正确,A、B、D错误。
2.D 据表可知,109万人是2019年成都森林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量,不是成都的资源环境承载力,A错误;同理,826万人是2019年成都经济总量的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量,B错误;一般而言,资源环境承载力取决于资源的短板,对于2019年的成都来说是森林资源,C错误;因森林资源是限制成都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要素,因此提升科技水平,以提升森林资源利用率,可以提升其资源环境承载力,D正确。
3.B 读河北唐山综合承载力各因素权重示意图分析可知,图中各因素的权重数值越小,对唐山综合承载力的制约作用越大。相比而言,资源承载力的权重数值最小(见下图分析),因此资源是制约唐山综合承载力的首要因素,B正确。
4.A 限制消费水平,降低生活内需,不利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该措施不合理,A符合题意;加强与其他城市的联系,完善交通网,有利于区域间资源的调动,可提高资源承载力,B不符合题意;加大财政投入,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可提高医疗卫生承载力,C不符合题意;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高环境承载力和经济承载力,D不符合题意。故选A。
5.B 据图可知,地球超载日逐渐提前,原因主要是随着人口的增加,资源消耗速度加快,B正确;资源更新周期变短,会使地球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提高,地球超载日应推迟,A不符合题意;科技发展,资源利用种类增多,也会使地球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提高,地球超载日应推迟,C不符合题意;经济下滑,资源的需求量减少,地球资源、环境压力减小,地球超载日应推迟,D不符合题意。
6.C 加大资源开采力度会加大资源的消耗,使地球超载日更加提前,A错误;人口合理容量主要由资源、环境、经济水平、科学技术等决定,不能主观调整,B错误;为遏制地球超载日提前,人类应合理开发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C正确;地球能产出的资源是相对固定的,一般不会增加,D错误。
知识拓展
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途径
(1)发展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开发新资源,改善环境。
(2)提高区域开放程度。
7.D 根据题干叙述:理论人口合理容量=a×b/c,其中a为耕地面积,b为熟制,c为每年人均粮食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图中①②③④四市耕地面积、年人均粮食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大致相同,但由北向南农作物由一年一熟过渡为两年三熟到一年两熟;④市纬度最低,熟制最高,因此理论人口合理容量最大。故选D。
8.C “分散非首都功能,分散人流”和“治理污染,美化环境”,以及“提升城市服务管理水平”都有利于谋求北京市人口合理容量,A、B、D不符合题意;消费水平与人口合理容量呈负相关,因此提高消费水平不利于谋求北京市人口合理容量,C符合题意。
9.A 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大幅提高、地区开放程度的大幅提高,均会使人口合理容量增大,①③正确;40年间自然环境和资源不会得到极大改善,②错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会使人口合理容量减小,④错误。故选A。
10.A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西藏的消费水平迅速上升,消费水平与人口合理容量呈负相关,消费水平迅速上升会使人口合理容量减小,①正确;当地人在生产活动过程中破坏了生态环境,会减少当地的资源量,降低当地环境承载力,使人口合理容量减小,②正确;青藏铁路的开通,加强了西藏与外界的联系,提高了西藏的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提高西藏的人口合理容量,③错误;生态环境被破坏,自然灾害会增多,从而减少当地的资源总量,使人口合理容量减小,④正确。综上,选A。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