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练习题--第五章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拔高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练习题--第五章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拔高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1-23 10:24: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
综合拔高练
五年高考练
考点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019江苏单科,13—14)下图为“华东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城市大气PM2.5和SO2多年平均浓度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两地区的城市大气PM2.5浓度一般在 10 时以后下降,其主要原因是 (  )
A.户外活动减少,利于污染物沉降
B.降水频率增加,有利于空气净化
C.热岛效应增强,利于污染物扩散
D.汽车流量减少,尾气排放量减少
2.华东地区大部分时段大气SO2浓度低于东北地区,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
A.能源结构 B.人口密度
C.资源条件 D.出行方式
考点2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2022广东,11—12)田螺是广西稻田养殖的重要水产品。近年来,为助力乡村振兴,当地一些农民在传统稻田养螺基础上,开挖螺沟,发展了新型“稻—螺”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下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稻田中开挖螺沟主要是为了 (  )
A.增加稻田光照强度 B.加强稻田通风透气
C.减少田螺天敌威胁 D.改善田螺生长环境
4.图中生态循环过程最为复杂的区域是(  )
A.进水区 B.出水区 C.水稻区 D.螺沟区
  (2019课标Ⅲ,1—2)我国人口众多,生活垃圾产生量巨大,迫切需要对垃圾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近些年,某企业开发了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并在全国很多城市推广。下图示意该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的主要工艺流程。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厨余垃圾是图示自动处理系统中的 (  )
A.废料 B.原料 C.能源 D.产品
6.符合图示自动处理系统局部工艺流程的是 (  )
A.废渣→生产沼气→沼气发电
B.工业油脂→提取生物油脂→有机渣
C.有机渣→生产沼气→废渣
D.生产沼气→有机渣→提取生物油脂
三年模拟练
1.(2022北京东城二模)中科院某研究所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用二氧化碳作原料人工合成淀粉。该成果于2021年9月24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上发表。大规模推广人工合成淀粉可以(  )
①节约耕地资源 ②减少化肥使用
③推进“碳中和” ④增加粮食产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21北京东城期末)萨赫勒地区通常是指撒哈拉沙漠南缘东西延伸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传统经济以自给性游牧业为主。20世纪50年代以来该地区人口急剧增加,对粮食的需求也迅速增加。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出现了严重的荒漠化。下图是非洲萨赫勒地区人口增长与荒漠化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2.萨赫勒地区位于 (  )
A.沙漠边缘地区 B.水陆交界地区
C.森林边缘地区 D.干湿交替地区
3.图中数字①②③所代表的内容依次是(  )
A.农作物侵入牧区、土地生产力下降、贫困饥荒
B.土地生产力下降、农作物侵入牧区、贫困饥荒
C.农作物侵入牧区、贫困饥荒、土地生产力下降
D.土地生产力下降、贫困饥荒、农作物侵入牧区
  (2022江苏苏州期末)传统基塘农业水陆比例一般为6∶4,基上种植蔬果。近年来,珠江三角洲Q村的传统基塘农业生产已严重退化。“基”减少甚至消失,鱼塘已转为规模更大的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模式。为此,该村提出发展经济效益更高的“有机—双循环基塘农业模式”(下图),建设特色田园美丽水乡。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4.近年来,Q村基塘农业中“基”减少甚至消失的主要原因是 (  )
A.养殖空间扩大
B.蔬果需求减少
C.鱼塘波浪冲蚀
D.绿化用地增加
5.与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模式相比,“有机—双循环基塘农业模式”的经济效益更高主要是因为 (  )
①消费市场拓宽
②产品品质更优
③饲料成本降低
④鱼类产量更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21广东佛山质检)龙脊梯田位于广西桂林,有2 000多年的开垦历史。1999年以前,当地居民多外出务工维持生计,大量梯田被撂荒。后来,当地以旅游业为主导,带动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形成了“四态均衡”共生模式(如下图)。2018年,龙脊梯田被联合国列入全球农业文化遗产名录。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6.历史上,龙脊梯田的主要功能是 (  )
A.保持水土 B.生产粮食
C.传承文化 D.美化环境
7.1999 年之前,导致龙脊梯田大量撂荒的根本原因是当地 (  )
A.产业升级需要 B.劳动力短缺
C.耕地面积减少 D.生产效益低下
8.“四态均衡”共生模式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 (  )
A.生态 B.形态
C.业态 D.文态
9.[2021湖北七市(州)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承德市地处我国农牧交错地带,是著名旅游城市,也是河北省种植业与畜禽养殖业的重要产区之一。农业废弃物不合理排放,严重危害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承德市承德县积极探索当地农业向清洁型、循环型、综合型转变,在养殖业和种植业之间形成一个循环系统,下图是承德市承德县生态农业模式图。
(1)指出与鸡粪直接还田相比,该生态农业模式的突出特点。
(2)说明承德市种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必要性。
(3)该模式对我国农牧交错地带的发展有何启示 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综合拔高练
五年高考练
1.C 大气PM2.5浓度 10 时后开始下降,说明 10 时以后开始具备污染扩散条件。 随着人类生产(如汽车流量增加)与生活(人们户外活动增加)活动的进行,热岛效应逐渐增强,城郊热力环流逐渐形成,利于污染物的扩散,C正确,A、D 错误;降水频率增加,利于空气净化,但降水并非普遍现象,其具有一定的偶然性,B错误。
2.A SO2主要来自煤炭的燃烧。 华东地区大部分时段大气SO2浓度低于东北地区,主要是因为东北地区的能源结构单一,以煤炭为主,而华东地区的能源结构以煤炭、石油、水电和天然气为主,能源类型多样,SO2排放少,A 正确;华东地区人口密度高于东北地区,B错误;与资源条件关系不大,C 错误;出行方式主要影响氮氧化物的排放,D 错误。
3.D 稻田中开挖螺沟,使沟与沟相连,将田螺单独养殖在螺沟内,改善了田螺的生长环境,D正确;稻田中开挖螺沟不能增加稻田光照强度,也不能减少田螺天敌威胁,A、C错误;根据图示中“进水口、出水口”等信息可知,螺沟里有水,不利于稻田通风透气,B错误。
4.C 水稻生态系统包括与水稻生长发育相关的各种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光照、温度、水分、养分等的相互关系以及与周围其他各系统的关系,水稻区动植物构成最复杂,是图中生态循环过程最为复杂的区域,C正确;进水区的主要作用是进水,出水区的主要作用是出水,螺沟区是相互连通的沟水,三个区域动植物构成均少于水稻区,因此生态循环过程均较水稻区简单,A、B、D错误。
5.B 阅读图文材料,可知该自动处理系统是以厨余垃圾为原料,通过分拣,厨余垃圾中的杂物被分离,有用的部分被用来生产沼气和提取生物油脂,故 B 正确。
6.C 因为该系统是用来处理厨余垃圾的,所以图中的工艺流程大致是自下而上推进。 再根据所学知识推断,生产的沼气用于发电并产生废渣,A 错误;提取出的生物油脂用于生产工业油脂并产生有机渣,B、D 错误;有机渣可以用于生产沼气,生产沼气时也会产生废渣,C 正确。
三年模拟练
1.A 农作物的种植通常需要较长周期,需要使用大量土地、淡水等资源以及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而通过用二氧化碳作原料人工合成淀粉,可以节约耕地资源和淡水资源,减少农药、化肥使用,①②正确;人工合成淀粉会消耗二氧化碳,因此可以推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推动可持续发展,③正确;用二氧化碳作原料人工合成淀粉不能增加粮食产量,④错误。故选A。
2.A 根据材料“萨赫勒地区通常是指撒哈拉沙漠南缘东西延伸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可知,萨赫勒地区位于沙漠边缘地区,A正确。
3.C 人口增加,粮食需求增加,需要种植更多的农作物,因此导致农作物侵入牧区(①);荒漠化加剧,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③),造成粮食产量下降,进而导致贫困饥荒(②)。故选C。
4.A 据材料“‘基’减少甚至消失,鱼塘已转为规模更大的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模式”可知,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模式使得养殖空间扩大,将部分“基”转化为鱼塘,A 正确;蔬果是生活必需品,其需求不会减少,B错误;鱼塘波浪对塘基的冲蚀作用很小,不是“基”减少甚至消失的主要原因,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绿化用地增加,D错误。
5.C “有机—双循环基塘农业模式”利用水草、桑叶、黑麦草等作饲料,降低了饲料成本,形成了良性生态循环,生产有机产品,产品品质更优,②③正确;产品种类虽增多,但消费市场不一定拓宽,也不能从图中看出鱼类产量的增加,系统提供的是有机鱼类,重点在于提高鱼类的品质,而非产量,①④错误。故选C。
6.B 龙脊梯田“有 2 000 多年的开垦历史”,当时为农业社会,梯田的主要功能是生产粮食,B 正确;当时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文化保护意识不强,梯田的主要功能不是保持水土、美化环境,更不是传承文化。
7.D 材料“1999 年以前,当地居民多外出务工维持生计,大量梯田被撂荒”表明,导致龙脊梯田大量撂荒的根本原因是当地发展梯田种植粮食,生产效益低下,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居民便外出务工维持生计,D 正确;当地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居民外出后,梯田撂荒,没有体现出产业升级,A错误;劳动力短缺是大量梯田被撂荒的直接原因,不是根本原因,B 错误;利用梯田发展粮食种植扩大了耕地面积,不是减少了耕地面积,C 错误。
8.A 任何一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都是以生态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生态是形态、业态、文态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当地“四态均衡”共生模式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生态,故 A正确。
解题关键
  解答本题组一要抓住关键信息,如“1999 年以前,当地居民多外出务工维持生计”,说明龙脊梯田生产效益低下,不足以维持生计,导致居民外出务工,故而出现大量撂荒。 二是理解模式图的内涵,以景观观光为核心的旅游开发中,构建了梯田观光、稻作农耕系统与红瑶民族文化的互利共生发展模式,初步实现了生态、业态、形态、文态的“四态均衡”。
9.答案 (1)与沼气池结合,(沼气发电)产生清洁能源;减轻环境污染。
(2)位于农牧交错地带,环境自净能力弱;土地退化,导致农牧产品品质和产量降低;农业废弃物不合理排放,影响人居环境,破坏生态景观,影响旅游业的发展。
(3)因地制宜,农牧协调发展;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建设美丽乡村,发展现代农业(如休闲观光农业)。
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养鸡场鸡粪进入沼气池,产生清洁能源,为生产、生活供应清洁能源;养鸡场鸡粪进入沼气池,还能大大减轻环境污染,获得生态效益。第(2)题,“承德市地处我国农牧交错地带”说明其生态环境较脆弱,环境自净能力弱;废弃物的不合理排放会导致生态环境破坏,进而导致土地退化,使得农牧产品品质和产量降低,降低经济效益;人居环境破坏会影响居民的生活品质;承德是著名旅游城市,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破坏会影响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第(3)题,我国处在农牧交错地带的地区要因地制宜,促使农业各部门协调发展;对农业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发展清洁型、循环型农业;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等,提高经济效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